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特色,理念,教育方式等等,因此没有哪一所院校是相同的,都各有各的特点,根据在网络不同平台的留学生的反馈与数据资料收集,评出了不同院校的最佳名称,想要学音乐类的专业的留学生们看过来啦,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介绍出国留学音乐类的专业有哪些院校推荐吧。
一、出国留学音乐类的专业院校推荐1、茱莉亚音乐学院
茱莉亚音乐学院成立于1905年,位于纽约市林肯中心,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名人包括马友友,MilesDavis,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率为84%。
2、柯蒂斯音乐学院
柯蒂斯比茱莉亚音乐学院成立19年。这所学校有很多作曲家,比如伦纳德德·伯恩斯坦,吉安·卡洛·梅诺蒂,尼诺·罗塔和熟悉的钢琴家郎朗。这所学校的录取率是48%。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是6%。录取后可以随意选择加入。
3、曼哈顿音乐学院
它成立于1917年。爵士乐是一所非常棒的学校。本科生总数约400人,录取率为40%。36%的学生入学后可以获得不同比例的奖学金。留学生太多了,位置也不错。
4、伯克利音乐学院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流行音乐学院,拥有约4000人,是独立音乐学院中最大的学校。最著名的专业是词曲创作、现代音乐表演和音乐管理,录取率达到35%。然而,随着一些明星的入学,录取率急剧下降,2022年申请季节低至17%。
5、曼尼斯音乐学院
曼尼斯有350名学生,是最小的音乐学院之一。录取率约为33%。学校最大的特点是袖珍和严格。
6、新英格兰音乐学院
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是一所主导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学校。录取率为278%。最好的专业是作曲、爵士乐和弦乐。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很多。位置也很好,在波士顿,音乐氛围很强。
7、波士顿音乐学院
波士顿音乐学院的录取率为40%。LuminousLorraineHuntLieberson(美国最好的女中音歌手)毕业于学校。虽然与伯克利音乐学院合并,但仍独立招生,共享教育资源。
8、克利夫兰音乐学院
这是美国最便宜的独立音乐学院。录取率在30%左右。管弦乐很有名。主要培养本科生。别以为这所学校的位置偏颇。事实上,学校附近有大量的博物馆、音乐厅、公园和大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距离塞弗伦斯演奏厅SeveranceHall这很近。
9、旧金山音乐学院
学校共有450人。录取率为40%。95%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比例的奖学金。这所学校是西海岸最著名的音乐学院。
10、皮博迪音乐学院
皮博迪有150年的悠久历史。录取率15%。属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综合排名也很高。
11、伊斯曼音乐学院
学校共有900名学生,录取率为13%,几乎所有录取的学生都能拿到奖学金,研究生院也超级有名。
12、欧柏林音乐学院
强势专业是现当代巴洛克音乐,音乐技术专业也很有名。有600名学生,录取率为25%。90%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
13、美国声乐艺术学院
学习歌剧最理想的学校。成立于1934年,当然竞争激烈,每年只录取28名学生。
14、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斯音乐学院
学院成立于1921年。录取率为25%。每年招收200人。音乐地位很高,一些音乐领域与茱莉亚音乐学院和柯蒂斯音乐学院同名。
15、洛杉矶音乐学院
现代音乐学院成立于1996年,只有150名学生。2014年开始开设本科学位,著名校友:PaulAnka他的歌曲《iloveyoubaby》作为许多求婚快闪选择的歌曲。瑞奇马丁: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是1998年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TheCupofLife)。还有,黑眼豆豆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录取率为23%。
16、巴德音乐学院
这所学校的许多老师同时在茱莉亚和柯蒂斯任教,教师是一个亮点。强大的本科专业是室内乐、管弦乐和作曲,强大的研究生专业是声乐、指挥和钢琴协奏。很棒的选择,录取率38%。
17、麦肯纳利史密斯音乐学院
流行音乐学院特别擅长流行音乐学院hip-pop世界上唯一的音乐hip-pop音乐研究中心就在这所学校。校长成立于1985年,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前校长。在小班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一对一关注。教师是专业音乐家,格莱美奖获得者众多,录取率64%。
18、科尔本音乐学院
位置非常黄金,加州洛杉矶。这所学校的竞争相当激烈,录取率只有11%。而且是全额奖学金。这其实比柯蒂斯好。柯蒂斯录取后,大部分学生还是自己负担住宿费,但这所学校甚至给你包住宿费,手动表扬。
19、MI音乐学院
现代音乐学院成立于1977年,录取率高达59%。共有1425名学生。它是美国最大的音乐学院之一。擅长摇滚乐,在好莱坞,地位独特,也就是说未来就业空间很大。
20、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这所学校的录取率是68%。对学生的综合素要求比较高,当然,录取的话也是全奖。竞争还是很残酷的。
二、英美比较好的音乐学校英国
1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
伯明翰音乐学院BirminghamConservatoire伯明翰位于欧洲艺术中心,是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之一。伯明翰音乐学院隶属于伯明翰音乐学院TheUniversityofCentralEngland(UCE)这所大学是英国最大的学校之一,有150多年的历史。
2皇家音乐学院
皇家音乐学院(ROYALACADEMYOFMUSIC)始建于1822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学院,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培养了众多世界顶级优秀艺术家,也是音乐界公认的世界级名校之一。皇家音乐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使学生得到最高水平的教育。
3北方皇家音乐学院
北方皇家音乐学院(RoyalNorthernCollegeofMusic)位于英国曼彻斯特中心的国际领先音乐学院。多年来,RNCM它一直是英国和世界各地许多雄心勃勃的音乐家的首选。
4皇家威尔士音乐戏剧学院
皇家威尔士音乐戏剧学院(RWCMD)它成立于1949年,位于卡迪夫城堡。1974年,学院搬到了威尔士首都卡迪夫。学院每年有5000多名海外学生。皇家威尔士音乐戏剧学院是英国9所音乐学院之一,也是5所“皇家”音乐学院之一。
5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
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是英国一所致力于音乐和戏剧教学的大学,成立于1845年,历史悠久。格拉斯哥皇家苏格兰音乐戏剧学院由音乐学院组成舞蹈学院与青年学院等三个学术中心相结合,共有十余个本科和硕士专业。
美国
1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
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是美国最好的音乐学院之一。波士顿音乐学院是波士顿大学的一所学院。在音乐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的严格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并由专业艺术家授课导正弹奏乐器技巧唱出动人的歌剧或舞出美妙的旋律。
2皮博蒂音乐学院
皮博蒂音乐学院成立于1857年,位于东海岸马里兰州的巴尔地摩市,隶属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距离美国首都华盛顿只有一个小时。霍普金斯大学有3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排名第七,皮博蒂音乐学院也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
3伊斯曼音乐学院
伊斯曼音乐学院(EastmanSchoolofMusic)是1921年的名实业家慈善家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创办的专业音乐学院是当时美国音乐学院中一所充满活力和创新思想的新学校。现在伊斯曼已经在了。多年来排名第一,被公认为世界顶尖音乐学院。
4曼哈顿音乐学院
曼哈顿音乐学院位于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自1917年成立以来,它为纽约充满活力的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是美国主要的私立音乐学院之一,拥有298名教师和近1000名来自40多个国家的学生。学校在所有专业,如管弦乐钢琴伴奏作曲萨克斯管吉他风管乐器和爵士乐都提供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5纽约大学史丹赫学院
纽约大学史丹赫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系学术培训严谨,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和行政人员总数超过300人。它始终为系里1400多名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质性资源和教学课程,从博士生到大学生,他们感受到的是视野开阔、富有创意的氛围。
举凡名人的传记影片大多不脱事无巨细地罗列人生经历的窠臼:单线程地描述诸如早聪早慧的成长烦恼,一波三折的事业成败,花团锦簇的情感经历以及命运多舛的个人传奇凡次种种如同一份参加招聘的个人履历,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志铭,对于籍此缅怀膜拜抑或八卦猎奇的观众们来说,看多了未免起腻,嘴里淡出鸟来。于是,根据"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当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被反复重复以至于观众大量流失票房业绩惨淡之后,穷则思变的**人学会了"歪解""曲解""反解"这些出奇制胜的法宝从而中咸鱼翻身。近在内地,有诸如霸占内地电视时段多年,流毒甚广的"戏说某某"系列。远到好莱坞,就有这一部对贝多芬的生平做大胆猜想,试图解开贝多芬生平一大谜团的"永恒的爱人"。
说起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亲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现在咱们的小学课本里。不过最突出表现其价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课"。每次学校发起活动,号召向张海迪学习的时候,贝多芬必定会被拿来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还有另一位大叔"奥斯特罗夫斯基"。这两位"身残志坚"派的左右护法,经过思想老师人肉大喇叭长期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对我形成一种误导,那就是他们身上摒弃了人性上一切缺点弱点,由特殊材料制成,生来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活着。如同最高指示教导我们的,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连贝多芬终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识形态拔高到"为音乐保持了童贞"的地步。这不禁让我这个每晚放学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么好菜的追求"低级趣味的人",对贝多芬这尊不食人间烟火的乐圣敬而远之。可是这一印象,很快在某个暑假被一本叫《读者文摘》的杂志打破了。对这本杂志,相信当年的文学青年们都不陌生,这是一本销量堪比《故事会》格调类似于今天的《万象》的杂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讨探讨理想,搞搞小布尔乔亚小情小调为主,是当年小资文青预备役的阅读宝典和时尚符号。颇像今天的张爱玲春上村树或是一个礼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风就要跟的有格调,至少当时读《读者文摘》算是有格调的。于是放假也别闲着,要鞭策自己上进做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合格的文学青年。终于在某一期的《读者文摘》扉页上,在这个通常挂满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与贝多芬的三封情书《致永恒的爱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当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愿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将设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当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种生活!!---我到处为人们的善意所追随,自己觉得不配有此,也不愿有此,而人对人的谦卑,使我心痛,当我在宇宙的总体中视察我自己是什么,而世人所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又是什么,当我想起你也许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来了---你固然也有爱情,但我对你的爱情更加浓厚---在我的面前决不要把你自己隐藏起来---祝你夜安---我必须去睡。唉,上帝呀—我们相距这样近!又这样远!我们的爱情岂不是一种真正的空中楼阁---可是他也和天一样稳固的。"当这样饱蓄激情,激扬爱意的文字大面积向我袭来时,我被震得瞠目结舌。这就是那个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贝多芬吗,这就是"把童贞献给音乐""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贝多芬吗?"当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时,我的思绪都奔向你,我永远的爱人。有人快乐,有人哀伤,等命运之神垂听我们的话语再静待结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则,宁可不要活。是的,我们非如此不可。""我们的爱情除掉经过牺牲与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实现,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变。---天呀,你试看一看美丽的自然;对于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宽心些---爱情要求一切的一切,这完全是对的,我对于你,和你对于我都是如此---我必须为我和你而生存"这些灵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个以音乐为使命心无旁骛的贝多芬吗?鉴于此前,我对情书的认识只限于徐志摩《爱眉小札》里"爱你的摩摩"以及琼瑶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怅",陡然见识这样大气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书,顿时自惭形秽起来,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这让我对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我开始慢慢接触他的音乐作品和传记,以及反应他生平的各种**作品。而动力,就是他这三封《致永恒的爱人》的情书。
究竟谁是这位"永恒的爱人",谁曾经如此被贝多芬热烈而崇高地爱过,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数的学者对此发表过看法,意见都不能统一。就因为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所以影片《不朽的爱人》剑走偏锋,以此为线索,还是比较冒险的。而精彩的看点,也就在本片如何寻找这位"不朽的爱人"又如何自圆其说上。
影片以贝多芬的葬礼开始,他的学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申德勒发现了三封他写给"不朽的爱人"的情书,根据贝多芬的遗嘱,他的财产也遗赠给这位神秘的女士。为了执行先师的遗愿,申德勒踏上了寻踪之旅。
I"当我到达那寒冷和最危险的顶点时,我的心如同夜间的花朵把自己关上"---贝多芬与茱莉亚
影片:申德勒拜访的第一站,是维也纳的茱莉亚琪夏尔蒂伯爵夫人。当年正值二八年华的茱莉亚,从意大利赶到维也纳的表姐家,去听仰慕已久的贝多芬的演奏会。大厅里有位年轻俊朗的男子正在弹奏《悲怆奏鸣曲》,茱莉亚因为迟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当她百无聊赖之际,一个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从沙发后面冒出来,对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这次邂逅促成了贝多芬当上茱莉亚的钢琴老师,两人由此迅速堕入爱河。正当两情相悦的蜜运期还在胶着时,茱莉亚的父亲收到了来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弹奏《悲怆奏鸣曲》是被贝多芬恶批的那位帅哥。茱莉亚向父亲表示自己心有所属,希望嫁给贝多芬。父亲不得不向女儿坦言,社会上对贝多芬已经耳聋的言传声嚣尘上,要继续两人的关系必须对贝多芬进行一下考验。于是,以测试新钢琴为名,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从指间流淌下来,他俯下身把耳朵贴在琴键上感受着音乐的流动。而在隔壁通过窥视孔观察这一切的茱莉亚也被这一幕打动了,茱莉亚悄悄走到他身边把手搭在他肩头,说父亲会答应他的求婚。刚刚还沉浸在音乐中的贝多芬,此刻暴怒了。对桀骜的贝多芬来说,这种试探是一种侮辱,是对他感情的一种掠夺。他愤然离去,而黯然神伤的茱莉亚最后还是嫁给了那个三流的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当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后,茱莉亚唏嘘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
史实:贝多芬与茱莉亚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与郝思嘉式充满戏剧性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历史上茱莉亚对贝多芬的爱情,绝没有影片中这样罗曼蒂克。两人相识于1800年,旋即堕入爱河。1801年,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说她是"一位可爱迷人的女郎,她爱我,我也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觉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对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虑"不幸的是,她不属于我这个阶级。"果不其然,茱莉亚的感情迅速冷淡下来,把热情转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贵族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聪加失恋的双重打击,使贝多芬陷入绝境。在茱莉亚与伯爵热恋的1802年,贝多芬试图自杀,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你们这般人,把我当作或让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侮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由!"。所幸的是,这种身心两方面交织的绝望和痛苦并没有把他击垮,正如遗嘱所说"是艺术!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至于茱莉亚是否看到过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忆起他"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贵,拥有优雅的情感和修养。"至于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确是贝多芬题献给茱莉亚的。当时其实叫做"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后因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布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做瑞士卢塞恩湖上的夜色,于是聪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为这首曲子的标题流传至今。这首作品以爱情安抚焦虑不安的灵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见当时的贝多芬是如此热恋茱莉亚。但随之而来的痛苦和绝望把贝多芬推向了与外界隔绝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灵关上,幽闭到自我的世界里,只用音乐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声音之间,某种东西在垂死挣扎"---贝多芬与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过茱莉亚的指点,来到了中欧。茱莉亚认为这位"不朽爱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们相识于一场糟糕的音乐会。当时贝多芬由于耳聋,把一场音乐会指挥得七零八落。在众人的嘲笑讥讽声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搀扶他走出大厅。在那一刻,两个心灵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独居的女伯爵带着三个孩子居住在维也纳,而拿破仑征服欧洲的铁蹄踏碎了他们安宁的生活,战争又夺取了她小儿子的生命。对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乐,他说"让我们以音乐来表达吧"。战后贝多芬和安娜还有她的两个女儿住在了一个庄园。安娜对申德勒表示,与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两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相互依恋,如胶似漆。贝多芬称女伯爵为"忏悔之神",对她无所不谈。当申德勒庆幸自己找到了"不朽爱人",决定把三封信教给安娜时,安娜拒绝了他。安娜自认自己绝不是这位神秘的爱人,因为她知道在贝多芬内心一直有一个隐秘的爱人。于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实: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贵族约瑟芬冯布朗斯维克女伯爵,她与贝多芬的感情开始于1804年。当时她是位风姿卓越的**,曾经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贵族,新近又成了寡妇,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维也纳。贝多芬曾在1805年与她热恋,并给她写了不少情书。可她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准备好与贝多芬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她说"我对你的爱无法言喻,正如一个温柔的灵魂对另一个的爱,"并且强调"你不能接受这样的约定吗?"她与贝多芬的关系维持的时间并不久,并于1810年又嫁给了另一位贵族。看到这里,或许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在音乐上横扫欧洲的贝多芬会在爱情上屡战屡败。在那个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出身寒微的贝多芬纵使有着广袤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激昂的生命,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爱的权利。本该是抚慰孤独灵魂的爱情,却成了一剂毒药,感情激越如贝多芬,也许不得不饮鸩止渴吧。
III"我爱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爱"---贝多芬与乔安娜
影片:经由安娜的指点,申德勒回到德国,拜会了贝多芬的弟媳乔安娜。因为女伯爵认为,乔安娜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乔安娜是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让乔安娜确认时,乔安娜承认,自己就是信中所称的"不朽爱人"。申德勒对此非常震惊,于是乔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对家具商的女儿乔安娜一见倾心并展开追求。很快乔安娜怀上了贝多芬的孩子,两人相约在酒店碰头私奔。由于路遇大雨马车陷入泥泞未能即使赶到,而在酒店等候的乔安娜以为贝多芬爽约便离开了。阴差阳错之下,乔安娜嫁给了佳士帕,贝多芬由此认为乔安娜水性杨花,便处处对她刁难,并与兄弟佳士帕决裂。当佳士帕肺病去世后,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乔安娜的私生子卡尔接来扶养,培养他学音乐。卡尔是个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志气的小伙子,在伯父的神童培养计划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杀未成。贝多芬此时内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依然轰动全城。乔安娜在听了他指挥的《欢乐颂》后,主动打破坚冰去看望病重的贝多芬,直至他安然辞世。影片结尾,在第五钢琴奏鸣曲的映衬下,乔安娜在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结尾"我现在该就寝了,别急燥,爱人,今日,作日,我含着泪渴望你来,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么再会了。别停止爱我,永远是你的,永远是我的,永远是我们"
史实:对于任何一个稍微知道贝多芬生平的观众来说,这个情节设计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只有好莱坞这样出奇制胜的编剧,才敢做这样大胆的猜想。至今没有任何资料能支持这一猜想,也没有任何评论家出来赞同这个设计。因为历史上贝多芬与弟媳水火不容,把他们扯到一起,简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个非常不检点,在婚前名声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后,贝多芬与她为了侄子抚养权的问题,打了四年官司。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扰。他对侄子卡尔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养他成为音乐家,可以不争气的卡尔为了反抗伯父的高压政策,居然用火枪自杀,结果没杀死自己,只是弄了个重伤。这件事差点要了贝多芬的命,他的身体在晚年每况愈下,更有一次在寻找卡尔的途中淋了雨,并发了肺炎,最后导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莱坞编织的这个幽暗的爱情故事,也许更适合观众的猎奇心理。我只能说,这样的改编,太好莱坞了,太不德国了。
IV"欢乐,好象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贝多芬的大空之爱
其实,在本片涉及的几位女子之外,史学家们对"不朽的爱人"还有其他的猜测。比如著名"爱丽思"---特丽莎马尔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时还保存着贝多芬那首著名的钢琴小曲手稿,上面写着"致爱丽思",而爱丽思是贝多芬对特丽莎的昵称。还有曾经获赠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安东妮布兰塔诺。以及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过的爱米莉赛伯德。其实,贝多芬一生爱过的女人不胜枚举。正因为他有着诗人一般的细腻和音乐家一般的激情,他对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别旺盛。正如赵鑫珊所言,贝多芬是一个"力比多"特别充沛的人。更有学者认为,这个"不朽的爱人",不是某位具体的女性,而是贝多芬内心理想女性的一个综合体,是超脱红尘俗世肉体吸引的精神上与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侣。贝多芬的情感变迁,就如同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变迁一样,从早期的音乐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到中期的个人独创与古典主义并举,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直至晚期的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完全进入浪漫主义风格。
当然,在这部**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贝多芬,还有也许要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能见到的他——加里·奥德曼。他看着这个嘈杂的世界,一如他作为演员本身冷漠地看着好莱坞。所谓熙熙攘攘,所谓起伏跌宕,何尝不是被排演的,何尝不是被规定的。他一眼看穿了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终于记起了他。奥德曼是那种撕碎剧本的演员。他安静地坐在一边,**属于他的部分缓缓流过;他猛地站起来,**的架构马上就颠簸起来:镜头,音乐,还有对白。这一切只剩下残骸,我们也许会意识到曲终人散,但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疯子总算给摆脱了。这个象雄狮一样的贝多芬,这个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斗了一生的男子,为了上苍赋予他的才华,为了上苍又不舍得让他泄漏所有机密的吝啬,为了他清晰地了解这一切。贝多芬是如此的灼热,奥德曼没有滥用这种灼热,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来,纵然鲜血淋漓,纵然呼风唤雨,他淡淡看着这个世界,一如看着自己早已枯干的残骸。 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谈艺哲学》都比不上他这么个活例子能证明人的命运首先决定于他的性格,而其次服从于由于性格而派生出来的选择。就像劳逊在他的《戏剧与**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里说得那样:戏剧处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征。这部**犹如一副油画,缓缓打开,奥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贝多芬,一笔一笔,又是一笔。当影片接近尾声,耳聋的贝多芬(奥德曼)缓缓转向掌声雷动的观众,他惊呆了,随即轻轻一笑:总算上苍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将结束,编导也着意突出贝多芬在创作上的革新和个人情感上的升华。当垂暮的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时,他仿佛回到了伤痕累累的童年:鳏居且不得志的父亲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对贝多芬就是一顿毒打。父亲要他练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样做一个光耀门楣的音乐神童。被暴打之后,贝多芬悄悄爬上阁楼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个倒映着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镜头不断上拉,水面和星空融为一体,在《欢乐颂》的映衬下,小贝多芬融化进整个星空里。这段是整个影片的神来之笔,将《欢乐颂》那种无与伦比,超出银河,超出宇宙,驾凌于一切物质与精神至上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没有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剑拔弩张,也没有了悲怆哀恸的桀骜不羁。他在生命接近终结的时候,传达了对整个人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达到精神上永恒宁静的大空之爱。他的音乐为人类的终极命运指明了方向,就像《欢乐颂》里唱的那样"啊,越过星空寻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虚构和真实,终于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图上经纬而过。我们手执地图,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也是转来的 有点长不过说的不错
举凡名人的传记影片大多不脱事无巨细地罗列人生经历的窠臼:单线程地描述诸如早聪早慧的成长烦恼,一波三折的事业成败,花团锦簇的情感经历以及命运多舛的个人传奇凡次种种如同一份参加招聘的个人履历,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志铭,对于籍此缅怀膜拜抑或八卦猎奇的观众们来说,看多了未免起腻,嘴里淡出鸟来。于是,根据"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当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被反复重复以至于观众大量流失票房业绩惨淡之后,穷则思变的**人学会了"歪解""曲解""反解"这些出奇制胜的法宝从而中咸鱼翻身。近在内地,有诸如霸占内地电视时段多年,流毒甚广的"戏说某某"系列。远到好莱坞,就有这一部对贝多芬的生平做大胆猜想,试图解开贝多芬生平一大谜团的"永恒的爱人"。
说起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亲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现在咱们的小学课本里。不过最突出表现其价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课"。每次学校发起活动,号召向张海迪学习的时候,贝多芬必定会被拿来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还有另一位大叔"奥斯特罗夫斯基"。这两位"身残志坚"派的左右护法,经过思想老师人肉大喇叭长期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对我形成一种误导,那就是他们身上摒弃了人性上一切缺点弱点,由特殊材料制成,生来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活着。如同最高指示教导我们的,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连贝多芬终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识形态拔高到"为音乐保持了童贞"的地步。这不禁让我这个每晚放学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么好菜的追求"低级趣味的人",对贝多芬这尊不食人间烟火的乐圣敬而远之。可是这一印象,很快在某个暑假被一本叫《读者文摘》的杂志打破了。对这本杂志,相信当年的文学青年们都不陌生,这是一本销量堪比《故事会》格调类似于今天的《万象》的杂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讨探讨理想,搞搞小布尔乔亚小情小调为主,是当年小资文青预备役的阅读宝典和时尚符号。颇像今天的张爱玲春上村树或是一个礼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风就要跟的有格调,至少当时读《读者文摘》算是有格调的。于是放假也别闲着,要鞭策自己上进做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合格的文学青年。终于在某一期的《读者文摘》扉页上,在这个通常挂满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与贝多芬的三封情书《致永恒的爱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当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愿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将设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当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种生活!!---我到处为人们的善意所追随,自己觉得不配有此,也不愿有此,而人对人的谦卑,使我心痛,当我在宇宙的总体中视察我自己是什么,而世人所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又是什么,当我想起你也许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来了---你固然也有爱情,但我对你的爱情更加浓厚---在我的面前决不要把你自己隐藏起来---祝你夜安---我必须去睡。唉,上帝呀—我们相距这样近!又这样远!我们的爱情岂不是一种真正的空中楼阁---可是他也和天一样稳固的。"当这样饱蓄激情,激扬爱意的文字大面积向我袭来时,我被震得瞠目结舌。这就是那个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贝多芬吗,这就是"把童贞献给音乐""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贝多芬吗?"当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时,我的思绪都奔向你,我永远的爱人。有人快乐,有人哀伤,等命运之神垂听我们的话语再静待结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则,宁可不要活。是的,我们非如此不可。""我们的爱情除掉经过牺牲与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实现,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变。---天呀,你试看一看美丽的自然;对于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宽心些---爱情要求一切的一切,这完全是对的,我对于你,和你对于我都是如此---我必须为我和你而生存"这些灵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个以音乐为使命心无旁骛的贝多芬吗?鉴于此前,我对情书的认识只限于徐志摩《爱眉小札》里"爱你的摩摩"以及琼瑶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怅",陡然见识这样大气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书,顿时自惭形秽起来,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这让我对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我开始慢慢接触他的音乐作品和传记,以及反应他生平的各种**作品。而动力,就是他这三封《致永恒的爱人》的情书。
究竟谁是这位"永恒的爱人",谁曾经如此被贝多芬热烈而崇高地爱过,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数的学者对此发表过看法,意见都不能统一。就因为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所以影片《不朽的爱人》剑走偏锋,以此为线索,还是比较冒险的。而精彩的看点,也就在本片如何寻找这位"不朽的爱人"又如何自圆其说上。
影片以贝多芬的葬礼开始,他的学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申德勒发现了三封他写给"不朽的爱人"的情书,根据贝多芬的遗嘱,他的财产也遗赠给这位神秘的女士。为了执行先师的遗愿,申德勒踏上了寻踪之旅。
I"当我到达那寒冷和最危险的顶点时,我的心如同夜间的花朵把自己关上"---贝多芬与茱莉亚
影片:申德勒拜访的第一站,是维也纳的茱莉亚琪夏尔蒂伯爵夫人。当年正值二八年华的茱莉亚,从意大利赶到维也纳的表姐家,去听仰慕已久的贝多芬的演奏会。大厅里有位年轻俊朗的男子正在弹奏《悲怆奏鸣曲》,茱莉亚因为迟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当她百无聊赖之际,一个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从沙发后面冒出来,对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这次邂逅促成了贝多芬当上茱莉亚的钢琴老师,两人由此迅速堕入爱河。正当两情相悦的蜜运期还在胶着时,茱莉亚的父亲收到了来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弹奏《悲怆奏鸣曲》是被贝多芬恶批的那位帅哥。茱莉亚向父亲表示自己心有所属,希望嫁给贝多芬。父亲不得不向女儿坦言,社会上对贝多芬已经耳聋的言传声嚣尘上,要继续两人的关系必须对贝多芬进行一下考验。于是,以测试新钢琴为名,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从指间流淌下来,他俯下身把耳朵贴在琴键上感受着音乐的流动。而在隔壁通过窥视孔观察这一切的茱莉亚也被这一幕打动了,茱莉亚悄悄走到他身边把手搭在他肩头,说父亲会答应他的求婚。刚刚还沉浸在音乐中的贝多芬,此刻暴怒了。对桀骜的贝多芬来说,这种试探是一种侮辱,是对他感情的一种掠夺。他愤然离去,而黯然神伤的茱莉亚最后还是嫁给了那个三流的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当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后,茱莉亚唏嘘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
史实:贝多芬与茱莉亚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与郝思嘉式充满戏剧性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历史上茱莉亚对贝多芬的爱情,绝没有影片中这样罗曼蒂克。两人相识于1800年,旋即堕入爱河。1801年,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说她是"一位可爱迷人的女郎,她爱我,我也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觉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对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虑"不幸的是,她不属于我这个阶级。"果不其然,茱莉亚的感情迅速冷淡下来,把热情转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贵族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聪加失恋的双重打击,使贝多芬陷入绝境。在茱莉亚与伯爵热恋的1802年,贝多芬试图自杀,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你们这般人,把我当作或让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侮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由!"。所幸的是,这种身心两方面交织的绝望和痛苦并没有把他击垮,正如遗嘱所说"是艺术!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至于茱莉亚是否看到过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忆起他"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贵,拥有优雅的情感和修养。"至于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确是贝多芬题献给茱莉亚的。当时其实叫做"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后因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布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做瑞士卢塞恩湖上的夜色,于是聪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为这首曲子的标题流传至今。这首作品以爱情安抚焦虑不安的灵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见当时的贝多芬是如此热恋茱莉亚。但随之而来的痛苦和绝望把贝多芬推向了与外界隔绝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灵关上,幽闭到自我的世界里,只用音乐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声音之间,某种东西在垂死挣扎"---贝多芬与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过茱莉亚的指点,来到了中欧。茱莉亚认为这位"不朽爱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们相识于一场糟糕的音乐会。当时贝多芬由于耳聋,把一场音乐会指挥得七零八落。在众人的嘲笑讥讽声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搀扶他走出大厅。在那一刻,两个心灵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独居的女伯爵带着三个孩子居住在维也纳,而拿破仑征服欧洲的铁蹄踏碎了他们安宁的生活,战争又夺取了她小儿子的生命。对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乐,他说"让我们以音乐来表达吧"。战后贝多芬和安娜还有她的两个女儿住在了一个庄园。安娜对申德勒表示,与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两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相互依恋,如胶似漆。贝多芬称女伯爵为"忏悔之神",对她无所不谈。当申德勒庆幸自己找到了"不朽爱人",决定把三封信教给安娜时,安娜拒绝了他。安娜自认自己绝不是这位神秘的爱人,因为她知道在贝多芬内心一直有一个隐秘的爱人。于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实: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贵族约瑟芬冯布朗斯维克女伯爵,她与贝多芬的感情开始于1804年。当时她是位风姿卓越的**,曾经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贵族,新近又成了寡妇,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维也纳。贝多芬曾在1805年与她热恋,并给她写了不少情书。可她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准备好与贝多芬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她说"我对你的爱无法言喻,正如一个温柔的灵魂对另一个的爱,"并且强调"你不能接受这样的约定吗?"她与贝多芬的关系维持的时间并不久,并于1810年又嫁给了另一位贵族。看到这里,或许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在音乐上横扫欧洲的贝多芬会在爱情上屡战屡败。在那个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出身寒微的贝多芬纵使有着广袤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激昂的生命,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爱的权利。本该是抚慰孤独灵魂的爱情,却成了一剂毒药,感情激越如贝多芬,也许不得不饮鸩止渴吧。
III"我爱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爱"---贝多芬与乔安娜
影片:经由安娜的指点,申德勒回到德国,拜会了贝多芬的弟媳乔安娜。因为女伯爵认为,乔安娜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乔安娜是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让乔安娜确认时,乔安娜承认,自己就是信中所称的"不朽爱人"。申德勒对此非常震惊,于是乔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对家具商的女儿乔安娜一见倾心并展开追求。很快乔安娜怀上了贝多芬的孩子,两人相约在酒店碰头私奔。由于路遇大雨马车陷入泥泞未能即使赶到,而在酒店等候的乔安娜以为贝多芬爽约便离开了。阴差阳错之下,乔安娜嫁给了佳士帕,贝多芬由此认为乔安娜水性杨花,便处处对她刁难,并与兄弟佳士帕决裂。当佳士帕肺病去世后,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乔安娜的私生子卡尔接来扶养,培养他学音乐。卡尔是个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志气的小伙子,在伯父的神童培养计划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杀未成。贝多芬此时内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依然轰动全城。乔安娜在听了他指挥的《欢乐颂》后,主动打破坚冰去看望病重的贝多芬,直至他安然辞世。影片结尾,在第五钢琴奏鸣曲的映衬下,乔安娜在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结尾"我现在该就寝了,别急燥,爱人,今日,作日,我含着泪渴望你来,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么再会了。别停止爱我,永远是你的,永远是我的,永远是我们"
史实:对于任何一个稍微知道贝多芬生平的观众来说,这个情节设计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只有好莱坞这样出奇制胜的编剧,才敢做这样大胆的猜想。至今没有任何资料能支持这一猜想,也没有任何评论家出来赞同这个设计。因为历史上贝多芬与弟媳水火不容,把他们扯到一起,简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个非常不检点,在婚前名声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后,贝多芬与她为了侄子抚养权的问题,打了四年官司。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扰。他对侄子卡尔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养他成为音乐家,可以不争气的卡尔为了反抗伯父的高压政策,居然用火枪自杀,结果没杀死自己,只是弄了个重伤。这件事差点要了贝多芬的命,他的身体在晚年每况愈下,更有一次在寻找卡尔的途中淋了雨,并发了肺炎,最后导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莱坞编织的这个幽暗的爱情故事,也许更适合观众的猎奇心理。我只能说,这样的改编,太好莱坞了,太不德国了。
IV"欢乐,好象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贝多芬的大空之爱
其实,在本片涉及的几位女子之外,史学家们对"不朽的爱人"还有其他的猜测。比如著名"爱丽思"---特丽莎马尔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时还保存着贝多芬那首著名的钢琴小曲手稿,上面写着"致爱丽思",而爱丽思是贝多芬对特丽莎的昵称。还有曾经获赠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安东妮布兰塔诺。以及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过的爱米莉赛伯德。其实,贝多芬一生爱过的女人不胜枚举。正因为他有着诗人一般的细腻和音乐家一般的激情,他对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别旺盛。正如赵鑫珊所言,贝多芬是一个"力比多"特别充沛的人。更有学者认为,这个"不朽的爱人",不是某位具体的女性,而是贝多芬内心理想女性的一个综合体,是超脱红尘俗世肉体吸引的精神上与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侣。贝多芬的情感变迁,就如同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变迁一样,从早期的音乐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到中期的个人独创与古典主义并举,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直至晚期的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完全进入浪漫主义风格。
当然,在这部**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贝多芬,还有也许要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能见到的他——加里·奥德曼。他看着这个嘈杂的世界,一如他作为演员本身冷漠地看着好莱坞。所谓熙熙攘攘,所谓起伏跌宕,何尝不是被排演的,何尝不是被规定的。他一眼看穿了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终于记起了他。奥德曼是那种撕碎剧本的演员。他安静地坐在一边,**属于他的部分缓缓流过;他猛地站起来,**的架构马上就颠簸起来:镜头,音乐,还有对白。这一切只剩下残骸,我们也许会意识到曲终人散,但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疯子总算给摆脱了。这个象雄狮一样的贝多芬,这个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斗了一生的男子,为了上苍赋予他的才华,为了上苍又不舍得让他泄漏所有机密的吝啬,为了他清晰地了解这一切。贝多芬是如此的灼热,奥德曼没有滥用这种灼热,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来,纵然鲜血淋漓,纵然呼风唤雨,他淡淡看着这个世界,一如看着自己早已枯干的残骸。 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谈艺哲学》都比不上他这么个活例子能证明人的命运首先决定于他的性格,而其次服从于由于性格而派生出来的选择。就像劳逊在他的《戏剧与**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里说得那样:戏剧处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征。这部**犹如一副油画,缓缓打开,奥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贝多芬,一笔一笔,又是一笔。当影片接近尾声,耳聋的贝多芬(奥德曼)缓缓转向掌声雷动的观众,他惊呆了,随即轻轻一笑:总算上苍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将结束,编导也着意突出贝多芬在创作上的革新和个人情感上的升华。当垂暮的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时,他仿佛回到了伤痕累累的童年:鳏居且不得志的父亲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对贝多芬就是一顿毒打。父亲要他练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样做一个光耀门楣的音乐神童。被暴打之后,贝多芬悄悄爬上阁楼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个倒映着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镜头不断上拉,水面和星空融为一体,在《欢乐颂》的映衬下,小贝多芬融化进整个星空里。这段是整个影片的神来之笔,将《欢乐颂》那种无与伦比,超出银河,超出宇宙,驾凌于一切物质与精神至上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没有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剑拔弩张,也没有了悲怆哀恸的桀骜不羁。他在生命接近终结的时候,传达了对整个人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达到精神上永恒宁静的大空之爱。他的音乐为人类的终极命运指明了方向,就像《欢乐颂》里唱的那样"啊,越过星空寻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虚构和真实,终于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图上经纬而过。我们手执地图,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维克多雨果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很多人都看过,里面丑陋的敲钟人追求美丽的少女的故事,不免让人重新定义美与丑的界限。
在19世纪的墨西哥,发生了一个比《巴黎圣母院》小说中还要奇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和卡西莫多一样生来身体有残疾的女人,她的身高只有1米38,浑身长满了毛。
而她的经历远比小说中的主人公更加悲惨。
生来是个怪胎 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她叫朱莉娅·帕斯特罗娜,光听名字是不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位漂亮的女生,这是朱莉娅的母亲给她取的名字。虽然朱莉娅生下来奇丑无比,甚至十分怪异,那浑身的毛发就像大猩猩一样,根本不像是一个人类的婴儿。
那是19世纪的墨西哥,科技还不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没有现在开放。其实朱莉娅是因为患了遗传性多毛症,虽然她的母亲没有,但是她们家族是有这种基因的,这种可能性很小的事情就这么不幸地降临到朱莉娅和她母亲的身上。
因为当时医学知识的传播不够广泛,人们看到浑身毛发的朱莉娅,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怪物,是个不祥之物。有人劝朱莉娅的母亲将孩子淹死,可是母亲终究是不忍心。
“虎毒不食子”,就算这个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血肉,面对尚在襁褓中的朱莉娅,她的母亲决定独自抚养她,前提是远离原来的环境,去到一个谁也不认识他们的地方。
在新的地方重新生活,朱莉娅也在母亲的照顾下成长。但朱莉娅丑陋的长相却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被接受的。待到她到了上学的年纪,却没有学校愿意收她入学。无奈之下,朱莉娅只能在家度过她的青少年时光。长大后的朱莉娅,身高极其矮小,可能她从几岁起就没有长过个子了。
她没有上过学所以没有文化,又因为身材矮小,干不了重的体力活,简单来说,就是脑力劳动不行,体力劳动也不行。这样的朱莉娅,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很难独自生存下去的。
遇到贵人 短暂的安逸生活
都说好人有好报。朱莉娅虽然长相丑陋,可是心地善良,待人温和。她的不幸不是她自己造成的,是上天没有眷顾她。她的善良却似乎让她有了一些好运。朱莉娅所在地方的州长知晓了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她,让她去自己家里做了一个女仆。这对于朱莉娅来说,是很不错的一份工作了,不算太辛苦,赚的钱也不算少。
在州长家,其他人起初对朱莉娅并不欢迎,他们嘲笑她丑陋的相貌,但是朱莉娅却总是笑容满面,友善待人。久而久之,他们也抛开了对朱莉娅的偏见,开始接纳她,对她的态度也比开始友善了很多。
如果生活按这样的轨迹继续下去的话,朱莉娅的人生应该也不算差。可是命运却在给了她一点甜头后,将她推进了更深的深渊。
西奥多·雷恩特 一个恶魔
朱莉娅生命中的贵人,州长被调去了其他地方任职。没了州长的帮助,朱莉娅又没有工作可做,也就没了生活来源。在这种生活穷困的时候,朱莉娅偶然间遇上了一位流浪的艺术家西奥多·雷恩特,没想到,这个人给朱莉娅原本就不幸的人生雪上加霜,将她彻底推向了深渊。
这个西奥多看到朱莉娅长相如此奇异,他和普通人一样嫌弃,可是在嫌弃之外,他还多想了一层。他觉得朱莉娅的长相满足了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他或许可以从朱莉娅身上捞到点好处。
西奥多从一开始就是想要利用朱莉娅。他为了利用朱莉娅赚钱,竟然在朱莉娅母亲面前求娶朱莉娅。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来看,这样一个正常的男人要娶一个身体畸形,浑身毛发的丑陋女人,是几乎不可能的。
何况当时西奥多才刚刚认识朱莉娅,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另有所图,不怀好意。显然,朱莉娅的母亲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她同意将女儿嫁给他,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毕竟,当时她们母女已经是穷困潦倒了。
其实当时不止是西奥多,还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为了利用茱莉娅赚钱,向茱莉娅求婚,可是在这么多求婚者中茱莉娅却选择了西奥多,虽然这些人都不是好人,可是西奥多绝对是中间的“佼佼者”,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堪称恶魔行径。
嫁给西奥多以后,朱莉娅当然不可能拥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因为西奥多对她没有一点爱,他想的都是怎么利用朱莉娅畸形丑陋的外貌赚钱。他请了家教老师来给茱莉亚做量身定做的培训,培训她唱歌跳舞。
茱莉娅很聪慧,一学就会,这也算是上帝给她的另一种补偿吧。可是茱莉娅的矮小的身材让她跳舞充满滑稽性,人们看她跳舞不是看她的舞跳得有多么标准,而是看她像小丑一样表演,至少在那些观众看来是这样。
西奥多让茱莉娅给市民们表演,靠着噱头赚了很多钱。因着茱莉娅浑身的毛发,人们都叫她“女猿人”、“女狒狒”。
人们一边不尊重她,一边还争相要看她的表演。她的那个名不副实的丈夫西奥多甚至成了她的经纪人,为她安排各种演出,茱莉亚的画像出现在了各处的展览海报上。
虽然说西奥多不爱她,甚至很嫌弃她,但讽刺的是,他竟然让茱莉娅有了孩子。怀孕后的茱莉娅和普通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得水灵漂亮,她不想孩子像她一样丑陋遭人嫌弃。
可是命运是残酷的,当1860年茱莉娅在莫斯科生产时,生出的孩子简直就是她的翻版。而且,这个孩子在出生35个小时后就夭折了,这给茱莉娅很大的打击。在肉体上精神上茱莉娅都坚持不住了,她在产后五天也不幸离世。
西奥多对于茱莉娅的死当然并不伤心,不仅如此,他还要继续让茱莉娅为他赚钱。他将茱莉娅的尸体做成标本,在世界巡回演出。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茱莉娅都只是被西奥多用来赚钱的工具。
好在天道轮回,也许是西奥多做的事情实在太过分,在1884年的患上了精神病,他的结局是在一家疯人院死去。看来这个像恶魔一样的男人也有害怕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他对茱莉娅的所作所为终究让他感到不安与恐惧。
茱莉娅的故事在后来一直流传,很多人因为她的悲惨遭遇心生同情。在她去世后的100多年后,一位叫做安德森的艺术家将她的遗体标本送回她的家乡,并将她埋葬在墓地里得以安息。
有很多从网上知道她故事的人们还专门去她的墓地看她,也许,他们心中是希望茱莉娅来世可以不再悲惨,就安安稳稳做个普通人。
《俘虏爱情》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693i
俘虏爱情的作者是茱莉亚昆恩。当卡若琳被布莱克绑架后,她并不试图从这位危险英俊的皇家特工身边逃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