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特色美食

波兰的特色美食,第1张

众所周知,波兰美食既可口有独特。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虽然有全世界饮食大融合之趋势,但波兰人仍钟情于自己的美食。波兰美食的多样性是让它们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不仅在世界餐桌上独树一帜,波兰国内各个地区的当地美食也不尽相同。如果你正好在波兰,不常常波兰美食可不算完美的旅行!

谷物粗粮是波兰传统美食的典型代表,小麦、黑麦、面包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波兰菜品中还由多种口味的汤品,如红菜汤、酸菜汤、黄瓜汤等,冬天来一碗汤让你倍感温暖。由于波兰森林繁茂,水果和蘑菇也是备受欢迎,烹饪方法数不胜数。当然说起最有特色的小菜非腌菜莫属了,最传统的是腌黄瓜、腌白菜(英语中又称酸菜),腌菜产生的菜汁也是很好的烹饪食材。

如果你想品尝波兰的汤菜,首先推荐酸黑麦汤(żurek)。它是汤底由酸黑麦发酵而成,口味略酸,搭配土豆、香肠和鸡蛋等丰富食材营养又健康,让你一整天活力满满。盛放方式也很传统,通常放在面包碗中。你见过红色汤么?红菜汤(Barszcz)在几乎所有波兰餐厅都可以尝到。这种汤口味微甜,深红的颜色源于红色的甜菜根。它通常搭配卷心菜或肉馅的小饺子(类似于馄饨)或炸丸子一起吃。炸丸子一般是肉、卷心菜或者蘑菇馅的,用面包糠裹起来油炸制成,酥脆可口。

在波兰餐桌上,汤菜之后是主菜,通常为肉类加辅菜。最受欢迎的是炸猪排(kotlet schabowy),将猪肉切块,用小锤敲打使肉块变平,裹上鸡蛋液和面包糠下锅油炸,香喷喷的炸猪排就完成了。再配以煮土豆、酸菜或者其他沙拉(卷心菜、胡萝卜、甜菜根或者黄瓜),一道传统波兰炸猪排就可以上桌啦!

波兰饺子(pierogi)是一道大名鼎鼎的波兰菜,对中国游客来说更是新奇,究竟和中国饺子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千奇百怪的馅料。经典咸味馅料包括酸菜馅、奶酪土豆馅和白奶酪馅(twaróg);甜味的是水果馅,如蓝莓、草莓;各种肉馅也很受欢迎。食用方法也和中国截然不同,水煮后一般淋上黄油、食用油、酸奶油、肉碎或者洋葱一起吃,可不是蘸醋了哦!

尝试过波兰版饺子后,再尝尝波兰版酸菜炖肉(Bigos)。这也是一道传统波兰菜,由大肉块、香肠、酸菜和新鲜白菜混合制做而成,有时会加入蘑菇,是一道十足的硬菜!做法不难,先将酸菜和白菜在少量水中预煮,然后与肉混合,再煮几个小时即可。传统吃法是搭配土豆和面包哟!

走进波兰超市,你会发现香肠种类多到眼花缭乱,从火鸡肉到牛肉一应俱全。最具波兰风味的是克拉科夫香肠(Krakowska)——一种用胡椒和大蒜调味的克拉科夫特产香肠,还有风干香肠(Kabanosy)——一种用香菜籽调味的细香肠。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波兰人口中“不是香肠的肠”——波兰血肠(Kaszanka)。肠衣里不是肉,而是灌满猪血、黑麦、洋葱炒制而成的馅料。在一些商摊,你也许会看到现场油炸或搅拌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血肠馅儿的场景。除了血肠,还有一种由鸭血和家禽肉汤制成的汤(Czernina),这可和南京鸭血粉丝汤完全不同哦。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如果女方父母给求婚者送这种汤,就代表不同意这门婚事。

甜点是一方菜系的灵魂,在波兰首推Pączki——波兰甜甜圈。酥脆的炸面包里满满的馅料总是让人惊喜,香甜的玫瑰味的、浓郁的奶油味、丝滑的巧克力味和酸甜的草莓味……Pączki在面包店里全年都有售,但在“油腻的星期四”(Fat Thursday)这一天,你会惊奇发现pączki被一抢而空,因为这是一种波兰传统,这一天标志着复活节前斋节的开始。

谁说快餐只有汉堡薯条?波兰也有自己的快餐——波兰披萨Zapiekanka。人们在面包放上蘑菇、洋葱、火腿和培根,顶上再撒满厚厚芝士碎,放入烤箱烤至芝士融化。新鲜出炉的热乎乎的Zapiekanka配上番茄酱或黄芥末酱,一口咬下去酥酥脆脆,别提多香了。

读完文章是不是都快流口水了?快去波兰大饱口福吧!

  姓名:肖邦(Frederic Chopin)

  性别:男

  国籍:波兰

  生日:1810年

  波兰作曲家费列德里克·肖邦在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的一个田庄里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便已显露出来:六岁起开始系统学习钢琴, 七岁时发表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钢琴曲),八岁公开钢琴演奏由于身体赢弱,肖邦到十三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各门课程,1826-1829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攻读,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教师已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在中学和音乐学院期间,他还时常利用假期到波兰的许多地区旅行,仔细观察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活动,聚精会神倾听民间的曲调在他家里许多文化界来客的生动谈话中,肖邦还接触到关于波兰的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就是这样,他从生活中亲自观察到的东西,远比他的老师教给他的来得多;他对波兰民间音乐的美质的深切体会,对他的祖国葆有的诗意之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年复一年地深深铭印在他的意识之中的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动身到国外旅行,但是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悲惨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

  肖邦到维也纳后不久,便听到华沙为抗击帝俄统治的十一月起义的消息因此,他决定去巴黎或伦敦当他在1831年9月途经斯图加特时,又听到华沙重又陷入俄国侵略军手里的噩耗,波兰革命失败断绝了他回国的通路,同月,肖邦到达巴黎后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

  肖邦来到巴黎时还是刚过二十岁的青年,但他的音乐演奏和教课活动很快给他打开了局面,获得了当时云集巴黎、包括李斯特和门德尔松在内的音乐家的好评肖邦在巴黎从三十至四十年代规模宏大的音乐活动中,见识了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多种体裁,熟悉了意大利和法国具有高度技巧的音乐艺术,了解了当代钢琴艺术的全部成就 1838年,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他还接触到更多的文艺界著名人士;但是最使他神往的却是单独同波兰朋友在一起,特别是为波兰著名诗人密茨凯维支弹奏,因为在这时候,他好像置身于遥远的祖国,音乐唤起了他的生动回忆,复活了昔日生活的情景早在1839年间,肖邦潜伏的肺病已开始恶化,到1847年,同乔治-桑的关系破裂,是给他的致命打击在此之后便是他一生中最阴暗的日子,生活没有保障,1848年春虽然到过英国,受到欢迎,但是他在这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的信上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同年11月,肖邦带着重病回到巴黎,到1849年10月17日终于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大体上可以用他离开祖国的那一年作为两大时期的分界他在1830年之前的创作,已经可以看到同波兰民间音乐的直接联系,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但也有因袭风靡一时的偏重技巧的传统写法,这在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完全成熟从1838年到1845年,是肖邦最丰产的年头,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如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写出的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相联系,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因此曾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简介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 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 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藉。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两个世纪前,大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出现在中国 文化 中,这条必然的融合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 水土不服 之后,大提琴已经成为我国比较受欢迎的西洋乐器之一。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101次求婚林志玲拉的大提琴曲是什么,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101次求婚林志玲拉的大提琴曲:肖邦《离别曲》

 肖邦圆舞曲第9号,降A大调,oP691,作于1835年。又称<<离别圆舞曲>>《别离》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第一段,肖邦也描写出家乡的美景。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也有 传说 ,肖邦离开故乡波兰后,踏上去深究钢琴的路途(在俄国侵略波兰前)。又因路途遥远,所以肖邦在此期间写下《离别曲》,以缅怀故乡。而《离别曲》也不完全是在路途中完成。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林志玲拉大提琴:

 据台湾《中国时报》消息,林志玲在**《101次求婚》中演大提琴家,沉溺在旧爱情伤中,该片堪称是她从影以来哭得最惨的一次。一场黄渤挡车的戏,她边走边掉下豆大泪珠,黄渤打趣说“她在片中哭掉一公升眼泪”。

 《求婚》由陈正道执导,他和林志玲合作过《幸福额度》。这次拍戏,陈从监视器中看林志玲的演技,大赞:“真是硬底子演员,连哭都美。” 林志玲拍过7部**、1出电视剧,为了哭戏慎重培养情绪,事先选好管弦乐曲存在MP3里,随时在片场听,想象剧情,哭戏几乎一次就过。

 “听音乐”是她入戏的秘诀,配合剧情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她拍《赤壁》时听国乐、拍时装剧听爵士乐,她经纪人Zoe说:“她天性敏感,对 故事 很有感觉,只要听音乐就能入戏。”片中,林志玲对高以翔诉说和旧爱分别后的点滴,眼泪直落,哭得满脸眼泪鼻涕,Zoe说:“为了**,是值得牺牲形象的。”

 林志玲在片中用大提琴拉圣桑名曲《天鹅》,为求琴艺逼真,她跟老师每天上课4小时、自己再练习4小时,长达1个月都没把琴收进盒子里过,还曾练到睡着,醒来还抱着大提琴。

 这种精神真的是值得赞赏的哦!同时也可见大提琴的魅力所在!

她也被称为波兰著名的维京女王,名叫Świętosława

西格丽德出生于公元960年至972年间,是波兰米什科一世和波希米亚的杜布拉夫卡的女儿

她出生在波兰首都格涅兹诺

她的哥哥是波兰的第一位国王伯勒斯·瓦伊·克洛布里

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来自皇室

她的父亲在公元966年决定波兰应该是一个浸信会国家,这改善了他们在欧洲的地位

西格里德在一个异教传统开始由基督教主导的国家里度过了童年,但似乎她自己永远无法脱离异教文化和宗教

她是一个不想等待上帝命运的战士

由于他们的政治和战争技能,这个部落主导了现代波兰的土地,并创造了今天存在的国家

Sigrid的父母:Mieszko I(公共领域)和杜布拉卡(Douravka)波西米亚的富有想象力的代表

西格丽德与众不同的个性使她的生活充满冒险精神

一些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研究人员认为Sigrid可能是个神话,但来自波兰和英国的资源证实了她的存在

由于西格里德作为母亲的聪明才智,她所有的儿子都成为有影响力的统治者,埃里克向奥丁祈祷

(公共领域),据说西格里德很漂亮,很有权势

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被称为傲慢的西格丽德,西格丽德最终在公元996年嫁给了丹麦国王斯温·福克比尔德,但婚姻并不幸福,在1002年斯温驱逐了她

1016年,克努特征服了英国,她和他一起去了新大陆,在那里她生活过,也许死过,博莱斯阿瓦伊在格涅兹诺勇敢的雕像

有人认为她的坟墓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但许多研究人员说,她可能被埋葬在英国

波兰研究人员要求获得探索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许可证,但英国当局告诉他们,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西格里葬在那里

1835年,考古学家在日德兰发现了一具11世纪的女性遗骸

然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证明,尸体来自前罗马铁器时代,约公元前490年

目前,这具尸体被永久陈列在丹麦哈拉尔茨克维耶勒市中心圣尼古拉教堂内一个装饰华丽的玻璃石棺中ær在丹麦维吉勒一个玻璃覆盖的石棺中展出的妇女

(公共领域),如果一个人搜索西格里德的足迹,有可能找到她所在的地方,但没有她的个人物品

瑞典、挪威、丹麦和英国女王的故事只因其丈夫和儿子的手工艺品而得到加强

如今,西格丽德被认为是波兰被遗忘的公主之一,她的名字已不多说了

她的名字在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更为人所知,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在那里为她写了一首诗:西格里的故事是一个反叛女王的故事,她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坚强的女人

她的传记虽然显得独立,个性很强,但仍有许多引人入胜和神秘的空白,希望将来能填补这些空白

特色形象:奥拉夫·特瑞格瓦森向西格里德求婚,强加了她必须皈依基督教的条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61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