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个省份,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人聚集地。彝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彝族姑娘美丽大方,彝族小伙身强体壮,因为彝族小伙要想娶到老婆必须凭体力抢。
在彝族有抢婚的习俗,男子要想娶到老婆光有车有房还不够,因为那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反倒是健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是对彝族男人的基本要求。在彝族结婚绝对是一个体力活,不亚于特种兵的训练营,因为你不光要自己体力过硬,还要培养出至少十人的迎亲队伍,一般以未婚青年男子为主要选拔对象,相当于我们的伴郎团,只是这个伴郎团不光要帮助新郎出谋划策,还要用自己结实的身体,协助新郎以最快的速度抢到自己的新娘。这就要考验新郎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了。
有了强大的伴郎团还要有一副好嗓子,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那是总人皆知的事实,平日里劳动都要唱上一段,何况结婚的大喜日子更得好好展现一下了。新娘起头新郎接,唱不上来就会失去抢亲的资格,五音不全在这基本没有机会娶媳妇。彝族结婚就好像过五关斩六将一样,除了会唱歌会跳舞,还要会摔跤。对,你没有看错,要会摔跤才行。因为阻止抢亲的人太多,其中就不乏体力好的摔跤手,不放倒这些人就别想娶媳妇。
歌也唱了,摔跤也摔了,接下来该领着媳妇回家了吧,别着急,还要经受最后一轮的泼水考验。彝族人喜欢水,认为水可以驱走一切邪恶的东西,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一般新郎都会派一名体力好抗泼水的伴郎前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赶上夏季还行,要是赶上初春或者深秋,那可就跟掉进冰窟窿一样了,寒风刺骨加上一盆盆的凉水,体力不支根本坚持不下来,军训都没有这个严格。
越过层层阻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媳妇能不加倍珍惜吗?这也许就是彝族人抢婚习俗的真谛吧。来之不易的幸福才会加倍珍惜,为了娶媳妇培养了一个兄弟排也是值得的。这哪里是结婚啊,简直就是中国好声音外加中国达人秀的组合版啊,没点才艺连娶媳妇的资格都没有。
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彝族聚居区的特点,多是大分散小聚居,与其它民族交错混居。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有一夫多妻的现象,他们的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及自由恋爱相结合。男女青年成婚必须经过几道程序,一是吃小酒,二是八字酒,三是火笼酒,四是搭棚酒。讨亲嫁女习惯由唢呐队伴奏,新娘出嫁习惯唱《哭婚调》《想娘调》,哭毕由哥或舅从厢房背出,婚礼场上他们有相互打花脸逗乐取笑的风俗。 ——无字的情书 香堂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多居住在山区,高寒山区。虽然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但他们却有一种不易被外人识破的通讯方式,用不同的物质表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无字的情书。姑娘对小伙子的追求表示同意,就用芭蕉叶包一小疙瘩盐巴托人带给远方的小伙子,小伙子一旦接到盐巴这封无字的情书之后,就可满有把握地带上定婚的礼物到姑娘家吃定婚酒,如姑娘不同意,就用纸或芭蕉叶包一只苍蝇寄给男方。 香堂人表达无字情书的形式,多种多样。当小伙子第一次到姑娘家见面时,姑娘煎鸡蛋或炖鸡蛋招待,表示姑娘对小伙子的冷淡,没有感情,无缘;用葱、蒜炒菜招待,说明姑娘不喜欢,小伙子就不必再提出婚姻、恋爱之类的事,也不必托媒人多费口舌;姑娘煮茴香招待,表明姑娘对婚事不同意,是对男方的明确表态。当小伙子于某日到姑娘家说亲时,姑娘及其家人就会用自家的堂屋门来表示对婚事的赞成与反对,两扇门大开表示父母及姑娘对婚事都喜欢、赞同;只开一扇门,表示姑娘和父母一边同意一边反对,开左边表示父母同意姑娘反对,开右边表示姑娘同意父母反对;两扇门都严严地关着,表示姑娘全家老小都不同意,小伙子对婚姻之事不必再提。这种无字情书的表达方式,只在未确定恋爱关系之前有效,如果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就不表示任何意见。 ——婚礼场 婚礼场上一是擦花脸,擦花脸是香堂人婚礼场上最热烈、最欢乐的一个精彩场面。新郎来迎娶新娘时,伴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染色,出其不意地擦在新郎的脸上、脖子上,而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新郎家的几个小伙子也用同样的方式给陪嫁的小姑娘擦花脸,香堂人擦花脸的染料,都是红色的颜料,表示爱情甜密和生活的吉祥如意。 二是送给新郎的礼物。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当场送给新郎一床新娘精心制作的背巾,意为以后新郎背娃娃,之后,陪嫁的相帮,捧出一个碗大的饭团,年轻的姑娘、媳妇一拥而上将饭团塞进背巾把背巾牢牢拴在新郎的腰杆上,背巾和大饭团意味着成家立业之后吃穿之事都不用愁。 三是新娘的镜子挂新郎腰。出嫁时姑娘戴镜子,一是照亮前程,二是驱赶邪恶。但彝族支系的香堂人,却有个新奇的礼规,这面陪嫁的镜子不仅新娘戴,有时新郎也可以戴。结婚当天,当新郎领着新娘从厢房走出来时,新娘的妹妹或女伴要趁新郎不注意将小镜子挂到新郎脖子上,挂上去的镜子,新郎无论如何也不能摘下要一直戴到把新娘领进新房为止。香堂姑娘把挎镜子作为衡量新郎是否聪明、机灵的标准,机灵的小伙子是不会容易被别人挎上镜子的。这个时候,新娘就会很自觉地把这面陪嫁的镜子戴到自己的胸前。 彝族人支系多,婚礼习俗形式多样,别具特色,但在许多形式上也是存大同求小异,如吹唢呐接新娘、提亲吃火笼酒、结婚前两天吃压八字酒、正式结婚吃正酒、定情信物“白布毛边底”鞋,新娘出嫁必须哭、吃定亲酒、被背出门的新娘、新娘出嫁前的绝食、新婚之夜的“合门龙”等习俗都与其他民族异曲同工。
永善向为彝疆,系土司土目掌管之地。置县前,永善之疆域时划云南、时归四川。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乌蒙(今昭通),推行“改土归流”。雍正五年设昭通府,六年二月于米贴设一知县、教谕、典史,分驻昭通右营游击,抚驭乌西一带。此后一直隶属云南,辖于昭通。
永善是彝族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土著居民,彝族自古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整个彝族文化的浩瀚长河里,也汇集了永善彝族的心血和汗水。四川凉山出版的《曲湟》、《古侯》两大彝族史书多收集于永善。
战争导致人口的剧减,汉、回、苗等民族的迁入、相互学习与交融,统治思想的灌输,对永善彝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永善彝族渐渐形成了既有别于四川大凉山,又不同于东部方言区的昭通、昆明、贵州等地独具特色的生活风俗习惯。其中,婚姻习俗就有明显的特征。
一、定婚
永善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有婚约,这被称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约定,从今天的法律眼光来看,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已约定俗成,是彝族大家庭信守的准则,一诺千金,即使一两岁就定亲的娃娃亲,也是很少毁约的。婚约的缔结,一般遵循以下过程:
提亲。男方相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由父母提谈,探听女方父母的口吻,如果口风好,有缔结婚约的可能,再请媒人(彝语府嘎)到女方家去议亲。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形,那就是舅舅家有优先权。舅舅家开口(彝语恳抵)要娶的,其它人家不得再提亲。彝族有句名言:“喔呢啊门止”意思是“舅舅当母亲”,因此很尊重舅舅,多数姑娘会为嫁到舅舅家,尊养舅舅而自豪,其父母也因能报答后家兄弟而高兴。
说亲。即男方请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到女方家商议缔结婚约的有关事宜。包括是否应允这桩婚事,商议聘金(彝语府者,俗称彩礼银子)及送聘金的时间。聘金多少不等,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尾数为“八”或“九”,一般分三次送,不能一次送完。
烧鸡(彝语者洒)。第一次送聘金叫烧鸡。即选取吉日后,由媒人带领求婚的男孩及其长辈、亲友数人(必须是奇数,多为九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一对小鸡(一雌一雄)和约定送呈的聘金,到女方家举行正式定婚仪式。女方亲友数人(多为女性)在大门口往男方前来之人身上泼冷水,以示迎接,进屋乃止。进屋后媒人将酒和鸡蛋放在一堆装满谷物的升子旁,再将聘金放在升子里,一起交给主人。寓意财谷丰盈,最后将小鸡交与主人喂养,寓意这对小鸳鸯从此相依相伴了。随即杀猪宰羊以待,主人一般要请亲友与近邻作陪,一是告知大家,双方联姻之事;二是共同庆贺。当夜,双方亲友拉家常、叙亲情,多道祝福之辞,对酒当歌,通宵达旦。天明道别,女方父母还要打发一点钱给未来的女婿,以示接纳。随后,女方将礼节性地回访男方,男方隆重接待。烧鸡表示婚约的正式缔结。
二、结婚
和定婚一样,结婚也要经过几个过程。
择期。男女双方到一定的年龄,女方年龄为奇数(多为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时,由男方找“毕摩”先生测算,选择吉日良辰。测算依据是男女双方及父母生辰八字。主要看女方家是不是“出人年”,男方家是不是“进丁年”,其次看有没有其他“相克”。
送期。择好婚期,男方请媒人带好一坛酒,九个鸡蛋,去告知女方。
接亲(彝语下母)。婚礼分二天两地举行。第一天女方家为主,男方组织迎亲队携带一坛酒,九个鸡蛋和为新娘准备的衣服、头饰、毡衣、裙子、腰带、鞋袜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搬运嫁妆。迎亲队除媒人外全为男性,由媒人领头,一定要有新郎一名弟弟参与,没有亲弟弟,堂弟弟也是可,其他人员不仅要年青力壮,而且能歌善舞、能言善辩,否则女方亲友会小看男方,甚至嘲笑男方亲友无能人。
泼水。迎亲队到大门口时,新娘的女友姊妹们使劲地往他们身上泼冷水。
抹花脸。吃过晚饭,待夜幕降临,女方的姑娘们以水调匀锅烟煤、阳尘,先抹新郎之弟(彝语下母北,俗称花脸头),再抹到部分迎亲队员的脸上,花脸不能全部抹完,且必须奇数个。抹花脸后来不能再洗脸,要回到新郎家一起洗后将水泼到新娘床下。
对歌。抹花脸后,女方两名女歌手开始挑战,迎亲队的两名歌手迎战。形式两人对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首我一首,同曲同词,边舞边唱。内容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竟比知识渊博;或互相戏谑,引亲友开心、愉快;或表达传统、伦理与先哲,教诲后生晚辈;或述说人间至纯至真的亲情。舞姿古朴,曲调优雅,词意华美,回答往返,荡气回肠。鸡鸣时改唱留亲歌(彝语仍得格)。形式由二对二改双方集体对唱,各自由一名歌手领唱,用同一曲调,各用各的唱词;内容一是女方对迎亲队的调侃、鞭挞,二是对新娘的挽留,三是迎亲队表达一定要接走新娘的决心和对后家的安慰,幽婉的曲调,感伤的词句,把新娘与亲人之间的依恋和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新娘已梳妆打扮穿上嫁妆。
扯耳朵(彝语挠北克,俗称抢亲)。黎明将至,女方的年青男女一层又一层地把新娘围护在中心,迎亲队则一次又一次地保护新郎之弟冲入人墙去扯新娘的耳朵,直到扯着为止。
哭亲。扯了耳朵,新娘已成别家之人,开始哭别亲人。首先是父母,往下是兄弟姐妹等,内容历数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以及难以报答的忧伤。
背新娘。哭亲后即发亲,由新娘之弟将新娘背出门交予迎亲队,新郎之弟背着新娘往男方进发,婚礼主场也是由此转到男方。接亲的人一部分抬嫁妆,一部分轮流背新娘,一直背到新郎家。新娘不能着地,中途换人背时,先垫上草席供其踩踏,送亲的人中专门负责拿草席的是新娘的小表弟(彝语席帖)。也只有草席这东西是由送亲人拿。
送亲(彝语府母)。女方要派亲友护送新娘至男方,愿意前往的都可以参加送亲,一般数十人不等。还要从中挑选两三个姊妹陪伴新娘。
进亲棚。新郎家在大门外适当的地方搭一个简易露天棚子迎接新娘,谓之亲棚。将至新郎家,迎亲队将新娘背入亲棚,送亲的人们围坐两侧,新郎家抬出酒,每人斟一碗,宾主相互劝饮,气氛热烈。
梳头。亲棚里,仍由在后家给新娘梳头之姑母(新娘父亲之姐妹)将来时的一股辨子分梳为两股,寓意此青丝已分属娘家与婆家。彝语有句话“外侄100根头发有50根是舅舅家的”根源于此。
入房。斟酒梳头完毕,仍是新郎之弟将新娘背入新房。送亲的姐妹与新娘同卧,直至三天后回门,此期间,新郎不得与新娘同寝。
是夜,再次对歌,风格一改女方的婉约,以高亢欢乐为主旋律。
送客(彝语嘎洒)。第二天早饭后,男方为女方送亲的人饯行。先把客人招呼在头天搭亲棚的地方坐好,再用簸箕抬出羊卦、猪苦胆、猪连贴及感谢媒人、孝敬长辈的谢媒钱(府嘎者)、舅爷钱(喔呢者)、伯父钱(抛喔者)、姑母钱(啊伯者)以及打发兄弟、表弟和其他送亲小孩的兄弟钱(麻之者)、表弟钱(席贴者)、小孩钱(确渣革渣),每份钱物搭一瓶酒。每组钱都不多,只是礼节性的。媒人看了猪苦胆、猪连贴,祝福说:“苦胆亮汪汪,苦胆把把长,两家亲情地久天长。”
回门(彝语约哪古)。三天后,新郎新娘及陪同的兄弟姐妹一行,多则十余人,少则几人,带上一坛酒,有的还要牵一只羊回谢后家。后家再次杀猪宰羊以待。此后三五日,新郎独自将新娘接回圆房,正式成为夫妻。
送清净菩萨(彝语写俄布)。婚后,男女双方都有要请毕摩先生送清净菩萨,解除污秽,驱逐鬼怪。清除口舌是非,以图全家清清净净、和睦安康。
三、婚后拜年(彝语角古)
结婚后,每逢过年,夫妻都有要回家拜年,所带礼物主要是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半边猪头。
四、婚配禁忌
永善彝族乃至整个彝民族都很尊崇血缘和宗法制的家族关系,严禁家族内通婚。解放前多禁等级外通婚,禁与外民族通婚,现已开放。故有人称永善彝族的婚姻为“等级内、家族外婚姻”。姨妈、姨娘家子女互称兄弟姐妹,一般不相许配。
五、常用数字
永善彝族婚姻过程中多用“三、五、九、十一”等奇数字,偶数字仅有“八”偶尔用一两次,最喜欢用“九”。“九”彝语读“固”,“固固口口”表示牢固久远之意,这是父母希望子女感情久远,婚姻美满,家庭稳固、幸福,可谓用心良苦。忌讳“四、七”。
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结婚习俗和传统,以下是一些例子:
1、四川彝族:在婚礼上,新娘要穿着精美的彝族传统服装,新郎则要穿着红色的衣服,然后两人要进行三次跳“花灯舞”,象征着幸福的生活。
2、湖南土家族: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土家族的传统服装,新郎则会骑着一匹白马,新郎和新娘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包括踏石板、爬绳索等,以展示他们的爱情和勇气。
3、河南汝南:在婚礼上,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喝一种叫做“老酒”的酒,这种酒在新郎出生的年份就开始酿制,象征着爱情长久,永不褪色。
4、云南傣族:在婚礼上,新郎要用象牙制成的一只象牙手镯来表示爱情,而新娘则会用自己的头发编成手绢,这样两人就在一起了。
5、安徽池州:在婚礼上,新娘会被四个年轻人扛在一张红床上,然后抬到新郎家门前,这样象征着新娘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这些结婚习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也展示了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大家在遇到心爱的人后,都会非常幸福,并且还会举行一场浪漫而特别的婚礼,还会要求亲朋好友来见证你们的爱情,还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举行的婚礼仪式和方法也不同,比如在彝族人结婚的时候,夫妻在新婚的时候就会“打架”。
这是彝族新婚之夜的一种习俗,夫妻二人必须得打斗一番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且还必须是跟平时打架一样,但是程度要稍微轻那么一点点。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这边的人就会认为妻子是不会打斗,没有任何的反抗力的,老一辈还会认为新婚夫妇洞房的时候打斗的话,生下来的孩子才会被祖先承认的。
在古代彝族结婚的时候,不管路有多远,一律都会走路,不骑马,不坐轿,如今也有乘坐汽车和拖拉机的,于是,娶亲,送亲的队伍在喇叭和唢呐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背、抬着令人眼共缭乱的嫁妆,浩浩荡荡地向男方家出发了。一路上,人们还弹月琴,唱山歌,跳左脚舞,热闹非凡。有的地方新娘结婚后还会回娘家生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这就要看当地的风俗了。
彝族的过年时间也不同于汉族。 汉族的新年是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彝族的新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 彝族被称为火把节。 火是彝族的象征。 那时,每个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点燃一堆火把,然后每个人都会围绕火把跳舞以迎接新年。 现在,许多汉族人民也将参加彝族火把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