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白鲸号潜艇服役

日本海自白鲸号潜艇服役,第1张

日本海自白鲸潜艇服役

2023年3月20日,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在位于兵库县神户市的川崎重工(KHI)举行的仪式上让“白鲸”号潜艇(SS-514,「はくげい」)服役。该艇将分配给广岛吴基地的第一潜水队群第一潜水队。

大鲸级常规潜艇建造数量未定,已经下水3艘。日本潜艇每隔一年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和川崎重工神户工厂轮流建造。

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正在建造大鲸级5号舰,川崎重工神户工厂正在建造4号舰。在2019财年的预算中,建造三号舰的费用为698亿日元,在2020财年的预算中,建造四号舰的费用为702亿日元,在2021财年的预算中,建造三号舰的费用为五号舰为684亿日元,在2022财年的预算中,六号舰的造价拨款为736亿日元。

2023财年的预算要求中,受到材料成本飙升等高价格的影响,7号舰的建造费用被标明为805亿日元。

大鲸级常规潜艇首舰SS-513大鲸号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于2018年3月16日开工,2020年10月14日下水,2022年3月9日服役于神奈川县的横须贺海军基地第二潜水队群第四潜水队。

二号舰SS-514“白鲸”号由川崎造船神户工场建造,2019年1月25日开工,2021年10月14日下水,2023年3月20日服役于广岛吴基地的第一潜水队群第一潜水队。

三号舰SS-515迅鲸号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于2020年4月24日开工,2022年10月12日下水,计划于2024年3月交付,部署目的地未定。从4号艇开始,预计将配备大型化的新型高输出功率发动机。

大鲸级常规潜艇长84米,宽91米,吃水深104米,标准排水量为3000吨,采用两台川崎12V25/25SB柴油机、一台电动机与锂电池单轴推进,轴输出为6000马力,水下速度约为20节,艇员70人,其中包括6名女艇员,还有专用居住区。

该艇采用外表新型消声瓦、艇身夹层加入了噪音抑制涂料,浮动地板结构,通过缓冲机构与艇体间接连接,减少艇员在地板上行走时因为压力的变化而产生振动,从而降低噪音,还可以减轻来自外部的影响,保护船内人员和设备。

耐压船体由高强度钢制成,具有很高的耐水压能力。X形舵可增强水下操作和推进性能,从而具有了很高的静音水平,据说仅有95分贝。该艇还采用了重新设计的通气管,以增加隐身水平。

大鲸级潜艇特立独行的采用了锂离子电池供电。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几乎是铅酸电池的两倍,体积还小,因此具有更高的功率输出,从而增加潜艇的水下续航力与水下速度。

锂离子电池需要较少的维护,减轻维护电池的艇员负担。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比铅酸电池快,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上浮时间,日本为此在整个2000年代进行了密集的系统和组件测试。

并在苍龙级潜艇中的最后两艘SS-511凰龙号和SS512斗龙号上装载了日本蓄电池制造公司GSYuasa制造的磷酸锂电池进行试验。但锂电池也存在低温状态下放电量和功率缩减,安全性差的缺点,因此各国还在观望。

大鲸级柴电攻击潜艇配备了一个光电桅杆和一个ZPS-6F水面/低空空中搜索雷达,以探测敌方的反潜战平台和海上巡逻艇。此外,Hakugei还配备了舰首和艇侧的Hughes/OkiZQQ-7声纳阵列,采用光纤技术,用于识别敌方战舰和潜艇。

此外,它还配备了一个拖曳阵列声纳,能够探测37海里以外的船只。还配备了潜艇反鱼雷系统(TCM),当检测到敌方潜艇发射的鱼雷时,主动发射浮标或诱饵模拟船舶螺旋桨的声音,以引开鱼雷。

潜艇的先进战斗管理系统(CMS)使用从各种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战。大鲸级配备了六个HU-606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能够携带用于反潜作战的18型重型鱼雷和用于反舰任务射程为248千米的UGM-84L Block2鱼叉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首艇大鲸号被用作新技术试验艇,因此二号艇白鲸号反而是该级第一艘作战潜艇。

该艇的服役正是替换了吴基地第一练习潜水队的训练潜艇亲潮级首艇亲潮号,该艇于2023年3月17日退役,该艇1998年在横须贺基地服役,2015年起作为“训练潜艇”,在役时间25年,是日本海自在役时间最长的现役潜艇,总航程可绕地球12圈,亲潮号柴电潜艇在神户市附近海域与一艘渔船相撞,这可能也是加速其退役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海自有9艘亲潮级,12艘苍龙级,2艘大鲸级潜艇,已经超过了海自宣称的22艘艇的规模而达到23艘,这一状况可能得等到满潮号潜艇退役才能改观。

物种名称:白鲸

  中文俗名:贝鲁卡鲸、海金丝雀

  英文俗名:Beluga Whale

  学 名:Delphinapterus leucas

  生物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一角鲸科 Monodontidae

  属: 白鲸属 Delphinapterus

  种: 白鲸 D leucas

  大小:白鲸成年白鲸体长约3到5公尺大小,体重约04到15公吨。幼鲸体长约15到16公尺。体重约80公斤。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体色是独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难认出它们,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见浮现、变大、缩小而后消失的白色物体,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游动时的动作动很柔和,偶尔会将头扬出水面。白鲸的"嗓门"很大,在平静的海上,百公以外都能听到它的喷气声。

  白鲸的一个族群大约5到20只不等,夏季时,河口附近聚集量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白鲸的性格较温和,人们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现存约50,000只到70,000只。 白鲸大致呈环北极区分布,主要集中于北纬50度至80度之间。白鲸有高度的恋出生地性(philopatry),会有每年回到当初母鲸生产的地方的习性,在雌鲸身上尤其明显。到了秋季,白鲸因为浮冰层扩张的关系会远离海湾与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层边缘或仅有少量浮冰的开阔海域形成大群体。它们无论是在容易搁浅的河口,或是中深层海域的海沟皆能自在游泳,估计可潜至800公尺深处。白鲸的身体中央横断面大致呈圆形,往两端逐渐变细,当它们在觅食时,其躯干尤其显得肥胖圆润。白鲸的头部与其他鲸目动物大不相同,额隆(melon)极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学者形容为“充满温暖油脂的气球”(a balloon filled with warm lard)。白鲸可以自由改变额隆的形状,推测可能是藉着移动内部气窦(sinus)的空气来产生形状上的变化。因为它们的颈椎愈合程度比其他鲸目动物来得低,所以能以较大的幅度转动头部或点头。嘴短而宽,不像许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beak),嘴部可产生皱摺。腹部与侧面凹凸不平,内部充满脂肪。不具背鳍,但在背鳍的位置有狭窄的背部隆起。胸鳍宽阔,大型雄鲸的胸鳍尖端上翘。尾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华美,成年雄鲸在后缘有明显如凸面镜般的凸起。上、下颚各有八至九似钉状的牙齿,但年老个体有时会磨损至隐没于牙根之下

  年轻白鲸浑身呈灰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转淡,最终除了背脊与胸、尾鳍边缘有暗色沉积外,全身皆为白色。成鲸的白色皮肤有时会在夏季发情时带有淡**色调,但在蜕皮(molt)后即消失。白鲸具高度群居性,会形成个体间联系极为紧密的群体,通常由同一性别与年龄层的白鲸所组成,另外也有规模较小的母子对白鲸族群。没有猎人或天敌威胁时,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鲸可聚集达数千头以上。白鲸能发出多种变化多端的声音,包括旋转的颤音、嘎嘎叫、似钟声、尖锐的啪啪声(可能由拍击颚部所产生) 、与近似推动生锈门板的声音。一位早期的鲸类学者Bill Schevill曾如此描述它们:“高音的共鸣哨声与尖叫,多变的滴答声与咯咯声,让人联想到一队交响乐队,有时又有如猫叫或小鸟的啁啾声。”它们的声音有时会让人误以为远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嚣。对野生白鲸而言,最大的天敌是虎鲸与北极熊,也包括人类。北极熊会快速地跑到白鲸受困于冰层的地区,以其强力的前掌给予重击后再把它们拖到冰上食用。白鲸是相当好奇的动物,常会浮窥(spyhopping)与鲸尾击浪(lobtailing),但似乎从不跃身击浪(breaching)。充满雾气的喷气(blow)低矮而不明显。

白鲸的食性随地区与季节性猎物的数量而有不同。检测各地区族群的胃内容物发现,白鲸会食用各种生物,包括鱼类(鲑鱼、鳕鱼、鲱鱼等)、头足类(鱿鱼、章鱼等)、甲壳类(虾、蟹)、海虫、甚至大型浮游生物在内。不过他们可不像虎鲸那么凶残。它们几乎都在海床附近觅食,深度至少达300公尺以上。白鲸具摺皱的嘴唇在觅食时可产生吸力,也能对海洋世界的观众喷水。 繁殖期会随所处地区而有不同。普遍来说,受孕多发生于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Alaska)族群为二月底至四月初;东加拿大与西格陵兰(Greenland)族群为五月。 虽然现今北极地区仍有100,000头以上的白鲸,但过去它们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得更多,在商业捕鲸灭绝部分族群之前。今日数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Beaufort Sea),约40,000头;加拿大东部的高纬地区,约28,000头;哈德逊湾西部,约25,000头;与白令海(Bering Sea)东部。上述四个地区虽然仍有当地居民的捕猎,但其数量大致仍保持稳定。相较之下,其他族群已面临危险且仍遭猎杀,这些地区包含Cook Inlet、Ungava Bay、以及巴芬岛(Buffin Island)东南部分与西格陵兰。生活于圣劳伦斯河族群体内有高污染物的积累,罹癌率也高,部分过去为重要白鲸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现今为乘快艇的猎人所占据,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为了白鲸的保护,大多数地区都已有严格的捕猎管制。

  白鲸以多变化的叫声与丰富的脸部表情闻名,早期的捕鲸者称之为“海中金丝雀”。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白鲸是什么动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鲸是什么

 白鲸,又称贝鲁卡鲸和海金丝雀,是一种生活于北极地区海域的鲸类动物,以多变化的叫声与丰富的脸部表情闻名,通体雪白,生性温和。白鲸现存数量约10万头,十分珍稀。大致呈环北极区分布,主要集中于北纬50度至80度之间,潜水能力很强。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几个白鲸集中的地区已成为赏鲸圣地,包括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下游与哈德逊湾西部的丘吉尔河河口。白鲸的潜水能力相当强,对于北极的浮冰环境有很好的适应力。

白鲸的外型特征

 白鲸的身体中央横断面大致呈圆形,往两端逐渐变细,当它们在觅食时,其躯干尤其显得肥胖圆润。白鲸的头部与其他鲸目动物大不相同,额隆(melon)极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学者形容为“充满温暖油脂的气球”(a balloon filled with warm lard)。白鲸可以自由改变额隆的形状,推测可能是藉着移动内部气窦(sinus)的空气来产生形状上的变化。因为它们的颈椎愈合程度比其他鲸目动物来得低,所以能以较大的幅度转动头部或点头。嘴短而宽,不像许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beak),嘴部可产生皱摺。腹部与侧面凹凸不平,内部充满脂肪。不具背鳍,但在背鳍的位置有狭窄的背部隆起。胸鳍宽阔,大型雄鲸的胸鳍尖端上翘。尾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华美,成年雄鲸在后缘有明显如凸面镜般的凸起。上、下颚各有八至九似钉状的牙齿,但年老个体有时会磨损至隐没于牙根之下。

 年轻白鲸浑身呈灰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转淡,最终除了背脊与胸、尾鳍边缘有暗色沉积外,全身皆为白色。成鲸的白色皮肤有时会在夏季发情时带有淡**色调,但在蜕皮(molt)后即消失。白鲸成年白鲸体长约3到5公尺大小,体重约04到15吨。幼鲸体长约15到16公尺。体重约80公斤。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的生活习性

 白鲸具有高度群居性,会形成个体间联系极为紧密的群体,通常由同一性别与年龄层的白鲸所组成,另外也有规模较小的母子对白鲸族群。没有猎人或天敌威胁时,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鲸可聚集达数千头以上。白鲸能发出多种变化多端的声音,包括旋转的颤音、嘎嘎叫、似钟声、尖锐的啪啪声(可能由拍击颚部所产生) 、与近似推动生锈门板的声音。

 一位早期的鲸类学者Bill Schevill曾如此描述它们:“高音的共鸣哨声与尖叫,多变的滴答声与咯咯声,让人联想到一队交响乐队,有时又有如猫叫或小鸟的啁啾声。”它们的声音有时会让人误以为远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嚣。对野生白鲸而言,最大的天敌是虎鲸与北极熊,也包括人类。北极熊会快速地跑到白鲸受困于冰层的地区,以其强力的前掌给予重击后再把它们拖到冰上食用。白鲸是相当好奇的动物,常会浮窥与鲸尾击浪,但似乎从不跃身击浪,充满雾气的喷气低矮而不明显。

 2012年10月23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饲养的一只白鲸在好几年时间中一直模仿人类说话,不停地发出“人语声”,甚至还屡屡对水下的潜水员喊“出去!”,让毫不知情的潜水员误以为是同事在跟他说话。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的科学家们用水下仪器对水中的声音来源展开了调查,最后发现,这些“人语声”竟来自这只白鲸。

 食性

 白鲸的食性随地区与季节性猎物的数量而有不同。检测各地区族群的胃内容物发现,白鲸会食用各种生物,包括鱼类(鲑鱼、鳕鱼、鲱鱼等)、头足类(鱿鱼、章鱼等)、甲壳类(虾、蟹)、海虫、甚至大型浮游生物在内。不过它们不像虎鲸那么凶残。它们几乎都在海床附近觅食,深度至少达300公尺以上。白鲸摺皱的嘴唇在觅食时可产生吸力,也能对海洋世界的观众喷水。

 生长繁殖

 繁殖期会随所处地区而有不同。普遍来说,受孕多发生于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Alaska)族群为二月底至四月初;东加拿大与西格陵兰(Greenland)族群为五月。据可信的统计资料显示,怀孕期可能自不满一年至145个月之久。白鲸的哺育期长达两年,之后仍会待在母亲身边相当长的时间。生殖间隔平均约为两年。

1 中国五大最美海洋世界

2 珠海海洋王国导游词3篇

3 世界十大海洋公园

4 2016中国最大海洋馆排名

5 海洋最大的动物排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80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