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夜姬的故事。

辉夜姬的故事。,第1张

创作于10世纪初的《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一部物语文学。故事写一位伐翁在竹心中取到一个美貌的小女孩,经3个月就长大成人,取名“细竹赫映姬”。5个贵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可是这些求婚者都遭到失败。这时皇帝想凭借权势来强娶她,也遭到拒绝。最后在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中突然升天。

1 翻译文言文: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原文: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译文: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 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想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的到吗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2 请翻译下面这段文言文

翻译: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

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

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

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扩展资料:

一、出自《唐语林》

书籍简介:

唐代文史资料集。该书传编撰者为宋代王谠。

全书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

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今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一、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二、赏析:通过马前后不同的的反应,表现出好马需要遇到伯乐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主题。

三、古代知音与伯乐的故事举例:

①伯牙绝弦: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②管仲鲍叔牙: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四、文言注释:

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④飞龙:指皇家。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唐语林

3 李幼清识马 原文及翻译

唐德宗年间,有一个善于相马的人,名叫李幼清,闲暇时常到马市上走。

有人把一匹很凶暴的马牵到了马肆,马系着锁,套着笼头,两个力士用木叉支着马的腮帮子,三四个人拿着鞭子跟着它,那马的神色象要咬人的样子,大有无法驾驭之状。李幼清靠近那马仔细看了一番,向马主打听了情况,马主就说: “这匹马具备了马的一切坏处,将要买掉它,只要给点钱就行。”

李幼清拿两万钱买了它,马主还觉得给价多了。好几百观看的人,对李幼清的决定都感到惊讶。

李幼清说:“这匹马气色俊美而奇特,看它的身材和气度,不是一般的马。这一定是主人不识马,使它同劣马同处一样的马槽和马棚,使之衰败散乱,洗刷不及时,草料不适当,结果它又踢又咬,又践踏又发怒,因不顺利而乱闯,心性受到压抑,终不能长久下去,精神失去依靠和寄托,最后发作成为狂躁,就无所不为了。”

已经到了午后,看的人渐渐离去了。李幼清就另买了一套新笼头,自己牵着,慢慢地向前走。

告诉马说:“你的才能和性格不被别人所了解,我给你换掉这些绳锁等乱七八糟的脏东西。”那马停住,耳朵伸着抬起头,李幼清为自己懂得马的意思而得意,于是李幼清用温水给马洗澡,又为它修剪打扮,给它特别的马槽和马棚,用优质的草料饲养它。

几天后,神气发生了小的变化;过了一个月,神气有了大的变化。那心性好像君子,步子好像贤才,嘶鸣好像龙,顾盼好像凤,原来是天下少有的骏马啊。

4 李幼清识马 原文及翻译

唐德宗年间,有一个善于相马的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6386165人,名叫李幼清,闲暇时常到马市上走。

有人把一匹很凶暴的马牵到了马肆,马系着锁,套着笼头,两个力士用木叉支着马的腮帮子,三四个人拿着鞭子跟着它,那马的神色象要咬人的样子,大有无法驾驭之状。李幼清靠近那马仔细看了一番,向马主打听了情况,马主就说: “这匹马具备了马的一切坏处,将要买掉它,只要给点钱就行。”

李幼清拿两万钱买了它,马主还觉得给价多了。好几百观看的人,对李幼清的决定都感到惊讶。

李幼清说:“这匹马气色俊美而奇特,看它的身材和气度,不是一般的马。这一定是主人不识马,使它同劣马同处一样的马槽和马棚,使之衰败散乱,洗刷不及时,草料不适当,结果它又踢又咬,又践踏又发怒,因不顺利而乱闯,心性受到压抑,终不能长久下去,精神失去依靠和寄托,最后发作成为狂躁,就无所不为了。”

已经到了午后,看的人渐渐离去了。李幼清就另买了一套新笼头,自己牵着,慢慢地向前走。

告诉马说:“你的才能和性格不被别人所了解,我给你换掉这些绳锁等乱七八糟的脏东西。”那马停住,耳朵伸着抬起头,李幼清为自己懂得马的意思而得意,于是李幼清用温水给马洗澡,又为它修剪打扮,给它特别的马槽和马棚,用优质的草料饲养它。

几天后,神气发生了小的变化;过了一个月,神气有了大的变化。那心性好像君子,步子好像贤才,嘶鸣好像龙,顾盼好像凤,原来是天下少有的骏马啊。

5 燕文公求马 翻译是什么

燕文公在路上走,马死了,有人告诉他说:“卑耳氏的马好,请他卖给你。”

卑耳氏推辞说:“我的马都是野马,不能用来充当君王的驷马。”燕文公派人强夺他的马,结果人和马都逃跑了。

叫苏代的人想把他的马卖给燕文公,燕文公却不要。巫闾大夫进言说:“君王寻求马是用它来驾车乘坐的,何必舍近求远,想卖的你却不要,不想卖的你却非要买不可呢?”燕文公说:“我厌恶那些自卖自夸的人。”

巫闾大夫接着说:“从前中行伯向齐国求婚,高、鲍两家都答应了他,和叔向商量,叔向说:‘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侍奉祭礼,不可草率啊,只要看她是否贤惠就是了。’如今你寻求马,也只是看它是否好而已,只要是好马,就可以了。

从前尧帝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就逃走了,但尧帝不强求他,而终于得到了舜帝;宁戚养牛买牛给齐桓公,齐柦公录用了他,而终于得到了管仲。倘使尧帝不听任许由,怎么能得到舜帝?齐桓公不录用宁戚,怎么能得到管仲?你何必固执已见呢?”。

6 秦穆公亡马文言文翻译

春秋·秦穆公《秦穆公亡马》白话释义: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

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按次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走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吃了穆公的马他还给我们酒喝的恩德。”

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最终脱离危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这就是所谓的“做有道德的事情,必然会有福报”。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

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

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四年,秦公为求将来做霸主,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他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受宠最多的妃子骊姬,谎称申生要毒死晋献公,借晋献公之手除去申生。于是,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晋国臣子里克杀死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她妹妹的儿子卓子,想迎奉重耳回国,秦穆公也想这样做,但臣子认为重耳贤能皆胜过夷吾,会让晋国变得强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国家,于是秦穆公转而迎立夷吾为国君,是为晋惠公。

但是不久,晋惠公畏权杀死里克等老臣,又派人追杀重耳,并且恩将仇报,不接济秦国,导致晋国与秦国失和。晋惠公忘掉秦国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后面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是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晋怀公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攻下晋都,并派人杀死晋怀公,晋怀公在位不到一年就身死。秦穆公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了重耳。

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军经过孟明视等将军的严格训练,已经是一支兵强将勇、英勇顽强的军队了。孟明视认为征伐晋军的时候到了,他请求秦穆公挂帅亲自出征,并且还发誓说:“假如这次出征不能获胜,我决不回国见家乡父老。”

秦穆公命令给出征的军队五百辆兵车、装备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粮食,又拨给出征兵士家属粮食和钱财,以解士兵后顾之忧。经过充分的精心准备,秦穆公、孟明视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晋国。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叙述了秦穆公对偷杀骏马吃肉的人们,不仅不追究责任,还请他们喝酒,最后得到了好的报答。从而赞扬了秦穆公宽容豁达的品格。

作为国君,对百姓宽容豁达,一旦国家有难的时候,百姓就会知恩图报,挺身而出,冒死献力;对百姓宽容豁达,是收拾民心的有效办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作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对人宽容豁达,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发时候,人们也同样会竭尽全力帮助你。

7 这是李幼清识马原文吗

李幼清识马原文:

兴元中,有知马者,曰李幼清,瑕日常取适于马肆。有致悍马于肆者,结鎻交络其头,二力士以木耒支其颐,三四辈执檛而从之,马气色如将噬,有不可驭之状。幼清逼而察之,讯于主者,且曰:“马之恶无不具也。将货焉,唯其所酬耳。”李幼清以二万易之,马主尚慙其多。即而观者数百辈,讶幼清之决也。李幼清曰:“此马气色骏异,体骨德度非凡马。是必主者不知马,俾杂驽辈槽栈,馅败狼籍,刷涤不时,刍秣不适,磃啮蹂奋,蹇破唐突,志性郁塞,终不可久无所顾赖,发而为狂躁,则无不为也。”既晡,观者少间。乃别市一新络头,幼清自持,徐徐而前。语之曰: “尔材性不为人知,吾为汝易是鏁结杂秽之物。”马弭耳引首,幼清自负其知,乃汤沐翦饰,别其皂栈,异其刍秣。数日而神气一小变,逾月而大变。志性如君子,步履如俊乂,嘶如龙,顾如凤,乃天下之骏乘也。

译文: 唐德宗兴元年间,有个适马的行家李幼清,闲暇时常常去马市。一天,有人牵来一批凶悍的马,用丝绳捆绑马头,两个大力士用木枷控制马嘴,另由三四人拿着马鞭跟着。这马显出一副要咬人的气色,状似不可驾驭。

李幼清近前观察,询问马的主人。主人说:“这马太坏了,想卖掉它,只要得几个钱就算了。”李幼清拿三万买下了这匹马。马的主人觉得太多了,过意不去。不一会儿,围观者有几百人,都问理由请为什么出高价买这劣马。理由请说:“这匹马起色特别凶均,提醒、股价、性情、气度,都表明它不是一批寻常的马。这一定是马主不识马,让它混在劣马群中;料槽、马厩塌坏,粪便遍处都是,不及时打扫;死了粗劣,不合马的口味。马因为蹄子之间揉杂着污秽,就需要不断践踏;口齿被不适合的饲料 ,就亢奋想咬,跛着脚乱闯;志性被抑制着,始终得不到伸展,久而久之,就变得狂躁,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了。”

黄昏时,李幼清趁围观者逐渐减少的间隙,又再买了一副新马笼头,自己拿着笼头慢慢地对马说:“你的才性没有被人发现,我来给你除掉这锁结和秽物。”马贴耳伸头。李幼清使用热水润湿马身,然后洗刷;并将这匹马用的料槽、马厩同其他的马区别开来,换上较好的饲料。

几天之后,这马的神气就有了改变。过了一个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志性像个君子,步履像个贤人,嘶叫如龙吟,毛色如凤羽,成为天下最雄骏的马了。

具体出处我也就不知道了抱歉!

8 马的文言文4篇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价十倍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穆公亡马》 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

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

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

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译文: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

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说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

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

这次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 田忌赛马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

9 塞翁失马文言文翻译

塞翁失马出自西汉刘安《淮南鸿烈集解》。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译文: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扩展资料:

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读音:sài wēng shī mǎ。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语。

例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君之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辉夜姬的出生本就是不平凡的。赞岐造麻吕入山伐竹时看见一竿竹发出光亮,奇怪之余不免走近细看,发现竹筒中有一长约三寸的小人。这小人便是辉夜姬了。造麻吕将辉夜姬捧在手里带回了家并且交给家里的老婆婆抚养。

不凡的出生注定了辉夜姬不凡的一生。而且怪事连连,仅仅三个月,她就出落成一个大姑娘,貌美异常,让屋子里都充满了光辉,没有一处黑暗(不愧辉夜之名)。

辉夜姬的艳名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终至于天下间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从此便有不少男子来求婚,辉夜姬的冷漠与悲愁也由此而生。这些求婚者当中有五个最是出众,分别是:石竹皇子,车持皇子,右大臣阿部御主人,大纳言大伴御行以及中纳言石上麻吕。这五人无论三九严寒,冰雪载道之日或炎夏六月,雷雨交加之时从无间断。而辉夜姬却出了五个难题刁难他们,分别叫他们取得五样事物:天竺国的石钵,蓬莱山的玉枝,大唐国的火鼠裘,龙头上的彩玉和燕子的子贝安。

辉夜姬之所以这样刁难他们,一方面是因为她自知是月亮上的天人,不能与凡人结合;二来是因为她打从心里鄙视着地上人,也许她自己并不感觉到,但身为天人的她确确实实存在这种思想。在和养父造麻吕的对答中,她就明确指出“这些人都是多么庸俗呀!”而车持皇子带来玉枝时这种情绪就表露地更明显了。她闷闷不乐地想:“难道我就要输给这个皇子么?”(值得注意一点,“输”字很有意思)她又默默无语,一手托腮,连声叹气,苦思对策。而就在辉夜姬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替车持皇子造玉枝的工匠找了来,叫辉夜姬付钱,其借口是辉夜姬是皇子的御夫人。然而辉夜姬并不以此为忤,反倒是高高兴兴地掏了钱包。至此车持皇子的谎言被拆穿,自然再不能厚颜无耻地呆着,只得羞愧离去,遁入深山,踪迹渺渺。

再后面三人都是很用心地去取当初辉夜姬所言的三件宝物。可惜均是无功而返,甚至石上麻吕为了子贝安丢了性命。可辉夜姬非但没有为之感动,还出言讥讽。她答阿不御主人的和歌中就有这么一句:如此凡庸物,何劳费苦心!只有对石上麻吕这件事,她感到不安,作歌慰问:“经年杳杳无音讯,想应贝儿未取成。”不料石上听了反是一命呜呼!

以上诸事无不显示辉夜姬的冷漠。其实她是不自觉地假神人殊途之名来掩盖自己的冷漠和对俗世之人的瞧不起,尽管这在事实上有一定的客观性。

辉夜姬的悲愁主要来自于她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养父母的愧疚。试看“辉夜姬仰望天上的美丽月色,忽然无缘无故地哀愁起来”“经常乘人不见,便又去看月亮,暗暗饮泣”这些都表明了她对故土的思恋。她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更是直接地透露出她的心思“可是,难道我可以不看月亮么?”淡淡的一句话,哀伤的情绪已弥漫开来。思乡之叹历来深切,即使天人也不能免。

从来的正统评论皆言辉夜姬对养父母有着纯真的孝心。不过以我看来,她对养父母所表现的亲切态度,说是孝心,毋宁说是愧疚心在作祟。竹取老人拾她回家,真心诚意地照顾了她十余载。恩德深重甚于亲生父母。辉夜姬说过:“我对月亮世界里的亲生父母并不怎么想念,反觉得更留恋这里。”这句话前半部分可说情真意切,可后半句就值得商榷了。她说更留恋地上世界是言不由衷的。后来天人下凡来接辉夜姬重返月宫,其态度之骄横简直令人作呕,这反映了天人的普遍心态。假如我们视辉夜姬为天人中的异类,她同样也不能完全脱离这种心态,潜意识里她认为地下界是污浊的。对天界的思恋和对养父母的愧疚使她陷于两难境地。这矛盾正是她哀愁的中心源。

而当她天之羽衣加身时,这些哀愁都烟消云散了。殊不知,与此同时,却产生了更大的哀愁——她失去了作为“人”的那颗心,取而代之的是作为“神”的心。哀莫大于心死!这也正是所有天人的悲哀!他们不懂得伤心,不懂得忧愁,不懂得感情的起伏,这与死人何异?不过也对,他们是神,神是不需要有人的感情的。打个比方:奴隶制度在奴隶主和奴隶眼中就有很大的不同,奴隶主觉得那是天使的制度,奴隶觉得那是魔鬼的制度,而奴隶主也不需要懂得奴隶的感情。所以我所说的辉夜姬的冷漠与哀愁是以人的视角来看的,若是站在神的角度来看,大抵那都算不得什么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7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