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订婚流程 祭祖为第一流程

农村订婚流程 祭祖为第一流程,第1张

在很多地方,结婚之前都有一个订婚环节,订婚在法律上属于一种契约行为,是一种身份契约。在农村,订婚又叫“要八字”,男女双方都会办订婚宴,宴请各自的亲朋好友来见证婚约。农村订婚当天,也是有一些流程要走的,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祭祖

新娘之舅父点烛燃香,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男方提供)点排香两对,女方父母及准新人各一,共四份。媒人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拜神明、祖先,并告婚事以定祈求保佑。插香柱时,一次插定不可重插。

出发

男方携带六件或十二件礼,由车队放鞭炮后出发。车队人数及车数均应为双数,不过四与八的数目最好避免。

纳采

男方在到达女方家前一百公尺时要鸣炮,女方家听到鞭炮声时,也要放鞭炮回应。

迎宾

男方车队到女方家门口后,由新娘的兄弟姐妹帮新郎开车门,并打好水让男方清洗一下手和脸,而新郎则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红包赠予对方。随后,男方会把礼品搬进女方中,女方则需要给搬运礼物的人红包,之后就是媒人介绍双方家庭的成员相互认识。

戴戒指

新郎会亲自为准新娘戴上戒指,代表将对方套牢,而后准婆婆也要为新娘戴上耳环和项链等见面礼,俗称“三金”。当然,在农村订婚流程中有的人家也会准备“五金”,在三金的基础上增加了吊坠和手镯,具体视男方家的财力而定。

订婚宴席

仪式完成之后,女方要设宴款待参加订婚仪式的双方亲友及媒人。女方还要准备鸡腿扎红纸和红包送给男方的幼辈,男方要准备压桌红包给女方,并且支付喜宴费用。

改称呼

新郎对新娘的家属进行改口,和新娘采用相同的称呼来喊长辈,最后燃放鞭炮宣布订婚仪式就此结束。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礼仪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结婚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59724html

  壮族婚礼结婚习俗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http://tiebabaiducom/fkz=154166761

  土家族结婚风俗

  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 、打节�送聘礼 、讨庚�问女方生期 、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 、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哭上轿”对此进行了概括叙述:

  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

  前头八双跟我去,我自拿来我自吃。

  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八角庙。

  吹唢呐,放大炮。哩哩啦啦好热闹。

  这首土家族童谣,正是土家人迎亲场面的生动写照。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到“回门”归来,作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礼仪才到此结束,从此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客家结婚风俗

  客家结婚风俗结婚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婚嫁的风俗既多又杂,而且是十里不同俗。有时遇到双方都固执的老人,不知要谈多少次才能取一个折衷的风俗。他们要研究什么时辰“上轿”什么时辰“过门”,属相上与谁有无不合等等很复杂的问题。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媒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不多,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的当日,新娘不能吃娘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仪式;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内衣,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绝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须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过大门时,新娘还必须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如果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若是新娘轿车的座位上垫有红纸的话,嘿嘿!对不起!!新郎你今晚无事可干了囗囗囗(此处省去九百九十九字)。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是“凤头”;如果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一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老人不责备宾客,就算宽容了。补充一点:新娘的嫁妆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蜜蜜、从头到尾 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母栏”的很大的竹盆里面(见右上图。它平时是用来晒米粉、黄豆等的生产工具),由一个“打扮新娘的”妇女主持进行梳妆打扮。据俺夫人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打扮新娘的”一边打扮一边还要说吉祥的话,当年大漠看自己的新娘坐着打扮的时候,太高兴了,那词却顾不上记。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的认真模样很好玩。打扮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哗!想发财吗?赶快做个客家新娘哦)。。上轿的时候,由“打扮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还有其他民族的

  http://bbs1sxcmnet/viewthreadphptid=48415

迎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一般迎亲的流程分为出发、堵门、求婚、敬茶、找鞋、出门六个部分,结婚迎亲男方接亲的人员最好是单数,这样有单去双回的美好寓意。下面就让我来详细给答主说一说。

一、婚礼当天迎亲流程

1、出发

新郎在吉时出发,出发前要祭祖,还要给随车人员发红包。而且迎亲的路线需要提前规划好,因为迎亲有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而且还要避开行车高峰期,考虑路程的远近、路况等问题。

2、堵门

堵门可是对新郎的一种考验,只有经得住考验的新郎,才能顺序拿到新娘房间门的钥匙。首先堵门要哄新娘,不仅要哄新娘,新娘的亲友也要哄,这样更容易通关成功,是在不行就只能用红包啦。而且新郎要能忍,不能红脸,玩堵门游戏可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

3、求婚

进门之后记得用手上的手捧花向新娘求婚,新娘一定倍感幸福,这也是迎亲流程中的一项习俗哦。

4、敬茶

求婚完毕之后就要向长辈敬茶啦,还要改口哦,敬茶的顺序是先敬父母,后敬爷爷奶奶。

5、找鞋

准备出门了,可是新娘的鞋子不见了,这是就需要新郎上演找谢的戏码啦,不过这里小编给新郎支个招,要是找不到婚鞋,可以用红包买通伴娘,让伴娘透露你鞋子的位置。

6、出门

出门时,新郎需要公主抱新娘哦,直到把新娘抱到婚车上。新娘们还要注意,被抱下楼时要防止走光。

二、结婚迎亲男方去几个人

1、首先是会带上家里面的直系亲属

男方会带着自己的伯伯或者是舅舅。一般是家里非常有地位的人去接亲,以表重视,另外在接亲的时候尽量不要找姑父姨夫之类的人,因为有些地方会觉得发音不是很好听,也会觉得不太吉利。

2、带上伴郎团也是很重要的

在接近的时候男方都会带上自己的伴郎团,可以是几个人,伴郎对于接亲的时候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伴郎都应该要能言善道,性格活泼,有一些技能的。

3、带上家中兄弟

一般人都会带着自己的表兄弟或者是堂兄弟,当然也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兄弟一起去接亲,这也代表了人多力量大,多一些人去接亲,也会显得非常的热闹。

订婚前的准备

订婚程序:祭祖

请新娘之舅父点烛燃香,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男方提供)点「排香」两对,女方父母及准新人各一,共四份。 媒人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拜神明、祖先,并告婚事以定 祈求保佑。插香柱时,一次插定不可重插。(忌讳:有重婚之可能)

订婚程序:订婚宴

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设宴。

用餐结束男方家长给“压桌礼”红包,“姊妹桌”红包。

女方并应备鸡腿扎红纸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

女方幼辈捧脸盆水(内放毛巾)给男方来客洗手(男方给“捧面盆水礼”红包),如在餐厅宴客则可省略。

男方并致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以为谢礼。

宴客结束,男方离开时不说再见,以免滋生枝节。

准岳父给新女婿一个“赏面礼”(可略)。 准婆婆给新媳妇一个“赏面礼”(可略)。

出发

订婚程序:赠饼

女方将订婚喜饼分赠亲朋好友,新娘不可吃自己的喜饼。

订婚程序:祭 祖

男方在出发前先祭祖,祈求姻缘美满。

订婚程序:出 发

订婚当日男方携带聘礼(六礼或十二礼),鸣炮出发前往女方家。

前往女方家的人,应由男方年长亲友担任(最好以男生为主);父母、准新郎加2人,共6或8人。

人数/礼车数须为双数,但避免4或8人,礼车数一般为6辆。

双方看好戴戒子时间(通常早上11:00前左右),男方应提前一小时到达。

最全的订婚的程序及注意事项2

抵达女方家

订婚程序:迎纳

男方纳聘车队到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时"鸣炮",女方也"鸣炮"回应。

媒人先下车,其他人接着下车;新郎最后由女方家幼辈开车门请出,新郎给幼辈红包(开门礼)。

订婚程序:介绍

男方亲友依序鱼贯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先介绍男方给女方。

订婚程序:纳徵

男方工作人员抬春盛(现称红木盒)聘礼进入女方客厅,女方接受聘礼赏予红包(扛夫礼/车夫礼),并将聘礼一一陈列。

媒人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等礼单点交付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聘礼收好并在神桌上陈列供品。

举行仪式

订婚有哪些程序:奉甜茶

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座。

新娘此时由一福气妇人牵引出堂,捧着甜茶向男方来宾一一敬茶,杯数与被奉茶人数相同,不可有多或少,媒人随旁念吉祥话祝福。

订婚有哪些程序:压茶瓯

稍后再由福气妇人牵引新娘,捧茶盘出堂收茶瓯(杯),男方亲友将红包和茶杯(红包卷起放入杯中)一一置于茶盘。

订婚有什么流程 最全的订婚的程序及注意事项3

订婚程序:挂手指

戒指:分金戒、铜戒(取其音,表示同心。亦可用钻戒取代)用红线相系。

时间到时,由福气妇人牵引新娘入大厅。

在双方家长与亲友的见证下,准新娘面向外坐在大厅中的高椅上,双脚放在矮椅上(如是招赘则面向内)。

戴戒指,先戴新娘中指再戴新郎中指(通常只套到第二指节, 男女皆左手),媒人念吉祥语。

新郎交官颔钱(红包)给新娘,媒人在旁念吉祥话。

准婆婆替新娘戴上项链,见面礼之意。

戴完订婚戒指后,媒人提出双方改换称呼,一一称呼过。

订婚有哪些程序:女方回礼

女方回送男方礼品称为“回盛”(又称“压盛”),摆入男方“行聘礼品”取出后的空盛内。

女方将男方所送来的“行聘礼品”回送一部分。

新娘事先备好送新郎从头到脚的随身用品(6件或12件)。

传统回礼:若聘金退回或只收小定,女方留下红条,媒人自女方家长手中接下,转交男方家长。

编后语:随着现代中国社会越来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订婚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恋爱与婚姻理念,特别在近年,随着求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把求婚代替了原来的订婚。但是即使是有求婚,大部分还是需要走订婚的程序,订婚跟求婚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现代的订婚流程与传统的订婚流程已经有较大的区别。

在我们国家新人结婚前是有着非常多讲究的,比如结婚前需要先求婚,还需要订婚,那到底是先求婚呢?还是先订婚呢?很多新人不懂求婚和订婚的顺序,接下来就让第一星座网来给大家详细的分享下关于结婚前的那些事吧。

先求婚还是先订婚

先求婚还是先订婚呢?答案是先求婚,因为求婚是男方为了表达对女方的爱情,做的一个浪漫的安排,请求女方嫁给自己的一个过程。而订婚是指男方双方以及父母已经确定下来婚事了,通常订婚几个月之后就会结婚。所以应该是先求婚,然后再订婚。

订婚注意事项

1、订婚虽然没有结婚当天的隆重,但是新人们的穿着也是要好好打扮的,把自己打扮得帅气、漂亮。毕竟这也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2、订婚的地点选择一定要方便男女双方亲戚,双方都应该要考虑到,不能一个太近,一个太远。

3、订婚的日子,尽量选择双月双日,双月双日寓意着好事成双,成双成对,比较吉利。

4、订婚仪式跟结婚仪式不同,但是一样有必要的礼节,比如说祭祖、迎接、送甜茶、戴戒指、放鞭炮等等表示对订婚仪式的庆祝。

订婚应该邀请谁来参加

订婚邀请谁来参加呢?一般情况下只邀请男女双方的亲戚,毕竟订婚不是结婚,两个人只是确认了婚事,但并不代表正式成为一家人了,所以一般是不邀请自己的朋友过来参加的,当然如果你实在想邀请自己几个要好的朋友过来,也是没有关系的。

订婚宴邀请函

(1)

各位大人:

谨订于四月二十五日,_______与_______在______举行订婚典礼,是晚六时______敬备喜酌。恭请光临!

服务人:

订婚场馆:

时间:

(2)

亲爱的_____只是觉得应该告诉你这么一个好消息,我和爱人将于年月日举行订婚仪式,在这个星球上我想你会是我们订婚宴的最好的见证者,也想让你感受来自我们的幸福甜蜜。

准新郎:

准新娘:

浪漫圣地:

良辰吉日

(3)

各位小伙伴好~

谨定于____年公历____月____日(星期)农历_____日为GG、MM举行订婚敬备薄酒酌恭候张三、李四夫妇(或者写张三携夫人、张三携家眷,李四与先生)光临XX大酒店。

地址:_____路____号____楼____厅敬约恕邀

时间:下午17:30时恭候

下午18:00时入席席设:号

我就是满族的镶黄旗,但是过去的习俗已经都不知道了。下面是我找到的关于满族结婚的习俗,咱们共同了解一下:

满族的传统结婚习俗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结婚习俗

域内满族人婚嫁礼仪亦甚为隆重,族人称男子成婚为“小登科”,婚嫁过程大体有议亲、换盅、择吉、裁衣、过礼、亮轿、拜天地、设婚宴、闹洞房、认亲、回门等程序和步骤。

满族人长期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则,嫁娶一般实行“婚约”制度。旧时向有重门第轻彩礼之风尚。婚娶日期,一般由男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推定,亦多定为“双日”。正日之前一天为“送嫁妆日”,女方家请人把嫁妆抬男家新房内,称“亮嫁妆”、或“安柜箱”;男家亦须是日在院内搭建“帐房”备用。婚礼日,男家备彩轿、鼓乐迎亲,新郎及陪伴者4人或6人骑马前往迎亲;女家选2名儿女双全的妇女作为送亲婆陪伴,并由父兄叔嫂组成送亲队伍陪新娘去夫家参加婚宴。拜天地时间须在日出之前举行,拜毕,新人双双进入事先搭建的“帐房”,新娘在帐房内换装,脱掉姑娘服,换上媳妇装,并改梳媳妇发式,称为“坐帐”。坐帐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出帐,进喜堂,新郎用称杆揭去“盖头”。然后,婚宴开始,至晚席散,新人入洞房。

婚后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娘家备酒席款待,午前返回夫家。婚后十天内,新娘要到祠堂或祖坟叩拜,俗称“上喜坟”。婚后满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数日,返回后整个婚嫁仪式结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满族人婚嫁仪式渐从简,或大体同汉俗。

传统的满族结婚习俗

婚嫁:过去满族姑娘的婚嫁礼节比较复杂,准备时间也长。满族姑娘接近成年,便要学做针线活。一开始学剪窗花、绣针扎、绣荷包、纳鞋底、绣枕头、绣鞋面、绣腰搭、做被褥、衣服等,绣成的这些底活放起来,准备自己使用或送给新郎做礼物。箱底活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姑娘是否有教养和心灵手巧的象征,所以这些箱底活上的山水、花草、人物、鸟兽、虫鱼生动逼真,都是一些精美的艺术品。

订婚。这是每个满族姑娘婚配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从说亲到结婚一般要经过相亲、纳雁、小订、换盅、送庚贴、过彩礼等过程。

满族人结婚要会亲友。订好结婚日子后,邀请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前来祝贺、帮忙。迎亲前,男方要找本村相宜地方做为女方的“下处”(所谓相宜即在正式结婚典礼之前,女方不能过男方门,否则不吉利。下处即结婚典礼前新娘和伴娘休息的地方),新娘住过的下处,用几枚铜钱或几枚硬币(要双不要单),包在红纸包里,暗放在席边底下,以示吉利。 结婚的过程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为“迎亲”。娘家请来与新郎、新娘属相不“犯克”且家中人口齐全的人送亲,通常都是新娘的长辈至亲、平辈哥嫂送,平辈弟弟或晚辈侄子压车。总人数不限,去双归单。新娘出门含一口食物或糖块,门里吐一半,门外吐一半,以表示两门生活都美满。出门上彩轿(或彩车)接亲、送亲或到半路上迎见男方的来车,一错车叫“抢串”,两车相遇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由娘家哥哥把新娘抱到新郎家的花轿(或车)上,这叫换轿或抱轿。新娘的轿(或车)则坐一位伴娘,同到新郎家中去。新亲车来到下处,男方家长、亲友端来酒给新亲喝“下马杯”,新娘、送亲婆、压车童子暂不下车,东家送上喜钱才下车去“下处”。

当天晚上,由新娘的哥哥或长辈走进新房摆好嫁妆,称为“亮箱”,鼓乐喧天,喜迎新亲之后,请新亲喝“亮箱酒”。

第二天是正日子,举行正式婚礼。男女双方都要起大早,择出

五更吉时,新娘从下处扮“丑相”红裤绿袄,重粉施脸,怕有邪魔附身,穿上“踩堂鞋”,梳抓髻、顶“盖头红”、怀抱宝瓶、背着铜镜,由送亲哥哥从屋里抱到轿和车上(称为抱轿)来至男方门口,新郎用空弓拉三下,意射三箭,鼓乐齐鸣,鞭炮齐响,开始倒红毡,送亲婆和娶亲婆搀着新娘,两个打灯笼的童子走在前边,念喜人边念喜歌,新娘迈过火盆意即日子火红。男方家把事先准备好的谷、黍、麦、麻、豆五谷粮食往新娘身上撒,以示新娘带来五谷丰登。来到神桌前,由男方族长(满族叫莫昆达)或长辈指导新郎新娘拜天地,之后由族长或长辈抱香斗,开始往新房里走,走到门口,有妯娌姑姐拦门,这叫“憋性”,进屋门、过马鞍、上炕“登糕”、“坐福”,上炕后男方张弓射四周,将弓箭插人香斗,用放在香斗的秤杆挑开盖头,然后再插入香斗中去。压车童子开始钉门帘,念:“一钉金、二钉银、三订儿女成了群。”的喜歌。然后开始吃煮的半生不熟的子孙饺子(以新娘年龄为准,一岁一对,娘家包一半,婆家包一半),娶亲婆问:“生不生”答日:“生”!男女双方不吃,放在炕席底下。剩余的男方本族人抢着吃,不准外族人吃,不准姑娘吃。坐福(坐帐)男女并排坐定,时间不等,一般一个时辰,有的新娘一直不下地。由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开脸(用细线剪掉汗毛)梳如意头,戴上簪环首饰。新亲吃完“下马面”,开始坐正席,分辈坐桌陪新亲,散席后新亲即可回去(个别地方还有过三日才走的)。太阳落山前新娘由小姑子陪着看落月,叫看日红。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一家子吃团圆饭,给长辈满酒。晚上闹完洞房后,安睡前拜北斗七星,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团圆饼,女方给男方荷包、腰搭等礼物。

第三天是“认大小”、“祭祖”,还有三天回门的,各地不一样。

满族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时兴文明结婚的已占大多数了。

中国传统习俗里:结婚习俗大全 网页链接

传统系统:送亲  双方父母见面 结婚藏鞋  结婚点蜡烛   说媒   结婚改口费   结婚滚床

结婚滚床:八字合婚  本命年结婚  结婚吉日  结婚冲喜  领证吉日

各地习俗: 不同民族结婚 世界各国结婚习俗

禁忌习俗: 参加婚礼禁忌  国外婚礼禁忌   结婚当天的禁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3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