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认为要求要彩礼的婚姻不应该坚持下去,有的人认为彩礼是面子,或者走个过程,相互体谅,没必要执着于此。有的地方用0彩礼集体结婚,愿意嫁给爱情,并非彩礼,一些人对0彩礼表示了后悔,因为0彩礼女方才不被男方重视,导致离婚。
即使 社会 在进步,彩礼是必要的其实彩礼这个问题一直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无论站在哪个立场都请别说,0彩礼才是真爱。一直以来男方下聘,女方纳彩,代表着男方把女方当做珍宝,诚心求娶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岳父岳母答谢养育好女儿的答谢敬仰。
女方要彩礼并不是卖女儿,多数家庭女方会把彩礼和嫁妆带回男方家里,万一未来生活有变动,就可以有压箱底的钱,作为急用,生活各有保障。至于彩礼给多少钱,看当地情况和其他因素而定。之所以大家一提彩礼说分摊,是各别地区的天价彩礼已经让纳彩这种形式,被赋予了过多的物质含量,还带着沉重的负担,失去了彩礼原来的本意。
有的情侣因为彩礼的问题导致分手,男方要知道女方要彩礼并不是卖女儿,要彩礼的父母,也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未来不吃亏,不吃苦。高额彩礼固然可耻,但也不要强调0彩礼好,毕竟还有好多人觉得0彩礼会让女方在男方显的不重要。那些要女儿的彩礼钱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毕竟是少数,父母都希望女儿未来可以过得好。一般彩礼都和嫁妆带回男方家里,或者用钱给小两口买车买家电,当做陪嫁之类的。可能有的女的说不用彩礼也行,只要男方对自己好就行了,或者只要男方有上进心真的爱你就可以了,彩礼什么都可以再谈,我爱的是人不是钱。只要两个人过的好就比什么都重要,我相信好多不要彩礼的家庭都是这么想的。
但要知道,女方不要彩礼,但男方不要不给或者不提。彩礼不需要多天价,但要表达求娶女方的心意,如果男方不给不提,那女方就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了,顺便可以堵住亲戚间的闲言碎语。其实很多女方家里即使要彩礼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态度,女方要高额彩礼固然不对,但男方彩礼不给也不合理。如果女方家的习俗结婚就得要彩礼,那么男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给的。但如果男方家庭不是好,而女方家的彩礼超出了男方家的经济条件,或者男方家里明明有钱又不拿出来也不提,那就要重视这段关系要不要继续了。
当然彩礼可以根据双方具体条件来定,在双方父母见面前先商量后,找自己父母考虑,不要引发冲突。彩礼不管多少,女方看中的还是男方的本身的心意,
我生活在上海,现在上海人家女儿结婚有些人家不收彩礼,我就是这样做的。
一:认为男女平等,不收彩礼。
当时,女儿低声细语告诉我,男朋友送她99朵玫瑰花求婚,他们准备结婚了。我连忙恭喜恭喜,女儿说:他爸妈问儿子,需多少彩礼合适?我看着女儿说:“他爸妈也是退休工人,我家不收彩礼,陪嫁也随我条件”。按上海当时的一般懂礼的规矩,如果女方收了彩礼,陪嫁是要配小 汽车 的,而二个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工资相加也就一万左右,而车是要用钱养的。过个一二年,养了孩子,又有很多负担,他们的负担就是我们二家老人的负担。我这样说,男方家也高兴,还是给我女儿买了钻戒和钻链表心意,我们也准备了与他们表心意相当的陪嫁。
二:不收彩礼,在婆家更易相处。
收彩礼,是旧习俗。对於富裕家庭,这不算什么,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或许化光所有的积蓄,甚至有债。“贫溅夫妻百事哀”,“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少得了钱呢?不得不说,现实中的家庭矛盾,很多是因为钱的问题。我不收彩礼,且主张婚事不大操大办,他们没有因办婚事而经济紧迫,生活宽松,日子过得好,心情才会更好,心情好,矛盾会少,大家舒心,我们也省心。
三:信任自己的女儿女婿,靠自己,才能过得更好。
我女儿女婿原来是同学,一开始,我女儿工作顺,工资也高,女婿自己创业,一开始收入比我女儿少的多,常没有收入……女儿对我说:“住在他们家,我们两人每月贴1000元生活费,均是我付的”。我说:“人生,此一时,彼一时,创业是要一段时间的,你付得出,也是福气”。女儿无语,笑笑。现在,我女婿创业有了初步成绩,他们自己买了房,养了二胎。
总之,结婚是件大事,只要年轻人相爱,彩礼能不收就不收吧!这也是提倡新风俗。
结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而彩礼之说也是因各地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而这种风俗又属农村最盛行,现在的城乡差别随着 社会 的发展,逐渐在缩小,婚姻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也随之增强,按理说彩礼的确不应该成为阻挡年轻人结婚的理由。
可偏偏有些地方,有些女方父母不仅彩礼要得重,更美其名曰,彩礼重,嫁岀去的女儿才金贵,才值钱,才不会被嫌弃。
对此,男方父母在给彩礼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有的父母面对高昂的彩礼叫苦连天,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弄得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感觉对方是在卖女儿。
有的父母干脆就直接赞同儿子与女友同居,把生米煮成熟饭,当女方怀孕了,就直接做成了嫁也得嫁,不嫁也得嫁的死局,到时候不仅不用给彩礼,反而还会让女方倒贴!
另一种情况也正如女方家长担心的,没花一分钱娶回的老婆不但不被珍惜,还被男方父母看轻,似乎觉得,不花钱的媳妇是撵不走,打不散的,怎么对待都无所谓,女儿遇到这种情况,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做父母的。
综上所述,也就是结婚到底给不给彩礼的最基本的原因,毕竟任何一种习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道理,男方,女方各有各的想法,就这想法而言,其实大家的担忧和顾虑都没错,都是本着为自家孩子好的目的岀发的。
其实就重庆这边的某些习俗而言,结婚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事,也是两个家族的结合,男方本着娶妻的诚意,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表示一下,有的给个三,四万元钱略表诚意,有的给孩子买房子付个首付什么的。
而女方父母也不甘示弱,如果对方给三,四万,女方必将还八,九万给孩子,做小家庭的贮备金,还有的如果男方给孩子买房付首付,女方必然会陪嫁等同价值的小车之类。
至于婚宴的开销,大多都是用所收礼金直接用于这方面的支岀,这样,双方都不会吃亏,到是小俩口占了不少便宜。
不过也有许多双方都不讲究彩礼的家长,在他们看来,只要小俩口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孝顺双方父母就行了,虽说双方都不谈彩礼,但小俩口有困难时,两边父母都会义不容辞的帮忙,鼎力相助,这种情况也大多出现在双方知根知底,门当户对的这种婚姻里。
总之,因为彩礼而导致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是不明智的行为,毕竟千金难买真爱。
我觉得问题的本质并不是要彩礼有什么问题。彩礼说白了就和过年给红包一样,都是咱们中国特色的一种风俗习惯罢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女朋友和她的家长要的彩礼数量和过年发红包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等级!怎么可能一样!
从彩礼的风俗本质上来说是对女方的一种尊重。而女方也会陪相应的嫁妆表示对男方的尊重。在这样子看起来真的和过年收红包发红包没什么区别!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觉得对方彩礼要的太多,自己承受不了!为什么和我相恋了这么久的人要这么做?她的家人难道是要卖女儿?
这个时候作为男生首先要自我反省一下!我们要想想我们和恋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你们之间是否相互理解?再想想你自己是否让她的家人看到了你未来的潜力?你是否对她的家人向对自己的家人一样孝顺?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我相信如果你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彩礼的多少对方也不会为难你的!
这是个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男孩的家庭觉得彩礼不能给那么多,有女孩的家庭觉得应该是多得到彩礼。
以前女孩嫁到男方家,连自己的名字在男人家的家谱里也是男人家的姓在前,自己娘家的姓在后,称呼什么氏。比如一个女人娘家姓李嫁到男人刘家,那这个女人在男人家的家谱里,就是刘李氏了。那男人出彩礼等于是买断了女人的生前与死后,女人出嫁了就与娘家人了断了一切,女人父母生老病死,都与这个女人没有关系了。
解放后妇女同志们的地位提高了,那时提倡不要彩礼,我的母亲说“我奶奶就换书给了五元钱,一条毛巾,我姥爷给了我父亲一支钢笔就七元钱,还有其他物品远远超过了奶奶给的彩礼了。”
有一次,我陪母亲去医院检查胃,做检查的人是我们族里的一个叔叔,他说“母亲结婚姥姥家陪送了半架床”。回来我问母亲什么是“半架床”?母亲说“一对樟木厢,梳妆盒,穿衣镜”当时我们村的人没有见过这么多嫁妆,纷纷去我家观赏。我奶奶只给了五元钱啊!
我结婚时,我的母亲也没有和婆家要彩礼,都是他们家随便给点啥。我记得当时很流行手表,也没有给买。我只带着母亲给我买的宝石花的小坤表,这块表我在家已经带了五六年了。
我嫁过来,也没有嫌弃婆家清贫,我和婆婆每个人两间房子住着,现在我是家里十间正房,公路边上还有一处做买卖的房子,儿子们也在城里买了楼房。我觉得日子就是自己努力工作得来的,我从没有埋怨过婆婆家给予的少,好女不穿嫁时衫啊!
我今天拥有的就是自己辛苦努力的结果,我结婚也没有彩礼啊!
今天女方要彩礼,并不是和以前一样,自己嫁过来,和娘家人的事了断了,女方的父母将来有病了就不用管了,今天要多少彩礼女儿女婿还要尽责任啊!觉得这样多的彩礼对男方有点不公平啊!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的研究生女友向男友预支8万彩礼,被男友无情拉黑的事件吗?
男生认为这不仅是8万彩礼那么简单,后续女友父亲的保养,治疗,康复等费用就是一个无底洞,所以果断拉黑。
@一纸荒凉文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从这件事情来看,彩礼成为当下年轻人不可避免的事实,想要从丈母娘手里把她女儿给取走,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丈母娘认为想娶我女儿就必须用钱,用彩礼,用房子来证明,不给彩礼就不嫁。彩礼在女方家说的容易,可对于我们男方家就特别难了。
我家这边就是10万彩礼,坐标河南永城,不给就不嫁。
家境好的还还好说,家境不好的怎么办?只能去借钱,借钱给彩礼,借钱买房子,等结完婚,这账只能是你和你父母去还。
大家发现没有,要彩礼的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城市很少有这个习俗。也可以说是个陋习。
接下来的话希望各位要嫁女儿的丈母娘参考一下:
结婚不是一个家庭扶持另一个家庭,而是男女双方家庭扶持一个新的家庭,让新家庭能 健康 的安定的走下去,如果因为彩礼的事情闹得不愉快,那么结婚后两个人肯定会吵架,这样的家庭又怎么会愉快的走下去呢?
彩礼的这件事,看双方的意愿,能给的就给点,别人养育女儿也不容易,不然去丈母娘家都不好意思。
所以说彩礼这件事,你能给,家里有条件就给点,家庭条件不好的话,就没有给的必要了,以后多去丈母娘家走动走动,多买点补品,孝敬孝敬老人。别人也不会说什么的。
彩礼对于每个家庭的含义都不一样,每个家庭对于彩礼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是@一纸荒凉文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呲牙]
彩礼不是应不应该给,而是愿不愿意给。
中国传统婚姻礼法讲究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八抬大轿,一是遵照当时上流 社会 的风俗习惯。二是彰显婚姻的庄严和仪式感。
男方下的聘礼越多,越能表达对女方的重视和诚意。也显示男方的财力和身份。
女方家如果是大户人家,也会大大方方、风风光光的给女儿办嫁妆。
时代不同了。现代人不需要靠聘礼和嫁妆展示 社会 阶层,或炫耀财大气粗。
但是,这个仪式感如果完全丢掉,也不太妥当。男方家毕竟是添人进口,出一笔随喜聘礼,既展示了大家风范,又给了女方面子,有里有面皆大欢喜的事儿为什么不做呢?
女方家毕竟是送女儿出嫁,不是卖女儿,所以不能狮子大开口。多少钱两家根据实际条件协商解决。
聘礼是个透视性环节。婚后生活能不能过好,聘礼上双方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就能看出一二。
我说的是态度和处理方式。个人意见:婚姻法保护财产,但不保护感情,男方要体恤女方在孕育机能上付出的高成本,彩礼上大方一些。
女方也要顾及男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合理出价。
如果双方都觉得自己委屈、不值,那么结婚就是个误会。@幸福教主郑直
结婚该不该给彩礼,照传统做法,应该给。至于给什么?“尺寸”多大?就八个字:“水涨船高”,以礼相待。亲友、或要和同事的子女结婚,是人生大事,值得庆贺!照上海近几年来的“行情”,饭店婚庆酒宴每桌1万元至2万元不等,被邀请佳宾所出人情,至少也得1000元;关系好一点的,给的红包也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
我觉得不该给,即使给也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也是父母辛苦养大的,结婚后也没说不管二老,凭什么因为你们的贪婪掏空我父母的血汗?
中国从古至今都存在彩礼的说法,最早的彩礼是双方图个好彩头,并没有为难哪一方的意思,后面彩礼逐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儿嫁出去被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嫁之前还是自家人,嫁出去了就成了男方家里人,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有些卖女儿的意思,辛辛苦苦养这么大,被你个臭小子占了便宜,不给点钱怎么能行,话虽难听,可也有点道理。所以彩礼慢慢变了味儿,到后面,随着女人的 社会 地位提高,彩礼又成为衡量一个男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五万十万甚至三十万,还要买房买车,三金五金,女方家里胃口越来越大,就因为我养的是女儿。我见过恋爱七年,双方水到渠成就差最后一张结婚证时,只因为男方买不起房最后在女方父母百般阻挠下分手,有情人最终没成眷属,罪魁祸首就是那可怕的彩礼。我特别替哪位朋友抱不平,最让人心寒的倒不是一段感情的终结,而是相恋七年的女朋友全程躲在父母身后,没有提男方说一句话。
说这些,并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女方家庭,随着思想的解放,大部分家庭已经不太重视彩礼,只要男方肯上进,女儿喜欢,父母一般不会去干涉太多,说句可能有些武断的话,彩礼的问题,多半发生在穷人家, 那些把女儿当做招商银行的大有人在,女儿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这或许也是越来越多“拜金女”出现的原因之一,当这些拜金女慢慢变成母亲,会不会也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从而导致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出现,彩礼只会越来越高。
我结婚没有彩礼,广东这里对彩礼没要求,随缘随心
结发刘邦
吕后名吕雉。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吕后的父亲吕文,字叔平,山东单县人,被人们称之“吕公”。
王姬在《大风歌》中出演的吕后(12张)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至交好友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
·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 吕后影视形象代表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
吕公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也非常吃惊。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刘邦此时还没有妻子,一听说有这种好事,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下来。但
陈紫函在《神话》中出演的吕雉(15张)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没有丝毫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可见,未出阁的吕后当年本是个乖巧听话的姑娘。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则是公元前241年,两者年龄相差应记为15岁。
遇人不淑
吕雉出嫁之时还有一个令她非常难办的问题:刘邦已经有了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肥。不到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大她十五岁的中年亭长刘邦,而且,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儿子。(在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刻之举,这对一位丈夫长自己二十多岁的**来说,实属不易。)
吕后在未掌握国家大权之前,确有她善良温顺的一面。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雉有了儿子、女儿之后,还要在田中干活。吕雉婚后还得亲自下田种地,显示了吕雉勤劳持家的一面。
连累入狱
美人心计版吕后(3张) 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要负责往郦山押送服劳役的人。一次押送郦山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无奈之下,他干脆在丰县西边的大泽中将剩余还没有逃的人全放了,并且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这一说一放,反倒感动了十几个不愿逃的人,愿意跟随刘邦。刘邦就带着这伙人跑到芒砀山
戴春荣版吕后(13张)(今河南永城)落草为寇了。
刘邦身为亭长,押送骊山劳工,竟然放走劳工、自己逃亡,这当然为秦法难容。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可以一走了之,吕雉却为此下了狱。
监狱里的生活历来不好过,吕雉进了秦代沛县的监狱也好不到哪儿。监狱之中大问题之一是狱卒对吕雉不礼貌,吕雉在狱中为刘邦究竟受了什么罪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沛县监狱中有一个叫任敖的狱卒,平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关系挺铁。任敖看见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这一下子,沛县监狱的狱卒再也没有人敢于欺侮吕雉了。(任敖打伤虐待吕雉的狱卒,说明吕雉在沛县监狱之中受过虐待 吕后掌权之时,任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是副国级的干部。)
颠沛流离
汉二年四月,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曾经给刘邦下过一个定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贪财好色,刘邦打到彭城之后的表现验证了范增的评价。
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已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已经躲起来了。结果,刘邦派来接家属的人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派来找刘邦家属的人也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仅如此,而且刘邦的父亲、妻子与刘邦的儿子、女儿还在忙乱中相互走失了
张可颐版吕后(19张)。
人质生涯
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被俘虏,被迫成为人质。
刘邦的儿子、女儿幸运地遇到逃亡中的刘邦。刘邦绝情绝义,三番五次踹他的儿子、女儿下车,总算有大臣屡次相助吕后的儿女才逃出性命。
吕雉与刘邦其父太公却从此在项羽的军营中做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而且,吕雉在为人质的两年多时间内,还遇到了一件灾难。
汉四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之时,无奈的项羽忽发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胁。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刘邦不吃这一套,竟然嬉皮笑脸地对项羽说:我和项羽都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
这件事虽然史书记载的是杀太公,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吕后能躲得过去吗?绝对不可能躲过去!项羽一旦感到绝望——人质不能起到威慑刘邦的作用,他岂能白白为刘邦养着刘邦的老婆?这场危机由于项伯相救,说了一番杀太公没有任何作用,只能使两家的仇结得更深之类的话,项羽才平息了怒气。太公得以躲过一劫,吕后也因此得以躲过一劫。
刘邦虽然在做汉王之时已经宠幸上了戚夫人,但是,刘邦不解决吕雉的问题可以,但他不能不想办法解决其父做人质的问题。因此,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之后,由于项羽军粮短缺,不得不同意刘邦汉五年十月提出的鸿沟议和。刘邦利用鸿沟议和的骗局,诱骗项羽放回了做了两年零四个月人质的刘公和吕雉,然后撤兵。
刘邦在得到被扣两年多的老爸和老婆后,立即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但是,不管刘邦如何欺骗项羽,鸿沟议和终于使吕雉回到了汉营。
吕雉对楚汉战争的贡献是他为刘邦做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这是吕雉为刘邦做出的重大牺牲,也是吕后在刘邦死后执掌朝政的政治资本。历经磨难,回到老公身边的吕雉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宠幸的戚夫人。“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此时的吕后因为年龄长于戚夫人,常常作为留守,伴在刘邦身边的是那位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由于在此之前吕后已经和刘邦长期分居,吕后作为人质被放回后仍然与刘邦分居,因此,吕后此时已经很难见到刘邦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疏远。吕雉必然学会直面情敌。此时的吕雉有多大?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吕雉不足二十岁时嫁给刘邦,一年之后生汉惠帝刘盈,第四年刘邦起兵反秦离家出走,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楚汉相争,到鸿沟议和之时,吕后才与刘邦重逢,离初婚已经十年。因此,此时的吕后应当是不足三十岁。这十年夫妻,吕雉和刘邦共同生活了不到三年,刘邦就在芒砀山落草,接着是反秦三年,灭项四年。等到吕雉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不但有了新宠,而且又有了另一个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刘邦和戚夫人所生)。不到三十岁的吕后此时只能默默地当一个“留守太太”。
历史上权势显赫的一代女主,在个人感情生活上并不如意。当人们抬头仰望着权倾天下的一代“女皇”时,谁能知道这位“女皇”有多少幸福感?刘邦宠幸戚夫人,恩恩爱爱;吕后从刘邦反秦开始,就与刘邦再无见面,七年后她才回到丈夫身边,但是,她已经是“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夺嫡风波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宠爱贵妃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他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
中国传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刘邦废太子之事引发了两个方面的强烈反应:
第一个做出强烈反应的是朝中大臣。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废长立幼。
其中,叔孙通于汉十二年劝阻刘邦废立太子时的一番话非常最具代表性:太子天下本。本一揺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为代表的朝臣们看重的正是制度治国,他们认为:一旦制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张良、周昌等大臣们的反对皆缘于此。
《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记载了有关吕后“跪谢周昌”的故事。周昌是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的老部下,跟随刘邦一块儿起兵。他的哥哥周苛还是一位烈士,为守卫荥阳被项羽所杀。周昌坚决反对刘邦废长立幼。刘邦问周昌废立太子一事,周昌口吃,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一听刘邦要废长立幼,非常恼火,他说:我的嘴不会说,但是,我觉得这件事绝对不可能做,陛下即使想废太子,我也绝对不接受这个诏书。由于周昌口吃加上盛怒,所以,才有“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诏”二语。这里的“期期”正是周昌结结巴巴说话的真实状态(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另一个作出强烈反应的是此事的最大受害者吕后。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史记·留侯世家》)
有人为吕后设谋,让他找张良。吕后就让他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张良对吕泽说:皇上在战争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听我的意见,但是,现在是因为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能了结的事。但是,皇上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皓,白,指发白)却始终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皇上对臣下态度一贯傲慢。如果你们想个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上朝之时陪伴太子,皇上一定会看见。皇上知道“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也许会有一用。吕后立即付诸实施。吕后派吕泽让人带了太子的亲笔信,还带了一份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史记·留侯世家》)
汉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结束,但是,刘邦也在这次平叛中第二次受到致命箭伤。而且,由箭伤引发的疾病更加严重。此时的刘邦已经预感到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因此,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张良劝阻无效,托病不再上朝。作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假装听从,实际上废立太子的想法毫无改变(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史记·留侯世家》)。
一次朝宴,高祖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胡须、眉毛都白了,服装、帽子非常讲究。高祖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是谁?四位老人上前回答,并各自报了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说:烦请诸位好好替我照顾好太子。四位老人敬完酒,离去。刘邦看着离去的四位老人,指着他们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但是,他们四位高士都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了啊!吕后真是你的主人呀!戚夫人听说后,立即失声痛哭,刘邦说:为我跳一曲楚舞,我为人唱一首楚歌。歌词说:鸿鹄高飞啊,一飞千里。羽翼已成啊,横渡四海。横渡四海啊,还能作什么。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的鸿鹄还有什么用呢(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翩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史记·留侯世家》)。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初涉政坛
《史记》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主谋诛杀韩信、彭越,逼反英布并最终灭而杀之。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刘邦去世的前一年。汉高祖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同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后,彭诉说无罪,吕后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她抱怨刘邦:“你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并夷其三族。韩信、彭越、英布三人都是著名战将,为刘邦夺下了大半江山,刘邦登基作皇帝后,均被封为王爵。三人国土广大、民口众多,是当时一等一的封王大国。
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固汉朝统一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并为她日后掌权作了充分准备。
独揽大权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驾崩。17岁的刘盈即帝位,吕雉为太后。刘盈年幼仁弱,大权操在吕太后手中。
为剪除异己,毒杀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烧耳,给她吃哑药使她变哑 ,并置之厕中,任其哀号,名为“人彘”。刘盈不满其母的残忍,弃理朝政。
前188年,惠帝刘盈忧郁病逝,立(前)少帝刘恭,吕太后“临朝称制”,代行皇帝职权,为中国后宫专政的第一人。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
前184年,吕后遂杀少帝刘恭,立刘弘为(后)少帝,吕太后照旧临朝天下,所以刘弘不称元年。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
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击异己
刘邦去世时,吕后曾封锁消息,四天密不发丧,与其幸臣审食其密谋诛杀众将领。这一密谋后来走露风声,被人劝阻。但已经足以威摄群臣,使得那些如狼似虎的将领们乖乖地随着吕后的指挥棒转,顺利渡过一段危险期。
吕后不仅主谋诛杀大臣,还对刘邦的子孙们痛下杀手。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刘肥、刘盈(即汉惠帝或称孝惠帝)、刘如意、刘恒(即汉文帝或称孝文帝)、刘恢、刘友、刘长、刘建,其中只有刘盈是吕后亲生。
吕后掌权后,先是毒杀了刘如意,然后又因小事想对刘肥故伎重演,被刘肥识破,刘肥设计自保逃过一劫。后来,吕后又设计饿杀刘友,迫使刘恢自杀,刘建病死只留下一个儿子,也被吕后派人杀掉。没有受到吕后威胁的只有刘恒和刘长二人。这就是“比杀三赵王”,“比”在这里是“连续,紧挨着”的意思。
实际上,连亲生的儿子刘盈也是间接死于吕后之手。总起来说,刘邦的八个儿子中,直接或间接死于吕后之手的有四人,并害死刘邦的两个孙子(刘盈的儿子、刘建的儿子)。没有受到一点损伤的只有刘恒一人。因为即使是刘长,受到吕后热情的关爱,他的母亲也是因吕后而死。
吕后不遗余力地迫害刘邦的子孙,除了女性任性的行事风格使然之外,目的之一就是夺取他们的封地,用以分封她的娘家人,以壮大吕家势力。事实上,吕后也确实几乎夺得了刘家天下。但结果却是,在接下的政变中,吕姓一族被大臣们尽数诛杀,连吕后的亲生子刘盈一支也被捎带着赶尽杀绝。
吕后谋诛众将的想法显然是略带神经质的直觉思维的结果,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刘邦登基作皇帝后之初,因为历史的原因封了七个异姓王爵,以及一大批侯爵,各个王侯都有自己的国土和人口,其税赋用来供养王侯,可以继承。侯爵势力小,最多不过一两个县城、两三万户人家而已。王爵至少封有几个县城及其人口,并且拥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刘邦的中央政府至多派几位官员担任各个王爵政府之中的首脑。王爵势力巨大,难以约束,给大汉皇朝的稳定带来巨大潜在威胁。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刘邦才与众将杀白马为盟,约定“非刘不封王,无功不封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刘邦虽贵为皇帝,但与其部下的关系并非绝对服从式的上下级关系,刘邦只是身兼国王(中央直辖土地及其民众)和联盟老大两职的盟约长而已,其政治角色介乎于春秋战国时的霸主和秦始皇帝两者之间。刘邦为政时期,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基本上回复到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刘邦的改朝换代并没有冲击到自黄帝以来的分封制。
吕后的所作所为,使许多封国都没有能够充分发展壮大起来,实质冲击了分封制赖以存在的时空条件,严重削弱了分封制度,为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并剥夺王侯军政大权等行动奠定了基础。
大封诸吕
吕太后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在采取“无为而治”,巩固西汉政权的同时,首先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重用其宠臣审食其。然后布置党羽,大封诸吕。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政策,坚持高祖与大臣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吕太后让他担任皇帝的太傅,夺了他的丞相职权。王陵只得告病回家。然后又让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陈平、周勃虽然不服,也只好顺从。审食其不处理左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专门监督管理宫中的事务,像个郎中令,吕太后常与他决断大事,公卿大臣处理事务都要通过审食其才能决定。吕后这些做法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激烈反对。
吕太后追封他已故的两个哥哥,大哥周吕侯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封立诸吕为王的开端。吕后元年(前187年),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吕后二年,吕正吕台去世,谥号肃王,封其子吕嘉代吕台为吕王。吕后四年,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和亲匈奴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看了信后先是勃然大怒,打算杀掉来使、出兵匈奴,朝臣们也是一片主战之声;但中郎将季布以刘邦“白登之围”的历史教训提出反对意见,最后吕后采纳了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美女,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之死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重,她临终前仍没有忘记巩固吕氏天下。在她病 吕雉危之时,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产统领南军。并且告诫他们:“高帝平定天下以后,与大臣订立盟约:‘不是刘氏宗族称王的,天下共诛之。’现在吕氏称王,刘氏和大臣愤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轻,大臣们可能发生兵变。所以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守卫宫殿,千万不要离开皇宫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前180年八月一日,吕太后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陵高32米,底边东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显得异常雄伟。
吕后崩后留下诏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大赦天下。让吕王吕产担任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吕太后没有完成她的政治计划就去世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骤然激化,袒刘之军蜂起。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吕雉本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后来刘邦发达了四处留情,根本没有把吕雉和他的一双儿女放在心上,这个女人因爱生恨,把对刘邦的爱化成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那些女人的仇恨。才使得她日后心狠手辣,残忍地将刘邦最宠爱的欺戚夫人弄成人彘,并杀害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在政治上排除异己,手段残忍,但这只是对敌人。对黎民百姓还是不错的,在她掌政时期,制定了很多有利于社会民生发展的政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