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据《 王统记》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带去“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 有一年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还带有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蕃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松赞干布
吐蕃赞普(617--650),吐蕃王朝缔造者。汉文史籍称作弃宗弄赞、弃苏农或器宗弄赞。7世纪初叶,继其父囊日论赞为赞普。即位后首先平定内部贵族叛乱,既而兼并青藏高原诸部族,一举完成其祖、父所开创的统一大业,建立奴隶制政权,定都逻娑, 建宫殿于布达拉山。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一系列法律、职官、军事等制度;努力发展经济,统一度量衡制;积极开创文化事业,创造文字,引进佛教,开始翻译佛经。除致力于王朝内部建设外,还积极寻求建立和发展与周边部族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巩固和发展新生的吐蕃政权。先迎娶尼婆罗墀尊公主入蕃,继而又与唐文成公主和亲,先后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松赞干布还十分注重吸收汉族文化和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多次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又从汉地引进医药、数术、工艺等知识。在位期间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加强与周边民族之间的联系,均有重大贡献。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等,并携刻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唐永徽元年(650)卒于彭域(今 彭波),唐朝遣使臣鲜于匡济贲资书入吐蕃吊祭。因松赞干布最早引入佛教,后世藏文史书将其与墀松德赞、墀祖德赞并称为吐蕃时期“三大法王”。关于其生卒年有异说。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养女。唐贞观年间(627-649),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以养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文成公主途经吐谷浑境时,受到吐谷浑河源郡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的热情款待。松赞干布率群臣亲自到河源附近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接文成公主一行,他以子婿之礼谒见江复王李道宗,然后与公主一道同返逻娑,并于玛布日山(今 布达拉山)专建宫室安置公主,至今布达拉宫尚保存有他们成婚洞房遗址。文成公主到 后主持建造小昭寺,安放自长安带去的释迦佛像(后移至大昭寺)。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亦为其亲手所栽。公主知书识礼,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兼通卜之学。入蕃时,除携带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外,还携带了大量的其他物品。同时,中原地区的医药、历算、纺织、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也都传入吐蕃;传说她还随带工匠5500人及谷物、牲畜多种。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唐蕃关系的加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卒后,她继续在吐蕃生活了30年,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深受吐蕃人民的敬爱。去世以后,其事迹在藏族地区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 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连实力与之相等的羊同国(有大小二羊同国)也俯首归顺,其余较小的部落无不影从,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成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逻些(今 )为首都。那时内地正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声威远震,万国朝宗。而松赞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来到长安,唐朝亦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成为汉 族友好关系的开端。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浑国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离间我们的关系,遂罢通婚之议。”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连合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由使者传话威胁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这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5万分四路合击,斩首干余级,松赞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相传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五难婚使”。五件难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认出百匹母马与百匹驹马的母子关系。这意味深长的难题含意婚使心领神会,即汉藏两族通过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亲情。据说禄东赞运用吐蕃人丰富的牧畜经验,将母马和驹马分别圈起来,并暂时断绝驹马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两天之后,把母马与驹马同时放出马厩,顿时出现了母觅子,子寻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动人景象。禄东赞就这样地一一解决了五个难题,唐太宗十分高兴,允许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对文成公主出嫁 之事十分重视,不仅为她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除此之外,还带去了各种技术工匠和一支宫廷乐队。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所以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参考:://postbaidu/fkz=216882779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就其态势而言不外 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屈求全,以结好蕃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 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 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 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 吐蕃就是现在的 ,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 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徒到 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 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 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 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 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 。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 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 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穴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 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 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 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卢,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 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卢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 有一个多月的路程, 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卢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 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 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 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 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 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 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 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坚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 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 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 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 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 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 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 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 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 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 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 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 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 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 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 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 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 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 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 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 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 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 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 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 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 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 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 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 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 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 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 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 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 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 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 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 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 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 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 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 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 如神明。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 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 自治区 ),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
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 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 还保留了她的帐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 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 流传。文成公主还对 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 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 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 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 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扩展资料
和亲政策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和亲效果
一、经济
在经济方面,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
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
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二、文化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从个体来讲,和亲公主本人就是一个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与一体的典型,和亲公主虽然受传统的汉文化教育,但出嫁后生活方式仍要"从胡俗"。
从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看,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汉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之后促进了汉匈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
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来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护杜进宣教,说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
三、血缘
从血缘关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公主与少数民族君王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
就大方面来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造成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因而也会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四、和亲对公主本人的影响
当然,和亲本身也必会给和亲公主本人(即个体)带来的一些影响,有些和亲公主担负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愿和亲的王昭君,不但能够"从胡俗",将自己毕生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被尊为"宁胡阏氏",而且还教导其子女也要为汉匈团结关系的稳定作出贡献。
历史作用
由和亲的历史作用来看,虽然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一、在政治方面,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就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二、事实上,"和亲政策"正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就积极意义来看,这种行为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也在很多时候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
三、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评价
总之,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评价它。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当然对历史上的一些屈辱的、妥协的和亲,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或引狼入室的和亲我们是应当给予反对的。
参考资料
央视网-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当莳有两个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一个是中国的文成公主,另一个是尼泊尔的公主,是谁?尺尊公主。
尺尊公主,又译为作墀尊公主、赤尊公主、赤真公主、赤贞公主,或按梵文译为波利库姬、布里库提、毗俱胝。吐蕃神话传说中的尼婆罗(吐蕃的附属国,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的一个古国)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扩展资料:
通常所说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就是泥婆罗尺尊公主。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 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
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 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
曾有泥婆罗(尼泊尔)国王。但,汉、藏、泥婆罗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松赞干布时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后世藏地的佛教密教。
后世佛教密教兴起,编的一些吐蕃书里才出现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谬剧情),之后有些书抄这事。
吐蕃赞普(617--650),吐蕃王朝缔造者。汉文史籍称作弃宗弄赞、弃苏农或器宗弄赞。7世纪初叶,继其父囊日论赞为赞普。即位后首先平定内部贵族叛乱,既而兼并青藏高原诸部族,一举完成其祖、父所开创的统一大业,建立奴隶制政权,定都逻娑, 建宫殿于布达拉山。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一系列法律、职官、军事等制度;努力发展经济,统一度量衡制;积极开创文化事业,创造文字,引进佛教,开始翻译佛经。除致力于王朝内部建设外,还积极寻求建立和发展与周边部族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巩固和发展新生的吐蕃政权。先迎娶尼婆罗墀尊公主入蕃,继而又与唐文成公主和亲,先后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松赞干布还十分注重吸收汉族文化和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多次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又从汉地引进医药、数术、工艺等知识。在位期间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加强与周边民族之间的联系,均有重大贡献。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等,并携刻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唐永徽元年(650)卒于彭域(今西藏彭波),唐朝遣使臣鲜于匡济贲资书入吐蕃吊祭。因松赞干布最早引入佛教,后世藏文史书将其与墀松德赞、墀祖德赞并称为吐蕃时期“三大法王”。关于其生卒年有异说。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养女。唐贞观年间(627-649),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以养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文成公主途经吐谷浑境时,受到吐谷浑河源郡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的热情款待。松赞干布率群臣亲自到河源附近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接文成公主一行,他以子婿之礼谒见江复王李道宗,然后与公主一道同返逻娑,并于玛布日山(今拉萨布达拉山)专建宫室安置公主,至今布达拉宫尚保存有他们成婚洞房遗址。文成公主到拉萨后主持建造小昭寺,安放自长安带去的释迦佛像(后移至大昭寺)。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亦为其亲手所栽。公主知书识礼,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兼通卜之学。入蕃时,除携带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外,还携带了大量的其他物品。同时,中原地区的医药、历算、纺织、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也都传入吐蕃;传说她还随带工匠5500人及谷物、牲畜多种。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唐蕃关系的加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卒后,她继续在吐蕃生活了30年,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深受吐蕃人民的敬爱。去世以后,其事迹在藏族地区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西藏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连实力与之相等的羊同国(有大小二羊同国)也俯首归顺,其余较小的部落无不影从,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成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逻些(今拉萨)为首都。那时内地正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声威远震,万国朝宗。而松赞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来到长安,唐朝亦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开端。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浑国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离间我们的关系,遂罢通婚之议。”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连合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由使者传话威胁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这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5万分四路合击,斩首干余级,松赞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相传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五难婚使”。五件难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认出百匹母马与百匹驹马的母子关系。这意味深长的难题含意婚使心领神会,即汉藏两族通过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亲情。据说禄东赞运用吐蕃人丰富的牧畜经验,将母马和驹马分别圈起来,并暂时断绝驹马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两天之后,把母马与驹马同时放出马厩,顿时出现了母觅子,子寻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动人景象。禄东赞就这样地一一解决了五个难题,唐太宗十分高兴,允许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对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视,不仅为她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除此之外,还带去了各种技术工匠和一支宫廷乐队。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所以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参考:http://postbaiducom/fkz=216882779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就其态势而言不外
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屈求全,以结好蕃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
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
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
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
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徒到西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
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
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
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
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
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
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穴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
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
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
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卢,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
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卢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
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卢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
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
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
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
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
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
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
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坚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
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
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
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
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
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
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
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
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
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
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
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 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
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
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
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
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
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
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
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
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
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
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
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
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
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
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
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
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
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
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
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
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
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
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
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
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
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
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
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
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
如神明。
文成公主简介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儿,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徒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此柏沟便成了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雪雁,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