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详细介绍

竹林七贤详细介绍,第1张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文士阶层。他们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和造诣,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他们的个性精神和人生追求,对当时的社会和世风,对魏晋文化的形成,对其后的文士阶层,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他们,学术界一向多所留意,出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如竹林七贤之称、竹林所在地、竹林之游的时间、七贤何以有竹林之游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一些粗浅之见,发表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竹林七贤之称

  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云: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文选》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注引《魏氏春秋》亦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与河内向秀相友善,游于竹林。”阮籍、嵇康等人同游于竹林,人数恰好和孔子所说的“贤者七人”相吻合,故时号“竹林七贤”。

  稍后于孙盛的袁宏有一部《名士传》,他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见《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于是又有了竹林名士之说。但是,袁宏所说的竹林名士仅有阮籍等六人,而不包括阮籍的侄子阮咸。因此可以说,竹林七贤之说自袁宏开始已经有了不同的说法。

  《魏氏春秋》记竹林七贤事仅“游于竹林”一语,太过简略。比较而言,《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引《魏记》和《世说新语》,对竹林七贤的记载就显得详细一些。《魏记》这样写道:“谯郡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世说新语任诞篇》亦载: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虽非同郡同里,但因他们“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有相同或相似的志趣爱好,对当时的社会有大体相同的感受,故能慕名相访,一见如故,“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把身外的险恶、世事的龌龊忘了个一乾二净。

  根据《魏氏春秋》《魏记》和《世说新语》等书的记载,竹林七贤包括陈留阮籍、阮咸叔侄,河内山涛、向秀,祖居谯郡而寓居河内山阳的嵇康,琅邪王戎,沛国刘伶。这也是后世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据史料记载,参与竹林之游的还有另外两个颇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就是吕巽、吕安兄弟。吕氏兄弟是魏镇北将军吕昭之子。巽字长悌,曾任相国掾,依附于司马氏,深得司马昭的宠信;安字仲悌,气慨不凡,不喜仕宦。二人与嵇康、山涛、向秀等有交往,尤其是吕安,还是竹林之游中的活跃人物。

  吕安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与嵇康是好朋友,每当思念嵇康之时,不远千里,命驾从之;有时嵇康不在,其兄嵇喜想代替弟弟招待,吕安却是不屑一顾,宁愿独宿车中,也不与嵇喜来往。待嵇康回来,尽兴方去。《晋书嵇康传》称:“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向秀与吕安也是好朋友,《晋书》本传说他“与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安灌园于山阳,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或率尔相携观原野,极浪游之势,亦不计远近,或经日乃归,复修常业。”竹林七贤中年龄最长的山涛,和吕安也是很要好的朋友,《晋书山涛传》载:

  (山涛)性好老庄,每隐身自诲。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游,着忘言之契。吕安不仅与嵇康、山涛、向秀是好朋友,而且待嵇、阮等人会合后,他还参与了竹林之游。既预竹林之游,则其和竹林七贤的关系也就不言自明了。有人认为竹林七贤中王戎最小,竹林之游时,王戎方及弱冠,与众人年齿悬殊,名列七贤之中,恐非得当。而吕安与嵇、阮等人情款,理应列名竹林贤士。此说与理可通,可惜史无此称,只好暂备一说。

  吕安的兄长吕巽,原来与嵇康也是至交,正如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所云:“昔与足下年时相比,以故数面相亲,足下笃意,遂成大好。由是许足下以至交,虽出处殊途而欢爱不衰也。”后来,吕巽计*弟媳,吕安欲告发,嵇康因是吕氏兄弟的朋友,从中调停,所谓“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不料吕巽出尔反尔,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因此下狱。嵇康愤而与吕巽绝交,上书为吕安辩白,结果也被牵扯进去。嵇康与吕巽交恶在魏元帝景元中,竹林之游在此之前,就时间上推论,吕巽也有参与竹林之游的可能。不过,竹林七贤之说乃是取孔子“贤者七人”之意,故当时孙盛等仅举七人,如将吕氏兄弟列名竹林名士,虽无妨大雅,却有碍宏旨。

竹林七贤 <wbr>(诗歌) 竹林七贤 <wbr>(诗歌)

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项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山阳县(今河南修武)竹林间,酣畅嗜酒,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人中,或不为时政合流而被杀,或借醉酒回避执政者,或身居高官而成为执政者心腹。其文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多以比兴、寄托、象征手法,隐晦曲折针砭最高统治的罪恶及虚伪,表达诗人在此恐怖下的苦闷,揭露当时的尔诈我虞,争权夺利,民不聊生。其文继承了建安风骨,隐晦而不可直抒胸臆。

—— 杜昕生 读史诗作

杜康沉醉似靡靡 七贤傲骨铁铮铮

巍峨气势委弃政 唯尊老庄是及其

历来为政多狰狞 只畏青史皆不清

奸诈尔虞阉人患 朝廷满是弄权臣

针砭时弊遭戗罪 权寻自我昂轩宇

捧得金樽酹江月 一醉方休桃源外

又是青春更年易 氤氲袍袖糟糠逸

山村野老换活法 逍遥自在竹节凛

回答博友们的点评:

感谢大家光顾。在以往的社会,执政者若不采取铁腕,则不可达到最高境界的政治,这是因为“根性”和“文化”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同时,又极容易产生独裁专制。所谓民间常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其原因就在其中。因而,现实社会就应该讲究民主与法制,或“民主集中制”,以至达到自治的乌托邦式的社会。

回答乐天蓝鹰的评论:

感谢乐天蓝鹰的指正。我认为大凡写诗都应该豪放不羁无拘无束的性格,所以不大喜欢格律诗,不喜欢按平上去入或平仄押韵硬套在诗中,但又喜欢古诗词的节奏音乐美,于是就自以为是的写自己喜欢的音律节拍,这样较为自由随意。作诗时大都在写意识深层的东西,无暇顾及太多繁文缛节。

回答诤友的批评:

感谢诤友的赠诗,“七贤各自命不同,一知半解有昕生。广陵绝唱传千古,哪得个个铁铮铮?读史言经需精细,枝节本末要厘清。何有山村几野老,逍遥自在任我行?”确实,竹林七贤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此前已作记述。一曲“广陵散”流传至今,公认嵇康的骨头最硬。至于“野老”一说,仅为诗中理想化的表述。七人详情书中及网络已有颇多记载,今搜录于此,供阅。

附:[竹林七贤] 三国魏,七名士合称,成名较“建安七子”晚。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间,肆意酒酣,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异于建安七子,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政权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而被杀。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政权之心腹。其文创作,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礼法之士,表现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之论,标明其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辞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亦为值得一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五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代表人物,虽然其思想倾向略有所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其政治态度之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用。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 (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曲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 (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六十天,使司马昭无法开口,逐作罢。此史事当时颇具代表性,于后世影响非常之大。

山涛 (205—283)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 (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合著作。其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之《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擅长嗜酒与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 (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较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附:竹林七贤的故事

魏晋时期,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许多残酷不人道的事情不断的发生,也因此有许多魏晋的名士像孔融、祢衡、杨修、何晏都是被害死的。这种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许多士人都认为无法匡时济世,对时事往往是讳莫如深,唯恐避之而下及,只有诈聋扮哑、寄情酒色、相聚谈玄还可以避灾祸。于是,一般借助于清谈形式以回避政治的退隐之风盛行开来。阮籍、嵇康等人,基于对世事的共同感受和对自身生命的忧虑,共结为“竹林之游”。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即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1、阮籍

阮籍邻家**有些美色,他便经常与王戎前去买酒痛饮,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边。

还有一次,听说有一颇具才色之女,未嫁而死,阮籍虽不认识这个女子的父亲或者兄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他的母亲去世之后,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司马氏朝中为官的礼法之士,他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给了稽喜一个大白眼;后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2、嵇康

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对于司马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后山涛(山巨源)从司马朝中任职,遂做《与山巨源绝交书》。后遭陷害,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3、山涛

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但是本质上他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於世,只不过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后来任官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4、刘伶醉酒

刘伶在屋子里面光着身子纵情饮酒,人进屋找他,见来人讥讽他此种窘态,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屋子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

5、阮咸

阮籍就是他叔父,两人合称为“大小阮”。虽然叔侄间有辈分差距,但却不拘形迹,经常像朋友一样共同游戏,那种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也的确各有千秋。阮咸和阮籍一样,生平也很鄙视礼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崇尚老庄之说,鄙视种种所谓的繁文缛节;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当代权贵们的一种实际抗议。而阮咸也在母丧期间,穿著孝服,骑驴去追自己私恋的一个鲜卑婢。

6、向秀

向秀虽为竹林七贤之一,却没有阮籍、嵇康、刘伶等耽溺饮酒和放任的行为,他与其他六贤在气质上有着相当的不同。与嵇康、吕安较为亲近。当嵇康隐居以锻铁自给时,与他一起工作的就是向秀。向秀曾与吕安同在山阳(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地方灌园以自给。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7、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曾经同一群小朋友出去玩耍,看到路边有结满了李子的果树,很多小朋友争着摘取,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果树长在路边而李子甚多,一定是苦涩的果子。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期曾经有凤凰落于此地而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全县总面积14497平方公里,南北长约592公里,东西宽约466公里,下辖14个镇1林场,总人口115万,主城区常住人口26万,城区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丰县传统婚嫁方式

丰县近邻孔孟故里,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尊孔崇儒之风颇盛,大都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尊卑分明,长幼有序,重孝道,讲礼节,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为治家的目标,尤其遵循礼节。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则贱之。”子女都遵守这种原则,因此,婚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承袭《礼仪·士婚礼》的“六礼”。婚嫁要经过六道手续。一是纳采,男方请媒人带简单礼物向女方求婚。二是问名,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三是纳吉,女方答应后,男方备送礼物,好缔结婚姻。四是纳徵,男方再准备厚礼送与女方,藉以巩固婚姻。五是请期,议定迎娶的日期。六是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旧婚姻的礼制,一向都保存这些繁琐的程序。现在就丰县在过去婚姻中普通人家的礼俗,作一简要介绍。 丰县旧式婚姻大致如此。

1、合年命

在过去,一般男女青年的幸福灾祸都寄托在命运上,一到十几岁,父母都要给子女“合年命”,年命合好后,才能媒说婚嫁。

男女双方如有意联婚时,事前要先发庚柬帖子。“庚”是年庚八字,八字是“年、月、日、时”的出生;“柬”是帖子,先由男方将新郎的姓名、年庚八字写好,外用红纸封好,叫媒人送至女家,女家接到柬帖后,知道男方的年庚八字。为了使男方了解女方。女方也填上年庚八字,送还给男方,让男方也了解女方。庚柬往返,算算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合,相合则继续媒说,年命不合则不能婚配。

合年命首要看属相,属相是生年按十二地支确定的,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十二属相中,有以下几种属相不能成婚,俗称“断头婚”。其内容如下:

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斩,金鸡遇犬泪交流;青龙玉兔不相会,野猪一生惧猿猴。

属相合了,然后再按男女的五行属命,要相生,不能相克。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属命是依出生年的天干来决定的,即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例如:男方甲子年生人,属木命,女方丙辰年生,属火命,木能生火,五行命相生可联婚;如男方戊辰年生,属土命,女方乙酉年生,属木命,木克土,五行属命相克,在禁忌之列,不能联婚。

其实,这一套谁也解释不出什么科学道理,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现在男女青年自由结合,谁也不知道谁的年命,只求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就是好佳偶,也没有一个说是因年命不合而产生恶果的。 2、说媒

过去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官对官,富对富,草屋对着篱笆户。一般男女到十几岁时,都要开始提媒,媒人是穿针引线人,媒人一般先问年龄、属相,如果相合,再说家庭人口、经济情况及长相怎样,两边一一介绍,一方向另一方一般采取暗相、暗访(旧俗“相男不相女”),男女双方不能相互见面谈话。男女双方都互不了解,所以有:“嫁鸡随鸡飞,嫁狗跟狗走”之说。

也有的媒人图财礼,隐瞒真相,婚后不满意而痛骂媒人的。过去的媒人有两种:一种是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靠撮合别人的婚配而获取钱财,媒说成后,双方都要给“谢媒礼”;另一种是对男女双方的家庭及本人的情况都很了解,自愿作介绍人,成其美事。这类媒人要在传启及成婚时宴请招待,以示谢意。

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婚姻外,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亲上加亲 有亲戚关系的家长作主,与自己的儿女撮合 ,结为夫妻。依丰县习俗伦常,以姑表兄妹或姨表兄妹结为夫妻者为多,其他不是平辈者,则不多见。

(2)指腹为婚 由于双方家长感情笃厚,而又恰逢两方的母亲都怀有身孕,经过当面言明,如一方生男,另一方生女,则结为夫妻。若都生男或都生女,则结拜为兄弟或姊妹。

(3)爱好作亲 双方家长,平时相处,感情弥笃,而两方一方有男另一方有女,为加深感情,而结为儿女亲家。 3、传启

男女双方家长,经媒说对婚姻同意后,便传启。所谓传启,就是订婚,表示双方换启后,不得违反婚约。

传启的方式是男方用红启柬帖送交女方。启内上写:谨依冰语,敬求金诺。在下落款:姻愚弟×××顿首叩(男方称姻,女方称眷)。另页写:逢××年×月谷旦。封面正中红条上写:大德望××亲翁阁下。两页的下方空白处写:“金玉满堂”、“光前裕后”、“长命富贵”等吉祥语。

男方的“启”叫求启,传启的男方对媒人要设宴款待。媒人将“启”送到女方去,如果男方送给女家彩礼,也一同交媒人带去。“启”到女家,也要设宴席招待,但不如男家的筵席丰美(俗称男强女弱)。女方也要写“启”送到男家,这叫“复启”,复启的格式也是八字,即:恪遵台命,仰答玉音。落款时,女方如果和男方主婚人是平辈,则称“眷愚弟”×××顿首叩,其他款式与男启同。 4、订吉期

如男方想定期限迎娶,首先要给女方要年命。按旧习惯要年命的时间要在农历的二月初二日。用一个红木拜匣(长约二十五公分,宽约十五公分,高约十二公分),里面放一张红纸,用黄包袱包好,两根红带子扎紧两头,觅人背着到女方家去。如女方同意迎娶,便在盒内的红纸上写上女方的年龄、生日,放入拜匣内,两根红带子合在一起捆在中间;如女方不同意订期迎娶,则原样背回。

如女方的年命要来后,男方要依据双方属相、生日、看迎娶吉日,首先要看男女属相在本年用的大利月或小利月。其内容如下:

正、七月迎鸡兔,二、八月虎和猴,三、九月蛇共猪,四、十月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

看准用哪个月后,再查吉日。查吉日就是依据旧历书上的十二个字来决定(每天都有一个字代日),即:建、危、平、满、成、闭、执、定、开、破、收、除,查吉日的歌诀如下:

建、满、平、收、黑,(这四天是黑道日)

除、危、定、执、黄;(这四天是黄道日)

成、开皆可用,(这两个日子尚可)

闭、破不相当。(这两个日子犯忌,不能用)

选好迎娶的吉日后,要在《玉匣记》上“查周堂”。“周堂”是按八卦的方位排列的:乾为翁,坎为弟,艮为灶,震为妇,巽为厨,离为夫,坤为姑,兑为堂;这是一个方位图。

选择的嫁娶日,如果是大利月,从“夫”顺数,小利月则从“妇”逆数。遇“弟、堂、厨、灶”用之,如遇“翁、姑”,则不可用,无翁姑亦可用。吉日的方位选定后,《玉匣记》上载明着某方位宜上轿、下轿、坐帐及用哪屋、哪间。迎财神或福福大吉。拜堂坐帐时忌×××属相,凡是这种属相的人都要与新娘避开,用以避凶趋吉。另“四眼人”(即怀孕妇女)孀妇也要避开。

男方把迎娶的吉日,用红帖写上“×月×日迎嫁大吉”并写明女方向×方冠带,×方上轿。写好后逢双月双日送至女家,至出嫁日按记载的项目办理。

这些选择吉日的迷信陋习,解放后,基本已经被废除。婚日多选择国家庆典节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等。过去订吉日虽然费了好多的烦琐手续,但有时却是个大风暴雨的日子,弄得人人受苦,个个抱怨,吉日反而也不吉了。 5、迎娶

到了迎娶的日子,要贴喜联,内容都是求吉纳福的语言。例如:喜今朝三星在户,庆他年五世其昌。齐家典则存三礼,经国文章在二南……横额为:宜室宜家、钟鼓乐之、天作之合……外门挂红绫,表示喜气盈门的瑞徵。迎娶这天,亲友都来贺喜送礼,有的送钱,有的送礼物或喜帐。落款一般为××令郎花烛之喜,下款一般为“与贺×××……顿首”。男方到女家去迎娶,富贵官户人家用两幢轿,娶嫁的轿有红、花、绿三种。轿,木制,长约一米半,宽约一米,高二米,上有脊顶,底为平板,两边有轿杆,长约四五米。红轿是用红布作轿衣,花轿是用绣花布作轿衣,绿轿的轿衣是绿布。正顶上是麒麟,四脊是排列的八大仙人。四角是红绣球,甚是美丽。轿门有轿帘,新娘入轿后,即将轿帘封闭。轿由四人抬,前后各二人。用两幢轿娶嫁的是男方前一天坐绿轿去,旗锣伞扇,跟随着扮装的差人,衣穿红领衣,手持黑红鞭,头戴秦椒帽,另有喝道的喇叭号角、乐队,派头十足。次日和新娘坐红轿一起回来。

普通的人家,只是一幢轿喇叭响乐,跟随娶女客二人带酒坛盒礼,当日发轿迎娶。

穷人娶妇,没钱赁轿,觅响器,只是坐小土车或骑毛驴到婆家。丰县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一辆土车离娘门,一个包袱背在身;没有坐上花花轿,也没听到当当锤(响乐里打节拍的敲击乐器)。

男家娶亲,要前一天拜林,这表示后代不忘先祖。

女方出嫁,要用红纱蒙面(俗称“蒙头红”),轿门封闭。这种蒙面、封轿门帘的风俗由来已久,远在古时抢亲时,就是把妇女的面部蒙上,把轿门封闭,乘人不防,便抬起来抢走。后世娶妇也沿用这种习俗。女子出嫁要伴随送女客,陪送的嫁妆也一同运到婆家。嫁妆多少,因穷富不同,富家旧式嫁妆木用器有巧十三、巧八件;普通人家一橱一柜,穷人家只不过一个木箱或一个包袱。在民国时期丰县有人写过一首《嫁女》诗:

日已偏西轿出门,老母送女到篱根;

只因家贫妆奁少,一橱一柜灯铜盆。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女子出嫁的情景。

新妇到了婆家后,按旧礼仪叫“拜堂”,俗称“拜天地”。拜天地后,才算正式结为夫妇。花轿停在院中,要按下轿的方位放置。年轻女子迎接新娘走出轿门,叫“接轿”。接轿时,要按妇女的接轿礼仪前进后退行二十四拜礼,才走出轿门。拜堂时,院内放一方桌,上置铜镜一面,另在盛满粮食的簸斗内插秤一杆,表示心明如镜,斗、秤则表示公平。地上铺芦席,撒帐的中年妇女用碎木屑、麸皮、杆草屑或楝树籽等放入木升内,升口用红纸封固,撒帐人将此碎屑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然后打开蒙面红纱行上拜礼。上拜就是新郎、新娘向天地神明和父母行跪拜礼,再向亲戚跪拜,受拜的亲戚要拿拜礼金,民国时期缴拜礼金的一般为一千文至五千文不等。在接拜金受礼时,还要有人喝唱:“×××,拜金若干”。另外,在行跪拜礼时还要鸣炮奏乐。

送贺礼人要到礼房上礼单,民国初期一般是二百文至五百文,后增至一千文至两千文或一元。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币值不定,礼金随俗而定。 6、合卺

“合卺礼”俗称喝“交心酒”。拜堂后,入新房,一人持酒一杯,使新郎、新娘各以酒漱口。按《礼·昏礼》“合卺而 ”。古时是一个瓢分成两个瓢,叫做“卺”,新郎、新妇各执一片以酒漱口,谓之”。为夫妇成婚之吉礼。丰县从清末以来,行合卺礼时,还唱着:“新媳妇沾一沾,新女婿猛一干”,其实,依沿袭的古婚礼不是喝,而是用酒漱口。 7、坐帐

按旧礼规定的方向,新娘坐在新房内,叫“坐帐”。坐帐时,要点长命灯,一夜不熄,象征着长命到头的吉祥瑞兆。新娘坐帐,就是闹新房的时间,常闹至深夜不休,因此,新房内常有中年长辈妇女伴护新娘,以婉言劝告闹新房的人不要闹得过分。

次日,新妇要拜翁婆。 丰县旧式腐朽的婚姻制度 在旧式婚姻制度中,还有几种不合理的腐朽的婚姻制度。 1、嫁殇

嫁殇,即嫁死人。婚约订后,丈夫身死,女子仍出嫁守节,终身当寡妇 。嫁殇至民国时就极少了。 2、童养媳

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这种婚姻多是因为女方家贫,无力抚养,或女家尊亲早亡,无所归依,便送在翁姑家养育,迨成年后,再举行婚礼。童养媳在婆家时,一般婆母轻视,待遇刻薄。童养媳在精神上还要蒙受很大屈辱,一言一行,唯恐有错。直到成婚后,才能有所自由,丰县有句歇后语,叫“团圆媳妇带弟弟——熬成人啦!”这说明童养媳是受屈辱的。解放前,丰县的童养媳为数不少,直到解放后,才彻底废除了这种制度。 3、早婚

早婚是结婚的年龄过早,早婚不但损害身心健康,还影响了下一代子女。丰县有年龄不相称结婚的一首民歌:

说个大姐才十七,再过四年二十一;

嫁个女婿才十岁,比她丈夫大十一;

两人南井去抬水,一头高来一头低;

不是爹娘管得紧,你往东来我往西。

这首民歌,强烈地反映了妇女对不合理婚姻的反抗。 4、变相买卖婚姻

旧社会里的买卖婚姻,有的是用金钱直接买来结成婚姻的,有的是通过媒人间接买卖成婚的,媒人从中渔利,男方只要肯花钱,就能娶上美貌的妻子。有时,女方为了图聘礼,对男方也往往降低条件,这样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这种变相的买卖婚姻,给人们造成了不良后果。 5、换亲制度

穷苦人家,娶不上媳妇,媒人便将三家有兄妹或姊弟的人家串联成亲,交换订婚,用推磨式的方法,男女方递相交换。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犹如拈阄,听天由命。有的婚后情意不合,不能同居,便责骂媒人,但木已成舟,也只好饮恨终身。换亲,解放后仍有存在。

对于陈旧的婚姻制度,人们比较反感。上世纪二十年代,丰县就开始了婚姻改革。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北伐军光复丰县后,曾进行一系列的放足、剪发、过阳历年、文明结婚等革新活动。但婚礼的改革,只限于机关、教育界上层的少数人物,而广大群众,仍是沿用旧制婚仪。

解放后,在党的宣传教育下,旧的婚姻礼俗有了很大的改变,废除了婚年看命、按旧一套看吉日的旧习。起初仍用轿子迎娶,后来青年男女认识提高,认为花轿是封建官僚**坐的,是丑而不是美。这种抬轿娶亲的旧习就逐渐淘汰了。后来改用脚踏车或拖拉机、汽车来迎娶,打着红旗戴着红花,四个青年妇女将新妇迎来,婚礼的仪式的内容也革新了。

后来又把订婚、结婚的日期定在国家法定的节日或集体结婚,逐渐迈向了勤俭办婚事、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4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