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特色求婚仪式有哪些

门头沟特色求婚仪式有哪些,第1张

您好,门头沟特色求婚仪式有很多,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求婚桥”。这种求婚仪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男子会把自己的情意放在一座桥上,等待女子的回应。如今,求婚桥仍然是门头沟最受欢迎的求婚仪式之一。男子会在桥上摆放花篮,放上礼物,然后跪下来向女子求婚。

另一种求婚仪式是“求婚灯笼”。这种求婚仪式也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男子会在夜晚把灯笼悬挂在桥上,以示对女子的爱意。如今,求婚灯笼仍然是门头沟最受欢迎的求婚仪式之一。男子会在桥上悬挂灯笼,然后跪下来向女子求婚。

最后,还有一种求婚仪式叫做“求婚湖”。这种求婚仪式是男子在湖中放置一只小船,把礼物放在船上,然后跪在船边向女子求婚。这种求婚仪式也受到了门头沟人民的欢迎,因为它比较浪漫,可以让求婚者表达自己的爱意。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更多详情:http://wwwchinazhiqingorg/bbs/dispbbsaspboardid=82&Id=15543

  五台山填仓节 民俗节日。分小填仓与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在正月二十日,大填仓在正月二十五日。不少村庄,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民谣有“过了年,二十三,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院墙,拾到虫虫验丰年”。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窑。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画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窑旁边撤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窑,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小麦。大填仓日的灰窑,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玉米、谷子、高梁、豆类等。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填仓节。民间习惯蒸莜面窝吃,取其形如粮囤。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一些莜面窝放置粮仓。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 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在此日,事 情往往就是这样矛盾。至今,一些 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 日购买米面。填仓节,晚问习俗点 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 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 香,年年粮食填满仓”。夜深人静 时,大人小孩均要端着灯笼,在院 内各处墙上寻找各种复苏的小虫 蚁,俗称为“填仓虫”。发现的越 多,兆头越好。

  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农历六月

  六月大会由来以久,是当地最有名的古庙会,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清代达到高峰。举办地就在五台山所在的台怀镇,历时1个月到40天,会上的主要交易品是大牲畜。

  农历六月,原本是五台山大法会的时节,后来周边的农民纷纷趁此时机,到这里来进行牲畜交易,以后渐成规模。届时,交易牲畜的农民、朝山拜佛的香客居士、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做买卖的四方客商都云集于此,最热闹的时候台怀地区聚集有十四、五万人,当中还穿插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中元节 民俗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七月十五日,民间除上坟外,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祭祀。定襄一带,习惯将麻、谷悬挂门首。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对民俗活动影响更盛。详见盂兰盆节、面塑节、放河灯条目。

  跳布扎农历六月十五前后

  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目侯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代县城关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农历七月

  代县赵杲观古庙会农历七月初一

  鹿蹄涧村古会农历三月初九

  阳明堡古会农历三月十七

一般的嫁娶礼仪都要有严格的讲究:11议婚议婚又称议亲。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阶段。议婚一般先由男方托媒人提亲,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采。若双方同意,即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核定双方是否相合。12定婚定婚也称定聘,经过仪婚,如果一切相合,就要商定彩礼。一切"礼金"或"聘金"都已经议定并列成礼单,仪定聘日后,男方只纳"礼金"的一部分,俗称"上半礼"。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庚贴以后,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时这也称许亲。有的在交换庚贴是,双方要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有的还讲究互换"龙凤贴",即男方贴上印有"龙",女方贴上印有"凤",一般还要互送定亲物。男方送女方的有:银钱、衣服、首饰、什盒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文房四宝、瓷瓶、扇子、荷包、红裤带等。不论贫穷还是富裕,红裤带是必不可少的,隐喻拴系在一起的意思。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亲。由男方选择吉日,给女方下"娶贴",双方都提前准备。迎亲的前几天,男方就要把彩礼、衣物、首饰、酒肉送给女方;迎亲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妆如:桌椅、箱柜、被褥、梳妆用具等送给男方。女儿出嫁前夕,往往要在家"阴脸",也就是避日晒不出门,一般都要二、三十天。出嫁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开脸"。也就是美容、修脸,如:整眉、拔汗毛、剪鬓角。黎明前,要将发辫梳成发髻,这个就成为"上头",这就表示姑娘要做媳妇了。迎亲的仪仗形式有繁有简。一般为三乘抬轿,两、三匹马,富裕人家五乘抬轿。三乘抬轿就是单娶单送,五乘抬轿就是双娶双送。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亲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男方娶亲的和送亲的均骑骡马。迎亲的仪仗,从前之后都要有炮手,开道旗、鼓乐、花轿、骑乘。娶亲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会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款待,还要吃一些简单的茶果、油炸食品,这称为"穿茶"。新娘上轿头蒙红盖头,由兄长抱到轿上,以免脚着地带走娘家好运。迎娶路线回时不走来时路,讲究走大回环。返回是如果经过寺庙、井台、碾磨的时候,就要用红毯或红布遮掩新娘坐的轿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开打扰。如果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窟窿的地方,都要用红纸遮盖,为了避邪煞。迎亲回来,鼓乐齐奏,炮声连天,迎接人一拥而出。花轿停下后,先由婆母给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块冰糖。随后由一个"全福人"(双亲俱在之人)或两童女相扶,同新郎一同脚踩红地毯步入院内,新娘下轿时,双手拿"宝壶",由赞礼人撒五谷、红枣、糖块、钱币开路。院内旺火已经点燃新郎背者或抱着新娘绕着旺火转圈,以图吉利。正房前放置香案,香案除供品外,还放有弓箭、斗、尺子、称、镜子等物品,意在镇妖辟邪。新娘和新郎同到香案前,在赞礼人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礼毕后进入洞房。院内观看的人争先敲破洞房窗纸向内窥视,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然后,新郎将新娘的"红盖头"揭去,二人共饮一杯酒,名为"团圆酒"。晚饭后,家人、亲戚或村民,都要来闹洞房,又称"耍笑"新娘。其间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民间有谚语说:"不闹不发","闹洞房,没大小"。有的是"文闹",以向新娘出谜语、说趣话而取乐,有的是"武闹",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亲热、戏弄的动作。闹洞房后,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听房"以观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香案前分别按辈分大小向家人、亲朋叩头,这就称作"认大小"、"谢人",被拜人则应备有礼物。15回亲回亲又称"回门"。结婚后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带着新郎回到娘家认亲。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村民要来看女婿,"品头论足"取笑"新姑爷"。中午吃饭的时候,有的给新郎吃里边包着盐、花椒和辣椒的饺子;也有的淘气的女孩儿(一般是小姨子)给新郎脸上暗地抹黑,或有男青年让新郎做些过分的事,如让给村里的同辈或小辈叩头等。16送和堂在回亲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同辈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这就称为"送和堂"。17住对日这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从送和堂那天开始,先到新郎家住一天,然后回到新娘家住一个月,其间,两方的村里的亲戚分别请新郎和新娘吃请,这称作"认亲"。至此,热闹隆重的婚礼才算宣告结束,一对新人正式开始了婚姻生活。婚嫁礼仪程序有繁有简,但人们仍然认认真真的办理,绝不马虎。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使婚礼得到社会的承认,合法化;其二,就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实际上,现在很多农村还延续这种风俗,而城市人有的参杂了很多现代时尚的因素,乡土气息越来越淡了。山西朔州繁琐的嫁娶礼仪中,也有细致的、独特的一面。在议亲的过程中,要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历来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龙"等等,这些属相都是相克的、"方冲"的。古代不知有多少意中人因属相不合而被迫分手。不光是要测属相,还要涉及阴阳无行。无行也有相生相克,从而就能判定婚姻的吉凶。在迎亲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妆送给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妆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枣、花生,意义在于祝愿早生贵子;也有的在梳妆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铸有"密戏图"的铜镜(俗称"压箱底",现代人一般都放些钱或贵重的东西)、花线等,供女儿到夫家后打开看。旧时女子出嫁年龄较小,此物为古人的性教育用品。当然最具特色的要属朔州平鲁地区特有的"骡驮轿"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在举行婚礼的时候特有的,在迎亲时新娘的轿子要用"骡驮轿"。"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礼礼仪的交通工具,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骡驮轿"就是两头骡子一前一后的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的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做工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的花轿最大的区别就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乡亲相爱的意义。也有双兔和双鱼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就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的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这天"驮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的精精干干的。好的"驮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能把"骡驮轿"赶的稳稳当当的,又使人不用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是新娘子送"驮夫"的必需品。新娘下轿后,新郎要背着或抱着新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吉利,这种习俗非常类似与南方婚嫁中的"跳火盆"。"旺火"用碳块垒成塔状,中间放有木柴,为的是能使碳块更容易燃烧,再用彩色的纸或布做成各种图案披在"旺火"的外面,这就叫做"披彩花",在"旺火"的顶部贴上大红字条,上面要写着"旺七冲天"四个大字,也有辟邪的说法。朔州嫁娶礼仪的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的富裕人家的喜宴上都会有"六六"、"八八"之说,所谓"六六"、"八八"就是指"六凉六热"、"八凉八热",还有的地方有"十全席",也就是加上了"火锅"。不管是什么喜,都不回缺"喜馍",上面一般都捏有"滑鱼吉兔"等吉祥物。美酒也是筵席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加上朔州特有的游艺竞技民俗--划拳(猜拳),能使喜庆气氛更加浓厚。朔州嫁娶礼仪中的禁忌也很有特色。如:一年内忌办两次婚嫁;婚嫁一般忌姑姑做娶亲,姨姨和姐姐做送亲;新娘的红盖头上一般都绣有"龙凤呈祥";如果在婚嫁当天,迎亲路上有两队迎亲的相遇,双方新娘要互换针线或喜帕;拜天地时忌寡妇在场;洞房忌用新房;忌寡妇和有身孕的女子进入洞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826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