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和老太

老头和老太,第1张

        早五点半,老头穿着他那套功夫衫到花园去打太极,风雨无阻。

        功夫衫是四季常备的。春夏有稠衫,秋冬有丝绒。纯白,宝蓝,时常可替换。清瘦清瘦的脸,单薄的身板,鬓发斑白,生性寡言。提一壶茶,叼一根烟,舞一手陈式太极。就这样得到了混迹花园的中老年女性的青睐。送鞋的拜师的请吃饭的,从湘潭红到了武汉。

        晚7时许,老太收拾收拾去跳广场舞。她穿着时髦,精气神十足,有兴致了就跳,没兴致了就走。有时,跳到一半被人邀去搓两圈麻将的情况也是有的。凑的就是一个热闹,干什么都要风风火火。

        老太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漂流,踏青,农家乐;唱歌,跳舞,发微信。可是,一朝到武汉,如入樊笼里。但老太不甘寂寞,认为革命友情到哪里都是可以发展出来的。于是,老乡,邻居,卖菜的;老的,少的,还抱在手里的,个个亲热如老友。

        老太比老头年长四个月。他内敛她火爆,他超脱她世俗,她里里外外能做主,他妥协隐忍甘让步。气质迥异的老头和老太,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了四十载。

        70年代末。

       老头还是城里运输公司书记家的二儿子。长得俊气,自带文青气质。老太是家里幺女,老太的娘四十好几才生了她,原打算送人,左思右想还是决定留下来自己养。12岁失怙,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造就了她的坚韧和强势。

       上山下乡运动中,他来到了她所在的农村插队。他木讷寡言,干完农活喜欢一人呆在屋里,看点家里带来的闲书。她兄姐都已成家,她要挣工分,还要照顾多病的寡母,村里村外出了名的泼辣能干。

        那时,他屋外总有大胆的农村姑娘转悠来转悠去,只为多看一眼这城里来的白面小生。有村干部曾向她表白,可她一心想摆脱农村,到城里去过新生活。她主动帮他洗洗涮涮,他也经常把书借给她姐看,因为她是从来不看书的。四十年后依然。

        80年代初。

        他们回到城里组建了家庭。两人分到的是最角落的一排屋子,和猪栏只有一墙之隔。下雨天,土墙渗水屋顶漏水,口杯脸盆桶子摆放得到处都是,叮咚之声不绝于耳。

         那时,他在运输公司开车,她在家打零工修路。赚的钱都要如数上缴,因为他家还有弟妹要拉扯。她是“黑市人口”,没有计划口粮。多盛了一碗饭,婆婆说:这个月的米少得可怜。于是,她二哥就时不时把乡下打的米送些到城里来。

        后来分了家,他们有了两个女儿。他继续开车跑长途,闲来无事看看武侠小说,喜欢喝几两小酒。她推着个小货柜在街边卖槟榔。每天傍晚收摊,拾掇完孩子还得到处寻找醉酒的他。有一次,他酒后发怒摔桌打椅,她一气之下操起菜刀追了他四五里。酒醒后他默默地修好桌椅,从此再也没有醉倒在街边。

        那时,她推着货柜早出晚归。货柜上层用来卖货,下层铺着被褥,是两个女儿睡觉的地方。她们缩在里面睡得香甜,手边还有吃剩的几块鸡蛋卷。

        货柜上亮着一盏电池灯,暖暖的光照亮着80年代的街。风里来雨里去,一晃就是十年。

        90年代。

        他赶上了下乡又赶上下岗。好在自己用积蓄买了辆货车,干上了个体户。她在街边搭了个铁棚,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摊位。

       他买回来的烤鸭特别香,她隔壁摊位的韭菜饺子很好吃。附近的冰棒厂到了夏天还卖冰水。烈日下,女儿们每天欢欢喜喜地拿着搪瓷杯捧回甜水。

        家里黑洞洞的老房子已经拆了迁,一家四口住上了小小的商品房。她在楼梯口收拾出一间小店面,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靠着四五个平方也撑起了家里半边天。

        女儿们很听话。读过私塾当过书记的公公断言:家里祖坟开了两条坼,看风水是要出两个笔杆子的。子孙成不成器要看娘的为人,这事只怕要应在你两个女儿身上。

        走进新世纪。

        搞个体运输的越来越多,他接的活越来越少。后来索性退了老货车,在家赋闲六七年。夫妻俩守着小生意,已经供不起女儿们的学业。

        他开了二十年车,再也不愿重操旧业。加上性格孤僻不喜交际,复杂的事不想干,总挑省心不省力的苦力活来做。搬砖,扛楼,帮人家种菜,走街串巷卖凉皮。就是那几年,他落下了腿疼的毛病。

        她为了女儿的学业,苦苦经营,为了凑学费欠下别人不少钱。那一年的年三十,债主接连上了门,坐在家里不肯走,她苦苦求情才放宽了还钱的期限。

        他们四十五到五十五的这十年,

        艰难,艰难。

        2011年。

        女儿们知道争气,果真应了老人之言。在他们五十五岁那年,小女儿也硕士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老头终于开始拿退休金,家里一笔一笔还清了欠下的学费钱。

         从此老头开始天天打太极,老太业余生活更丰富,几乎天天聚会不落屋。

         他们看大了大孙又带小孙,开始湘潭武汉轮流住。

         这就是老头和老太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四十年。太多的细节已被风雨抹去了痕迹,只留下大女儿为他们记下的一笔流水。

         他们出生于贫瘠的50年代,赶上了所有的社会变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吃苦耐劳艰辛了大半生。他们不曾向困厄低过头,只为女儿求过人。

         致礼,我的父母。

我男朋友喜欢点赞那些老头老太太白头偕老的视频,是不是他想和他最爱的女人白头到老不适合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既然你们是男女朋友,他肯定是想与你白头偕老。的确看到那些老头老太太晚年生活非常幸福,也是很灵能够领再羡慕的。这个我感觉你男朋友属于正常现象,你感觉你男朋友如果看那种你**姐类的视频,你心里舒服吗?我感觉看这样的视频应该也是向往自己以后晚联系生活非常幸福美满才是真正的。意思

近日,衢州市衢州区一对老夫妻,89岁的老大爷与84的老大妈相扶来到当地法院办理离婚,应办案法官要求二老去往调解室,当要跨过调解室门前那一道不高的门槛时,二老下意识同时去搀扶对方的举动,流露出了这对老夫妻之间深厚的情谊。

为什么要离婚?

明明二老间的感情非常融洽,这让办案法官心生疑惑,也成为了我观看这篇报道时的重要关注点。

这位84岁的老大妈早年离异,而这位89岁的老大爷中年丧偶,因为同处一个单位,彼此之间又有共同的爱好,在缘分促成下,二人各自带着子女走到了一起,组建成了全新的家庭。

二老对婚后生活十分满意,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与甜蜜中,二老共同将各自的子女养大成人,如今三个子女也已各自成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半生的陪伴,对于二老来说对方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间对二老不断地侵袭,在余生不长的旅程中,二老走的愈加缓慢,当发现彼此已经无法照顾自己更无法照顾对方时,二老也曾一度住过养老院,但是在那里看着逐渐熟络的老人,相继去世,空气中弥漫的悲伤气氛,最终二老还是选择回到家中。

而之所以二老会在这般年纪,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推开,就源于回到家中后发生的事情。当二老再次回到家中,如何养老成为二老及各自子女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时,二老的三个子女,不仅不接受同时照顾两位老人,还针对二老的财产继承发生了纠纷。

二老为了不让子女间的矛盾扩大,为了能让对方安心养老,二老还是选择了离婚。

在离婚判决当天,二老的子女相继离开,89的老大爷偷偷将一个黑色的钱包交给办案法官,希望法官可以瞒着子女交给曾经的爱人,钱包里的钱不多,3万元的存款是老人退休后接济子女外,抛去日常与看病后所有的积蓄,这笔钱承载的是老大爷对爱人浓郁的爱与最后的温柔。

最终,84岁老大妈当庭拒绝接受这笔钱,法官为了照顾两位老人的情绪,提出了折中的建议,二老一人一半……

当二老相扶走出法院,又各自黯然回到子女家中时,这一次的分别究竟会在二老的心中留下怎样长远又深刻的影响,很难确切的说清。或许,这一次分别成为了二老余生最美的回忆;或许,分别后对彼此的思念成为了余生的全部;也或许,这一次分别就是二老最后一次相见,在甜蜜又遗憾的情绪中,各自孤独的走到生命的尽头……

但有一点能够明确,报道中文字构成的悲伤深切的感染了我,让我在沉重的情绪中不得不去反思如今现存的一些事情。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泯灭了对老人的孝

基于这个报道,我相信这二老原本是可以拥有一个幸福晚年生活的,可是致使二老陷入悲伤之中的,不是偶然意外事件的降临,也非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而是二老曾为之倾注一生付出的子女横加破坏。

三个子女对二老孝敬吗?

我想三个子女自认为是孝敬的,自己没责任照顾与自己没有血脉关系的继母继父,但也没有拒绝赡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这一点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在那些年二老共同养育三位子女期间,我相信是没有这种区别对待的,而且我觉得,血脉之恩自然无上,但养育之恩也不可忘怀。

但是,这些对部分做子女的来说,应该远没有自己的利益重要。

对于一些子女,我很难相信赡养老人是心甘情愿的,大多都是当成一项任务,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完成的。不会追求质量,更不会考虑当事人的情绪,在意的只是最终的结果,与周围旁观人的看法而已。

但我想一些子女这种“尽孝”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风气,又有何区别呢?

父母渴望的不仅仅是“尽孝”,父母渴望的是晚年有所依、有所伴,能处于幸福与喜悦的环绕之中, 他们从不希望他们的期待是子女的负担与任务,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一切是亲情的促成与情感的回馈。

而我们呢?

泯灭了老人对孝字的理解。至少,这一事件中三个子女的行为,看似也尽了孝,但是却与“孝”无关,甚至大相径庭。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混淆了对老人的爱

在这一事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二老进入养老院,又从养老院出来。进入养老院是二老觉得无法照顾自己与对方,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而从养老院出来,则是因为那种被死亡笼罩的氛围,对于老人来说更是一种恐惧与折磨。

不知从何时起,将老人送至养老院,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受人推崇。

我相信,一些老人与子女在此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老人怕给子女添乱,子女怕照顾老人不佳。

但这对于老人来说,真的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个人并不觉得,至少对于到达一定年纪的老人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抛弃。

我相信一些人可能会对我的观点有所抵触,甚至还会拿生活的压力与国外的理念进行驳斥,但我想说的只有一点,将老人送至养老院与将孩子送到孤儿院,除了养老院需要缴费,一些养老院的照顾相对好一些外,还有多大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75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