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谢霆锋曾在巴拉望的Pamalican小岛海边向张柏芝求婚。夕阳余晖下,他手捧婚戒等待着她的回答,8秒钟之后,她终于说出了“我愿意”,此时等待在一旁的朋友点燃了烟火。
随后,他们在Pamalican岛上唯一的酒店Amanpulo举办了谢霆锋早已筹划好的婚礼仪式。而该酒店由于奢华、私密性好,也是不少皇室成员和好莱坞明星的度假胜地,小肯尼迪、汤姆-克鲁斯都曾入住那里。
特别浪漫!
仪狄
仪狄,夏朝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战国策·魏策》商记载了:“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意思是,过去,夏禹的女人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好。可是他说“后世君王,如喝了这种美酒,一定要亡国的。”从此就疏远了仪狄而自己也和酒断绝了关系。仪狄奉旨造酒,不仅没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惩罚,这岂不冤枉!
关于仪狄造酒的说法,在《太平御览》中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醪,是一种浊酒,是用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和现在的不带糟的酒醪差不多。“变五味”,是指酒具有多种味道
杜康 杜康字仲宁,是康家卫人,善造酒。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选,饭难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了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阮籍
阮籍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他与六位竹林名士美酒清谈,演绎了一个酒林趣事,诠释了酒的价值。
阮籍饮酒狂放不堪,但最令世人称道的还是他以酒避祸,开创了醉酒掩盖政治意图的先河。晋文帝司马昭想为其子司马炎向阮籍之女求婚。阮籍既不想与司马氏结亲也不愿得罪司马氏,只得以酒避祸,一连沉醉60多天不醒,最后靠着醉酒摆脱了这个困境。
陶渊明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分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白居易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鉴,并好行侠。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幕僚,因永王失败而受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苏轼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欧阳修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叶圣陶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古代名人与酒:
1刘邦归故里酒酣而歌
刘邦年轻时就爱喝酒,他在泗水(今江苏沛县东)当亭长期间,经常到酒店赊酒,一喝醉了便倒在地上睡个不醒。
有一次,他为县里押送一批农夫去骊山服役,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他想,如此下去,到了目的地怎么向上级交代呢!于是,到了丰邑西边的湖沼地带,他便停下来喝酒。晚上,刘邦对农夫们说:“诸位都走吧,我也打算逃走了。”尽管这样,还是有十几个农夫不愿意走而跟从着他。刘邦喝得酒气冲天,当晚抄小路通过了湖沼地带后,派往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报告说:“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醉意浓浓地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路,因酒性大发接着便倒地而睡。这就是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时,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官武将。秦朝在三年内很快被推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争夺战,于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登上皇帝之位。
七年后,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酒酣之际,刘邦唱起了自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席间,刘邦又唱又跳,并感慨伤怀地流下了热泪,对在场的人们说:远游的人,心里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故乡。我虽建都于关中,但日夜思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全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刘邦的一番话让乡亲们听了,非常高兴,就天天陪刘邦痛饮美酒。这样连续了十多天,在刘邦要返朝时,乡亲们还执意挽留。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高祖还乡与高祖酒酣高唱《大风歌》的故事。
2超级酒鬼刘伶
酒风最具规模的当属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因嗜酒如命同与那个时代扬名至今。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字伯伦,曾仕至建威参军。其人豁达洒脱,非同一般。当时流行说“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他的一生与酒同在。
据民间传说,洛阳龙门伊川县,南有九皋山,北有龙门山,东有凤山,西有虎山,四山中点缀六泉,上曰古泉,中曰酒泉,下曰龙泉,左谓凤泉,右谓虎泉,还有一个叫平泉。那时的杜康以泉水酿酒,并在九皋山下开了一个酒店,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一天,刘伶路经这里,看过了对联,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店里说:“店家,拿酒来!”话音一落,只见店内一位鹤发童颜、神情飘逸的老翁捧着酒坛向他走了过来。刘伶看到如此美酒,抑制不住地高兴,接连喝了三杯,还未等捧起第四杯,只觉得天旋地转,不能自制,连忙向店家告辞,跌跌撞撞回到家中。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讨要酒钱。刘伶妻子听到杜康来要酒钱,又气又恨,上前拉住杜康说:“刘伶只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并要带他去见官。杜康拂袖笑道:“刘伶未死,只是醉过去了。”众人不信,打开棺材一看,脸色红润的刘伶刚好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深深打了个哈欠,吐出一股喷鼻酒香,陶醉地说:“好酒,真香!”
这故事自然是一个传说,杜康与刘伶二人非同一时代,但我们从这个“演义”出来的故事中可看出,刘伶好酒到何等程度。
刘伶是个矮子,容貌又甚为丑陋,可才气过人,他从不随意与人交往,但自从认识阮籍、嵇康之后便认定为知己。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宋人叶梦得说:“晋人多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疏远世故而已。陈平、曹参以来,已用此策……传至刘伶之徒,遂欲全然用此,以为保身之计……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
3醉吟先生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其中与酒有关的作品占有突出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的劝酒诗中,《劝酒十四首》最为有名。此为咏酒组诗,共分为两题,一为《何处难忘酒》,一为《不如来饮酒》,每题各七首,主要表达求闲、求静、求无思虑、求无作为的老庄思想和佛家禅理。此外,他的《劝酒》和《劝酒寄元九》也颇不寻常。
白居易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醉吟先生传》。文中醉吟先生,乃是其本人。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客、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曾去游历过。
每当良辰美景他便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他经常一个人独酌,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的辛劳。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我的身心。”接下来更多的则是同朋友合饮。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酒,是如此吸引人。一场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独酌无相亲”,除了酒之外还要有知己同在,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期待的朋友不像杜甫那样茫然,而是召之即来。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意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而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白居易,“陶陶然,昏昏然”,本想在沉醉中忘却世间事,但无奈“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恍惚间,“归去来兮头已白”。一代名流,于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在洛阳城履道坊白氏本家中仙逝。时年75岁。子孙遵遗嘱,将其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四方游客,知白居易平生嗜酒,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所以墓前方丈宽的土地没有干燥的时候,可见,诗人是深得后人爱戴的。
4豪放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李白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百姓都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流传至今。
关于李白与酒的传说很多,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李白在长安受到排挤,浪迹江湖时,一次喝醉酒骑驴路过县衙门,被衙役喝住。李白说:“天子为我揩过吐出来的食物,我亲口吃过御制的羹汤。我赋诗时,贵妃为我举过砚,高力士为我脱过鞋。在天子门前,我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走来走去,难道在你这里连小小的毛驴都骑不成吗?”县令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赔礼道歉。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以酒为题材的诗作,《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等最为大家熟悉。其中《将进酒》可谓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此痛快淋漓豪迈奔放。难得的是,李白在这里极力推重“饮者”。为了饮酒,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用来换取美酒,其对于酒之魅力的诠释,确已登峰造极。
饮酒给李白带来了许多快乐,他在诗中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高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要“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一会儿“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一会儿又“长剑一杯酒,丈夫方寸心”。这使我们感到酒已经成了李白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的出现,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没有离开过酒。他在《赠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饮狂歌,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但他的健康却为此受到损害,62岁便魂归碧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就是李白,一个光照千古的诗仙酒仙。
5“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4岁中进士,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欧阳修是众人皆知的醉翁,人们常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徜徉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像月白风清,很惬意,仕途也很顺利。转瞬间十几年的光阴已经过去,老来多病,好友相继过世,政治上受诬陷,遭贬斥,忧患凋零,今非昔比。
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庆历间贾文元任昭文相时,常与欧阳修畅饮。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谁知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就无动于衷。贾文元感到很无奈。不料在宴席上,这位官妓在向欧阳修敬酒祝寿时,一曲又一曲地献唱。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1、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2、吕臣(约公元前235年-前173年),秦末陈胜起义军将领,陈胜被庄贾杀害后,吕臣组织苍头军重建张楚政权,并诛杀叛徒庄贾。后与英布联合抗秦,又先后投奔项梁、刘邦。汉朝建立后,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3、吕公
(生卒年待考),齐国始祖吕尚后裔,单父人(今山东东单)。汉高祖刘邦岳父。吕公当时与沛县(今江苏沛县)县令关系很好,为躲避仇家纠缠,举家自单父迁居沛县。吕公有相人之术,其长女名吕雉,他常对人说“此女有大富大贵之相”。
沛县县令曾为其子求婚,但遭到吕公婉言谢绝。在一次沛令举行的酒宴上,吕公与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相遇。吕公见刘邦气度非凡,因而特别敬重他。吕公又见刘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后,对刘邦说:“我从年少的时候,就好给人相面。
我相过的人太多了,但是没有一位像你的相貌这样高贵的,愿你多多自爱!”不久,由吕公作主,将女儿吕雉嫁与刘邦,她就是后来的吕后。吕公之妻吕媪对吕公将女儿嫁与刘邦之事非常生气,怒冲冲地说:“你平素总是说我这个女儿不寻常,应该嫁与贵人。
而今为何这么轻易地就把女儿打发了?”吕公一笑:“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吕雉嫁给刘邦后生有一子一女。传说有一次,她带两个孩子在田中劳作,一个过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吕雉见老人饿了,就又给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给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贵人。”
又给其一子一女相面说:“夫人所以能够大贵,是因为这个男孩子的缘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贵之相。”吕公后来被刘邦封为临泗侯,吕雉的哥哥吕泽和吕释之也跟随刘邦参加了楚汉战争,因功分别受封为周吕侯和建成侯。
4、吕雉
(公元前291~前180年),女,名雉,字娥妁,吕皇后(吕后),汉高祖刘邦之妻,今山东省单县南)人。著名西汉初期女政治家。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专政达十六年之久,为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执政者。
早年,其父吕公为避仇迁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欣赏刘邦非凡的气度,把女儿许配给他。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做了两年的人质。公元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关中。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朝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刘邦死,汉惠帝刘盈立,尊吕后为皇太后。
汉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崩,立少帝,吕后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控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雉,武则天,慈禧)的第一个。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道家)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详问刘邦身后的人事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
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曾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汉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终年六十二岁,与汉高祖合葬长陵。后诸吕欲为乱,被周勃、陈平等诛平。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评价都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套,所以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因而对吕雉的评价毁多于誉。实际上应该从历史人物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影响来评论,所谓“民为天,社稷次之、君轻之。”
5、吕溱
(生卒年待考),字济叔,江苏杨州人。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l038年)戊寅科状元。吕溱中状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因参与进秦院宴饮事受牵连,出知蕲、楚、舒三州,后复修,起居注。
宋皇祐四年(公元l052年),依智高反叛,吕溱劝宋仁宗不要封锁消息,而应“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吕溱上疏论宰相陈执中贪恋富贵,行为奸邪。后陈执中罢相,吕溱以侍读学士之职知徐州,赴任前,宋仁宗赐宴资善堂。
任满徙成德军,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宋神宗即位,吕溱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期间,吕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为之敛迹,政绩颇佳。
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吕溱不幸逝世于任,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礼部侍郎,宋神宗诏书中有“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对吕溱家贫子幼,宋神宗诏令朝廷优厚安抚。
吕溱开朗敏捷,善于议论,其言论颇为当时名流所推许。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