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么死的?,第1张

向11个国家宣战!

哪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

这不仅是慈禧的疯狂。

清朝跟着一起疯了。

发疯的诱因很简单:一群大师兄、二师兄们平地冒了出来,他们领着如同打了鸡血、自称刀枪不入的一帮男男女女要“扶清灭洋”……

1、全是“第一次”

第一次!李鸿章25年来第一次远离权力核心。

1895年,72岁的他在日本马关议和谈判中,处处碰壁于强硬的伊藤博文,后被日本刺客开枪击中面颊,血洒异乡……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平生最大的痛!

尽管,他誓言永远不再踏上日本领土,但无助于减轻“罪过”。只能在荣禄等人“运作”下,加上帝师翁同龢推波助澜,接受了万夫所指的事实,被迫离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

之前,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25年之久。

成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遥望京师,无一时刻不在盼望着重回权力巅峰。

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他倾向于变法革新,对维新派抱以同情,一再无视“捕杀康党、铲平康氏祖坟”的慈禧懿旨……此举嬴得梁启超好感并为此致函李鸿章,赞誉李中堂“殷勤垂爱”维新逃亡人士,对此表示感谢等等。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刘学询等人,则积极与孙中山的线人何启、陈少白联络,筹划着李鸿章能振臂一挥实现“两广独立”……

就在各方势力围绕李鸿章大作文章时,大师兄、二师兄们从天而降了。

对于义和团的出现,清廷分为剿杀派、扶助派,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不过,西方列强可不愿再等什么争论结果了!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3天后攻陷天津并且兵临通州。

通州是北京门户,不容有失!慈禧急了,把拯救京师的宝押给了义和团!处死数名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后,11国宣战诏书热血沸腾地出炉了。原文如下: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

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令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徙,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泱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赤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这封宣战诏书如同江湖约架信,非常虚张声势——你11国虽有“诈谋”和“悍力”,但我有义兵“不下数十万人”,五尺身高的“童子”也来助阵了,“二十余省”的“四百余兆”人将让你们有来无回。

但是只靠大师兄、二师兄们打这场群架行吗?

或许慈禧心里也没有底,于是就遍撒“英雄帖”,要求封疆大吏率兵北上,一起前来打群架。以李鸿章在“江湖”中的地位,自然不能少了他。但是,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反应冷淡,发电报对“北上约架”一事非常不屑,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么乱七八糟的命令谁下发的,我两广地区不会奉诏执行。

第一次!这是李鸿章生平第一次对慈禧大声说“不”。

他还断言“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如果自不量力轻易开启战端,拥有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中华文明将从此消亡。随后,他拉来6大实力派人物助阵: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瓜尔佳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在李鸿章支持或操纵下,这些人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订约实行“东南互保”,承诺不跟风参与打群架。

一个个封疆大吏,不奉诏书之命!不怕掉脑袋吗?而且,带头者居然是一等肃毅伯、“东方俾斯麦”李鸿章。于是,京师一带刀光剑影、炮火连天,到处有人抡着大刀找洋人拼命;东南地区却在李鸿章等人统辖中歌照唱、舞照跳、酒照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尔春夏与秋冬……

第一次!这是封疆大吏们第一次对大清朝的诏书、懿旨视若无睹。

乱了,全乱了!200多年来,大清朝历史上出现了这么多的“第一次”。

2、李鸿章要当“和尚”

早在向11国宣战前,李鸿章就接到了要求他回京与洋人交涉的“电传谕旨”。为何直到被要求“北上勤王”时,他仍会大声说“不”?

其实,这是李鸿章与满臣阵营的一次较力。

自从清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崛起,清朝在臣僚官吏使用中的“重满抑汉”国策已悄然改变,大批汉臣官员开始更多的占据显要位置,洋务运动的兴起更让以李鸿章为首的众多汉臣,同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满臣形成两大阵营。

在大师兄、二师兄们起劲闹腾时,载漪、刚毅联合奕劻、荣禄等满臣推行“联拳灭洋”,力主向洋人开战,被一帮满臣忽悠起来的慈禧,就这样发布了11国宣战诏书。

断定此举“必酿大变”的李鸿章,以坐观其变的态度,迟迟不动身北上,目的就是为了让残局来得更猛烈、更难以收拾。同时,李鸿章再三给慈禧写信,要求重新确定“国是”,希望不要同洋人闹翻,要“先清内匪,再退外兵”,对义和团实行高压政策,“否则大局不堪设想”。

事态发展果然被李鸿章言中。1900年8月15日北京沦陷……

在此之前,大师兄、二师兄们的“牛皮”已被戳破!慈禧开始谋求与洋人和解,声称“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所有“乱民”,派兵保护各国使馆,还分别向俄英日三国发国书,恳请它们捐弃前嫌以“共维全局”。

慈禧高估了大清朝国书的分量,11国丝毫没有停下进攻脚步的意思。

放眼看去,大清朝谁说的话能让11国听进去?只有李鸿章。

所以,慈禧不断发“电传谕旨”,催促李鸿章北上赴京,“毋稍刻延”。李鸿章仍然稳坐钓鱼台,充耳不闻。他在等待手里有足够多的砝码!终于,慈禧和光绪仓皇逃离北京前,发出了一道任命书:李鸿章由两广总督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代理一切洋务事宜。

收到任命的次日,李鸿章就启程了,9月29日到达天津。

京师在望,却物是人非,大清朝国都的这片土地,已被八国联军蹂躏45天。何以解危?唯有李中堂。

但是,李鸿章77岁了。

行将就木的年纪,重返权力顶峰,李鸿章能给同样行将就木的大清朝注入一针强心剂吗?

不能!

因为,李鸿章早已做好当“和尚”的准备——在广州启程北上,接管失去5年的最高权杖时,送行的南海知县裴景福躬身向前,问李鸿章这次能帮大清朝减少多少损失?大清朝挣扎在开战、签约、割地的循环中久矣!因此,裴景福才有此问。李鸿章的回答是:“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在此,李鸿章自比为一名撞钟应付公差的“和尚”。

怕是大清朝的破钟还没敲响,“老和尚”就已死去。这是李鸿章接受止战、和谈任务前真实地心理写照。

3、想死也难

也许是为了给驻留天津的“老和尚”鼓劲,逃亡中的慈禧连连出手——8月20日,光绪发布“罪己诏”。8月24日和27日,先后授权李鸿章、奕劻在谈判中可“便宜行事”,抓紧促成议和,表示“不为遥制”。9月7日发布“剿匪”谕旨,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剂除不可”……

做完这些铺垫,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于9月8日电喻李鸿章,称“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希望李鸿章即刻进京,以“旋乾转坤”的力量,让八国联军坐到谈判桌前。

10月11日,李鸿章终于到达北京。

几经屈辱的斡旋,直到11月初李鸿章才拿到一纸答复,11国要求把“惩办祸首,索取赔款,使馆须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等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随后,更为苛刻的“议和大纲”出笼了。

消息传出,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东南诸位封疆大臣,全体反对签署“议和大纲”。满朝喧嚣,很多人作慷慨激昂状,犹如大师兄、二师兄附体,声称不惜与八国联军决死一战者,有之;要求迁都西安、召天下勤王之师共抗洋人者,有之……

此时,在谈判中即将耗尽生命最后一点灯油的李鸿章,倒下了。

再也无力“舌战群儒”了!李鸿章让儿子李经方传话:希望太后上念祖宗下为臣民,答应11国的要求,否则战火将再次无情蔓延……慈禧该如何决断?逃亡中的她很快作了回复,大清朝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2个字就此出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于是,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带着病体前往西班牙公使馆,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辛丑条约》让大清朝接受了数额前所未有的“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一人一两共45亿两,这个金额被11国称为“对全部中国人的惩罚”。根据赔偿额度大小,11个国家的先后顺序是: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匈帝国、荷兰、西班牙。

签约后,李鸿章返回寓所,病情加重,“寒热间作,痰咳不支,饮食不进”,经过20天静养“诸病痊愈”。此时,俄国在李鸿章将熄的生命烛火前,猛然掀起一阵狂风:东三省矿业和相关利益必须转给俄国道胜银行,否则不撤军。

李鸿章得知后“大发雷霆”,称“从来不敢对这种协定承担责任”。

见李鸿章不配合,俄国公使接道胜银行密电,称如果李鸿章不能“在最近数日”签约就采取措施。10月30日,李鸿章只好前往俄国使馆谈判,俄国公使则“竭尽恫吓、胁迫之能事”。

在又惊又吓中度过一天,李鸿章返回家中就“呕血碗许”,西医诊断为“胃家小血营挣破”,即胃出血。

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人世。死时“目不暝”,被亲信大声告之:俄约已签,两宫已在回銮路上——至此,他才安心地闭上双眼。同日早些时候发来的“赏假十日,安心调理”的慈禧懿旨,成了一张废纸。

将死未死之前,李鸿章曾老泪纵横地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是李鸿章内心的真实写照:身为孤臣,死前才知道想死也难,近300年的国运一片凋零,八千里江山一副民残,秋风起、宝剑残、孤臣泪涟涟,将坛上只留一丝旌旗余辉,来自海外的狼烟还没有消散,请后来人不要掉以轻心……

相传是李鸿章在清末时发明。据传公元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宴请美国宾客。曾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连吃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他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李鸿章传》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内容简介: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随后创办洋务运动让他的声望达到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而当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可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也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这使得企业没有效率,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李鸿章传》一书的前言中,梁启超对自己写作初衷进行了说明,“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之笔力行之。”

梁启超也承认,李鸿章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李鸿章活跃了四十年,从创办淮军、创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到镇压太平军、剿灭捻军,再到主持外交三十年,参与各种涉外事务。这样的人物,梁启超认为要大书特书。

但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是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为此,梁启超特别提到了两人的关系,“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

梁启超坦承,两人是政治公敌,其实并没有多少私交,因此为李鸿章写传记也不是有意为其鸣冤。

-李鸿章传

1、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3、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

4、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5、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6、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扩展资料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藏书成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望云

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

参考资料:

:李鸿章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评价一个人绝不能仅仅只用一个“好”字或者一个“坏”字。有的人可能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但在自己的心爱的女儿面前内心却还是那么柔软;有些人在旁人看来可能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但私下却对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不同的身份,以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他。

01

李鸿章是清朝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风云人物,有的人批评他,认为他是“卖国贼”;有的人却赞扬他,觉得他对中国近代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权势就是他们不可替代的工具,而在后来几乎“一手遮天”的李鸿章,他又担任了哪些官呢?

李鸿章,1823正月初五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市东乡(今瑶湖区)磨店乡。家里并非什么豪门贵族,父亲李文安快四十才考中进士,之后便在刑部工作,兄弟姐妹共8人,李鸿章排老二,所以又被叫做“李二先生”。普通的家庭背景并没有给李鸿章的仕途带来什么阻碍,他天资聪颖,六岁就进入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合肥名家李仿仙和徐子苓为师,不断地研读经史,为以后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十七岁便考上了秀才。

1843年,李鸿章谨遵父亲的教诲,决定北上,准备顺天府的乡试,写下的《入都》诗十首为后世所传诵。入京以后,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拜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安徽籍的京官,得到了他们不少认可与提拔。1845年,李鸿章如镜会试,以年家子的身份住进了曾国藩的府邸,受业曾国藩门下。曾国藩与李文安是同年中举的考生,念及同窗旧情,曾国藩对同窗的儿子颇为上心。在曾国藩门下短短两年的学习中,李鸿章的才学更是突飞猛进,这也奠定了他后来不断走向辉煌的基础。

1847年,李鸿章以二甲第十三名的成绩考中进士,随后便顺理成章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当时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其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李鸿章作为学生在这里学习,同时也担任庶吉士这一官职,这官职没什么实权,只是一个空架子。

1850年,成为翰林院编修,编修类似于如今的书刊编辑,而翰林院的编修也就相当于现在国家机关刊物的文字编辑。但其实当时的“武英殿编修”早就名存实亡了,也相当于一个挂名。李鸿章一直跟随着各种名师大家学习经史文学,担任的职位也主要是文职,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他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以后也必定是个官衔不小的文臣。但1853年,李鸿章还是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想要有一生抱负的心,便请奏去了前线,随后,他便跟随着吕贤基去了安徽。

02

在与太平军对阵的五年中,李鸿章作为一个文弱书生却屡创佳绩,甚至被朝廷认可他作为清军团练的身份以及功绩。这样的大出风头引发了很多人的嫉妒,他的风评越来越差,甚至有了“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在以后的军队生活,李鸿章愈发的明白为将之道,格局要大,不逞匹夫之勇,不看一时成败。1857年,父亲李文安去世,李鸿章便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团练活动,为父亲守孝。

1859年,李鸿章投奔曾国藩,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朝中不可或缺的重臣,但他却还是很器重李鸿章,不遗余力地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秀人才。1860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开始组建淮军,他虽不是什么朝中重臣,但身份地位却非常高,握有非常大的实权,有点类似于往后的军阀。

1862年,在曾国藩的极力推荐之下,他当上了江苏巡抚,要知道当时的江苏可是聚集了大量的江南富绅,这无疑就直接确认了李鸿章对淮军的领导权以及对江南一带的管控区。1865年,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这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掌管着江苏、江西和安徽三个省份的军政要事,再加上他手下的淮军,此时他已经成了能动摇朝政的关键性人物了。

结语

李鸿章有权谋、有眼光,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外交官,但他还是背负了“第一卖国贼”这样的千古罪名,他一生签下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可面对国家的残破不堪,军事力量的薄弱,他又能怎么办?病入膏肓的清朝最后几乎靠着李鸿章一人独撑大局,他的雄心壮志也早就在这不断地议和、收拾残局中所磨灭了。我们称他是“千古罪人”,可在当下那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出面维持朝局,做得比他更好?

李鸿章一生有三个妻子,原配周氏,勤劳持家,支持丈夫事业发展,遗憾的是,她中年病故;继配赵氏是大家闺秀,她与李鸿章相处近30年,也见证了李鸿章事业发展的顶峰;侧室莫氏,虽然一度受到冷落,但晚年也算修成成果,可以说,李鸿章三位夫人有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原配夫人周氏

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是他的启蒙老师周菊初的侄孙女。李鸿章小时候家境算不上多富裕,兄弟姊妹多,生活比较困难。周菊初老先生对李家常有接济,而且一直很看好李鸿章。在李鸿章赶考前,他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李鸿章。

周氏年长李鸿章2岁,她和一般的大家闺秀不同,没有裹脚,虽然在封建时代这会引起非议,可也有好处,那就是干活方便。嫁到李家后,周氏孝敬公婆,和李鸿章的感情也很好。李鸿章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当了翰林,与周氏便聚少离多,难以对她照顾。

咸丰初年,李鸿章回乡办理团练,生活更是颠沛流离。但是周氏很支持丈夫的事业,从无怨言,跟随丈夫四处奔波。咸丰十年(1860年)底,周氏在南昌病危。据说,李鸿章为此还撇下处于祁门险地的曾国藩亲赴南昌照料(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促使李鸿章离开祁门)。1861年9月,周氏病故,留下两个女儿,没有生育儿子,算是身后凋零。

继配夫人赵氏

赵氏名为赵小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出生于安徽太湖的名门望族。她祖父赵文楷是嘉庆元年的状元,做过册封琉球国王的正使,后官至山西雁平道;父亲赵畇,道光朝进士,做过咸丰的陪读;哥哥赵继元,同治朝进士。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也是出自这一家族。

李鸿章和岳父赵畇曾经在翰林院一起任职,后来又一起办理团练,彼此知根知底。据说赵小莲很有才,曾许下“非将才之辈不嫁”的誓言,结果这一耽误便成了24岁的大姑娘。

1863年,李鸿章率淮军进援上海,不久实授江苏巡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于是,他便请大哥李瀚章向赵家求婚。赵畇当时署理广东按察使,由于两人年纪相差较大,赵畇起初还有所顾虑。但赵小莲却对上了眼,于是在李瀚章的主持下,两人完婚。

自赵小莲1863年嫁给李鸿章,直到1892年去世的近30年时间里,正是李鸿章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的黄金时期,他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办洋务、兴实业、练海军等无不顺利。而赵小莲去世后,李鸿章便开始走下坡路,甲午战败,撤销一切职务,最后辛丑画押,悲愤而死。

虽然这些都是巧合,也是官场常态,可很多野史和小说却添油加醋、牵强附会,说赵小莲有“旺夫运”。赵小莲去世后,生下了儿子李经述,另外还有两个女儿。

侧室莫氏

侧室莫氏原是赵小莲的陪嫁丫头,叫冬梅。李鸿章50岁那年娶为侍妾,她生于1854年,比李鸿章小了30多岁。不过,野史上对于莫氏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而且很有市场。

李鸿章担任湖广总督时,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督吴棠被弹劾贪污一案。李鸿章和吴棠是有交情的,也不知朝廷是不是故意要放过吴棠一马。因为,吴棠在安徽办理团练时和李鸿章是同事,且关系十分不错。因此,李鸿章对吴棠曲意回护,最终以查无实据结案。

为了感谢李鸿章的大恩,吴棠将莫氏作为礼物送给了李鸿章。后来莫氏为李鸿章生下了李经迈。赵小莲死后,她又被扶正,诰封一品夫人,也算是人生完满,修成正果了。

原因如下:

历史记载,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闽浙总督,算是一方重臣了。此时的李鸿章却只是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幕僚而已,地位上与左宗棠差距十万八千里。

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鸿章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1867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湖广总督了,在地位上与此时左宗棠的陕甘总督平起平坐了。可能到了这里,左宗棠就觉得李鸿章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超越自己,但造成二人不和的,却不仅仅是如此。

众所周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汉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给当时的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

此时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也因为政治上的见解不和而形同陌路,再加上左宗棠此人自视甚高(《清史稿》评价左宗棠自视甚高、傲物,所以门下不怎么出人才),对于李鸿章这样的“晚辈”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之后二人更是越走越远。

 

扩展资料:

1、关于李鸿章的轶事典故

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2、关于左宗棠的轶事典故

自比诸葛

左宗棠自负,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老亮”(与被称为“新亮”的郭昆焘相对)等自称,时人也常以诸葛亮比之 。《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藩司为林寿图,能诗善饮,性极诙谐,二人常饮酒谈论。某日,林与宗棠正笑谈间,前方捷报至,林盛称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随即二人又谈论人物,宗棠痛责时人自称诸葛者之多,林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左宗棠以为林是在讽刺自己,二人由此结怨。虽好自夸,左宗棠也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曾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参考资料:

人民网-湘骡子与徽骆驼: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

参考资料:

-左宗棠

参考资料:

-李鸿章

100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08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