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可分为几种,用途,结构,材料?

导弹可分为几种,用途,结构,材料?,第1张

  潜舰导弹 是指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

  空舰导弹 是指由飞机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攻击武器之一。通常由弹体、弹翼、战斗部、制导系统、动力装置等构成。战斗部有普通装药或核装药。制导系统,常用寻的制导或复合制导,多数为复合制导,其中以惯性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较普遍。动力装置,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或冲压喷气发动机。有的空舰导弹可与舰舰导弹、岸舰导弹通用。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空舰导弹,飞行速度多为亚音速,射程数十至数百千米。飞行多采用低弹道,初始段多为下滑飞行,中段转入超低空平飞,末段高度可降至10米以下掠海面飞行接近目标,可取得隐蔽突然袭击的效果。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的"山猫"直升机使用两枚"海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根廷巡逻艇各一艘;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使用"飞鱼"空舰导弹,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成为空舰导弹击沉军舰的成功战例。中国研制的"鹰击"6号空舰导弹,于1986年装备部队。空舰导弹的发展,主要是采用隐身技术,改进制导系统,增强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捕捉目标和全方位机动作战的能力。

  空空导弹 是指从飞机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歼击机的主要空战武器,现代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也多装备空空导弹。与地地、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等特点。 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组成 空空导弹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组成。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常用的有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战斗部用来直接毁伤目标,多数装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的用核装药。其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多数导弹同时还装有触发引信。动力装置用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均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

  工作原理 导弹在截获目标并满足其他发射条件后被发射,脱离载机,火箭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便停止,导弹进入惯性飞行段。在飞行过程中,制导系统不断测量、计算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号,使舵机工作,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符合引信工作条件时,引信引爆战斗部,毁伤目标。导弹的制导方式不同,控制信号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红外寻的制导是把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选频与基准相位信号比较,得到误差信号,形成控制指令。雷达寻的制导是导弹上的雷达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形成控制信号。这种制导根据雷达发射机的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主动、半主动两种。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半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载机上。复合制导有两种以上的制导装置,弹道初始段一般采用程序控制或惯性制导等,中段为半主动雷达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

  分类 空空导弹按攻击方式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红外、雷达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分为近距、中距和远距3种。格斗导弹是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为主的导弹,又称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发射后可以不管。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横向过载30~60g,机动能力强,能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迎头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25千米。拦射导弹有中距、远距拦射导弹之分。中距拦射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从25千米到100千米不等,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远距拦射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可由载机在距目标100千米以外连续发射数枚,攻击不同方向的数个目标。拦射导弹与载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火控系统相配合,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有的兼有近距格斗能力,可用于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战。

  简史 1944年4月德国首先制成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告结束。战后,空空导弹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导弹只能对机动性能比较差的亚音速轰炸机实施尾追攻击,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b,前苏联的aa—1导弹。第二阶段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轰炸机的出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空空导弹的射程、横向过载、适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制导规律普遍采用比例导引,导弹具有一定的拦射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主要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等。但在越南和中东战争中的使用结果证明,这类空空导弹不宜用于攻击高速度、大机动飞行的目标。第三阶段是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空空导弹在远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拦射和近距格斗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c、"鹰"aim—120、"响尾蛇"aim—9l(图1),前苏联的aa—11,法国的"魔术"2,美、英、联邦德国等国家合作研制的aim—132(图2)等。1981年以来,美国和利比亚、叙利亚和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在空战中,都使用了近距格斗导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导弹在空战中的地位。中国从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数种空空导弹,装备部队使用。

  展望 格斗导弹, 将采用新型的红外探测元件,提高导弹全向攻击能力,适应更大离轴角的要求。拦射导弹,将进一步增强对目标的分辨能力,提高导引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此外,研制供直升机使用的空空导弹,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

  地空导弹

  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又称防空导弹。它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

  地空导弹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为远、中、近程和短程。划分的标准各国也不尽相同,多数国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称为远程,20~100千米之间的称为中程, 10~20千米的称为近程, 10千米以内的称为短程。按制导方式分为遥控、寻的、复合制导等类型。其中寻的制导又分为主动寻的、半主动寻的和被动寻的3种。最初的地空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研制的"莱茵女儿"等。战后,美、苏、英等国相继发展地空导弹, 并于50年代先后装备第一代地空导弹;60至70年代装备了第二代地空导弹;70年代以来又研制和装备了第三代地空导弹。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地空导弹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地空导弹系列。在60年代以后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地空导弹武器,极大地提高了地面防空的效能,使其成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干,构成对突防飞机的主要威胁,迫使空袭飞机采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并寻求在防空火力圈外发射空地导弹等新的突防样式,从而使防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空防斗争的推动下,地空导弹将主要朝着抗干扰、多用途和复合制导的方向发展。

  舰空导弹 是指从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亦称舰艇防空导弹。舰艇主要防空武器之一。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射程分为远程舰空导弹、中程舰空导弹和近程舰空导弹;按射高分为高空舰空导弹、中空舰空导弹、 低空舰空导弹和超低空舰空导 弹;按作战使命分为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和单舰防空舰空导弹。射程从数千米至120千米,射高为数米至3万米,飞行速度一般为ma15~35,最大为ma6。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电源等构成。战斗部多采用普通装药和复合引信起爆。动力装置多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有用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制导系统,一般采用复合制导或半主动寻的制导。有的采用主动寻的、被动寻的、无线电指令和波束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海军曾研制一种以超音速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舰空导弹; 1955年,美国首先在 "波士顿"号巡洋舰上装备"小猎犬"中程、中低空舰空导弹;1959年,制成"黄铜骑士"远程、中高空舰空导弹,装备在"加尔维斯顿"号等9艘巡洋舰上;1961年,又制成"鞑靼人"中近程、中低空舰空导弹,装备在驱逐舰和巡洋舰上,与"小猎犬"、"黄铜骑士" 形成美国海军第一代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系 列。为防御超低空飞机和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袭击,自6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拉姆"、英国的"海狼"、法国的"海响尾蛇"等超低空、快速反应的单舰防空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先后被研制成功。1983年,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装备的"宙斯盾"全天候、全空域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装备近程、中低空舰空导弹。海战实例表明,舰空导弹是一种有效的舰艇防空武器。1968年5月9日,美国"长滩"号巡洋舰发射"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在105千米距离上击落越南"米格"-17飞机2架。1982年,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护卫舰发射"海标枪"、"海猫"舰空导弹击落阿根廷飞机多架。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标枪"舰空导弹击落一枚伊拉克"蚕"式导弹。

  舰空导弹主要发展趋势是:采用垂直发射、复合 制导、抗干扰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使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成为快速反应、高发射率、高速机动、高杀伤力和自动寻的精密制导与多种防空武器联合作战的系统。

  地地导弹 是指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的导弹。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近程地地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 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地地战术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战斗部)或核弹头(核战斗部),尺寸小,质量轻,射程近,机动性好,可用汽车、火车、飞机、舰船运输,陆地机动发射,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目标。最早的地地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使用的v-1导弹和v-2导弹。战后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各种地地战术导弹,以及中程、远程和洲际地地战略导弹。地地导弹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装备数量大。地地战略导弹是战略核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地战术导弹是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地地导弹有的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有的打击地面活动目标;有的打击地面面(软)目标,有的打击地面(地下)点(硬)目标;可采用地面、地下、固定、机动、垂直、水平、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种发射方式。地地导弹与机载、舰载导弹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发射点的位置、发射方位和重力异常等数据都可预先精确测定,能较好地保证导弹初始瞄准的精度,但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机载、舰载导弹。地地导弹射程有的近至几十米,如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有的远达上万千米,如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从导弹发射井发射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由于阵地固定,平时易被对方侦察发现,其生存受到威胁。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抗核加固措施来提高在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舰地导弹 舰地导弹 是指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也可攻击海上设施,是舰艇主要攻击武器之一。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舰导弹武器系统。通常采用复合制导;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少数为超音速。同舰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威力大;但连续作战能力差。通常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电源等构成

  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 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装备在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上。空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空地导弹与航空器上的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等构成空地导弹武器系统。武器系统的具体组成取决于空地导弹类型、导引方法和发射方式等因素。航空器可从不同高度以亚音速或超音速发射导弹,攻击一个或多个目标。

  组成与分类 空地导弹主要由弹体、制导装置、动力装置、战斗部等组成。弹体的气动布局通常为常规式、鸭式。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按确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其构成随制导方式而定。制导方式有自主式制导、遥控制导、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动力装置用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等。战斗部用以摧毁目标,有常规装药与核装药。空地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作战使用分,有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按用途分,有反舰导弹(空舰导弹)、反雷达导弹、反坦克导弹、反潜导弹(空潜导弹)及多用途导弹;按飞行轨迹分,有弹道式空地导弹和机载巡航导弹;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远程空地导弹。此外,还可按制导方式、发射方式、动力装置类型等进行分类。

  战略空地导弹 为战略轰炸机等作远距离突防而研制的一种进攻性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达3000千米,弹重数吨,速度可达ma3以上,通常采用核战斗部。从技术发展看,它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装备使用。如美国的"大猎犬"agm-28、前苏联的as-5、英国的"蓝剑"等,其特点是体积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较差,一架载机只能携带一枚或两枚。这一代导弹装备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现役。第二代在60年代中开始研制,7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如美国的"近程攻击导弹"agm-69a,前苏联的as-6等,其特点是摆脱了机型结构,体积、重量大大减小,最大速度为ma3,增强了突防能力,仍采用惯性制,远射受精度限制。第三代在70年代初开始研制。其中一类是亚音速的,如美国的agm-86b,前苏联的as-15,均已装备部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飞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远等特点;另一类是超音速的,如法国的中程空地导弹asmp,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等特点外,还具有地形跟踪和半弹道式飞行弹道等多种突防能力。

  战术空地导弹 装备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 反潜巡逻机等机种,用以攻击雷达、桥梁、机场、坦克、车辆及舰船等战术目标。动力装置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多采用无线电指令、红外、激光或雷达寻的等。 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内,弹重数十至数百千克,通常采用常规战斗部。

  多用途的战术空地导弹能攻击多种目标,如美国7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小牛"系列,按模块化多用途原则设计,有电视型、激光型、红外成像型,其战斗部按反舰、反坦克和对地堡、桥梁实施攻击的要求设计,已大量生产。法国有采用激光制导的as30l空地导弹,以用来攻击坚固目标。美国的agm-130导弹,由电视和红外成像制导的gbu-15制导炸弹加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而成,既保留了原来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又能在防空区外实施远距离控制。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舰船的空舰导弹,有的可用于攻击陆上目标。70年代后期,有的导弹采用无线电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以数米高度差作掠海飞行,末段采用雷达主动寻的制导。空舰导弹主要有法国的 "飞鱼"am39、美国的"鱼叉"agm-84a、联邦德国的"鸬鹚"as34、日本的asm-1、英国的"海鸥" 等。机载反坦克导弹大多是把地面的反坦克导弹装备到武装直升机和某些轻型飞机上,载机相应地加装瞄准、悬挂和发射装置,能机动灵活地对坦克等装甲目标进行攻击,弹重数十千克,最大射程数千米,主要有美国的"陶"、"狱火",联邦德国、法国合制的"霍特"等。空地反雷达导弹主要用以攻击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射炮瞄准雷达,这类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百舌鸟"agm-45a、"高速反雷达导弹"agm-88a,法、英合制的"战槌"as37,法国的"阿玛特",前苏联的as-9等。空潜导弹是专门攻击潜艇的导弹,它同反潜鱼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远等优点。

  简史和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研制并使用hs293导弹击沉过许多商船,还曾将v-1导弹装在飞机上,用以袭击英国伦敦。战后,随着地空导弹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发展,为了有效地攻击目标和减少对载机的威胁,美、英、前苏联、法等国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空地导弹。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余种战术空地导弹分别在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多次使用,战果显著。实践证明,空地导弹与其他攻击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击效果。空地导弹将主要朝着增大射程和速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全天候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以及一弹多用的方向发展。

  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 是指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与潜艇的导弹射击控制、检测、发射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构成潜地导弹武器系统。隐蔽性、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便于实施核突击。主要用于袭击敌方政治和经济中心、交通枢纽 、重要军事设施等战略目标。战略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地导弹分为潜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巡航导弹。潜地弹道导弹,全长87~17米,直径14~21米,射程650~11000千米,起飞重量10~60余吨,投掷重量05~25吨,命中精度3700~130米。核弹头有单弹头、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 。多弹头导弹有3~10个分弹头,总爆炸威力为30~300余万吨梯恩梯当量。制导方式采用惯性制导或星光加惯性制导。动力装置,大多采用2级或3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也有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战略导弹潜艇导弹舱有12~24具垂直发射筒。潜艇在水下机动时,导航系统能为导弹发射连续提供有关舰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连同预先装定的目标坐标,通过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并将其装定到导弹制导计算机内,迅速完成导弹发射准备。发射时,通常采用冷发射(动力发射)方式,一般用燃气蒸汽作能源,以较大的推力将导弹从发射筒推出,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后导弹自身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射向目标。潜地巡航导弹装备在攻击潜艇上,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较强的战略武器。其战斗部用常规装药或核装药;动力装置通常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性加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借助潜艇内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垂直发射筒发射。当导弹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弹翼自动展开,火箭助推器脱落,涡轮风扇发动机工作,导弹转为水平巡航飞行,进入陆地后,能随地形起伏飞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部队的"战斧"bgm-109a型潜地巡航导弹,全长617米,直径053米,翼展265米(可折叠),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7~152米,命中精度30米。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用于实战。前苏联装备部队的ss-n-21潜地巡航导弹,直径053米,射程约3 000千米,命中精度120米。

  前苏联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并于1955年9月首次在常规动力潜艇上由水面发射成功。此后,装备潜艇的有ss-n-4、ss-n-5、ss-n-6、ss-n-8、ss-n-18、ss-n-23六种液体燃料的和ss-n-17 、ss-n-20 两种固体燃料的潜地弹道导弹。ss-n-23导弹,射程8500千米,投掷重量为152吨,可携带6~8个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600米。美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 1961年在"乔治·华盛顿" 号核动力潜艇上首次水下发射成功。先后研制出"北极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图1)和"三叉戟"-Ⅱ(d5)六种型号潜地导弹,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装备潜艇;"三叉戟"-Ⅱ(d5)潜地导弹,射程11000千米,命中精度130~185米,装有8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威力为475万吨梯恩梯当量。法国于1965年开始研制m-1型潜地导弹,射程2500千米,1971年装备潜艇;其后研制的还有m-2、m-4,分别于1974年、1976年和1985年装备核动力潜艇。中国于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标志着中国潜地导弹(图2)已进入实用阶段。

  在现代条件下,潜地导弹是战略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武器。其发展方向是:减少品种型号,提高质量,增大射程,扩大打击目标范围和提高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和载荷能力,增大对硬目标的摧毁能力;完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发展机动弹头和隐身技术,增大突防能力;改善发射和测控系统,缩短发射时间。潜地巡航导弹发展方向是:提高射程、速度、制导精度和目标识别能力。

  岸舰导弹 是指从岸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亦称岸防导弹。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两侧。与海岸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破坏威力较大;但易受干扰。岸舰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构成。射程数十至数百千米,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由飞机、直升机、舰艇或卫星进行中继引导时,可攻击雷达视距外的海面目标。与地面指挥控制、探测跟踪、检测、发射、技术保障系统等构成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分为固定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和机动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固定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导弹及其发射控制系统,配置在坚固的永备工事内,有固定的发射点和射击区域,阵地分散隐蔽,能连续作战;为获得较远的作战距离,其目标搜索指示雷达通常配置在高地上。机动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指挥操作人员,装载于车辆上,战时可驶入预先或临时选定的阵地投入战斗,并可随时转移;为能连续作战,每个机动式岸舰导弹部队,都拥有供应维修车和装载导弹的重新装填车。岸舰导弹通常是由舰舰导弹、空舰导弹或地地导弹改装而成。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首先研制岸舰导弹。60年代后,中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挪威、英国等,相继研制生产岸舰导弹。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队从岸上临时阵地发射"飞鱼"mm-38导弹,击中英国"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使其受创。其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研制机动式岸舰导弹,建立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链传输系统,实施隐蔽攻击,提高机动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舰舰导弹 是指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也可攻击海上设施,沿岸和岛礁目标。舰艇主要攻击武器之一。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舰导弹武器系统。射程多为40~50千米,有的可达数百千米;通常采用复合制导;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少数为超音速。同舰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威力大;但连续作战能力差。通常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电源等构成。战斗部,有聚能破甲型、半穿甲型和爆破型,可采用普通装药或核装药,装有触发引信或近炸引信、指令引信等;动力装置,多采用火箭发动机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制导系统,多为惯性、自控加雷达或红外末制导。舰舰导弹发射时,由固体火箭助推器助飞,爬高升空后,靠主发动机的动力继续飞行。飞行弹道分初始段(发射段)、自控段和自导段。在自控段由自动驾驶仪(或惯导系统)和无线电高度表控制,按预定弹道飞行,巡航高度为数米至数百米;在自导段由末制导装置和自动驾驶仪(或惯导系统)、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导向目标。

  20世纪50年代, 装备舰艇的舰舰导弹有瑞典的 "罗伯特"315、苏联的"扫帚"ss-n-1和"冥河"ss-n-2等。60年代,中国海军舰艇装备了"上游"1号、"海鹰"1号舰舰导弹。1967年10月21日,埃及导弹艇发射苏制ss-n-2舰舰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舰舰导弹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实战证明了舰舰导弹的有效性和战斗威力,引起各国海军的重视,许多国家海军相继装备舰舰导弹。70年代以来,新型舰舰导弹应用精确的惯性制导、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频率捷变雷达、无线电高度表和效率高的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等新技术,使舰舰导弹技术战术性能有显著提高。1972年,法国研制的"飞鱼"mm-38舰舰导弹,应用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使导弹末段能在25~45米高度掠海面飞行。中国研制了雷达反射面积小、掠海面飞行的"鹰击"-8舰舰导弹。苏联研制了ss-n-19远程超音速、掠海面飞行舰舰导弹。80年代初,美国研制的"战斧"bgm-109b战术舰舰巡航导弹可以从舰艇垂直发射筒发射,射程达450千米左右。美国还研制了127毫米舰炮发射的导弹,每分钟可发射导弹20枚,1981年8月装备在"布里斯科"号驱逐舰上。这种导弹装有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半主动激光导引头,用mk45-v5型127毫米舰炮作为发射装置,既可发射导弹,也可发射炮弹。这是导弹与舰炮结合的新发展。今后,还将继续研制203毫米、406毫米大口径舰炮发射的导弹。

  舰舰导弹将向中远程、隐身、精确制导、微电子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导弹速度、制导精度和机动性、隐蔽性,增强抗干扰和突防能力。

  反坦克导弹 是指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导弹。是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反坦克炮相比,重量轻,机动性能好,能从地面、车上、直升机上和舰艇上发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导弹主要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弹上制导装置和弹体组成。战斗部通常采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有的采用高能炸药和双锥锻压成形药型罩,以提高金属射流的侵彻效率。还有的采用自锻破片战斗部攻击目标顶装甲。破甲威力主要用静破甲厚度和动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导弹战斗部静破甲厚度可达1400毫米。动力装置通常指安装在导弹上的发动 机,用固体推进剂产生推力,以保证导弹获得所需速

  [编者按]美以伊,无论三方如何表述,依旧不能阻挡外界对以色列正密谋空袭伊朗核设施的猜测。继中部的“黎明”演习后,2月21日,由伊朗军方导弹部队参加的“提升防空能力”的南部演习又拉开序幕,已被大家熟识的伊朗防空导弹又一次成为媒体的焦点。本文以“紫菀”导弹为例,从外形角度为朋友们解开防空导弹的玄机。

[文章编码0415]

“紫菀”导弹也被称作“欧罗巴的奇异之花”,既是因为其性能出众,也与其外形独特密切相关。“紫菀”导弹的外形既有欧洲人自古而有的典雅,又有现代技术的奇异。欣赏着中“紫菀”导弹发射的灼人气势,也不免对它众多的“小翅膀”产生兴趣。为了达到一定的战术且的,导弹的“小翅膀”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是如何被设置的不同的设置又会对导弹性能产生哪些影响“紫菀”导弹的设置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常见的布局形式

我们所说的外形一般是指导弹各主要部件的气动外形及其相对的安装位置,即导弹的弹身和空气动力面(如弹翼和舵面)的几何参数和外形几何尺寸,以及它们沿导弹弹身周向和轴向的配置形式,专业术语称为,“气动布局”。

气动布局对导弹的性能影响很大。特别是防空导弹,主要飞行弹道几乎都在稠密的大气层,而且对导弹的机动性、反应性要求都很高,这都对防空导弹的气动外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气动布局的主要原则有:升力大,阻力小,即升阻比大;舵面效率高,导弹响应特性好,过渡过程时间短;部位安排方便,结构简单等。

从过去和现在服役的导弹来看,弹翼和舵面沿弹身轴向配置的常见形式有正常式、鸭式、旋转弹翼式、无翼式、无尾式等几种。

正常式布局的弹翼配置在弹身的中段,舵面位于导弹质心之后的弹身尾段,弹翼和舵面通常为X-X型配置。有时为了满足全弹道飞行的静稳定性与机动性要求,在弹身头部配上一组固定小前翼或可调节的小前翼。

由于舵面离导弹质心较远,舵面的面积可小一些,舵面的受力情况(载荷和力矩)也相应较小。同时由于弹翼固定不偏转,对后面的舵面带来的气流影响也较小,纵向上的空气动力比鸭式布局和旋转弹翼式布局要单纯得多。因此防空导弹发展初期和当前的大多数防空导弹都采用了正常式气动布局,如著名的“萨姆”2防空导弹。

不过,正常式布局的缺点也很明显。它的舵面位于弹翼之后,在对导弹实施控制时,舵面偏转所产生的操纵力与弹翼上所产生的操纵力方向相反,因此导弹的反应能力较差。如果导弹要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由于后部舵面受发动机的影响,舵机和操纵机构的安装也会受到较大局限。所以正常式布局导弹的操纵性和反应能力比后面介绍的鸭式布局和旋转弹翼式布局差。

鸭式布局的舵面位于导弹质心之前的弹身头部,弹翼位于弹身后部。优点是:由于舵面位于弹翼之前,因此舵面偏转所产生的升力增量(操纵力)与弹翼上所产生的升力增量方向相同,因此,导弹的响应特性较快、升阻比大、舵面效率高:由于舵面远离导弹质心,便于静稳定度的调整:由于舵面位于弹身前部,舵机和操纵机构的安装较为方便。主要缺点是鸭式舵面很难作滚动控制。

对于采用旋转弹体简单控制的便携式地空导弹,由于不需要在滚动方向进行严格的角度和角速度稳定控制,因此鸭式布局是一种比较好的气动布局。目前已经问世和正在研制的便携式红外寻的地空导弹均采用鸭式布局,如“萨姆”7、“毒刺”导弹等。

旋转弹翼式布局又称为全动弹翼气动布局,依靠直接偏转弹翼(位于导弹质心附近的主升力面)产生机动所需的升力,所以导弹的响应特性比其它气动布局都快。

旋转弹翼式布局由于要偏转导弹的主弹翼,因此舵机需要较大的作动力。旋转弹翼式布局和鸭式布局均使用前翼作为操纵面,但应用范围不同,旋转弹翼式布局主要应用于冲压发动机的导弹和射程较近的小型导弹上,比如“萨姆”6、“麻雀”、“响尾蛇”导弹等。

无翼式布局实际上就是全动弹翼式,即将整个弹翼做成可转动的,既可起翼面作用,又可起舵面作用。

随着空中威胁的发展,对中高空地空导弹的射程要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导弹有更快的飞行速度。另外,为拦截战术弹道导弹,要求导弹具有更快的Ⅱ向应特性。当导弹高速飞行时,弹身对升力的贡献增加,而弹翼的贡献相对地减小。特别是大攻角技术的应用,弹身对升力的贡献更大了,弹翼的作用更小了。缩小弹翼面积以至完全取消弹翼成为有翼导弹气动布局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无翼式布局具有结构质量小、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发射装置简单的特点,为制造和使用维护带来极大便利。同时,无翼式布局具有较好的过载特性,改善了非对称气动力特性,具有较高的舵面效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导弹飞行过程中,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变化,压力中心的变化范围变得较大,而且气动力的非线性较为严重。随着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弹上计算机的应用,以上问题可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无翼式布局近年来在先进的地空导弹中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如S-300系列、“爱国者”导弹等。

无尾式布局的特点是舵面安置在弹身后缘。无尾式布局是正常式布局的变形。在翼展受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无尾式布局产生升力的能力最大,因此适用于高空高速地空导弹。

无尾式布局的主要问题是弹翼很难安排。如果弹翼位置太靠后,将使导弹的静稳定性过大,需要付出较大的舵偏角或采用较大的舵面才能达到预期的机动过载。如果弹翼位置太靠前,就会降低舵面的效率。

此外,空气动力面沿弹身配置的常见形式有十字形和x字形等,其特点是在各个方向都可产生相同的机动过载,且具有在任何方向机动的快速响应能力。因此导弹在空间任何一个方向机动时,导弹不必滚转,控制系统的滚动通道只要稳定滚动角或滚动角速度即可,从而简化了控制系统的设计。目前,十字形布局和X字形布局在战术导弹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时为了得到更好的气动性能,导弹会采用一些较复杂的复合设计,同时应用几种气动布局,比如欧洲联合研制的“紫菀”系列防空导弹。

“紫菀”的气动布局

“紫菀”导弹采用两级串联式弹体。一级弹体是可在飞行途中抛弃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助推器为粗圆柱形状,平滑地连接到导弹弹体上,并拥有形状较尖的梯形弹翼,气动布局由无尾式演变而来,使得导弹在低空时可利用较大的舵面达到预期的机动过载。二级弹体基本为正常式,装有4具呈十字的细长窄弦翼,弹尾上装有4个平头三角形控制舵面,可进行气动飞行控制,布局类似美制“标准”导弹。但不同的是该导弹采用了侧向燃气推力控制技术,在导弹重心附近装有一个燃气阀,利用4个横向喷嘴直接产生横向加速度,赋予导弹在末端飞行阶段相对更大的机动性。这种布局使得导弹在中高空可利用距离导弹质心较远舵面,在高速情况下更容易地实现对导弹高速机动的控制,同时也使导弹尾部舵面可以设计得较小,降低了总体翼展。

灵活的设计使“紫菀”导弹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命中率。该弹曾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防空导弹之一,基本达到“直接碰撞杀伤”的效果,试验中“紫菀”导弹的爆炸点和目标重心点的距离基本小于1米。

总体上看,“紫菀”导弹的气动布局是由于其阶段性发展思路决定的,这与美国的“标准”系列防空反导导弹类似,可在一次投资中获得两种甚至更多的型号。“紫菀”15和“紫菀”30采用相同的主弹体,通过配装不同的助推器来完成不同的任务。“紫菀”15为点防御武器,助推器全长16米,直径036米。“紫菀”30为中程型号,助推器长22米,直径054米。

目前正在研制的“紫菀”60估计会将延续这一思路,使用更大的助推器和更高的系统配置,因为“紫菀”60防御的将是先进战术弹道导弹甚至战略弹道导弹。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更大的作战空域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这将要求二级弹体弹翼更小,甚至取消弹翼和尾舵。气动布局对“紫菀”性能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编辑/严晓峰]

苏联防空导弹与美军飞机的较量

冷战开始以来,苏联一直密切关注中东问题。为了将英军赶出巴勒斯坦,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中东地区。苏联于1947年5月开始支持巴勒斯坦自治,并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新成立的犹太国家以色列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为其日后介入中东事务铺平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首先是埃及。 1955年2月,英国拒绝对埃及提供军事援助后,埃及总统纳赛尔转向苏联寻求武器供应。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运送了第一批军火,但大部分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损失殆尽。

1957年11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提供700万卢布军援贷款。随后两年,埃及获得了大量苏军武器,如150辆T-54坦克、40架米格-17战斗机和15架伊尔28轰炸机、2艘驱逐舰等,其中还有KC-19 100mm高射炮。

1965年,苏联同意向埃及出售C-75“德维纳”。然而仅仅两年后的1967年,“6月5日”战争就爆发了。当时,已有27个营的装备运抵埃及。由于C-75抗干扰能力差,埃及军队防御能力不足,以色列空军通过低空突防摧毁了西奈半岛的两个C-75防空阵地。

整个战争期间,埃及声称共发射了12-20枚防空导弹,击落了9架以色列战机,而以军则声称只损失了2架飞机。在以色列空军的密集进攻下,埃及的地空导弹部队全军覆没,几乎不复存在,损失了14个地空导弹营。此外,以军还缴获了12套C-75导弹发射装置和大量其余装备,其中不少在以色列的空袭中损毁严重。

1968年7月,埃及人仿效苏联国土防御空军,组建了专门的防空司令部,所有地空导弹系统和其余防空武器都归其管理。到1969年,苏伊士运河附近部署了2个防空旅和7个防空导弹营。他们正准备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僵局中给以色列空军上一课。 1969年7月至1970年3月,埃及防空部队共发射导弹36枚,击落敌机8架。然而埃及军方对C-75的性能并不满意,所以1970年1月苏联终于同意向埃及人出售最先进的防空系统,包括改进型C-75和最新型的C-125

根据1970-1972年苏阿友好互助条约,为加强埃及军队和重要目标的防空能力,苏军在埃及部署。这些部队有1个防空导弹师(4个防空导弹旅),11个无线电电子对抗分队2个,空军有2个歼击航空团和1个运输航空团。1970年3月初,载着新型防空导弹的运输舰和苏军官兵陆续开始秘密驶向埃及亚历山大港。苏联海军部派出16艘舰艇在军舰护航下运送防空部队,内部称为“高加索”行动。

到4月,苏联向埃及派出了18个营的C-125“涅娃”地空导弹,以及米格21战斗机、-23-4“什克尔”自行高射炮、 “箭二”便携式地空导弹,以及雷达侦察和通信设备。特种防空第18师由A Smirnov少将指挥,改编自第3防空导弹旅,由4个地对空导弹旅组成,第135战斗机航空团,独立战斗机航空兵第35营和几个雷达侦察和通信单位。该师的任务是配合埃及防空部队,对埃及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进行掩护,使其免受空袭。

与此前交付埃及的C-75防空导弹相比,新型C-125“涅娃”地空导弹系统抗干扰性能更好,可摧毁时速1500公里的空中目标并在200至10,000米的高度飞行。 6月30日,乔治科米亚金中校和弗拉基米尔马利奥卡上尉指挥两个分队率先投入战斗。他与埃及导弹营一起,沿运河组成地面部队掩护群。

7月18日,战斗更加激烈。当天中午,以色列袭击了埃及的一个地对空导弹营。两个小时后,敌人以更大的舰队发动了新一轮的空袭。 Mijkhat-Mansurov  少校和Victor  Tolokonnikov  少校的两个营投入战斗。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两枚导弹击落了两架敌机,其中包括一架幻影战斗机。但在随后的空袭中,4名“鬼”却采取迂回战术,从背后向导弹营发射火箭弹。 8名苏军士兵阵亡,发射架被毁,导弹和柴油机爆炸,部队被迫后撤。

7月底,在苏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埃及秘密组建了强大的地空导弹部队群,共有13个C-75M防空导弹营和3枚C-125防空导弹营。公里,深度25公里。营之间的距离为6-12公里。为了直接掩护这群人,4个高炮团和4个独立高炮营,180个便携式地空导弹发射器和18门-23-4“Shikal”自行高射炮部署。

不出所料,1970年7月和8月初,以色列空军的空袭力度明显加大。在此期间,以军共进行了20次突击,其中10次用于压制地空导弹部队阵地,7次用于战斗侦察。

在此期间,埃及地空导弹部队共进行了81次射击,击落敌机20架,消耗导弹174枚;埃及军队还损失了6个地对空导弹营。1969年至1971年相持期间,埃及防空部队与以色列空军交战124次,发射导弹264枚,击落敌机32架;以色列军队声称总共损失了13架飞机。

1973年10月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的防空网络经受住了大规模战争的考验。此次他们成功掩护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收复了西奈半岛。

开战前,埃军在运河沿线部署了8个防空旅,其中包括83个C-75导弹营和防空部队下属的45个C-125导弹营中的54个。这张防空网在战争初期给以色列空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以至于以色列军队一度下令不得擅自进入运河。直到战争后期在地面部队的配合下,以色列空军才撕开埃及防空网的缺口,重新夺回制空权。

整个战争期间,埃及军队声称击落了149架以色列战机,其中20架是被最新的萨姆-6防空导弹击落的; 7架被Sam-7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 101架被C-75导弹击落; 21 架被C-125 导弹击落。但是,埃及的防空网络本身也损失惨重。

部署在运河东岸前沿的13个防空阵地被以色列M-107 175毫米自行榴弹炮摧毁;部署在运河西岸的18个防空阵地被以色列空军轰炸。被摧毁。据以军称,以色列空军摧毁了埃及军队的33个防空阵地;军队摧毁了11个防空阵地;

几乎与此同时,叙军也在戈兰高地与以军展开激战。当时,苏联在叙利亚军队中拥有大量顾问,空军和国防空军在不同时期也有2-6名顾问。整个战争期间,叙利亚军队声称击落了173架以色列战机:其中91架被C-75/125防空导弹系统击落,46架被“立方体”SA-6防空导弹系统击落,其余18架被SA-6防空导弹系统击落。 -7防空导弹被击落。

至于叙利亚防空部队的损失,俄罗斯专家估计:3个C-75防空阵地、5个C-125防空阵地和5个“立方体”SA-6防空阵地,这个数字甚至比以色列人声称的战果均偏高:3个防空阵地被空袭摧毁,1个被地面炮火摧毁,5个防空阵地在空袭中严重受损。

战后,苏联国防部对叙军防空武器在战争中的性能进行了统计,如下

-75  "Dvina":命中50 次,击落26 架飞机,共发射116 架,消耗45 架

-75  “伏尔加”:命中60 架,击落32 架飞机,共发射139 架,消耗43 架-125  “Pechora”:72 次命中,33 架飞机被击落,131 发子弹,每单位41 发

“立方体”是SA-6:击落64 架飞机,发射96 架,单位消耗15

“箭”为SA-7:击落18架,总发射次数159次,单位消耗88

共击落飞机173架,发射防空导弹641枚,单位消耗46枚

埃及和叙利亚虽然声称总共击落了322架敌机,但普遍认为实战战果只有102架,其中一半以上是被高射炮击落的,而真正被高炮击落的只有40架防空导弹:其中2枚被C-75击落,4枚被C-125击落,6枚被“箭”击落,其余28枚被“立方体”击落。

由于以色列战机普遍装备美制AN/ALQ-101-6和ALQ-101-8电子对抗吊舱,这两款吊舱是专门用来干扰“范松”和“上勾拳”制导雷达的,因此, C-75/125系统的战斗力有效降低。但上述电子对抗措施对搭载新兴“立方体”防空导弹的1C91(北约代号“弗拉什”)制导雷达几乎没有影响。由于该型雷达是连续波制导雷达,其工作原理与“范松”完全不同。所以它的抗干扰能力很强。

为躲避阿拉伯防空导弹袭击,以军一度禁止战机进入运河一定范围内的空域。但讽刺的是,阿拉伯防空部队在击落大量己方战机的同时,也大量击毁了敌机。此次“战果”共计59架,其中C-75/125防空导弹击落15架,“立方体”SA-6防空导弹击落44架。

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参与下,叙利亚军队制定了针对以色列航空兵的“菲达”战役计划。叙利亚空空导弹部队拥有19个防空旅-11个战略防空旅(包括4个C-75MK防空营、41个C-75M防空营和42个C-125防空营)和8个防空旅。

战术防空旅(包括41个“立方体”SA-6防空营和47个“箭”SA-7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组)。此外,防空部队还有51门自行高炮和47个小口径高射炮连。但是,如此大的兵力还是没能抵挡住以色列的航空兵。战斗发生数小时后,叙利亚军队的大部分地对空导弹部队被摧毁。叙军90%的指挥所和约80%的地空导弹营被摧毁,叙军只击落了34个空中目标——27架飞机。

1982年10月,苏军启动“高加索-2”行动,将2个远程防空导弹团从海路运往叙利亚,首批于1983年1月抵达。此后,苏军有1个混合反-空导弹旅、2个防空导弹团(第220和231团)、2个高射炮团驻扎在叙利亚。这两个防空导弹团各有3个营,其中2个营装备C-200BE防空导弹(每营6个导弹发射架),另一个营装备“黄蜂”防空导弹,部署分别在大马士革和霍姆。

1984年10月,苏军将两个防空导弹团的装备移交给叙利亚,并撤销了该团的编号。关于这一时期苏军的成就,将军。第231团击落无人机6架;此外,220团还在190公里外击落了一架E-2预警机,但这并没有被美国承认。与此同时,叙利亚军队使用苏制防空导弹击落了9架美国飞机、4架以色列飞机和2架法国飞机。此外,空战击落了4架以色列飞机(3架F-15和1架F-4),但同样未得到证实。

此后,苏联也积极向叙利亚提供军事援助。 1990年11月,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率团访问叙利亚。成员中有特列季亚克,他有时担任防空空军司令。此时,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为“沙漠风暴”行动做准备。面对复杂的形势,叙利亚还需要完善现有的防空系统,因此需要苏联的支持。

根据苏联国防部档案,从1962年10月18日到1974年4月1日,埃及共有21人阵亡——其中11人阵亡。 1956年至1991年,苏联共向叙利亚派出军队和专家顾问16282人,其中44人因各种原因牺牲。

根据你提供的情节 我想应该是**《深入敌后》,里面的飞机就是F/A-18F,绰号“超级大黄蜂”,而且有导弹引爆后,弹片形成一个杀伤扇形区,最后把飞机炸成两半的情节。

这其实是前苏联的“箭-10 9K35式地空导弹系统”(9K35 Strela-10 )。北约则将其命名为:SA-13 “Gopher”(金花鼠)防空导弹系统。该导弹系统于70年代初在“箭-1”基础上研制而成,1975 年开始服役,它主要用来取代“箭-1”(SA-9) 导弹系统,用于对付飞机、直升机、精确制导弹武器和无人飞行器等低空目标。

该防空系统由2部分组成,一是“MT-LB”改进型底盘(车体);二是9M35型地空导弹。(或9M37M、11M35等等,车体可以配置不同的导弹)。导弹采用钝形弹头,圆柱形弹体,采用三组控制面,第一组位于弹体尾端, 4片,上小下大矩形组合;第二组位于第一组前端, 4片,直角梯形,前缘后掠;第三组位于弹头后部,与第一、二组间距较大, 4片,三角形。

该导弹系统有如下性能特点:导弹系统-性能特点:

1,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导弹采用全程红外寻的制导,导引头灵敏度高,抗人为和背景干扰能力较强。

2,防护能力较强。发射车车体低矮,乘员不易遭杀伤或遭武器袭击。

3,火力密度较大。采用四联箱式发射,除待射弹外,还有4枚备份弹。

4,自动化程度高。整个系统只需1个人操纵,射手可实施短停顿射击。

现实中,南联盟在抗击北约空袭中部部署了该型导弹,作战效果不详。**《深入敌后》中你描述的那个导弹追飞机的情节是不符合现实的。我在另一个问题里对此作了详细说明,请参看问题:(深入敌后)里的那个导弹追飞机的过程现实不,真的有那种导弹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302766html

我就不啰嗦了

S-400凯旋远程防空导弹的参数解密?

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由于俄罗斯就S-400“凯旋”远程防空导弹的报价过高,印度引进该系统的谈判以失败而告终。报道称,印度与俄罗斯于2016年10月在印度果阿邦举行的双边峰会上签署S-400系统的购买协议。S-400系统的拦截距离远达400公里,由于中国是该系统的首个海外买家,印度一直希望能拥有同样的远程防空能力。

一名印军官员称,如果印度拥有S-400系统,将能轻易超越巴基斯坦的防空能力,且将能与中国旗鼓相当。虽然交易没有顺利达成,但还是开始关注S-400“凯旋”远程防空导弹到底凭什么样子的优势敢这般的狮子大开口的要价呢?

S-400防空导弹系统(俄文:С-400 Триумф“大胜”,北约命名为SA-21 Growler)“凯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用于摧毁电子干扰飞机、雷达搜索和指挥(预警)机、侦察机、战略和战术航空兵飞机、战术和战役战术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超高音速目标,以及其他现代化和前景空袭兵器。

为了有效对付“战斧”的攻击,S-400将采取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相结合的办法,对来袭的“战斧”导弹实施拦截。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S-400以来,俄罗斯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改进,重点是提高该型武器系统与航天部队设施的互操作能力。

经过改进的S-400能够与俄罗斯航天部队现役的A-135战略反导系统一道用于战略弹道导弹防御。随着S-400系统装备计划的实施,最终会有35个S-400防空导弹团部署在俄罗斯各主要城市以及战略目标位置,俄罗斯的空天防御作战能力将获得相当程度的提高。

S-400系统采用新型的40N6远程导弹时,射程可达400千米,为地空导弹射程之最。S-400系统拦截弹道导弹的最大距离是50~60千米,比美国“爱国者”和俄罗斯“骄子”远出10~20千米,且拦截率高,可击落250千米远、飞行高度从数十米到同温层的目标,拦截“飞毛腿”之类战术弹道导弹等。

S-400通用性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俄空军提出的“节省研发经费和实施小型化隐蔽部署”的战术要求。

S-400还装备有与S-300相同的“记者”-E电子对抗装置。可以自动发现来袭反辐射导弹,并及时向地面搜索和警戒雷达发出短时间关机指令。在防空作战指挥方面,为了有效地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和对空中目标实施拦截的作战效率,S-400将与空中预警机和战斗机建立IOS-I、 IOS-II和 IOS-III三种类型的统一信息火控系统子系统。

鉴于S-400具备性能好、机动性强和小型化便于隐蔽部署等特点,俄罗斯空军将逐步恢复双层环形防御圈,即外层环形防御圈主要由地面远程警戒雷达和S-400组成。内层环形防御圈主要由地面近程警戒雷达、S-400以及陆军“水青冈”-M1、MI-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和“道尔”M-1、“恺甲”、“通古斯卡”近程防空导弹系统、防空高射炮组成。

在防空作战对象方面,S-400将以拦截“战斧”巡航导弹为主,以期将战争初期遭受敌第一波打击的损失降到最低。S-400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可以发射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远程的各类导弹。这些性能迥异的导弹互相弥补,构成多层次的防空屏障。

s-400可采用的导弹达8种之多,包括48N6DM、9M96E、9M96M、48N6和40N6等。除了9M96E和9M96E2有部分数据外,其他型号导弹的数据尚未公开。它与先进的对空侦察设施相结合,不仅可以应付对手提高空袭能力而对俄罗斯构成的威胁,并能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相适应。

可以预计到2020~2025年,S-400“凯旋”防空系统具备完全作战能力时,将成为俄罗斯防空系统的支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11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