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叫什么?

古代婚礼叫什么?,第1张

问题一:古代称婚礼叫什么? 成亲,只知道这一个

问题二:古代管婚礼叫什么???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是 一生礼仪――亥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婚聘六礼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问题三:古代结婚司仪说什么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傧相就是司仪 傧相分为男傧和女傧

亦作“摈相”。后来又指婚礼对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郑玄语:“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

具体的 亲可以去傧相具体是做什么的

问题四:古代人新娘的衣服叫什么? 凤冠霞帔,这是中国古代贵妇的官服,从皇后到有诰命的贵妇都有相应等级的凤冠霞帔,用于正式的场合。也被用于新娘的服装,实际上新娘如果不是贵妇的话是没有资格用凤冠霞帔的,但是古代人认为结婚那天新人最大,可以超于礼制,所以新娘们一般都会穿凤冠霞帔作为结婚的礼服。 凤冠,就是指新娘头上的那个装饰物,按照贵妇的诰命等级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样式规格。霞帔是指新娘身上穿的类似披风和飘带的那种服饰,一般凤冠霞帔是一整套穿着的

问题五:古代婚礼上两位新人之间的喝酒叫啥 交杯酒,汉族婚俗之一,源于周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先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谓之饮交杯酒,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 ”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问题六:我国古代婚礼的六个步骤分别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中国现代的婚礼礼数,想知道从周礼到古代的比拟详细的引见,最好有一本定方面的书供参考,谢谢问题补充 最佳答案中国现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事先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局部,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准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照“六礼”顺序、离婚恪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准绳。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顺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依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

问题七:古代用来举行结婚的房子叫什么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

从东汉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庐”一般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的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进入青庐。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北周时庾信的《三和咏舞》中虽然让“洞房”与“花烛”携手了,“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但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由于唐代的文人骚客多用“洞房”一词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时间久了,人们便把“洞房”一词专门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

问题八:古代女人结婚时头上带的头冠叫什么? 古代女人结婚时头上带的头冠叫“凤冠”。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凤冠霞帔 ( fèng guān xiá pèi )

出处1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2《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3《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辞海》:

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

2道家的一种贵重服装。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问题九:中国古代结婚是谁决定的 古代的婚姻有三种必须结婚:

一种是父母作主,另一种是官府作主。还有一种是皇室指婚或赐婚。一般情况下官府不会干涉民间婚姻。特殊情况下比如明清小说里常见的未婚失身或两对夫妻交错看对了眼等等,闹出纠纷以后,有可能打官司,这时官府会酌情判决婚姻。最后一种是皇室指婚或赐婚。这个不论如何都不能抗旨,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反抗?谁敢?

当然乱世就会有很多种奇怪的情况出现了。比如张飞抢人家的妻子(这个百分之百是瞎编的。三国志和演义都没有相关情节。那个新三国的编剧是个啥笔)。他这就不合规矩。不管当事人有多埂不情愿,父母指定的婚事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那就是古代的制度。

女方叫嫁,男方叫娶,,确实体现了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当然从古到今还是有不少男方到女方家入赘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男方父母双亡等等前提下。

问题十:古代婚礼的程序应该是什么?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宋朝词人辛弃疾曾经在《贺新郎》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许无人知晓,有一位女子字号如是,正是出自这里,她就是满清易代之际,著名的歌妓才女柳如是

柳如是美艳绝代,才气过人,被列为南京“秦淮八艳”(另有陈圆圆、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李香君与董小宛)之首。在这些女性中,最能审时度势以及清醒理智的,便是柳如是。

柳如是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她深深地陷在理智与感情的强烈冲突中,她的个性就如同《红楼梦》中的尤三姐。

柳如是聪慧好学,但由于家庭贫困,被多次转卖,最终在10岁左右的时候被江南名妓徐佛收养。

在徐佛家的教导下,柳如是出落得美艳绝伦,不但如此,她还十分擅长音律、绘画以及诗词。清代女作家林雪在《柳如是尺牍小引》中赞誉说:“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

后人评论她的画作“娴熟简约,清丽有致”,赞赏她的书法“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但就是这样一位气质高雅、才色并茂的名妓才女,在爱情方面却一生坎坷。她相貌美艳,思想大胆,同时又擅长诗词歌赋,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对柳如是大献殷勤,纷纷求婚。可是柳如是却一一拒绝,她是一位十分冷静,有独立思想的女人,在红尘中独树一帜。

可这样一位清艳绝伦的女子,最终为何选择嫁给了一位年龄可以当自己父亲的老人呢?在这位老人去世后,柳如是又为何选择自杀呢?

1641年,柳如是嫁给钱谦益,这是柳如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所作出的决定,此时的柳如是也不过23岁,而此时的钱谦益,已将近60岁,钱谦益曾是明末清初时期诗坛盟主之一。他是明朝万历三十八年一甲三名进士,以及东林党领袖之一。

钱谦益是当时著名的才子,并且地位显赫,柳如是虽然颇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欢迎,但是她始终只是一个名妓,地位低微,因此她必须寻找一个位高权重,以及与自己思想高度契合的丈夫,以作后世依靠。

钱谦益曾在明朝为官时,由于争权失败被革职,曾经的好友也渐渐疏远他,在这世态炎凉、门前冷落的境地,钱谦益逐渐体会到了人心的真实。而在这时,他与柳如是一见钟情,二人经常一同踏雪赏梅,杭州垂钓,相处得分外和谐。

柳如是虽然只是一位女子,但她性格刚烈,在明朝即将灭亡之际,而钱谦益作为朝堂高官,一时间进退两难。柳如是志气坚定,傲骨铮铮,她的民族气节在此刻体会的淋漓尽致,柳如是力劝钱谦益自杀殉国,而自己也必然会随之而去,绝不苟活于人间。

可钱谦益最终却胆怯了,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成为清朝的官员。柳如是十分失望,最终她选择了红杏出墙。这件事情被钱谦益的儿子得知,儿子大怒,想要惩处柳如是。可钱谦益为了柳如是,甚至要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面对柳如是的红杏出墙如此宽容,甚至要与亲人断绝关系,钱谦益的所作所为怎能让柳如是不感动呢?

钱谦益在投降清朝后,又被封为了礼部侍郎。由于受柳如是的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柳如是鼓励钱谦益联系尚在抗清的郑成功、张煌言、魏耕等人,并且柳如是还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种种作为,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

康熙三年,钱谦益去世,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里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虽然保护了钱谦益的家里产业,赶走了这些人,可最终也送走了自己。

一代才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享年四十六岁。柳如是死的第二年,年仅17岁左右的女儿也嫁为人妻。

在柳如是死后,被葬在了常熟虞山锦峰拂水岩下花园浜,墓碑刻有"河东君之墓"五字。自康熙三年归葬,清嘉庆时常熟知县陈文述曾经重修墓墩。

钱泳《履园丛话》也有记载:“嘉庆二十年间,钱塘陈云伯(陈文述)为常熟令,访得柳夫人墓在拂水岩下,为清理立石。”

菊花~~是葬礼才用的 如果有朋友送你菊花你的朋友蛮个性的呦!不过既然是他要你送的一定有深刻意思的喽~~如果他是你女朋友的话就好办了 意思就是他希望生死都能和你在一块 永不分离啦 怎 么这么深奥啊 到网上查查菊花还有什么意思去~~那就好了啊 忠诚 永不分离 !!多好的内涵啊 菊与梅,兰,竹,一直是中国文人歌唱的对象。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的性格和正直的体现,而且还给予了广泛和深远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的大量文学作品 菊,花之隐逸者也 ,象征品行高洁的人,菊花——清静、高雅 玫瑰 代表 美丽纯洁的爱情 康乃馨 伟大、神圣、慈祥的母亲

**的菊花代表着高雅的君子品格,

而紫红色的菊花代表着热烈的生命,

白色的菊花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尊敬或高洁 白菊花(White Chrysanthemum)

花 语:高 尚(Nobility)

这是被选来献给四世纪中叶的罗马教皇-圣马克的花。在历代教皇中,这位教皇被公认是最具有高贵气质的人。也因为这位教皇的关系,所以,白菊花的花语就是-高尚。

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拥有超俗的高贵情操。只是这份脱俗的气质,往往被误认为是高傲。所以异性害怕自讨没趣,而不敢向你表示心意,或与你交谈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能大家在其他作品或者影视剧中也有看到过这句话,但你知道这背后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吗在天上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下愿为并生连理枝,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誓言,可能对于多数人来说爱情就是要这样缠缠绵绵。但这个故事恐怕算不上完美,甚至有些心酸,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个典故,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人们对爱情美好的期许,也是一句忠贞不渝的誓言。这句话几乎人人都知道,可它背后的故事却很少有人了解。

你以为连理枝天生就是长在一起的吗不,不是,至少传说中不是。

战国时期,宋康王戴偃驱车出游,来到河南封丘。见一采桑女子貌美过人,便心生恶念。为了能时常看到她,康王令人在青堆村东筑一土台望之,名为青陵台。接着他差人访查,得知是此女子是中书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于是康王命韩凭将妻子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凭在台下自杀,息氏亦投台死。

宋康王将其二人分葬于大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各生一梓树,根交于下,枝交于上,树栖鸳鸯,雌雄各一,声音凄婉感人。宋人哀之,给这棵树起名为「相思树」。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此地时,感触颇深,于是就有了他著名的诗篇《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

还有一个更古老的传说,相传混沌之初,玉皇大帝的一个女儿流落人间。因其父为玉皇,人们称其女为玉女。她降生在两江之交的地方——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的一户农家。玉女长得十分美貌,不仅天姿聪慧,而且心地善良。她与邻居的田姓小伙子自幼一起玩耍,一起放羊,一起长大成人。

后来当地的头人他抓走了玉女,田姓小伙子得知后邀约了几个村子的伙伴前去要人,闹得天翻地覆。这场人间争斗又被玉帝得知,玉帝派出天兵天将,要人间交出玉女。小伙子趁乱救出玉女,二人逃到金沙江边,天地为媒,结为夫妻。玉帝要玉女返回人间,玉女不从,玉帝降洪水于金沙江淹死了二人。洪水退去后,江边长出了连理枝。

钱蕙荪是大家闺秀,其父爱如掌上明珠。蕙荪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美丽出众,且以文才知名。前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父亲总要亲自考试。可就算父亲看过眼的,到蕙荪那里也会被驳回,而且理由十分中肯。惹得表兄梁霞城说她“你的才华,真可以说是上官婉儿再生。”

这个叫梁霞城的年轻人,与蕙荪为中表兄弟,擅长诗词。蕙荪的母亲去世后,后妈对她很约束很严,蕙荪平时循规蹈矩,唯独与霞城表兄十分亲密,二人互相读书请教,整天在小屋里谈诗论文,一点也不避嫌疑。二人互生爱意,可梁霞城的父亲却不同意自己的儿子娶表妹为妻。蕙荪知道后,整日哭泣,也未将心意告诉父亲。

后来,钱家回乡养老,霞城也因事到外地。直到有一日,一位姓秦的公子到来,他家世好,样貌好,又有才华,钱父没跟女儿商量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直到两家议定互送聘礼时蕙荪才得到一点消息。表哥听说后也匆忙赶回,可木已成舟,二人相顾无言。最终,蕙荪自杀,表哥随她而去,两家人将二人合葬,园中长出了两棵树,枝叶交缠。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毁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字早醒侬自梦,更更。泣不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打画桥。

  ——《于中好》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青衫湿》-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悼亡诗三首(之一)——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二》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亡诗

  ——沈约·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 书令,卒谥隐。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 永明体”。所创“ 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所著有 《四声离思·其四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其三》

  鹧鸪天

  ——贺铸·北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沈园二首

  ——陆游·南宋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莺啼序·春晚感怀

  ——吴文英·南宋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沁园春

  —— 纳兰性德·清

  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很多人知道许穆夫人,是因为《诗经》里的那首著名的《载驰》,而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女诗人”。但提到她的母国卫国,更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那个“乘轩使鹤”的卫懿公吧!

许穆夫人正是卫懿公的妹妹(若按母系论却算卫懿公姑母,——春秋情事之乱只好按下不提)。

可别低视小小的卫国,它除了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到秦二世时才作为最后一个姬姓诸侯国灭亡),还是春秋战国的人才库:

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春秋的子路,比如战国的吴起、商鞅、吕不韦、荆轲,以及传说中的鬼谷子,等等……

卫懿公却“出奇制胜”,单单以荒唐的“好鹤”,就让声名在历史上与卫国的关联度上拨得了头筹。

不过不是好名声而已。

不止如此,在妹妹许穆夫人的婚姻大事上,也大大方方的袒露了自己比妹妹的短视。

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能歌擅诗的许穆夫人,自然不乏倾慕者。但那个时代的女性,尤其是生长于君王之家,更是总也脱不开身不由己的政治联姻。

那天,卫国同时迎来了许、齐两国的求婚者。卫懿公和许穆夫人拿到相同选择题目的两张试卷。

比起短视的卫懿公,许穆夫人早已立志自觉地将自己的婚姻,与卫国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与强大的齐国相比,许国又远又弱小,对于卫国可能受到的攻击,根本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如能嫁到近邻的齐国,对于卫国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多了一层安全和保障。

但卫懿公呢,两眼却紧紧盯住了许国带来的贵重礼品和钱袋子,这自然也符合他的性格。

面对终日只知奢侈*乐又固执己见的昏君哥哥,无奈妹妹的力争注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一个良辰吉日,幸运的许国国君许穆公得偿所愿,卫懿公妹妹变身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劳心远嫁,“身在许国心在卫”。她的哥哥,卫懿公却正在把卫国变成“鹤国”。

他不仅整日醉心于洁净羽毛、修长颈项、窈窕身姿的群鹤,还按品质、体姿将鹤封为不同官阶,享受相应俸禄。连他出游,也让这些鹤分班侍从,各依品第,乘载于华丽车中。

卫懿公大概也觉得国王做得更大了。身旁平白增加了成百上千自带仙气的“官”,当然还自带侍从、宅第、俸禄、车乘。在洋洋自得中他早忘了,他这班“爱卿”的种种消费,早超出了羞涩的国库。除了一遍一遍下令强征,哪有心情去管百姓是否温饱了。

卫懿公好鹤的“美名”甚至在海外疯传,毗邻的北狄王正愁手下数万骑兵无猎可狩,又从这些消息中嗅出了卫国的人心离散,终于在公元前660年,率二万骑兵向卫国奔袭而来。

“让大王派那些鹤去打仗好了!”懿公的横征暴敛让征兵号令被百姓不理不睬。临时抓的壮丁,更是无心作战,一冲就散。

卫懿公来不及撤退,被狄兵团团围住,惨死在乱刀之下。据说他身上的肉被狄人分食,这是他咎由自取,但冲入城中的狄军,却也让无辜百姓尸骨堆满城郭。

远嫁许国的许穆夫人,此时已差不多脱胎换骨成了一个纯粹文人。与生俱来的报国抱负正一寸寸被侵蚀掉,抒发成《竹杆》一样对少女时代的思恋和对故乡山水的怀念: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经垂钓淇水上。难道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故乡。

蓦然——

一声惊雷,国破君亡。一旦噩耗,痛彻肺腑!

许穆夫人只恨不能插翅返国,跃马疆场抗敌雪耻。

理智让她去请求丈夫对卫国施以援救,但许穆公(当年也算响当当的人物,曾一怒而尽驱郑兵)怕引火烧身,不敢也不想出兵。

许穆夫人已感到时不我待,在反复深虑之后,她只带了几名随嫁姐妹,匆匆赶赴漕邑,与流亡的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

逃过黄河的卫国遗民只剩下七百多人,许穆夫人与刚刚拥立的哥哥卫戴公不遗余力,一边招来共地、滕地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整军习武。

这个时候,许国的大臣却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去

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怒赋《载驰》: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

最后的誓言更是铮铮铁骨: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纵有百般妙计,不如我亲身赴汤蹈火!

许国诸公,羞得无语。

同时,许穆夫人还审时度势,积极建议向齐国求援。哥哥戴公意外早逝,她立刻从齐国迎回另一个哥哥公子毁,即卫文公。苍天不负有心人!齐桓公终于感其爱国之情,慨然出兵卫戍漕邑,还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与战车三百辆驰往卫国击退狄兵,收复了失地。

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在诸侯国中的地位,让卫国的历史一直延续达四百多年之久。

与抛夫弃家、复兴卫国的许穆夫人相比:

卫懿公除了穷奢极欲,除了横征暴敛,除了大难来临时束手无策、国破人亡,还糟踏了“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清远闲放如诗人君子的鹤的美名。

许穆公和他的“大夫君子”,除了对许穆夫人救国之志的不理解不支持,除了阻挠和责怪,再也掩饰不住他们的鼠目寸光,他们的自私与愚昧、幼稚与狂妄。

但也正是他们的反衬,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女性应然而生,一个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饱满形象光照春秋。

虽千载之后,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卷内篇目推荐: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宣姜:墙有茨,不可埽也

息妫:只自无言对暮春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目夷: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4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