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巴龙的独特情节

桩巴龙的独特情节,第1张

中国第五大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桩巴龙传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湘鄂两省交界的沱水流域,尤其是沱水上游湖南石门县的穿山、太平镇、子良乡一带,流传着一个孽龙的传说。孽龙又被称作“桩巴龙”,沱水流域的许多地方,如穿山、子良、升子坪等的地名来历就与这一传说有关。 紧靠湖南屋脊壶瓶山的穿山原为穿山河乡,现已并入太平镇。这里山高水清,人杰地灵。相传这里就是桩巴龙(也称孽龙)的故乡。据说,很久以前,现在的自生桥附近,有一个不很大的湖,就叫自生湖。距湖边不远的山坡上住着一个陈姓人家的寡妇和她的儿子,寡妇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孽龙,我们就叫他孽龙吧。孽龙的父亲在孽龙出生不久就因病死去了,孽龙母子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简朴却也宁静的生活。

从八岁起,孽龙就每天给财主放牛。因为是寡妇的儿子,孽龙经常受到财主儿子的欺负,还多次同财主儿子吵架打架,每次都是孽龙的母亲为了息事宁人,上门赔罪才了事。回到家,孽龙少不了得一顿暴打,而财主的儿子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孽龙总是能忍则忍,受了不少委屈。在孽龙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向财主报仇。

孽龙十二岁那年,由舅舅许某资助,进了穿山河一个穷秀才开办的私塾念书。孽龙的舅舅在外地当差,也不是很有钱的人,只不过不愁衣食罢了。由于孽龙天资聪颖,读书成绩很好,要背诵的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等总是他最先背完。背完书,没有事做,孽龙有时就会跑出院子捉蟋蟀或者摘腊梅花,偶尔也搞一次恶作剧,所以也常挨先生的戒尺。但回到家,孽龙总是很听话很懂事,不是帮母亲背柴就是扯猪草。 一个炎热的下午,孽龙和同伴放学回家,正走在河边的小路上,忽然吹来一阵风,飘来几团乌云,几声闷雷,就下起了一阵雨。幸亏附近有一个不小的岩洞,孽龙他们经常在那里玩的,赶紧跑过去才没有淋湿。不一会儿,雨停了。走出岩洞不远,孽龙发现路边草丛中有一点微微的红光,走过去一看,是一颗圆圆的珠子,晶莹透亮,放着红光。孽龙高兴得不得了,连忙捡起来叫同伴们看。财主的儿子看见了,就要,孽龙不给,他就抢,眼看珠子快要被抢走,孽龙连忙放入口中,财主儿子还要从他嘴中抠。在抢夺中,孽龙一不小心,珠子被吞进肚子里去,财主的儿子这才作罢。

回到家,孽龙感到特别口渴,便喝了一杯茶,哪知一杯茶喝下去,口更渴了,又舀了一瓢水喝了,还是渴,把缸里的半缸水喝完了,仍然渴。这里,恰好他母亲挑了一担水回来,他一口一桶又喝了,他母亲又去挑,挑一担他喝一担。他母亲挑了七七四十九担,孽龙就喝了七七四十九担。他母亲实在累了,就说:“儿啊,你今天得了什么病?怎么这么喝得水,我实在挑累了,你自己到河里去喝吧!”

传说,蛟子是蛇精在大山中吸集山地灵气形成的珠子,是真正的集山川灵气的无价之宝。龙珠放在家里,会发出万道豪光,而且随心所欲,家里要什么龙珠就变什么。要是什么东西吃了蛟子,什么东西就变成龙,动物一变龙,皆性情大变,都以为自己有宏伟的事业要做,崩大山,涨大水,游到哪里,毁到哪里。天神这时会以雷轰霍闪,风暴雨骤来压着强龙。 孽龙被打断了尾巴,疼痛难忍,他也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打他,朝母亲一看,又准备打来,于是连忙向小河下游方向奔逃。来到自生湖,眼看无处可逃了,在慌乱中,他一头撞在下方的一座小山上,那座小山竟被撞穿了,湖水带着他向下方沱水冲去。从此,自生湖就不复存在了,它和沱水连为一体。被他撞穿的地方,就成了一座桥的样子,后来就被称作“自生桥”,穿山一带也因此被叫作“穿山”。

孽龙的母亲还是穷追不舍,孽龙就沿着沱水河拼命地跑。来到一处地势平坦、河面宽浅的地方,龙爪就触到河底,身子也就撑了起来,这时,它不是在游,而是在爬。他母亲赶了上来,捡起路边一户人家门外一个量米的升子就向孽龙打去,这个升子是一位妇女看到孽龙后被惊吓而丢掉了的,升子打在孽龙的背上,还打掉了几块龙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身撑坪,现在叫做升子坪。

孽龙来到太平集镇附近一个转弯的地方,又回头看了一下,看他母亲是否还在追赶,结果没有看到母亲,他想母亲已经被自己落下了,这一带后来被称作“失娘坪”,现在写作“石良坪”。人们还在河边高处建起了一座寺庙,叫回龙寺。解放后,回龙寺被拆毁,现在,在当年回龙寺所在的地方建起了石门七中科教楼。

孽龙的母亲不顾劳累,一口气追了四十多华里,在苦竹坪靠近东流溪的地方,又才追上孽龙,她就拿起木棒使出全部力气朝孽龙扔去,木棒没有打中孽龙,而是砸在一块青石上,一下子断成了八节,后来这里就被叫做“八节湾”。

孽龙的母亲实在走不动了,儿子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这位顽强的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她怎么也无法接受失去儿子的事实,她想,就是爬也要爬着前进。这时天也黑了。她走走停停,行进在坎坷不平的路上,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已是遍体鳞伤。但她一边呻吟着,一边前进。来到良子墟场附近,她终于一头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这一带后来被叫作“死娘坪”,现在写作“子良坪”,也称“子良”。她呻吟过的地方,就被叫做“呤娘溪”,现在叫作“樱桃溪”。

孽龙在八节湾差点被打中,此后他不敢停留,还加快了速度向下游一阵猛游。等到身后没有动静,他才意识到母亲肯定累坏了。他在那里停留了许久,还是没有母亲的踪影。

孽龙想知道母亲到底怎么样了,就回转身往回游。在子良坪找到了他母亲的尸体,他就背着回到穿山自生桥,把母亲的尸体埋葬在自己的屋旁。埋葬了母亲的尸体,孽龙向母亲的坟头叩了九九八十一个响头,直叩得额头鲜血淋淋,他想以此表达对母亲的哀悼,也试图减轻一点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母亲死了,家乡也没有其他亲人,况且,他已经是一条龙了,再也不能长时间离开水,于是他就沿着河流直下东海。 每隔一段时间,孽龙思母心切,都要回家乡穿山上坟一次,而每回家乡一次,家乡就要遭一次水灾,因为他已经是一条龙了,所到之处,平地三丈水。他每回来一次,总要冲垮不少河堤,冲毁许多田地,财主家田地最多,冲毁的自然也最多。财主一家便到处宣传说孽龙是恶龙、是“孽”龙,是祖上无德。家乡的人们也说他是恶龙、孽龙。后来,财主又说,孽龙回家乡不就是为母亲上坟吗?把他母亲的坟平掉,把尸骨烧成灰撒入河中,孽龙回来没有什么看的了,不就用不着回来了吗?人们一听也认为有道理,就跟着财主平了孽龙母亲的坟,孽龙的房子当然也就被他们拆毁了,还把尸骨也烧成灰撒入河中。孽龙的一位远房叔祖悄悄地找到一块没有完全烧化的骨头藏了起来,在财主一家死后才能把它埋在原处,又恢复了孽龙母亲的坟墓。 嘉庆年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母亲,还立了一块大石碑,这块石碑也一直保存到现在。

不久,孽龙又回来了,当他得知家乡的人跟随财主平了母亲的坟,烧了母亲的尸骨,当然他不知道有人藏了母亲的一块骨头,他怒发冲冠,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就摇着半截龙尾,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发起水来。他在天空中上升一尺,水就涨一尺,上升一丈,水就涨一丈。滔天的洪水就漫山遍野而来。这次洪水中,冲毁田地房屋无数,淹死的百姓达数百人,财主一家一个人也没幸免。

桩巴龙所到之处狂风大作,打炸雷,落雪砖,恶浪滔天,官府衙门全被推倒,庄稼房屋都打烂,还扬言要把江西平大海。 这天桩巴龙的舅舅许真君(药王菩萨),知道自己的外甥变成了龙,正在大乱天下,他马上腾云驾雾,来到湖南石门迎面拦阻,他在地上抓了一把沙,撒在孽龙必经之地,口里念动真经,顿时河水中出现了一个个黑刺砣,孽龙见此情景,流不出去,马上转身,凭着水势,接连打穿几个洞,走湖北松滋方向望江西流去。桩巴龙转弯之处,现名为“龙头湾”。

舅舅许真君一看不行,慌了神,心想:外甥要把江西平大海,该有多少老百姓遭殃,再说孽龙入海,必遭到大鹏金枝鸟的伏击。舅舅许真君马上跑到江西葵花井边变成一家面馆,又让孽龙恢复了人身。早就饿得精疲力竭的孽龙走到面馆,要了一大碗面,他刚空半碗面下肚,面条早成了铁链,锁住了孽龙的心,一端还在碗里,舅舅把他锁在江西葵花井铁树上。孽龙可怜地说:“我何时才能出来?”舅舅说:“好好修炼吧,五百年后,铁树开花水倒流,你就可以出来了。”

孽龙天天望着井口,等着铁树开花。锁在葵花井,心性难平,铁链都磨细了,舅舅许真君每年都要丢一根粗铁链到葵花井。“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想每年回家去拜祭我母亲。”舅舅道:“好,念你一片孝心,我答应你清明时节回家给母亲上坟,不过,我怕你劣性未除,每年清明我奏请天上风、雨、雷、电四大神仙将同你一起回家拜祭母亲。”桩巴龙化成巨龙腾地而起,飞入葵花井中。

关于许真君锁桩巴龙在江西葵花井的故事,最早的类似论述是晋人刘义庆《幽明录》中的《黄金潭金牛》,说许真君与蛟龙斗法,并将蛟龙镇在黄金潭中。黄芝冈在《中国的水神》(生活书店1934年版)中详尽考察了许真君斩蛟传说有关遗迹分布情况,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竟多达30余处。《集说诠真》引民间传说道:“许逊斩蛇诛蛟,悉除民害。虑豫章为浮州蛟螭所穴,乃于府城南井铸铁为柱,下施八索,勾锁地穴。由是水妖屏息。” 南昌地区流传至今的口头传说《许真君擒蛟》里还讲,他用铁柱镇压蛟精时曾表示:“等到铁树开花的时候再放你出来。”后来人们竟然真的铸了根铁柱子竖在那里,并建了一座“铁柱宫”。

有关桩巴龙被锁葵花井,另一说法为:

玉皇大帝知道了孽龙危害乡里后,就派太上老君去捉拿孽龙。为了防止孽龙反抗,太上老君决定智取,就找到孽龙的舅舅许真君,要求他协助。

孽龙复仇后返回,刚进入长江,就看到前面江中一条小船不知怎么翻沉了,一个人掉到水里扑腾着,高喊救命。孽龙认出那人正是自己的舅舅,便去把他救起送回他当差的地方。

孽龙的舅舅回到住处,和孽龙相抱痛哭了一场,但一会儿后就心情沉重地走进里屋去了,很快就端出一大碗面条递给孽龙,孽龙接过这碗香喷喷的面条,不假思索就吃了,这可是自己从前很少吃到的美味佳肴啊!哪知他的舅舅扑通一声就跪在自己面前,说:“我可怜的外甥啊,我对不起你呀!你吃的哪里是什么面条呢?那是太上老君的铁链啊!”孽龙一听,急忙把面条往外吐,吐了一堆,果然是铁链,可是还有一段怎么也吐不出来,用力一拉,肚内的心肝五脏都钻心地痛。这时,太上老君从屋内走出,拿起了铁链,说:“你淹死财主一家也就罢了,怎么能使那么多人跟着受害呢?玉皇大帝派我来收伏你,你就到江西桂花井里好好反省吧!”孽龙的舅舅又说:“外甥啊,我确实对不起你,可你也确实不该淹死那么多人啦!你也不要怨谁,还是好好反省,争取玉皇大帝的宽大处理吧!”孽龙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看了舅舅一眼,就跟着太上老君走了。太上老君把孽龙带到江西,锁在葵花井里,还在井旁栽了一棵铁树,说要等到铁树开花、江水倒流才能放他出来。 桩巴龙锁在葵花井,后修道成人落在常德龙头香庙里。不久龙头香庙的白衣道人突然失踪,后来常德人在沿江边时常看见一个白衣青年,头戴草帽,走村串巷,帮人诊病。说来也怪,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诊得好,治得快,他左边腰里挂着一个绿瓶瓶,右边腰里挂一个白瓶瓶,遇到老得快死的人,他就从绿瓶子里倒点水给他喝;遇到病得快死的人,他就从白瓶子里倒点水给他喝,一喝百病消除,据说那是“灵芝浆”。这两种水都治不好的病,他就从口里吐出红珠子出来,在病人痛处一抹,就好了,也不要什么酬谢,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就叫他桩巴小陈,问他住在何处?他说就住在前河红岩嘴。好多人包起盘缠来到红岩嘴谢郎中,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人,后来才晓得这个神医是桩巴龙变的,大家就邀起在红岩嘴山顶修了一座感恩寺。

后来白衣青年在长沙出现,长沙有个贾家村,贾家村贾员外有个贾千金,美得如出水芙蓉,有一天却看上了到处行医的白衣青年。那天贾**借偶感风寒,装成大病不起,惊慌了贾府一家。可是贾**对父亲请来的医生一个个回绝,不让看病。点明要那个穿白衣的游走郎中。贾家寻找了一天才从一条街巷中将白衣郎中接回家。贾**要白衣郎中抓药,煎药,还要用调羹一口一口喂。白衣郎中喊声要走,贾**就惊叫着头痛得要命。这个修炼成仙的白衣郎中真的弄不懂,明明贾**没任何病,为什么头痛得要命?直到贾**向他求婚,白衣郎中桩巴龙才如梦方醒。于是这个修炼成仙的白龙改名换姓,称桩巴小李,到长沙贾府入赘成亲了。

石门桩巴龙成亲的情节,在宋人刘斧著的《青锁高汉》中就有如下记载:

许后在章遇一少年,容仪修整,自称慎郎,许与之话,知非人类。既去,谓门人曰:“适少年乃蛟蜃精,吾念江西累遭洪水为害,若不剪除,恐致逃遁。”遂举道眼一窥,见蛟精化一黄牛于沙地。许谓弟子施太玉曰:“彼黄牛,我今化黑牛,仍系以白巾与斗,汝见之,当以剑截彼。”俄顷二牛奔逐,太玉以剑中黄牛之股,因投入城西井中,黑牛亦入井,蛟精径走。先是蛟精在潭州(今长沙)化一聪明少年,又多珍宝,娶刺史贾玉女,常旅游江湖,必多获宝货而归。至是空归,且云被盗所伤。须臾,典客报云:“有道流许敬之见使君。”贾出接坐,许曰:“闻君得佳婿,略请见之。”慎郎托疾不出,许厉声曰:“蛟精老魅,焉敢遁形!”蛟乃化本形至堂下,许叱咤空中神杀之。又令将二儿来,许以水噀之,即成小蛟。妻贾氏几变,父母力恳乃止。令穿屋下丈馀皆是水际,又令急移,俄顷官舍沉没为潭,今踪迹宛然。许后以东晋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举家白日上升。

这个故事讲许真君化身为黑牛入水斗蛟。蛟精化作美少年入赘官家,许真君跟踪追杀,写出了许真君除恶务尽的英雄形象。但石门、临澧、常德的桩巴龙成亲故事与上文意思完全不同。桩巴龙被锁葵花井后修性修德,龙身被锁,精魂却化为美少年为天下人治病除疾,深得老百姓喜爱,连官家贾府的千金**都偷偷爱上了他。

桩巴龙在葵花井后的归属,另一说法是:

孽龙的舅舅协助太上老君降伏了孽龙,感到是自己出卖了外甥,做了一件可耻的事情,心里感到很不安,于是就辞了公职,出家修行去了。修行同时,还每天给玉皇大帝烧香,祈求玉皇大帝早日赦免孽龙。这样过了八八六十四年,玉皇大帝终于被感动了,他又派太上老君到江西葵花井。太上老君来到葵花井,把一顶帽子挂在铁树上,当作是铁树开了花,表明没有失言,然后才放出孽龙,叫他到东海龙王手下办事,还允许他每年清明节前后回乡一次,但不许再发洪水,说完就带着孽龙到东海去了。

从此,孽龙每年清明前后回穿山一次,每次回来,总要刮大风、下大雨或者下冰雹,只是他母亲的坟周围顶多下一点儿毛毛细雨。

孽龙的舅舅听说孽龙被放出来了,就投水而死了。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仙人,也进了天堂。

宗亲制度之姓氏制度与华夏的血脉繁衍

<<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二)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姓”这个字,它左边是一个“女”,右边是一个“生”,就是一个女人生小孩。当然,如果这样解释,没太大价值。其实这个表达出了什么呢?就是这个“姓”最初来源于母亲。下面慢慢给你讲:

在我们华夏族里,起初,并没有几个姓, 可能“姬和姜”要更早些,现在所说的上古八大姓,就是“姬、姜、好、嬴、妫、姒、妊、姞”,而象“姞”姓都是黄帝之后产生的。也许有人感到奇怪,这些姓都有“女”字旁,为什么,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们代表了都来源于同一个祖母嘛。 这几个姓之间是通婚对象,过着“知母不知父”的生活。如果你好奇,你会发现,自这几个古姓后,就几乎很少出现过,带有“女”字旁的新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母系开始过渡到父系了。我们华夏历史上,从母系过渡到父系,应该是轩辕黄帝前后。轩辕黄帝出生于姬水,其实,就是出生于姬姓的母系部落里,那个部落旁边有一条河,当然就叫姬水了。炎帝出生于姜水,其实,就是出生于姜姓的母系部落里,那个部落旁边也有一条河,就叫姜水了。所以,最早的姓,专指女方的标志。炎帝和黄帝是同父的兄弟。之后,姓有所增加,如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称祝融八姓。有了新姓后,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姓,就不能再延续原来那个宗姓,这个叫另立宗姓。

为什么要另立姓呢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只有很少的姓的氏族通婚,也不方便啊。而且,同姓的人有一定代数隔离,还是可以通婚的,重新立个姓,就可以通婚了。比如,从姬姓中分出一部分,改姓滕,以后,姬姓就可以和滕姓通婚了。你看先秦以后,两个同姓是可以通婚的,不过还是要互相查看一下,有没有五六代内的血亲关系,如果有,那就结不成婚。就好象现在某人娶了他的表妹,一般来说,表妹都隔了足够的代数了,所以,结婚的也存在。先秦之前,我们的祖先其实也规定了多少代内同姓不婚,对我们的祖先当时所处的条件来说,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一般实施,都以异姓通婚为准。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便于“生育儿女繁衍子孙”。

先秦之前,这个“新姓”的产生,可不是乱产生,不是你想取个姓就取个姓,这些姓都是天子赐封的,因为先秦之前的宗亲制度是相当严格的,自己另立姓根本就得不到华夏内部的承认,把你当外族人看待,' 立姓之礼 ' 只有天子才具有,这个就是赐姓。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就是“生育繁衍”。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这些都是"天子赐姓"。总之,有了新"姓"代表你到外地开了新宗,比如中原迁徙到福建,在中原时候你叫"姬"姓,把你分封到福建某地,赐予你一个新姓,比如"王",那你就在福建某地开始你"王姓"的新宗,这个福建某地就是你这个姓的发源地。

那么,先秦之前,华夏人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名字呢?是不是,你姓“姜”,你就对别人说我是“姜某某”呢?不是这样的,古书也不会这样记载,你说的你是“姜某某”,那是先秦之后的事情,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因为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而氏仅仅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这个习惯可能是祖母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汉人的“姓”最早起源于母系部落,象黄帝姬姓,就是来源于其母。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原因,与同姓不婚有关,就是求婚的是男子一方,男子要根据女方提供的姓,来判断是不是和自己同姓,同姓则不能求婚啊,所以,女子的' 姓 ',是男方很关心的。而男子称氏,主要是向女方表明自己来自哪个家族。所以,才有“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的说法。

关于男子的称呼,举例来说:

你看“吕不韦”,“吕”其实是他的家族的“氏”称,也就是“吕氏家族”,他不姓“吕”,他姓姜,他的门客们写的《吕氏春秋》,可以看出了吧,以他家族的名义写的。先秦之后,其子孙以其氏“吕”为姓,所以,后来的“吕姓”,就来源于先秦的吕氏家族。

还有“管仲”,他不姓“管”,他姓“姬”,他叫“管氏”,代表了他所在的“管氏”家族,“管氏”家族的后代,以其“氏”为姓,就是现在的“姓管”的人。

另外,现在的人都把秦始皇叫“嬴政”,其实是开玩笑,的确秦始皇姓“嬴”,但是,他是赵氏,名政,在那个时候,应该叫“赵政”,他的家族叫“赵氏家族”,所以,你看现在“赵”姓的人就是以“氏”为姓,其宗祖就是姓“嬴”。“赵氏家族”在商王朝的时候,就是放马的,到西周时候,专门给周王室放马,并在西边圈了很大一片地,作为牧马场,家族地位虽然不高,但全国的很多马都出自他那里,因为周王室的出了一点事情,让犬戎给打过来了,赵氏家族就几乎都去打犬戎了,而且周王室在赵氏家族的护送下,从秦川迁到了洛阳,后来,肥沃的秦川都由赵氏来经营,秦始皇家族就从这里开始发家。

还有现在所说的"姜尚",姓姜,名望,吕氏,字子牙,在先秦之前,可不是称呼其"姜尚",应该称"吕望",属于吕氏家族,吕不韦是吕望的家族后裔。

"孔子",其实不姓孔,应该是姓"子"(也有说姓“姬”或“妫”),孔氏,名丘,字仲尼,代表了当时的"孔氏家族",今天的"孔姓"是其后人。

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代表当时的"屈氏家族",当时"屈氏家族"的高祖是华夏五帝之"颛顼",屈氏家族出自上古的颛顼所在的"高阳氏"家族,屈原的父亲是"伯庸"。因为《离骚》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后有"屈"姓。

禹,姒姓,来自夏后氏家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大就是伟大的意思,表示他治水功劳很大。

而关于先秦"女子称姓不称氏"的例子,如商王妃"妇好", 这个"好"是表示她的姓,而这个"妇"是她的一个称谓,所以,我们要倒过来读,"妇好"的解读就是:姓'好',称谓'妇'。晋文公重耳的夫人“齐姜”,‘姜’就是她姓姜,‘齐’是表示她是齐国女子,齐君的宗女。

其实,到西周春秋的时候,可考证的姓,仅仅只有二十二姓。 怎么后来一下子就发展到那么多姓呢,你看到宋代时候,那个《百家姓》里都收录了五百多个姓。 这个是因为先秦以后,华夏文明,西周完善的宗亲制度受到了影响,过去,只有天子才有立姓之礼,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姓氏不分,概念混在一起,就把氏当姓,把姓当氏,虽然后世天子也可以赐姓,但是,已经没那么严格了。你看《史记》记载项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就是项羽的祖先被封在一个叫“项”的地方,所以,他的家族氏号就为“项”,项羽家族是武将世家,不然他怎么会继承他家族彪悍的体质-力拔山兮气盖世呢,后世“项”姓人家发源于项氏家族;记载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记载刘邦“姓刘氏,字季。”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姓氏连贯在一起的习惯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家族代号,比如“刘家”的称呼,逐渐变成了“刘姓”的称呼,你看那个“刘备”,按照后来的标准,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姓刘”的一个人,但是在当时,“刘氏”,“刘家”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过渡到“刘姓”,虽然他是个平民,但他也以出自“刘氏家族”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因为“刘氏”是汉室宗亲啊,刘备当然也就是汉室宗亲,不然怎么会被当时认同呢。最鼎盛的东汉,我们汉人的总人口就三千到四千万左右而已,不象现在一个姓的人数有达上亿。三国时期发生内战,这个是我们祖先的重大失误之一,那时候的各大家族损耗不小,我们汉人的一流二流三流武将文臣基本都消耗光了,总人口打来还剩几十万,所有胡人总人口超过了汉人,结果就发生了五胡乱华,中原无力坚守,都被胡人占去了,最后,汉人不得不衣冠南渡,还剩下两晋半壁江山以及四流五流不入流的武将文臣,维持了几百年。先秦的姓当然没那么多,但氏有那么多嘛,所以,先秦后的姓一下子就变多了。现在讲“陈姓”和“陈氏”,都搞成一样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把“姓氏”连贯起来称呼。要是在过去,“姓”就是“姓”,“氏”就是“氏”,象管仲,姬姓管氏,他的一些后人就把"管"从氏变成了姓。其实,我们华夏的“先秦二十二古姓”,在今天,只有很少的姓能看到存在,很多姓都没有继承了。

既然,现在已经姓和氏不分,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区别了呢?还是有区别的,“氏”和“姓”的分工,还是不一样,只是其称呼自先秦以后, 不那么讲究了。比如"张氏"和"张姓"就不一样。 "张氏",代表某一个"张姓"的小家族。"张姓"代表所有姓"张"的大宗族或大家族。比如你看那"张氏米店"等等,其实就是"张家米店",就是一个"姓张"的人家,开的一个米店。"张氏族谱"其实是指一个小家族的族谱,并不是宗姓谱。观察其区别,就是张姓代表宗姓,张氏代表家族,意味着:张姓包含了很多张氏的家族。

说了那么多, 我们来举个如果全面认识“姓氏名”的实际例子,比如你迁徙到“青水”(假如的话),那么你可能的氏族号或家族号,就是“青氏”,这个根据你来定。而“名”就是指你所在氏族或家族内部个人身份区别称呼,那就是“桃",还有字,比如字“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整个下来,对你的表达就是“青氏,刘姓,名桃,字玄”,在先秦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时候,那么,你就称呼自己为“青桃”,别人也这么称呼你。先秦之后,姓氏名称不分,那么你就叫“刘桃”,这个时候,就不会单独去弄个叫“青”的氏族名,直接就是刘氏。如果有辈分字,比如是“家”字辈,那就叫“刘家桃”。后来,还盛行“号”,就是美称尊称,比如自号“广莲居士”,还有岳飞谥号“武穆王”等等。

这里顺便说说"辈分字",应该后来才盛行的,主要用于一个家族内部辈分排列,从中看出辈分高,还是辈分低,处于哪个辈分,所以,辈分字用于区分辈分。为什么需要辈分字呢?因为一个小家庭,几口人,很容易区分出辈分,但是,一个家族大了过后,要区分辈分,是非常非常难的,记不住那么多啊,这样就要借助辈分字,从辈分字中区分出辈分大小。这个是我们华夏宗亲制度的范围。各个家族的辈分字都不太一样。但有的家族的人迁居出去了,成立新家族,也可能会继续使用原来那套辈分字排列,以后两地的人一起对照一下辈分字,就知道辈分大小,也可以看出两地家族迁居渊源关系。

比 如:湖北省孝感县祝站镇下新乡岗上湾一带李氏,32字次序字辈如下: “ 方正端凝 启延宗庆 统承宏绪 基贤继盛 显扬先业 邦家之光 文章炳耀 永世其昌”。

江西建昌(今南城)李姓一支派字为:“略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湖南临澧《张氏族谱》一支辈分派字为:“宏开锦运,家邦昌明,远辉先业,丕振贤升,元良登久,福泽龙兴。”

《韶山毛氏族谱》辈分派字为:“立显荣朝土,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辈分"的概念,实际是宗亲制度的一部分,教化族民,传承了几千年。当我们的宗亲制度很完善,辈分表达都很完善的时候,其它民族或部落还处于野人状态,无伦序的状态,至今,很多民族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辈分制度,有,则多是学华夏而成。

下面是常见的辈分参考,这个是必须要知道的,各地以及各个时代叫法有点点区别,但是意义是一样的。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在过去,“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过去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多称为高祖父。但需注意的是,过去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过去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11)姨: “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统称为“诸表”。)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以前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三毛作品集

  --------------------------------------------------------------------------------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 《归》

  《梦里梦外》 《不飞的天使》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我的写作生活》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童话》(西沙) 《 两极对话》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 《惑》 《秋恋》 《月河》

  《极乐鸟》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赴欧旅途见闻录》 《我从台湾起飞》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翻船人看黄鹤楼》

  《平沙漠漠夜带刀》 《去年的冬天》 《三毛——异乡的赌徒》 《访三毛、写三毛》

  《飞——三毛作品的今昔》

  稻草人手记

  《序》 《江洋大盗》 《亲爱的婆婆大人》 《西风不识相》

  《这样的人生》 《士为知己者死》 《警告逃妻》 《这种家庭生活》

  《塑料儿童》 《卖花女》 《守望的天使》 《相思农场》

  《巨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 《寂地》 《五月花》 《玛黛拉游记》

  《温柔的夜》 《石头记》 《相逢何必曾相识》 《永远的马利亚》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

  哭泣的骆驼

  《尘缘》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哭泣的骆驼》 《逍遥七岛游》 《一个陌生人的死》 《大胡子与我》

  《哑奴》

  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回乡小笺》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送你一匹马

  《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 《爱马(自序)》 《蓦然回首》 《惊梦三十年》

  《回娘家》 《故乡人》 《看这个人》 《我所知所爱的马奎斯 》

  《逃亡》 《往事如烟》 《梦里不知身是客》 《野火烧不尽》

  《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 《学期作业报告》 《你是我特别的天使 》 《朝阳为谁升起》

  《一生的战役》 《送你一匹马》 《衣带渐宽终不悔 》 《陈老师(跋)》

  万水千山走遍

  《大蜥蜴之夜》 《街头巷尾》 《青鸟不到的地方》 《中美洲的花园》

  《美妮表妹》 《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附记》 《药师的孙女》

  《银湖之滨》 《索诺奇》 《夜戏》 《迷城》

  《逃水》

  倾城

  《女儿》 《阿姨》 《我的小姑》 《小姑》

  《我的小姑》 《我也叫她小姑》 《一千零一夜的阿姨》 《三毛,一位认真的玩童》

  《胆小鬼》 《吹兵》 《匪兵甲和匪兵乙》 《约会》

  《一生的爱》 《紫衣》 《蝴蝶的颜色》 《说给自己听》

  《爱和信任》 《简单》 《什么都快乐》 《天下本无事》

  《还给谁》 《轨外的时间》 《狼来了》 《一定去海边》

  《他》 《不负我心》 《夏日烟愁》 《倾城》

  《评'胆小鬼'》 《读三毛的'倾城'》

  背影

  《逃学为读书》 《背影》 《克里斯》 《荒山之夜》

  《离乡回乡》 《浪迹天涯话买卖》 《雨禅台北》 《周末》

  《永远的夏娃开场白》 《赤足天使》 《亲不亲,故乡人》 《黄昏的故事》

  《饺子大王》 《拾荒梦》 《巫人记》

  闹学记

  《序一》 《序二》 《闹学记你从哪里来》 《如果教室像游乐场》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先走了》 《新天新地重建家园》 《爱马落水之夜》

  《我要回家》 《求婚》 《孤独的长跑者》 《长歌杨柳青青》

  《导读罪在那里》 《遗爱星石》 《吉屋出售》 《随风而去》

  《E·T回家》 《后记》

  谈心

  《自爱而不自怜》 《祝福中国》 《人生何处不相逢》 《隔离与沟通》

  《不满、不满、不满》 《真聪明的好孩子》 《没有找呀》 《教书不是塔》

  《最重要的是被爱吗?》 《为什么、为什么?》 《读书和迷藏》 《不弃》

  《不逃》 《其实都不是问题》 《不能给你快乐》 《写作不难》

  《我喜欢把快乐当传染病》 《狱外的天空也是你的》 《是美德还是懦弱》 《“喜欢”有千万种》

  《读书不能只读一个月》 《五个对话》 《如果是我的女儿》 《如果我是你》

  《不要也罢》 《小朋友好》 《不会忘记你要的明信片》 《如何死得其所》

  《不讲了》 《说朋道友》 《愧疚感》 《少年愁》

  《回不出的书信 》 《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 《后记》

  我很喜欢三毛,所以她的作品我大都看过,感觉很独特,你不妨看看。

  张爱玲简文集

  -----------------------------------------------------------------------------

  ◎中短篇小说

  倾城之恋 金锁记 红玫瑰与白玫瑰

  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 创世纪

  多少恨

  霸王别姬 鸿鸾禧 色·戒

  牛 花凋 浮花浪蕊

  谈女人 等 五四遗事

  留情 相见欢 琉璃瓦

  封锁 茉莉香片 心经

  桂花蒸 年青的时候 殷宝滟送花楼会

  不幸的她

  ◎长篇小说

  半生缘 赤地之恋 秧歌

  小艾 怨女 十八春

  连环套

  ◎散文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经典散文集 都市的人生 红楼梦魇(文学评论)

  @遗稿

  爱恨倾城 小团圆

  艾青文集

  主要是诗集,他是诗人

  -----------------------------------------------------------------------------

  《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琼瑶经典小说

  ---------------------------------------------------------------------------------------

  还珠格格 在水一方 雁儿在林梢 青青河边草

  梅花烙 燃烧吧火鸟 浪花 我是一片云

  望夫崖 昨夜之灯 海鸥飞处 失火的天堂

  匆匆太匆匆 新月格格 紫贝壳 剪不断的乡愁

  烟锁重楼 六个梦 潮声 月满西楼

  鬼丈夫 一颗红豆 女朋友 幸运草

  金盏花 一帘幽梦 彩云飞 寒烟翠

  我的故事 心有千千结 几度夕烟红

  水云间 菟丝花 秋歌 翦翦风

  却上心头 碧云天 白狐 人在天涯

  雪珂 彩霞满天 烟雨朦朦 聚散两依依

  问斜阳 星河 窗外 梦的衣裳

  水灵 船 庭院深深 月朦胧鸟朦胧

  冰儿 苍天有泪 环珠格格续集

  http://wwwtianyabookcom/yanqing/qiongyao/qyhtm

  点击,全部都在。都是经典。

  ps:和她们同一时代的女作家。像庐隐,冰心,林徽因, 萧红,王安忆,丁玲,舒婷,杨绛,杨沫,宗璞,席慕容。

  下面再贡献几个简介

  庐隐:《海滨故人》 庐隐(1898.5.4—1934.5.13)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林徽因:现代著名文化名人,但是自己搞创作的水平不高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王安忆:《小鲍庄》《平凡的世界》《长恨歌》 中国当代著名中年女作家,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代表作。其母茹志娟亦是作家,可谓家学渊源,但我更喜欢后者的作品。王安忆的许多作品以上海为背景,如近期比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她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一段旧事娓娓道来,很有女性的细致感。但也嫌有些絮叨。对细节很执着,总是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她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个较短的长篇,叫《米尼》,大概是写一个有偷窃癖的女孩子,很有意思。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1904~198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是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舒婷:《致橡树》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杨绛:《干校六记》,钱钟书的妻子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杨沫:《青春之歌》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宗璞:《红豆》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就这些,你看还行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33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