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普米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求婚习俗,普米族是什么样的呢?

到现在普米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求婚习俗,普米族是什么样的呢?,第1张

普米族长期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过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长包办,实行姑舅姨表优先婚。普米族的家庭婚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青年男女大多实行了自由婚姻。 

  青年男女的相识和恋爱主要通过祭奠山神、龙潭、喜庆节日的盛会以及日常的劳动生产等活动来进行。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这些机会,互相物色对象,互相找理由和借口接近,谈情说爱。如果是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就会双方相约到偏静的地方,或幽谷、或森林、或湖边等,相互对唱情歌。

   男女双方互订终身后,直至举行婚礼前,不再单独约会,婚礼过后,新娘也回娘家生活,不住夫家。此后,夫妻间只能秘密往来,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到丈夫家居住。

 婚礼主持人用一根缠着彩色布条的棍子蘸上酥油,分别在锅庄、神台、大门以及新郎新娘的头上点指,祝福新郎新娘的头上点指,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接着要举行敬锅庄仪式,最后是新郎新娘拜天拜地拜神仙,仪式即告结束。紧接着,男方家在木楞房中、院坝内大开喜筵,盛情款待全体宾客。

   美味佳肴中,普米族特有的琵琶肉和香甜的酥里玛酒是必不可少的。酒宴开始前,全体宾客要齐唱(做客歌),然后才正式就餐。酒足饭饱之后,人们齐聚在院坝里、房子房,载歌载舞地庆贺婚礼,往往通宵达旦。

 从新娘家接了新娘后,新娘不能当天接进男方家,要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男方事先搭好木棚,准备好留宿时所用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一夜。但如新娘、新郎是同村人,或相隔很远,可在太阳落山之前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不留宿野外。

 兰坪、维西一带的普米族,婚礼之日盛行“对歌”。当男方迎亲队伍抵达时,女方仍紧闭大门,于是媒人唱起喜歌,叙说双方结亲符合天意人意。女方听到中意处,才开门迎入,并接受迎亲者送来的礼品和礼钱——“开门钱”。迎亲人见到女方老少,都要磕头致意,感谢他们将新娘许配新郎。第二天破晓,将新娘打扮一新,由新娘的弟弟背出扶上马背,饮“出村酒”。到了新郎家,迎候的家人唱起“开门调”,新娘由两个中年妇女扶入洞房。随后,一对新人拜堂,男方设酒席宴客,对唱古歌,跳锅庄舞,通宵达旦。

 在盛大的婚礼后,新娘要开始“不落夫家”的生活。兰坪地区新娘不落夫家的时间一般是数年,宁蒗地区则从若干年至一二十年不等,往往要到新娘怀孕后才真正到男方家生活。可见,普米族女子虽然订婚、结婚较早,但真正到夫家坐家往往都很晚,普遍是25岁以后,少数到30、40岁才坐家。在此期间,男方要迎娶新娘四次,举办四次婚礼仪式。按照旧的习惯,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设法逃回娘家。若在一迎二迎后就坐夫家,会被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宁蒗地区的普米族还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到议定的婚期时,女方会把新娘藏匿他家,女方亲友则准备对男方迎亲人进行掳掠。待迎亲人抵达,女方蜂拥而上,将其所携带的礼品一抢而光,男方不得反抗,事后用茶叶将礼品赎回。到出嫁之日,女方父母不事先通知新娘,仍让她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将其强掳回家。新娘到达男方家,要先由“韩规”为她举行除秽仪式,目的是把尾随新娘的女方亡灵撵走,使她从此归属于新的家庭。这天,男方要大宴宾客,以示庆祝。普米族婚后不能离异,若丈夫亡故,女子一般由夫家作主转房给夫弟。如无转房对象,则在族内转嫁,族内无对象,则由婆家决断,招婿或留下其子女后再嫁外人,再嫁彩礼由婆家收纳。

太湖美呀太湖美

The beauty of the Tai Lake

美就美在太湖水

is found in its water

水上有白帆哪

where white sails give free chase

啊水下有红菱哪

and red chestnuts grow underneath

啊水边芦苇青

and greenish reeds gather by the lakeshore

水底鱼虾肥

while plump fish and shrimps roam ashore

湖水织出灌溉网

the lake water maps a network of irrigation

稻香果香绕湖飞

scented by ripe rice and fruits

哎咳唷

oh

太湖美呀太湖美

such beauty found in Tai Lake

太湖美呀太湖美

it's beautiful

美就美在太湖水

tributes to its water

红旗映绿波哪

red flags dazzling in purplish ripples

啊春风湖面吹呀

when spring breeze brings the lake astir

啊水是丰收酒

oh, the lake water intoxicates the eye

湖是碧玉杯

and the lake itself is a jade wine cup

装满深情盛满爱

overflowing with profound love

捧给祖国报春晖

as auspicious signs for the motherland's spring

哎咳唷

oh

太胡美呀太湖美

such beauty is Tai Lake

太湖美

simply beautiful

《三峡,我的家乡》 - 歌词

太阳那个进山嘛

挂在哟橘树上噢

月亮那个进村来嘛

歇在哟屋顶上呃

炊烟那个说着哟

山寨的故事啊

涛声那个说着哟

岁月的沧桑

炊烟那个说着那哟

山寨的故事啊

涛声那个说着哟

岁月的沧桑

太阳挂在这个地方啊

月亮歇在这个地方啊

男人想着这个地方啊

女人梦着这个地方啊

太阳挂在这个地方啊

月亮歇在这个地方啊

男人想着这个地方啊

女人梦着这个地方

啊三峡

男人不爬山罗

脚板(罗)磁磁的痒(罗)

女人不下地(罗)

心里哟闷得的慌(哎)

扁担那个挑不尽哟

自在的日子啊

背篓那个装不完

生活的清香

太阳挂在这个地方

月亮歇在这个地方

男人想着这个地方

女人梦着这个地方

啊三峡

三峡

高村,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偏远的乡镇,总觉乏善可陈。2015年元月9日,我又一次参加云浮市云安区作协成员采风活动,尽管来去匆匆,所见所闻有限,但管窥之见,高村远非我印象之高村……

其实,高村一点也不输于其他乡镇,甚至还显出其特色。据说,高村古称“歌村”(民国初年改称高村),因当地人喜欢唱山歌,甚至经常因双方对唱互不相让而耽误农时,歌村因而得名。可见,高村人爱唱山歌是很普遍的!

“刘三姐”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实就是跟高村有着深厚的 历史 关联的。据说,刘三姐的前身刘三妹是歌村(高村)人,在高村期间,就是远近闻名的唱山歌好手,后来由于逃难,来到广西,并在广西落户,繁衍生息。生活稍为安定后,喜好唱山歌的刘三姐便尽展歌喉,传唱着故乡朴实优美,昂扬向上的山歌,因其天赋极好,歌声甜美,加之声情并茂,着实令人迷醉。刘三姐因歌而名,歌村也因刘三姐而为外人所知,一时间,“歌村”声名在外,且声誉日隆。刘三姐成了山歌领域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之为“歌仙”。歌村,伴随着刘三姐的歌声,为两广的百姓所认识,并深深地扎根于两广甚至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

高村山歌源远流长,且长盛不衰。高村因其独特的环境而孕育了山歌,且广泛地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古时候,村民之间相互交流,囿于山高路遥,传情达意极为不便,相互交流都必须高声叫喊、引吭长啸,久而久之,这种抑扬顿挫的交流方式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歌。这几乎与所有的民歌起源是一样的,我们所熟悉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与高村山歌就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几百年来,周边村民红白喜庆活动,很多人家都会请来山歌手对唱助兴。所谓的山歌对唱,基本为即兴发挥,且大量运用《诗经》中的赋、比、兴等传统手法,或缘事而发,或托物言志,或即景生情等,对唱双方往往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一唱一和,你来我往,颇能察见歌手的机智程度和艺术以及道德修养水平。一般来说,歌手机智灵敏,艺术和道德修养水平高的,其山歌就会唱得文明高雅,反之就会俗气一点。这种对唱形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我小时候就曾多次听过这样的歌会,至今的一些歌段,我还会唱。

山歌在并不久远的年代曾是未婚青年男女寻觅爱情的一大平台。听长辈们说,以前未婚的青年男女,要么在参加歌会或直接参与山歌对唱等形式来寻觅到另一半的。真想不到,这于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山歌,却是千百年来青年男女之间最可信赖的红娘!

据同行的老行尊麦柏森老先生说,高村山歌有600年以上的 历史 了,明代是其鼎盛时期。听了麦老先生的话,我想明代也应该是高村文化多元繁荣的时期吧?其他不说,单就高村庙宇较多就足以说明问题。高村的庙宇大多都是建于明朝或纪念这一时期的 历史 人物的。比方说该镇石牛村的北帝庙就是建于明朝末年的;清水村的二公庙以及三界先烈馆就是纪念明朝 历史 人物的,其中二公庙是纪念三罗靖乱功臣张元勋和陈璘的,三界先烈馆则是为纪念陈璘夫人雅氏而建的。高村山歌,促进的却是一方特色文化的繁荣!歌村,岂止歌耶?

以高村山歌为代表的高村文化,还孕育了一批文化名人。比方说高村清水村的吕燕琴(别号树芳),1932年至1934年曾任云浮县县长,抗战后回乡,热心发展教育事业,联合周边乡贤筹建七乡中学,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高村镇白梅村的曾了若,是著名的史学专家,著有《两晋史乘》、《唐玄奘法师年谱》等,曾任广东省督学……

高村山歌在历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引导下得以长足发展。建国初期,云浮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到高村等地收集整理的山歌就多达几百首,曾出版了5万多字的山歌集;60年代,云浮县曾举行过山歌大赛,挖掘了丰富的民间山歌素材,并收集整理出版了《云浮山歌》;改革开放后,整理编辑《云浮民歌选》,收集高村山歌160多首,7万多字。云安设县后,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了两次高村山歌大赛,宣传和文化部门还收集高村山歌几百首,整理出版了近10万字的山歌作品集……

高村山歌,在艺术范畴上虽属下里巴人,但也有着阳春白雪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且也曾登大雅之堂,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50年代初,高村山歌手伍凤英在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时,即席演唱山歌,获得了时任全国文联主席、文化部部长郭沫若的赞誉,并即兴和诗。近年来,高村山歌代表人物黄泽平、曾桂梅曾代表云安参加了省的首届曲艺大赛;高村镇还举办了山歌擂台赛等。高村山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快发展步伐。高村山歌成了云安的一张文化名片。歌村,实至名归!

在此行中途休息时,一位高村山歌手就在镇政府大院为我们即兴演唱了一段高村山歌。听过山歌后,同行的几位文友还意犹未尽,嚷嚷着要再找一位山歌手演唱一段,感受一下不同风格的美妙。在该镇叶丽华副镇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居住在高村镇市场旁边的黄老先生的家里。甫进黄老先生的家门,我们就看到客厅里摆放着一架陈旧的扬琴,墙上还挂着二胡、唢呐、吉他、横箫等乐器。据黄老先生自我介绍得知,他是完全自学成才的,在享受多姿多彩的音乐生活的同时,他还剪剪纸,并一一向我们展示了他精美的剪纸作品。这令我颇感意外,一介古稀老者,超然尘世,沉湎于艺术意境中,自得其乐,心境是何等的恬淡?而七十几岁的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可见艺术的魔力了!据说,云浮电视台,《云浮日报》等媒体还报道过他的事迹。但是,黄老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他的手艺现在已没有几个年轻人感兴趣了,很担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会断送在他的手里。听了黄老先生的话,我们唏嘘不已!

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一定会回归,并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发扬光大的。

我们期待着以高村山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能再次焕发青春的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28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