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湖北襄樊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第1张

襄樊民俗

家族 旧时,襄樊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

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权

襄樊民俗 人生礼仪习俗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 订亲 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

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晒老爷儿(晒太阳)荫凉坡儿(荫凉地)旋磨风(旋转风)麻风雨(毛毛雨)飘泼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雾)天道(天气)月黑头(黑夜)撂天地儿(野外)紧高头(最高处)紧里头(最里边)挨根儿(附近)这儿嗨

儿(这里)那儿嗨儿(那里)哪儿嗨儿(哪里)床头起(床根前)墙根□(底下)(墙根下)末脑笃儿(末尾)

襄樊民俗大观

家族 旧时,襄樊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

辈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 订亲,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

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

保康民俗:皮影戏

保康民俗:皮影戏 皮影戏是山区农民为了祈神还愿和庆贺丰年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皮影是用大张驴皮涂绘勾金、着色雕制而成,是一种图案艺术。所表现的人物、景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皮影戏的表演者点上机油

灯,手持皮影在幕布后上场。舞台形象便靠强烈的灯光将皮影投射到白布上。表演者边舞边唱,题材主要以

唢呐巫音

唢呐巫音 湖北保康县巫音(呜音)调是荆楚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是随着楚国的兴起发展而由民间走入宫庭的音乐。巫音调演奏乐器由马锣、小锣(包锣)、战鼓、小钗、大钗(俗称叶子)、长号、唢呐2支(比现通用的粗

长)组成,由5人或6人演奏,巫音调的主要表现器乐为唢呐。古时演奏者坐在宫庭遥池对面的云台上,故称“云

襄樊市保康酒文化

襄樊市保康酒文化 酒俗酒趣: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人制酒合酒独具特色,特别是饮酒时繁琐的酒规、酒法更是独树一帜,酒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文化。 接客:每逢过年过节或因需接客,提前给客人打招呼,当天登门再请

,如果答应主人家邀请,一定得到,否则为瞧不起主人家。 入席:主人家按年龄、辈份、职务等情况合理

保康民俗:薅草锣鼓

保康民俗: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在湖北襄樊保康当地农民中流传的一种生产习俗。过去,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事有换工的习惯,分大工、小工,两个小工顶一个大工。各种农活都有技术、质量、定额要求。薅草

20人左右即打锣鼓。 薅草锣鼓二人一班,一人敲鼓,一人面挂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演唱以

湖北襄阳独特的风俗有穿天节,诸葛亮文化节等。

1、穿天节

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这里写下了“倾城”出动“泛绿舟”,而且妇女们都成了主角,成了“女神”。

玉佩太少,穿天石可以取代;得石可得子,得子能给妇女带来好运,人人祈盼遇上好运。这则记载说明:在1千年前的宋朝,襄阳人已形成了自己的仪式和道具独特的民俗节日穿天节。

2、诸葛亮文化节

襄阳先后在1993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7年举办了八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并在2007年举办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活动。诸葛亮文化节是襄阳目前办的最火热的民俗节日。

三国文化: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精准分析时局、提出《隆中对》,使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

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

订 亲

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称“拿八字”,也叫“传庚”。男方父母择吉日请信任的算命先生将男女二人的八字进行推算,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犯相克,则婚议作罢;若相合相生,则可订亲。整个订亲过程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不得过问。俗谚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择 期

订亲之后,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次礼物,叫“填庚”。到适当时候,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协商迎亲日期,女方则提出聘礼规格要求,红爷往来奔走,双方同意后即下聘礼,确定迎娶日期,一般订在黄道吉日,或阴历双日子。襄樊人喜爱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几天,叫做“要得发,不离八”。

迎 亲

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怀酒。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

建国后

国家颁布《婚姻法》,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被废除,旧的婚礼仪式也随之改变,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礼多选择在国家法定或民间传统节日举行。50-70年代以简朴为荣。女方不要彩礼,男方不计嫁妆,步行或骑自行车迎亲,礼仪大方朴素。国家公职人员结婚,一般在机关内举行典礼仪式,以喜糖烟茶待客。民间虽宴请亲友,但也较简朴。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某些人家为婚嫁购置高档家具、家用电器、以小轿车迎亲,并连日大宴宾客,往往使双方家庭多年积蓄为之一空,也有些青年和家长崇尚节俭,不摆阔气,不受礼,不请客,让新婚夫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集体婚礼,在热烈而朴素典礼仪式之后,新婚夫妇共植同心树,这既象征爱情天长地久,也为绿化环境作了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而逐渐形成新的风气。

旧时,男子失偶再娶,礼仪与初婚相同,谓“续弦”。女子一般不再嫁,再嫁曰“再醮”,俗称“再走一家”。再嫁无仪式举行,男方着人迎至家中即可。建国后寡妇再嫁得到社会肯定和法律保护。

寿 诞

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岁、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主人置酒款待。

丧 葬

旧时兴土葬,对棺木(也称寿木)特别讲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入棺内,名曰“入殓”。灵柩放入灵堂“停灵”,夜间由死者亲人陪伴,停灵3天。然后由孝子孝孙送至墓地掩埋。

建国后

上述丧礼中属封建迷信的活动渐废除。7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国家公职人员及大部分市民,遇丧事只设灵堂,置花圈、挽联,开追悼会,家属亲友佩黑纱于左臂寄托哀思,礼仪肃穆庄严。近年来,少数地方在民间丧仪中有些旧俗又有所抬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47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