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潜艇K-21遭遇德国梯比兹号战列舰

苏联潜艇K-21遭遇德国梯比兹号战列舰,第1张

苏联潜艇K-21遭遇德国梯比兹号战列舰

二战中,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一直是盟军的心腹大患。 1941年5月27日首舰“俾斯麦”号沉没后,停泊在挪威特隆赫姆附近的福尔滕峡湾。姊妹舰“提贝斯”号成为关注焦点,它的存在对盟军北极护航舰队构成了威胁。

在悲惨的PQ-17护航事件中,发生了很多英雄事迹,但最鲜为人知的还是苏联K-21潜艇主动攻击德军编队,重创“提贝斯”号战列舰?

1942年6月27日,盟军PQ-17舰队从冰岛雷克雅未克出发,驶向苏联北部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此时,另一个港口摩尔曼斯克因德军空袭而暂时关闭。整个护航舰队共有商船36艘,救助船3艘。专职护航是3艘扫雷舰和4艘拖网渔船。

远距离护航的是6艘驱逐舰、2艘潜艇、2艘防空舰。近距离护航由4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组成;此外,当地舰队的2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也将视情况提供支援,还有8艘美国潜艇、1艘法国潜艇和2艘苏联潜艇在北角附近海域巡逻。

在接到“提尔皮茨”号出动的消息后,为了防止护卫舰仅被德国381毫米火炮击沉,英国海军大臣庞德在35分钟内三度下令汉密尔顿:“鉴于敌方水面舰艇的威胁,巡洋舰应以最大速度向西撤退……”;“运输舰应散开,驶向俄罗斯港口。”

于是,四散失散、失去护航的PQ-17车队成了德军飞机和潜艇的目标。一周后,24艘商船沉没,许多水手在冰冷的大海中冻死。最终只有13艘布满弹孔的商船抵达苏联港口,3350辆军用卡车、430辆坦克、210架飞机和99316吨物资沉入大海。

据描述,1942年7月5日,K-21号潜艇在英格岛附近进入包括“提贝斯”号战列舰和“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在内的德国特混舰队的警戒范围。在距敌18链(2850米)处发射了4枚鱼雷,重创战列舰并击沉1艘驱逐舰。鲁宁舰长也因此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正是由于这一行动,该船被授予红旗勋章。战后,苏联出版了一系列书刊宣传这一“伟大成就”。

老实说,二战中苏联海军潜艇的杰出例子很少。但真相是什么?笔者最近搜集了相关资料,让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1942 年6 月25 日,K-21 号潜艇奉命代替盟军舰艇在熊岛-北角航线上为PQ-17 舰队护航。该艇的任务是在挪威北部海岸的公海交通线上设伏,攻击可能来袭的德国船只,确保舰队安全抵达目的地。6月28日,潜艇解缆出港,驶向大海。那天,潜艇上的船员回忆说:“海面风平浪静,仿佛这里远离了战火。可谁能想到,在这平静的海面上,随时可能发生一场激烈而紧张的战斗……”

前六天,潜艇顽强地搜寻敌舰。由于极端的白天,这给潜艇的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潜艇每次上浮冲锋时,由于没有夜间掩护,很容易被敌人发现。 6天来,据统计共发现敌机50余架,潜艇为此进行了48次极速俯冲。

1934年开始设计,原计划建造18艘,二战仅完工11艘,1939年12月16日首舰服役,编号1-3、21-23、51- 53、55-56(另一架K-54 于1941 年3 月发射,但由于战争干扰最终未能服役)。二战后建造了K-24、57、58、60、77、78

水面/水下排水量1487/2102吨,主要尺寸9777441米,功率8400马力,水面/水下航速211/103节,水面/水下续航力14040/176海里,潜水深度100米,装备:( 6+4)  533  鱼雷发射管(24 枚炸弹)、2 100 、2 45 、2 762 、20 枚水雷、62 名船员。

战争期间,苏联有3艘该型潜艇获得荣誉称号,K-22为警卫潜艇,K-21、K-52为红旗潜艇。但也损失了5 艘船(K-1、K-2、K-3、K-22、K-23)

K-21,1937年在列宁格勒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开工建造,1939年8月14日下水,1940年11月30日服役,1941年8月经斯大林运河进入北方舰队,1949年1959年10月转为预备役 重新命名为B-4。 1959年退休。

该级潜艇为双体艇,有7个舱室和14个主压载舱。首次采用540KW柴油机,首次采用氟利昂制冷装置,保证食品冷藏。

耐压船体采用铆接,非耐压船体、上层建筑和底座采用焊接。

7月5日1时17分,潜艇在礁岛接到通知,称PQ-17车队于7月1日在熊岛以西200海里处被德国潜艇发现,德军已于7月出动4 一个水面舰中队(1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准备进攻,并被赋予攻击敌方中队的任务,集中所有力量攻击战列舰'Tibez'。接到通知后,舰长陆宁中校下令加强观察和了望。此时气象条件有利于潜艇作业,能见度好,风力3-4级,海浪2-3级。

16时33分,潜艇浮出水面至北角西北26海里潜望镜深度。值班值班官小心翼翼地升起潜望镜,仔细观察海面情况,一无所获。就在降低潜望镜后,声纳组报告:“螺旋桨噪音,方位角212 度”。值班值班官迅速再次升起潜望镜,但尽管能见度很好,还是没有发现目标。

潜艇随后朝着噪音的方向靠近。 17:00,陆宁舰长在50链左右的距离处在潜望镜中发现了一艘潜艇,随后又在70链的距离处发现了另一艘潜艇。 “鱼雷攻击!”队长连忙下达命令,同时开始与敌人交战,准备查明情况转身进攻。很快,他发现这不是潜艇,而是驱逐舰。原来,在北极地区,就像在撒哈拉沙漠一样,常常会有错觉。海面的折射光线使敌舰和海岸线的轮廓又平又长,使其误判,因此驱逐舰会被误认为是潜艇。

17时18分,潜艇正准备机动攻击敌方驱逐舰,突然发现一艘方位202度、距离100多链的大型战舰桅杆。毫无疑问,驱逐舰只是先头部队,大船才是寻觅已久的目标。于是,潜艇很快改变了计划,准备向大船发起攻击。潜艇开始加快速度,向敌舰逼近。 “大家注意,”陆凝大声说道,“德国分舰队已经被发现,准备攻击敌方大型舰艇!”

17时36分,舰长用潜望镜发现敌中队左转,向西北方向行进。此时,他已经识别出前方航行的“舍尔上将”号,“提尔皮茨”号紧随其后。陆宁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庞然大物(满载排水量53000吨,装备火炮123门,航速30节。要知道北方舰队上面没有水面舰艇此时的驱逐舰,当时苏军拥有的战列舰吨位只有其一半)。

当时,在德国的战列舰和袖珍战列舰中,只有“提贝斯”号能够进行海上活动。除沉没的“俾斯麦”号外,另外两艘袖珍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于当年2月12日在加来海峡遭遇水雷袭击受伤,并在加来港的一次空袭中受伤当年2月29日基尔。

考虑到这是德国海军唯一的王牌,鲁宁认为如果自己的进攻成功,不仅能保证舰队的安全,还能有效削弱德国海军的实力,所以他决定突围安全屏幕并进行近距离打击。当然,他很清楚对方的实力。

一旦被发现,就会有无数的炮弹、深水炸弹和鱼雷。因此,他们必须格外谨慎和冷静,在发射鱼雷之前绝对不能暴露自己的位置。而此时,敌人也在不时改变航向,进行蛇形机动。 17时46分,距敌舰45链,方位角212度,右舷角50-55度,航速约20节。潜艇已经落在临界迎角之外,无法占据射击位置。

幸运的是(苏联军史的描述是鲁宁估计敌人会掉头,到时候更利于进攻;个人认为用运气比较合适),17点50分,敌舰又向右转。调头单线航行,潜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冲破安全屏障,占据了“舍尔上将”号和“提尔皮茨”号之间的下水阵地。据计算,再移动3分钟,即可到达齐射位置。

为了可靠起见,舰长第14次升起潜望镜,却突然发现“提尔皮茨”号突然转向,巨大的舰舷迅速缩小成一个小点。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从舰艏发射鱼雷。

为了不错过机会,陆凝决定用船尾的发射管出击。 18时01分,敌舰18链开外,舰艏进入视线。 K-21潜艇以4秒的间隔发射了4次水雷齐射。第一枚鱼雷发射后,舰长立即放下潜望镜。发射4枚鱼雷后,潜艇开始俯冲,转身全速躲避敌人。

所有的船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鱼雷爆炸的声音。 2 分15 秒后,听到2 声爆炸声;又过了20 秒,声纳人员又听到1 声爆炸声,接着又是2 声爆炸声。鲁宁舰长认为,后面听到的三声爆炸声很可能是一枚鱼雷击中了一艘转向战列舰相反航向的驱逐舰,导致舰上的深水炸弹爆炸。随即,鲁宁根据自己的判断,向舰队司令部报告了这次袭击的结果(重创战列舰,击沉一艘驱逐舰)和敌舰方向。

对于“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重创,苏军长期以来一直坚称K-21潜艇确实攻击成功,根据鲁宁的报告和德国中队在挪威海岸附近被侦察机发现第二天早上,接近海岸。以10 节的慢速驶向奥尔尼岛。并援引英国情报机构的反馈,“提尔皮茨”号在岛上呆了两天后就停靠了维修,接下来的三个月都没有出海。

不过德国的记录是没有遭到攻击,也没有任何船只受损,当然也没有对苏联潜艇采取反潜措施。根据德军公布的消息,由于苏军提前破译了命令潜艇出击的电文,德海军司令雷德尔决定返航,取消对舰队的突击行动。战列舰没有损失。 7月7日,该轮以24节航速驶往纳尔维克; 10月23日,抵达特隆赫姆; 1943年3月13日,它再次出现在特隆赫姆,再也没有进入码头维修。

至于苏军反馈说他们听到一艘驱逐舰传来深水炸弹爆炸声,那是因为有声纳回波,德国驱逐舰以为附近有潜艇,扔下了一些深水炸弹,但驱逐舰本身并没有沉没。

通过综合比较发现,英方的判断依据的是苏联的战报,而苏方的判断依据的是英方的判断,造成判断失误。但需要确认的是,苏联潜艇的攻击信息确实被德军破译了,所以K-21会发现敌人突然转向;而苏联潜艇确实进入了德国舰队编队的区域并发起了攻击,尽管德国战报拒绝承认这一点。

俄罗斯方面的最新消息显示这次袭击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个人还是很佩服K-21潜艇的英勇举动,潜艇能够毫发无伤地逃脱实属不易。对于战争史上的一些问题,需要综合各方数据,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过于偏向一方,就会导致我们忽视历史事实。

普法战争是发生在法国和与普鲁士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仅影响到了法国与普鲁士,而且由于法国当时是欧洲的霸权国家,所以法国的战败也大大的影响到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当时的国际局势,下面就介绍一下普法战争的影响。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的影响一:普法战争大大的影响到了法国。普法战争中法国的节节败退,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被俘使得法国国内发生了政变,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恢复了共和制,从此之后共和制在法国稳定了下来;普法战争战败之后普法签订了合约,法国割地赔款,屈辱的条约直接促使了法国无产阶级建立起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法国的割地赔款使得法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使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德、英之后,从此之后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衰落了;普法战争之后为了能够报仇,法国调整了与其他国家的政策。

普法战争的影响二:普法战争的战胜国德国借着这场战争统一了德国全境,法国的割地赔款加速了德意志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使得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德国因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在欧洲的地位大大的提高,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国;德国战后为了防止法国报仇积极的采取了预防其报仇的外交政策。

普法战争的影响三:意大利借着法国的失败将法国在自己国内的势力赶了出去,。普法战争之后各个国家重新划定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德意志为了限制法国的发展积极的协调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法国也积极的拉拢别的国家,于是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普法战争结果是怎么样的

普法战争是发生在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1870年至1871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强大的普鲁士想要统一德意志,称霸欧洲的法兰西则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欧洲霸主地位,双方都想要通过战争重新确立自己在欧洲的地位,所以战争就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普法战争结果。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中法军由于统治阶级的无能和法国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节节败退,法军节节败退,普鲁士军队步步紧逼,一直打到了法国境内,甚至是围困了巴黎,法国的国王拿破仑三世在战争中被俘,法国的战败加剧了法国国内的各种矛盾,法国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法兰西第二帝国内推翻,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普鲁士进行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合约,1871年1月26日法国与普鲁士签订了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草签凡尔赛和约。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让一直以来处于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人民无法接受,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1871年5月10日,德法两国在法兰克福签订历史上称之为法兰克福和约的条约,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但条件更为苛刻,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从普法战争结果来看法国已经开始退出欧洲霸主的地位,普鲁士通过战争建立起了强大的德意志。

普法战争简介资料

普法战争是一场发生在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普鲁士的强大影响到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无论是普鲁士还是法国都需要利用这场战争重新定义自己在欧洲的地位,最终这场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出而结束。下面做一下普法战争简介。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简介:1870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私生活放荡,政局混乱而遭放逐宣布退位,西班牙王室空悬,西班牙有意让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做西班牙国王,法国坚决反对这一决定,威胁威廉一世不能接受这一提议,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却将威廉一世发给自己的电报修改成为对法国措辞强硬的同意这一提议的电报发表在报纸上,法国大怒,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由于法国对战争准备的不是非常的充分,并且在战争的过程中领导层的指挥不利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法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1970年9月4日,法兰西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个时候普鲁士已经扫除了德意志统一的障碍,但是普鲁士决定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于是普法战争发展成为对法国的侵略战争。

在法国境内继续进行的普法战争法军继续了节节败退的局面,法国人民因为 的无能多次发动起义,但是均遭到镇压,1871年1月26日双方签订了巴黎投降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战争最终以普鲁士的胜利而结束。

普法战争赔款是多少

普法战争是发生在普鲁士王国和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当时法兰西是欧洲霸主,虽然国内的形势并不乐观,但称霸欧洲的野心仍很大,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王国威胁到了法国的利益,于是法国总是想对其开战,而普鲁士王国也希望借助战争统一德意志全境,于是普法战争爆发了,最终法国战败,割地赔款,下面说一下普法战争赔款的问题。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爆发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法军节节败退,法兰西帝国国内原本就不乐观的形势进一步恶化,处于内忧外患中的法国被迫与普鲁士王国签订了战败合约,1871年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并且给与普鲁士战争赔款2亿法郎。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不承认屈辱的凡尔赛合约,巴黎公社虽然遭到了法兰西 的镇压,但是一直存在到5月28日。1871年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在法兰克福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条约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但条件更为苛刻,法国给与普鲁士的战争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普法战争赔款给法国 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增加了更大的负担,加上战争损失总计资金损失达200亿法郎,致使经济发展资本投入不足,使得法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进展的非常的缓慢,法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明显的落后于美、德、英。

普法战争起因是什么

普法战争发生在1870年至1871之间,交战的双方是刚刚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王国和称霸欧洲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可以说这场战争是由于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王国威胁到了法国在欧洲的利益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普鲁士王国与法国之间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地位,下面就介绍一下普法战争起因。

俾斯麦画像

普法战争起因是由于法国的首相俾斯麦的故意挑衅引发的。1868年的时候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私生活放荡,西班牙的政局混乱而被放逐到了法兰西,西班牙的王位因此空悬,西班牙的 希望让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前去做西班牙的国王,威廉一世害怕此举会触怒法国,因此予以反对,俾斯麦却表示赞成,后来西班牙报纸披露了这一消息,法国听说了这一消息非常的愤怒,在当事人利奥波德亲王拒绝担任西班牙国王之后还威胁威廉一世,要求保证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威廉圆滑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俾斯麦接到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电报,并且将这封电报修改成为措辞强硬的拒绝法国要求的电文发布在了报纸之上,这封电报发布之后挑起了普法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一直想要出兵征讨普鲁士的法国因此于19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因此爆发。

通过普法战争起因可以看出其实普法之间这场战争是双方蓄谋已久的一场战争,双方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了这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

普法战争背景介绍

普鲁士和法兰西 之间的争斗向来就存在着,两者都想要在欧洲称霸,同时两者对德意志南方诸邦都存在着觊觎之心,普鲁士王国想要统一德意志,而法国想要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1866年普奥战争中普鲁士王国胜出,这使得普鲁士的势力大增,威胁到了法国的利益,于是两者之间的战争势在必行,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普法战争背景。

俾斯麦画像

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从此奠定了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的领导地位,普鲁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统一德意志的历程,普鲁士的强大使得称霸欧洲的法国感到了莫大的威胁,两者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

法国虽然内部充满了很多的矛盾,但是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使得法国 得以苟延残喘,帝国主义分子要求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将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 ,俾斯麦想要借此打一场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而德意志南方诸邦由于看到了法国对自己的觊觎之心也对法国产生了强烈的敌意,法国因此对德意志南方诸邦也充满了恐惧之心。总而言之,普鲁士的强大大大的影响到了法国的利益,普法之间需要有一场战争重新定位两者之间的地位,于是普法战争最终在1870年7月19日爆发了。

从普法战争背景来看国家的实力变化之后就必然会影响到原来霸主的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由于利益问题而出现摩擦,需要通过战争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的地位。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企图阻碍德国统一。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国的前身)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王国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

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但普军仍长驱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

扩展资料:

战争原因:

1866年的普奥七星期战争,普鲁士以快而惊人的胜利搅乱了欧洲的均势。早先,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有支配欧洲大陆之势:虽然法兰西第二帝国内部并不巩固,然而凭着法军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奥意法战争中不断获得的军事胜利平息了不少内部矛盾,也拉拢了一定的民心。拿破仑三世便竭力想恢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欧陆霸权。然而此时的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正积极使得自己在德意志联邦中扮演重要角色。

德意志帝国之前并不稳定,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多年的会议与交涉不足以联合整个德意志,作为德意志的两大强权之一的普鲁士的宰相,他提出使用战争的方式联合整个德意志,成功取得了德国的统一,所以俾斯麦称为铁血宰相(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后,另一强权奥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帝国后,与匈牙利联合,史称奥匈帝国)

1866年的普奥战争的胜利确定了其在德意志联邦中的领导地位,严重威胁到法国在欧陆的霸权。

法国当局意识到普鲁士的崛起对其地位的威胁,因此国会中的国权主义分子遂提出一积极的对外政策,他们甚至把此政策看成是对国内慷慨让步政策的补偿。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关于法德两国的关系。

其实尚未至战争阶段,普鲁士帝国国王威廉一世曾回复法国称德法两国仍应展开会议商讨阿尔萨斯等地的归属,而俾斯麦篡改国王的回文,断然拒绝了会议,使拿破仑三世十分愤怒,因而挑起普法战争。

1870年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私生活放荡,政局混乱而被推翻,致使王位虚悬。西班牙的内阁会议决定寻找适合的继承者,其中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有远亲关系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似乎有希望成为候选人。

消息不幸在1870年6月底走漏,结果大大激怒了法国外长格拉蒙公爵,在当事人本人拒绝后他还威胁威廉一世,要求保证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威廉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但蓄意挑起战争的俾斯麦却在电报上刻意添油加醋(即所谓埃姆斯密电),激怒了法国舆论界,正愁找不到出兵借口的号称杜伊勒里宫的狐狸和神秘的斯芬克斯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马上宣战。

实力比较:

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最强大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几乎是法国兵力的2倍以上。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

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毛奇预料,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选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尤其在斯特拉斯堡附近渡莱茵河,因为这里是法国东南的一个突出部,直接面对莱茵河东岸德意志土地。

根据法国铁路的情况,毛奇轻易就可以计算出,斯特拉斯堡铁路没有能力集结全部法军主力,有一多半法军(15万)应该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法国腹地的梅斯下车集结。这样,法军梅斯集团和斯特拉斯堡集团势必被孚日山脉分开。

毛奇把他的三个集团军集中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当面的莱茵河背后,并不主动进攻,因为他要孚日山脉隔开法军,不想让山脉分隔自己的进攻部队。而一旦判明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普军可以集中兵力击败分开的法军。

然后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帝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

法军当时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但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卒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

-普法战争

1、有这种说法,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我个人观点:虽然胡德号的水平装甲较为薄弱,但欧根亲王号的203毫米主炮炮弹恐怕很难连续贯穿多层甲板,打进胡德号的弹药库。

2、在这次战斗中,英国大小水面舰只共向俾斯麦号射出2876发不同口径的弹药,但具体命中数量无法精确统计(因为常出现多发炮弹同时命中一点,难以判断具体数量),七百余枚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

实际上,这时俾斯麦号已经开始下沉了。只是英军油料将尽,又担心德国潜艇和飞机的增援,为了迅速解决战斗,于是再向它连发多条鱼雷,才使其迅速沉没。

普法战争爆发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一次有着深远影响的战争。战争的结局是以普鲁士的胜利和法国的失败而结束。这次战争,使德国实现了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同时它也促使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第三共和国的诞生。接下来一起去看看这场战争吧。

19世纪60年代末期,一切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社会力量都加强了活动。站在帝国对立面的不仅有工人阶级,还有被波拿巴派排斥于政权之外的奥尔良派大资产阶级,主张共和制的工业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拿破仑三世已成众矢之的,他决定通过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困境,皇后欧仁妮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为了使这个孩子可以当皇帝,战争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拿破仑三世看到普鲁士已成为德意志联邦中实力最强的邦国,这对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越地位是一大障碍,因此,他要与普鲁士作战。而对于普鲁士说来,击败法国就成为它最终统一德国的关键,可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十分狡黠,他既需要战争,又希望法国首先宣战。

由于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战争危机终于出现。1868年,西班牙革命之后,女王伊莎伯拉被废,王位虚悬。俾斯麦为使法国腹背受敌,便派人潜往西班牙,打算买通西班牙议会和临时政府,拥立普鲁士国王的堂弟为西班牙国王。由于谋事不周,走漏了消息。

1870年7月初,法国为此向普鲁士提出抗议。鉴于英国、奥地利、俄国等也附和这一抗议,普王威廉一世只得宣布撤销其堂弟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的资格。但是,拿破仑三世仍命令法国驻柏林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不同意霍亨索伦家庭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虽拒绝给予这种保证,但还是与法国大使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随后,普王将会见结果电告俾斯麦。俾斯麦渴望战争,他在与军方人士商议后,当即篡改普王电文,使它对法国带有侮辱性,并向各国使馆和报界公布。法国岂能容忍这种做法?拿破仑三世借此于1870年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普法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铁血”宰相俾斯麦响亮的名号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早已家喻户晓。俾斯麦的成功属于德意志时代,后人也很难复制。 成功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尤其是成功的政治家,通常他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得力助手。 这个人可能是配偶,亦或者是其他能力超凡的人。

      西方历史中,权力与金钱总是相伴而生,权力总是追逐金钱,金钱时刻不忘控制权力。 作为政治家的俾斯麦不仅要小心翼翼处理与德皇威廉一世的关系,同时要在欧洲各国间展示他纵横捭阖的外交绝技。政治上繁琐、复杂的事务绝对让一个人精疲力竭,极少有人有剩余精力处理其他事务,尤其是俾斯麦极度热衷追逐财富。

       但俾斯麦能做到理财与治国两手抓两手都硬,关键是他寻找到一位得力私人银行家。他是谁呢?他如何与俾斯麦相遇?他是如何与俾斯麦建立特殊的政商关系?

       布莱希罗德,是德国柏林一个外来犹太移民银行家的儿子,1822年出生, 与提出著名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同年 。而本文的另一位主角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才年仅7岁,这个年龄正是适龄儿童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庭还算殷实,所以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布莱希罗德活得自由自在,生活好似完全按照既定的节奏向前走,看得到的前途就是接替父亲管理自家银行业务。

       与欧洲大多数传统国家类似,家庭背景通常就决定了个人的前途命运,除了极少数人在某个巧合的时间点能改天换命,大部分人会循着家族的轨迹走到生命的尽头。 平民出生的拿破仑以政变上台,通过加冕称帝完成了社会地位的颠覆性改变,这也成为19世纪西方社会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也成为布莱希罗德不相信命运的绝佳例证。

       在封闭且等级森严的德意志封建社会,虽然父亲为布莱希罗德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但社会地位极低,生活时常受排挤。 但布莱希罗德只想提高家族社会地位,因为他始终信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于底层同胞处处受排挤,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只能从事德意志社会非犹太人不愿做的谋生工作——放贷和沿街兜售商品。就是依靠买卖进出的利润差,他的部分犹太银行家同胞通过向宫廷统治阶层贷款艰难地实现社会地位大逆袭,获得当权者颁布的宫廷犹太人身份。

      因为他的父亲很早为欧洲古老家族罗斯柴尔德提供银行业务服务,所以布莱希罗德对这群同胞的事迹早有耳闻。 他在苦苦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能够帮助他改变命运的人。

       布莱希罗德是具有犹太人身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柏林代理人,在普鲁士时代社会地位低下。俾斯麦是古老的容克贵族大地主,属于普鲁士社会上流阶层。按照历史发展逻辑,这两种人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工作、业务和生活上的交集。 那么布莱希罗德是怎么结识俾斯麦的呢?

      布莱希罗德能有机会成为俾斯麦的私人财务顾问, 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起到关键性的牵线搭桥作用 。可以说,没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布莱希罗德一直梦想提高自己在普鲁士的社会地位几乎不可能。要说老布莱希罗德的超前眼光为儿子打下发展楔子。老布莱希罗德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老相识,而且存在业务上的长期雇佣关系,所以 老布莱希罗德正式成为后者的柏林代理人 。

       后来,老布莱希罗德专门成立布莱希罗德银行,替罗斯柴尔德家族打理其在柏林的投资业务。老布莱希罗德也有意让儿子进入他的公司实习,慢慢接触罗斯柴尔德的家族成员,以便今后可以继续维持与罗斯柴尔德关系。这是极其关键的一步棋。布莱希罗德也心领神会了父亲的用意, 他在经营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关系上比父亲更有成效,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也十分认可这个年轻人 。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858年,俾斯麦被委派担任驻沙俄圣彼得堡大使。但是德国与俄国圣彼得堡路途遥远,况且俾斯麦在德国的理财业务几乎都是斯柴尔德家族帮忙打理,这次远赴他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俾斯麦内心十分担忧和焦灼不安,此时他想重新选任一位忠诚可靠的银行家全权代理其私人财产业务,于是他向好友罗斯柴尔德家族重要成员卡尔·迈耶尔求助。 卡尔·迈耶尔 正 式推荐了年轻的布莱希罗德。 俾斯麦欣然接受推荐,布莱希罗德也被正式委任为俾斯麦在柏林的私人银行家。 为什么是布莱希罗德入选呢?

      作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柏林的成功代理人,布莱希罗德十分出色的完成了多宗投资业务和准确及时的商业情报搜集工作,帮助罗斯柴尔德家族获取巨大商业利益。

      布莱希罗德在柏林银行界已是小有名气。1859年,因为成功为普鲁士修建科隆跨莱茵河铁路桥融资,受普鲁士摄政王邀请出席开通仪式,俾斯麦当时担任普鲁士首相。此外,虽然俾斯麦管理资产的时间不多,但对柏林金融界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因此,俾斯麦肯定知道布莱希罗德的大名。卡尔·迈耶尔推荐他,俾斯麦拒绝的概率不大。

       布莱希罗德很清楚这份任命的含金量,他也知道这种关系是多少犹太人梦寐以求都不能得到的,他很感激父亲为他打下的铺垫,他终于走上了朝思暮想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绝佳捷径。布莱希罗德也用自己的商业智慧证明了俾斯麦的正确选择。说到俾斯麦的私人财务打理, 那么布莱希罗德怎么为俾斯麦理财呢?

       俾斯麦与布莱希罗德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家与金融家的关系,它本质上是20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政商关系,一种新兴银行资本家与贵族官僚的官商合作、政治权贵与财富追逐的斗争和妥协关系。 布莱希罗德知道俾斯麦对财富极度渴望,他也知道只有俾斯麦能让他快速提升社会地位。他们就像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正如俾斯麦所言:

    “波美拉尼亚地主都有为他们家族服务的犹太人。作为波美拉尼亚地主,我有布莱希罗德。”

      那么为了筑牢这种特殊的政商关系,布莱希罗德怎么为俾斯麦理财呢? 他主要为俾斯麦管理两种财务:国家财务和私人财务。

      许多历史事件中充斥着大量重要且精彩的政治军事片段,但一个重要且很少被人提及的关键点是钱。中国有句俗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钱粮是任何一场战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占有更多经济资源的军队无疑会极大提高打赢一场战争的概率。 这种意识随着俾斯麦不断动的战争得到强化。俾斯麦也深知实现德意志统一的路途上必须解决掉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阻碍和外部威胁。

      发动普当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普鲁士的财政收入根本无力维持这些庞大的战争机器顺利运转。议会不批准俾斯麦的战争预算,俾斯麦只得寻求布莱希罗德的帮助,通常做法是以普鲁士政府名义向国际银行家(主要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借贷。

      为什么是罗斯柴尔德呢? 这很好理解,因为布莱希罗德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柏林的银行代理人,他的家族银行也受罗斯柴尔德的恩泽才得以壮大。

       布莱希罗德十分清楚脱离罗斯柴尔德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普丹战争中,当罗斯柴尔德家族听到俾斯麦准备向法兰克福银行家厄兰格家族借款时会暴跳如雷,这个古老犹太贵族家庭认为布莱希罗德没有很好鼓动俾斯麦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借款,布莱希罗德只能百般解释才得以平息对方的怒火。

       最终俾斯麦精明的获得来自罗斯柴尔德家族45厘的低息贷款。 普丹战争开支高达2250万泰勒,而融资竞高达1700万泰勒,占战争开支的76%,财政盈余仅有530万泰勒。

       普奥战争开支保守估计也高达6000万泰勒,这笔战争经费最初设想的是通过科隆—明登铁路私有化后,布莱希罗德将这条铁路资产化为普奥战争募集资金,在欧洲金融市场通过鼓动投资者购买科隆—明登铁路股票。这一次又遭到来自罗斯柴尔德一伙银行家的联合抵制。

      当俾斯麦准备率兵攻打维也纳时,前期筹措的战争费用日渐消耗,颇有远见的俾斯麦头力劝普鲁士国王威廉通过外交和平谈判解决普奥战争。最终普鲁士获得全面胜利。

       作为欧洲传统强国,自拿破仑上台后法国强势崛起, 俾斯麦也深刻认识到法国是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法国是摆在德意志统一前最后的一道国际障碍 ,普法战争也随即爆发。面对高额的战争开支,俾斯麦授权汉斯曼组建普法战争国债承销团,在伦敦和柏林金融市场出售2000万泰勒的战争国债。

       随着普法战争对普鲁士越来越有利,这极大刺激投资者的信心,自然这2000万泰勒的国债劵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印证了好转的形势会增强市场信心,相关债券价值也不断提高。随着战争的天平向普鲁士倾斜,普鲁士军队获得更多的战争经费,而法国几乎陷入国际孤立主义,法国拿破仑三世在伦敦市场销售的战争国债也无人问津。从这里可以看出, 普鲁士在金融战线上的优秀表现是战胜法国的一大法宝 。

       刚从罗斯柴尔德家族接过经营俾斯麦财产的布莱希罗德十分谨慎,他小心地计算着俾斯麦的全部工资收入、银行存款,但仅有的财产根本无法满足俾斯麦在圣彼得堡的巨大花销,布莱希罗德仍旧苦心维持着。

       布莱希罗德在俾斯麦心中的份量,在普奥战争结束前,俾斯麦的个人全部财产存放在法兰克福罗斯柴尔德银行,但是通过几次战争中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为普鲁士融资方面表现出的咄咄逼人让俾斯麦的心态逐渐转变,俾斯麦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十分可靠。

       鉴于布莱希罗德为普鲁士获得普奥战争胜利所做的巨大贡献,俾斯麦对布莱希罗德的信任和倚重比以前更强烈。 俾斯麦将全部财产转移到布莱希罗德银行。 自然布莱希罗德十分感激俾斯麦这一举动,因为这不仅是俾斯麦对布莱希罗德信任的最佳体现,也是对他能力认可的最高褒奖。

       德意志统一后,威廉一世授予俾斯麦亲王头衔,但俾斯麦深知这只是一个穷亲王。好在威廉一世还赏赐给俾斯麦一块领地:萨克森瓦尔德,本来就是容克贵族的大地主世家,这块领地由15625英亩森林和1250亩草地组成,更是让俾斯麦成为德意志帝国最大的地主之一。

      但这块土地几乎处于原始状态,为了感谢俾斯麦对布莱希罗德贵族头衔的举荐,布莱希罗德主动提出借贷给俾斯麦修建领地,总额是875万泰勒,利息4厘。后来又借贷给俾斯麦25万泰勒。 一向热心追逐财富的俾斯麦怎肯轻易放弃财富!

      布莱希罗德苦心经营的这种关系终于换来渴望已久的贵族爵位。 1871年年初,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盛大的加冕仪式,登基成为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皇帝,随后俾斯麦也担任帝国宰相一职。

      鉴于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亲密关系,1872年,俾斯麦口头向威廉一世表达要授予布莱希罗德贵族身份的建议。威廉一世对这个提议是认同的, 其实布莱希罗德要晋升贵族的消息早已有明显征兆,他经常被威廉一世邀请出席私人晚宴 。要知道,能被皇帝邀请十分不容易,能出席他的私人晚宴更是十分难得。

       1872年3月8日,布莱希罗德终于获得威廉一世皇帝签署的分封世袭贵族的好消息,布莱希罗德的名字随之也改为“盖尔森·冯·布莱希罗德”。 “冯”字代表德国社会的贵族身份,只有世袭贵族和德国皇帝亲自授予才能获得这一殊荣。 他应当自豪,因为1870年代他就是威廉一世授予的两位贵族银行家中的一位,另一位是阿道夫·汉泽曼。布莱希罗德的名字也一夜间被德国人知晓。

      俾斯麦向外界宣传的是“铁”与“血”,而闭口不谈金钱在他成功道路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很少提及帮助他获取巨额财富的布莱希罗德。俾斯麦通过战争获得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这份荣耀一部分也应该属于布莱希罗德。

     银行家对金钱的敏锐嗅觉就像政客对权力的敏感度,初出茅庐的布莱希罗德敏锐地察觉俾斯麦的财富欲望,他牢牢抓住这一弱点 ,用自己管理财富的天才能力彻底征服俾斯麦。金钱也为俾斯麦赢得战争胜利集聚力量。

       纵观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的人生历程,俾斯麦俾斯麦的财富和布莱希罗德的地位是这两个历史人物结成利益纽带的核心需求,他们数十年建立的亲密关系也深刻体现出19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特殊政商关系。这种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 但是布莱希罗德的成功经验似乎可以验证一个道理,出身不能选择,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您喜欢,请关注、转发和点赞@历史介绍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25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