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马上就要结婚了,有没有欢快的婚礼歌曲?

现在马上就要结婚了,有没有欢快的婚礼歌曲?,第1张

适合中式婚礼的歌曲需要从中国音乐文化中入手,中国音乐类型和风格很多,单就是在婚礼上播放的音乐也分热闹型、深情型、意境深远型等等。不同类型的音乐适合不同的环节,热闹型的音乐适合婚礼开场和敬酒阶段,深情型的音乐适合新娘新郎宣誓、喝交杯酒的环节,意境深远类型的音乐适合请父母喝茶、改口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播放不同的音乐才能让婚礼的整体感觉恰到好处。现在来盘点一下适合中式婚礼的歌曲。

 

热闹型:《喜洋洋》、《花好月圆》、《出嫁》、《掀起你的盖头来》等,这些音乐作为经典的中式婚礼歌曲给很多新人的婚礼带来了喜庆和热闹。中式婚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上,音乐选择的好,中式婚礼的主题就越明显。用热闹型的音乐作为婚礼的开头和结尾也意味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深情型:《渔舟唱晚》、《王都炎上》、《高山流水》等,新人宣誓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环节,在亲人的见证下,两人许下相守一生的承诺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坚定。这些深情款款的音乐能让新人的感情不断升温,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将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

 

意境深远型:古琴、洞箫、箜篌、古筝等等,用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带着天然的意境,在不断切换的音乐声中,婚礼逐渐进入尾声,而新人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选择适合中式婚礼的歌曲非常重要,所以,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这几个小问题,首先,要把握好音乐的时间,如果使用的音乐比较多,最好选择播放时长不超过四分钟的音乐。其次,要把握好音乐的风格,音乐除了类型之外还有自身的风格,对于女方家长来说,女儿出嫁有些伤感,但不能使用音乐将伤感的情绪无限放大。最后,要把握好音乐的节奏感,婚礼上不适合放节奏性比较强的音乐,否则很容易造成现场的混乱。

 

了解了这些适合婚礼的音乐以及选择音乐的注意事项,相信每一对新人都会给自己的婚礼选择到合适的背景音乐。

普米族长期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过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长包办,实行姑舅姨表优先婚。普米族的家庭婚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青年男女大多实行了自由婚姻。 

  青年男女的相识和恋爱主要通过祭奠山神、龙潭、喜庆节日的盛会以及日常的劳动生产等活动来进行。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这些机会,互相物色对象,互相找理由和借口接近,谈情说爱。如果是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就会双方相约到偏静的地方,或幽谷、或森林、或湖边等,相互对唱情歌。

   男女双方互订终身后,直至举行婚礼前,不再单独约会,婚礼过后,新娘也回娘家生活,不住夫家。此后,夫妻间只能秘密往来,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到丈夫家居住。

 婚礼主持人用一根缠着彩色布条的棍子蘸上酥油,分别在锅庄、神台、大门以及新郎新娘的头上点指,祝福新郎新娘的头上点指,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接着要举行敬锅庄仪式,最后是新郎新娘拜天拜地拜神仙,仪式即告结束。紧接着,男方家在木楞房中、院坝内大开喜筵,盛情款待全体宾客。

   美味佳肴中,普米族特有的琵琶肉和香甜的酥里玛酒是必不可少的。酒宴开始前,全体宾客要齐唱(做客歌),然后才正式就餐。酒足饭饱之后,人们齐聚在院坝里、房子房,载歌载舞地庆贺婚礼,往往通宵达旦。

 从新娘家接了新娘后,新娘不能当天接进男方家,要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男方事先搭好木棚,准备好留宿时所用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一夜。但如新娘、新郎是同村人,或相隔很远,可在太阳落山之前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不留宿野外。

 兰坪、维西一带的普米族,婚礼之日盛行“对歌”。当男方迎亲队伍抵达时,女方仍紧闭大门,于是媒人唱起喜歌,叙说双方结亲符合天意人意。女方听到中意处,才开门迎入,并接受迎亲者送来的礼品和礼钱——“开门钱”。迎亲人见到女方老少,都要磕头致意,感谢他们将新娘许配新郎。第二天破晓,将新娘打扮一新,由新娘的弟弟背出扶上马背,饮“出村酒”。到了新郎家,迎候的家人唱起“开门调”,新娘由两个中年妇女扶入洞房。随后,一对新人拜堂,男方设酒席宴客,对唱古歌,跳锅庄舞,通宵达旦。

 在盛大的婚礼后,新娘要开始“不落夫家”的生活。兰坪地区新娘不落夫家的时间一般是数年,宁蒗地区则从若干年至一二十年不等,往往要到新娘怀孕后才真正到男方家生活。可见,普米族女子虽然订婚、结婚较早,但真正到夫家坐家往往都很晚,普遍是25岁以后,少数到30、40岁才坐家。在此期间,男方要迎娶新娘四次,举办四次婚礼仪式。按照旧的习惯,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设法逃回娘家。若在一迎二迎后就坐夫家,会被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宁蒗地区的普米族还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到议定的婚期时,女方会把新娘藏匿他家,女方亲友则准备对男方迎亲人进行掳掠。待迎亲人抵达,女方蜂拥而上,将其所携带的礼品一抢而光,男方不得反抗,事后用茶叶将礼品赎回。到出嫁之日,女方父母不事先通知新娘,仍让她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将其强掳回家。新娘到达男方家,要先由“韩规”为她举行除秽仪式,目的是把尾随新娘的女方亡灵撵走,使她从此归属于新的家庭。这天,男方要大宴宾客,以示庆祝。普米族婚后不能离异,若丈夫亡故,女子一般由夫家作主转房给夫弟。如无转房对象,则在族内转嫁,族内无对象,则由婆家决断,招婿或留下其子女后再嫁外人,再嫁彩礼由婆家收纳。

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但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可说壮族山歌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唱山歌叫‘唱家’。何为‘家’?古代女子无家,女以男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两字组成,表明女子与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如何‘嫁’人寻‘家’,壮族妇女即靠唱‘家’(山歌)来寻找中意男人成家,壮族古来‘倚歌择偶’的风俗即由此而来。同时,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束缚,言行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婚姻自由,无以为‘欢’,从而以唱歌来散发心绪或寻觅知心人结婚成‘家’来谋得‘欢’欣快乐。所以,壮族山歌的传统表现内容除神话、历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传说故事、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外,绝大多数都是谈情说爱的,用以寻‘欢’作‘家’或成‘家’得‘欢’。逢有婚丧喜庆,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举行‘家中歌会’,壮话叫‘欢江栏’。壮族历来具有定期集会唱歌的风俗,这种风习汉话称为‘歌圩’,壮话叫‘欢龙峒’(意为到田间去唱的山歌),或‘欢窝敢’(意为出岩洞外唱的山歌),或‘欢埠坡’、‘欢埠峒’、‘欢墟合’、‘欢出岩’、‘欢墟蓬’(埠与墟同义,即指圩市;坡指山坡、坡地;窝为出或去之义;埠坡指野地里的墟市)。”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具有特别的象征性和凝聚力,歌圩对壮族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影响。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边城》的结构艺术:精致、完美

《边城》是写爱情的,是写翠翠的爱情经历的。汪曾祺指出:“小说是写翠翠的爱情的,这种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①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从端午节划船竞渡时,翠翠与傩送相遇开始的。翠翠美丽、天真、活泼,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而傩送壮如虎子,健康俊美,在当地颇有名声。两人相遇,彼此产生好感,相互爱慕。傩送爱上翠翠,虽然经历哥哥天保也爱翠翠,不得不与哥哥同唱山歌让翠翠选择和面对渡船、碾坊选择时父亲——当地船总顺顺的干扰,但傩送始终深爱着翠翠,最后的离家出走实在是迫于无奈,而不是背弃爱情。而翠翠爱上傩送,“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虽然经历天保托人求亲,当地王团总愿以碾坊为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但翠翠始终忠于爱情,最后在傩送出走、爷爷死后,仍独守渡船等候傩送的回来。

围绕翠翠的爱情,小说还叙述了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等。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发生于15年前。美丽、多情、善唱山歌的母亲,认识了一个唱歌第一名的茶峒军人。两人在白日里对歌,很秘密地背着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位军士不便逃走毁去做军人的名誉,服了毒殉情;翠翠母亲无离开孤独的父亲远走的勇气,羞惭、怜悯地仍守在父亲身边。小孩生下后,她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最终也为爱情殉情。

天保、傩送兄弟情深,都是当地的优秀小伙子,两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先是托人说媒求亲,不成后与傩送商议夜里同去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自知自己唱不过傩送,便主动退出,远走闯滩不幸而死;傩送不仅向天保表明自己喜欢翠翠,同意与天保一起夜里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而且面对渡船、碾坊选择时,不顾父亲的干扰,最终选择渡船;但最后因天保的死而心怀内疚出走他乡,久久未归。

翠翠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线,几乎贯穿小说始终,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小说是从翠翠母亲的故事开始的,这个故事基本上采取倒叙方式,通过老船夫的讲述来呈现,前后并不连贯,脉络忽明忽暗。这两条线索通过老船夫而交织起来,形成对照关系。如老船夫不仅常在与翠翠谈话时引到死过的翠翠母亲,给翠翠讲述母亲的故事,而且常常产生一些相关联的思想:“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假如翠翠又同妈妈一样。”“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天保兄弟的爱情故事虽然也是以时间为顺序叙述,基本上与翠翠的爱情故事相并行发展,但傩送的碾坊故事是通过人们的议论而呈现,兄弟两人夜里唱山歌是补叙的。相对于翠翠的爱情故事,线索并不明晰。

这三条故事线索时而并行,时而交织,最终以翠翠等待傩送归来而结束。不仅使翠翠的爱情故事丰富、曲折,而且使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形成了小说结构的基本特征:精致、完美。正如沈从文所说:“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②汪曾祺也说:“《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04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