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传VII中各名将何时何地登场

三国群英传VII中各名将何时何地登场,第1张

谁说是三代的?亏你还是专家,你的问答我可以肯定,没的说,但你知道不知道三国群英系列的初始设置文件一直是延用下来的,只不过是内码多上变化而已,下面我给出从三7游戏中提取的文件,如下:〔数字1代表在职.0代表在野,没有表示就是指这个时期武将不上场;”City1”对应的是时期,即黄巾之乱,如此类推,仅供参考〕

[GENERAL]

No = 16

Name = 大乔

City1 =

City2 = 77, 0 ;长沙

City3 = 77, 0 ;长沙

City4 = 82, 0 ;建业

City5 = 82, 0 ;建业

City6 = 82, 0 ;建业

City7 = 82, 0 ;建业

City8 = 82, 1 ;建业

City9 = 82, 1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17

Name = 小乔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82, 0 ;建业

City5 = 82, 0 ;建业

City6 = 82, 0 ;建业

City7 = 82, 0 ;建业

City8 = 82, 1 ;建业

City9 = 82, 1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32

Name = 太史慈

City1 =

City2 = 64, 0 ;北海

City3 = 82, 1 ;建业

City4 = 59, 1 ;庐江

City5 = 84, 1 ;鄱阳

City6 =

City7 = 59, 0 ;庐江

City8 = 59, 0 ;庐江

City9 = 59, 0 ;庐江

City10 = 59, 0 ;庐江

[GENERAL]

No = 43

Name = 文丑

City1 = 24, 0 ;南皮

City2 = 24, 1 ;南皮

City3 = 14, 1 ;邺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14, 0 ;邺

City8 = 14, 0 ;邺

City9 = 14, 0 ;邺

City10 = 14, 0 ;邺

[GENERAL]

No = 92

Name = 司马懿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56, 1 ;许昌

City6 = 14, 1 ;邺

City7 = 14, 1 ;邺

City8 = 14, 0 ;邺

City9 = 14, 0 ;邺

City10 = 14, 0 ;邺

[GENERAL]

No = 96

Name = 甘宁

City1 =

City2 =

City3 = 72, 1 ;江夏

City4 = 72, 1 ;江夏

City5 = 84, 1 ;鄱阳

City6 = 77, 1 ;长沙

City7 = 77, 1 ;长沙

City8 = 77, 0 ;长沙

City9 = 77, 0 ;长沙

City10 = 77, 0 ;长沙

[GENERAL]

No = 151

Name = 吕布

City1 = 55, 1 ;新野

City2 = 51, 1 ;洛阳

City3 = 22, 1 ;濮阳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2, 0 ;濮阳

City8 = 22, 0 ;濮阳

City9 = 22, 0 ;濮阳

City10 = 22, 0 ;濮阳

[GENERAL]

No = 160

Name = 吕蒙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80, 1 ;豫章

City5 = 84, 1 ;鄱阳

City6 = 72, 1 ;江夏

City7 = 72, 1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192

Name = 典韦

City1 =

City2 = 58, 0 ;陈留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51, 0 ;洛阳

City8 = 51, 0 ;洛阳

City9 = 51, 0 ;洛阳

City10 = 51, 0 ;洛阳

[GENERAL]

No = 199

Name = 周泰

City1 = 59, 0 ;庐江

City2 = 59, 0 ;庐江

City3 = 80, 0 ;豫章

City4 = 59, 1 ;庐江

City5 = 86, 1 ;会稽

City6 = 72, 1 ;江夏

City7 = 72, 1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200

Name = 周瑜

City1 =

City2 =

City3 = 59, 1 ;庐江

City4 = 84, 1 ;鄱阳

City5 = 82, 1 ;建业

City6 =

City7 = 59, 0 ;庐江

City8 = 59, 0 ;庐江

City9 = 59, 0 ;庐江

City10 = 59, 0 ;庐江

[GENERAL]

No = 218

Name = 姜维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9, 1 ;天水

City7 = 9, 1 ;天水

City8 = 9, 0 ;天水

City9 = 9, 0 ;天水

City10 = 9, 0 ;天水

[GENERAL]

No = 247

Name = 夏侯敦

City1 = 39, 1 ;上庸

City2 = 58, 1 ;陈留

City3 = 56, 1 ;许昌

City4 = 50, 1 ;长安

City5 = 55, 1 ;新野

City6 = 55, 1 ;新野

City7 = 55, 1 ;新野

City8 = 55, 0 ;新野

City9 = 55, 0 ;新野

City10 = 55, 0 ;新野

[GENERAL]

No = 256

Name = 孙仁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82, 0 ;建业

City7 = 82, 0 ;建业

City8 = 82, 1 ;建业

City9 = 82, 1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273

Name = 孙策

City1 =

City2 = 77, 1 ;长沙

City3 = 59, 1 ;庐江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59, 0 ;庐江

City8 = 59, 0 ;庐江

City9 = 59, 0 ;庐江

City10 = 59, 0 ;庐江

[GENERAL]

No = 279

Name = 孙权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82, 1 ;建业

City5 = 80, 1 ;豫章

City6 = 82, 1 ;建业

City7 = 82, 1 ;建业

City8 = 82, 0 ;建业

City9 = 82, 0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282

Name = 徐晃

City1 =

City2 = 22, 0 ;濮阳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57, 1 ;汝南

City5 = 51, 1 ;洛阳

City6 = 67, 1 ;徐州

City7 = 67, 1 ;徐州

City8 = 67, 0 ;徐州

City9 = 67, 0 ;徐州

City10 = 67, 0 ;徐州

[GENERAL]

No = 299

Name = 荀彧

City1 = 56, 0 ;许昌

City2 = 56, 0 ;许昌

City3 = 56, 1 ;许昌

City4 = 56, 1 ;许昌

City5 = 55, 1 ;新野

City6 =

City7 = 55, 1 ;新野

City8 = 55, 0 ;新野

City9 = 55, 0 ;新野

City10 = 55, 0 ;新野

[GENERAL]

No = 322

Name = 马超

City1 =

City2 =

City3 = 1, 1 ;西凉

City4 = 1, 1 ;西凉

City5 = 9, 1 ;天水

City6 = 34, 1 ;梓潼

City7 = 34, 1 ;梓潼

City8 = 34, 0 ;梓潼

City9 = 34, 0 ;梓潼

City10 = 34, 0 ;梓潼

[GENERAL]

No = 349

Name = 张角

City1 = 20, 1 ;平原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0, 0 ;平原

City8 = 20, 0 ;平原

City9 = 20, 0 ;平原

City10 = 20, 0 ;平原

[GENERAL]

No = 359

Name = 张郃

City1 =

City2 = 19, 1 ;代郡

City3 = 20, 1 ;平原

City4 = 57, 1 ;汝南

City5 = 44, 1 ;襄阳

City6 = 9, 1 ;天水

City7 = 9, 1 ;天水

City8 = 9, 0 ;天水

City9 = 9, 0 ;天水

City10 = 9, 0 ;天水

[GENERAL]

No = 360

Name = 张飞

City1 = 27, 1 ;襄平

City2 = 20, 1 ;平原

City3 = 67, 1 ;徐州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2, 1 ;江夏

City6 = 34, 1 ;梓潼

City7 = 34, 1 ;梓潼

City8 = 34, 0 ;梓潼

City9 = 34, 0 ;梓潼

City10 = 34, 0 ;梓潼

[GENERAL]

No = 381

Name = 张辽

City1 = 55, 1 ;新野

City2 = 51, 1 ;洛阳

City3 = 22, 1 ;濮阳

City4 = 58, 1 ;陈留

City5 = 58, 1 ;陈留

City6 = 70, 1 ;寿春

City7 = 70, 1 ;寿春

City8 = 70, 0 ;寿春

City9 = 70, 0 ;寿春

City10 = 70, 0 ;寿春

[GENERAL]

No = 415

Name = 曹操

City1 = 39, 1 ;上庸

City2 = 58, 1 ;陈留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56, 1 ;许昌

City5 = 44, 1 ;襄阳

City6 = 14, 1 ;邺

City7 = 14, 1 ;邺

City8 = 14, 0 ;邺

City9 = 14, 0 ;邺

City10 = 14, 0 ;邺

[GENERAL]

No = 432

Name = 许褚

City1 =

City2 =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56, 1 ;许昌

City5 = 44, 1 ;襄阳

City6 = 44, 1 ;襄阳

City7 = 44, 1 ;襄阳

City8 = 44, 0 ;襄阳

City9 = 44, 0 ;襄阳

City10 = 44, 0 ;襄阳

[GENERAL]

No = 441

Name = 郭嘉

City1 =

City2 =

City3 = 58, 1 ;陈留

City4 = 57, 1 ;汝南

City5 =

City6 =

City7 = 22, 0 ;濮阳

City8 = 22, 0 ;濮阳

City9 = 22, 0 ;濮阳

City10 = 22, 0 ;濮阳

[GENERAL]

No = 463

Name = 陆逊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86, 1 ;会稽

City6 = 72, 1 ;江夏

City7 = 72, 1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486

Name = 貂蝉

City1 =

City2 = 51, 0 ;洛阳

City3 = 22, 0 ;濮阳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2, 1 ;濮阳

City8 = 67, 1 ;徐州

City9 = 67, 1 ;徐州

City10 = 22, 0 ;濮阳

[GENERAL]

No = 493

Name = 黄忠

City1 =

City2 = 77, 0 ;长沙

City3 = 77, 0 ;长沙

City4 = 77, 1 ;长沙

City5 = 77, 0 ;长沙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518

Name = 董卓

City1 = 1, 1 ;西凉

City2 = 51, 1 ;洛阳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51, 0 ;洛阳

City8 = 51, 0 ;洛阳

City9 = 51, 0 ;洛阳

City10 =

[GENERAL]

No = 561

Name = 赵云

City1 =

City2 =

City3 = 26, 1 ;北平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7, 1 ;长沙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579

Name = 刘备

City1 = 27, 1 ;襄平

City2 = 20, 1 ;平原

City3 = 66, 1 ;下邳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2, 1 ;江夏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624

Name = 诸葛亮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44, 0 ;襄阳

City5 = 72, 1 ;江夏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684

Name = 颜良

City1 = 24, 0 ;南皮

City2 = 24, 1 ;南皮

City3 = 24, 1 ;南皮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4, 0 ;南皮

City8 = 24, 0 ;南皮

City9 = 24, 0 ;南皮

City10 = 24, 0 ;南皮

[GENERAL]

No = 686

Name = 魏延

City1 =

City2 =

City3 = 77, 0 ;长沙

City4 = 44, 0 ;襄阳

City5 = 77, 0 ;长沙

City6 = 40, 1 ;汉中

City7 = 40, 1 ;汉中

City8 = 40, 0 ;汉中

City9 = 40, 0 ;汉中

City10 = 40, 0 ;汉中

[GENERAL]

No = 690

Name = 庞统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72, 0 ;江夏

City6 =

City7 = 72, 0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697

Name = 关羽

City1 = 27, 1 ;襄平

City2 = 20, 1 ;平原

City3 = 66, 1 ;下邳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7, 1 ;长沙

City6 = 88, 1 ;江陵

City7 = 88, 0 ;江陵

City8 = 88, 0 ;江陵

City9 = 88, 0 ;江陵

City10 = 88, 0 ;江陵

[GENERAL]

No = 700

Name = 关凤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88, 0 ;江陵

City7 = 88, 0 ;江陵

City8 = 36, 1 ;江州

City9 = 36, 1 ;江州

City10 = 88, 0 ;江陵

[GENERAL]

No = 764

Name = 孟获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95, 1 ;云南

City6 = 95, 1 ;云南

City7 = 94, 1 ;建宁

City8 = 94, 0 ;建宁

City9 = 94, 0 ;建宁

City10 = 94, 0 ;建宁

[GENERAL]

No = 765

Name = 祝融夫人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95, 1 ;云南

City6 = 95, 1 ;云南

City7 = 94, 1 ;建宁

City8 = 95, 1 ;云南

City9 = 95, 1 ;云南

City10 = 94, 0 ;建宁

[GENERAL]

No = 831

Name = 卑弥呼

City1 = 98, 1 ;邪马台

City2 = 98, 1 ;邪马台

City3 = 98, 1 ;邪马台

City4 = 98, 1 ;邪马台

City5 = 98, 1 ;邪马台

City6 = 98, 1 ;邪马台

City7 = 98, 0 ;邪马台

City8 = 98, 1 ;邪马台

City9 = 98, 1 ;邪马台

City10 = 98, 0 ;邪马台

[GENERAL]

No = 880

Name = 黄月英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72, 0 ;江夏

City6 = 35, 0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1 ;成都

City9 = 35, 1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清代以前 剑阁境内基层政权设置,唐代中期始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记:“开元间,剑州八县下设二十五乡,元和间设八十五乡”。

宋太平兴国前后,剑州7县,下设74乡,后合为60乡。熙宁间,县下设乡镇,剑州6县设53乡,17镇。其中普安县置9乡,临津、永安2镇;梓潼县置4乡,亮山、稷连、龙池、上亭4镇;阴平县轩置7乡,全门、百顷、长坪3镇;武连县置5乡,柳池、长江(开封)2镇;普成县置8乡,丰饶、马顺(马迎)、长兴、茆城、香城(香沉)5镇;剑门县置20乡(《元丰九域志》校勘记48条:钱本、卢木均作一十乡),丰盛1镇和小剑、白绵、巴砍、粮谷、龙聚、托溪6寨。改行保甲制后,按户编保,改乡为都保,镇名仍旧。

明初,剑州编设3里,110户为一里,里以下10户为1甲。

清雍正时,剑州下辖普成、剑门、广义3乡,每乡设4甲。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划为13保,为普安(治州城)、云平(治三郎庙)、体仁(治下寺场)、剑义(治剑门关)、广安(治张王庙)、泰和(治木马寺)、隆礼(治火烧寺)、讲信(治白龙场)、剑安(治金仙场)、广诚(治开封场)、修睦(治元山场)、明德(治武连场)、普合(治西庙场)。宣统二年,办理地方自治,剑州自治区划设1城(城厢治普安)、2镇(诚睦镇治元山场,辖广诚、修睦2保;讲信镇治白龙场,辖讲信、剑安2保)、4乡(礼合乡治木马寺,辖隆礼、泰和2保;安仁乡治剑门关,辖广安、剑义2保;安平乡治下寺场,辖体仁、云平2保;德合乡治武连场,辖明德、普合2保)。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剑州改为剑阁县。民国3年,废城、镇、乡,县下改原13保为13团,名称及区域仍旧。后将剑安团分为一、二团,全县有14个团。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团为区,将普安分为一、二区,隆礼分为上、下区,共设16个区办事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将16个区整理合并为6个区署。原普安一、二区为第一区(治普安),明德、广诚、普合为第二区(治武连),修睦、剑安二区为第三区(治元山),讲信、剑安一区、隆礼下区为第四区(治土主庙),泰和、广安、隆礼上区为第五区(治江口),剑义、体仁、云平为第六区(治剑门),区下划设40个联保,以序号定名,城厢为第1联保,依区顺列,至三郎马鹿为第40联保。联保下共设364保。民国25年6月,调整区划,缩编联保,更用新名,全县设4区,26联保,255保,2638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推行新县制,废除联保,设乡镇,全县划为4区(一区裁署,改设指导区),7镇、10乡、141保、1931甲。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剑阁整编政区和保甲,裁第三区署为指导区,进行乡镇保甲扩编,共设377保、3809甲。民国31年,再裁第四区署为指导区,设1个区署(次年亦撤署改为指导区),3个指导区,全县置1镇、25乡、339保、3232甲。民国34年全县定乡镇编制,普安镇为甲等镇,其余25乡为乙等乡,保调整为373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重新调整政区,全县划为3个指导区,1镇,25乡,369保,3613甲。第一区辖普安镇、北庙、西庙、柳沟、武连、龙源、白龙、杨村、碑垭9乡,132保,1303甲;第二区辖元山、仁和、宝石、柘梖、开封、马迎、演圣、金仙、香沉9乡,154保,1486甲;第三区辖江口、张王、汉阳、剑门、下寺、三郎、鹤龄、木马8乡,83保,827甲。民国36年全县复调为4个指导区,373保。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乡镇未变,缩编保甲为207保,2494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乡镇保甲数未变。

附:苏维埃政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剑阁设普安县、赤化县、金仙县3个县苏维埃后,废区保,县下设置区、乡、村苏维埃。共设普安、西庙、北庙、抄手、武连、罐铺、金仙、元山、店子、石城、木马、赤化12个区苏维埃,设西庙一乡、二乡、三乡、四乡、五乡、柳沟、毛坝、凉山、义兴、武连、北庙、龙源、田井山、田家、白图、高观、汉阳、天生桥、剑门、下寺、三郎、马鹿、元山、演圣、王河、黑土、仁和、宝石、大兴、文兴、兴隆、吼狮、圈龙、香沉、开封、马迎、观音寺、高池、赤化、杨村、官店、白龙、江口、张王、红岩寺、沙坝等46乡和普安镇苏维埃,235个村苏维埃。 新中国时期 1950年1月,剑阁县基层政区设城关、元山、白龙、剑阁4个区公署,下辖1镇25乡。

1951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建8区、1镇、63乡、470村。5月,新建江石、剑生、柳垭、毛坝、回龙、公兴、石板、文笔8乡共为71个乡。

1952年,政区调整较大。新建仁和、鹤龄2个区和甘水、鹤鸣、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个乡。政区序列是一区(城关)、二区(武连)、三区(开封)、四区(元山)、五区(仁和)、六区(金仙)、七区(鹤龄)、八区(白龙)、九区(江口)、十区(汉阳),下分设1镇74乡。

1953年1月,划西庙、甘水、柳沟、毛坝、义兴等乡成立十一区(柳沟),区署改称区公所。6月,新建四合、观龙、柏垭、凉山等乡,全县为11区,1镇,77乡。不久,将五区全部划属梓潼县,又为10区,1镇,71乡。

1954年7月,增加东兴、五福2乡。12月,将马迎乡划属梓潼县。

1955年2月,将西庙、甘水、凉山调入一区,茆沟、毛坝、义兴调入二区,有9区,72乡。10月撤第十区公所,其所属乡由剑阁县人民委员会直辖。12月,撤一、二、九区公所,留5个区公所,均以治地命名。乡镇调整合并为37乡1镇。

1957年7月,城关、武连、江口、汉阳四区恢复区党委会(中共基层机构),为9区、1镇、37乡,16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设城郊乡,有38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改乡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新建闻溪、姚家、江石、土门、公店、时古、垂泉、凉山、吼狮、樵店、两河、石板、高观、小剑等人民公社。划西庙、凉山、义兴、茆沟、垂泉复建柳沟区。12月,又分设柏垭、毛坝、圈龙、水磨、广坪等人民公社,共57个公社。1962年3月,再分设柳垭、鹤鸣、马灯3个人民公社。

1963年9月,恢复城关等5个区公所。至1965年,全县为10区、1镇、60个人民公社,531个生产大队,3369个生产队。

1966年11月17日,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绵阳专区行政公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区公所和52个公社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名称:北庙称五星,姚家称双丰,盐店称金星,龙源称新民,田家称火炬,江石称战斗,鹤鸣称光荣,柳垭称建国,柳沟称东方红,垂泉称红太阳,义兴称红日,毛坝称红光,西庙称红星,凉山称红峰,武连称五一,马灯称红灯,秀钟称星火,开封称工农,高池称灯塔,迎水称前锋,碗泉称新华,土门称东升,元山称跃进,王河称曙光,演圣称光明,时古称爱国,柘坝称黎明,公兴称前进,圈龙称红旗,香沉称先锋,涂山称东风,吼狮称向前,金仙称红卫,复兴称新建,鹤龄称赤卫,杨村称迎新,鸯溪称长征,水磨称解放,樵店称建设,太平称前卫,白龙称胜利,店子称永兴,碑垭称红垭,石板称高锋,两河称新生,广坪称前途,张王称上游,木马称幸福,高观称光辉,柏垭称光华,汉阳称永胜,抄手称新胜。1967年区、公社恢复原来名称。

1968年5月11日,剑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区、公社、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81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城关区更名为龙泉区,城关镇更名为普安镇。人民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剑城,东兴改东宝,土门改国光,复兴改长岭,太平改羊岭,水磨改锦屏,石板改摇铃,两河改禾丰。对部分重名的生产大队也称新名。

1984年初,剑阁县基层政区改制,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村、组。同年6月,撤销剑城乡并入普安镇。

1985年1月,元山、开封、白龙、武连、剑门、龙源6乡改建为镇。10月,江口、公兴、鹤龄、东宝4乡改建为镇。至年底,划为10区,11镇、49乡,529村、3474村民小组。

1989年,柳沟、汉阳2乡改建为镇,全县为10区,13镇、47乡,529村、3479村民小组、20社区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

1991年,广元市市中区的上寺、下寺、普广3乡镇20村132组划归剑阁县管辖,并新建下寺区。至此,全县为11区,14镇、49乡,共549村、3611村民组、20社区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

1992年,剑阁县实行撤区并乡建镇,全县原11区、14镇、49乡调整为22镇、17乡,共撤销32乡、新建8镇。具体为:撤销龙泉、柳沟、武连、开封、元山、金仙、鹤龄、白龙、江口、剑门、下寺11个区公所;柳垭、抄手、北庙3乡和普安镇的城北、剑北、剑公、闻溪4个村及普安镇原三江、剑门、闻溪3个居民段合并,新建城北镇;长岭、金仙2乡合并为金仙镇;锦屏、杨村、樵店3乡合并为杨村镇;石城、羊岭2乡合并为羊岭镇;普广、上寺2乡并入下寺镇;公店、王河2乡合并为王河镇;时古、演圣2乡合并为演圣镇;小剑乡并入汉阳镇;鹤鸣、凉山2乡并入普安镇;禾丰、摇铃、碑垭3乡并入白龙镇;吼狮、圈龙、涂山3乡并入公兴镇;毛坝、垂泉2乡并入柳沟镇;西庙、盐店2乡合并为盐店镇;国光乡并入开封镇;柏垭、木马2乡合并为木马镇。

1995年,复置长岭、锦屏、凉山、北庙、公店、禾丰、摇铃、碑垭、吼狮、圈龙、涂山、上寺、毛坝、垂泉、西庙、国光、江石、樵店、柏垭19乡;同时,撤销鸯溪乡并入鹤龄镇,演圣镇所辖的原时古乡行政区域划归元山镇。全县辖22镇、35乡,共57个乡镇,形成今日区划格局。

1996年,设立下寺经济开发区。同年,香沉乡改建为香沉镇。

2003年县城迁址下寺后,设立普安商贸园区。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城北镇的第一、第二、第三社区划归普安镇管辖。

2006年3月,撤销下寺经济开发区。6月,撤销普安、城北、柳沟、武连、开封、元山、金仙、鹤龄、白龙、江口、剑门11个督导室,历经77年的“县辖区”正式成为历史,乡镇全面实现由县直接管辖。

2013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四川剑阁经济开发区(省级)。 2014年剑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22亿元,比2013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13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86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2%、397%和44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17483元,增长65%。

2014年剑阁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419亿元,比2013年增长50%,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完成投资5005亿元,增长12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9亿元,增长327%。从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1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86亿元,下降10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97亿元,增长333%。 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31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4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97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078万吨,同比下降02%。经济作物中,油料播面4884万亩,总产量1040万吨,增长27%;蔬菜产量种植面积1311万亩,产量达3186万吨,增长821%;烟叶种植面积政策因素调减至4398万亩,实现产量061万吨;园林水果产量636万吨,增长01%。深入推进“亿只土鸡工程、百亿畜禽产业”两大工程,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901亿元,增长51%。全年出栏肥9761万头,增长14%,出栏家禽50328万只,增长104%,出栏羊1131万头,增长09%;肉类总产量785万吨,增长23%,其中猪牛羊肉712万吨,增长15%;禽蛋总产量084万吨,增长43 %;猪年末存栏数5852万头,增长02 %。

全县水产品产量6340吨,其中,淡水养殖面积2401公顷,鱼苗8500万尾,产量5389吨。

全年新增造林面积35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1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072万亩,提供商品材586万立方米。全县林地面积达16486294公顷,森林覆盖率5145%;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面积8186万亩。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优质核桃面积达68万亩,银杏、桂花等珍稀苗木基地10176亩,发展剑门关森林土鸡200万只。林产品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延展,全县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超10亿元。

新增有效灌面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8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35万吨,增长32%;全年农村用电量9125万千瓦时,增长107%。

逐步建立 “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业主+银行+保险”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专合组织4个;全县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经营户分别达到47万户和180个;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08个,累计达359个。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发展到447个。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推进,80万亩粮油、10万亩辣椒基地分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原料产地认证。 2014年剑阁县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9882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增加值2407亿元,增长62%,占GDP比重达28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3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全县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4亿元,增长97%,增加值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59亿元,增长71%;产品销售率958%,下降11个百分点;利税总额345亿元,下降167%,其中利润总额186亿元,下降240%;流动资产周转率792次,增长13%。

2014年产品产量升多降少,生产家具2245万件,增长231%;鲜、冷藏肉565万吨,增长216%;实木地板15534万立方米,增长129%;饮料酒2973千升,增长234%;塑料制品142万吨,增长227%;人造板3926万立方米,增长455%;纤维板2716万立方米,增长504%;大米65万吨,增长190%;硅酸盐水泥熟料5809万吨,增长77%;水泥7653万吨,下降135%;精制食用植物油101万吨,下降169%;蓄电池7190489千伏安时。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32亿元,增长148%。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7亿元,增长3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96万平方米,下降6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4万平方米,增长280%,其中住宅115万平方米,增长619%。 2014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65亿元,增长104%,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235亿元,增长10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75万户,下降3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08万户,累计达3477万户,增长24%;新增国际互联网用户056万户,累计达409万户,增长171%。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28亿元,增长128%。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389亿元,增长133%,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39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739亿元,增长12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89亿元,增长139%。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发展态势良好,实现零售额605亿元,增长15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的比重达172%,提高04个百分点。

201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20万美元,增长36 %。其中,出口总额 1530万美元,增长67 %;进口总额 90 万美元,下降 307 %。

投资38亿元全力推进剑门关创5A进程,亚洲第一高空观景平台、绝壁鸟道等景点落成开放,剑门关创5A已顺利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价和专家组暗访,2015年将接受明查验收。承办了“2014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2014广元旅游发展大会”,策划了外国大使游剑门、高空王子阿迪力和无腿勇士陈州挑战剑门雄关、“双11”高空平台求婚等主题活动,举办各种旅游推介会,剑门关旅游名片效应日益凸显。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4538万人次,同比增长286%;其中,景区接待游客3026万人次,增长112%,旅游门票收入1029亿元,增长545%;全县旅游综合收入3946亿元,增长748%。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总收入805亿元,增长7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85亿元,增长118 %;上划中央收入096亿元,增长65%;上划省市收入088亿元,增长179%。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49亿元,占647%,增长11%;非税收入136亿元,占353%,增长38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19亿元,增长126%。

201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3132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19亿元,增长15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466亿元(不含县外),比年初增长1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08亿元,下降557%,中长期贷款余额382亿元,增长283%。金融机构实现利润142亿元,下降108%。

2014年保费收入33213万元,增长3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754万元,增长105%;寿险保费收入23459万元,增长549%。全年赔付金额4608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3733万元,寿险赔付额875万元。

  1富乐车站坐车,在梓潼中心车站下车,车费15/人+1元保险。

  2一、可以去青龙湖玩,景色和环境都是挺不错的。。我很喜欢去。。清雅的感觉,也鸟语花香的,蛮适合情侣,至少以后带男友回家,肯定要让他跟我去那转转,那里是个休闲的地方,小时候就有那些建筑了,所以从小到大都喜欢去玩,有古朴舒适度。。呵呵。。乘车路线:中心车站下车后,打的过去,车费在15元以内;或者你有足够时间的话,可以先乘公交车(青龙线的)到终点站后,再沿途走过去,会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是条直路,一路都可以看到宣传的广告牌指示!!那里晚上也有住宿(有些世外桃园的味道,挺干净整洁的,住那像住自己家,有两位很开朗健谈的阿爷和阿婆看守),吃的话,自己带些吧,当是野餐,感觉不错!(返回时如果不想再走些路了,就记得之前要找个出租车司机的号码,让他来接你们)

  二、就是水观音和大庙山了。必竟是国际4A级森林公园嘛,很多外地游客都幕名去的,跨市跨省跨国的都大把的人去~~! 坐长卿-大庙的公交车(在离中心车站很近的新南街有坐,随便一问,一分多钟就可以走过去)。去大庙车费2元/人;水观音在去大庙的途中,不过距离蛮近。水观音的门票5块。。大庙的门票40元/人,学生之类等特殊身份的半价或免!尽量把钱花在吃喝住玩上面,千万别买什么纪念品和投功德箱的,除非你很有钱和爱心。。否则别浪费,那些个都是骗人!! 公交车终点站就在大庙门口。对面有七曲山大酒店。有吃有住,三星级,环境最少也是个二流,呵呵。。住宿舍标间比单间便宜,跟前台讲讲价打打折,二百块钱以内可以住了。。(水观音至大庙有个环山路可以走,挺漂亮的,安全度也高)住宿:也可返回县城住,一般的小旅馆都是几十块钱就可以住了,但个人认为不干净,受不了公用的一些设施~~~。。

  还有什么要问的,再留言吧。。希望你可以在梓潼玩的开心~~那可是我美丽的家啊。。呵呵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以北10公里处,为蜀道入川后的最后一道险峰。山间种有古柏4万余株,七曲山大庙建于山顶,藏于森森古柏之中。

景区沿山脊成带状分布,带宽约800~3500米,带长约16000米,呈南北走向,景区所属范围为盆中深丘地貌,海拔500~892米,相对高差约400米,坡大、长而较缓,坡度一般在25~35°,山坡上分布有很多级小台地,山脊秀峻,间有阔缓台地,分布了景区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

铸铁造像——七曲山“镇山之宝”

七曲山大庙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有“古建博物馆”之称的殿宇建筑外,还有不少的文物珍品,其中文昌正殿和桂香殿内的大型铁铸文物被称为七曲山的“镇山之宝”。

文昌正殿是大庙的中心殿堂,又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殿内有高大空心铁像9尊,文昌坐像正居高台之上,高47米,身为帝君便为帝王之像,短颈粗体,方面大耳,头戴冠冕,身着龙袍,全身鎏金,神态安详,手持牙笏,庄严肃穆。两旁侍从各4位,高均为21米,按官位排列呈八字形,形神兼备,体态各异,老臣慈祥,少臣飘然,他们侍候帝君毕恭毕敬。侍从中,左三和右三两尊侍从特别引人注目,相传右侧手捧玉玺者为“天聋”神,造型为张口结舌,憨厚质朴,表现为聋子形象;左侧手执铁如意者为“地哑”神,造型为目光炯炯,欲言不忍,表现为哑子形象,天聋、地哑分别表示治政治兵。对于天聋、地哑之神,道书上也有记载,说“梓潼帝君每出,驾白特,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认为天聋地哑乃在为科举时的保密,免生事端。也有人认为文昌重用天聋地哑,意在“教人归真守朴,莫聪明外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文昌及其余8尊铁像的后背均有铁铸铭文,系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四川龙安府平武县江口村信使任宪、任寅苏、任加灿等人出资贡献,并由陕西金火匠人薛姓所铸。在铁铸造像前,还置有宋代淳佑年间(公元124l—1252年)铸造的五足铁鼎一座,鼎脚造以兽形,为文物珍品。此鼎应是宋代七曲山灵应祠内之祭器,后庙毁搬迁。

桂香殿位于正殿之后,殿内正中有三尊实心铸铁像,文昌铁铸坐像一尊居中,高约5米,头戴官帽,神情自然,为唐时济顺王或宋时英显武烈王时的形象, 即以文昌张亚子修身养性、吟诵经文之时的形象为原形加工铸造。文昌坐像左右两旁各为一尊高2米的铁铸造像,即文昌侍从天聋、地哑。两尊铁像一人捧印、一个持卷,和蔼可亲,造型极为生动。身临其境,犹如置身于科场之中。据有关专家推测,三尊实心铸铁像重约37吨,除此之外,文昌坐像前还放有四足日月铁鼎一只,为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所铸造。还有近两米高的铁铸镂空花瓶,其工艺十分考究。殿内三尊铁像虽无铭文,但推测可能与铁铸日月鼎同一时期所造。

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

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西龛,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主像为观音菩萨,座高095米,两边童子各一躯,观音像面部略带微笑。龛的两侧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为高浮雕。众菩萨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双手托腮,或以双手合什,或作沉思状。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七尊佛。龛门外右肩上有座唐太宗贞观八年(635年)由邓元觉撰文,杨子尚刻字的造像碑记。

北龛,高215米,宽23米,进深16米,有造像19尊,其造型结构与东龛基本相同,主佛释迦牟尼座像高09米。台座呈莲花形,高085米,有青狮白象支撑。佛头顶作波纹形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通肩式僧衣,线条紧贴肌体。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弯下的眉毛,明澈而显凸的眼睛近于人情。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僧衣,露出丰满的肌体,胸前扎饰璎珞等雕刻十分精致。西侧金刚力士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此龛右上侧有“唐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八日刻”题记。北面现存“释迦牟尼”等字。

南面无龛,但在长37米,宽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个(20排,每排50个),由于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体轮廓。

中国“两弹”城旧址

两弹城

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区过渡的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长卿山西麓,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地面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景区内现有邓稼先纪念馆、民族魂碑林、战备洞等参观项目。

长 卿 山

长原名“神山”、“蚕婆山”,在川西金牛道上,今国道108线,由梓潼城南,沿潼江盘垣而上。山形曲折,其势雄拔,松柏苍翠,盖日阴天,清幽葱葱,鸟歌不歇,林隐古寺,风雅清静。临高瞰景,潼城尽收眼底,潼江蜿蜒,绕山漫流,是城南翡翠屏障。

长卿山上,最早有小神庙,先名“神山”,后重蚕桑,史书有记“梓潼有蚕婆山”,“蚕婆即蚕丝氏,他教民种桑养蚕。”就供“谷父蚕婆”,即称“蚕婆山”,旧俗春节中以示乡人卷蚕度年,又有“人日登高”,其又应八(发)日吉利享有登高赏春之乐,故订正月初八为民俗之“登山节”。四库全书》载“梓潼寰宇记云明皇过梓潼遥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定名为长卿山。”《县志古迹》载“相如读书台,即西岩,在长卿山上,凿石室二间,高二丈余,可容案几,相传司马相如边孝先读书处。”因此山从安史之乱,明皇幸蜀,于唐天宝十五年(742年)起赐名,即称“长卿山”,延用至今,现有山居旧迹。后来“长卿村”及“长卿镇”,即随之定名。

长卿山北起潼江寺,沿潼江盘环,中部是“卧游亭”。《县志古迹》载“汉卧游亭,西河溪上,汉边孝先游处碣存。”边孝先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教育学家,河南开封人,因东汉时期战乱,战火不断,为避灾离乡游蜀至此,慕司马长卿遗迹,选址设书管教学于此,历代继承有二千余年,清代后期立“汉卧游亭”石碑至今仍存。过卧游亭顺坡而上,至“西岩寺”,其山下潼江,漫流城西西山,倒影映江,每到春涨水发,沿岸春色,游春人涌,有诗赞道:“几番江雨赋云亭,春满潼江爱晚汀。”就是“潼江春涨”的写照。其卧游亭、西岩春雨,蒙笼雾照、林翠花香、百鸟争鸣,“轻烟笼树迷芳经,细雨吹丝枭碧萝。”这是对“书岩烟雨”之颂。梓潼八景,此处美居二景。

西岩寺。始建于唐,原名“永昌院”,有法真和尚(梓潼人)七岁在此出家,护寺读书多年,后游各地,拜师悟佛,太宗贞观七年成蜀内名僧,又有明崇祯二年(1629年)衡州和尚,光头赤脚来寺,学佛治病,坐化成活佛,皮骨仍存。寺后石岩曰:“摩岩石记”。

长卿石室。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前179,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汉赋的奠基人,事汉景帝任“武骑常侍”,后游梁归蜀,娶才女卓文君。在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游学有谋仕途,初次上京长安,路过梓潼,见其山风光秀丽,登山览景,曾留读书,他的老师文翁(汉人)学识高尚,教育家,任过蜀太守,为振兴当时文化教育,兴办学校,采用石头建校,后称“石室”,而朝廷把最高学府大宫殿称“白玉堂”,也把石室称“玉堂”。直到解放前成都仍有“石室中学”,以励后生。梓潼即在石山岩上凿室命名“长卿石室”,经考证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卿山古庙,历经沧桑,除石室保存外,其他早毁无余,改革开放后,群众集资县文保站主办,将土墙按大庙桂香殿明代形势格局,改成砖木结构大殿,外称“相如堂”,中厅称“相如亭”,内石穴称“长卿石室”,并新刊相如石像立于堂,堂檐石栏按原古汉代“射猎图”、“游猎图”等刊于栏,厅内陈列有“大明庆历十八年正月十五日”,即洪武十八年(1355)距今662年之石础,以证实古迹之久远。

此山中,除松柏而外,还有不少奇树。尤惹人注目称妙的“夫妻柏”,它是一对同根相连,两干并立,交根攀枝,有如双飞比翼,故称“鸳鸯柏”。同时在庙后山上,古林中也生有同一主干,上分两种各异分干树枝,好似相如与文君并舞相依。山颠有一空岩穴,面向潼江,县城、因全山形似虎状,故称“白虎嘴”,正对潼江东头“青龙河”及岸上“青龙寺”,形成俗称左青龙右白虎之地势。

其山背后,是两弹元勋“邓稼先旧居”。山顶处还遗留有“红军战壕”,及解放梓潼时阻截反动派残部的“解放台”,山间还有“虎乳井”、“黑风口”、“金凤垭”及一览潼城十余里远的“观景亭”等,有待开发价值。山下连结“叠楼孝节坊”及“李业墓”和“汉阙”等。

翠 云 廊

翠云廓蜿蜒三百余里的古柏,多数是天然森林,少数是人工栽植。明清时定名的“翠云廊”为三百余里,自剑南至阆州,西至梓潼,古柏数万株。实际古柏绵延不止明清的三百里,至低有七八百里,下自梓潼县七曲山以南,剑阁以北至勉县,都是林峦叠翠;荫郁苍莽的自然柏树森林。

这三百里翠云廊,在剑阁县内,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由北向南的长椭圆斜面,是由龙门山至剑门关,北接秦岭的剑门山脉尾峰,山岭密布,沟壑纵横,境内五子山海拔1330米,深沟仅3678米,高低相差9622米,悬岸如屏,沟底无人烟无道路,真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原始森林地貌,这是翠云廊尚未开发的奇险之处。仙女峰、梁山寺、舍身崖、雷霆峡等蜿蜒曲折,北向陡峻、南向趋缓、顺向秦岭尾峰,经大龙山、小龙山、金顶山于演武分支的梓潼七曲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88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