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第1张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在古典名著《镜花缘》中有二首中药灯谜就制作的非常幽雅。一首谜面是“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另一首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这两条谜语各打一味中药名。(凌霄花、生地)。

一位名老中医,写了一首中药谜语诗,诗中写道:“老汉首如霜,龟峰眺武昌;万物如梦时.酸甜苦辣香。重阴花满枝,湘子谱乐章;昭君出塞去。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每句一中药名(白头翁、望江南、全蝎、五味子、野菊、神曲、王不留行、淮熟地)。诗中猜谜,谜中寻诗,浑然一体,妙趣横生。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到一家药店.见店门外悬挂一块大型招牌.上写“万药俱全”,很不服气.就存心到药店戏闹一番。其中要买四味中药“游子思亲一钱七.举日无亲七钱一;夫妻相关做药引.有儿无娘二三厘。”店中一位16岁的小姑娘牡丹略加思索,就取出四味中药交与吕洞宾、吕洞宾看了非常佩服。

还有人利用常用成语制造了不少有趣的中药谜.如“偷梁换柱,九死一生”.每句成语打一味中药(木贼、独活)。

还有人利用名人诗词制造灯谜,如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岳飞的《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首很有趣味的中药谜”(当归、远志)。总之,中药灯谜别具一格,变化多端,回昧无穷。

名医李在躬巧开药名诗谜

明代名医李在躬颇有诗名。一次,有个县官生病,请来李在躬。他给县官诊脉后,提笔开了一个处方。县官接过一看,上面写的是一首《山居即事》诗。

三径慵锄芜遍秽,(生地)数枝花朵自鲜妍。(红花)露滋时滴岩中乳,(石膏)

雨后长流涧底泉。(泽泻)闲草文词成小帙,(藁本)静披经传见名贤。(使君子)

渴呼童子煮新茗,(儿茶)倦倚熏笼灼篆烟。(安息香)只为多研常讶减,(砂仁)

窗因懒补半嫌穿。(破故纸)欲医衰病求方少,(没药)未就残诗得向连。(续断)

为爱沃醪千顷碧,(空青)频频搔首问遥天。(连翘)

县官阅后不解地问:"此诗何解?请指教!"李在躬笑道:"这是一首药名诗谜,每句隐一药名,共计14味中药,组成一方,便可治大人之病。"遂在每诗后填一味中药名及用量。县官细读后抚掌叫妙,嘱人去照方买药。

两诗人互猜诗谜

晚唐诗人皮日休,一日与好友陆龟蒙漫步在村头小溪边,见溪水映着翠竹轻轻摇拽,落叶片片顺流而下、皮日休顿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首七言绝句;

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草香石冷无近远志在天台一遇中。

他对陆龟蒙说:,这首诗中含有三味药名,请你猜-猜。”陆听后微微一笑,顺口也吟出-七言绝句: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续蘸溪黄;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

呤完,对皮日休说: “我这首诗里也含三味药名,请你也猜猜看”结果最后两人都猜着了。 上两首诗中的药名嵌于诗的句末、句首,上句末字和下句首字合读即得:竹叶、通草、远志、紫葛、黄连、地骨。

药名谜语诗

时光已到小暑天,鹤发童颜一老汉,吴刚樵罢肩上挑,馨气袭入随风散

此诗每句隐射一味药,依次为:半夏、白头翁、桂枝、麝香。、

药名诗谜

地名京界足亲知(荆芥),托借寻常无歇时(全歇)。但看车前牛领上(车前子),

十家皮没五家皮(五加皮)。

药名谜

一幅花, 决无欺;相烦寄与我亲儿。休图自己营生计,须念高堂白发稀。

中医铺里尽皆空,修寄家书无笔踪。船行水急帆休挂,雨过街头跌老翁。

江上乘骑赴早朝,不胜将军弃甲逃。赤壁溪前楼过夜,晓来带露挂征袍。

谜底:信石、附子、独活、知母、没药、白芷、防风、滑石、海马、败酱、宿沙、砒霜。

李时珍药谜拾趣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曾写过两首药名诗谜:

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冷梗青青飘水面。

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

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犁头也出汗。

谜底:浮萍

一株空心树, 独立东蓠边;病愈膏肓久,九死一生还。

每句猜一味中药,依次为:木通、一枝黄花、没药、独活。

后来,一位医生仿写了一首药名诗谜:

农夫日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且在河边睡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每句也猜一味中药,依次为: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

药名谜语诗二首

冬盖荒原地,暑季自萎黄,苦辣酸甜咸,宽溪浅水长.

每句的药名谜底是''甘草、夏枯草、五味子、薄荷。

半戏半歌同台唱,欲求兵器空中扬,相遇倾情心里乐,故土乡情了如掌。

每句的药名谜底是:合欢.巴戟天、一见喜、熟地。药名的最后一个字个合起来又组成一个成语:欢天喜地。

灯谜"药方"

有一则谜语写的是灯笼,谜面是开的药方,巧妙地使用了许多药名:

淡竹纸壳,白芷防风,红花在内,

熟地不用半夏,生地乃用车前。

其中"淡竹"、"白芷"、"半夏"是字音双关(通常称谐音),"防风"。"熟地", "生地"、"车前"是字义双关(通常似从关)。

苏小妹制谜试佳婿

"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事可谓妇孺皆知,但其婚前制谜试佳婿之佳话则恐怕鲜为人知。

苏小妹乃苏洵之幼女,才思敏捷,豁达不羁,且顽皮佻达,常以诗联难人为乐。因"其貌不扬"又"脾睨须眉",虽届"花信之年",犹待字闺中,阖家均为此事发愁,长兄东坡尤为关注,而苏小妹则非才子不嫁。

秦观,字少游,高邮人,性善良,才貌双全乃苏门四学士之一,对苏氏门第及小妹之才仰慕已久。某日,苏东坡以秦观向小妹荐之。小妹曾见秦观其人,又久闻秦观才名,因而长兄此言令小妹有所心动,然小妹又恐秦观名不符实,思一试之后方可定夺,东坡遂与秦观商量,并约定日期应试。

届时,秦观衣冠楚楚,翩然而至。谁料所出题目既非大块文章,亦非诗词曲赋、楹联等,而是猜射灯谜。并限一个时辰猜出。谜面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五绝"一首: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每句三味中药名

秦观虽博学多才,但对中药却知之甚少,一时不知所措。苏小妹帘后正襟危坐监考,苏东坡在一侧也爱莫能助。半个时辰已过,秦观仅猜出"泽泻"、"合欢"等几味药材。时虽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秦观却如坐蒸笼,汗流浃背,频频啜茶以掩饰,因饮水过多,不免内急。秦观请求出外方便,小妹令东坡伴行"监视"。东坡本欲促成这门亲事,便乘机予以点拨,秦观茅塞顿开,回庭后便奋笔疾书,一口气缀出九种药名,最后一种药名无论如何也破解不了,于是又陷入尴尬境地。此时,正好东坡之至友佛印和尚来访,见秦观窘景,莫名其妙,东坡附耳低言,佛印便朝秦观施礼,并喊道:"此地幸会,可喜可贺,阿弥陀佛!"佛印这一喊,倒将秦观提醒,连忙毕卷,由东坡转交小妹,陪佛印品茗去了。

小妹接过答卷一看,字迹铁骨钢钩,遒劲挺秀,先有三分喜欢。细审谜底,见答的是"泽泻、甘露、滴滴金;生地、见风青、三凡弟;君子、女贞、合欢;生姜、上甲、一见喜"12味中药,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有可取之处。但她想秦观方便之前,那种窘迫之状,回来之后又面带几分轻松,怀疑长兄在其中做了手脚。

杜甫赠联刘郎中

一场秋雨秋风,吹破了杜甫的成都草堂,

五十多岁的杜老先生便带着全家乘舟东下漂泊到四川奉节县,在沙头镇开了家“百草堂”小药铺,借以此维持生汁。

当时镇里有位名气很大的祖传郎中刘玉霍.他不仅以高超的医术治好了很多病人,而且常常解囊济贫、救助百姓,杜甫闻知、甚为感动,连说:好一位善良的郎中!

次年新岁,杜甫写了一副对联,赠给老人。

上联是:河头过桥到蜀地;

下联是:昭君出塞去异乡。

横额是:立起沉疴</s

黄莺·闺情

这首词曲,每一句都是药名谜语。

满院发榴葵,数回期,端午时。七年宛颈黄鹄味,飘零不归,相思怎医天涯海角心相系,懒画眉。云霞两鬃,一半变霜丝。

这既是一首词曲,又是药谜,

谱写闺情,夫妻七年别久,两鬓霜染,词意婉转,音调凄楚。遣词造句,玩味无穷。还巧妙地用上了典故,如"七年宛颈黄鹄味"就是引用春秋时代鲁国陶婴所写《黄鹄歌》中''"悲夫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宛颈独宿今,不与众间"之意,真是夸新斗异,石破天惊!

每一句的谜底为:红花、当归、半夏、独活、浪荡子、没药、远志、轻粉、乌头、斑蝥。

巧对药谜结良缘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即文采出众,誉满乡里。相传他在居士山隐居读书时,有次偶染小疾,便上街去买药。当他来到一家药店门口时,见到柜台内坐着一位端庄秀丽、文静素雅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称奇:"市并之中,竞有如此佳丽,确实少见,不知她才学如何何不试她一试。"于是走上前问道:"姑娘,今日小生上街,忘记带上药方。望姑娘方便一二,不知可否"

姑娘见来人举止文雅.器宇不凡,连忙站起身来,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顾客治病救人,乃是医家的本分,敝店虽小,药材倒也齐全,客官但说无妨。"

王维接着说道;''一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莞尔一笑,从容答道: "酒阑宴罢客''当归''。"

王维接着又说:"二买黑夜不迷途。"

姑娘不慌不忙地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

王维说:"三买艳阳牡丹妹。"

姑娘说:"牡丹花妹''芍药''红。"

王维说:"四买出征在万里。"

姑娘答道:万里戍疆有''远志''。"

买药女对答如流,王维非常佩服,继续说道;

"五买百年美貂裘。"

"百年貂裘好''陈皮

"六买八月花吐蕊。"

"秋花朵朵点''桂枝

"七买难见熟人面。"

"难见熟人是''生地

"八买酸甜苦辣威。"

"世人都称''五昧子''"

"九买蝴蝶穿花飞; "''香附''彩蝶双双归。" ''十买青藤缠古树。" "青藤缠树是''寄生''。" 王维连声称妙,暗自思忖,这姑娘洒脱艳丽,才学惊人,可谓双绝。我求学哪能怠慢偷闲,落于姑娘之后。从此,他更加发奋攻读,终于中榜及第。但他心中始终忘不了那女子,便特意到药店去向姑娘求婚,他们果然喜结良缘,传为千古佳话。

唐伯虎的"处方" 唐伯虎不但是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还会医道,常为亲朋好友治病,处方怪异.常收奇效。有一次,他为好友祝元明的小儿腹胀疼痛开了一张"处方": 尖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园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即关门。

写罢,他把"处方"递给祝元明说:"将此物挑三个大的,同一撮韭白捣碎,外敷小儿脐眼,不日即愈。。 祝元明一看处方,略一思索,笑了。忙命人去菜市场上买"药",按医嘱为小儿治病,不到一天,小儿病愈。 唐伯虎开的"药方"原来是"田螺"。

李时珍药谜戏昏官

传说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因继承父志编修《本草纲目》,决意辞官还乡蕲州。离职前,接任的县官为李时珍饯行,席间,那新官请求道:"索闻李公医术高明,可否为下官开帖滋补药方?" 李时珍早闻此人是个"酒色财气"四全的昏官,于是佯装允诺,取过文房四宝,开了一剂药,并说:"此方治你的病最好,也是众百姓希望的。"说罢将药方逐给接任的县令便扬长而去。其处方是: 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饯,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仁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三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爹三钱,山药二钱。 第二天,那昏官将这个处方交师爷士买药。师爷仔细一看"忙说;"大人你被李时珍骂了,"昏官莫名其妙,师爷便依次念出药方的含意:柏木官(棺)柴(树)益(一)附,八人台(抬)上山。

药谜集锦 妇产房(生地)/ 焊接(续断)/ 老骥伏枥(远志)/ 一令又一令(千张纸) 仙人之歌(神曲)/ 孤零的一生(独活)/酣睡(安息香)/ 条条大道无阻挡(路路通)/ 读书好处多(益智)/匿藏和尚(密佗僧)/ 自我戒备(防已)/ 家喻户晓(贯众)/天女撒花(降香)/ 千里驹(马宝)/ 枯木逄春(苏木)/低头思故乡(怀熟地)/ 不生第二胎(杜仲)/ 蜀币(川贝)/一斗(亩合)/ 非同凡响(神曲)/ 初产绝育(杜仲)/破屋更遭连夜夜雨(漏芦)/ 月经来潮(月月红)/ 牧童(牵牛子)/四通八达(路路通)/ 寿比南山不老松(千年键)/ 飞骑穿杨(走马箭)/盾(卫矛)/ 浪子回头(金不换)/ 带兵的人(将军一即大黄)/皇帝送客(王不留行)/ 罢宴(冰硼散)/ 两厢的传柬人(红娘子)/奉命出差(使君子)/ 赵云的故乡(常山)/ 沥血将尽(血竭)/不薄不奢(厚朴)/ 意志不坚(松节)/ 孔明怀着赤诚心〔卧龙丹〕/日中煮茗(午时茶)/ 开绿灯(路路通)/ 千年裘(陈皮)/读罢群书增见识(益智)/ 五月十五日(半夏)/ 酸甜苦辣咸(五味子)/大路上摔筋斗(滑石)/ 离乡背井(生地)/ 仓库潮润(谷芽)/岭石上的青苔(地骨皮)/ 人人都说家乡好(熟地)/ 台湾同胞盼统一(当扫)/飞行员关机仓盖(防风)/ 三九时节(天冬)/ 哄堂大笑(合欢)/偷梁换柱(木贼)/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九死一生(独活)/故乡山水(熟地)/ 荒土(生地)/ 妇女节前一天(三七)/金链接铜链(黄连)/ 瀑布(泽泻)/ 戈壁林带(防风)/出外之人思故乡(当归)/ 光荣标志(红花)/ 是草长年不发育(甘草)/暑季自萎黄(夏枯草)/ 必欲先睹而后快(急性子 一见喜) 茅塞顿开(脑立清)/留芳千古(安息香)/ 万物齐眠(全竭)/ 故乡(熟地)/相思病(没药)/二十一(三七)/ 包龙图(首乌)/ 爸爸已到四十岁,养个儿子才八岁(五倍子)/胸怀大目标(远志)/ 事事如意(百合) 团聚——堂(合欢)/沙漠造林(防风)/ 仙乐(神曲) / 请假期满(当归)/ 自卫还击(防己)/ 决心扎根边疆(远志)/ 忠诚老实(厚朴)/红光满面(丹皮)/ 一钱两用(二花)/ 陨石(天落星)/中伏(半夏)/ 多读书、读好书(益智)/ 幸存一株英(独活)/蔚蓝天(空青)/ 应接不上(续断)/ 举目无亲(生地)/梁上君子(木贼)/ 金田(地黄)/ 旧书封面(陈皮)/只生一个好(杜仲)/ 确诊有孕(知母)(附子)/ 何人不起故乡情〔熟地〕(当归)/古稀老汉心犹壮〔白头翁〕(运志)/ 天涯思故乡(生地)(怀熟地)/杜鹃泣血(花红)/ 第四季度经费(款冬花)/ 愚公移山(远志)/神权(仙人掌)/ 郎中药芦空空如也(没药)/ 子媳(鼠妇)/ 皇帝身上袍(龙衣)/ 龙王垮下驹(海马)/ 董永儿(天仙子)/ 短笛无腔信口吹(雌黄)/ 实而不华(无花果)/ 尘满面,鬓如霜(白头翁)/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远志)/ 天仙奏乐传人间(神曲)/全家乐(合欢)/ 崇高的理想(远志)/ 古籍残卷(破故纸)/吉庆有余(禹余粮)/ 非同凡人(天仙子)/ 牧童(牵牛子)/不劳而获(寄生)/ 千里驹(马宝)/ 名门闺秀(千金子)/织女的孩子(天仙子)/ 天女散花(降香)/ 病入膏盲(没药)/箭已发完(射干)/ 农夫耕田(牵牛)/ 和尚服装(蝉衣)/站着不动(亭苈)/ 蜀中遇险(川芎)/ 晚上防盗(夜关门)/张飞带兵(急性子)/ 远方出差(生地)/ 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神鸟落地变百草(仙鹤草)/ 孔明用兵,无坚不攻(川军)/ 何家祖辈无白发(何首乌)/为何日落末回返(当归)/ 大禹治水夺丰年(禹余粮)/ 后继无人(续断)/三年无阴雨(千日红)/ 手巧厨师不用油(甘草)/ 园田荒芜(通草)/夜闻啼雁多思乡(怀熟地)/ 百草凋零一叶青(独活)/ 万吨钢梁一手撑(大力子)

十分老实(一钱厚朴)/ 送客(王不留行)/ 笔走龙蛇(书带草)/计划生育,保障妇婴(益母)/ 半夜回来不点灯(熟地)/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话说西陵国,一个传说中的古老国度。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以炎黄子孙自称的我们,应该了解它的过去,因为。它也是华夏民族血脉的一介。源头。许多人并不知道西陵国的存在,这并不奇怪。这个古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螺祖。骡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解释说:“西陵,国名也这两处史料结合到一起,就是说,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的黄帝娶了西陵国王之女为妻。也就是说,我们最尊敬的祖先黄帝的妻子螺祖,原本是西陵国人。我们都相信黄帝确有其人,也相信骡祖确有其人,因此,这个西陵国就既有可能确实存在。那么,这个西陵国在哪里呢?据专家学者考证,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就是当年西陵国的所在。

盐亭县始因为与产盐的盐井比邻而得名。近现代。人们在盐亭发现了大量的出土蚕桑文物、化石、骡祖文化遗迹、唐代《骡祖圣地》碑,还发现了许多关于螺祖发现天虫、养蚕制丝的传说。人们因此相信。盐亭县应该就是当年螺祖的出生地,也是西陵国的所在。在盐亭县城南的公里还有一座螺祖山,上面有个媒祖穴,据说是骡祖出生地。

上个世纪末,人们又在当地祖家湾古墓群中发现两幅石刻,分别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萤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如今,盐亭每个与丝织有关的地名都有一个骡祖蚕桑织业的故事在流传,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骡祖的民俗。

当然,盐亭只是西陵国管辖境内的一个区域。西陵国的势力范围到底有多大,详细数据无从考证,今人也只能做一下猜测。盐亭境内有一条河叫做潺水,上古时称西陵河。当时生活在附近的上古各小部落,就是沿西陵河建起了西陵诸侯国,选后来出生了骡祖的部落的领袖为酋长,其势力大约北达今天四川的樟渣、剑阁、昭化、广元,西至四川的三台、中江、广汉,南抵四川的射洪、蓬溪,东止四”的阆中、南部、仪陇、巴中。

西陵国是上古巴蜀地域里的一个非同一般的古老王国。人们曾经在西陵国境内发掘出过高的厘米的青铜跪俑,其年代比三星堆更古远。还有一座上古界碑,上面刻有田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与西安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似,是属于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就时间来计算,比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时期的文字古远得多。

那么,西陵国人为什么在这里聚集、定居呢?这与盐亭一带的地理条件是由密切关系的吧蜀之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有着非常适合居住的环境条件,境内有山、有水、有丘陵,属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差不大,特别适合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盐亭一代为长江开口之地,处荆山之西南,巫山以东,方圆数百里。当地人的种类,按照被广泛认同的人类起源学说,应该是从非洲抵达中国南方的晚期智人的后裔,与中原心口活的原始人类在开始时接触不多。但生理特征应该没嘴公入口别。他们以地名做族名,吃有一个个小部落联合在一起,就好像炎帝、黄帝先后领导的部落联盟一样。当时,长江尚未疏导,四”西陵一带游水患严重,洪水动辄淹没数月乃至经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只有盐亭一带利于人类居住。盐亭附近有做雷丘即雷公山,在那里曾经居住者西陵国部落联盟中的雷氏部落。这支部落以狩猎种植为生,兼营养蚕缥织,也徐这个雷氏部落就是西陵国的统治者所在的部落。而媒祖的名字也可能与雷氏部落的“雷”字有关。在黄帝世代到来后,西陵国因螺祖与黄帝联姻而与中原统一,应该也经历了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

古蜀国是在西陵国之后若干年出现在四川盆地的,它与西陵国也徐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关系。是不是正是西陵国人创建了古蜀国?或者西陵国被建立古蜀国的部落灭亡了?西陵国人是在古蜀国的统治下生存下来,还是遭到驱逐甚至被全部消灭?历史没有告诉我们谜底,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

螺祖,民间又叫“蚕母娘娘”她是黄帝的妻子,是远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与黄帝生有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据《史记》记载,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诸侯以及战国七雄的祖先,均来源于于黄帝与螺祖的血系,跟他们一脉相承。

大约程口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了螺祖。黄帝是炎帝之后的中国共主。他本是有熊国的君主,称轩辕氏,活动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骡祖则是西陵国国王的女儿。黄帝为何千里迢迢从中原跑到远在西南的成都平原迎娶螺祖?或许,这跟古蜀人先进的文明有关一媒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发生改变。黄帝迎娶骡祖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中都可以找到记载,不过却都是一些只言片语,民间传说则要具体生动一些。

传说,水土丰茂的成都平原上,西陵国国王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族中的老幼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玉帝听见了,很感动,就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去给族人吃。到了夏天。蚕开始吐丝做茧。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族人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惬意。受到启发,姑娘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强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记述教给族人,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人们因此称国王的女儿为“骡祖”骡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全都来到西陵国,向螺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西陵国求婚。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黄帝便成了西陵国国王的女婿。

跟黄帝完婚后,螺祖可能还和黄帝在成都平原上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记》说,他们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今乐山一带;二儿子昌意,生在“若水”边,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垄江畔。螺祖与黄帝的结合,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婚礼,西陵国与黄帝部落,在婚姻关系的前提下,两个大部落联盟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螺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缥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而这个时间,大抵也就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从西陵国学到养蚕缥丝技术,从炎帝那里学到耕作技术,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此时的黄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了。

此时,中原地区并不安定,南方的九黎部落联盟在首领黄尤的带领下向中原进攻。九黎部落是一个大联盟,由不少部落联合组成,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而其中最强大的部落首领就是九黎部落共同的首领,这就是“黄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传说的来历。他们原本和炎帝部落一样,在今渭水流域一带偏西南一点。炎帝神农氏传到帝榆罔这一代,国势逐渐衰弱,原来臣服的部落纷起争夺,其中最强悍好斗的,就是九黎族。由于和炎帝杂居,有的记载还说他们也是炎帝之后。未儿黎族的文化并不落后。据说他们是最早使用铜器的部落广曰时,山洪暴发,铜矿顺流而下,九黎族将这些铜矿收集起来,炼制青铜。制造锋利的兵器。

这个时候,还是新石器时期,其他部落的武器还是一些石刀和骨刀,九黎部落的战斗力对其他部落来说是惊人的,人们对九黎又恨又怕,以致后来把黄尤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怪物。

面对九黎部落的进攻,炎帝部落倾全力抵御。起初,炎帝采取和好政策,但九黎部落仍不罢休,到处征伐,其他部落怨声载道,等炎帝醒悟过来时,九黎部落已经异常强大了。最终,两大集团在今天河北一带的涿鹿发生了“涿鹿之战。”炎帝部落被打得落花流水,获胜的董尤到处侵略兼并,整个中国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战败的炎帝只好向黄帝求援助。此时,黄帝已经带着媒祖和儿子回到有熊国。通过这次西陵国之行,黄帝已经联络了一些长期遭黄尤压迫的部族,包括西陵国。这些部落的加盟,是黄帝战胜黄尤的前提。黄帝下定决心要诛灭黄尤,但也不想走炎帝的覆辙。为了对付九黎部落的青铜兵器,他命人记练猛兽,以用来作战;此外,黄帝部落有一种厉害武器,就是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绝对是一种可怕而又有效的武器。黄帝手下还有几员大将,最著名的是风后和力牧。风后可能是伏羲氏的子孙,居住在海边;力牧则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用兵如神,后来的兵法家都把他们奉为祖师。

黄帝跟黄尤的对决也是在涿鹿展开的,在此之前,传说他们已经大战了七十一场,却依旧难分胜负。黄帝把黄尤围在涿鹿山上,围了三年也没有攻下来。黄帝打了多年的仗,总结了不少经验,制定了一套兵法。有了兵法后,黄帝的军队进退有序,攻守有方,已经有王者之师的风范了。为鼓舞士气,黄帝还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爱”捉回来,把它的皮录下来做鼓;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一敲这面鼓,方圆劝里都听得到。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鼓舞士气,还能联络远处的士兵,传递战争消息。另外。为了在大雾的天气中辨别方向,据说皇帝还发明了指南车。有了这些发明,黄帝自然添了几分胜算,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在涿鹿大败董尤,结束了战争。

战胜黄尤后,黄帝理所当然地代替炎帝,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以武力夺取了天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国家了。这个时候,螺祖也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经常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录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录下来做衣服。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骡祖觉得,男女之间的婚嫁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为了部族的发展,所有人都应该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这些风俗和礼制,整个中国人人相互礼让,人们穿着得体,社会一片安定祥和。当时,不论是中原地区的部族,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人不称道螺祖功劳的,都说她协助黄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骡祖晚年随黄帝到南方巡视途中,不幸辞世。临死前,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定要让自己的尸骨在故乡盐亭下葬,黄帝悲痛不已,将螺祖安葬在盐亭青龙山。骡祖以发明丝帛而在西陵享有盛誉,与黄帝联盟联姻后,巡行天下,教人们养蚕,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奠立国基,更是功不可没。她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后,炎黄第一母。大约铠。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的西陵国迎娶了螺祖。骡祖将养蚕缥丝技术传入中原。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586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