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冤狱既成,明廷重新部署了防务,再次起用著名的孙承宗为督师,特设文武两经略,以兵部尚书梁廷栋、总兵满桂为之,屯西直、安定两门,并总督入卫京师的各路援兵。又任命旧帅王威、尤岱、杨御蕃、孙祖寿,出罪帅马世龙于狱,都以原官立功。命大学士孙承宗移镇山海关。诸将闻孙承宗、马世龙至,都自愿受其节制《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皇太极自北京后撤三十里,于十二月一日率军趋良乡,攻克其城。总兵官吴讷格屠固安县,尽歼其众。十六日,得知明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下狱,皇太极以为这是天赐良机,便亲统大军回师北京卢沟桥。明副将申甫率兵卒七千前来抵御,右翼五旗兵迎战,将明兵歼灭《东华录》天聪4,6页。,而这位副将喋血力战,刀伤丛身,箭伤数孔而死。
后金兵继续在京城附近攻掠,距京二十里,又击败一营明兵,并于当晚从捕获的人得知,永定门南二里外,驻有满桂、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四总兵,领马步兵四万,结栅木,四面列枪炮十重《旧满洲档译注》太宗朝,241~242页。。皇太极遂令诸将士,以三鼓进兵列阵。十七日黎明,十旗兵齐进,大战永定门外。最勇敢的是和硕图,一马当先突入明兵阵中。满桂骁勇敢战,他率步骑五千迎战,因寡不敌众,被后金兵击溃,他与副将孙祖寿及参游击将领三十余人都战死于阵中计六奇:《明季北略》,卷5,《满桂战死》。。总兵官黑云龙、麻登云等被俘,投降了后金《明史·满桂传》,卷271。参见夏燮:《明通鉴》,卷81。,京师大震。后金将阵获的六千马匹,择其善者,先赏给八大臣及众总兵、副将等。
这时,后金诸将争请进攻北京城。皇太极看到明朝“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昭梿:《啸亭杂录》,卷1。他留下一封信致崇祯帝,重申议和之意,然后移营北京城西北。
二十二日,遣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萨哈廉及总兵官扬古利等率兵三千略通州一带,攻克张家湾,放火烧船约千余。
二十七日,又遣阿巴泰、岳讬、萨哈廉、豪格率兵四千往围永平。同一天,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等率护军及火器营兵五百名,往视蓟州情形,与来援蓟州的山海关兵五千相遇,遂立营环列车楯枪炮,诸贝勒率兵冲入,全部歼灭《东华录》天聪4。。
第二天,皇太极接到参将英俄尔岱自遵化的报告说:“密云总督、蓟州道合兵,夜至遵化,四面夹攻,我兵出御敌兵,斩杀甚众,敌遂却。”
二十九日,又遣贝勒杜度统本旗护军往驻遵化,击败了来攻的明骑兵五千,杀明副将一员,获骆驼五百,马一千四百七十匹。
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正月初一,后金军越榛子镇,降沙河驿,抵滦河至永平,十旗兵环城立营,皇太极派副将阿山、叶臣选部下猛士二十四人同往,令其攻城。登梯时,须四人先登,每旁各令两人立,次令四人速登,又次令十六人络绎而登,然后阿山、叶臣亲登。其后令每旗官一员率兵一千助之。四日晨,天还没有亮,后金兵列梯牌攻永平城,施放火炮药箭。北城楼中炮,众兵乘势登城,城遂破。阿山、叶臣及猛士二十四人冒火奋力登城,被皇太极称为“我国第一等骁勇之人”,并传旨:“后遇攻城,勿令再登。”《清太宗实录》,卷6。
此战,明兵备御副使郑国昌及知府张凤奇,推官罗成功、卢化龙,教谕赵允殖,副总兵焦延庆,中军程应奇,守备赵国忠、东胜卫,指挥张国翰,乡居中书舍人廖汝钦,诸生韩原洞,武举唐之俊等都战死。知县张养初,户部郎中陈此心,兵备道白养粹,行人崔及第,户部主事白养元,游去杨声远等投降《东华录》天聪5。。天亮,皇太极命巴克什达海、游击高鸿中、阵获总兵官麻登云等执黄旗于城上,通谕官军百姓,俱令剃发。值得注意的是,为收揽人心,消弭汉族人民的反抗,在占领永平后,皇太极指示对明朝的士兵可“收其军器,各放还原籍”,遇到一般汉民则“纵庄村百姓,各还其家”,使其“乘时耕种,给以牛具,复榜示归顺各屯,令各安心农业”《清太宗实录》,卷6。。为解决后金人才之不足及收瓦解对方之效,对明的降官、降将则大批录用。尤其重用被明朝革职的官员,如,提升永平革职兵备道白养粹为巡抚,管理永平所属地方归顺人民。以明革职官孟乔芳、杨文魁为副将,统领本城兵四百人,给予马匹、甲胄、弓矢。皇太极把自己穿的黑狐裘等赐白养粹,又亲自召见孟乔芳、杨文魁等蒋良骐:《东华录》,卷2。。这些人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要为后金尽心出力。后来又规定“勿以形迹可疑,妄指平民为奸细”《清太宗实录》,卷7。,只将造谣惑众的李春旺斩首示众《清太宗实录》,卷6。。
皇太极率大军旋向山海关移营,留济尔哈朗、萨哈廉统兵一万镇守永平。传谕:“凡我举动,惟求万全,若敌至,勿轻出城,但须秣马以待。兵据城中,可分置汉人于一隅,拨给房屋,一一分清,书其姓名于门,令各照门帖居住。”《清太宗实录》,卷6。
后金军攻克永平时,昌黎县令左应选刚上任,他胆略过人,闻讯后,登城四望,传谕百姓不要惊恐,要紧闭城门,集溃卒,练民兵,治火药,列药于城,誓师固守。
后金兵七千余人至昌黎县城东关侯庙前,分三营围攻。内有永平生员陈钧敏、王金玉率十余骑,执黄旗到城下招降,左应选怒骂,严词拒绝。皇太极遂遣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蒙古兵排梯数十架,用火炮火箭攻击,为明兵所败。又命大臣达尔哈、喀克笃礼等领兵千人,昼夜攻城,仍不能奏效。十三日,皇太极对将士说:“鸟枪火炮,自远而至,目不得见,避之诚难。至于矢石,乃目力所及,可以引避,宜善攻击。”《清太宗实录》,卷6。于是,令右翼四旗攻其南,左翼四旗攻其东,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攻其北。他们都把云梯布列城下。军士将要登城时,城上滚木檑石、火炮鸟枪齐发,火燎梯折,难以进攻。派遣降民李应芳说降,亦被左应选诱而杀之。欲凿城而入,又缺锹镐。代善以不能攻克,遣人驰奏。于是焚其近城庐舍,撤离县四十里,往柳河诸处安营。
因迁安、滦州相继投降,十七日,命固山额真纳穆泰、和硕图、图尔格、顾三台各率本旗兵驻防滦州。为此,皇太极发布如下命令:
汝等往视情形,若城内人民效顺,便可入城,倘犹抗逆,以计图之;不可图,则以梯攻;如城中兵力尚强,不得遽攻,当即还师。《清太宗实录》,卷6。
这一次行动是,令众军居后,游击高鸿中、库尔缠率十人先往,诱令开城。随后大军入城,获库银四百七十两、仓粮一万零九石。当天命令将前俘获之人口马匹共三千余,由贝勒岳讬、豪格率兵千人携回沈阳。
这时,明朝有一位新任重臣,名叫刘之纶,农民出身,从小好学,外号“刘圣人”。他考上了进士以后,还钻研军事技术,试图用木料做成西洋大小炮及新式战车。他还懂兵法,便破格被提为兵部右侍郎。他十分感激。在他的好友申甫与大将满桂战死后,他毅然自请抵御后金兵。他请求率京营兵,朝廷没有批准,又请求率领关外的四川兵,还是不准。于是他招募了一万人,分为八营,以八名副总兵为将。廷臣看到刘之纶骤然官升高位,受命视师,都非常嫉妒。有个叫文震孟的官员,指使人对他施加压力,说:“你应当辞去侍郎而换上科臣的头衔出征。”刘之纶不理。
在雨雪纷飞中,刘之纶率万人誓师,激励将士,警与后金兵血战到底。他率军离京,行至通州,守城的将官拒不接纳。他和将士们只好冒雨雪宿营于古庙中。这时言官趁此攻击他“逗留”。刘之纶很气愤,给崇祯上疏,说:“小人意忌,有事推卸责任,无事则挑拨是非,只因为臣任侍郎职而惹起事端。请削去臣官,赐我这骸骨还乡。”崇祯阅了奏疏,没有同意,还鼓励了一番。刘之纶只好率师越过通州,向东进兵,出蓟州,自率八营兵抵遵化,列兵城外八里的娘娘庙山。
守遵化的后金兵出城,击破刘之纶二营兵,但其余营兵仍不退。二十二日,代善率三万精骑赶到,大炮与箭矢齐发,将刘之纶的兵击溃,俘获一员裨将,供说:刘之纶驻营娘娘庙山。代善挥军包围,召刘之纶投降,遭到拒绝,便下令发起攻击。刘之纶发炮还击,不料炮身爆炸,引起军营自乱。左右将领劝他整队徐徐撤退。刘之纶斥责说:“不许多言!我受朝廷厚恩,以死报国!”严令击鼓再战,双方矢如飞蝗,激战不休。眼看明兵支持不住,刘之纶从身上解下所佩印绶,交给家人,让他交还朝廷。此刻,后金兵已破明兵,突攻至山上。刘之纶躲进一个石岩之中,被后金总兵官楞额礼之子穆成格发现,当即用箭把他射死。此战,刘之纶所部八营兵覆没七营,只有一营兵乘夜逃脱。败报传到朝廷,崇祯嘉奖刘之纶,给予优恤《明史·刘之纶传》,卷261。夏燮:《明通鉴》,卷82。。
皇太极将攻占的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皆留兵固守,作为插在关内的楔子。命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萨哈廉及文臣索尼、宁完我、喀木图率领正白、镶红、正蓝三旗将士镇守永平府;文臣鲍承先、白格率领镶黄、镶蓝二旗将士镇守迁安县;以滦州系边地,命固山额真图尔格、纳穆泰为帅,偕文臣库尔缠及高鸿中率正黄、正红、镶白三旗将士守之。又命察哈喇为帅,与范文程率蒙古八旗将士镇守遵化《清太宗实录》,卷6。。
二月二十二日,皇太极又谕诸贝勒:“宜严饬军士,毋侵害归顺之民,倘有违悖,该管牛录额真以下,俱治罪。”其余众军由皇太极率领,于三月二日取冷口关(迁安县东北)返回沈阳。皇太极回沈阳不久,便派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率兵五千,前去与阿巴泰等换防,分别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后金军所占四城处于明朝境内,如汪洋大海之中的孤岛,明朝岂容其存在!崇祯三年(天聪四年)五月九日,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明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等率兵攻打滦州。各乡人民武装三万余人,自办行粮,参加攻城战斗周文郁:《边事小记》,《莲泊店乡兵纪事》。。后金固山额真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等各驻防地,分陴固守,屡败明兵,驱之壕外。
此时,二大贝勒阿敏、硕托在永平得到滦州被围的消息,只派大臣巴都礼率兵数百人增援滦州,为明兵所歼。阿敏擅自将迁安守兵与县民撤出,入永平府。明兵以红衣炮攻城,击坏城垛,城楼焚毁。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等力不能支,遂于十二日夜弃滦州奔永平。正赶上天下大雨,后金军不作抵抗,惊慌撤退,秩序大乱,或二十人,或三十人结队而行,到处遭到明兵截击,阵亡达四百余人。
阿敏、硕托闻之大惊,既不往迎败兵,更不待后军至,即下令遵化守将察哈喇等弃城逃跑,并将永平新降汉官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太仆寺卿陈王庭、主事白养元、知县白珩、掌印官陈清华等人处死《清太宗实录》,卷7。。同时下令屠城,尽屠城中百姓,收拾金银缎帛,于当天夜里弃永平,出冷口逃归沈阳《东华录》天聪5。。皇太极已派出的贝勒杜度率精兵赴永平换防,见此状,只好撤回。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数日之内全部丢失。明朝称此役为“遵永大捷”。
皇太极闻讯,大怒。消息传出,后金举国上下无不痛愤。六月四日,皇太极以阿敏自永平败还,令诸贝勒众臣不得进城,于十五里外立营,只准士卒入城。六月七日,诸贝勒大臣及文武各官集会,会上命岳讬宣布阿敏十六条罪状,从第十条开始,都是和镇守永平有关。如第十条,皇太极出塞班师后,指令阿敏去永平等四城替换济尔哈朗,他竟提出与弟济尔哈朗同驻。皇太极以济尔哈朗劳苦,没有同意。阿敏背后对其叔父说:“不让我与弟弟同驻,我拿箭射杀他。”其叔父斥责他,他竟挥舞胳膊说:“吾自杀吾弟,将奈吾何?”第十一条是,阿敏入永平府超过皇太极规定:迎接官员要用二伞盖。第十二条是,入水平府,深恨汉人,不愿抚育降民,声言允许众兵将囊袋填得饱饱的。第十三条是,驱汉人为奴,故意隳坏基业,使“不仁之名扬于天下”。第十四条是,镇守永平等官员不愿守此地,忧虑性命难保,阿敏不以国事为忧,竟散布不满,涣散人心。第十五条是,阿敏驻守永平时,竟派人至喀喇沁强行求婚,取其二女为妻。第十六条是,明兵围滦州三昼夜,阿敏拥有最多最好的兵,却坐视不救,任其陷落,只派一二百人去救,白白送死;当滦州失守兵败,既不往迎败兵,更不待后军至,竟自先撤。他不听劝告,连弃三城,又将永平、迁安官民尽行屠戮,大掠财帛牲畜载之以归《清太宗实录》,卷7。。
根据十六条罪状,主要是弃失永平四城等七大罪状,诸贝勒大臣议罪,要求把他处死。皇太极命从宽处理,仅处以幽禁,夺所属人口、奴仆、财物、牲畜,只给阿敏庄六所、园二所,并其子之乳母等二十人、羊五百、乳牛及食用牛二十。硕托、汤古岱、纳穆泰、巴布泰、图尔格等亦革职,或籍其家《东华录》天聪四年六月。。
当然阿敏的彻底垮台不完全是弃关内四城。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速尔哈赤的长子,努尔哈赤在世时深受器重,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列,号称“四大贝勒”,佐努尔哈赤掌握机务。皇太极即汗位后,他仍受到器重,凡上朝议事与皇太极并坐。这种局面在后金加强封建集权的时代,已经很不适应了。阿敏在永平所作所为,表现出他还是摆出满洲贵族的架势,傲慢狂妄,自以为是。及其永平四城失败,使皇太极在政治、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不能不连同他作为过了时的旧势力的代表人物,趁机将他除掉。
己巳之役,是后金初次入塞,此役自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入口,至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十一日拨营东归,历经七个月。其间,明清双方既有战场上的刀兵相见,亦有背地里的议和谈判。战争以后金迂回突袭成功而告终。后金初次入塞势如破竹,席卷长驱,直至北京城下,“每战必胜,每次必克”北京大学藏:天聪四年正月刻本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明兵失败,后金长驱无阻,首先是由于明关内防御空虚。“无屯兵处,且中原升平日久,文物极盛,而戒备全疏,贼若入关,不难长驱。”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卷22,8页。据投降后金的建昌路参将马光远说,他到任后,见兵马瘦弱,钱粮不敷,边防空虚,戈甲朽坏。又见探报夷情紧急,彼时即知后金兵有突犯蓟门之意,便将此情况呈于督抚镇衙门。他满怀希望言听计从,施展一番壮志。不期文官爱钱,武官忌妒,他心灰意冷,每日抱闷,唯仰天长叹而已《明清史料》甲编。。仅此一例,已看出明朝防御空虚的严重情况。
其次,明朝君昏臣奸,误杀袁崇焕,卑视辽人,更涣散了军心。有人说,自总兵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明用之善,则成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袁崇焕重视辽人,辽人亦乐为效力《明清史料》乙编。。袁崇焕被逮后,辽兵伤心地说:“在此立功何用?”反而逼使他们投向后金。
军心如此,民心亦涣散,无固守之志,也是明兵失败、后金制胜的一大原因。《明季北略》对此作了如下的评述:
己巳之役,后金兵所向,而城先空者,良乡、滦州、香河、固安、张湾。有城先空而兵不入者,如霸州三屯。有先降数日而兵始至者,如玉田,如迁安。有兵将先降而知守不知者,如遵化,如永平。有虚张声势而兵不敢犯者,如昌平,如涿州。有受降旗兵过而不取者,如顺义。有兵留而不攻、迹在若守若顺之间者,如房山。有兵至而顺兵去而守以援兵至而免者,如乐亭、抚宁。
还有一个原因是军事指挥上一再失误。明兵科都给事中张鹏云言:“敌骑内犯半月,诸臣所料理,如通州津要,昌平山陵,人人皆知其必犯,而不见布置之防。遵化以南有丰润,稍北平谷,皆属间道,未闻奇伏,侦骑不下三百,而敌之多寡杳然,则见司马之责,各援将如云如雨,日费本色数千石,折色数千金,今果沛然有余剩吗?不即求接济,则是司马之责。最亟莫如火炮,而铅石、滚木等或缺或少,则是司空之责。”谈迁:《国榷》,卷91。
后金发动己巳之役,是自努尔哈赤伐明以来,第一次空前地大深入。这次军事行动不仅是后金战术上的一个突破,而且也具有战略意义。此次远袭,不但训练了后金兵长途行军、攻城战守与主力会战的作战能力,同时也窥见了明朝政治上的反动腐败,经济凋敝、军事无能及岁欠年荒、“流寇”纷起的实况,增强了入主中原、君临天下的进取雄心。对于明朝来说,后金的饱掠、军事打击,使其损兵折将,消耗了兵力,财源更加枯竭。更重要的是,明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了袁崇焕,为后金除了一个劲敌;同时使明兵中能征善战的辽兵辽将,因不被信任而纷纷投向后金,成为后金数次入关之向导。而所谓四方勤王之师,亦多以兵饷缺乏,军溃卒逃,其中一些人立刻参加到农民起义中去,转身又向明朝作战了。
二十二日,遣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萨哈廉及总兵官扬古利等率兵三千略通州一带,攻克张家湾,放火烧船约千余。
二十七日,又遣阿巴泰、岳讬、萨哈廉、豪格率兵四千往围永平。同一天,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等率护军及火器营兵五百名,往视蓟州情形,与来援蓟州的山海关兵五千相遇,遂立营环列车楯枪炮,诸贝勒率兵冲入,全部歼灭《东华录》天聪4。。
第二天,皇太极接到参将英俄尔岱自遵化的报告说:“密云总督、蓟州道合兵,夜至遵化,四面夹攻,我兵出御敌兵,斩杀甚众,敌遂却。”
二十九日,又遣贝勒杜度统本旗护军往驻遵化,击败了来攻的明骑兵五千,杀明副将一员,获骆驼五百,马一千四百七十匹。
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正月初一,后金军越榛子镇,降沙河驿,抵滦河至永平,十旗兵环城立营,皇太极派副将阿山、叶臣选部下猛士二十四人同往,令其攻城。登梯时,须四人先登,每旁各令两人立,次令四人速登,又次令十六人络绎而登,然后阿山、叶臣亲登。其后令每旗官一员率兵一千助之。四日晨,天还没有亮,后金兵列梯牌攻永平城,施放火炮药箭。北城楼中炮,众兵乘势登城,城遂破。阿山、叶臣及猛士二十四人冒火奋力登城,被皇太极称为“我国第一等骁勇之人”,并传旨:“后遇攻城,勿令再登。”《清太宗实录》,卷6。
此战,明兵备御副使郑国昌及知府张凤奇,推官罗成功、卢化龙,教谕赵允殖,副总兵焦延庆,中军程应奇,守备赵国忠、东胜卫,指挥张国翰,乡居中书舍人廖汝钦,诸生韩原洞,武举唐之俊等都战死。知县张养初,户部郎中陈此心,兵备道白养粹,行人崔及第,户部主事白养元,游去杨声远等投降《东华录》天聪5。。天亮,皇太极命巴克什达海、游击高鸿中、阵获总兵官麻登云等执黄旗于城上,通谕官军百姓,俱令剃发。值得注意的是,为收揽人心,消弭汉族人民的反抗,在占领永平后,皇太极指示对明朝的士兵可“收其军器,各放还原籍”,遇到一般汉民则“纵庄村百姓,各还其家”,使其“乘时耕种,给以牛具,复榜示归顺各屯,令各安心农业”《清太宗实录》,卷6。。为解决后金人才之不足及收瓦解对方之效,对明的降官、降将则大批录用。尤其重用被明朝革职的官员,如,提升永平革职兵备道白养粹为巡抚,管理永平所属地方归顺人民。以明革职官孟乔芳、杨文魁为副将,统领本城兵四百人,给予马匹、甲胄、弓矢。皇太极把自己穿的黑狐裘等赐白养粹,又亲自召见孟乔芳、杨文魁等蒋良骐:《东华录》,卷2。。这些人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要为后金尽心出力。后来又规定“勿以形迹可疑,妄指平民为奸细”《清太宗实录》,卷7。,只将造谣惑众的李春旺斩首示众《清太宗实录》,卷6。。
皇太极率大军旋向山海关移营,留济尔哈朗、萨哈廉统兵一万镇守永平。传谕:“凡我举动,惟求万全,若敌至,勿轻出城,但须秣马以待。兵据城中,可分置汉人于一隅,拨给房屋,一一分清,书其姓名于门,令各照门帖居住。”《清太宗实录》,卷6。
后金军攻克永平时,昌黎县令左应选刚上任,他胆略过人,闻讯后,登城四望,传谕百姓不要惊恐,要紧闭城门,集溃卒,练民兵,治火药,列药于城,誓师固守。
后金兵七千余人至昌黎县城东关侯庙前,分三营围攻。内有永平生员陈钧敏、王金玉率十余骑,执黄旗到城下招降,左应选怒骂,严词拒绝。皇太极遂遣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蒙古兵排梯数十架,用火炮火箭攻击,为明兵所败。又命大臣达尔哈、喀克笃礼等领兵千人,昼夜攻城,仍不能奏效。十三日,皇太极对将士说:“鸟枪火炮,自远而至,目不得见,避之诚难。至于矢石,乃目力所及,可以引避,宜善攻击。”《清太宗实录》,卷6。于是,令右翼四旗攻其南,左翼四旗攻其东,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攻其北。他们都把云梯布列城下。军士将要登城时,城上滚木檑石、火炮鸟枪齐发,火燎梯折,难以进攻。派遣降民李应芳说降,亦被左应选诱而杀之。欲凿城而入,又缺锹镐。代善以不能攻克,遣人驰奏。于是焚其近城庐舍,撤离县四十里,往柳河诸处安营。
因迁安、滦州相继投降,十七日,命固山额真纳穆泰、和硕图、图尔格、顾三台各率本旗兵驻防滦州。为此,皇太极发布如下命令:
汝等往视情形,若城内人民效顺,便可入城,倘犹抗逆,以计图之;不可图,则以梯攻;如城中兵力尚强,不得遽攻,当即还师。《清太宗实录》,卷6。
这一次行动是,令众军居后,游击高鸿中、库尔缠率十人先往,诱令开城。随后大军入城,获库银四百七十两、仓粮一万零九石。当天命令将前俘获之人口马匹共三千余,由贝勒岳讬、豪格率兵千人携回沈阳。
这时,明朝有一位新任重臣,名叫刘之纶,农民出身,从小好学,外号“刘圣人”。他考上了进士以后,还钻研军事技术,试图用木料做成西洋大小炮及新式战车。他还懂兵法,便破格被提为兵部右侍郎。他十分感激。在他的好友申甫与大将满桂战死后,他毅然自请抵御后金兵。他请求率京营兵,朝廷没有批准,又请求率领关外的四川兵,还是不准。于是他招募了一万人,分为八营,以八名副总兵为将。廷臣看到刘之纶骤然官升高位,受命视师,都非常嫉妒。有个叫文震孟的官员,指使人对他施加压力,说:“你应当辞去侍郎而换上科臣的头衔出征。”刘之纶不理。
在雨雪纷飞中,刘之纶率万人誓师,激励将士,警与后金兵血战到底。他率军离京,行至通州,守城的将官拒不接纳。他和将士们只好冒雨雪宿营于古庙中。这时言官趁此攻击他“逗留”。刘之纶很气愤,给崇祯上疏,说:“小人意忌,有事推卸责任,无事则挑拨是非,只因为臣任侍郎职而惹起事端。请削去臣官,赐我这骸骨还乡。”崇祯阅了奏疏,没有同意,还鼓励了一番。刘之纶只好率师越过通州,向东进兵,出蓟州,自率八营兵抵遵化,列兵城外八里的娘娘庙山。
守遵化的后金兵出城,击破刘之纶二营兵,但其余营兵仍不退。二十二日,代善率三万精骑赶到,大炮与箭矢齐发,将刘之纶的兵击溃,俘获一员裨将,供说:刘之纶驻营娘娘庙山。代善挥军包围,召刘之纶投降,遭到拒绝,便下令发起攻击。刘之纶发炮还击,不料炮身爆炸,引起军营自乱。左右将领劝他整队徐徐撤退。刘之纶斥责说:“不许多言!我受朝廷厚恩,以死报国!”严令击鼓再战,双方矢如飞蝗,激战不休。眼看明兵支持不住,刘之纶从身上解下所佩印绶,交给家人,让他交还朝廷。此刻,后金兵已破明兵,突攻至山上。刘之纶躲进一个石岩之中,被后金总兵官楞额礼之子穆成格发现,当即用箭把他射死。此战,刘之纶所部八营兵覆没七营,只有一营兵乘夜逃脱。败报传到朝廷,崇祯嘉奖刘之纶,给予优恤《明史·刘之纶传》,卷261。夏燮:《明通鉴》,卷82。。
皇太极将攻占的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皆留兵固守,作为插在关内的楔子。命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萨哈廉及文臣索尼、宁完我、喀木图率领正白、镶红、正蓝三旗将士镇守永平府;文臣鲍承先、白格率领镶黄、镶蓝二旗将士镇守迁安县;以滦州系边地,命固山额真图尔格、纳穆泰为帅,偕文臣库尔缠及高鸿中率正黄、正红、镶白三旗将士守之。又命察哈喇为帅,与范文程率蒙古八旗将士镇守遵化《清太宗实录》,卷6。。
二月二十二日,皇太极又谕诸贝勒:“宜严饬军士,毋侵害归顺之民,倘有违悖,该管牛录额真以下,俱治罪。”其余众军由皇太极率领,于三月二日取冷口关(迁安县东北)返回沈阳。皇太极回沈阳不久,便派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率兵五千,前去与阿巴泰等换防,分别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后金军所占四城处于明朝境内,如汪洋大海之中的孤岛,明朝岂容其存在!崇祯三年(天聪四年)五月九日,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明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等率兵攻打滦州。各乡人民武装三万余人,自办行粮,参加攻城战斗周文郁:《边事小记》,《莲泊店乡兵纪事》。。后金固山额真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等各驻防地,分陴固守,屡败明兵,驱之壕外。
此时,二大贝勒阿敏、硕托在永平得到滦州被围的消息,只派大臣巴都礼率兵数百人增援滦州,为明兵所歼。阿敏擅自将迁安守兵与县民撤出,入永平府。明兵以红衣炮攻城,击坏城垛,城楼焚毁。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等力不能支,遂于十二日夜弃滦州奔永平。正赶上天下大雨,后金军不作抵抗,惊慌撤退,秩序大乱,或二十人,或三十人结队而行,到处遭到明兵截击,阵亡达四百余人。
阿敏、硕托闻之大惊,既不往迎败兵,更不待后军至,即下令遵化守将察哈喇等弃城逃跑,并将永平新降汉官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太仆寺卿陈王庭、主事白养元、知县白珩、掌印官陈清华等人处死《清太宗实录》,卷7。。同时下令屠城,尽屠城中百姓,收拾金银缎帛,于当天夜里弃永平,出冷口逃归沈阳《东华录》天聪5。。皇太极已派出的贝勒杜度率精兵赴永平换防,见此状,只好撤回。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数日之内全部丢失。明朝称此役为“遵永大捷”。
皇太极闻讯,大怒。消息传出,后金举国上下无不痛愤。六月四日,皇太极以阿敏自永平败还,令诸贝勒众臣不得进城,于十五里外立营,只准士卒入城。六月七日,诸贝勒大臣及文武各官集会,会上命岳讬宣布阿敏十六条罪状,从第十条开始,都是和镇守永平有关。如第十条,皇太极出塞班师后,指令阿敏去永平等四城替换济尔哈朗,他竟提出与弟济尔哈朗同驻。皇太极以济尔哈朗劳苦,没有同意。阿敏背后对其叔父说:“不让我与弟弟同驻,我拿箭射杀他。”其叔父斥责他,他竟挥舞胳膊说:“吾自杀吾弟,将奈吾何?”第十一条是,阿敏入永平府超过皇太极规定:迎接官员要用二伞盖。第十二条是,入水平府,深恨汉人,不愿抚育降民,声言允许众兵将囊袋填得饱饱的。第十三条是,驱汉人为奴,故意隳坏基业,使“不仁之名扬于天下”。第十四条是,镇守永平等官员不愿守此地,忧虑性命难保,阿敏不以国事为忧,竟散布不满,涣散人心。第十五条是,阿敏驻守永平时,竟派人至喀喇沁强行求婚,取其二女为妻。第十六条是,明兵围滦州三昼夜,阿敏拥有最多最好的兵,却坐视不救,任其陷落,只派一二百人去救,白白送死;当滦州失守兵败,既不往迎败兵,更不待后军至,竟自先撤。他不听劝告,连弃三城,又将永平、迁安官民尽行屠戮,大掠财帛牲畜载之以归《清太宗实录》,卷7。。
根据十六条罪状,主要是弃失永平四城等七大罪状,诸贝勒大臣议罪,要求把他处死。皇太极命从宽处理,仅处以幽禁,夺所属人口、奴仆、财物、牲畜,只给阿敏庄六所、园二所,并其子之乳母等二十人、羊五百、乳牛及食用牛二十。硕托、汤古岱、纳穆泰、巴布泰、图尔格等亦革职,或籍其家《东华录》天聪四年六月。。
当然阿敏的彻底垮台不完全是弃关内四城。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速尔哈赤的长子,努尔哈赤在世时深受器重,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列,号称“四大贝勒”,佐努尔哈赤掌握机务。皇太极即汗位后,他仍受到器重,凡上朝议事与皇太极并坐。这种局面在后金加强封建集权的时代,已经很不适应了。阿敏在永平所作所为,表现出他还是摆出满洲贵族的架势,傲慢狂妄,自以为是。及其永平四城失败,使皇太极在政治、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不能不连同他作为过了时的旧势力的代表人物,趁机将他除掉。
己巳之役,是后金初次入塞,此役自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入口,至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十一日拨营东归,历经七个月。其间,明清双方既有战场上的刀兵相见,亦有背地里的议和谈判。战争以后金迂回突袭成功而告终。后金初次入塞势如破竹,席卷长驱,直至北京城下,“每战必胜,每次必克”北京大学藏:天聪四年正月刻本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明兵失败,后金长驱无阻,首先是由于明关内防御空虚。“无屯兵处,且中原升平日久,文物极盛,而戒备全疏,贼若入关,不难长驱。”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卷22,8页。据投降后金的建昌路参将马光远说,他到任后,见兵马瘦弱,钱粮不敷,边防空虚,戈甲朽坏。又见探报夷情紧急,彼时即知后金兵有突犯蓟门之意,便将此情况呈于督抚镇衙门。他满怀希望言听计从,施展一番壮志。不期文官爱钱,武官忌妒,他心灰意冷,每日抱闷,唯仰天长叹而已《明清史料》甲编。。仅此一例,已看出明朝防御空虚的严重情况。
其次,明朝君昏臣奸,误杀袁崇焕,卑视辽人,更涣散了军心。有人说,自总兵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明用之善,则成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袁崇焕重视辽人,辽人亦乐为效力《明清史料》乙编。。袁崇焕被逮后,辽兵伤心地说:“在此立功何用?”反而逼使他们投向后金。
军心如此,民心亦涣散,无固守之志,也是明兵失败、后金制胜的一大原因。《明季北略》对此作了如下的评述:
己巳之役,后金兵所向,而城先空者,良乡、滦州、香河、固安、张湾。有城先空而兵不入者,如霸州三屯。有先降数日而兵始至者,如玉田,如迁安。有兵将先降而知守不知者,如遵化,如永平。有虚张声势而兵不敢犯者,如昌平,如涿州。有受降旗兵过而不取者,如顺义。有兵留而不攻、迹在若守若顺之间者,如房山。有兵至而顺兵去而守以援兵至而免者,如乐亭、抚宁。
还有一个原因是军事指挥上一再失误。明兵科都给事中张鹏云言:“敌骑内犯半月,诸臣所料理,如通州津要,昌平山陵,人人皆知其必犯,而不见布置之防。遵化以南有丰润,稍北平谷,皆属间道,未闻奇伏,侦骑不下三百,而敌之多寡杳然,则见司马之责,各援将如云如雨,日费本色数千石,折色数千金,今果沛然有余剩吗?不即求接济,则是司马之责。最亟莫如火炮,而铅石、滚木等或缺或少,则是司空之责。”谈迁:《国榷》,卷91。
后金发动己巳之役,是自努尔哈赤伐明以来,第一次空前地大深入。这次军事行动不仅是后金战术上的一个突破,而且也具有战略意义。此次远袭,不但训练了后金兵长途行军、攻城战守与主力会战的作战能力,同时也窥见了明朝政治上的反动腐败,经济凋敝、军事无能及岁欠年荒、“流寇”纷起的实况,增强了入主中原、君临天下的进取雄心。对于明朝来说,后金的饱掠、军事打击,使其损兵折将,消耗了兵力,财源更加枯竭。更重要的是,明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杀了袁崇焕,为后金除了一个劲敌;同时使明兵中能征善战的辽兵辽将,因不被信任而纷纷投向后金,成为后金数次入关之向导。而所谓四方勤王之师,亦多以兵饷缺乏,军溃卒逃,其中一些人立刻参加到农民起义中去,转身又向明朝作战了。
二月二十二日,皇太极又谕诸贝勒:“宜严饬军士,毋侵害归顺之民,倘有违悖,该管牛录额真以下,俱治罪。”其余众军由皇太极率领,于三月二日取冷口关(迁安县东北)返回沈阳。皇太极回沈阳不久,便派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率兵五千,前去与阿巴泰等换防,分别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后金军所占四城处于明朝境内,如汪洋大海之中的孤岛,明朝岂容其存在!崇祯三年(天聪四年)五月九日,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明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等率兵攻打滦州。各乡人民武装三万余人,自办行粮,参加攻城战斗周文郁:《边事小记》,《莲泊店乡兵纪事》。。后金固山额真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等各驻防地,分陴固守,屡败明兵,驱之壕外。
此时,二大贝勒阿敏、硕托在永平得到滦州被围的消息,只派大臣巴都礼率兵数百人增援滦州,为明兵所歼。阿敏擅自将迁安守兵与县民撤出,入永平府。明兵以红衣炮攻城,击坏城垛,城楼焚毁。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等力不能支,遂于十二日夜弃滦州奔永平。正赶上天下大雨,后金军不作抵抗,惊慌撤退,秩序大乱,或二十人,或三十人结队而行,到处遭到明兵截击,阵亡达四百余人。
阿敏、硕托闻之大惊,既不往迎败兵,更不待后军至,即下令遵化守将察哈喇等弃城逃跑,并将永平新降汉官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太仆寺卿陈王庭、主事白养元、知县白珩、掌印官陈清华等人处死《清太宗实录》,卷7。。同时下令屠城,尽屠城中百姓,收拾金银缎帛,于当天夜里弃永平,出冷口逃归沈阳《东华录》天聪5。。皇太极已派出的贝勒杜度率精兵赴永平换防,见此状,只好撤回。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数日之内全部丢失。明朝称此役为“遵永大捷”。
皇太极闻讯,大怒。消息传出,后金举国上下无不痛愤。六月四日,皇太极以阿敏自永平败还,令诸贝勒众臣不得进城,于十五里外立营,只准士卒入城。六月七日,诸贝勒大臣及文武各官集会,会上命岳讬宣布阿敏十六条罪状,从第十条开始,都是和镇守永平有关。如第十条,皇太极出塞班师后,指令阿敏去永平等四城替换济尔哈朗,他竟提出与弟济尔哈朗同驻。皇太极以济尔哈朗劳苦,没有同意。阿敏背后对其叔父说:“不让我与弟弟同驻,我拿箭射杀他。”其叔父斥责他,他竟挥舞胳膊说:“吾自杀吾弟,将奈吾何?”第十一条是,阿敏入永平府超过皇太极规定:迎接官员要用二伞盖。第十二条是,入水平府,深恨汉人,不愿抚育降民,声言允许众兵将囊袋填得饱饱的。第十三条是,驱汉人为奴,故意隳坏基业,使“不仁之名扬于天下”。第十四条是,镇守永平等官员不愿守此地,忧虑性命难保,阿敏不以国事为忧,竟散布不满,涣散人心。第十五条是,阿敏驻守永平时,竟派人至喀喇沁强行求婚,取其二女为妻。第十六条是,明兵围滦州三昼夜,阿敏拥有最多最好的兵,却坐视不救,任其陷落,只派一二百人去救,白白送死;当滦州失守兵败,既不往迎败兵,更不待后军至,竟自先撤。他不听劝告,连弃三城,又将永平、迁安官民尽行屠戮,大掠财帛牲畜载之以归《清太宗实录》,卷7。。
根据十六条罪状,主要是弃失永平四城等七大罪状,诸贝勒大臣议罪,要求把他处死。皇太极命从宽处理,仅处以幽禁,夺所属人口、奴仆、财物、牲畜,只给阿敏庄六所、园二所,并其子之乳母等二十人、羊五百、乳牛及食用牛二十。硕托、汤古岱、纳穆泰、巴布泰、图尔格等亦革职,或籍其家《东华录》天聪四年六月。。
当然阿敏的彻底垮台不完全是弃关内四城。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速尔哈赤的长子,努尔哈赤在世时深受器重,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列,号称“四大贝勒”,佐努尔哈赤掌握机务。皇太极即汗位后,他仍受到器重,凡上朝议事与皇太极并坐。这种局面在后金加强封建集权的时代,已经很不适应了。阿敏在永平所作所为,表现出他还是摆出满洲贵族的架势,傲慢狂妄,自以为是。及其永平四城失败,使皇太极在政治、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不能不连同他作为过了时的旧势力的代表人物,趁机将他除掉。
己巳之役,是后金初次入塞,此役自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入口,至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十一日拨营东归,历经七个月。其间,明清双方既有战场上的刀兵相见,亦有背地里的议和谈判。战争以后金迂回突袭成功而告终。后金初次入塞势如破竹,席卷长驱,直至北京城下,“每战必胜,每次必克”北京大学藏:天聪四年正月刻本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22个俞字开头的成语及词语
查 词
俞跗, yú fū 基本解释
传说为 黄帝 时良医。《鹖冠子·世贤》:“ 卓襄王 问 庞煖 曰:‘夫君人者亦为其国乎?’ 庞煖 曰:‘王独不闻 俞跗 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淮南子·人间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 扁鹊 俞跗 之巧,犹不能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皆曰 俞跗 、 扁鹊 、 和 、 缓 、 仓公 之流,必能治病,何不勿死?”
俞骑, yú qí 基本解释
见“ 俞儿骑 ”。
俞旨, yú zhǐ 基本解释
表示同意的圣旨。 宋 司马光 《辞枢密副使第三札子》:“臣前者两次曾辞免枢密副使,未奉俞旨。” 宋 陆游 《谢致仕表》:“奉祠虽佚,窃食靡安,兹洊贡於忱辞,始恭承於俞旨。”《明史·方从哲传》:“ 从哲 乃叩首 仁德门 ,跪俟俞旨,帝终不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 屡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几而祸作矣。”
俞平伯, yú píng bó 作家,学者。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曾参加新文学运动,加入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参与创办中国最早的诗歌刊物《诗》。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对古典文学研究尤深,编选、校点、注释多种古典文学作品。其《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另著有诗集《冬夜》、散文集《杂拌儿》以及《论诗词曲杂著》等。
俞穴, shù xué 基本解释
即穴位。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前辈》诗:“更参九针法,俞穴别肤腠。”
英文翻译
1医Shu-acupoint
俞拊, yú fǔ 基本解释
即 俞跗 。相传为 黄帝 时的良医。《汉书·艺文志》:“《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黄帝 时医也。”《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 岐伯 、 俞拊 ,中世有 扁鹊 、 秦和 ,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 兴有 仓公 。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详“ 俞跗 ”。
俞扁, yú biǎn 基本解释
俞跗 、 扁鹊 两位古代名医的并称。借指医生、名医。 唐 柳宗元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 俞 扁 之门,不拒病夫。”
俞咈, yú fú 基本解释
犹言赞成和反对。咈,犹言否、不行。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稍存俞咈词,不害于喁唱。”
俞脉, yú mài 基本解释
穴位与经脉。中医称脉之所注为俞(穴位)。亦用以比喻互有联系的事物。 章炳麟 《官制索隐》:“夫 胡广 解《汉官》,多原 周 制; 康成 说《周礼》,又附 汉 仪,明其俞脉相通,非苟为皮附而已。”
俞儿骑, yú ér qí 基本解释
古代帝王大驾出行时充当仪仗队伍前导的骑卫。以登山之神名之。《隋书·礼仪志五》:“指南车,大驾出,为先启之乘。 汉 初,置俞儿骑,并为先驱……后废其骑而存其车。”亦省称“ 俞骑 ”。 晋 左思 《吴都赋》:“俞骑骋路,指南司方。”参见“ 俞儿 ”。
俞咨, yú zī 基本解释
咨询,商讨。《艺文类聚》卷十引 汉 班固 《典引》:“屡访羣儒,俞咨故老。”一本作“ 谕 ”。
俞允, yú yǔn 基本解释
《书·尧典》:“帝曰:‘俞。’”俞,应诺之词。后即称允诺为“俞允”。多用于君主。 五代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累乞一藩,终不俞允。” 宋 朱熹 《答龚参政书》:“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宋史·赵普传》:“ 太祖 怒甚,起, 普 亦随之, 太祖 入宫, 普 立於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臣妄陈大计,皆承俞允。”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日前呈请改革政治,曾云如蒙恩准,当静候调遣,虽蹈汤火,亦所不辞。现已悉蒙俞允,自应亟践前言,维兹危局。”
俞振飞, yú zhèn fēi 昆剧、京剧演员。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六岁从父习曲,1931年拜京剧名小生程继仙为师。唱曲讲究声律、韵味,表演儒雅、秀逸。代表剧目有昆剧《太白醉写》、《墙头马上》,京剧《群英会》、《奇双会》等。曾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著有《振飞曲谱》、《习曲解要》等。
俞儿, yú ér 基本解释
(1)古代善于辨别味道的人。《庄子·骈拇》:“属其性於五味,虽通如 俞儿 ,非吾所谓臧也。”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古之善识味人也。 崔 云:《尸子》曰:膳, 俞儿 和之以姜桂,为人主上食。《淮南》云: 俞儿 、 狄牙 ,尝 淄 、 渑 之水而别之。一云: 俞儿 , 黄帝 时人……一云: 俞儿 亦 齐 人。”
(2)登山之神,长足善走。《管子·小问》:“臣闻登山之神有 俞儿 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春秋》典籍数而知, 仲父 何从识‘ 俞儿 ’,岂有异人传异事, 张华 《博物》总堪疑。”
俞儿舞, yú ér wǔ 基本解释
古代杂舞名,即巴渝舞。其舞创自 汉 初。 阆中 賨 人,其俗喜舞, 汉高祖 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 阆中 有 渝水 , 賨 人所居,故名巴渝舞。《宋书·乐志二》有《魏俞儿舞歌》四篇, 魏 初建时所用, 王粲 造。参见“ 巴渝舞 ”。参阅《晋书·乐志上》。
俞然, yú rán 基本解释
安然,安定的样子。《吕氏春秋·知分》:“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高诱 注:“俞,安。”
俞柎, yú fù 基本解释
即 俞跗 。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俞柎 之为毉也,搦脑髓,束盲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
俞音, yú yīn 基本解释
(1)帝王表示允可的诏令。 宋 苏辙 《免尚书右丞表》之二:“顾惟尺寸之材何与栋梁之选?比陈诚恳,尚閟俞音。” 宋 赵抃 《次韵许遵少卿见寄》:“君恩早赐俞音下,即拥菟裘故里还。” 明 张居正 《谢圣谕存问并赐银两等物疏》:“臣自奉俞音,得以休沐,屏居谢事,息虑澄心。”
(2)用为称对方允诺的敬词。 宋 苏轼 《求婚启》:“ 中郎 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复见今日。仰缘夙契,祗听俞音。”
俞俞, yú yú 基本解释
和乐愉快貌。俞,通“ 愉 ”。《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成玄英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 陆德明 释文:“俞俞,羊朱反。”《广雅》云:“喜也。又音喻。”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姜岐赞》:“ 子平 幼孤,俞俞守道。” 唐 元稹 《后湖》诗:“人人傥自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闻之,各各相俞俞。”
俞纳, yú nà 基本解释
应允;接受。
俞附, yú fù 基本解释
即 俞跗 。相传为 黄帝 时的良医。 晋 葛洪 《抱朴子·弹祢》:“犹必死之病, 俞附 、 越人 所无如何;朽木鈆铤, 班输 、 欧冶 所不能匠也。”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如其迷谬,未知所投,恐 俞附 见其已困, 扁鹊 知其无功也。”详“ 俞跗 ”。
俞水, 基本解释
中国历史上十大邪恶组织 中国历史邪恶组织有哪些
一、中国古代的方士
方士起源于战国时燕、齐一带濒海地区,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一些整日炼丹而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士,从战国末年,即齐威宣王时候,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史记》中将他们叫做“方仙道”。
二、东汉“太平道”
“太平道”创始于东汉汉灵帝时钜鹿人张角,缘起于事奉“黄老道”; 太平道以“土”为吉,信仰“中黄太一”,崇尚**,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张角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黄天太平 社会的愿望。张角自称黄天,头裹黄巾,奉“中黄太一”为尊神。
三、张鲁的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为东汉末年张修在汉中创建,后张鲁杀张修,取得了教权,并编造出“三张”传说和天师崇拜,才树立起张天师的教主形象。张修的前期五斗米道是下层民众的宗教,性质同于太平道。
四、北魏弥勒大乘教
北魏时期,沙门法庆自号“大乘”,创立弥勒大乘教,成为见于史料的最早一支一佛教名义创成的民间宗教。其基本教义为弥勒救世,所谓“三佛应劫”救世,就是把人类历史分成青阳劫时代(燃灯佛掌教,代表过去)、红阳劫时代(释迦佛掌教,代表现在)和白阳劫时代(弥勒佛掌教,代表未来)。说白阳劫是世界最大灾难来临之时,由弥勒佛下世掌教,救度残灵回归天宫。
五、摩尼教与明教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明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教认为,物质世界出现前,黑暗物质与光明精神互斗,出现后,则是黑暗入侵光明,所以摩尼教反对物质,认为是黑暗。
六、祸害一方的白莲教
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神秘的宗教,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传说宋高宗绍兴三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
七、贪得无厌的闻香教
闻香教为明代民间宗教之一。又称东大乘教。万历(1573~1619)年间,河北滦州石佛口之王森所创立。自称曾救一狐,狐自断其尾赠之,有异香;以此号召徒众,人多归附,故称闻香教,自号闻香教主,教徒遍及冀、鲁、赣、晋、豫、秦、川等地。信奉燃灯佛、释迦佛、未来佛,宣扬三期末劫、返本归源等思想。
八、富甲一方的八卦教
八卦教又称五荤道或收元教、清水教,是康熙年间山东单县人刘佐臣自创教派。山东单县人刘佐臣早年曾加入白莲教、黄天道等教派,康熙初年自创教派,本名为收元教,教徒依八卦分为八股,故名八卦教。
九、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运动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或“太平基督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十、“扶清灭洋”义和拳
近代中国的义和拳也叫义和团运动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公元1900年前后中国清末,中国甲午战败后,在西方列强对华渗透侵略日益加重、对清廷控制日益加深、华北遍布教案的情况下,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以华北农民和部分清军为主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及华人基督徒的保国保种暴力运动及其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
史上最邪恶的十大问题1、和男/女朋友进行到哪一步了?2、最喜欢在座哪位异性?3、内衣/裤颜色(这个,如果不太熟要慎用)4、初吻年龄?5、自己最丢人的事。
6、最后一次发自内心的笑是什么时候?7、愿意为爱情牺牲到什么程度?8、朋友和男/女朋友那个重要(这个是不是有点损……)9、身上哪个部位最敏感?10、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当?11、你会选择Havingsexbeforemarriage吗?12、如果让你选择做一个**中的角色,你会选谁呢?13、如果有一天我和你吵架,你会怎么办?14、哭得最伤心的是哪一次?为什么?15、如果跟你喜欢的人约会,碰到前任的男(女)朋友,会有什么表现?16、如果有一天我对你说我爱上你了,你怎么办?大冒险惩罚(注:这里的异性都可以自由扩展,比如“离你最近的异性、你印象最好的异性”等)1、男的用胳膊从正面量女的胸围or女的量男的腰围(臀围…);2、侧抱互相喂酒、喂吃的;3、正面相隔做接吻陶醉状10秒;4、原地转10圈(就近靠下);5、跳肚皮舞;6、跳钢管舞;7、对外大喊我是猪;8、走猫步;9、摆3个芙蓉姐姐S形;10、和左数第一个异性亲一下;11、脱一件衣服持续到结束;12、背起右边第一个女生;13、做好莱坞kiss;14、跪地求婚状:如果我不向你求婚,我会后悔一辈子,因为你是我的惟一。(理察·基尔致朱丽叶·罗伯茨(在**逃跑的新娘中))15、大喊:燃烧吧,小宇宙16、表演希瑞:我叫阿多拉,希曼的亲妹妹。
这是顺风马,我的坐骑。我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我抽出剑叫道: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只有三个人知道这个秘密,他们是:希望之光,拉兹夫人,和考尔。
我和其他的朋友们一道,为解救以希利亚,与罪恶的霍达克进行着战斗!17、选一个女生说:我将把你紧紧地搂在怀中,吻你亿万次,像在赤道上面那样炽烈的吻。(拿破仑致约瑟芬)18、选一个男生,一边捶他的胸一边说:你好讨厌哦。
19、躺在床上摆pose说:饭在锅里,我在床上。20、一人先用嘴吸住一纸牌,另一人用嘴从另一面将纸牌吸住移走;21、女生仰躺地上,男生撑在上面,做五下俯卧撑;22、男生仰躺地上,女生撑在上面,坚持5秒钟;23、男生坐床上,女生躺床上,将头枕男生腿上,对视10秒;24、男生将女生逼角落,用“调情式”一手撑墙,两人深情对视10秒;25、男生单腿下跪,女生伸手,男生亲女生手背;26、男生单腿下跪,女生亲男生额头;27、男生抱起女生,保持5秒钟;28、男生把女生面对面抱起来,女生用双腿夹住男生;29、对喝交杯酒;30、对喂花生米;31、跳舞转圈;32、女生踩男生脚上跳舞;33、女生坐男生小腿上,男生做仰卧起坐;34、拥抱;35、亲脸;36、对亲脖子;37、十指交扣握住保持一轮;38、正面对着十指交扣,深情对视,深情朗诵骆宾王的《鹅》;39、情景剧:一男一女相遇,男生说:“你好,我姓锄名禾,你呢?”女生说:“我名叫当午。”
男生女生同时说:“哦!原来是锄禾日当午啊!”40、站起来,大喊“我是超人,我要回家了!”;41、让一个女的想办法让某男兴奋起来;42、头顶簸箕,手拿笤帚,边跳边唱道:我爱劳动,我爱卫生;43、两人面对面作搓澡状, 还要一扭一扭的,还要唱“洗刷刷,洗刷刷”;44、学水兵月做动作,然后对一个人说:我要代替月亮惩罚你!45、男生摸自己胸说“唉,太小了”;46、找一男生把腿架他肩膀上让他捶腿;47、亲左数第二个异性的额头;48、和左边第一个异性换穿上衣;49、在厕所里唱歌,让大家都能听到唱的是什么;50、说出京杭大运河的经过的中国五大水系;。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革命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定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个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块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适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一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一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于明代在陕、甘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清初,得到蓬勃发展,广泛流传到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变为三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秦腔本来是陕西各路梆子的总称,后来习惯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长处,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成为梆子腔(乱弹)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在曲调上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滚板、摇板、代板等五种,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在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喷火,跌扑、耍髯口等多种特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些秦腔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工作,曾创作演出过《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目,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解放后上演的《三滴血》,:赵氏孤儿》《红梅阁》等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展现了秦腔
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鄂剧
鄂剧也叫“曲子”、“迷胡子”是西北人民喜爱的戏油形式之一。它流行于陕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由
郡县、鄂县的山歌、小调、童谣等发展而成。清代中叶已在舞台上演出.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多发挥小曲子的长处,活泼明快,健康优美。西略则重大曲’,曲调优雅、悲壮,唱时比较缓慢。中路则介乎二者之间,唱法上受秦腔影响较大,听起来高昂悲壮。
郡鄂的曲牌非常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上,在“地摊子”演唱时比较简单,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块瓦(四片竹板制成之节奏乐器)等。搬上舞台以后,吸收了秦腔等剧种的打击乐,加进了二胡等弦乐,使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十二把镰刀》等新歌剧,就采用了郧鄂的曲调。
碗碗腔
碗碗腔,原为流行于陕西省东部一带的皮影戏。由于乐器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形式完整,行当齐全,并具有悠扬清丽的音乐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它的剧目大都是本戏,折子戏很少。碗碗腔在音乐上吸收了秦腔、蒲剧、郧鄂,晋剧等曲调因素,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头回南路、二回南路、东路腔.紧板,滚板、扬句子、花花腔、西厢调等。伴奏乐器以月琴、硬弦、二胡为主,运用起来非常和谐,而且极富变化。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流传于陕东.晋南,晋中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陇剧
陇剧是建国后在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陇东道情是流行于甘肃东部环县,庆阳一带的皮影戏。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别是音乐上,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深为群众所喜爱.解放前,它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艺术上得不到发展。解放后,经过挖掘和整理,于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专业剧团,并正式定名为“陇剧”.以后,先后排演了很多大小型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大型历史剧《枫洛池》,受到观众的好评。
陇剧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飞板”、“新板”。“滚白”等多种,并有“伤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帮腔)的运用,形成了陇剧音乐的独特风格, 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的。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工多,口白少,长于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现在的豫剧主要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凋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演唱用假嗓,声音高亢,多用花腔,较为活泼轻快,又称“上五音”“祥符调”和“沙河调”是其支派。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转,尾音低落;又称“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栽板、滚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瓢胡,月琴,横笛、梆子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种之多。流传的传统剧目达四百余出。解放后,豫剧在演出现代剧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都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豫剧现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越调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区。它是在元,明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弦索的基础上,受到秦腔、汉剧的影响,至明末清初时形成的。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过去它以善演悲剧著称,解放以来,由于音乐的革新和剧目的变化,在表演喜剧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现在河南流行的越调分两个流派。一是南阳地区的越调,它保持着大越调的特色,唱的节奏较慢,慢板第三个字要用假嗓拉后腔,唱腔用的曲牌较多。另—是豫南,豫东的
越调,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有了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后腔,所唱的节奏比较快,适于表演现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时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伴奏;曲调委婉动听,但缠绵曲折有余,跳荡激越不足,为着适应群众新的欣赏需要,一些轻快活泼易于上口的曲牌,开始在洛阳一带的鼓子曲中演变分化出来,以踩“高跷”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戏,音乐伴奏也变为以音量较大的坠胡为主,人们称这种曲子为“小报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这种改革是从说唱过渡为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到1926年前后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后,曲剧音乐唱腔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腔调已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时又对 原有的曲调加以丰富变化,从而增强了表现力。
吕剧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 谭秉伦等将“坐腔洋琴”里的节目化装上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化装演 员要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和演唱分开,发展成为“洋琴戏”。它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尤为妇女群众所喜爱。
吕剧的传统剧目除部分本戏外,多系以民间传说及家庭故事为题材的小戏。吕剧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它的曲调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两种,演唱时由演员根据剧情自由运用,长于抒情和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对吕剧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剧种的音乐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调,充实了吕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吕剧已经发展成为较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明末清初时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黄莺儿”、“山坡羊”等弦索小曲发展而成;后来又吸收了更为通俗的七字句说唱一一“柳子调”,便以“柳子戏”命名。它是皮黄剧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说的我国“南昆、北戈、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区。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还包括了一部分离腔、青阳,昆曲,乱弹、罗罗,娃娃、微调剧目及唱腔。曲调曲折委婉、优美动听,有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曲牌二百余支。伴奏乐器为三弦、笙,笛。柳子戏在表演艺术上,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风格,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粗犷细腻兼而有之。
柳子戏在解放前备受摧残,近于湮没。建国后,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使这个剧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该团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其中《孙安动本》一剧获得人们的赞许。
黄梅戏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
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流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响的剧目。
汉剧
汉剧,旧名“楚调”,也称“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