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周生辰紧抱漼时宜深吻哪一集?

《一生一世》周生辰紧抱漼时宜深吻哪一集?,第1张

第二十二集左右。

剧中大婚前夜,凤俏陪伴时宜,凤俏想去太极殿,两人刚要进去,在门外遇见了周生辰和萧晏。萧晏识趣地带凤俏进殿,第次见凤俏女装打扮,萧晏有些不自然。周生辰和时宜在外赏月谈心,时宜发现周生辰从来都是处处为她着想,既感动又难过。时宜跟凤俏说自己直有个喜欢的人。

周生辰让宏晓誉以她的名义送入宫中给时宜。行宫盛宴上,刘子行邀请了诸多大臣和皇室亲卷,众臣感激周生辰平叛有功,大魏不可无他,一片其乐融融。刘子行沉默不语。周生辰佯装不胜酒力,要先行离开回长安。

无论是守在王府等待捷报,还是与周生辰并肩作战,漼时宜都是周生辰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支撑。两人情感迅速升温,但依然发乎情止乎礼。

男女主经历:

周生辰与时宜是《一生一世》中的男女主,男主的名字没变,却没有《周生如故》的记忆,而女主虽然改了姓氏,但是却保留了《周生如故》的记忆。

也正是因为女主对男主的执着,才会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迅速发展,比如机场要****,主动约会,答应求婚等等。

虽然他们二人眼中只有彼此,但是因为周生辰复杂的家庭环境和成员争斗,还是给他们之间的感情造成了不少的挫折和困难。好在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看过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观众都知道,盛家的大娘子王氏和小妾林噙霜宅斗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明明好多次真理掌握在王大娘子手里,可是闹着闹着,主动权就到了林噙霜手里,王氏性格急躁,越是被动越是沉不住气,往往最后吃了哑巴亏。所以在林噙霜进门以后,几乎长达20年的时间里,王大娘子和林噙霜的宅斗,鲜有胜算,并且一度失去了管家权。

直到盛明兰的母亲卫小娘惨死之后,盛纮在盛老太太的敲打之下,才意识到宠妾灭妻的危害,决心整肃门风,这才剥夺了林噙霜的管家权,王大娘子才有了出头的机会。可即便是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氏和林噙霜宅斗也少有胜绩。直到王氏的儿媳妇海氏进门之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逆转,有了海氏这样一个强大、睿智的儿媳妇,在和林噙霜新一轮的宅斗中,王氏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林噙霜再也没有占到半分便宜,相反节节败退,直到一败涂地。

就结合原著,给大家分析一下,王氏的儿媳妇海氏进门以后,盛家全新的宅斗格局。海氏进门以后,王大娘子“十年媳妇熬成婆”,终于有了翻身“农奴 ”得解放的感觉,面对知书达理的儿媳妇,她端起了婆婆的架子,开始为难儿媳妇,但是她的对手海氏手段比她高明太多,进门不到两个月,王氏就尝到了厉害,败下阵来。

面对婆婆的刁难海氏并未和她一般计较,作为长子长媳,海氏雍容大度,当自己的婆婆被林噙霜欺负的时候,海氏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帮助婆婆,打压林氏,颇有一家之主的风范。

事情要从永昌伯爵府吴大娘子看上了明兰说起,她来盛家给明兰送礼物,墨兰看着明兰得到了吴大娘子的青睐,十分不满。吴大娘子走后,她直接闯到明兰屋里和明兰吵了起来,最后对明兰大打出手,划破了明兰的脸,姐妹俩的争吵惊动了王大娘子。

王大娘子本来就对林氏母女不满,好不容易遇到了这次机会,就要对墨兰使用家法。这时候林噙霜进闻讯而至,指责王氏不问明原因就要打人。没有两句话林噙霜就成功地激怒了王氏,吵架不行,两边的下人就开始推搡了起来。林噙霜怕吃亏赶紧指使下人叫盛长枫过来助阵,场面更加混乱。

这时,海氏及时出现,她进来之后,先是叫停了混乱的局面,然后让刘妈妈带走了王氏,接着对长枫说:除了一家之主,从没听说过内宅的事儿有爷儿们插手的份儿,三弟饱读诗书,莫非此中还有大道理?还是赶紧回去读书吧,明年秋要紧。三言两语就把长枫说的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相对于王氏单一的战斗技巧,容易被别人挑拨,乱发脾气,海氏各个击破,恩威并施、以理服人。林噙霜也想趁机带走墨兰,海氏没有同意,直接吩咐身边的丫鬟把墨兰看了起来,防止墨兰母女私下串供,并且说等老爷回来处理。

面对林氏身边的刁奴,海氏严厉地说:要打要卖,怕我还做的了主;解决不了全部,便挑几个出头的敲打着!林氏身边的下人马上就老实了,再也不敢出头了。

在海氏强有力的管控之下,林噙霜没有办法,既和墨兰串不了口供,也不能做什么手脚。只好守在府门口,等待盛纮,想先下手为强,来个恶人先告状。然而海氏比她更聪明,先一步让管事的引着盛纮从侧门进来,先去了暮苍斋看望受伤的明兰。

盛纮看着明兰脸上的伤口和屋里的一片狼藉,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海氏请盛纮来到正房,把涉事的一干人等全请了过来,林噙霜看到了救命稻草,就想来个先入为主,准备哭诉一番,海氏没有给她这个机会,说:

请了大伙儿来,便想叫大伙儿在老爷跟前说个明白,都是一家人,骨肉至亲的情意,有什么说不明白的,若有过错,老爷自有处置,若有误会,咱们说清楚了,依旧和和气气的不好?不过,林姨娘,我听说,您也是在太太后才赶去的,怕也没瞧见四妹妹和六妹妹的事儿,您这会儿要说什么?

林噙霜顿时语塞,人家海氏还什么也没有说,她连叫冤枉的机会都没有。在海氏的周旋之下,最终事情真相大白,墨兰只好承认了自己伤害妹妹明兰的事实,林噙霜眼看女儿要失去父亲的宠爱,然后又开始无理取闹,故伎重施,把责任推到王大娘子身上,说是王氏处事不公,永昌伯爵府的吴大娘子过府来,王氏不让墨兰参加。

王氏没有儿媳妇海氏的心机,被林噙霜一挑拨,就火从心头气,开始破口大骂:你自己闺女不争气,又想浑赖到旁人头上,贱人生贱种,四丫头便和你一个德性!

海氏听了一声叹息,眼看胜利在望,自己的婆婆王氏又经不住激将法,事情又要搞砸,真是: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眼见公公盛纮又要心软,海氏这才明白:难怪自己的婆婆被林噙霜欺负了近二十年,确实林噙霜有本事有计谋,明明白白的一件事情,却让她她颠倒黑白,明明是明兰吃了亏,被她这么一辩白,竟反过来,成了墨兰受了委屈。

海氏认清了形势,婆婆说的话越多,越吃亏,赶紧给婆婆王氏身边的管事婆子刘妈妈使眼色,让王氏不要再开口,然后海氏对公公说:照姨娘这么说,姊妹间但凡有个不平,四姑娘就可以随意打骂妹妹,伤着弟弟,砸毁物事,忤逆嫡母了么?

一语直中要害,盛纮顿时清醒了过来,海氏拿自己家姐妹相处的事情来举例子,说姐妹间不和睦,会让别人笑话,而且姐妹俩打架,还属于教养问题,但要毁妹妹的容,就是品质问题了。

并且帮着自己的婆婆王氏说,自打来了京城后,太太每每出门,哪回不带着四妹妹,反倒是六妹妹没跟着去几回;况且男婚女嫁之事,哪里有女方家上赶着去求的?你叫太太如何帮着四妹妹。林噙霜心有不甘,说墨兰嫁给穷秀才举人命苦。海氏一听立刻反驳道:

朝堂上的哪位大员不是秀才举人来的?有谁一开始便是阁老首辅的?便是老爷,也是考了科举,两榜进士,然后克勤尽勉,累积资历,造福地方百姓,渐成国之栋梁。姨娘何必瞧不起秀才举人呢?

海氏的这句话让盛纮听了很舒服,同时对林噙霜更加怀疑:如果自己当年只是个秀才举人,那林噙霜会看上自己吗?

林噙霜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投出来针对别人的匕首,反倒成了伤害自己的利器。海氏没有给林噙霜辩解的机会,直接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了盛家门风、家族荣誉的高度,甚至说处理不好会遗祸后世子孙。

这正是盛纮最担心的,果然盛纮下了狠心,不再包庇林氏母女,让她俩禁足,并且不让林噙霜再插手儿女教育和婚事的问题。最后盛纮一发狠,还让王氏处理林噙霜身边的丫鬟婆子,说是:该发卖的发卖,该打罚的打罚,务求内宅安宁。经此一役,彻底打压了林氏母女的气焰,盛纮对林噙霜母女也更加失望。

海氏害怕婆婆处理不好丫鬟婆子的事情,再出差错,直接说服婆婆,托病不起,一应内宅事务都交给了海氏,海氏把那些在这件事中参与推搡的丫鬟婆子都拿了,每人打了二十大板,同时又从他们房里搜出许多金银细软,海氏以此为契机,说她们贪墨主子财物,最终把这些人配人的配人,发卖的发卖,其余都撵到庄子里去,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把林噙霜身边上上下下的人换了一个遍。

这只是海氏和林噙霜的第一次较量,第二次较量就是墨兰勾引梁晗事件了,第二次林噙霜直接被PK掉了,电视剧里她被打死,原著里她被发落到庄子上了,再也没有被接回来。

纵观这两场战斗,王大娘子还是很有福气的,有海氏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儿媳妇,让她在对林林噙霜的宅斗中,彻底扬眉吐气了一把,难怪盛老太太说,她是有儿媳妇命的。

海氏是林噙霜的克星,那个在盛家作威作福的小妾,碰到了海氏,彻底断送了她在盛家的风光体面。相对于海氏的沉稳、睿智,林噙霜的道行太浅,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劝女子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出自《卫风·氓》,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氓》,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诗分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下面带大家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课文——《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不清楚意思感到头疼的小伙伴,看这里的翻译吧: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有耐心的小伙伴继续往下看吧,我分享一下关于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问题一: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什么意思? 整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大意是:回想儿时欢乐多。你有说有笑多温和、对我叮誓表诚意,谁料翻脸变恶魔。违反誓言不思量,从此也就算了吧。

“信誓旦旦’,意思是誓言说得极为诚恳

问题二:言笑晏晏是什么意思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问题三:言笑晏晏 是什麽意思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问题四:“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是什么意思?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

问题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是什么意思?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全诗共分六章,每章十句,全部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写成。第一、二章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诗歌开篇便推出一位男子的形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抱布贸丝”的氓,看来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蚩蚩”可解作“敦厚之貌”(《毛传》)或“殷厚之貌”(《后汉书・崔传》)。需要说明的是,现今一些注释认为“氓”是对诗中男子的鄙称(顾栋高说);改“蚩蚩”为“嗤嗤”,释作戏笑之貌(马瑞辰说),译成嬉皮笑脸。这样解释我以为略有不妥:“氓”来向女子求婚,他当时的容貌并没有给对方造成轻浮、谄媚的印象,而正相反,他略带痴憨的外表却取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主人公在回忆初恋情景时没有否认这一点,这在下文也可以进一步证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相送的路上,女子应允了“氓”的求婚,并且约定了婚期。从她宽慰男子的话语中,可以推知“氓”曾急切地要求立即成婚,以至一度愠怒,而女子轻信了他的“热情”。“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句所表现的处在热恋中的女子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女主人公每每痴情地登上围墙,伫立远望,她焦灼不安地盼望着与男子见面,等待着婚期的到来。此处的“复关”,犹言重关(用王先谦说,见《诗三家义集疏》),当指“氓”所居住的地方,这里诗句以地名代指人。“氓”终于来了,女子欢天喜地地迎接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卜龟算卦都是吉兆,女子就带着她的财物,坐上男子的车和他一起去了。朱熹称此两章:“赋也”,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诗人是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而同时我们又在女主人公的叙说中明显地感到她深深的懊悔之情,她懊悔自己的沉溺于爱情,懊悔婚事的简单而仓促。第三、四章转为抒情,她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她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切地感到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她向广大的姐妹们发出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四章首句仍以桑树作比,“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婚后多年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女子并未因贫穷而有丝毫动摇和改变,对于男子的“贰其行”,她禁不住大声斥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句中的“三岁”,泛指多年,并非实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来有两种解释:《毛诗正义》据郑笺释为“言己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另一说认为此指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形。根据前后诗句语气的连贯,我们以为用第一说较为妥当,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至今自己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男子的事,而他却三心二意,因此好不怨恨。至于女子是否已被休弃归家,这只能是推测。三、四两章中,无论是女主人公从切身的沉痛教训中发出的带有哲理的慨叹,还是她对丈夫的怨恨和斥责,都充分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卑下地位和普遍遭受到的不平等境遇。“三岁>>

问题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什么意思? 出于《诗经》此句意为“我们曾经在男女青年会上时谈订风生 信誓旦旦 现在没想到你会背叛 你背叛了还不懂悔改 那我们就这样算了吧”

问题七: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翻译成现在是什么意思 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里有烦恼

问题八:“晏”在古汉语中什么意思? 晏 #yàn

释义①安闲;平静:晏然自若。②迟;晚:晏起。③姓。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形声。从日,安声。本义:晴朗)

同本义

晏,天清也。《说文》

晏,明也。《小尔雅》

于是天清日晏。杨雄《羽猎赋》。注:“无云之处也。”

日知晏阴蜡知雨。《淮南子・缪称》。注:“无云也。”

日出清济为晏。《汉书・郊祀志上集》注

又如:晏日(晴天);晏阴(晴阴);晏温(天气晴暖)

通“安”()。平静;安逸

以定晏阴之所成。《礼记・月令》。注:“亥也。阴称,晏。”

而海内晏如。《汉书・诸侯王表》。注:“安然也。”

言笑晏晏。《诗・卫风・氓》

河清海晏,大德宽仁。

晏yàn

⒈晚,迟:~起。~退。

⒉〈古〉平静,平定:清~。

⒊通宴。筵席。

问题九: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押韵的翻译 语出:

《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意思是:“我们曾经在男女青年聚会上时谈笑风生相互为伴,然而信誓旦旦,现在没想到你会背叛,你背叛,还不懂悔改,那我们就这样算吧”

文彦博灌水取球、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

谢道韫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历史上的王戎是个很难下定义的人物,简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状。《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条款还有许多,摘列一二,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王戎在其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作司徒的时候富了起来,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关起门来数钱)

3,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卖的时候怕别人引进,先把核钻破)

4,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女儿出嫁借了他的钱,他就甩脸子看,女儿还了钱,马上眉开眼笑)

单从上面的记载来看,王戎的吝啬,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说俭啬第二十九》中记载了九条俭啬的故事,他一人就占了四条。但是在同一本《世说新语》里,他却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1,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

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译:王戎、和峤都很孝,同时死了老母。和峤规规矩矩服丧,王戎虽然不遵守规矩路数守孝,却因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干干鸡了。)

2,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声,死后,下面的人送钱数百万表示怀念,王戎一概拒绝)

3,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还招呼老百姓围观。老虎一声大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七岁的王戎却镇定自若)

4,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他死了儿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

者无预焉。”

(阮籍有酒,给小王戎喝)

6,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本条出自《晋书》——并非无殊能,只怕是不愿表现殊能,尽到本分就成了)

这几条描写的王戎,至情至性,临危不惧,见财不贪,实在无法把他和那个吝啬的王戎统一起来。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啬极有可能是一种韬晦之计,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则,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个卑下贪婪的家伙混在一起号称“竹林七贤”呢?

王戎曾经带兵参加灭吴的战争,也算文功武略齐备,从234年生到305年没,活了七十一岁,最后死于“八王之乱”,位至左仆射,司徒。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当的不容易,这恐怕与他自污式的韬晦之计不无关系。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论,还能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他与王粲等六人相提并论,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诸葛恪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年仅六岁,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诸葛恪可谓神童。但是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恪的聪明,也属于孔融式的小聪明,用来持节出使,游说劝谕,与人争锋于庙堂之上而不损国之威严,则绰绰有余;若用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则嫌不足。孙权一双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誉,但是让诸葛恪这样一个人“辅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聪明人的身上,经常会被附会许多神奇怪异之事。《太平广记》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吴孙权时,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逐之。龟便言曰:“游不良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舡于大桑树。宵中,树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臞。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出?”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权命煮之,焚柴百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献之人仍说龟树共言,权登使伐取,煮龟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也。——这里对于诸葛恪广闻博识的描写,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聪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急于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

孙权病故以后,9岁的孙亮即位,遗嘱时任大将军的诸葛恪和孙弘、孙峻等辅佐。孙弘仗着自己与王室的密切关系想独掌大权,策划除掉诸葛恪,不料孙峻站在诸葛恪一边,密报诸葛恪,诸葛恪闻信将孙弘诱到将军府,一刀拿下。

陆逊死后,诸葛恪替代了陆逊的丞相职务,军政大权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债务,减除杂税,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太平广记》的那个故事,大概就是彼时留下的。每当外出,都有许多人挤在道路两旁,伸长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场面之狂热,媲美追星族。

在这种热烈追捧的气氛中头脑发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诸葛恪掌握大权后,没有去调和矛盾控制政局稳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勋。上台第二年,他就带兵在魏吴交界的巢湖东界修城筑堤,防魏进攻。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东兴堤(今安徽巢县东北)。说来也巧,就在万事俱备之时,司马师率兵来攻。吴军以逸待劳,甫一交锋,就击溃魏军。这本是一次小胜,不足宣扬,可在追星族的眼里,这钟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证明了诸葛恪的神奇。

被胜利和崇拜灌晕了的诸葛恪再次征集了20万大军,围攻合肥。这一次却没那么幸运了,诸葛恪那种浅层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决胜千里。战争拖延了四个月,吴军伤亡惨重,又瘟疫流播,败局已定。诸葛恪出于虚荣心理,对将军朱异都尉蔡林等人的劝告置若罔闻,仍然逼迫将士负病攻城,结果军心大乱,减员严重。

魏国反击,诸葛恪不敌,退至长江沿线。吴军连病带伤折损无数,幸存者也是怨声载道。诸葛恪还不服输准备再战,后来在孙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诏书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经过这次惨败,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责之声,孙峻利用这个机会,杀死了诸葛恪取而代之,东吴政权从此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

应该说在三国的神童里面,诸葛恪是最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一个。他自小便深受赏识,后来掌握了主宰一国的权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现却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镜,最后他不但自己落得个身首异出的悲惨结局,还使东吴国力大伤朝政混乱直至灭亡,孙权泉下有知,一定要后悔得捶破棺材板。这种过早表现的聪明以及随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诸葛恪人生悲剧的根源。肤浅的聪明,轻者杀身,重者误国,内中个情,发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三国神童经常在七岁的时候不约而同开始闪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怀疑。何晏在普通读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进则无人不晓。如果说黄巾之乱是三国鼎立的导火索,那么国舅兼大将军的何进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与十常侍的争斗中引进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队,在本就气息奄奄的汉王朝软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进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后人何晏却出落得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长清秀儒雅(越说越象一根水灵灵的绿豆芽),而且从小聪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儿子虽然个个都很出色,见了何晏仍然很喜欢,一心想把他收为义子。没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画了个圈,标明是“何氏之家”——这份执著来自于一个七岁孩童,真让人赞叹。

关于何晏的皮肤白皙,还曾经有过一个典故:许多人认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为学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设了一个局来验证此事。有一日天气闷热,曹睿急召何晏进宫。何晏满头大汗地赶来,却没什么事,曹睿只是准备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喝。何晏一边吃一边用袖子擦汗,却仍然面容皎白毫无沟壑纵横的迹象,可见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终还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团的一边。他的母亲尹氏被曹操娶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被封为“驸马校尉”,据考证以驸马称呼公主女婿还是自他而始。这种裙带关系决定了他不可能从曹氏集团中摆脱出来,所以后来他成为曹爽属下的一个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书,在公元249年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利斗争中被杀。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参考与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死的时候应该已经六十上下。

《诗经·氓》赏析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2月22日)

氓之蚩蚩①,抱布贸丝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③。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一章) 乘彼桅垣,以望复关⑤。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⑦。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⑧。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⑨。(二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⑩。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11。(三章) 桑之落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13。(四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14。兄弟不知,咥其笑矣15。静言思之,躬自悼矣16。(五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1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18。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9。(六章)

①毛传:“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蚩蚩,释文引韩诗云:“美貌。”王先谦曰:“慧琳《音义》十五引韩诗作‘蚩’,《音义》七引作‘嗤’,并云‘志意和悦貌也’。顾震福云:……《释名》‘蚩,痴也’,即毛所云敦厚貌。蚩蚩者,乃笑之痴也,毛、韩义异而可以互相发明。”

②毛传:“布,币也。”

③郑笺:“匪,非。即,就也。此民非来买丝,但来就我,欲与我谋为室家也。子者,男子之通称。言民诱己,己乃送之涉淇水,至此顿丘,定室家之谋,且为会期。”朱熹曰:“顿丘,地名。”

④毛传:“愆,过也。”郑笺:“良,善也。非我欲过子之期,子无善媒来告期时。将,请也。民欲为近期,故语之曰:请子无怒,秋以与子为期。”

⑤毛传:“垝,毁也。”王先谦曰:“复关,犹《易》言‘重门’(按《易·系辞下》“重门击柝”)。近郊之地,设关以稽出入、御非常,法制严密,故有重关,若《司关》疏所称‘面置三关’者(按《司关》见《周礼·地官》),女所期之男子,居在复关,故望之。”

⑥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

⑦郑笺:“则笑则言,喜之甚。”

⑧毛传:“龟曰卜,蓍曰筮。体,兆卦之体。”邓翔:“‘尔卜’二句,满心满意,为‘不思其反,老使我怨’作极力反纵之笔,岂知《易》不可占险,纵‘体无咎言’,亦鬼神特播弄之耳。”

⑨毛传:“贿,财。迁,徙也。”严粲曰:“遂罄其资以从之也。”

⑩朱熹曰:“沃若,润泽貌。鸠,鹘鸠也,似山雀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葚,桑实也。鸠食葚多则致醉。”按鹘鸠即斑鸠,性喜食浆果。熟透的桑葚略有酒味。

11“士之耽也”四句,郑笺:“说,解也。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至于妇人无外事,维以贞信为节。”钱钟书引斯大尔夫人言一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谓此差可为“士耽”与“女耽”之第二义。

12朱熹曰:“陨,落。徂,往也。”

13毛传:“汤汤,水盛貌。”朱熹曰:“渐,渍也。帷裳,车饰,亦名童容,妇人之车则有之。爽,差。极,至也。”牛运震曰:“淇水渐车,与前淇水车来,关照有情,此归途所经也,写得景物萧条,正伤心独至处。”陈继揆曰:“淇水犹是,悲欢迥别。”而王先谦以为:“车,即复关之车,上文所云‘尔车’也。此妇更追溯来迎之时,秋水尚盛,己渡淇径往,帷裳皆湿,可谓冒险,而我不以此自阻也。以上皆‘不爽’之证。”按两说皆通,且各有胜处。又牛运震曰:“称之曰‘氓’,鄙之也;曰‘子’曰‘尔’,亲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谬为贵之也。称谓变换,俱有用意处。”按诗中称谓之变换,确可玩味。不过“氓”非贬义,曰“氓”,乃追忆初识,仍有情也;曰“士”而深责之,则讽意寓焉。

14朱熹曰:“言我三岁为妇,尽心竭力,不以室家之务为劳,早起夜卧,无有朝旦之暇,与尔始相谋约之言既遂,而尔遽以暴力加我。”

15朱熹曰:“咥,笑貌。”“兄弟见我之归,不知其然,但咥然其笑而已。”钱钟书曰:“‘兄弟不知,唾其笑矣’,亦可与《孔雀东南飞》之‘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比勘,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与焦仲卿妻之遭逢姑恶,反躬无咎者不同,阿兄爱妹,视母氏怜女,亦复差减,是以彼见而惊,此闻则笑;‘不图’者,意计不及,深惜者也。‘不知’者,体会不深,漠置之也。”按此解兄之咥笑至切,但“初不自重”云云,却不尽然。总角言笑,既卜既筮,信誓旦旦,此中多少曲折,伊又何尝“不自重”;实在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之令人动容,岂不在是。

16邓翔曰:“六‘矣’字历落尽致。前四句二‘矣’字令人感叹,中二句二‘矣’字令人嗔怒,末四句二‘矣’字令人嗟戚,而末一‘矣’字,正一篇归结道理,故曰不可说。”按元人卢以纬《助语辞》“也,矣,焉”条,曰此“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无名氏《冠解》云:“徐曰:‘矣’者,直疾。今试曰‘矣’,则出气直而疾……柳宗元曰:‘决辞也’。”又按《诗》以虚字见情见意,例颇多,如《鄘风·君子偕老》以“也”字著风神,《齐风·猗嗟》以“兮”字寄情韵,都是。

17王先谦曰:“‘及尔偕老’,即复关从前信誓之词,此妇追述其前誓,而云今已见弃,尚何所言,徒使我老增哀怨耳。”

18毛传:“泮,陂也。总角,结发也。晏晏,和柔也。”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厘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王先谦曰:“诗即目为喻,言淇水之盛,尚有岸以为障,原隰之远,尚有畔以为域,今复关之心,略无拘忌,盖淇、隰之不足喻矣。”

19钱澄之曰:“反,背也。信誓旦旦,曾不思及其背誓也。谓世间男子皆然,以是有今之见背,亦初不之思耳。我之误矣,亦已焉哉。盖无所归怨之词也。”李诒经曰:“亦已焉哉,虽已结住,尚有无限未了之语在也。”

《氓》与《邶风·谷风》,都可以算作“弃妇词”,但这两位弃妇的“品格”大有不同。《谷风》之女,乃所谓“品格贞一”者,故历来博得经学家的同情。《氓》之女,则所谓“被诱失身”也,因此虽遭弃的身世与《谷风》同,而同情的一票却颇难得。如今自然不必再存迂腐之见。两诗都是写情、写怨,这情与怨乃各依附了自己的故事,或曰“境遇”,且凭借了这境遇而沉潜浮荡,于是它可以从那么邈远的地方,递送过来触手可温的情思。就诗的艺术而言,不好断然说它曾经怎样谋篇布局的功夫,但并不很长的篇幅里,讲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而每一个情节都站在一个极妥帖的位置,论“三百篇”之“赋”,《氓》总可以归人上乘。

氓,毛传曰“民”。蚩蚩,毛曰“敦厚之貌”,据韩诗义,则“蚩蚩”者,乃笑之痴也。毛、韩虽义异却不妨互相发明。“抱布贸丝”,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范处义曰:“从我贸丝,其意非为丝也,即欲谋我为室家耳。是时必有谋昏之言,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已有从之之意,遂送其去涉淇水之外,至于一成之顿丘。是时必有迫促之言,亦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遽有‘无良媒’、‘无我怒’、‘秋以为期’之约。”邓翔曰:“‘送子’二句,将落矣,‘匪我’句忽又颺开,笔乃不直;藏过负约一段情事,此为省笔。‘涉淇’而忽变卦,恐氓生怒,故又慰之、约之。”可知这里多用了省略之笔,而又省略得恰好,正是以说出来的,照应那未说出来的。刘义庆《幽明录》中有故事曰《买粉儿》,略云:“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何施’答曰:‘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后来《聊斋志异》的《阿绣》,开头儿也有相似的情节,乃买扇也。“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中自然藏了故事,虽然没有细节,但八个字已尽曲折_时间的,还有起伏在时间中的喜嗔怨怒。

“乘彼诡垣”之乘,特有神。王先谦引《说文》“乘,覆也”,曰“凡物相覆谓之乘。《易·屯卦》郑注‘马牝牡曰乘’,是也。人在垣上,若覆之者,故亦曰乘”。其实“乘彼垝垣”,意思很清楚,而形象却模糊,但是此处偏偏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王解乘为覆,并没有使形象变得清晰,却由这一注,而见得由“乘”字牵出的许多情味来。亦正如下面的“泣涕涟涟”,王应麟《诗考》引王逸注《楚辞》引诗作“波涕涟涟”,张慎仪曰此“波”乃讹字也,丁晏则以为是诗云涕下如流泉波涕。推敲起来,“波”字实可存,丁解亦好,好像因此而带出一点儿俏皮,而此节叙事本来是带着俏皮的,这也正是见出性情的地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也,其黄而陨”,多解作女用来比喻自己色衰爱弛,但欧阳修说:“‘桑之沃若’,喻男情意盛时可爱;至‘黄而陨’,又喻男意易得衰落尔。”此解似较诸说为胜,如此,沃若、黄陨之喻,乃是扣合“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来说,而这也正是一个伤心故事的开端和终结。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最是觑得伤心处,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好可以用着“爱情于女是生命之全书”的意思_倒不是特意引来西人为我说法,只是于此格外感慨古今中外人情之相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809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