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习俗是巴基斯坦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部分,十分繁琐复杂。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又有许多区别。仅将我在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的见闻作一简单介绍。
一、求 婚
在巴基斯坦,男方寻找对象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而女方却只能悄悄地进行。过去,由于盛行家族内逼婚,女方都是坐等男方上门求亲,无须多方寻求。现在,由于时代发展了,女子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家族内不易找到令人满意的对象,所以,女方也开始设法从家族外寻找。
求婚必须由男方提出,女方是绝对不能主动提出求婚的。在为男孩子物色对象时,姐妹们有很大的发言权。
正式求婚前,男方往往要通过一个双方共同的亲戚或朋友进行试探。如女方没有异议,男方的父母姐妹再正式登门求婚。女方答复同意后,男方再登门商议订婚日期。
在拉瓦尔品第,还有不少私人办的婚姻介绍所,有的甚至在其他城市和国外都有分支机构。到婚姻介绍所来寻求帮助的以女方的父母为多,也有移居欧美的巴基斯坦人通过婚姻介绍所在本国寻找对象。婚姻介绍所只帮助男女双方父母建立联系,事成之后,再收取相当的费用。婚姻介绍所如果在本所的表格档案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还负责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
二、订 婚
订婚仪式,在男女双方家中举行。只邀请关系最密切的近亲参加。
首先是男方家人的上女方家里,给姑娘戴上戒指和红色头巾,有的还要送首饰和衣服。过一、两天,女方再去男方家里,给男孩子戴戒指。订婚时,双方都要互送大量的甜食,向亲戚、向邻居们报告喜讯时也要分送甜食。
订婚以后,双方家庭间的来往很多,但未婚夫妇不能见面。订婚以后,直到结婚这段时间,每逢节日,双方都要互赠礼物。男方要给姑娘送节钱、手镯、衣服,在手上染花纹的颜料等,甚至还要给姑娘的妹妹们送手镯等。女方也要给男孩子送节钱、手巾、毛巾、甜食等,还要给他兄弟们送手巾等。现在,许多人家不再送实物,而是送几百卢比现款。
三、婚 礼
巴基斯坦的婚礼十分繁琐,主要环节有如下几种:
(1)“芒恰”或称涂油的仪式
在婚前三、四天举行,男方的妇女、姑娘带着**衣服、甜食、手镯和一种涂在皮肤上的**香料到新娘家去。这种涂擦皮肤的东西是由面粉加油以及一种**香料制成的。可使皮肤柔嫩,容光焕发。先要由七名丈夫健在的妇女用这种涂料给新娘擦脸和身体。新娘在涂油后便不能出门,也不能晒太阳,一直要到过门那天才能洗掉。因为这种涂料会弄脏衣服,所以,衣服和被褥都是**的。
举行“芒恰”仪式时要唱歌庆祝。
现在,城市里许多人只是象征性地往头上涂点油应景而已。有些则把“芒恰”和“满享迪”合并进行。
男方也要举行“芒恰”仪式,有些就在家里由自己的姐妹往头上抹点油就算了事。
(2)“满享迪”或称染手的仪式
婚前两天在男女双方家里举行。在仪式上,要用捣碎的“满享迪”的叶子制成的颜色在新娘新郎手上描上美丽的花纹。
新郎家的大队人马于傍晚到达新娘家,前面是七个姑娘或年轻妇女,每人手托一盘,上置“满享迪”,并饰有纸花,周围还要插上蜡烛点着,她们边歌边舞,进门以后,还要在新娘家的庭院里歌舞一番。新娘出来时,要由几个妇女在她头上张着红色头巾,新娘坐下后,新郎的母亲就往她嘴里塞一个名叫“勒杜”的**球状甜食,然后在她手心里染上一点颜色。新娘回房后再用“满享迪”在手上描上花纹。
次日晚上,再由新娘家的人上新郎家去为新郎举行同样的仪式。在举行“满享迪”的这两天,双方家里都要歌舞庆祝,直到深夜。
(3)迎亲和签订婚约
“满享迪”结束后的次日,便是迎亲的日子。这天早晨,还要举行为新郎戴“萨哈拉”的仪式。新郎的父亲或亲属中的长者先给新郎戴上一顶金丝小帽,并缠上很长的包头布。然后再在头上系上“萨哈拉”,这是一种用一串串茉莉花和金色纸条做成的“面幕”,茉莉花串和金色纸条垂下来把新郎的脸遮住。这时,宾客们都要出喜钱致贺,称做“萨拉米”。
迎亲的队伍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前往新娘家。
在新娘家门口,还有一幕非常有趣的场面。新娘的妹妹要给新郎送上一杯牛奶,新郎必须拿钱给小姨子。新郎不肯多给,小姨子嫌少,新郎的朋友们从旁帮腔,吵吵嚷嚷,十分热闹。
新娘家的院子里或附近空地上,早已搭起了彩布大棚,接待宾客。男女宾客完全分开,不容误杂。
宗教法官和证婚人到后,仪式正式开始。婚约一式四份,事先已经填好。宗教法官就有关内容向新郎询问三次,新郎答复三次“同意”,然后在婚约上签字,宗教法官和证婚人也要签字。接着,大家起立祈祷、祝福,并和新郎握手,拥抱,表示祝贺。这时,新郎家的人要给全体客人分发甜食。
新郎签完字后,再由证婚人持婚约入内室请新娘签字。
婚约签订完毕后,女方要请全体宾客吃饭。
(4)婚后宴请——“弗利玛”
婚后次日,男方要举行大规模的宴请,叫做“弗利玛”,邀请双方亲友出席。宾客们要给新娘喜钱。这一次由男方记录并负责归还。
“弗利玛”结束后,有关婚姻的礼仪就算结束了。“弗利玛”的次日,新娘家的人要接新娘回去小住数天,称做“回门”。然后,双方的亲戚轮流请新婚夫妇吃饭,这种活动一般要持续近一个月。
四、嫁 妆
巴俗十分重视嫁妆,出不起嫁妆的人家,女孩子出嫁就很困难。即使男方不要嫁妆,女方也得准备。因此,对于女孩子多的家庭,为她们准备嫁妆成了父母十分头痛的事情。
现在,嫁妆的花费越来越多,家具,被褥,若干家用电器,厨房用具,首饰,甚至电视和冰箱都包括在嫁妆之内。加上从订婚到结婚的花费,开支十分浩大。虽然政府规定不得铺张浪费,人们也抱怨不胜重负,报刊屡有文章对此提出批评,但收效甚微。
剑术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发展了4000多年,并一直吸引着人们
它的掌握需要一个人很大的身体和精神能力
像任何运动一样,掌握挥剑的艺术需要广泛的身体训练,这也训练一个人的感知和反应,允许对任何情况的快速反应-一种宝贵的自卫技能
最后,古代文献中经常引用的剑术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似乎是它的道德价值,因为修行者需要学会耐心、毅力和谦卑,提高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生活,从而将修行牢固地置于精神和防御的领域之间
,剑舞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一席之地
在亚洲,剑舞常被用于中国戏曲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在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军事舞蹈仍然普遍用于婚礼和其他场合
在印度,以前用来训练奥迪沙战士的派卡阿卡哈达(Paika Akhada)在节日期间在街上表演
剑舞也在欧洲各地表演,特别是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边界相对应的地区
纽伦堡大师史密斯的剑舞和击剑比赛,纽伦堡,1600年
(公共领域),因为古希腊人非常有效地从周围的文化中收集和适应最好的东西,所以很可能希腊人从克里特岛继承了他们强大的舞蹈传统,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希腊征服
对古希腊人来说,酿酒、音乐和舞蹈是一种活动,标志着一个文明和受过教育的人
因此,学习舞蹈被认为是任何有利于欣赏美的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舞蹈是正常的
荷马史诗中经常提到舞蹈艺术
在《奥德赛》中,佩内洛普的求婚者以音乐和舞蹈自娱自乐,而奥德赛本人则在阿尔金诺宫以技艺高超的舞者的表演自娱自乐
然而,正如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术语一样,重要的是理解古人对“舞蹈”的定义可能与我们现在的解释略有不同
对古希腊人来说,“舞蹈”一词包括了身体暗示思想的所有表情和动作
这些想法从杂技表演,模仿动作,甚至
因此,舞蹈的定义涵盖了比我们今天更熟悉的审美或象征性动作更广泛的范围
这种哲学,加上生动的想象,为多种舞蹈的使用铺平了道路,包括战斗
军事舞蹈的发明归功于雅典娜
柏拉图的姻亲提到了克里特的库雷特人的剑舞,莱克达蒙的狄俄斯科鲁伊和雅典的狄俄斯库鲁伊,将它们确定为库雷特、迪奥斯库罗和雅典娜的崇拜
“我们的圣母帕台诺斯·雅典娜夫人对这种舞蹈的消遣感到高兴,她认为用空手跳舞似乎不合适,而应该全力以赴
这些例子很可能成为男孩和女孩的复制品,因此培养女神的青睐,无论是在战争中服役还是在节日中使用
”,雅典娜雕像(Foto:Jürgen Howaldt/CC BY-SA 3
0 de),为了在祭祀雅典娜的节日期间庆祝雅典娜,雅典娜人将表演普拉希克舞
这是一个男性的成年入会仪式与一个战士的胜利庆典相联系
阅读更多…,这是一个来自古代起源溢价独家文章的免费预览
,若要享受本文的其余部分,请加入我们
当您订阅时,您可以立即获得所有高级文章、免费电子书、专家嘉宾的网络研讨会、在线商店的折扣,等等!上图:男子表演巴统,格鲁吉亚剑舞(CC BY 2
0),马蒂尼·费舍尔,马蒂尼·费舍尔来自一个历史家族还有文化爱好者
她毕业于澳大利亚麦格理大学,获古代史学位阅读Mor
戴花南太平洋岛屿的一些土著民族,女子求偶别具一格。如果一味少女把一朵鲜花戴在左耳上,那就表示“爱我吧!我待聘闺中”。鲜花戴在右耳上,那就表示“对不起,我已经有主了”。
2
/10
服饰印度和巴基斯坦妇女身上都披“纱丽”,所不同的是,若纱丽只披卷到腰部,则说明她仍未结婚,欢迎小伙子前来求爱:若纱丽从头披到脚,则说明她已经出嫁。在希腊马其顿地区的姑娘,总是以身上穿的衣服德尔颜色来表示求偶。穿着绿瘦花边紧身上衣的少女,可以来求爱:而穿白色花边上衣的女子已是新娘:穿淡紫色花边上衣的女子则是寡妇,需要求偶。在英国约克市的女子到了成熟年纪,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衣。绿色表示“来吧,通行无阻”:**表示“肯,成功的机会占一半”:而红色却是“停止,不要碰我”。
3
/10
头饰非洲摩洛哥白波尔部落每年都有新娘庙会,待嫁女子均坐在庙会最热闹的地方,请男子挑选,她们的婚否区别是,未婚姑娘的头上装饰是圆的,已婚、丧婚和离异的妇女头上的装饰是尖的。
4
/10
头巾居住在法国马提尼克岛上的妇女喜欢披戴头巾。头顶上的头巾竖起一个角,说明这位女子还没有结婚,正等待别人向她伸出爱的双手:如果头巾缠成不同角度的4个角,说明“我已经出嫁了,但在舞场上可以邀请我跳舞”。
5
/10
罗扇西班牙少女喜欢罗扇传情。妙龄少女要是遇到了她的意中人,就会慢慢舒展其手中的罗扇,羞羞答答地把脸的下部分遮起来,这就是向对方表示:我爱你,你喜欢我嘛?要是少女手持罗扇不停的翻来覆去,对方就该知趣了,这意味着:你太讨厌,别纠缠我。要是姑娘把罗扇滞到桌面上,那就等于绝交:我不爱你,我爱别人。
6
/10
图案也门南部哈达拉毛组的妇女论混否戴着黑色面纱,仅露双眼。求婚的男子只有通过她们无来加以区别。已婚的妇女均用指甲花椰子汁在手或脚上面绘各种图案,以作装饰。而待嫁的姑娘无此图案。
7
/10
遮羞物非洲苏丹的罗图佳族人都是赤身裸体的,未婚的姑娘只在下身挂一二十根表示封闭的小铁链遮羞,这铁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姑娘已订婚出嫁,就把铁链去掉换上山羊皮遮羞。所以未婚男子只要一看对方的遮羞物,就能确定是否向她求婚。
8
/10
护腿非洲扎伊尔西北部温大地区的妇女在腿部套着一副约5公斤的同护腿,终身不娶下。但妇女一旦死了丈夫需改嫁,那这铜护腿就会被去掉。
9
/10
戴帽巴西那间四地区,女人把帽子戴的偏左一些,表示她已经出嫁,谢绝前来求婚的人们:而偏左,则表示尚未婚配,希望小伙子前来求婚。
10
/10
戒指欧洲一些国家的少女把戒指当做婚恋的标志。如果手上没有戒指,那就是说,“请注意,我还没有订婚”:如果手上戴了戒指,那就表示“我已经有了未婚夫,如果你想求爱,最好免开尊口”。
淘宝热卖
根据文章内容为您推荐
广告
正版 婚姻家事纠纷解决之道 雍雪林 陈笔魁 李军 婚姻家事纠纷解决方法 非婚同居离婚债务 206个典型案例 法律社 9787519720629
¥40 元
查看
注意事项
每个国家每个家族的求婚方式都是不同的,求婚策划需要根据以上民族习俗来定。
内容仅供参考并受版权保护
举报/反馈
夏尔巴人集居于喜马拉雅南侧,我国境内只有少量聚居于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边境山区地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夏尔,意为东方,夏尔巴即东方来的人。
西藏和平解放前夏尔巴人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后来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进而大力发展各种副业生产和商贸往来。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山里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林里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林下产虫草、贝母等多种药材,食用菌类丰富。
夏尔巴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下身围一条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还喜欢戴金玉耳环。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悠扬而文雅,舞蹈动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很相似。每逢节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常常通宵达旦。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夏尔巴人大都信奉藏传佛教,立新和陈塘各有一座寺庙,名字分别为贡巴萨巴和拉岗,绝多数人信奉萨迦派和噶举派,也有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的。萨迦派和噶举派的信徒们可以居家结婚,不住在寺庙,耕种寺庙的土地,他们只是轮流去寺庙烧香、摆供和念经。他们以佛教教规作为行动准则,喇嘛在夏尔巴人中享有特殊地位。
他们还崇尚鬼怪,相信星算,凡有重大举动都先占卜而后作决定。
丧葬:如果亲人去世,都要先请喇嘛念经,然后举行火葬和土葬。成人死后放在特制的木箱内,送到火葬的地方架柴火葬,葬后两三天取少许骨灰撒到江河里,其余部分用石头垒盖;孩童死后,把尸体捆绑成胎儿状,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树洞里,时间一长就成了尸蜡。
夏尔巴人的生活习俗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与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食物: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条、油饼等。夏尔巴喜爱喝酥油茶、甜茶、“巴鲁”(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烧酒。他们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类最爱食用土豆、荨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上有细毛,皮肤接触时能引起刺痛,甚至肿胀,令人难忍)、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吃鱼、狗和小牛肉,没有喂猪的习惯,但吃猪肉。他们不会杀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这种习惯可能与邻国尼泊尔人的习俗有关。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则”,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鲁”,就是玉米酒。过去吃饭时全家就着饭盆和菜锅用手抓食。现在境内有不少人已逐渐使用碗筷。炒菜很讲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冲或石臼捣碎,蘸着菜或饭团吃。
居住:平时住木房,放牧时住牧棚。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都是人字形顶,上盖鱼鳞板(即用斧子劈成的木薄板)。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就在墙上架梁造楼。大都修建两层楼房,平均高度约6米左右,楼上一般分隔成三间,分作厨房、宿舍和储藏室,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牛羊。室内陈设简朴,厨房设在中间,有酥油桶、铝锅和各种炊具碗杯等,家家还有一个用石板砌垫而成的火炕,支架做饭,席地就食。他们注意卫生,室内清洁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厕所。
礼节:夏尔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有二,一是敬献哈达,一是用头碰在对方的手上或膝盖上。旧时还有弯腰吐舌低头的习惯,这种现象至今也未完全消除。夏尔巴重馈赠——凡有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但还礼的数目必须多于馈赠之数,普遍都是加一倍,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收礼的家庭进行登记,以便加倍回赠。他们很重视称谓——对长者一般不直呼其名,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都叫其第一个儿女或女儿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妈,对年纪较大的男性长辈称“明米”,即“爷”;对年纪较大的女性长辈统称“以米”,即“奶”;对有知识者称“格拉”(老师);对已婚女子叫“措姆”,即嫂子。
节日与娱乐:娱乐活动除唱歌跳舞外,还有“擦嘎”、“科比”、扑克牌。察嘎是一种赌博,赌具为10个半边的干核桃,由一人坐庄,大家押宝,以抛出的核桃正反面计算胜负;科比似投壶,在前方放一个小筒,玩者用小硬币向筒内投掷,以进筒为胜。
夏尔巴人节日有几个是固定的,境内夏尔巴以元旦最为隆重,藏历年次之。在元旦前20天,家家户户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饼子,称为“科热”和“西捧”,还要准备牛羊肉、酥油、帕吉(即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沟旁溪边打一桶清洁的泉水,回到家中洗脸换衣,表示在新的一年内去污换净。在穿新衣之前,要在自己身上用手抚摸一遍,以示长寿不衰,然后着衣。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挂的神像敬献哈达。在神像下方置一块长木板,板子上供着大米、糌粑、饼子、油条、清水、桔子、干扁米等七种食物,食物周围撒上糌粑面和酥油花。在门前竖一根长1—15米的白色经幡,经幡的四周用各色细线缝边,颜色鲜艳夺目(据袁超俊《夏尔巴人概况》,载于《西藏研究》1989年1期)。
夏尔巴人的婚姻和试婚楼
境内夏尔巴人社会的种姓制与尼泊尔种姓制,在过去是一脉相承的。据说立新的夏尔巴人,在当地居住已有260余年,他们的祖先是从尼泊尔夏尔孔布地区迁来的,也有人说是从四川甘孜迁来的。他们见面如果互相不认识,都要问一声姓(即种姓)什么,若是同种姓,就不能开玩笑,也不能通婚。过去夏尔巴人与藏族和其他民族也不通婚。可他们与异种姓的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人,则不受国籍和地域的限制,互相通婚。他们的婚姻形式有几种,一是男方请别人一起去女方家说亲、送酒、献哈达,女方家如果老少都同意,就请其吃饭,即可结婚。二是男方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女方本人不同意,就采取抢婚的形式。三是男女双方同意,而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将女方抢到山上藏起来,再找女方父母求情,直至同意后才将女方领回家。结婚前,男方也有要向女方家行彩礼的习俗。
夏尔巴人还有两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设有大床,两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如果有弟兄4人,那么,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同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新娘3人一起举行,这与藏族、门巴族又有所不同。
在夏尔巴人的舍尔巴种姓中,还有一种试婚的形式。从定日到尼泊尔的索卢和昆布有一条传统的“珠穆朗玛商道”。索卢和昆布是美国当代人类学家阿吉兹的根据地,她曾以西藏逃亡在那里的人为对象,从几千人次的调查数据中整理出《藏边人家》一书。就是在这索卢和昆布地区,现在还有许多舍尔巴人的试婚小木楼。舍尔巴的女孩长到14岁时,父母就让她出门自由结交,同时分一间小屋给她,有钱人家还单独为女儿修建一座小木楼,让她晚上一个人住在那里。她选中了男朋友,可以引导他暗地里到小木楼来夜宿,父母即便知道也不干涉,而且还要向小姑娘讲解两性接触和两性生活的知识。住了一段时间,他们双方如果满意,便由男方托媒向女方父母送几钵米酒,就算正式订婚。订婚后,未婚夫就可以公开地住在姑娘的小木楼里。如果任何一方感到不满意,招呼一声就算解除婚约,男方得立即离开小木楼居住。不过,多数男女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即生孩子。有了孩子之后,男女双方才宣布互相为从属关系,于是男方正式向女方及其父母求婚,通过一定仪式,正式确定夫妻关系。如果两口之间还出现感情危机,通过协商,丈夫付给妻子一笔孩子的抚育费,便可离开女方,或者把孩子带走。如果能继续和睦相亲,那么可以确立终身伴侣关系,女方带着孩子移居夫家,再举行隆重的婚礼。据一个夏尔巴人舍尔巴种姓的青年向导普尔巴说:“一般说来,女的14岁,男的16岁就可以同居,但要经过一次、二次、再次的感情确定,才能组成家庭,这需要3年至10年的时间。”据索卢和昆布地方的一个正在为女儿的未婚夫上门求婚作庆典食品准备的舍尔巴老阿妈桑珠玛解释道:“这道理很简单:青年男女之间的了解和通达,再没有比在一床睡觉更好的方式了。即便一床睡觉,一时也难以了解和沟通,所以试婚期要长,长到生了孩子,长到经得起承担共同责任所带来的信任和考验。”
巴基斯坦舞蹈 (dance of Pakistan)
巴基斯坦地处印度河谷,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舞蹈在数千年历史的演变中兼容并蓄了西亚、南亚等许多民族的宗教文化,形成了独特风格。巴基斯坦舞蹈可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大类。
古典舞蹈以卡塔克为其代表。
民间舞蹈长期以来一直是巴基斯坦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的舞蹈有着许多特有的色彩。
珠玛舞
是信德省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一般在婚礼和喜庆节日中表演。这种舞蹈常伴以歌唱民族英雄贾马尔令德抵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故事。舞蹈开始时节奏缓慢,一位歌手边唱边即兴跳舞,其余的表演者附声应合。随着节奏的加快,舞蹈越来越热烈,在拍手、旋转中达到高潮。伴奏多以沙赫奈依吹管和多拉克鼓为主。
蓬格拉舞
是旁遮普省人民在春天播种季节为预祝丰收、感激大自然恩赐而跳的舞蹈。舞蹈往往由一位歌手演唱幽默风趣的歌曲开始,大家在欢呼声中拉起圆圈,舞步不拘一格,可以即兴变化。舞者挥动白手帕,抖动双肩,单脚旋转,相互展开竞技性的表演。伴奏乐器为多尔鼓和钢制夹击乐器基姆达。
哈塔克舞
起源于西北边境省帕坦族的哈塔克部落。帕坦人民自古骁勇善战,有光荣的斗争传统。这种舞过去在战争前和胜利后的庆祝仪式上表演,通常由几百人围着篝火舞蹈。舞蹈中穿插着空中跳跃、快速旋转等高难技巧动作,其中还有剑术格斗表演。
加弗里斯坦舞
是西北边境省最北部山谷中部落的舞蹈。这里的居民自称是公元前 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兵士远征亚洲时留下的后裔。他们严格地保存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风俗习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舞蹈以两排男女对舞为主,舞步简单,但队形富于变化。除用鼓伴奏外,舞蹈者常用“噢……”的长音唱出优美的旋律,表达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莱瓦舞
是俾路支省沙漠地区游牧民族的舞蹈,节奏沉稳有力,动作开阔大度,通过膝盖的屈伸和腰部的摆动,摹拟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的雄姿。舞蹈者多列成圆圈队形,圆圈中心的鼓手,时而举鼓过头而击,时而骑鼓胯下而击,甚至用脚和膝部重力敲击伴奏,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