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 惆怅 主要内容 要批注也可以

冰心的 惆怅 主要内容 要批注也可以,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77年前,一篇署名“冰心女士”的双重三角恋爱情小说《惆怅》,发表于冰心受聘任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的报上。日前,这部小说浮出水面,并被有关专家认定是冰心“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冰心著作素以母爱、童心见长,这真的是她的作品吗?此消息一出,纷争顿起。

一提起冰心,《繁星》、《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等耳熟能详的文章都会唤起读者童年的记忆。冰心的著作有两大主题:一为母爱,一为童心。几乎未涉及过男女之爱。然而,冰心研究会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上,一则消息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发现北大图书馆找到“遗珠”

《惆怅》的发现,应该是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上。会上公布了海内外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的37篇冰心佚文和书信、日记等冰心遗稿,但其中一篇写于1929年的长达两万字的爱情小说《惆怅》,却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冰心文学馆馆长、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他认定这是冰心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其理由是,小说《惆怅》原载于1929年《益世报》副刊,署名“冰心女士”。《益世报》是当时最出名的四大报纸之一,在《益世报》上发表文章的常常是燕京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冰心那时不仅是燕京大学老师,而且还是《益世报》副刊聘请的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因此不大可能有人冒名发表文章。

与此同时,王炳根介绍,北大中文系教授方锡德教授早在1994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料库中,也发现了这篇署名为“冰心女士”的小说《惆怅》。方教授与王炳根一样,也认定这毫无疑问是冰心作品。那么,“冰心这本唯一的爱情小说”又写了怎样的一段爱情呢?

内容双重三角恋惊世骇俗

《惆怅》的具体内容,由于本地没法查到原稿,冰心文学馆称目前保密,王炳根只告诉记者,其讲述了五四时期四个年轻人之间的双重三角恋爱故事。小说中,在那个年代惊世骇俗地提出了“自己选择、理性裁决、父母俯允”的爱情婚姻观。文中的年轻男女对爱情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但和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式”爱情不同,他们敢爱敢恨却并没有破坏性和粉碎的冲动,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爱情模式。据王炳根介绍,这在以前的冰心文集中是没有见过的。

疑惑风格完全不像冰心

这真是冰心的作品吗?不少人士提出了质疑。

《冰心全集》的编辑卓如女士针对这一事件表达了她的疑惑,因为冰心对自己的文章记得都很清楚,她曾说过1926—1929年间“简直没有写出一个字”。

王炳根却认为,当时描写“新爱情”的人很多,冰心极有可能在那样的潮流下创作了一篇和以往风格决然不同的文章,但之后可能对文章不满意,所以自己很少提及。“不过这依然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小说。有人说这不是冰心的风格,觉得语感上的出入很大,但这仅仅是片面地从感觉去分析。方锡德教授和我都认为这应该是冰心的一部‘另类小说’,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愿意只用一种笔调写作。”

然而,冰心的女儿吴青日前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称:“直觉上就不是我妈妈写的。”她说,“对于恋爱、婚姻的出格,我妈妈一向无法容忍,这篇文章肯定不是我妈妈写的。”前晚,记者又再次联系到冰心的女儿吴青,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称,这篇名为《惆怅》的小说到底是否为冰心所作尚在争论之中,希望发现此事并对文章有过考证的方锡德教授能有更多的证明。

据悉,王炳根将把《惆怅》放到即将出版的《冰心佚文集》里,对于吴青的“存疑”,王炳根表示:“从事实的层面,北大的方教授已经通过考证的方式证明这是冰心写的。”

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日前在京公布了海内外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的37篇冰心佚文和书信、日记等冰心遗稿。在随后举行的冰心佚文研讨会上,学者们专门研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方锡德发现并考证为冰心佚文的小说《惆怅》,由于小说《惆怅》发表后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再被包括冰心本人在内的任何人提起,也有专家从文本角度对该文是否为冰心所作表示质疑。

《益世报》提供确证信息

方锡德教授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介绍,1980年时,他在北大图书馆第一次读到1930年北京盗版书商伪托“上海合成书店”之名盗印的《冰心女士全集》,其中收有《惆怅》。因为1932年冰心编写《冰心全集》时,曾在《自序》中谈到盗版书,说有些作品纯属冒其之名,所以当时方锡德判断《惆怅》为伪作。1994年底,方锡德偶然机会翻阅民国四大报纸之一———天津《益世报》1929年12月的副刊,看到署名“冰心女士”的小说《惆怅》和该副刊编辑张虹君关于其为“冰心女士1923年作品”的题注,当时方锡德感到,这为考证并确认小说《惆怅》是冰心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但当时因为他很快要去东京任教,没来得及向冰心本人求证。

方锡德后来考证得知,冰心在1929年12月前后,曾在《益世报》上发表作品。她不仅是《益世报》副刊聘请的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也是副刊最重要的作者。冰心的二弟谢为杰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时,与编辑张虹君同为《燕大周刊》社成员,彼此相熟,《益世报》副刊基本上是一个“准燕大系”的副刊。如果有人假冒冰心之名,即使冰心看不到,其弟弟、同事也会发现,因此《惆怅》不可能是冒名顶替之作。

《惆怅》与吴文藻《求婚书》

《惆怅》讲述了一个双重的三角恋爱故事。方锡德认为,冰心在其中提出了“自己选择、理性裁决、父母俯允”的爱情婚姻观,其故事结构、叙事风格在冰心此前的作品中比较少见。《惆怅》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外,提供了“渐进主义”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变革模式。方锡德还举出了另一个重要文本———吴文藻1926年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书》。这份珍贵的文献,可以说是1920年代吴文藻与冰心联合发表的爱情婚姻“宣言”。《求婚书》与小说《惆怅》表述的爱情婚姻观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惆怅》是冰心的作品。

作品收入《冰心佚文集》

受冰心委托编辑《冰心全集》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卓如对该小说的写作时间提出质疑,指出如果是1923年写的作品,不可能将“北京”写为1928年8月后才改称的“北平”。小说中的这种矛盾,究竟是偶然的失误,还是说明小说的创作时间事实上应该更晚,仍然有待探索。

对于部分学者从文本角度与语言风格质疑此文是冰心的佚文,王炳根向早报记者表示,出现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与多数作品类型相异的作品,在许多作家创作生涯中都是常事,也可能正因为这是个实验性的作品,冰心本人后来才未提及它,但冰心也从来没有明确否定这是自己的作品。所以目前不应该简单地以感觉来推翻一个事实。在由他主编的《冰心佚文集》中将收录《惆怅》,但他会在该书前言和后记中说明相关争议的背景。

传统婚礼: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 。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 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夭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你如果想一睹新娘的芳容,必须说出吉祥如意的“四句”,新娘才肯放下遮面的扇。也有一些生性诙谐的闹客,运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把个新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 特殊婚俗 过去,潮汕地区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形形式式的婚姻习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虽然尚存其名,但形式已经完全改观。 指婚(也称娃娃亲):旧交或要好亲友,由双方父母作主,指定怀胎的二家婴孩出世后若是一男一女即作未来夫妻,称指腹婚。男女双方长大后不管中意与否,由双方父母择日完婚,谓之‘转屋”。

潮汕媳妇的礼法:

嫁娶时传授家规:女子出嫁时,除父母长辈教以当媳妇的一般道理和知识外,有个仪式是要女儿坐在水缸上,然后才上花轿。此俗寓示女儿要像水缸一样要“大器量”,心胸豁达,勿斤斤计较。

认米缸:听翁姑介绍米缸位置、家中大小人口煮饭烧粥数量等。

采水缸:听翁姑告知到什么地方打水,水桶、桶担钩挂在什么地方以及饮水如何保持卫生等。

搅米泔缸:用木棒搅拌,让媳妇看看里面没有生米熟饭,示意不能浪费。

生火:教媳妇生火煮饭。习俗新娘进门要顶替翁姑或妯娌做饭。即使富户人家有女佣煮饭,也要十二天,或一月或四个月参加做饭。

站着吃饭:新娘初到要尊老惜幼,开始站着吃饭,且要为长辈添饭。待四天,十二天,父母劝儿媳坐着吃或不必为长辈添饭时才免此礼。还有,如不可站门槛,不可坐正堂;捧茶要按宾主排辈。

洗衣服:须先洗男服后洗女服,先洗长辈衣服,后洗小辈衣服,先洗深色衣服,后洗浅色衣服等 )

有。

1、耀眼番外篇讲的是两个人婚后的生活,有了一对龙凤胎孩子。

2、小说《耀眼》作者时玖远,讲述的是原本的白富美千金晴也家里横生变故,从大首都坠落到十八线小县城,然后遇见了生命中最大的意外邢武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015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