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契诃夫只身留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对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19世纪80年代俄国反动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幽默刊物风靡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类杂志(《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封给有学问友邻信》(1880)和幽默小品《长篇、篇等小说常见》(1880)初期发表作品80年代叶前写下大量诙谐小品和幽默短篇小说多无甚价值笑料和趣事其也有些比较优秀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丑恶现象写卑欺强节小官吏(《钉子上》、《官员死》、《胜利者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士》1885)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尊重自己才华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万卡》、《苦恼》和1888年《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著名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大自思考农民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些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契诃夫时问政治只想做自由艺术家要有绝对自由从1886年起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劝告仍同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时已5部短篇小说集作者(《梅尔波梅尼故事》1884;《五颜六色故事》1886;《昏暗》1887;《天真》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日益增高使强烈地意识自己作作家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目和创作意义说:自觉生活缺乏明确世界观生活而种负担种怕事情种思想形象地表现篇小说《没意思故事》(1889)里
从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由自主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起生活考验80年代多余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契诃夫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库页岛游历对里所有居民、近万囚徒和移民逐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封信里说:……我文学家我需要生活人民间……我至少需要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少点点也好开始觉察《新时报》撰稿所带给只祸害终于1893年同家刊物断绝关系对俄国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流放》(1892)等作品而重要则震撼人心《第六病室》(1892)部篇小说控诉监狱般沙皇俄国阴森怕也批判了自己久前度醉心勿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受强烈感染说自己觉得怕极了致房间里待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第六病室’里了
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定居新购置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同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雅尔塔常与列·托尔斯泰、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契诃夫创作全盛时期当时俄国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新阶段革命阶级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及其居民阶层间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问政治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德雷福斯辩护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关系;1902年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决定和柯罗连科起放弃1900年获得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资助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青年学生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底奥观察更深刻对酝酿革命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现实渐渐看隐约火光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思想(剧本《海鸥》1896);系列作品里接触重大社会问题例《农民》(1897)清醒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赤贫、愚昧、落和野蛮;《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民粹派有力反驳揭露资本主义主题也见于《女人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裔良心们意识生活没有意义和合理因而深深感抑郁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知识分子悲命运们正直无私劳动终成无谓牺牲《带狗女人》(1899)爱情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半死活生活……厌恶《带阁楼房子》(1896)和《我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渐进论思想认需要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创作逐渐响起了能再样生活下去呼声《套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压制及们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套人习气《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人幸福小天地庸人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三俄尺土地也座庄园而整地球整大自广大天地人才能尽情发挥自由精神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进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场强大、荡涤切暴风雨即降临社会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被扫而光歌颂劳动希望每人自己工作美好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1905年革命前夕写成《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身、奔赴新生活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无避免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欢呼声而由于契诃夫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范畴笔下新人都知道创建崭新生活必由之路们渴望新生活始终只种朦胧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抒情心理小说截取片段平凡日常生活凭借精巧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展示重要社会内容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对丑恶现实满和对美好未来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作品形象体系之认:天才姊妹简练写作本领把写得差地方删去本领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客观给人印象越深信任读者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琢磨作品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题材、倾向和风格与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追求离奇曲折情节描写平凡日常生活和人物从揭示社会生活重要方面契诃夫剧作有丰富潜台词和浓郁抒情味;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都独创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世界文学占有自己位置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契诃夫创作对20世纪文学影响国契诃夫逝世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被译介过来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1921年和1925年先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文鲁迅艺术学院曾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译本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早期作品多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幸和软弱、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小市民庸俗猥琐而《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士》(1885)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作品《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青春、才能、幸福毁灭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日常生活发现具有典型意义人和事通过幽默笑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典型形象此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套子里人》前者成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代名词;者成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抒情味和丰富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望采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而最可怕的是,渐渐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别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学校里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师,从乌克兰来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涟漪。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这样的快乐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在众人的怂恿下他甚至打算向华连卡求婚了,不过也仅仅是打算罢了:结婚以后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他给吓住了,尤其让他害怕的是华连卡姐弟两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认为他们为人师表竟然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简直不成体统,以华连卡这样的活泼性情,说不定以后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于是他来到华连卡弟弟那里,告诉他这不应该那不应该,这不对那不对,最后被这个火暴脾气的弟弟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别里科夫就这样极具戏剧性地死去了。学校以及城里的人以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这种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续了还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恢复了老样子,照先前一样,仍旧那么压抑、沉闷。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法国思想家帕斯尔说“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成了万物的主宰,这正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而小说中的别里科夫与不断地嘲笑、戏弄他的中学同事以及全城居民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正是他们共同地恐惧、忍让,才以至“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去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去念书写字”,在这里,我们也许早就注意到,别里科夫其实只是一个面孔模糊的人,契诃夫详细地描绘了他的衣着、物件,比如他的套鞋、雨伞、眼镜、帽子以及房间的摆设,却恰恰没有对别里科夫进行面部描写,这自然决不是大师的忽略,而应当是匠心所在,文中几次只出现了他的“苍白的脸”,这个苍白的脸,苍白的生活,苍白的人格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人,这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警觉的形象,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个拖着一条瘦瘦的辫子的阿Q绝不是“这一个”而是“每一个”一样,是一个群体。正是这些别里科夫,才使小镇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华连卡的出现,使这一沟绝望的死水里顿里荡漾起了波澜,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毫无疑问,这位敢大声唱歌、敢肆无忌惮地笑的女孩子,正是这个小城的真正的局外人,而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所谓爱情,也是别里科夫生命中唯有的一次尝试破除套子的举动,也应该是他生命中的高潮吧。当然,那千方百计地撮合他们两个的那些人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将别里科夫从套子中拯救出来,让他学会做一个人,而是想要做旁观者,在这一场注定要失败的爱情里获得一些赏鉴的快感。正如鲁镇的那些无聊的闲人赏鉴祥林嫂的悲哀,并从那里得到满足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阴暗的背景,才使得别里科夫的爱情里没有出现亮色,爱情本来是美丽的,而在别里科夫,他从爱情的身边看到的只有嘲讽的眼神,因此一张小小的漫画,对沉醉在爱情之中的人儿,应该只是一个善意的玩笑,一个有趣的花絮,一个幽默的插曲,可对于已经被生活挤压的心理畸形的别里科夫,一个小小的纸片便足以令他心神不定,战战兢兢。在小城的那些人的眼里,他似乎是一个统治者,而事实上,做为一个夹心阶层的小人物,他只不过是被错误用地推到前台的小丑,这个小丑又因为鼻尖上的一撮白色而让观众看成了主角,被推到聚光灯下的小丑固然张皇失措,而台下的那些观众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悲哀呢?这里没有台上和台下,每一个观众都可能成为那个角色,每一个观众都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却全然忘记了,在他们向着小丑狂笑、打着唿哨投掷垃圾的时候,他们的鼻尖上也有着那个可笑的标记。这里,只有那撮白色是最醒目的,在这里,所有的脸孔都是模糊的。而真正的主角却正隐藏在幕后,带着阴险的笑容看着他导演的这一幕戏剧。
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期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里走回家,并从此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的,事实上,华连卡的笑没有一点敌意,就象一个小孩子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一样。而在别里科夫看来,那些人所久久期盼的喜剧的高潮终于出现了,很快地,他的从楼梯上滚下来的尴尬场面就将完全地曝露在众人的眼光里,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嘲笑中,这正是别里科夫想要逃避的一切,而他现在的确已无路可逃。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被异化成甲壳虫的格利高尔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充满温情的回想着人间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他对抛弃自己的亲人仍然有着无尽的眷恋,可是别里科夫的世界的尽头弥漫的全是恐惧和绝望。我们以前看到的只是别里科夫作为沙皇的一名忠实的走狗,对他身边人的思想进行钳制,却忽略了身边的这些人对别里科夫的敌意和冷嘲热讽也是造成别里科夫的死因,正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已》中那些短衣帮对孔乙已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终将其推向死亡的悲惨境地一样。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他认识到金钱、官职、权威和权力不过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恐惧使得《装在套子里的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的最终的归宿是坟墓,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永远的“套子”了,在这里他可以逃避那些他在世间厌恶而且恐惧的一切,还可以让那些厌恶他,以为是他主宰了他们的快乐的人群暂时轻松一下,事实上,当他们在一种终于摆脱了禁锢的那种虚幻的欣喜中转身离开坟墓的时候,又一个他们中的别里科夫已经被推到前台,戏剧,又开始了。
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想起了一首诗:“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中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分割的越来越小的空间里却感受到更远的距离,叹息“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契诃夫的“可这样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呢”这句叹息的份量,感受到他对人间挚爱的那份呼唤。
1、莫泊桑
特点:(1)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2)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风格: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2、欧亨利
特点: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最终解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即“欧·亨利式结尾”。
风格: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3、契科夫
特点: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
风格:现实主义。
契科夫:
扩展资料:
三人的短篇小说:
1、莫泊桑
《羊脂球》《俊友》《项链》《一生》《温泉》《归来》《我的叔叔于勒》等。
2、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一作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爱的牺牲》《心与手》《二十年后》等。
《感恩节的先生们》
3、契科夫:
《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现代小品)》《客人(一个场景)》《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等。
-莫泊桑
-欧亨利
-契科夫
《套中人》
别里科夫的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1.性格、行为
①封闭: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②怀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为什么这样害怕现实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么?
③胆小多疑:他胆小,恐惧得让人发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何等地步!
④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经过镇压,不可能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了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对自己的无耻行为总是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他从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了。
就这样,他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压制着身边的人们,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2.结婚的悲喜剧
像别里科夫这样厌恶别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
校长太太,也包括像布尔金这样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学教员和**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谨慎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哥哥,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3.别里科夫的悲剧
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助纣为虐。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这个故事讲述了媒婆和列车长的的一段关系转变的故事。原本媒婆被请来给列车长介绍对象,列车长条件很多,既不能大富大贵也不要穷人家的女儿,还要尊重他。就这样对话在两个人中间转换,情愫渐渐产生,列车长竟向媒婆求婚了。
像这样的恋爱求婚还真是爽气啊。一拍即合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