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的畜牧业民族中,哈萨克族流行一种男骑手在前面跑,女骑手在后面追的草原游戏“姑娘追”,而柯尔克孜族有一种游戏却与之相反。叫“追姑娘”。
柯尔克孜语“乌吾鲁库乌马衣”,它主要流行于阿合奇和特克斯县等部分地区。是柯尔克孜族群众喜爱的一项古老游戏。通常是在喜庆节日和牧民集会时举行。人们说,这是对小伙子是否有男子汉的本事,称得上男子汉的检验。当然,它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寻找情侣,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机会和最佳方式。
柯尔克孜族婚礼习俗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
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要带一只活羊,杀后去头、去五脏,但不剥皮,羊身上的毛全部用火燎干净。这种羊柯尔克孜语称“库依喀阔依”。另外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新郎和男方的客人到达女方家附近后,新郎的父母和部分客人先进女方父母家里,女方家都要出来迎接客人,并对客人进行安顿和招待。
第二天,婚礼进人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来宾特别多。这天要举行柯尔克孜族传统的游戏,如赛马、叼羊、追姑娘、摔跤等娱乐活动,对优胜者赠送礼品。这天,男女双方的父母交换赠送的礼品。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和新郎见面,并于当晚住在嫂子家里。新郎、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坐在帐帘内,帐帘的外面坐满了宾客,小伙子们奏起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姆孜、奥孜库姆孜等,唱起喜庆的歌曲,跳起会面舞,并进行对歌、赛诗和各种有趣的游戏,一直到深夜、人们才肯离去,庆贺新婚的活动结束后。
第三天,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和马鞭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去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也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二三天才可见面,有的要到一个月后才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恭恭敬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到公公说声:“玉孜阔勒西”(意为“彼此见面”)。这时,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和儿媳才可以见面。婚后,新郎和新娘的亲戚朋友还要轮番请新郎和新娘,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祝贺。综上所述这些就就是克尔克孜族如何求婚和结婚的习俗了。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各地赛乃姆均以其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但一般舞蹈动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萨玛”舞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而存在。每逢库尔班节和肉孜节,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在众人“阿拉――”的呼喊声伴奏下跳起这种粗旷、奔放、节奏强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为男子,动作简单始终贯穿一种不太快的原地低头旋转。刀郎舞这是流行于刀郎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男女成对的群舞,其舞蹈动作的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可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换位、交错、配合的默契又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随着音乐伴奏速度的逐渐加快,舞蹈进入高潮,人们跳起一种原地快速旋转的动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不支者逐渐退场。有些人会晕倒在地,坚持至最后者为胜,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喝彩。纳孜尔孔姆流行于哈密、吐鲁番、部善、托克逊等地。是一种由男子表演的单人歌舞,以其诙谐、滑稽的内容、动作和独特的蹲步舞蹈区别于任何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除以上所述之外,新疆回族、乌孜别克、俄罗斯等兄弟民族,无不有其丰富优美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宝库,为新疆这个“歌舞之乡”呈献了一朵朵盛开的奇葩。为了发展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自1949年以来,国家为各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长为本行业的专家,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责任。
新疆人热情、活泼。新疆舞手位表达了舞蹈潇洒、柔美、热情、活泼的特点。主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是新疆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这一体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