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抱布贸丝”中的“布”谈起

从“抱布贸丝”中的“布”谈起,第1张

      [疑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的“布”到底是什么意思,联系全诗,究竟将它解释为什么最为妥当。

      [解析] 在《诗经·卫风》的《氓》中,有关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的“布”字的解释一直以来受到许多《诗经》研究者的关注。教材中对于“布”的注解也没有定论,有解释为布匹的,也有解释为货币的。

       一、“布”是布帛的意思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在满足自我需要的以外,不断出现剩余的现象,形成剩余产品,于是,氏族之间、部落之间常交换剩余产品来互通有无。这种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实物交换,就是商品交换的原始形式,这种交换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长,即便在出现货币以后也并没有完全消失。现代著名钱币学家彭信威认为抱布贸丝中的“布”就是布帛的布,氓是以布来换丝。

      二、“布”是铜质铸币 张怡青在《“抱布贸丝”之“布”》中认为:“当时的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展,与宋之陶邑齐名,如果说在卫的集市上尚无货币作交易媒介,而要以物易物,这是不可能的。”选文中也有注释将其解释为布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泉”的解释是:古代货币的名称,泉体积小,不宜用来抱。因此“布”不同于“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早期的铜铸币中,有一种就叫做“布”,而且形状巨大,是可以用来抱的。

      那么这种金属货币为何会以“布”来命名呢?郭沫若、彭信威以及许树安等都认为这与农具镈有关。郭沫若认为镈时岐头犁,而彭信威认为是铲,他在《中国货币史》中这样叙述布币的形成情况:“布币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可能是镈的同声假借字,镈是古代农具的名称,后人取其布是取其流布的意思,布币的发展,经过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铲形,首空可以纳柄,所以为空首布;第二阶段布首已不空,而变成扁平,所以可以称为平首布。”此外,他又认为早期的空首布最早时期是一些特别粗大的布,身长连首有达16厘米半,而且纳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圆底平,两面都没有文字,同农具的铲最为接近。在当时,实际上生产工具与专用货币的界限是难以划分的。

      由于他是铜铸货币且个头大,所以用来交换时用“抱”的姿势较为合理,而卫国作为周初所封的姬姓国,一直到公元前660年一直都是政治上的大国,其经济、文化处于繁荣昌盛、多姿多彩的历史阶段,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引进仿农具的镈形态的铜制布货币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是各家对“布”究竟为布帛还是铜制货币的解说,但根据诗歌的内容再作简单的分析,我认为将它解释为铜制的货币更为妥当。如果将布解释为布帛,那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氓的形象,“蚩蚩”则看作老实敦厚的样子。这样一个老实巴交,憨厚可爱的人怎么会抱着一大匹布独自一人就来与女主人公谋划婚姻大事呢?诗句中有这样一句:“将自无怒,秋以为期”,从这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完全是以一个无奈,讨好的语气,可见,氓并非是很好说话,很敦厚的人物形象。此外有一句诗我觉得有了作者的感情在里面,有皮里阳秋的味道:“以而车来,以我贿迁”诗中讲女子出嫁没有点明人物,而是直接用嫁妆来表明,这是否是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氓的形象呢?如果说这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的话,那么怎么可能在下文中,在婚姻生活中,氓会有如此之大的转变。

      如果不理解为铜制钱币,那么氓之蚩蚩中的“蚩蚩”该解释为笑嘻嘻的样子,这样氓的形象完全改变,我们可以想象他是一位思想新潮、打扮前卫的年轻商人,铜布出现不久,他就抱着铜质货币去向缫丝的女孩求婚,而上文已经讲到“布”的体积与形状,因此用来抱在怀中是完全有可能的。联系氓的心态,此时追求喜欢的女孩,一路抱着“布”而来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啊!这样一来就把氓的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了,同时也为下文女子遭到遗弃埋下伏笔。

      此外,这首诗为女主人公遭受遗弃时所作,从中肯定透露出她不满、忿恨的情绪,因此将开头一句解释为“那笑嘻嘻的年轻人,抱着铜布来买丝。他哪里是来真心买我的丝啊,分明是借机来找我商量婚事!”这样一来诗的感情基调就一下子突现了出来,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我觉得将布理解为“铜制货币”更符合诗的本意。

在祖国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国最大的草原――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是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过的古战场。 在被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金帐汗部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 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当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把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你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甚至可以和皇权相抗衡,它就是士族门阀。

科举制度成熟之前,寒门无贵子,古代的大小官员几乎都被士族门阀垄断。大家族占据了大量土地,垄断了重要知识,再通过家族之间的互相联姻,最终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足以对抗皇权的门阀贵族阶层。

士族门阀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士阶层,两汉时逐渐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唐朝时走向消亡。虽然士族门阀消亡于唐朝,但是在唐朝时期,却存在着几个令唐太宗李世民也嫉妒的超级豪门。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五姓七家”。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当时天下有俗谚说“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这五姓之中,崔姓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初期甚至超过了唐朝的国姓,足见士族阶层在当时的影响。

唐朝皇室自称源自陇西李氏,但受到社会的怀疑,而且有胡化之风,因此地位不及崔、卢。李世民登基不久,命人修订《氏族志》,结果官员依然按照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排在了皇族李氏之前。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说:“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唐太宗李世民对崔氏的影响力既嫉妒又畏惧,更不能容忍其凌驾于皇权之上。为了加强皇权、打击士族,他命人重新修订《氏族志》,将皇室李姓列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降为第三。

李世民之后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对士族阶层进行了打压,但是即便如此,朝中为官为相者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崔、卢、郑、王等传统士族。这些士族在婚姻上更是矜高,对皇族李姓都不愿意与其联姻。

晚唐时期,唐文宗曾为太子向荥阳郑氏的郑覃家求婚。按理说与皇帝结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宰相郑覃却十分不乐意,因为他想把孙女嫁给”门当户对“的崔某,而崔某在当时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唐文宗听说后又气又无奈,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这种门阀观念在唐朝并不是个例,房玄龄、魏徵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盛唐宰相薛元超也感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这些都足见士族门阀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士族门阀内部的腐败,再加上皇权的不断打压,士族逐渐走向衰落。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严重破坏了士族门阀的土地根基。而唐朝中后期印刷术的普遍应用,加快了知识的传播,摧毁了士族垄断的知识壁垒。经过这双重的打击,士族制度最终不复存在。

(1)相亲:男女经婚姻介绍人提亲后,媒人一般介绍对象,大体是门当户对,把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状况介绍给对方,双方觉的可以,选定见面的日子,在一定的场合,男女双方都请到亲人朋友给当参谋,观察观看对方。见面后,中介人(媒人)给做双方来介绍,男同志主动给女方来人分糖果、分香烟、给端茶水等,说上几名客气话,来回走上几步再坐下,表现一下走像、身高、身架,姿式要稳重、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时也可以做一下自我介绍来增加气氛和表现一下。女方大多是被动应付一下,或说上几名客气话,或者只是笑一笑。因相亲是第一次见面,大多数女方都表现非常小心,一般不表态。

(2)订亲:民间通称“挎面鱼”,挎面鱼就是订亲,通过相亲后,双方互相进行调查,有必要时再见面几次,满意后经媒人捎话订下就是订亲。根据黄历选个好日子。一般订婚,男方操办酒席,把亲朋好友和女方人员请到家中庆祝订亲成功。具体过程:男方蒸9个大馒头,代表有饭吃久久长远。用面粉蒸一对大面鱼,代表年年有余。男方给女方购买一床被子,意思是一辈熬一辈,一床褥子必须用青布淡边。发嫁时再捎回男方家。给女方买一身衣裳,围巾、腰带等。买好女化装用品、香烟、糖果,把这物品用大红包袱,包成六个或八个大红包袱,把包袱里放上喜钱,多少不限。男方的的亲朋好去时一般捎有贺喜钱,多少不限。根据自己的财力和亲朋关系而定。吃完饭后男方给女方见面钱,过去给99元见面钱,意思是久久相爱。现在给一万零1元,意思是万里挑一的好儿妻。女方把男方给的衣物捎回家后,再用红包袱包上,给女婿买的一身衣裳、一双鞋、腰带、帽子,回2个大馒头,意思是好事成双,一个大面鱼,意思是家家有余,年年有余。把红包袱里也同样放有押包袱钱,一般几十元钱。

(3)要日子:订亲后经过一段时间,经双方同意,订结婚的吉利日子。现在到民政局登记领取结婚登记证书。要日子,就是男方要女方的生辰八子,是那年那月那日出生的,再把男生的出生日期都拿着找会查喜祥日子的专业人员给定结婚日子,定出用什么属相的人送亲、迎亲、主持婚礼等。等日子,男方买上一刀肉,大约20多斤,一对大鲜鱼、点心、糖果、酒之类的食物女婿亲自到岳父母家要日子。一般一次就能要来日子,如果女方男方有不满的地方,需要几次送礼物才能要来日子。

(4)送日子:男方要来女方的出生日期后,找算命先生给查好结婚的吉祥日子。算命先生根据男方女方出生日子,给写成一个文书字样,上写到,喜期:选定本年大喜大利日,某日某月,已时过门,娶送客不用,某某属相,余者属相不忌。喜房靠东安床,某时安床大吉,新人下车轿面向东向或某方面大喜大利。

坐床当日朝某方向大吉。用炭火丙盆放大门口左右。合婚大吉大利。此文书写两张,男方留一张,女婿亲自给女方送去,就叫送日,男方同样买上礼物,比要日子时的礼品轻点,给妻子买一件袄面布,用袄面布包着查好的日子文书,一般一次就能送下,有时女方不接受,得送两次。

(5)送大饭:选好结婚的吉日后,一般成婚前几天,男方的亲朋友好友到男方祝贺成婚,就叫送大饭,送去酒、烟、肉、钱、粉丝,摆晏席,气氛热烈,展示人缘和亲戚关系融洽的最好表现,人越多越好,散席时主人给每个到来的亲朋好友一份回礼,点心等物。送礼用粉丝也称粉条,意思是长来长往,亲情不断。给喜钱一般红纸包着,一表示大红大喜之意。

(6)填箱:选好结婚的吉日后和男方一样,男方叫送礼,女方叫填箱,一般在出嫁的前几天,女方的亲戚朋友到女方家送点心馍头,生活用品有的也给钱,为女方发嫁添些物品。散席时女方也给亲朋好友一点物品。

(7)上头:男女成婚的前一天,也叫催嫁,送些物品化妆物品之类的用品,查一下还有什么没有买全,还有什么不满意事等,男方派人到女方家,过去大抬盒,是园的多层,也有用箢子的,送去一只公鸡、一只母鸡,这对鸡女方是不能杀吃的,叫催嫁人捎回男方家,等成婚后把这对鸡卖掉,买上箢子和簸萁。上头是最有讲究的,一对鸡表示大吉大利好事成双。一对鱼表示年年有余,酒、粉丝是粉条表示常来常往。一刀肉大约20多斤,一般六色礼物也有八色礼物的。上头用一个小花盒装有妇女用的化装品和一些表示吉祥的物品,小花盒装有:梳子一对、镜子一对、雪花膏两对,胭脂2盒,搽脸用的粉,两棵葱表示生小孩聪明,一对针引上红线,两棵艾子草表示爱子,2个海里小大头咸鱼表示媳妇能靠住,一包米一包面表示结婚后有吃的,一包红糖表示生活甜甜蜜蜜,一包盐表示有家都有严法。妇女用的网子、钗子、戒指、耳环、项链、头巾一对,腿带红的一对。上头的物品各地有各地讲究,男主送去一床被,是发嫁那天新娘坐在腚下用,男方送去一身衣裳,一般是大红大绿,上头那天新娘就得上,再到出嫁到婆家穿到三日回娘家才能换衣裳。上头这个环节是女方向男方提问题的最后的时机,只要上头时不提问题,等发嫁再提人家就笑话,对自己不好,喜事讲顺,不能再为难男方,女方催嫁人的赏钱多少,男方就根据这钱数发给女方送亲人们赏钱的钱数。

(8)开脸:开脸这个环节是证明大闺女变媳妇的手续。现在在出嫁的前一晚上到摄影楼化妆师给打办一番,过去民间在出嫁前一天,找村里会开脸的人给闺女化妆开脸。就是上头这天等男方催嫁人走后,女方就找来会用线绳去掉面部汗毛,这就是开脸。用两根线一松一紧,来回松动,拧成一线把汗毛夹住拨出来,很专业的,动作协调,满脸飞舞,声音有节拍,只听到迪迪的声音,开脸拨毛有好评:吃米、吃面不如一线。就是说吃大米白面也不如用线拨掉脸上汗毛,脸蛋好看漂亮。开了脸、剪齐前额的发的女青年就是小媳妇了,就不是大闺女了。

(9)发嫁:也叫出嫁。是人生最后的一道程序。男女各方都在查结婚黄道吉日,结婚时,找出和自己属相相顺的人,不能用和自己属相相克的人。一般是女方从自己父母的家发嫁到男方去。发嫁的早晨,女方一般不是急着上轿或上车,让母亲再三催嫁,意思是女儿留恋父母,不愿出嫁,有时女儿还得哭上几滴眼泪,在母亲和亲人的催促下,女儿洗脸化妆上轿或上车有的地方叫娘家哥背着上轿或上车,女儿临走时和母亲依依不舍的情形各异,总之和亲人临时分离,新的生活的开始,心情十分难过。等发嫁轿或车走后,母亲端着女儿洗脸的水到大门外,向轿车或轿子的方向狠狠的外泼去,意思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永不回去,祝愿女儿女婿白头到老幸福百年。

(10)迎亲:女方叫出嫁,男方叫迎亲,结婚大喜这大男方动用全门人力祝贺喜庆,有人在村外迎亲放鞭炮,有人在喜房前等待,安排赶喜要饭人员的放炮喜钱等事宜。

(11)出嫁路途:女方向娘家发嫁,在路上只能向前走,一般不能向后走,如果能有事向后走是不祥这招。经过桥时向桥下掷小钱,见到古树、大井、拐弯处要贴红喜贴,离婆家不远时,停下轿或车等一会,让男方的人帮助领到新房处,在男方村头放鞭炮,让男方迎亲人员把嫁妆接过去,抬到亲郎新室边为止。

(12)迎亲:男方在结婚日那天,最为重要,动用全族人员为喜庆这天帮忙祝贺,先是到村头迎亲,又是抬着嫁妆到亲郎家住,随着炮声轰轰、锣鼓阵阵,赶喜人员的叫声到了新郎屋前,这时赶喜人员鞭炮点燃祝贺。停好车桥,按结婚文书准备就预。

(13)过门:是结婚的最后一道程序。轿或车按结婚文书定的方向停下,等待安排,这时赶喜人员点燃鞭炮祝贺喜事。新郎在司仪的带领下走到轿或车前,司仪说:新人见面一鞠躬,等新娘下车轿后,新郎回头在前边走,让新娘跟在后边走,领新娘的女同志和新娘一起走,新娘下车轿时必经踏着婆家用秫子做成的膏,意思是步步高升。到了院里,男子站东,女方站西,司仪说:结婚仪式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现在的入洞房词:×××先生和×××**庆典礼现在开始:婚礼进行第一项:拜天地。一拜天地:幸福生活从此开始;二拜天地:天赐良缘,万事如意;三拜天地:一对新人欢天喜地办喜事。

婚礼进行第二项:拜高堂。一拜高堂:喜气洋洋,万事喜祥;二拜高堂:子孔满堂,事业辉煌;三拜高堂:孝敬爹娘,身体安康。婚礼进行第三项:夫妻对拜、和和睦睦,早生贵子;夫妻对拜,成事大吉,百年大吉;夫妻三拜,恩恩爱爱,永不分开。婚礼进行第四项:来年贵子笑华堂,亲朋好友吃喜糖,鸣炮凑乐新人入洞房。这时男方走到洞房上床从南头踏到北头下来,女方踏着糕上床,坐在床南头,安结婚文书定的方向坐下。这时,过门时扶着新娘进门的人员端着升(用木材做的容器),向来围观祝喜的人员掷栗子、枣、花生,嘴里说道: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大的邻着小的跑。还有另一意思:枣早生贵子,栗子早立子,花生是又生男又生女。之后,端上2个拨皮的鸡蛋和一碗手工做的很宽的面条,男的吃一个鸡蛋,意思是定心丸,团团圆圆,女的吃上口宽心面,把鸡蛋不吃放到床席,意思是吃了宽心面放心宽心,来年生个带蛋的小子。到了新婚夜晚,婆家开门有闹新房的,意思是有闹新房的来年才能有儿子降生。

(14)过三日:新婚后第二到本族长婆家叩头,他们给点叩头钱,一是证明有老有少,二来认宗认亲。第三天,女方娘家哥哥、叔叔、伯伯来用车、轿把女儿叫回娘家。第四天,又送回婆家,婆家设晏招待,途说亲情。再过一个月新娘娘走娘家,以后新过上正常的新生活。

部落或氏族图腾(群婚)、神明(抢婚)、巫师(求婚)。

根据百度题库试题:从爻辞看,殷商及其之前婚姻缔结中的 “介绍人”是谁答案解析是部落或氏族图腾(群婚)、神明(抢婚)、巫师(求婚)。

爻辞,读音为yáo cí ,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

中国传统习俗里:结婚习俗大全 网页链接

传统系统:送亲  双方父母见面 结婚藏鞋  结婚点蜡烛   说媒   结婚改口费   结婚滚床

结婚滚床:八字合婚  本命年结婚  结婚吉日  结婚冲喜  领证吉日

各地习俗: 不同民族结婚 世界各国结婚习俗

禁忌习俗: 参加婚礼禁忌  国外婚礼禁忌   结婚当天的禁忌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一类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如果说前者主要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则后者主要是出于维系种的延续及族群的发展。此外,婚姻还为人类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资参照的行为模式,正如《周易序卦》中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因此,人类的婚姻生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确保种的繁衍及构建社会行为模式的双重功能。

  一、婚姻释义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发展而来的。那时“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处于不分辈分,不分血缘的“血亲群婚”状态。由于性关系的混杂与孕期的绵长,当时的人们还很难意识到男女媾和与生儿育女有什么必然联系,性只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所以,人们“知母不知父”。即使进入母系社会时期,以母系为主的不稳定的对偶婚常常也会产生知母不知父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民族的史诗中,其最早的祖先往往是一位女性,即“始祖母”,她受了某种自然物的感应生下了这个民族的男性祖先。在中国汉族早期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的始祖契,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周的始祖弃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古老的传说虽然有神化圣人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早期对婚育的无知。正因古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氏便随母系而定,所以,早期族群多以带有“女”字旁的姓氏居多。

  随着人们对生育本质了解的深入,婚姻形式开始从长幼无序的混乱状态,慢慢过渡到了同辈份之间的族内婚阶段。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载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成婚繁育人类的故事,实际便是这种原始婚姻形态的折光。神话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这是唐人留下的一则神话。这类神话故事在汉族古文献和少数民族口传神话中有很多异文,其中的人物不同,结婚的背景不同,祈祷天意的手段也各异,而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亲兄妹之间的婚配。这说明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兄妹互为夫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此后,当人们意识到“同姓相婚,其生不繁”的道理后,氏族内婚制便开始向氏族外婚制过渡,开始了两个不同氏族之间的男女互为夫妻,而亲兄妹之间的婚姻便被彻底排除了。

  两性之合俗谓“婚姻”,那么,为什么要用婚姻二字呢? 《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说文》亦云:“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为什么婚礼一定要在黄昏举行?此当与古代的抢婚习俗有关。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早期人类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也是古代部落间为增加人口用战争手段掠夺妇女的一种野蛮和强制性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曾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在《易经》中不止一处提到“匪寇,婚媾”,就是对古代抢婚习俗的形象描述。因为是使用暴力抢亲,有夜幕掩护自然更容易得手。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婚姻形式在中原早已消失,但于黄昏时分举行婚礼的习俗却在许多地方保留下来。在边远地区,至今尚能找到许多抢婚的鲜活资料。例如,在云南景颇族中,如几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便会有人抢先下手,强抢为妻,但其后仍需托媒人周旋,重付聘金,这种婚姻在当地被称为“迷鲁”。此外,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也有程度不同的抢婚习俗,有真抢的,也有假抢以节约嫁娶之资的。

  二、传统婚礼程式

  婚礼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故自古便称之为“婚姻大事”。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婚姻在种的延续上,具有决定意义。

  中国的传统婚姻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婚礼分成六个不同阶段,并举行六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仪式,故古称“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 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程序是: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周代之前,用礼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公卿纳采用羊,大夫用雁,士用雉,后一律用雁。关于古礼用雁,也有不同解释,较早的说法是:雁是一种“木落南翔,冰泮北徂”的候鸟、随阳鸟。《白虎通》云:“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以后又有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之说,取其对配偶的忠贞,这实际是封建时代宣扬贞妇烈女的结果。按古礼,雁一律用活的。近代,纳采求婚与问名仪式逐渐合并举行,人们也不再用活雁,转而用家鹅或木雕的大雁替代。在古代“六礼”中,除纳征外,其余五项都要用雁。

  2、问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古代问名仪式是:“宾执雁,请问名”,主人同意后,宾入,宾开始说“问名辞”:“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 以谦虚口吻询问女子名号,这里所说的卜,是占卜男女生辰八字、命相阴阳是否相合,天意是否吉祥等等。因此,问名礼是六礼中迷信程度最大的部分。占卜时要考虑年龄、生肖、五行等诸多禁忌。

  如若年龄相当、生肖相宜、五行相生,在有些地方,还需占卜天意。方法有多种,比如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用两碗清水压在神前,三天后如洁净如初则为大吉,掉入污物则为不吉。再如点燃两支香,燃烧后烧得整齐,意味着新人可以白头偕老,烧得不整齐则意味着两个人不是同命鸳鸯,不能结婚。当然,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不足凭信。

  如双方五行相生,属相相合,占卜无凶,就可以进入订婚阶段。

  3、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也叫“订盟”,现称“订婚”。订婚是婚礼中的关键仪式。古俗照例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经议婚到定婚,实际上已经进入“小聘”阶段,俗称为“送定”、“过定”、“定聘”、“过小礼”。旧式婚礼,此时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礼烛,也有用猪、用羊的。老北京的传统是满人必送如意、荷包,汉人则重戒指(金银各一),此外还有其它首饰。送定礼过后,就表明婚约已成,男方准备迎娶,女方准备遣嫁。但婚期并没有定,有时还要拖上几年,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再进入纳征阶段。

  4、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征,在这里是“成”的意思。币,在上古特指皮帛,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聘金。这项成婚礼又被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放大定”等。此时,男方往往备有礼单,装礼品的箱笼由人挑抬,甚至伴以鼓乐,在媒人和押礼人的护送下前往女家。这项仪式通常采取“回礼”的做法,即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回男方,也有的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按汉代《仪礼士婚礼》的规定,纳征的礼物应是“玄纁、束帛、俪皮”。 其中 一束“束帛”为五匹,但是每匹帛的卷法是两端对卷,一束共计十端,仍为双数。古俗聘礼的“俪皮”也是一样,“俪”是双数,俪皮则指成对的鹿皮,可见,聘礼取双的传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旧时北京送聘礼仪式多在上午举行,时间也多定在迎娶前的两个月或一百天。聘礼照例要用如意、鹅笼(活鹅一只或一对,用胭脂染红,为古代奠雁习俗的遗留)、酒海(绍兴女贞酒一至四坛不等,与鹅笼数同)、鱼池(内放活鲤鱼两尾,象征鱼水同欢、吉庆有余)。此外还有首饰、绸缎衣料、龙凤喜饼、猪肘羊腿(为给媒人的礼物,俗云“媒人跑断腿,赔她猪羊腿”)、各色喜果、鸡鸭蛋、茶叶等等。以上聘礼由往往请专营此业的喜轿铺送去。

  5、请期 是婚前去女家商定结婚日期时举行的仪式。古俗用雁。婚期确定的规矩一般是男定月,女定日,以避开女方经期。民间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请期礼品从简,也可在送聘礼时把婚期商定。

  6、亲迎 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这项仪式是古代婚礼的主要过程,甚至有的人认为只有“亲迎”这一环,才是真正的婚礼,而前五项仪式只能算作议婚、订婚等过渡性仪礼。亲迎礼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琐碎的仪式。迎娶前一天女方要将嫁妆送往男家,嫁妆的多少以抬论,王府嫁女,不少于120抬。贫者四抬、六抬,有时甚至有上不了抬的,就在喜轿铺雇几个“窝脖”扛过去。嫁妆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都有固定的套路,过去有嫁妆铺精通此道,专为人备置嫁妆。旧北京满族比汉族的嫁妆要丰厚些,新房中所有家具陈设皆由女方陪送,而汉族往往只管桌面上的东西和手使的东西。一般夜净(尿盆)、子孙盆(洗澡盆、洗衣盆等)、长命灯是必须要有的,是女人出嫁的“三宗宝”。

  亲迎仪式有两种,一种是迎亲,一种是等亲。迎亲用轿一律“双顶”,新郎乘一顶,另选全福小男孩乘一顶(名曰“压轿”)前往女家迎娶。等亲用轿一律用“单顶”,新郎于家门外迎候。从女家起轿时,女家向新郎献四喜汤茶,迎亲队伍返回男家后,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形式最多,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 ,入洞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驱邪祝吉的仪式,如跨马鞍、过火盆、射邪气、坐床、吃子孙饽饽、闹洞房等。

  婚后第三天新郎伴新娘回门,叫“归宁”、“省亲”或“回门子”。此后每年都有与此相关的家庆,即结婚纪念日,但传统上,中国人并不重视结婚纪念日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因为他们是狩猎民族,因此很多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那么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俗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在网上找了不少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近现代,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伦春人的思维,莫昆大会和奥米纳仁已被篝火节所取代。鄂伦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过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春节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是庆祝狩猎丰收、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因此鄂伦春人对春节十分重视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篝火节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

他们在点燃篝火时,树枝和木棒一定要铺排平整,严禁乱放,使用烧柴时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伤火神的眼睛。每当人们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火种要由一地带到另外一地原始狩猎时代,火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是狩猎者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火不但可以煮食取暖,还可以抵御野兽。因此,古代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他们将一种长在桦树杆上的菌类作为保存火种的工具。这种菌类形状像蘑菇,干后里面呈粉末状,纤维结构密、硬,体积小,雨水不易渗透,是一种理想的存火材料。每当行猎或移动时,狩猎者就从火坑里拣出一块红火炭,然后放在菌类植物中用皮条绳绑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带在后腰间。狩猎者到了新营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汉语称撮罗子,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里将火种埋入火坑,并举行简单的祭火仪式后,才可以加柴煮。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的亲近。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一、饮食

过去,鄂伦春人的饮食以兽肉为主,鱼、野菜为辅,后来传入了米面。鄂伦春人喜欢食用狍子、鹿、犴、野猪、熊肉,同时也食用小动物和飞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烧肉、炖肉汤、晒肉干、杂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面食主要有面片、油面片、烙面饼、烧面、面汤、油炒面、肉粥、稠李子粥、黏饭等。鄂伦春语称油面片为图胡烈,将擀好的面一片片揪进滚开的白水里,捞出后拌熟肉片、食盐、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热的野猪油或熊油,拌匀后食用。稠李子粥是鄂伦春族一种特殊的吃法,将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开呈粉红色即可食用,色艳味美。

鄂伦春族喜喝五味子汤和桦树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桦树根部砍一个小口,桦树汁便会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伦春人还喝一种称作弟尔古色的桦树浆,将桦树的外皮剥掉,用猎刀在树干上轻轻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状树液,其味甘甜清爽。

二、婚俗

鄂伦春人传统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还实行间接的交错从表婚,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过程,彩礼以马匹为主。严禁氏族内婚或性行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托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为关键。求成后,商定认亲、过彩礼的日期。在认亲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时间20天至1个月不等。女方要给未来的新郎换上用黑皮子镶边的新衣服和红布坎肩(背面和肩头绣有云纹),未来的新娘要把头发梳成两个辫子缠在头上,这是订婚的标志。在结婚那天,新郎和伙伴们以赛马的形式进入女方住地,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新郎当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带貂尾和4个绣花飘带,新娘头上戴着饰品,男女都佩带猎刀,新娘在拜天地时头上蒙着花布。现在的婚姻形式与汉族基本相同。

三、礼仪

鄂伦春人的礼仪是以敬老为中心的。主要礼节有屈膝请安和磕头两种。晚辈人见到长辈要用请安礼,平辈人见面也要互致请安礼问候。磕头礼在祈神祭祖、婚丧、节庆等庄重场合施行。鄂伦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长辈。晚辈人在长辈面前要毕恭毕敬,长幼有序,行为得体。出远门前和回来后都要向长辈请安。出门或狩猎中遇到长辈,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下马,步行迎上去请安,待长辈人过去后才能骑马行路。鄂伦春人热情好客,以诚待人,招待必尽诚意。天晚则留客人住宿。鄂伦春族男女有别,男客人不能坐儿媳妇和姑娘的铺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铺位。鄂伦春人各个家庭间有互相拜访的礼节 。

鄂伦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产禁忌、妇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动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猎前不能说能打到多少猎物,否则什么都打不到;女人不许坐在玛路上;妇女不许铺熊皮;对熊不能称熊,而称太贴;不能用刀或铁器捣火,否则冲犯火神;年轻人不能叫长辈人的名字等

推荐阅读

:怒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艺术

1、音乐

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仅有的一种乐器是叫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弦琴,音量虽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种曲调 。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2、舞蹈

鄂伦春族的舞蹈分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三大类,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动作由慢到快,动作激烈至高潮时结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讷嫩、依哈嫩、黑熊搏斗舞等。依和讷嫩是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上进行的全族性舞蹈,十几人为一组,一人居中央,其余人手拉手围成圈儿跳。过去一个氏族集中起来传家谱和族谱时跳这种舞。流传于鄂伦春自治旗三人表演的黑熊搏斗舞,模仿黑熊搏斗嬉戏的内容,极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特色。表演时互相吼出哈莫、哈莫的声音,先由两人表演搏斗,最后第三者上来劝解。

3、工艺美术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剪皮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桦树皮和兽皮剪制成人物、动物等形象,作为儿童的玩具;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观、耐用,还剪制一些图案,用狍筋、鹿筋线缝上,成为一种艺术装饰品。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装饰图案等是剪皮艺术的题材。剪皮艺术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 。

雕刻是鄂伦春族手工加工的一部分,也用于宗教用品,分浮雕和圆雕两种。浮雕主要雕刻在桦树皮器皿上,也包括刀鞘、马鞍、鹿哨、木盒上的雕刻。圆雕是用猎刀对木料、松树皮、兽骨等进行的立体雕刻,十分精致。雕刻的纹样主要有云纹、回纹、几何纹、波浪纹、环带纹、十字纹、团花等,花样主要有奎叶格音花、珠勒都很花、南绰罗花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31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