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在刘邦死后收到一封求婚书,后来对方因何道歉?

吕雉在刘邦死后收到一封求婚书,后来对方因何道歉?,第1张

刘邦和吕雉之间的爱情,算是吃了一顿宴席,刘邦就白得了一个老婆。之后算是风雨之后还是走下来了。在刘邦去世之后的三年,匈奴就来了一个求婚信,在信上面明指要娶的人就是刘邦的未亡人吕雉。于是这样让冒顿单于有了一个不好的名声。其实故事真正的含义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这个信无非九十匈奴实在是放肆到不行了,开始挑衅大汉。

书信当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分析这个事情,首先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本文当中最基础的部分,那就是求娶吕雉。在内容上看,就是一个单身汉在向一个寡妇求婚,原本是没有什么的,但是两人都是比较高段位的选手,这样的话,毕竟还是有点引人瞩目的。其次文章当中的有些文字的使用,让这个求婚看上去很并不简单,甚至是侮辱。

其实吕雉是第一个看到这个信的人,看完之后扬言就要杀了来者,可想而知内容是多么的粗俗。要是按照吕雉的暴脾气,要不是陈子们拦着,估计已经和匈奴打起来了。吕雉的妹夫,也是大汉的臣子樊哙说,只要是给他十万兵马,就能替大汉扫平匈奴。

正在吕雉考虑的时候,有一个人算是最先反应过来了,这个人就是史书上的刘敬,他张口就说,汉高祖了刘邦原先带着三十二万的人马,在白登山还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现在只用十万兵马恐怕是没有用处的,除非你比汉高祖还要厉害,这话算是点醒了大家,瞬间也明白了,刘邦去世之后,确实不利于汉朝的发展,这也让匈奴钻了空子,而且人家现在这么厉害,主要也是因为人家手里有资本。吕雉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于是给对方发了一封回信。

信件的主要内容就是,我感谢你没有忘记我,但是我现在已经是年老色衰了,牙齿都快要掉了,行动也开始变得迟缓,恐怕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个事件,当时的很多史官都觉得这是一个侮辱性的信件,但是毕竟对方这样做,也是有理由。匈奴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早就想为了自己的子民谋求更好的福利了,要是吕后不够聪明的话,估计这个仗就非打不可了,到时候谁输谁赢,那就有未可知了。

换一个角度来讲,要是按照匈奴的的风俗习惯的话,在兄弟去世之后,自己的弟弟是可以继承哥哥的妻子的,原先刘邦和人家就拜过把子,人家这样做也是有点道理的。这是其一,其二,匈奴也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聚居地,而且他们认为只要是娶了吕雉,那么汉朝就算是偷梁换柱变成了匈奴的了,这个算盘还是打的很响的。最终匈奴接到回信之后,也给吕后重新送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不知道中国的习俗,我这样的行为,确实是唐突了,但是感谢吕雉你可以不计前嫌。匈奴为了表示的诚意,还送来了几匹好马,算是一种道歉吧。

这个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要是没有刘敬,估计这个事情就闹大了。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77年前,一篇署名“冰心女士”的双重三角恋爱情小说《惆怅》,发表于冰心受聘任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的报上。日前,这部小说浮出水面,并被有关专家认定是冰心“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冰心著作素以母爱、童心见长,这真的是她的作品吗?此消息一出,纷争顿起。

一提起冰心,《繁星》、《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等耳熟能详的文章都会唤起读者童年的记忆。冰心的著作有两大主题:一为母爱,一为童心。几乎未涉及过男女之爱。然而,冰心研究会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上,一则消息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发现北大图书馆找到“遗珠”

《惆怅》的发现,应该是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上。会上公布了海内外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的37篇冰心佚文和书信、日记等冰心遗稿,但其中一篇写于1929年的长达两万字的爱情小说《惆怅》,却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冰心文学馆馆长、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他认定这是冰心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其理由是,小说《惆怅》原载于1929年《益世报》副刊,署名“冰心女士”。《益世报》是当时最出名的四大报纸之一,在《益世报》上发表文章的常常是燕京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冰心那时不仅是燕京大学老师,而且还是《益世报》副刊聘请的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因此不大可能有人冒名发表文章。

与此同时,王炳根介绍,北大中文系教授方锡德教授早在1994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料库中,也发现了这篇署名为“冰心女士”的小说《惆怅》。方教授与王炳根一样,也认定这毫无疑问是冰心作品。那么,“冰心这本唯一的爱情小说”又写了怎样的一段爱情呢?

内容双重三角恋惊世骇俗

《惆怅》的具体内容,由于本地没法查到原稿,冰心文学馆称目前保密,王炳根只告诉记者,其讲述了五四时期四个年轻人之间的双重三角恋爱故事。小说中,在那个年代惊世骇俗地提出了“自己选择、理性裁决、父母俯允”的爱情婚姻观。文中的年轻男女对爱情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但和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式”爱情不同,他们敢爱敢恨却并没有破坏性和粉碎的冲动,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爱情模式。据王炳根介绍,这在以前的冰心文集中是没有见过的。

疑惑风格完全不像冰心

这真是冰心的作品吗?不少人士提出了质疑。

《冰心全集》的编辑卓如女士针对这一事件表达了她的疑惑,因为冰心对自己的文章记得都很清楚,她曾说过1926—1929年间“简直没有写出一个字”。

王炳根却认为,当时描写“新爱情”的人很多,冰心极有可能在那样的潮流下创作了一篇和以往风格决然不同的文章,但之后可能对文章不满意,所以自己很少提及。“不过这依然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小说。有人说这不是冰心的风格,觉得语感上的出入很大,但这仅仅是片面地从感觉去分析。方锡德教授和我都认为这应该是冰心的一部‘另类小说’,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愿意只用一种笔调写作。”

然而,冰心的女儿吴青日前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称:“直觉上就不是我妈妈写的。”她说,“对于恋爱、婚姻的出格,我妈妈一向无法容忍,这篇文章肯定不是我妈妈写的。”前晚,记者又再次联系到冰心的女儿吴青,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称,这篇名为《惆怅》的小说到底是否为冰心所作尚在争论之中,希望发现此事并对文章有过考证的方锡德教授能有更多的证明。

据悉,王炳根将把《惆怅》放到即将出版的《冰心佚文集》里,对于吴青的“存疑”,王炳根表示:“从事实的层面,北大的方教授已经通过考证的方式证明这是冰心写的。”

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日前在京公布了海内外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的37篇冰心佚文和书信、日记等冰心遗稿。在随后举行的冰心佚文研讨会上,学者们专门研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方锡德发现并考证为冰心佚文的小说《惆怅》,由于小说《惆怅》发表后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再被包括冰心本人在内的任何人提起,也有专家从文本角度对该文是否为冰心所作表示质疑。

《益世报》提供确证信息

方锡德教授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介绍,1980年时,他在北大图书馆第一次读到1930年北京盗版书商伪托“上海合成书店”之名盗印的《冰心女士全集》,其中收有《惆怅》。因为1932年冰心编写《冰心全集》时,曾在《自序》中谈到盗版书,说有些作品纯属冒其之名,所以当时方锡德判断《惆怅》为伪作。1994年底,方锡德偶然机会翻阅民国四大报纸之一———天津《益世报》1929年12月的副刊,看到署名“冰心女士”的小说《惆怅》和该副刊编辑张虹君关于其为“冰心女士1923年作品”的题注,当时方锡德感到,这为考证并确认小说《惆怅》是冰心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但当时因为他很快要去东京任教,没来得及向冰心本人求证。

方锡德后来考证得知,冰心在1929年12月前后,曾在《益世报》上发表作品。她不仅是《益世报》副刊聘请的首席“特约编辑”和撰稿人,也是副刊最重要的作者。冰心的二弟谢为杰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时,与编辑张虹君同为《燕大周刊》社成员,彼此相熟,《益世报》副刊基本上是一个“准燕大系”的副刊。如果有人假冒冰心之名,即使冰心看不到,其弟弟、同事也会发现,因此《惆怅》不可能是冒名顶替之作。

《惆怅》与吴文藻《求婚书》

《惆怅》讲述了一个双重的三角恋爱故事。方锡德认为,冰心在其中提出了“自己选择、理性裁决、父母俯允”的爱情婚姻观,其故事结构、叙事风格在冰心此前的作品中比较少见。《惆怅》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外,提供了“渐进主义”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变革模式。方锡德还举出了另一个重要文本———吴文藻1926年写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书》。这份珍贵的文献,可以说是1920年代吴文藻与冰心联合发表的爱情婚姻“宣言”。《求婚书》与小说《惆怅》表述的爱情婚姻观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惆怅》是冰心的作品。

作品收入《冰心佚文集》

受冰心委托编辑《冰心全集》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卓如对该小说的写作时间提出质疑,指出如果是1923年写的作品,不可能将“北京”写为1928年8月后才改称的“北平”。小说中的这种矛盾,究竟是偶然的失误,还是说明小说的创作时间事实上应该更晚,仍然有待探索。

对于部分学者从文本角度与语言风格质疑此文是冰心的佚文,王炳根向早报记者表示,出现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与多数作品类型相异的作品,在许多作家创作生涯中都是常事,也可能正因为这是个实验性的作品,冰心本人后来才未提及它,但冰心也从来没有明确否定这是自己的作品。所以目前不应该简单地以感觉来推翻一个事实。在由他主编的《冰心佚文集》中将收录《惆怅》,但他会在该书前言和后记中说明相关争议的背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231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