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内蒙古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第1张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人自称蒙古。意思是永恒之火。唐不要称它为骑马的国家。蒙古人见面要打招呼,即使是陌生人也要打招呼。同行和熟人见面,一般会问:赛白奴(你好);如果遇到长辈或者初次见面的人,问:Tabainu。(你好)。招待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非常注重礼仪和规矩。比如吃羊肉,一般会把带肉的羊爪子和四根长排骨给客人。如果你用牛肉招待客人,你会给他们一块带肉的脊骨,半根肋骨和一块肥肠。拜访蒙古人时在美国家里,我们必须尊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坐在地毯上围着炉子,但炉子的西侧是主人住的地方,所以主人可以当他不坐时,不要随便坐。不要坐在上面。主人送的奶茶。客人一般都想喝。它不喝是不礼貌的。请主人吃乳制品,不要不要为客人拒绝,否则会伤害主人的心。如果它it’不方便多吃,就吃一点吧。献哈达也是蒙古族人的一种高贵的礼节。献哈达时,送礼者递下来交给对方,受礼者也要接过或让送礼者把哈达挂在脖子上,表示感谢。蒙古人骑马或驾车靠近蒙古包时避免骑得太快,以免惊扰牛群;如果门前有火或挂有红布条等标志,说明此屋有病人或产妇,外人禁止入内;客人可以不要坐在西炕上,因为西炕是供佛的方位;忌吃自杀动物的肉,驴肉、狗肉、白马肉;葬礼避免红色和白色,婚礼避免黑色和**;避免在火盆上烤脚、鞋子、袜子、裤子;参观寺院、神社时禁止在寺院附近吸烟、吐痰、乱摸器具、经书、佛像、大声喧哗、打猎。在鄂尔多斯草原,拜访蒙古族牧民时家,客人唐不需要带很多礼物,只需要准备六个用面粉烤的圆形煎饼和几对红枣。进入主人蒙古包,主人让客人坐在客座上,给客人敬茶,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把自己带来的六个煎饼像荷叶一样放在盘子里,把一对对红枣放在煎饼上,双手奉上给主人。主人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它们,作为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为什么这六个不起眼的煎饼会被当成神圣的礼物?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有六面旗,六个煎饼当礼物,寓意礼仪至上,人们和睦相处。而红枣则代表了六旗的兴旺。河套地区的蒙古族可以缺什么招待客人,但绝对不能缺酒。以酒待客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常见、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贵客有个专门术语,蒙古语叫德吉拉。向尊贵的客人赠送德吉拉时,只赠送给客人一个瓶口有酥油的瓶子,而不赠送玻璃杯。客人收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在额头上抹一些酥油。如果有其他客人在场,他也轮流抹一些。然后,主人拿出一个玻璃杯或银碗,为客人斟酒。客人仰脖喝了三杯,倒了第四杯后,客人会一手拿着酒杯,一手高高举起,或对主人说几句祝福的话,或敞开嗓门唱一首祝福主人的赞歌祝你好运。这个图文可以帮助了解蒙古族的风俗和民族特点。蒙古族婚俗(1)历史婚姻形式1。外婚制。蒙古母系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婚姻制度。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人只能娶其他氏族的女人。例如,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的妻子多本二干,是秃马谏部的阿兰O。世祖段察尔的妻子是萨格勒布的阿丹汉姆乌兰哈的赤武谏部。由于蒙古辽阔的草原以及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之间的距离,这是必要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地的分裂和复杂的血缘关系,逐渐发展到同一个宗族,永不通婚,同一家族内部也不可能通婚。2订婚制度。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后,男方娶妻时要给女方嫁妆,即要求更多是贵的,要求更多是便宜的。订婚制度变成买卖婚姻制度,财产作为女人值得。蒙古族彩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九是幸运数字。其次,还有黄金、白银、财产等等。贫穷的牧民无法提供彩礼,因此无法结婚。3,因婚而嫁。如果女方没有男性遗产,就由婚内收养的女婿继承,也就是俗称的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永久收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男人家穷,兄弟多,无力娶,男方愿意娶老婆。工作中的女人有房子,有孩子。这个孤儿离开了他的亲生父母豪斯。另一种是非永久收养。通常,女性没有男性劳动力或者男方无力支付嫁妆,导致女婿被收养。如果他留在女人或者如果他生了第一个男孩,他可以带着他的妻子回到男人身边的家庭。这也叫服务婚姻。4连续结婚。在蒙古婚姻中,妻子被视为丈夫的财产的家庭。在氏族外婚制的早期,嫁给自己氏族的妇女是丈夫的成员族。丈夫死后,如果妻子再婚,她必须嫁给丈夫的一员族。这个习俗已经沿袭了很长时间。蒙古贵族往往有三妻四妾。在他父亲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以及他已故的父亲嫔妃。老百姓中,有娶妻的兄弟姐妹。这种婚姻制度虽然在元代为法律所禁止,但在社会上还是出现了。此外,元代还强调等级婚姻。贵族不和平民通婚,平民不和奴婢结婚。还有出于政治目的的婚姻制度,如清代的额制,即加强满蒙关系的婚姻。(二)结婚仪式古代和蒙古国的结婚仪式有相当复杂的程序,如相亲、求婚、订婚、嫁妆等。男人嫁妆是牲畜,而女方嫁妆包括牲畜、财产和奴隶。贵族和富人之间的婚礼非常隆重,而普通家庭的婚礼则相对简单。1#039;的提议。一般女性16-17岁,男性18-19岁。择偶主要由父母决定。一般来说,男人家找个好姑娘,找媒人提亲。媒人向新娘赠送哈达和酒等礼物。如果女人家族不会我不同意,退回礼物。妻子同意,就收下礼物。2#039;订婚了。一般来说,订婚的方式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求婚女方提出聘礼,包括哈达的数量。哈达通常是订婚的象征。给那人送去哈达、酒、羊等。对女人的房子。女儿把这些东西送给亲戚,说明女儿订婚了。在东蒙订婚的时候要喝开场酒,还是姑娘这是我们的婚宴,表示你们订婚了。3#039;的婚礼。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区、各行各业的蒙古族婚礼在规模、简朴程度和方式上都有很多变化。牧区和农区、东西方的婚礼仪式也有很多不同,但都有迎送人的仪式。4#039;的婚宴。在选定的吉日,新郎身着缎袍,腰间系着金色的宽腰带,脚上穿着长靴,左肩挎着弓,腰间系着装有五支箭的箭筒和烟袋。他穿得很帅,喝完酒就出发了。马酒与新娘婚礼的侍从、讴歌者、亲戚和朋友,把一匹好马当作新娘乘坐。在农业区,还准备了铺着红地毯的新车供新娘乘坐。当游行队伍

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 撑杆 包门 顶圈 衬毡 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 方便,建告 拆卸 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一个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块 木栅组成,从外形上看其体量并不大,但包内的使用面积却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 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 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 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个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着厚厚的毡毯,这是家庭成员室内活动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寝的地方。 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男性和菲 卧的铺位,也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清真寺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体,以汉文化为用的特色。中国穆斯林林清真寺为“哲玛阿提”--聚会的场所。其外形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特点变成一种宫殿式建筑,也有部分拱顶式建筑,内部装饰是阿拉伯式的,一般采取几何形图案或艺术文字。清真寺必须坐东朝西,标准的清真寺是“三堂合一”式的,即礼拜堂,经堂、澡堂集中设于寺内。教徒讲究念、礼、斋、课、朝五功。每日五次礼拜都须净身。

回族的清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场所。我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寺有福建泉州“清净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北京牛街“大清真寺”,宁夏同心县李旺“大寺”,银川“大清真寺”等。普通的清真寺遍布回族聚居区,式样因教门而异。清真寺的礼拜堂不准妇女进入。回族民居与聚居地其他民族相同,没有统一的建筑式样,也没有回族的特色民居,但回民家庭讲究清洁整齐,栽植花木,室内摆设具有浓郁的宗教风格。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 甜蜜 旺盛的白糖 茶叶 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 奶酒 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 茶 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 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该图文可以帮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种风情习俗,民族特点。

蒙古族的婚恋习俗

(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婚姻规例。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是豁里秃马惕部的阿兰豁阿;十世祖端察儿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儿赤兀惕部的阿当罕。由于蒙古草原辽阔,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到远方的氏族去求婚。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起来,从而逐步发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内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男方娶妻,要给女方送聘礼,即“多求则贵,才求则贱”。聘婚制就成了买卖婚制,以财物作为女子的身价。蒙古族的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财物等。贫穷的牧民,无力提供聘礼以致不能娶妻。�

3、入赘婚。在女方无男子继承,以入赘的女婿继承,也称招女婿。有两种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赘。一般为男子家庭贫困、兄弟较多、无力娶妻者,男子愿入赘到女方。在女方家劳动,生儿育女。入赘的男子离开亲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赘。往往是女方家无男劳力,或男方无力付聘礼,造成入赘,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个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携妻回男方家。这又称为服役婚。

4、收继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视作夫家的财产。早在实行氏族外婚制时,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员,在夫死以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家氏族中的成员,这种习俗长期沿习。蒙古贵族常拥用三妻四妾,父死后,子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终弟及、娶嫂为妻的情况。元代虽以法律禁止这种婚制,但社会上仍有出现。

此外,元代时强调等级婚,门当户对。贵族与平民之间不通婚,平民不与奴婢结婚。还有为政治目的联姻制度,如清代的额驸制度, 即为加强满蒙关系的联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2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