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如何称呼女子

陕北如何称呼女子,第1张

女孩子称呼女子,女娃娃,结了婚的称呼婆姨,年龄大的称呼老婆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陕北一句著名的谚语,说得是米脂的女子聪慧、俊美、灵秀,绥德的男子威武、健壮、高大。

婆姨,是陕北方言中的常用语。但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婆姨;第二种是泛指结过婚的女人。所以,婆姨,必须是已婚女子,未婚女子不叫婆姨。

汉是和婆姨相对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汉,汉也泛指已婚的男子。

陕北的其他称呼:

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叫小男孩为小子、猴小小,

叫媳妇为媳(xiu)子,叫没对象的男子为光棍,

叫姑表兄弟为姑舅,姨表兄弟为两姨,

叫朋友为拜识,叫妻子偷汉的丈夫为盖老,

叫和儿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为炒面神,叫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打流或二流子,

叫不精明的人为八成、半吊子、二百五、胡脑A,叫到处寻事的人为搅茅棍,

叫太忠厚的人为瓷脑,叫顽固不化的人为牛脑,叫乱搞两性关系的人为嫖脑。

崔苗,崔苗经典陕北民歌《陕北姑娘 》,崔苗,生于1986年,籍贯系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人,2009年星光大道月冠军,2016年7月发布首张歌曲专辑《姐弟唱响》。

《陕北姑娘》这首歌表达体现了陕北姑娘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追求,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的苦乐和爱憎。

《陕北姑娘》歌词:

小河水从我家门前过,对面树上住着喜鹊窝。

悠悠地传来动人的歌,那就是我的三哥哥。

一把把黄土一道道沟,妹妹心里泛清波。

泛清波,小河水呀梦里过。

信天游唱出你和我,你和我。

啊哈嗨,唱出那高高的山。

唱出那弯弯的河,唱出那沟沟唱出那坡。

唱一首信天游属于我,属于你和我。

小河水从我家门前过,对面树上住着喜鹊窝。

悠悠地传来动人的歌,那就是我的三哥哥。

一把把黄土一道道沟,妹妹心里泛清波。

泛清波,小河水呀梦里过。

信天游唱出你和我,你和我。

啊哈嗨,唱出那高高的山。

唱出那弯弯的河,唱出那沟沟唱出那坡。

唱一曲信天游属于我,属于你和我。

唱出那高高的山,唱出那弯弯的河。

唱出那沟沟唱出那坡,唱一曲信天游属于我。

属于你和我,啊哈嗨。

王二妮为什么喜欢唱民歌

一个是与她的出生地陕北有关,因陕北盛行民歌,再一个与她的强项有关,其嘹亮的嗓音就非常适合唱民歌,正因如此,她才非常喜欢唱民歌,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浅议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论文

[摘要]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陕北民歌 艺术性 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一日天睁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尽现了妹子对她的情哥哥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幸福生活中期望。和这首歌相比,同样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陕北自由汉》却是包含心酸和无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干粮,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骂我就骂,哎……”从这点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热情直白,没有半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解放前,有一支特殊的运输大队——赶骡队,活跃在三边,绥德,米脂及周边地区。说他们是运输大队,其实也不过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人,赶着几十头骡子和毛驴,来回贩运货物,主要是食盐、毛皮等,风里来,雨里去。运输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劳力,一年四季来来回回难得有几次回家,特别是有些还是刚结婚不久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踏上赶脚汉的路。那首和着骡子铃声的《赶牲灵》,就是他们在运输途中创作出来的:“你若是我的妹子,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个路。”这就是黄土高原式的爱,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憨直的陕北汉子,拿着陕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给心上人表白自己的爱恋:“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感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自然、真实,生动感人。

 陕北民歌传唱悠久,在今天流传面越来越大,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首先就是因为它唱出来的是真实的感情。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很多陕北方言,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如《骂媒婆》:“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单看“捣灶鬼”、“两头扇”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媒人的厌恶,“耳朵软”更是对父母见钱眼开,不顾一切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责怪,表现出姑娘对落后的婚姻制度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她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

 陕北民歌旋律高亢悠扬,腔调豪壮婉转,尽情的吐诉出心中的艰难悲壮,几乎是吼出来的,陕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谣》:“日头头烤红胳膊膊弯,风里雨里我浪花花里钻。一字一顿无不凝结着艄公的血和泪,挣就个骨头练就个胆,从小就学会个搬水船”。先不说是陕北的人民为生活艰辛所迫,一句‘从小就学会’足见其中的辛酸。艄公们用高亢的嗓音倾诉着自己与黄河天险拼争,与生活的坎坷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艄公谣》。

 陕北民歌的句式和我国历代民歌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多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章节相同,上句和下句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七言句式是陕北民歌是最普遍的结构形式。如《哭嫁》“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你说心疼就不心疼。”其中也有八字句、九字句,但中间多为衬字,例如,“千里(里)的雷声(噢)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长征》:“桃花(花)(那个)(还)没开杏花(花)(那个)开,站住牛惧(呀)看你上来”。“干妹子儿你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来好像水上噢飘。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妹子儿结个婚”。以上都属于七言变体,它们都借助衬词,突破了七言的限制,使歌曲更加接近群众语言,上口能唱,唱起来宛转流畅。这种句式结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上句或用“赋”,或用“比兴”开头,下句点题言实。虚实相结,浑然一体。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景,根据内容灵活多变,使感情得以充分表现。

 陕北民歌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喜用叠音。常见的做法是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叠音双音节,用于句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节奏,使整个句子显得轻重缓急自然合理,形成一种音节、音响上的旋律感和音乐感,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陕北民歌中的叠音通常是把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后镶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中间有时加有时不加衬字“格”,构成一个音节繁复的多音节词,用它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颜色、动态等摹拟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形象,使人感同身受,使语言富有独特的韵味。如“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

 “对对”“眼眼”,把单个量词、名词迭连起来,借繁复的语音感觉突出形象,“对对”突出鸭子也能相依相偎,相亲相爱,何况有感情的人呢?“眼眼”强化了主人公是大花眼,眼睫毛长,暗指女孩子聪明有主意。这样,借助迭词化生硬为柔和,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给人可观可感的立体形象和亲切动人的心理印象,同时又增强了歌词悠扬婉转的音乐美。

 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都有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陕北民歌也是这样。陕北民歌这朵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散发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土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昂的激情。它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它的魅力与多种修辞手段的灵活妙用有着极大的关系。以陕北民歌歌词的修辞特色为切入点来研究陕北方言乃至现代汉语的修辞艺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贺敬之说:“一切来自人民并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正是“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信天游永世也唱不完”。陕北民歌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加大对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郝磊。影视中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J]。**评介, 2006,(19)。

 [2]汪东锋。陕北民歌的迭词与叠音艺术谫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被分配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吃糠咽菜,睡冰冷的土炕,吃用水得靠驴从黄河里拉,下乡出诊一走就是几十里,她却多次拒绝离开的机会。53年里,她为患者开便宜、管用、适量的药,为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儿科,手机号码更是成为佳县百姓的急诊热线。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拒绝高薪聘请,选择在佳县免费义诊,义诊患者超过10万人次。一位患者家属说,“我们家五代人都找她看过病,半个佳县城人都找她看过病,我们信她。” 

1944年1月,路生梅出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前身北京第二医学院。“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毕业后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成了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佳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条件艰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路生梅说:“县医院是两排破窑洞,喝的是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相比生活的艰苦,让路生梅更为揪心的是当地群众医疗常识的匮乏。来佳县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剪脐带。路生梅赶紧夺过剪刀,一边消毒一边解释: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50多年来,路生梅坚守信念,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倾尽全力,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找路大夫看病既省事又放心,一个药方子十来块钱就能看好。”黄河对岸山西临县高家湾的高俊娥,带着小外孙来陕西佳县看病,“我3个儿女小时候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相信她。”像这样到医院找她看病、来家里咨询的老乡每天都有。她每次都认真询问病情,尽量开便宜管用的药方。路生梅大学毕业后扎根佳县已53年,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就这样,“准专科医生”生生变成了全科医生。“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属于陕北高原。”路生梅下定决心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意思就是,娶妻要娶米脂的姑娘,嫁人要选绥德的汉子。

在陕西的榆林市有米脂县和绥德县两个县城,米脂有貂蝉,绥德有吕布,前者盛产美女(陕北方言“婆姨”即为“女子”之意),而后者则好汉辈出(“汉”即“汉子”)。

《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貂蝉嫁吕布,吕布戏貂蝉,史书记载各异,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的女子长得漂亮,绥德男子长得英俊,却是事实。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因米脂水得名。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水在县东南100步处,其地沃宜于种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也许米脂的小米还有什么成分,使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男人吃了长得健美,大有作为。

从米脂到绥德路程40公里,乘汽车40分钟可到达。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小镇。小镇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骑车的米脂婆姨与骑车的绥德汉,在四十里铺相遇、相识、相爱。

参考资料:

-米脂婆姨绥德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82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