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亲
故事的发展就是这样。现在镜头对准了 合不勒汗 的孙子, 铁木真 的父亲—— 也速该·巴特尔 的身上。 也速该·巴特尔, 现在还是个单身汉。
这一天,也速该哼着小调儿在放羊,突然看见斡难河畔有一支疑似迎亲的队伍。也速该打凉棚观看,原来是从 斡勒忽讷兀惕 部娶妻回来的篾儿乞部人 也客·赤列都 迎亲回来了。他大摇大摆的策马来到了队伍前面,只见到车上坐着一个美貌无比的姑娘。也速该的肾上腺素急速上升,而且脸还有点红。他意识到,自己的爱情要来了。
于是乎他快马加鞭的返回自己的营地,,领着他的哥哥捏坤太师,弟弟答里台来了。当然,还领着一帮手握弯刀,骑着马唱着歌的手下,或者说兄弟。
按道理来说,打架往往是体现男人是否有血性的一件事。当然现在尽量不要打架,不仅要罚款,弄不好还要治安拘留几天。但在那个尚处在奴隶制社会的蒙古草原,所有事物的最终解释权最终都归拳头与弯刀所有。抢亲的风俗优劣与否暂且不表,在这个时候,新郎官的本能应该是:
抽出自己的弯刀,顶在最前面,然后瞪大自己的眼睛,显示出自己玩儿命的姿态。用自己的气势压倒对方,然后战胜对方,最后愉快的回家。
但这一次,赤列都的表现令所有人失望,可能也包括新娘。
他没有拔刀,也没有顶到最前面,甚至连吆喝几句的勇气都没有。
他骑着他的**快马,跑了。
而且跑的比谁都快。
在这里剧透一下,车上的姑娘叫做 诃额仑, 蒙古历史上尊称其为 诃额仑·兀真 ,即 诃额仑夫人 之意。
很快,他就跑到了新娘的车队面前。看到狼狈不堪、惊魂未散的准丈夫,车里的诃额仑叹了一口气,然后开口说话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诃额仑是这样说的:
“你知道那三个人的来历吗?正可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看他们的表情这是要加害于你呀。你应该知道,每个车的前座上都有姑娘,每辆幌车上都有贵夫人。你只要保住你的性命,姑娘、贵夫人,都可以得到。你以后娶了别的名字的女人,仍可以取名为‘诃额仑’的。你快逃命去吧!闻着我的香气逃走吧!”
说罢此话,诃额仑把她的外衣脱了下来,扔给了赤列都。
而我们的赤列都同学也是异常的听话。他哆哆嗦嗦的捡起诃额仑的外衣,然后顺着斡难河,逃命去了。也许,他一边跑,一边可能还在内心里呼喊:
“我一定会回来的”
但是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头。
也客赤列都好歹也算是个贵族,但如此做法实在是有点让人不齿,所以说有些时候男人该顶事儿的时候一定不要打眼。在这里偏个题,有些时候老丈母娘之所以看不上女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时候女婿确实不成事儿,老丈母娘不放心所以免不了挑三拣四。同理,婆婆也是如此。不过,话说回来,男孩儿也好,女孩儿也罢,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有几个呢?考大学父母代办,找工作父母代办,那么还有什么事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呢?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所以说作为大众的我们,都应该反思。
把话题拉回来,哥儿几个一看赤列都跑了就开始拼命的追,但是一直翻了七座山也没有追上。这个时候再追下去就没有意义了,毕竟最重要的是抢亲。见到赤列都跑远了,哥儿几个就哼着小曲儿大摇大摆的回来了。
当然,诃额仑已经成为了这些人的俘虏。
最开心的当属也速该了,抢亲可比抢钱刺激多了,更何况车里还是这样一位漂亮的姑娘。也速该亲自牵着诃额仑(所坐车)的缰索,他哥哥捏坤太师在前引导,弟弟答里台在车辕旁跟着走。坐在车里的诃额仑自然很是伤心,因此在车里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还自言自语。据《蒙古秘史》记载,话是这样说的:
“我的丈夫赤列都,
未曾逆风吹其额发,
未曾挨饿于野地。
如今他的一对发辫,
一个丢在背脊上,
一个丢在胸前,
一个向前,
一个向后,
他怎么此狼狈地去了也!”
话里话外可以得知,赤列都可以说没有打架经历,战斗力几乎为零,甚至可能都没打过猎,没杀过生。当一个这样的锦衣玉食的公子碰上如狼似虎的也速该时,只有跑的份儿了。如果真打起来,很可能被一招KO。也许当时的诃额仑是喜欢赤列都的,如果不喜欢怎么可能会哭诉呢?但结果是残酷的,赤列都跑了,而且没有回头,一去不复返。
据说当时诃额仑的哭诉感动了天地,连斡难河的河水都开始翻腾起来了。
这时候也速该的弟弟答里台说话了,大致是说:别哭了,你哭也没有用。你的未婚夫已经翻越了好几座高山、好几条河流跑了。逃跑的他连头也没有回,你还有啥可留恋的呢。跟我哥过日子吧,我哥会过日子能打架,你就别难过了。
说完了,诃额仑就不哭了。哭也解决不了问题,也改变不了现状,那还是听天由命吧。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何况,也速该也是条好汉。
接下来就是,也速该和诃额仑成亲了。
天降战神
结婚不久,塔塔尔部和蒙古部又打仗了。
当然,也速该告别了新婚的妻子,上了战场。
当时塔塔尔部的两位头领,一个叫 铁木真·兀格 ,另一个叫 豁里·不花 。
而成了亲的也速该犹如开了挂一般,在交战中一堆儿把这两位仁兄给生擒活捉了。有些时候说婚姻是男人的坟墓,但婚姻也会让男人懂得责任与担当。此战蒙古部大获全胜,塔塔尔人又一次大败而归。
当然,这一次只是战胜而已,并没有实质性地消灭掉塔塔尔人。
而这时得胜归来的也速该又得到了一个更令他开心的消息:
他要当爸爸了!!!!
此时的也速该可以说是撒欢儿尥蹶子的往回赶,而留守在蒙古老营的诃额仑也得知了也速该班师回营的消息,自然也是十分欣喜,也免不了前去接站。但行至半路,在斡难河畔名为 迭里温·孛勒答黑 的地方,生下了铁木真。
在蒙古语里, 迭里温·孛勒答黑 可以翻译为 脾脏形状的山 , 尽管具体位置无从考证,但应该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在《蒙古秘史》里记载,铁木真出生时“右手握着髀石般凝固的的一个血块”,颜色犹如红宝石一般。这自然十分神奇,因此蒙古部的众人都认为这个小孩儿将来会成长为了不起的人物。
当然,为人的诞生都有别于常人:出生之前要么刮大风,要么下大雨,要么天降红光,甚至就像刘邦老师自己宣传的“我是龙的儿子,不是凡人之胎”,然后给他老爸戴了一顶在今天看来最没有说服力的绿帽子。在这里考证其真实与否意义不大,暂且认为所说的是真的吧。
打马归来的也速该感到老营之时,就听闻自己的儿子别于常人,手握凝血,啼哭声十分嘹亮,那是一个激动。他把自己的儿子高高的举过头顶,并表示:
我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手握凝血绝对就是战神的象征,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靠他了。我们蒙古部必将生生不息,以后一定会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自然,蒙古整个部落姿势一片欢腾,大家都为铁木真能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于是彻夜庆祝,一个个开心的不得了。
铁木真 这一名字,在历史上来看,是也速该为纪念击败并俘虏塔塔尔的战将铁木真·兀格的战功而取得的。 铁木真 一词究竟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有学者是这么解释的:
蒙古语中 铁木儿 是 镔铁之意 。根据蒙古语语法的特点,以 铁木儿 为词根所拼凑成的 铁木真 可以非常准确的解释成 铁匠 之意,而且从发音上也合情合理。
当然,这一名字夹杂着也速该和诃额仑夫妇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毕竟,望子成龙是人之本性,但也许令他们也没想到,他们的儿子会在世界历史上会掀起一阵又一阵腥风血雨。
后来,诃额仑又为也速该生下了三个儿子: 合撒儿 、 合赤温 、 帖木格 ,还有一个女儿 帖木仑。 而也速该的妾 速赤吉勒 育有两子: 别克帖儿 和 别勒古台。
铁木真出生的那一年,即公元1162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
也速该看着自己的儿女们一天天长大,自然十分欣喜,也为自己的后继有人而感到骄傲。一家人其乐融融,倒也是幸甚至哉。
定亲
就说铁木真自小相貌就异于常人——“目中有火,面上有光”,还有一对儿“猫眼儿”,自然也速该对他的长子另眼看待。
时光荏苒,转眼间铁木真就九岁了。根据草原的习俗,此时作为父亲的也速该可以完全给他的长子操办婚事了。从今天看来9岁就张罗结婚这事有点儿不可理喻,但细细想来也可以这样理解:
1蒙古草原各部落之间连年征战,挺次婚事宜早不宜迟,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2蒙古草原的人们天天吃牛羊肉,饮牛奶羊奶,所以相对早熟。
也速该左思右想,终于敲定了迎亲的去处:铁木真母亲诃额仑的娘家的所在地—— 弘吉剌 部。一来这里也可以看做是自己的根据地,毕竟娘家在此。二来世间盛传弘吉剌部落盛产美女,因此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后代的基因优势。
当然,也速该不知道,踏上这条路,就意味着万劫不复。
说到办到,也速该就带着年仅九岁的铁木真,踏上了定亲之路。
也速该父子二人行至 扯克彻儿山与赤忽儿吉山 之间,遇着住在此地的弘吉剌部的另一位首领 德薛禅 。有史学家考证,两座山就是今天的阿尔丹一诺木山和杜兰豁拉山,具体位置位于兀儿失温河西畔阔连湖与捕鱼儿湖之间。在蒙古语里, 德薛禅 可以翻译做“大智者”或“大贤者”。
德薛禅遇到了马鞍上端坐的也速该父子,便问道:
“你们二位从哪里来,这是打马向哪里去”
也速该也不含糊,说:
“我是乞颜部的也速该,我要领着我儿子铁木真去弘吉剌部找一女子,与其成亲”
此时德薛禅便眼前一亮,他如此说道:
“你这个儿子目中有火,面上有光”
听到此话也速该倒是十分高兴,还不等其答话,德薛禅又正色的的说:
“你知道吗?我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 白海青 抓着太阳和月亮飞来,落到了我手上。这白海青落在我的手上,可是个天大的吉兆呀!而就在今天,你领着你的儿子而来,正应了我的梦。这个梦如何解释呀?用我看呀,这是你们乞颜氏人的守护神托的梦呀!!!”
这样看来,德薛禅不愧为一位独具慧眼的智者。在当时,弘吉剌部素来以多美女而闻名。不过,无论从政治角度、地缘角度甚至是血统上,弘吉剌部充其量是一个二流部落,它无法同作为黄金家族的乞颜氏部落相比肩。因而抱得黄金家族的这一条大腿,那么弘吉剌部的部众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
而德薛禅接下来对速该说的一席话则可以证明。在《蒙古秘史》上是这样描写:
“我们弘吉剌人自古以来,
靠外孙女的容貌,
靠姑娘的姿色,
而不争夺国土。
我们把美貌的姑娘,
献给你们做可汗的,
坐在可汗的大车上,
驾着黑骆驼而去,
坐上后妃之位。
我们不争夺国土、百姓,
我们养育美貌的姑娘,
让她们坐在有前座的车上,
驾着黑青骆驼而去,
坐在高位之旁。我们弘吉剌人自古以来,
有持团牌的后妃,
有奏事的姑娘,
我们靠外孙女的容貌,
靠姑娘的姿色。”
更可况铁木真面相异于常人,据历史记载,铁木真成年之时“身材高大,四肢发达,前额宽阔,长胡须”。暂且不说铁木真的黄金家族的血统,就凭这一张脸讨一个漂亮姑娘也毫无压力。并且从德薛禅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无论蒙古人还是弘吉剌部人,都不介意所谓的血统纯正性的。
这时候德薛禅又说:“像您们这些远方的客人还是来我家坐一坐吧,我们家好就好肉好招待绝对不含糊。另外我有个女儿,名叫 孛儿帖。 如果你瞧得上眼就领着你的儿子过来看看吧。“
也速该无法拒绝德薛禅的好意,于是领着铁木真来到了德薛禅的大帐。
父子进了大帐,也速该瞟了一眼坐在德薛禅身后的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不是别人,正是德薛禅所介绍的孛儿帖。历史上记载这位姑娘也是“面上有光,目中有火”。 非常美丽,娇小年纪,已饶有丰韵 。也速该非常中意,从德薛禅的口中打听到,这小姑娘比铁木真大一岁,也就是十岁。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如假包换的姐弟恋。
也速该父子二人当夜便就宿于德薛禅家。第二天早上,也速该合乎礼仪地为子求婚于德薛禅。然而,德薛禅是一个精明慎重而且懂得审时度势的人。他能觉察到,在这个节点既不能装矜持让对方一再要求,但也不适宜过早地答应下来。不管怎么说,孛儿帖还是一个小姑娘,不可能过早的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家庭生活。但话说回来,常言说“嫁出去的姑娘犹如泼出去的水”,女儿后面的大半生还是要依赖于婆家。因此机智的德薛禅说出了这样的话:
“正常来说,要需要多次的求婚,为父母的才可以把亲事答应下来。一、二次求婚就答应,则显得地位低下,怕女儿受委屈。但话说回来,尽管如此,女儿不可能守着自己过一辈子,终究还是要嫁人,然后侍候公婆和丈夫。我在这里敬重您是草原上的英雄,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你儿子了,你把你儿子留下做我的女婿吧。”
也速该一琢磨人家说的也在理,没什么反驳的。然后他对德薛禅说:
“把我的儿子留下做女婿没有问题,但我要有一点告诉你一声,我的儿子怕狗。亲家,你别别让你家里的狗吓到我的孩子呀!”
咋一听大家总会好奇,也速该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其实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不管怎么说,铁木真才九岁,毕竟是个孩子。更何况蒙古的狗体格硕大,其凶残程度甚至和草原狼有一拼,所以这样的担忧也能理解。如果放在今天,就这样的狗放在我们的身前,我们也会害怕的发抖吧。
也速该在提出这一要求并得到对方保证以后,于是留下自己的一匹从马当作聘礼,把儿子留在德薛禅家,上马离开此地而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也速该越来越近的迈向了死亡的大门。
而铁木真的人生,正因为父亲的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毒杀
归途遥远,行至半路,口渴难耐,饥肠辘辘。历史记载,也速该途经 扯克彻儿山附近赤刺克额儿草原 时,他正碰到 塔塔儿人 正在黄草遍地的草原上设帐陈筵。
按照当时的规矩,如果草原上有人摆酒宴,路人不必理会亲疏与否,可以直接参加宴席,烤羊腿儿随便吃,马奶酒随便喝。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用随礼,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像现在,收礼已经成为一种“随和”的敛财方式。而且,摆设酒宴的人,看到有远方的客人前来,不问亲疏必须款待,不得含糊。哪怕客人没有想吃的意思,但邀请的礼数必须到位。
按照正常的礼数,塔塔尔人是必须邀请也速该前来赴宴的。而也速该恰巧也口渴难耐,饥肠辘辘。于是想也没想的就加入了赴宴的行列。
也速该也算是草原上的英雄,平常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主儿,也没有什么防人之心,这时的他早已把塔塔儿人对蒙古人----或者是他的仇恨忘于九霄云外。但塔塔儿人却认出了他——来的不是别人,正式乞颜部的也速该巴特尔!!!!所谓“得来全不费工夫”也不过如此吧。在与塔塔尔人作战这么多回,也速该的表现差不多是最优异的,所以说塔塔尔人看到也速该可以说是牙根儿都在痒痒。这样看来,塔塔尔人要么今天复仇,如果错过今天,可能就在也没有机会干掉这个仇家了。
塔塔儿人佯作欢迎,尽管嘴里面唱着“远方的朋友呀,请你停下脚步,坐下来喝一杯马奶酒吧”,但还是暗下毒药于马奶酒中。这是一种慢性毒药,就和水浒传里宋江喝下的药酒性质差不多。饮下之时并不立即生效,须隔一段时间才能发作。酒足饭饱,也速该还非常真诚地表示了感谢,并且表示要和平不要战争。说罢便打马往回赶。但行至半途,便渐觉腹中隐隐作痛,就这样隐忍着疼痛又走了三天。刚一到家,药性便强烈的发作。而这个时候,也速该才明白已已经上了塔塔尔人的当。《蒙古秘史》是这样记载的。
也速该自感大限将至,便环顾左右,问道:
“我现在身体特别难受,谁还在我的身边?”
“奴才在,也速该老爷。”族中 晃豁塔惕部察刺合老人之子蒙力克 应声答道。
根据《元史》记载, 晃豁坛氏人蒙力克 和 他的父亲察剌合老人 都是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的忠实亲信仆人。也速该在临终之时,只有蒙力克侍候在他的左右。也速该便将妻子诃额仑和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托付给蒙力克,请他照顾。
蒙力克果然没有食言,全身心的照顾着诃额仑及其幼小的子女们。诃额仑在夫死后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养育着幼小的子女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蒙力克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获得了无比的温暖。
蒙力克是铁木真幼年和少年时抚养他长大成长的养父,与铁木真的关系一直处得很好,故被尊称为 蒙力克·额赤格 ,翻译成汉语就是 蒙力克父亲。
也速该颤颤巍巍的对蒙力克说:
“我忠实的仆人蒙力克呀,看看我那些年幼的孩子吧。我留下我的大儿子铁木真在德薛禅家做女婿后归来,但万没想到,在途中被塔塔儿人暗害,我身体里难受,感觉自己离大去之期不远了。这些孤儿寡母,请拜托你好好照顾了呀。快去把我的儿子铁木真带回来。我忠实的仆人蒙力克啊!”
说完,也速该气绝身亡。
说一句题外话。从今天的角度看来,铁木真——即未来的铁木真是个集冷血、残忍、暴虐于一身的战争机器。但翻开其成长的经历,倒也可以比较理性的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是辩护或者是洗白,只是就事论事,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幼年的铁木真在开始人生旅途时,周围的形势是无法判断和控制的。自幼丧父,亲族背叛分离,这对于幼时的铁木真的打击近乎是毁灭性的。蒙古草原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现状注定让此时的铁木真背负着常人不可承受之痛。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个体的某一个人就像蝼蚁一样脆弱和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坚毅、勇敢、果断甚至是凶狠、残暴的个体才能存活下来。
而作为未来世界征服者的铁木真,只有通过他的法则,才能让周围对其臣服。所以在这里多说一句,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谈得上发展,才能将“人性”二字说出口。
此时的蒙力克擦干眼泪,赶紧打马来到了弘吉剌部德薛禅的住处。
此时的蒙力克虽说年纪尚轻,但世事的历练也让其特别的谨慎和细心。
如果把也速该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德薛禅,别说小主人铁木真,恐怕连自己都回不去。而事实上德薛禅之所以能够痛快的答应下铁木真的亲事,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也速该黄金家族的名号和地位。如果此时把也速该去世的消息过早的透漏给了德薛禅,那小主人的安全是无法保证的。于是机智的蒙力克机灵地对德薛禅说:
“我家老爷也速该朝夕想念其子铁木真,想得都快得心绞痛了。我来接铁木真回去,你看这没有问题吧。”
德薛禅倒也是通情达理的人,同样都是父亲所以也算得上是相互理解,因此痛快的答应了蒙力克的请求。
蒙力克便匆匆的领着铁木真从捕鱼儿湖回到斡难河上游。他俩到家时,也速该的遗孀诃额仑夫人正在料理后事,主持家务。
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的铁木真抱着死去父亲的尸体放声痛哭。
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情了。铁木真哭的时候, 蒙力克 的父亲 察剌合老人 就过来劝铁木真:
“少主人不要哭了,哭也解决不了问题,人死不能复生。既然也速该首领已经被长生天召唤去了,咱们现在最关键的是要稳住咱们的部众,千万不要让部众离心。然后咱们要想办法发展,把咱们蒙古部落发展壮大。现在这个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了,你不能玷污了黄金家族的荣誉。”
察剌合老人这一番话说完之后,诃额仑首先止住了悲痛。在这个时候,作为母亲感到她必须要首先坚强。用那么一句话叫做“你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于是,诃额仑强忍悲痛,安慰铁木真说:“我的儿啊,察剌合老人说得对,咱们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安葬你的父亲,然后绝对不能让咱们的部族出乱子。”
万万没想到,最终,还是出乱子了。
古代喜服什么样子
古代喜服什么样子,结婚是一件喜事,所以从古代至今,结婚都会=有专门的喜服,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喜服的样式和款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下面是一些古代喜服什么样子
古代喜服什么样子1古时候人们成亲都是穿红色的婚服,红色代表着喜庆等很多好的寓意。但是古人真的从一开始就穿红色成亲吗?没有别的颜色的婚服吗?答案就是,肯定有别的颜色,而且不止一种,红色的婚服是后来才开始发展下来的,之所以只有红色才传承了下来,可能大家都认为红色代表着很多美好的象征。
秦汉时期,男女都穿主调为黑色的婚服。在秦汉时期,黑色代表着庄重肃穆,黑色的婚服显得更加的高大上。那时候的婚服以黑色为主调,红色为辅调。其实在很多关于秦汉时期的电视剧里,我们可以发现,新娘子穿的婚服是黑色的,而且整个秦汉时期的衣着都很简单,基本都是素色。在当时,是一种庄严肃穆的表现。
再后来发现到唐朝,当时的唐朝非常繁荣,百姓也就开始尝试着别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男着红色婚服,女着绿色婚服的搭配。而且在当时还很流行,后来的朝代也沿袭下了这个传统,并且还增加了大凤冠等装饰,婚服由绿色和红色结合搭配,虽然现在的审美看来怪怪的,但在当时非常盛行。
后来,绿色逐渐被红色替代,男女都穿红色的婚服,新娘子头戴红色的盖头,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了现在,后来的人一直穿红色婚服,可能红色看起来更加喜庆,更加好看,这个习惯才一直被人们所用。现代社会,也有很对人喜欢中式婚礼,喜欢古代的凤冠霞帔。婚服大多都是红色,但其实也是有别的颜色的。
古代喜服什么样子2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
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由於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汉朝以前:
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汉代喜服:
汉代服饰有以下几种直裾,曲裾,襦裙等。直裾汉代男女均穿,但这种服装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所以我们着重介绍曲裾深衣,男子可穿,但更是女子的常见服式。这种女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充分显现女性的文静与优雅。
衣袖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衣领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汉代时新穿“三重衣”,即穿几件衣服就露几层领子。
汉代时期,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只是黄昏迎嫁、青庐行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南北朝以前的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
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唐朝喜服:
唐代历史时期,娶妻的人家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下身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
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宋朝喜服: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只允许后妃命妇穿戴的凤冠霞帔,为什么民家女子在出嫁时能穿戴呢?传说与南宋皇帝康王有关,也有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故事内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皇帝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皇帝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
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元代喜服:
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
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明代喜服:
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
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清代喜服:
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满族建立清代的第二年,实行剃发易服制度。清政府接受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仍和明代相同)。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古代喜服什么样子3中国古代女子婚礼服饰
1、周朝婚服—纯衣纁袡
周朝的婚礼端正庄重,不像后世那样吹唢呐打鼓一片喜庆,整个过程都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采用了代表庄重的黑色,让人觉得肃穆起敬,不可儿戏。
新娘服饰: 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在唐代以前,人们结婚时都是按周制婚礼男女都穿黑色,尤其是秦汉时期,以黑色为尊,因此在成亲这样严肃的日子里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在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汉代曾采用12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红男绿女
从唐朝开始,不再以黑色为尊,这时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礼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闹喜庆,颜色为红男绿女,样式是钗钿礼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许不同,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圆领衫、两个角往上折而后交叉固定的幞头(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颜色是青色。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相对于“质孙服”,元代的贵族妇女们穿的服饰则显得麻烦许多,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头戴一顶高高长长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饰没有多大差异,仍带有浓厚的蒙古服饰特点。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九品官服
明朝的婚服就是我们常见的凤冠霞披和状元服。
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按与婿相同的品级佩戴相应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大红褶裙,新娘加红盖头,或垂丝穗遮面,或纸扇遮面,穿绣花鞋象征吉祥。
女子以用丝、缎制造的褂(上装)裙(下裳)为主礼服。用白金线、黄金线及珠石等绣成代表龙凤呈祥的龙凤和鸳鸯图案。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虽然也是以红色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所谓皇帝轮流坐,两千多年来,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霸主,纵横四方,一度压得中原文明抬不起头,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但其实还有一个名字非常好听,却鲜为人知,这个草原霸主出现在鲜卑之后,花木兰从军的敌人,后来强大的突厥人还曾是其炼铁奴。
公元91年,在东汉和南匈奴打击之下,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退出了东亚历史舞台,蒙古草原出现了势力真空,于是鲜卑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成为第二个草原霸主。
五胡乱华期间,中原混乱不堪,鲜卑部落趁势进入中原,变成了城里人。385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五十年后一统北方。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鲜卑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王朝,后来杨坚篡夺北周政权。
鲜卑进入中原,享受城里生活之后,不可避免的放松草原攻略,于是草原上又兴起了另一股势力——柔然,这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公元3世纪中叶,中原处于三国时代,柔然部落酋长木骨闾被拓跋鲜卑掠获为奴隶,后来升级为骑卒。公元3世纪末期,拓跋鲜卑出征时,木骨闾误期,“坐后期当斩”,罪名与陈胜吴广当年差不多,于是木骨闾“亡匿广漠溪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
木骨闾死后,儿子车鹿会为人雄健,掌权之后不断兼并其它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因此“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所谓柔然究竟什么含义,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至今没有统一解释。
在车鹿会时代,柔然实力虽然慢慢变大,但总体还非常弱小,依附于拓跋鲜卑,所谓“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
数十年后,柔然势力越来越大,拓跋鲜卑决定灭掉柔然。公元391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率军向柔然发动进攻,车鹿会两个儿子匹候跋和缊纥提率部投降。但缊纥提之子社仑却不愿投降,突然率军杀了伯父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郡,远遁漠北。
当时,正直北魏建国初期,拓跋珪锐意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南燕、南凉等政权争锋,根本无暇北顾,于是社仑率领的柔然逃过一劫,并迎来战略机遇期。
逃亡漠北之后,柔然社仑攻破敕勒诸部落,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吞并了这些部族之人,于是势力日渐强大,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
柔然统一漠北后势力所及:“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可见,除了内蒙古的部分之外,柔然占据的区域,几乎与当年匈奴差不多,是标标准准的新一代草原霸主。
公元402年,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为了适应战争需要,社仑仿效北魏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后人亦称之为柔然汗国。史书云,柔然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成了一支威震草原的强大力量。
柔然崛起之后,让北魏如芒在背,成为北魏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强大,又是柔然南进的阻碍,于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一方面,柔然汗国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联合后秦、北燕、北凉,共同对付北魏,不断入侵骚扰北魏,此后八十年中入侵北魏达20次,平均四年一次;一方面,北魏则对柔然采取“讨伐”方针,以解除北边威胁,此后八十年中也北伐20次,平均四年一次。因此,北魏与柔然双方互攻之战,80年爆发40次,平均2年一次,战争之频繁触目惊心。
中学课本中的《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魏的一首叙事诗,讲述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最后得胜而归,尽管文中没有讲述敌人是谁,但结合北魏柔然战争史,答案一目了然,花木兰的对手只能是柔然汗国。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正史对于这场战役有一些行军记载符合了《木兰辞》提及的地名,比如“至黑山”、“北渡燕然山”、“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等,因此学者考证认为花木兰应该是参加429年这一战,而且还打赢了这一战。
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柔然汗国迅速强大,但衰落也非常快。
公元429年,北魏拓跋焘率军两路夹攻柔然,花木兰女扮男装参与此战,最终柔然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从此柔然大伤元气。
为取得北边安宁,此后北魏采取和亲政策,与柔然结为亲家。但双方和平没过多久,围绕争夺西域问题,双方又发生武装冲突。我们都知道,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占据此地就能获得大量收益,北魏柔然自然谁都不愿放手。公元472,柔然又进攻敦煌,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于是北魏先后连续9次出兵漠北,连续多次大败柔然,其中一次“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柔然势力再度削弱。
此后,柔然再一次请求和亲,“求通婚娉”,北魏调整武力征讨的国策,双方再一次迎来和平。或许是被打怕了,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互遣使者,“岁贡不绝”。
从五世纪中叶至六世纪中叶的这一百年,柔然虽然逐渐衰败,却败而不亡,一直非常坚挺,甚至老对手北魏都早于柔然灭亡。北魏灭亡之后,柔然一度以为迎来复兴,但让柔然没有想到的是,炼铁奴却掀翻了柔然汗国!
五世纪中叶,突厥部族归附了柔然,成了柔然的炼铁奴。当时,突厥阿史那氏部族最初只有数百户,实力不值一提,后来徙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就以此名其部落。突厥来到金山南麓之后,迎来发展机会,因为金山南麓附近有数万铁勒部落人,阿史那氏慢慢吞并整合铁勒部落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数万人的突厥部。此后,突厥部不断吞并其他部族,实力日益强大。
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向柔然大汗求婚,却遭到拒绝,于是冲冠一怒,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柔然大汗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柔然投降了北齐,被安置在山西朔县一带,因为此后背叛北齐返回漠北,结果被北齐大军追击灭亡。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击败西部柔然。至此,纵横草原150余年的柔然灭国。
蒙古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蒙古族是我国其中的一大民族之一,蒙古族人在我国历史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著名的就是成吉思汗,他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2、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3、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
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4、过年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 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
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
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 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
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 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 锻铁活动。
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 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
有的还请来蒙古民 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不 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 到午夜的习惯。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
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日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
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 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
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 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马奶节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过年,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
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
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
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
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
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
蒙古族的节日
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4过年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腊月23祭灶的影响。
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
扩展资料:
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2蒙古族节日: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
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3蒙古族节日: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
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
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参考资料: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春节: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
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
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
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有那些节日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 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
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展览、放映**、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蒙古族的节日有哪些?
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的“春节”。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敖包节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火日,亦称拜火节。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
打谷场节,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猎日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盟一带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当天,无论是天晴还是天阴,各村蒙古族猎人都要按传统习惯,骑着马,背着枪,挎着刀,带着猎犬和“布鲁”(打野兽用的拐形小木棒,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猎工具,投掷出打到猎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猎。
李渊是李世民的父亲。
李渊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11html
母亲窦氏
资料!
高祖太穆顺圣皇后窦氏,京兆平陵人。父毅,在周为上柱国,尚武帝姊襄阳
长公主,入隋为定州总管、神武公。
后生,发垂过颈,三岁与身等。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
武帝爱之,养宫中,异它甥。时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密谏曰:“吾国未靖,虏
且强,愿抑情抚接,以取合从,则江南、关东不吾梗。”武帝嘉纳。及崩,哀毁
同所生。闻隋高祖受禅,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祸。”毅遽
掩其口,曰:“毋妄言,赤吾族!”常谓主曰:“此女有奇相,且识不凡,何可
妄与人?”因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射者阅数十,
皆不合。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
始,元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
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
不辨也。崩於涿郡,年四十五。
帝在炀帝时,多畜善马,后见曰:“上性乐此,盍以献?徒留之速罪,无益
也。”不听,顷里坐谴。帝后见隋政乱,多妄诛殛,乃为自安计,数奏鹰犬异驹,
炀帝果喜,擢位将军。因泣谓诸子曰:“早用而母言,得此久矣!”帝有天下,
诏即所葬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及祔献陵,尊为太穆皇后。
始,太宗生,有二龙之符,后於诸子中爱视最笃。后即位,过庆善宫,览观
梗欷,顾侍臣曰:“朕生於此,今母后永违,育我之德不可报。”因号恸,左右
皆流涕。乃享后於正寝。它日幸九成宫,梦后若平生,既悟,潸然不自胜。明日,
诏有司大发仓赈贫瘠,以为后报焉。上元中,益谥太穆神皇后。
《新唐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http://guoxuebaiducom/page/d0c2ccc6cae9/88html
长孙氏的婆母姓窦,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
周武帝算得上一位志向远大的帝王,一心想要率领北周战胜北齐高氏,统一中原。然而在几场战役中,北周都败给了北齐。
在北周与北齐的角力中,蒙古草原上的突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将这股力量牢牢地捆在自己的战车上,是北周与北齐共同的目标。而他们努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联姻。
当时的突厥可汗为木杆可汗,他的女儿不少,但未婚的小女儿阿史那才是北周与北齐争夺的目标。为了赢得这段婚姻,宇文氏和高氏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求婚拉锯战。木杆可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墙头草,一个女儿两头许,七颠八倒了五六年。在经历了固婚使团被囚禁、迎亲使团被扣押等等磨难之后,北周才好不容易在天和三年(公元568)三月最终赢得了求婚战的胜利,娶回了十八岁的阿史那,并尊为周武帝皇后。
可以想象,政治联姻再加上这样的求婚经历,周武帝对阿史那皇后有着怎样的抗拒情绪。于是,阿史那虽然年青美貌地位尊崇,周武帝对她的夫妻情份却是稀松平常,阿史那几乎成了北周宫廷里的一块活牌位。
窦氏从小生活在周武帝的身边,对舅舅冷淡皇后的前因后果及现实情况都非常了解,她对舅舅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算起来,这时窦氏恐怕还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态度大为转变。第二个感到震惊的人就是窦氏的父亲窦毅,他郑重其事地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数不清的公子名士都被淘汰,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的非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85775htmlsi=1
---李昞(年-573年)是李渊的父亲,是为隋的唐国公,死后谥唐仁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帝。
子:
唐高祖李渊
梁王李澄
蜀王李湛
郑王李洪
----李虎是李昞的父亲,李渊的祖父,是西魏的左仆射,被封为陇西郡公,与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称为“八柱国家”,死后追谥唐襄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谥号景帝。
子:
李延伯
李真
李昞
李璋 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
李绘 李道玄的祖父
李祎 李叔良之父
李蔚 李琛 李孝恭 李瑊 李瑰 李瑗的祖父
李亮 李神通 李神符之父
---李天锡是李虎的父亲,李昞的祖父,李渊的曾祖父,是北魏的幢主,被封为司空。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谥号光帝。
---李熙是李天锡的父亲,李虎的祖父,李昞的曾祖父,李渊的高祖父,是金门镇将,领豪杰镇守武川。
---李重耳是李熙的父亲,李天锡的祖父,李虎的曾祖父,李昞的高祖父,李渊的六世祖,是北魏的弘农太守。
---李歆是李重耳的父亲,李熙的祖父,李天锡的曾祖父,李虎的高祖父,李昞的六世祖,李渊的七世祖,是西凉的皇帝(西凉后主)。在417年嗣位,420年与北凉交战时被杀。
---李暠是李歆的父亲,李重耳的祖父,李熙的曾祖父,李天锡的高祖父,李虎的六世祖,李昞的七世祖,李渊的八世祖!
李暠是的西凉开国君主
李暠,字玄盛,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境内)人,汉前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后,在玉门、阳关一带屯兵耕田。广积粮食,为以后东进创造条件。并在敦煌招收学生五百人,大兴儒学,培养人才。他任命宁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和敦煌地太守李让(李暠的儿子)一起镇守敦煌 。
一、“蒙古中兴之母”满都海
草原,神奇而辽阔,总会带给人传奇和向往,今天,我要讲一位蒙古族女英雄,被誉为“充满智慧和聪明的好女人”,被蒙古文典籍《蒙古源流》《黄金史纲》等书籍喻为是蒙古史上仅次于成吉思汗的“蒙古中兴之母”满都海彻辰夫人,一位令蒙古人敬仰的巾帼英雄,杰出的女政治家。
满都海出生于公元1448年,蒙古汪古部人,其父铁木尔是蒙古的丞相,对满都海十分疼爱,自小就开始教她习文练武,给她讲述蒙古各部的兴衰史。
汪古部从成吉思汗初兴开始就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联姻,这一习俗世代流传下来,等满都海长成楚楚动人的少女时便嫁给了蒙古大汗满都鲁为小哈屯(哈屯,蒙古语,夫人的意思)。
公元1478年,满都鲁与侄孙勃罗忽济农(济农,蒙古语,意为副汗)发生武装冲突不幸战死,随后勃罗忽济农也被人暗杀,勃罗忽留下一个七岁的男孩叫巴图蒙克。
二、选择黄金家族的孩子继位满都鲁去世,没有继承人,没有子嗣,满都海仅给满都鲁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博罗克沁公主,次女伊克锡公主,满都海果断执掌蒙古事务监国,等待选出大汗为止。
当时的蒙古血雨腥风,部族林立,每一个男人都对汗位蠢蠢欲动,成了蒙古各部首领角逐的对象,无论谁当了大汗或者说谁被满都海选为大汗,不仅拥有蒙古还可以娶满都海为妻,号令蒙古各部,蒙古婚俗有收继婚的婚俗。满都海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点智慧与能力,没有铁腕手段,根本压不住这些彪悍的男人。
一时间蒙古各部首领都争先恐后向她投来橄榄枝,要娶她为妻,这个空缺的蒙古汗位令人垂涎。当时声望最高的是科尔沁乌讷博罗特王爷,此人曾经发兵帮助蒙古本部平定卫拉特部的叛乱,并且掌控强大的科尔沁部,然而乌讷博罗特不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他是成吉思汗弟弟合撒儿的后代。
经过深思熟虑,满都海拒绝了乌讷博罗特的求婚,也拒绝了其他蒙古贵族的求婚,决定嫁给年仅七岁的黄金家族直系子孙巴图蒙克。
这个巴图蒙克就是勃罗忽济农的儿子,由于勃罗忽去世,巴图蒙克的母亲改嫁,巴图蒙克几乎无家可归被人收养。
满都海这一决定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和吃惊,一来,巴图孟克的父亲就是杀害满都海丈夫的凶手;二来,满都海三十二岁,巴图蒙克才是一个七岁的娃娃,两个人相差太多,从辈分上讲,满都海是巴图蒙克的曾叔祖母辈。
这恰恰体现了满都海的英明与睿智,选择一个无权无势没有根基的小孩子,一来不能让汗位落入非成吉思汗嫡系部族落之手,又符合非黄金家族不得继承汗位的传统;二来便于控制,使她完全可以代替作为蒙古大汗的丈夫发号施令,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梦想;三来这样又不得罪各方势力,还能让他们放松警惕,发展壮大起来,可谓一箭三雕,自己能够有效控制权力,是明智之举。
巴图蒙克继承了蒙古汗位,号达延汗,其意是天下共主之意。
巴图蒙克继承汗位之日也是满都海嫁给巴图蒙克的大喜之日,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在黄金宫帐参加庆典的各部成员达数万之众,大帐人头攒动,场面壮观浩大,满都海头戴姑姑冠,身着礼服携小达延汗登基就任,群臣山呼万岁,伏地跪拜。
三、征服蒙古各部巴图蒙克即位后,满都海开始了统一蒙古各部的伟业。
雄踞哈密北山一带的卫拉特部历来都是蒙古本部的劲敌,经常挑起事端,给黄金家族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海都海第一个目标就是征服卫拉特部,立威蒙古各部。
由于巴图蒙克年幼,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被人暗算,满都海出征卫拉特部,将巴图蒙古装在箭囊里背在身上,加以保护,这不仅仅是一个妻子,更像一个母亲。
满都海统帅兵马,挥刀跃马,指挥有方,对卫拉特部取得胜利,俘虏该部四万余众,缴获大量牲畜与财物。
征服卫拉特部之后,凭借“黄金家族”的号召力,带领巴图蒙克南征北战,终于统一了蒙古各部,也让巴图蒙克成了蒙古的中兴之主,达到又一次鼎盛。
满都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蒙古女人,她能够在蒙古各部势力林立中脱颖而出,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仅仅十余年就打败所有对手,可见其胆识与智慧非常人可比。
满都海与小丈夫巴图蒙克的婚姻也是比较美满的,虽然年龄差距比较大,但满都海还是为巴图蒙克生下七个儿子,并且其中三胎都是双胞胎,可见生命的奇迹多么伟大。
满都海后来消失在史料中,有关她的去世也有各种传说,但无论如何,满都海都是蒙古人敬仰的人物,可以说如果没有满都海,成吉思汗家族将无法延续,没有满都海,也不会成就达延汗巴图蒙克的中兴伟业。
满都海在蒙古部族危机时刻,力挽狂澜,成为草原人民最伟大的“成吉思汗”第二。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土木堡之变的结果是很令人惊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明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 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上面的是传统史书上的答案,其实是忽略了一些细节。其实是瓦剌为了多领赏物,瓦剌使者冒称有贡使3000人。掌管朝廷大权的宦官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让礼部按实际人数给与赏赐,并削减了赏金和马价。其实这个按照道理来讲,王振这么做是可以说的通的。毕竟是瓦剌谎报人数在先,而且原来所订的赏金和马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而由于王振这个人对待外族一向强硬,早就对于这种贡使贸易有所不满,这一次也是趁机发作而已。但是也先虽然心里面有怨气,但是并没有这个时候攻打明朝,毕竟是自己不站在道理的一方。
瓦剌找的第二个借口就是求婚事件。详细的过程是这个样子的:也先名为进贡,实为侦察。经常贿赂翻译,探听明廷的虚实。也先还曾提出过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译人员私下擅自答应,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回事。
这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个疑点。朝廷中的翻译人员怎么敢擅自代替朝廷答应这种大事?那是在封建王朝,这种事情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的。就是放在现在,引起国际纠纷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小小的翻译如何有这个胆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后面又是何人指使?是王?是王振?我们不得而知。
第二个疑点就是战争初期的双方态势,当时宣府和大同都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据记载大同的兵马就有四五万人马,八个卫的兵马,在瓦剌进攻之前,后来又陆续派遣朝中要员到那里整顿军备,而且大同宣府的兵马在全国来说也是精锐中的精锐,为何刚开战就不断的损兵折将外加失地?我们只是知道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在与瓦剌开战之前还与瓦剌做着走私军火的生意,英宗的贴身小太监喜宁是女真人,在英宗被俘后引导着瓦剌的兵马进攻大明。这其中又有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玄机?
第三个疑点,就是王振的态度。王振对待瓦剌自始至终的态度就是两个字:强硬。所以有人就猜测,这场战争是王振故意纵容才发生的。有人分析说:主动出兵受朝臣制约,自己没法参与,皇帝也未必情愿,对方来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权力欲满足之后,王振还想再享受一下军事成就感带来的 。我感觉这样的分析未免有些儿戏了,谁都知道草原民族不好对付,难道王振不知道么?王振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不必在谋求什么功劳,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保持权位了。为什么还非要冒险和瓦剌打一仗呢?万一输了呢,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声望,把小辫子送到了朝臣的手里。当然,有可能王振真的是理想化的一个人,要征服漠北,大展天威。
第四个疑点,是朝臣的态度。朝臣在初期纷纷阻止英宗皇帝,这个无可厚非,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在英宗出征以后,后勤补给竟然满足不了军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英宗皇帝出征的时候,他就没有想过后勤的问题,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就是连八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难道一个一国之君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后勤补给不上的话,那英宗为何会出兵,大臣就没有在这方面劝告皇帝?如果后勤能够保证得上的话,那么后期为什么朝廷的军队人无粮,马无草?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捣鬼。
第五个疑点,军队的战斗力。在战争初期,不断地损兵折将失地,英宗率领的军队记载是50万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来是有号称的说法,那么实际上二三十万的人总是有的。而瓦剌呢,也先的主力部队才只有两万八千人,虽然是骑兵,但是差距也是太大了。明朝的军队就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这个是为了什么?
同样是大明的军队,在精锐不断战败的情况下。于谦组织了京师保卫战,利用的是原来的败军和一些勤王的地方军队。硬是叫也先连番受挫,这个是为了什么?仅仅是统帅的问题吗?
第六个也是最大的疑点。双方的对比,无论从哪方面对比,大明朝都是占有优势的。可是占有优势的大明王朝却败了,败得莫名其妙?而那时人们做的就是把战败的帽子扣到了王振的头上,这个是不是有些大了,毕竟王振仅仅是一个人,他的上面还有皇帝,下面还有各级将领,对面还有朝中的大臣。
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这是因为,明朝皇室和蒙古贵族地位并不相等,没有与之联姻的必要。
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以妥懽帖睦尔(元顺帝)为首的蒙古统治者退回了蒙古高原,蒙古社会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北元时代”。朱元璋为了清除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断挥兵北伐,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北元主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北元大汗脱古思贴木儿的后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各类达官贵人总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被俘。而脱古思贴木儿及其子天保奴在逃亡途中又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所杀,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由于蒙古汗权旁落,封建领主各自为政,形成了新的封建割据局面,蒙古大汗成为了领主争权夺势的工具。一直到了达延汗主政时期,他才用武力镇压了各封建领主的政治权力,“黄金家族”重新掌握了对草原的统治权。
但是好景不长,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又发生了内讧。达延汗的曾孙库登汗为了躲避其堂叔俺达汗的锋芒,从原来蒙古大汗的牧地克鲁伦河和呼伦贝尔一带南越大兴安岭,来到西拉木伦河流域游牧,控制了成吉思汗之弟斡赤斤后裔所属山阳万户中的一部分。同时南下的还有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奎猛率领的嫩科尔沁部、达延汗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之子虎喇哈赤所率领的喀尔喀部、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蔑后裔率领的喀喇沁部,逐步形成了东西蒙古对立的局面。
蒙古大汗林丹汗继位以后,为了恢复成吉思汗的霸业,倚杖大权在握,排除异己,对不遵行他号令的漠南蒙古各部发动多次征讨兼并战争,严重损害了各蒙古领主的利益。初期,后金统治者为了避免与林丹汗发生摩擦,屡次以物质和种种利益引诱林丹汗,以求兵不血刃稳住蒙古诸部,达到女真部落的崛起。但是,均遭到了林丹汗的拒绝。林丹汗虽然拒绝了后金的结盟,但是,他又不能团结蒙古各部与后金作战,壮大自己而孤立敌人,而是利用强权兼并兄弟,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使蒙古各部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弃他而去。
后金趁此机会,通过封官晋爵、联姻等手段拉拢蒙古诸部,使蒙古地区成为了可靠的大后方,并利用强大的蒙古铁骑达到了入主中原的目标。其中,尤其以推行的联姻政策快速地拉近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控制和稳住了蒙古各部的领主。
1612年,努尔哈赤派遣使臣到科尔沁部求婚,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后裔明安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从此,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三年后,努尔哈赤又娶了明安弟洪果尔的女儿。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还将明安之兄莽古斯的女儿哲哲封为皇八子皇太极的福晋,皇太极后来又娶了哲哲的两位亲侄女海兰珠及木布泰,木布泰就是后来清朝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孝庄皇后。顺治皇帝登基后,孝庄皇太后又将娘家的亲侄女及亲侄孙女许配顺治为妻,并先后封为了皇后。
可以这么说,在清朝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中,蒙古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其中尤其以联姻最为突出。
而明朝之所以没有跟蒙古诸部联姻,其主要原因就是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落,让明朝统治者从心里就看不上蒙古诸部,认为他们在女真和明朝的双重压迫之下,已经没有崛起的可能。而此的女真人和蒙古诸部一样,都在明朝的统治之下,女真人要想崛起,必须安抚好自己的近邻,为一统天下,入主中原打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事实证明,女真人这步棋走得非常高明,他们通过封爵、联姻、盟旗制度牢牢地控制了蒙古诸部,消弱了蒙古内部的联合,达到了在蒙古地区维护和巩固其有效统治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