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是怎样一本经书

《法华经》是怎样一本经书,第1张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後,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法华有三译。此其第二译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记,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记,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经目录,明智旭之阅藏知津等,悉记为七卷。独唐智升之开元释教录记妙法莲华经八卷,注记古本七卷。又玄应师之音义,据八卷本。盖此时既为八卷矣。然观其后经录,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记七卷,则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华科注现行本虽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为七帙,寿诸良梓,则原为七卷,明也。

《法华经》讲的是: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

此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

教义

《法华经》的两个主要教义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佛遍一切时、一切处。在此以前,修行者以为他们可以成为阿罗汉,实现涅槃,熄灭欲望和烦恼之火,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佛。

他们以为当个阿罗汉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只想结束自己的痛苦。《法华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打消这种错误的见解,教导人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

-法华经

问题一:法华经到底说了什么? 《法华经》的核心是第二方便品: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qiān)贪嫉妒(jídù),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便不复志求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你要明了两重思:一,诸佛出世之本怀。二、一切法都是成佛的妙法,没有大小称的区别,只有众生根性的不同,众生闻法修学,毕竟成佛!!!

问题二:《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译隋译两种,流传不广,所以古来所谓的《法华经》即专指什译本。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见大正藏第9册。 《法华经》精警形象,极富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衍生了睿智灵动的机锋公案,形诸回肠荡气的吟咏。唐代诗人亦充分汲取《法华经》精髓,对形成唐诗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 《法华经》以大乘佛教般若理论为基础,集大乘思想之大成,蕴含着极为重要的佛学义理,主要有会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思想、诸法性空无所执着的超越思想、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思想等。由于此经义海雄阔,辞畅文雅,颇具文学色彩,所以在整个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价值。自从什译本问世以来,此经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成为古来流传最广的几部佛经之一。在总括历朝佛门高僧的四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经者当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在号称佛法宝藏的敦煌写经中,以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历史上因诵经而获得神奇感应的故事中,以持诵此经者最多;在所有的经典注解论疏中,也以对此经的注疏为最多。《法华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对禅宗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禅宗与《法华经》有着极其深厚的缘分,或有因听闻《法华经》而得出家者《五灯》卷13《幼璋》, 或有以试《法华经》得剃度者,参《五灯》卷14《道楷》、卷14《清了》、卷16《居讷》。 或有听闻、吟诵《法华经》而得以开悟者,参《五灯》卷5《仲兴》、卷14《法恭》、卷19《袁觉》。 或有以《法华经》印证禅心者《楞伽师资记・僧璨》, 或有以持诵《法华经》为修行要务者,参《五灯》卷2《志言》、卷10《延寿》、卷11《省念》、卷20《自回》。志言有“法华志言”之称,省念有“念法华”之号。 或有刺 写《法华经》以示虔敬者。齐己《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诗见《全唐诗》卷846。 虔诚的信仰加速了禅宗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发挥。禅宗对《法华经》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继承中升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从禅宗对只知机械诵读经文却不明经意的讲经僧之贬斥中可以看出端倪。 参《五灯》卷6《亡名古宿》、卷8《休复》、卷19《清远》,《古尊宿》卷6《睦州》。 禅宗汲取《法华经》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典型的例子是慧能对法达的开示。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礼拜六祖,自恃“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头不至地,露出傲慢之色,六祖遂示偈以指出其过:“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闻声,明心号菩萨。”法达听罢,顿时明白了自己 “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的过失,遂向六祖谢罪,并请求六祖开示经中义理。六祖遂告诫他:“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六祖强调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见”,人人皆有修行成佛的可能。仅靠诵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六祖还指>>

问题三:《妙法莲华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问题四:法华经讲什么 法华经大义:

序品第一 :佛陀放光现瑞,欲说法华。文殊释众疑: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方便品第二(本经的重点):佛告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譬喻品第三:舍利弗听了佛的言说,明了诸佛方便教化之事,佛即为他授记,舍利弗见大众还有疑惑,又再请佛细说,佛便以三车作譬喻,再次显示方便,以引导众生。-----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

问题五:法华经到底讲了什么真谛,为什么散乱心也可以成佛道 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楞严经为体,法华经为用。两部经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部经,讲的是一心三藏的真理。真正明白一心三藏,就明白了楞严经说的真真如性,就是入佛知见,散乱心也可以成佛道

问题六:佛当年开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到底有多人退席?不是成佛的法华吗?为什么讲法华经还有人退席? 五千人退席,占的比重不小。在诸多佛经中只有一切佛弟子欢喜踊跃、殷诚谛听的场景,从未出现过有佛弟子退席而佛不阻止的场景,唯独这部《妙法莲华经》中极其稀有的出现了。“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法华经 方便品)” 原因是“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法华经方便品)

舍利佛请法三次,等此五千增上慢弟子退席了之后才正式开演《妙法莲华经》。“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法华经方便品)”所以退席了佛也不加阻止。

五千人退席后,佛对大众说了一个秘密,诸佛出世真正的目的就是说法华经佛之知见,小乘、中乘、权教大乘都是方便引导,“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还说“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只有说一佛乘的法华经是真实,别的是方便引导,在《法华经 方便品》有详说。佛还多处强调法华经是诸经之王。增上慢者是很难接受这些的,难解难信,因此退席,佛也不阻止。那时有五千退席,今世若能接受法华真实义,是很难得的,这是我们要在意的地方。

” 五千弟子退席也是释尊预料之中的,因为法华经难解难信,“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法华经 法师品)”

“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法华经 法师品)”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 药王菩萨本事品)“

问题七:法华经里所说成佛法门是什么 具体是什么才可以解脱 很多学法华经的同修是会有这样的问题,感觉用很多篇幅说如何殊胜,却感觉没有提到怎么修行,是什么法门?佛在第二品就说诸佛智慧“难解难入”,舍利弗再三恳求,佛才愿意说。而且五千弟子当众退席了。一直强调难解难信,殊胜无比,第十品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所以说起来石破天惊,是什么呢?

实际上,《法华经》里就没谈修,只是概括讲万法的实相,然后反复强调,秘密在经题就已经揭示,就是华开莲现,花果同时,在明白万法真相,明白什么是佛、明白自己就是佛(穷子喻就是形象说明众生本就是佛)的同时,就已经成就,所以你看《法华经》里,佛说一段法后,无量众生当下成就,证到什么什么,都是当下,没有修,明白了什么自己就是什么。你要说是修也行,那就是修心,不是修行,心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心明白自己原来是佛,自己就是佛。龙女当下彻悟了,当下成圆满佛,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还有的弟子领悟到什么就是什么,虽然不能马上成圆满佛,成佛也是一定的了,只是要慢慢圆满自己,故此佛为之授记。你若问是什么法门,没有法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你怎么修都成就,哪怕“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你用心去修呢。你就是不修,你还是成佛,我们知道罗罗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修行的,“罗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罗罗其实就是没有修的例子,因为罗罗已经明白法华秘髓,明白万法皆是当下一念。实际上,这个道理,藏在《法华经》里,不细心的人,或者依文解义的人不容易捕捉到、体会到,但是在《楞严经》里是明明白白在讲这个道理,楞严是细说,逐渐推导出“一心三藏”的法理,而法华是高度概括、反复肯定如来藏的道理,两部经是相通的,是一部经,所以大德们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如果《法华经》明明白白讲如来藏的法理,像《楞严经》一样的详细明显,恐怕法华经也会像《楞严经》那样最先灭吧。你要问什么法门,也可以说是如来藏心地法门?明白法华楞严,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悟后进修,提升圆满而已。不开悟而修,就难免盲修瞎练。实际上,《法华经》从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成就,法会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成就,有的人可能看一下经题就明白了,看一下佛显现的神通就悟到了,那是大根器的人,好比舍利佛,很快就明白了。《法华经》里大菩萨来参加法会,经过的国土被一些众生看到了,这些众生都开悟成就了。这些需要大善知识点破,否则怎么看懂《法华经》呢?所以要看印广法师的讲法视频。

师兄应该好好在《楞严经》《法华经》上下功夫,“风起云涌演楞严,石破天惊观法华”。要好好学习印广法师的开示,比如《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如是我闻真实义》等,还有《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的讲义,土豆、尤酷都有视频

问题八:哪个法师讲的法华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净界法师答: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

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做了很严重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到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这种五乘的差别。所以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所谓的权教当中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是发什么心,你修什么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做根本。

《楞严经》谈到的心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是从家里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所以我们的修学次第应该先了解《楞严经》,先摄用归体,那么《法华经》是告诉你依体起用,差别在这里。

  卷一·方便品

 作者:鸠摩罗什译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一精一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 引之令得出。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趋。”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一精一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蜜并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一精一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弊,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錀。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喜称南无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趋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錀,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是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稀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过于优昙花。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 但乐著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序品

耆闍崛山大道场,圣众齐集难思量

万二无漏阿罗汉,八万菩萨放慈光

天人龙神不胜数,转轮圣王及小王,

为欲听法恭敬坐,佛现罕见殊胜相:

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界放金光。

妙花如雪飘然下,弥漫幽雅栴檀香,

天乐轻扬国土净,四众身心皆舒畅。

东方万千诸佛刹,一一清晰睹其相。

从有顶天至地狱,六道众生生死长

随善恶业轮流转,佛光之中一一看

又见诸佛演说法,万亿菩萨齐渴仰

其声清净意微妙,梵音悦耳辞无量

种种因缘悟众生,照明佛法令透亮

若人遇苦厌生死,为说涅槃解脱法。

若人中根求自度,为说缘觉易通达

若有佛子求深慧,引导发心成菩萨

又见各国诸菩萨,种种方式求佛智。

金银七宝用布施,回向佛乘正遍知

或有布施身与命,手足头目不犹豫。

诸王诣佛问智慧,便舍王位披法衣。

或有菩萨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

或有菩萨入深山,思维佛道见自性

或有离欲在空闲,深修禅定得五通

又见菩萨叹佛德,诗词曲赋来歌颂

深智菩萨善发问,闻法解义记心中

又见佛子定慧足,深入浅出演说法

法鼓一击破魔兵,化度无量诸菩萨

又有菩萨常寂然,受天龙敬亦不傲

大悲菩萨在地狱,救拔劝令入佛道,

佛子勤奋不睡眠,经行林中求佛道

又有佛子住忍辱,恶骂捶打或利刀

知如虚空悉能忍,心不动摇求佛道

又有比丘具足戒,纯洁犹如净明珠

又有菩萨离戏乐,远离亲朋近导师,

为除心乱在山林,千年修心为佛智

菩萨施与佛及僧,美味佳肴无价衣

种种医药与寝具,清静园林莲花池

栴檀所造诸精舍,繁花满园齐布施

奇珍异宝无所吝,心怀欢喜求佛智

或有演说寂灭法,诲人不倦为良师

或观诸法如虚空,皆入一相无有二

或有佛子无所着,以此妙慧求佛智

又见诸国有菩萨,佛灭度后供舍利

造诸塔庙如恒沙,宝塔高妙甚完美

珠光辉映垂纱幔,金铃和鸣闻者喜

犹如天树王开花,自然殊丽如画美

天人龙神常供养,香花音乐皆具备

佛智稀有难思议,神力无边放净光

照亮东方无量国,我等得睹种种相

弥勒为众请文殊:四众仰慕于我俩,

愿仁解答大众疑:世尊何故放此光,

欲说无上大法宝?或授记谁坐道场?

东方诸佛与佛国,光中悉见非寻常

四众皆静候文殊,愿为解释此瑞相

文殊师利答弥勒:世尊欲雨大法雨,

先现此光为瑞应。过去诸佛亦如是,

放斯光后说《法华》,解释佛法实相义。

过去无量僧祇劫,有佛号日月灯明,

说法巧妙含义深,随顺不同之根性

为声闻众说四谛,脱离生死得成圣

若是辟支佛类型,十二因缘能相应

若有菩萨求佛道,六波罗蜜大乘经

此佛未出家之时,为金轮王有八子,

八子亦发大乘意,舍国出家成法师

当时佛说菩萨法,大乘经名《无量义》

妙花漫天如雨下,佛放毫光如今时

亦照东方诸佛土,地若琉璃或玻璃

天人龙王与鬼神,各式供养皆精美

各国如来成佛道,身如真金净琉璃

端严美妙悦人目,演讲甚深佛法理

声闻菩萨数不尽。或有比丘在山林,

持净戒如护明珠。或有菩萨修行忍,

或行布施等六度,身心不动禅定深,

或知诸法寂灭相,无碍演说度众生。

恒沙菩萨诸修行,波罗蜜为成佛因

在会菩萨见此瑞,欲知究竟互相问

世尊安详出三昧,为菩萨说大乘经

经名为妙法莲花,六十小劫广宣明

四众如见大宝藏,六十小劫欣然听

有大菩萨名妙光,多闻能持亦能证

佛所信赖众敬仰,佛嘱咐他持此经

得闻妙法大众欢,佛即宣告将涅槃:

诸法实相已解说,我于今夜当涅槃

汝等勿悲勿忧怖,德藏将会成世尊

德藏已深达实相,佛号将名为净身

佛于中夜入灭度,薪尽火灭不留痕

起塔供养佛舍利,众僧从此更精进

妙光法师持法藏,八十劫说法华经

八王子皆受其教,历劫修行菩萨乘

转次授记皆成佛,最后一佛名燃灯

乃是释迦佛之师,可见历劫久远深

度八王子及大众,妙光法师是谁人?

现时名文殊师利,常在世间作慧灯

妙光当年一弟子,贪图利益重名声

虽读众经常忘记,被人戏称为“求名”

历劫亦供无量佛,深种善根渐清净

圆满六种波罗蜜,具大慈悲人所敬

昔日“求名”今是谁?乃未来佛弥勒圣

当度无量诸众生,娑婆国土皆严净

凡人纵使有缺点,若肯修行终成圣

文殊曾见此瑞应,世尊欲说法华经

今佛所现瑞相同,故知亦将说此经

演畅大法实相义,应当合掌一心听

若于三乘有疑惑,佛将断除令清净

  卷一·序品

 作者: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錀。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一精一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一精一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果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稀有事,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一精一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一精一进,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一精一进,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杨柳观音  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若修杨柳枝药法,可消除身上之众病。龙头观音 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盖以龙为兽中之王,比喻观音之威神。持经观音 功名圆光观音 平安游戏观音 洗心革面,一心向佛,多做善事,多行功德。白衣观音表示观音菩萨怀有纯净的菩提之心,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泷见观音 丰收施药观音 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惦念着世间疾苦,解救众生于病痛之中;鱼篮观音 源于明宋濂有《鱼篮观音像赞》:"序按﹐ 《观音感应传》:唐元 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一美艳女子﹐絜篮粥鱼﹐人竞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 》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辞曰:'一身岂堪配众夫邪!请易《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其 半。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惟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昏。入门﹐女即死﹐死即糜烂立尽 ﹐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藏观之﹐惟有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言讫 飞空而去。自是陕西多诵经者。" 德王观音 保佑一方苍生。水月观音 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一叶观音 危为安,遇难呈祥。如果你的婚姻有危机,可以试一试。青颈观音 形象特点是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又称青头观音。威德观音 传唐太宗率军亲征高丽期间,一次与前军将领一起察看地形时,突然被早已埋伏的高延寿军20万围困。 激烈突围鏖战中,突见天降威猛将军为其指路,所指之处皆系敌力量薄弱处,唐太宗率军奋勇击斩敌将 ,高丽将士纷纷倒伏,唐军杀开一条血路,突围成功并把高丽军被打得大败。 延命观音 长命百岁众宝观音 合家兴旺。岩户观音 慈孝义全,德行满溢。能静观音 相敬如宾,家庭和睦。阿耨观音 保平安叶衣观音身穿千叶衣。行善。琉璃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又称高王观音,香王观音。 高王观世音经谓此菩萨能救诸苦厄,临危急时若诵此经满一千遍,则可变死者成活人。 多罗尊观音 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为密宗所奉,又称多眼观音。象征观音菩萨能够观照世间一 切,无所不察。 蛤蜊观音 安生乐业六时观音 哀悯众生合掌观音 教化人们合衷共济,和谐相处。夫妻之间也可以。一如观音 观音指点寓意不二为一,不异为如,是为一如,即真如之理。传说此观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经,三藏经历饥渴、刀兵、牢狱、情爱、鬼怪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仍信念不灭,誓取真经。诚心终感动菩萨,使之修性成佛,得成正果。不二观音观音菩萨道行精深,佛法无边,保佑众生消灾消难,福寿无边。持莲观音 持莲观音配童男、童女身。将纯真的少男少女比喻为莲花之花蕾,可感受到怀着纯净菩提心的持莲观音期待花儿盛开之心愿。洒水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 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持柳枝或作法印相,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 左手持钵,右手执杨柳枝之立像,表“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文意。若为大水”只因呼唤了洒水观音的名字,即被从水灾中救出。世间生物没有水就不能生存。洒水观音将水恰到好处地分布于世间,结出地上的丰硕成果。马郎妇观音 佛祖统纪》记载,唐朝宪宗时,陕西一带人民,善于骑射,未曾听闻三宝之名,观世音菩萨即化现为马郎之妇,以度化当地之居民,故称“马郎妇”。普悲观音 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以其威德殊胜,而配以观音平等普遍之慈悲,故称普悲观音。阿麽提观音 常乘白狮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云:“若有国土众生应以昆沙门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昆沙门身而为说法。”此菩萨化身颂扬观音使众生无畏无惧之法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33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