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挑新水、喝伶俐水
按壮家独特的习俗,春节要挑新水、喝伶俐水。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2、舞鸡、舞春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
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3、打扁担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
打扁担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也是壮家人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后,人们用树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谷。用木杵椿谷。每边站五人,男女间立。在椿打中,时而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
4、吃白薯籺
京族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粤语读音yeat,发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5、敲锣鼓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水历的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要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也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贵港市民间节庆习俗十分丰富多彩,主要有:
1、正月挂灯,送灯带送茶
“元旦夙兴设香案燃灯烛陈果酒粉饵焚楮帛礼天地香火祖先及长幼以次称寿。
元宵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元宵习俗还有采青一项。即正月十五夜各家妇女多有相约往园圃摘采青菜煮熟团食,取一年清吉之兆,这个习俗表达了他们驱避灾难、贫穷、疾病,追求富足、美好的生活的祈求。
2、二月春社祭祀活动。
除了祭祀聚饮之外,最热闹的活动还是抢花炮。花炮用竹篾织成糊以花纸大的有一丈多高,小的只有一尺多高,有头二三等名目结草环为标识,在二月社日鸣萧鼓向社坛酬愿将炮燃放预藏暗记于内名曰“炮头”,轰起时争先接取夺得者,谓之得炮头。会主用鼓吹仪仗送琉璃镜一座至其家,香花酒烛供奉堂中,次年及期亦照样另备屏镜大炮金猪鼓乐送至社前谓之“还炮”。抢花炮这个风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此习俗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3、三月有二大节日。
一是三月观会。二是三月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即三月三歌圩。这是少数民族的节日。青年男女这一天赶歌圩对歌寻友,许多人于此日寻到对象。这个风俗的形成也是出自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需要。
4、端午节。
“端午人家插艾叶菖蒲小儿系朱砂符以辟不祥饮菖蒲雄黄酒以除毒。结婚家裹角黍粽互相馈遗扒龙舟兢胜负,士庶游船玩赏县官出看,设席给赏,龙舟之胜者谓之夺头标。又家家以黍肉酿苦瓜或称苦瓜节于午时祀祖先书辟邪符贴门左右小儿沐浴点朱砂于耳窍鼻孔卯堂手心谓之去邪气。这个习俗是民间群众长期保健、防病经验的积累和推广运用,至于赛龙舟则是一项极具生命力的体育运动。
5、中秋节。
“是日结婚家设月饼糖果等物互相馈送夜乃备肴馔礼祀祖先邀亲友赏月华,烧柚子灯、茉莉灯为乐开筵醵饮无厚味,不过炊香芋炒落花生及诸果而已,故中秋节在民间也称香芋节。
6、重阳节。
贵县原另有一习俗即祭北山石牛神、各坊、里、社、会椎牛逐疫,亲朋相邀备果酒游山登高为乐,子弟放风筝纸鸢作人物鸟兽虫鱼状,高者上青天轰轰有声望之缥缈云端此处之逐疫即此间的傩祭活动。
7、生产习俗。
生产习俗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用大轮牛车作生产工具。光绪版《贵县志》载:“负郭之民耕种多用牛车,春耕则运粪土出陇亩,收获则运稻秫归场圃,农隙之时或代商人运货物博运费,远则来宾、宾州,近则水北水南郭东郭西各里圩场任重千斤,致远者日行百里”,贬谪到贵县后到南山寺出家的原京官金虞见牛车捆载渡江吟诗一首曰:“北马南船万里程,陆多衔橛水多惊蛮乡风物真奇创,觳觫车儿剪浪行。”从金虞的惊诧中可瞥见此俗之奇特,这种牛车大概确是贵港地区的独创。原县级贵港市人大副主任向如心同志曾讲述过一个故事“破牛车吓跑日寇飞行员”日寇侵华期间,日本飞机曾在贵县狂轰滥作。有一次一架日机窜入石卡乡西山村上空准备实施轰炸,在飞行员的视线中村边的晒场上突然出现一批长筒、大轮子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武器”。飞行员心惊胆战之余掉头就跑,一边逃窜恐怕还在一边庆幸自己能当机立断,侥幸逃命。贵县的大轮牛车不但是生产工具,在抗战中还是功臣呢。“破牛车惊跑日本飞行员”虽说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却可以证实贵县特有的大轮子牛车在制作造型上的新异、奇特,这种造型上的独创性与牛车功能的定位要求密切相关,与贵县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状况密切相关,它充分体现贵县的特点,是布山文化的代表作。
8、采荷。
谭熙龄浔江竹枝词云:南湖百顷芰荷多,小小娇娥采采歌,笑入花深看不见,鸳鸯对对浴晴波。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采荷图。有江南采莲曲的多姿多彩,这也是属于地方特色的习俗,贵县曾称荷城,八景中有“莲塘夜雨”一景。藕粉作为一种产业,早已闻名于世。曾任贵县教谕的莫潜也有贵阳竹枝词曰:藕风吹遍满池香,半绕青菱半绿阳,忽听橹声摇上下,渔人撒网林家塘。林家塘即今贵县东湖,可见此湖当时也是藕风浩浩,满湖荷香。梁沽庐也有诗云:吾家亦有旧台基,容易秋风尚未归,遥忆谢池烟雨里,藕如儿臂鲤鱼肥。
9、宗教习俗。
贵港市宗教文化十分丰富,佛道两教齐全,民间宗教更是多元。正规宗教有佛教,道教。民间宗教有三元教,佛教以桂平西山、贵县南山为代表,实际上佛道两教分布在三山三岩即桂平西山、贵县南山、道教主要在白石山尚武岩、下龙岩(即大圩龙岩)、罗丛岩(桂平白沙)。贵港市的宗教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佛、道往往同处一山,修炼民间宗教的法事更是多件。
[导游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苑导游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一家省(自治区)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坐落在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主体建筑陈列大楼,是一座具有壮族干栏式建筑特点的长方体大型建筑,集陈列展览和业务办公于一体,一至三楼用于陈列展览,四楼用于办公。陈列大楼后面,是一块24000平方米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物苑。整个博物馆用地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宁创立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当时已初具规模,有固定的馆舍,文物藏品达2万多件,还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种新旧图书资料,并举办过各种展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处于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之中,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国成立,广西的文博事业才得到复苏。经过多年筹备,1956年5月1日,广西省博物馆大楼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博物馆遂改为现名。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铜鼓遗存丰富,种类齐全,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得以成为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铜鼓藏品达360多面。其中,一面北流型铜鼓面径达165厘米,重299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此外还有80万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时代神秘的大石铲,商代的兽面纹铜卣,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绘有神话故事的漆绘铜盆和漆绘铜筒,高1155厘米的大铜马,形神兼备的铜牛,能消烟尘的铜凤灯以及富有特色的羊角钮铜钟、越式铜鼎、干栏式铜仓等大量出土文物藏品;馆藏民族文物更是丰富多彩,争奇斗艳;革命文物、古旧字画以及各种传世文物等,也不乏珍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其中线装古籍达3万多册,弥足珍贵。
新的陈列大楼建成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古代铜鼓陈列》、《文莱苏丹龙辇陈列》等基本陈列。此外,还经常举办临时性的专题展览。民族文物苑作为民族民俗展览向室外的延伸和扩展,建有铜鼓群雕,有壮、瑶、苗、侗等民族的民居和代表性建筑,辅以生产、生活用品原状陈列和民族风味小吃,节假日还组织传统工艺和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除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外,还多次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城市举办专题展览,或引进外地的展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展出,以此促进文化交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铜鼓史话》、《铜鼓艺术研究》、《广西铜鼓图录》、《古代铜鼓通论》、《广西出土文物》(图录)、《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广西左江岩画》、《百色旧石器》、《广西铜镜》、《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等。此外,发表的学术论文、考古调查报告等也很丰富,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等。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铜鼓研究方面尤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多次组织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该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积极筹划对陈列大楼进行改造和装修,增加设施,更新陈列展览,强化服务功能,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变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的博物馆。
铜鼓陈列馆
请大家先随我往右手边走,我们来到了东面的展厅,这里了陈列的是广西各地的出土文物及仿制品。它反映了桂林悠久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文化。(往左边是铜鼓展厅,其实你自己随便走就行了,里面都是环形的陈列室,不会让客人走回头路的)
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7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劳作生息。距今10万―2万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区活动着的古人类"柳江人"已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初期。距今2万―1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人类以"麒麟山人"为代表,已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万―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与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距今约6000―3000年前,广西跨入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时期。距今3000年左右,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大家看到的这些就是广西先民活动室;留下的遗物。请大家往里面走,陈列物品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的。
一千多年前的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个是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这种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骆越人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灯、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就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好了,如果有对这个感兴趣的朋友,请PM楼主或者直接去南宁看一下,记得带上学生证,旅专的学生证在那里也可以用,我07年去的时候,学生票三元,博物馆文物苑通票,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涨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面的展厅,这里最主要的就是铜鼓陈列馆了。
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且有代表寝性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铜鼓文化,奇特而绚丽多彩,它集冶炼、铸造、绘画、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延缓两千余年而不绝·至今我们仍可在许多瑶村苗寨领略到它的风采.堪称一部无字的民族百科全书,墨人类文明史上瑰丽非凡的文化奇观。而广西又是古代铜鼓的大本营.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童,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以种类齐全、数量逾千而冠居全球。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世界上收集铜鼓最多的博物馆,铜鼓藏品达360多面。《古代铜鼓陈列》共展出铜鼓60面,涵盖各个年代、各种类型的铜鼓。还有铜鼓伴出器物、模型、复原场景和大量的照片、拓片、临摹图等.从铜鼓的铸造、起源、年代、分布、类型、族属、纹饰和用途等解读了它的内涵,内容丰童.形象生动。深受群众喜爱。
大家请看这里,这是广西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它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堪称铜鼓之王。目前呢,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一)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二)反映对雨水的渴望。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为求雨多建雷庙,解放前南宁亭子立有雷庙,古时壮人还有定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公诞的。
(三)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鼓面饰有四至八只蛙,有的大蛙负小蛙,有的大蛙中还有数只小蛙。这是古人对蛙的崇拜。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铜鼓为壮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饰蛙就是图腾崇拜的象征。东兰县解放前每年还举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至于翔鹭纹、十二生肖、钱纹等,都与农业人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和生物有关。
(四)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铜鼓面上刻有竹节纹,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还保存竹王的传说和崇拜。
(五)反映壮族先民的生活和环境。《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县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状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按温水即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相接,因此,温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骆越水。划船纹跟濮族住于濮水有关。其他如水波纹,亦跟濮水有联系。
此外.鼓面中的立体骑马纹,古代壮族人也有骑马之习惯。明称广西为陆梁之地,宜于骑马,产马也多。作为铜鼓花纹以反叫反映壮族人民战斗的骁勇。
广西民族民俗展览
广西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广西民族民俗展览荟莘了广西壮、瑶、苗、侗、水、仫佬、毛南、京、回、仡佬、彝等11个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重点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织绵、蜡染、刺绣、挑花、建筑和些一些重大节日的实物、照片、模型场景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壮锦,其中有壮锦被面、壮锦挎包、壮锦壁挂,还有壮族人使用的织锦机,壮族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三月三”歌圩场景,你还可以看到能工巧匠的侗人建造的“风雨桥”、“鼓楼”、侗族的“芦笙踩堂舞”、“多耶”、“百鸟衣”以及“好五色衣裳”的瑶族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等。这个展览对外开放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掀起了一股民族文化热潮,曾先后到深圳、广州、北京、美国等地做巡回展出,让国内外观众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广西,认识广西各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文莱苏丹龙辇陈列馆
(不记得在一楼还是二楼了,印象中是在二楼,可是我看到的资料上说是一楼,反正是在东边展厅了。有知道的朋友请回帖告诉我啊)
文莱苏丹龙辇陈列馆是在2006年1月26日建成对外开放的展示文莱苏丹龙辇仿真品的专题陈列馆,2005年10月,文莱苏丹陛下应允并授权文中友好协会,将龙辇以1:1仿真复制后带到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示,并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赠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体现文莱苏丹陛下对博览会的尊重与支持。博览会结束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专题陈列馆保存此龙辇,以此传承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大家可以近距离地看一看,它象征着文莱国家的权利,雍容而华贵。
出了博物馆我们就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苑了。
桥无风雨漾晴波,秀发榕丝赛袅娜。
盛世丽人闲日月,云棋黔酒桂山河。
敢冒逆光留玉照,偏行竹径听瑶歌。
借得明眸裁锦绣,何须千里剪青罗!
这首诗是广西著名作家王云高所作,可以说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苑的最好写照了。
广西民族文物苑建于1988年底,占地24万平方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展览、陈列的延伸和扩展。文物苑荟萃了广西壮、瑶、苗、侗等主要少数民族文化之精华,是了解这些民族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请随我一起走进富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大寨门,在我们面前是一座极为壮观的由几面典型的古代铜鼓组成的大型雕塑群。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古代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故广西素有“铜鼓之乡” 的美称。铜鼓有着几千年历史,它浑身独特的图案,凝聚着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各种神奇传说,吸引人们去探索去寻味。设计者可谓匠 心独运,把这座建筑的外形设计成铜鼓形,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 “铜鼓楼” 。
请大家往这边看,草坪上有一对跃跃欲跳的双蛙雕塑,那叫“累蹲蛙”。它来源于广西古代铜鼓上的立 体装饰。据史载,青蛙是壮族先民崇拜的图腾,它被当做预报风雨的神灵和吉祥物,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在广西的东兰、巴马、凤山一带壮族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都举办热闹非凡的“蚂拐节”。蚂拐,是壮语对青蛙的称呼。大年初一壮族人都上山找蚂拐,人们唱着蚂拐歌祈祷丰年,然后立幡送蛙上天。壮族人民对青蛙的保护,有很朴素的环保意识,值得发扬!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尊呈三面体的石雕,它由三只张嘴朝上、形态奇异的怪兽组成。这就是“怪兽铜镇”,也叫“汉铜镇”,是根据在广西合浦县汉代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铜镇”放大制造的。民间普遍认为“铜镇”有镇邪、避邪的作用,除此之外,它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书画之宝。
踏上青石小路,掩映在竹林深处的建筑就是壮族民居点。我们都知道,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壮族先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造了一系列以干栏吊楼为主导的建筑体系。“干栏”是壮语对房屋的称呼。这座干栏是从龙胜壮族地区壮族民居原样搬来的,连房屋周围的菜园、禾坪、果树、池塘、后山等都基本上是按原貌设置的。它使用南方民居中普通的穿木构架,高三层,小青瓦屋面。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近耕地而不占农田,靠山不受水淹。岭南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为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而建成的这种坚固的干栏,朴素实用,美观大方。房屋宽敞舒适,给人明快开朗的感觉。
房屋的底层,存放着鸡笼、犁耙等。底层并不高,踞着脚就可以触及上层木板,主要用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和农具,一架木梯与楼上相通。
第二层为居住层,有卧室、火塘、作坊和晒台,内部的摆设完全是按照壮家人的生活习惯而布置。居住层平面布置很讲究,区域布局严格,从前厅进人堂屋,面对祖宗神位,上设神龛,神位后面安排居室,长辈住正中居室,灶塘在中堂右侧,火塘边伸出晒台。主人的卧室中,两把太师椅靠窗而放,旁边放着竹编的婴儿车;左边是一具古香古色的雕花大木床,床上的被盖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床前摆着几个装衣服的竹箱子,卧室右边是存放食的厢房。对面房间放置着一把椅子,一张矮木床,那是儿子居室或作客房用。神龛的左边是织锦房,里面摆着一架古老的猪笼式织锦机和纺纱机,这肯定是俏丽聪明的媳妇纺纱织布的地方。房子的板壁上挂着各种色彩艳丽、图案优美的壮锦,那是她们的作品。
第三层是阁楼层,不住人,用来贮存谷物和存放不常用的生活、生产用具。壮楼的后门最有特色的是壮族的水动着米坊。“臼”是一个用石头凿成的石沟,“杵”用石头或木头做成。平时,壮家人在出工前把当大要吃的谷子放在“臼”里,用竹片从山上引来山泉,泉水带动作上下运动着米脱粒,巧妙地利用了水力,可谓省时省力。
在壮族民居右侧,有一尊大青铜马塑像。这是根据1980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港市风流岭西汉墓中发掘出来的大铜马的仿制品。整匹马造型别致,体态匀称,比例恰当,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马的肌肉丰满,四肢刚健,昂着头,竖着耳,张嘴掀鼻,右前腿提起,作奔驰嘶鸣状。原件是用青铜空心浇铸的,全身由头、耳、身躯、四肢、尾等九段装配而成,各段之间用铆钉固定。据史载,西汉时期,广西的文化就较为发达,从全区各地先后发掘的多座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实了这一点。
铜马左侧陈列着一座大铁炮,简称“要塞大炮"。大炮由铁环轨、铁轮、炮筒和炮座组成,高337米,是1891年由德国制造的。清末光绪年间,为加强边境的防护,清政府从德国购买了一批大炮,架设在各要塞炮台上。这门大炮是1958年从凭祥镇 南关(今友谊关)的镇北炮台搬迁回来的,1989年3月从博物馆 搬迁到文物苑内。
沿着羊肠小道迂回曲折来到苗寨。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寨口有芦笙坪,坪上的柱子叫“图腾柱”,柱上皤龙缠。绕,金鸡立顶,腰伸牛角,每村竖一柱,它是苗族的吉祥物和象征。苗寨的主体建筑物是吊脚楼。这是根据融水苗族自治县安泰料修建,底层敞开并设有围边,平时可作通道和堆放杂物用。吊脚楼的每个桩头都雕刻有花果图案,门窗上装饰物图案十分精美,槽头上悬挂牛角,侧厢凸出敞厅,跨在火塘上,柱脚有两个牛头顶着,非常独特。苗族吊脚楼的修建风俗奇特而有趣,建房用的大梁由娘家大舅送,小梁由娘家小舅或女婿送。立排架时,先立中间两排,再立左右排架,先放大梁后安小梁,秩序不能颠倒。届时亲戚朋友自会来帮忙,大、小梁安放完毕就宴请宾客,隆重庆贺。
吊脚楼的居住层呈曲尺形,采取中国民居的传统布局,前伸部分为敞厅、前堂、后房,两侧室都有前廊,侧室一边是卧室,一边是火塘。敞厅就在火塘间前部,是整个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的部分,与别的民族的吊脚楼区分开来。整座苗楼布局合理舒适,外形朴实通透,精巧美观。
苗楼上有民族风味餐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侗族的打油茶、苗族的辣椒骨等。
走出风味厅,就来到了“毛南民居”。由于毛南族居民大多居住在小河边,人们就地取材,用河边的鹅卵石砌墙裙,上半墙用土制成,房子周围的路面全是用大小不一的卵石铺成,使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卵石铺成的庭院,卵石制成的石凳石桌,自然和谐,往庭院里一站,便会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在毛南民居前面不远,是瑶族竹楼。广西瑶族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0%,主要居住在金秀、巴马、都安等几个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多住在深山密林中,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也有竹木结构的。这座竹楼是仿金秀瑶族自治县18家瑶族民居建成的。瑶族民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墙面上的竹编墙及楼面上的拼花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竹楼分两层:第一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第二层为住居,室内分三间,前面是厅堂兼客房,后面是卧室,两边有阳台,还附有卫生间。
竹楼在坡顶,有居高临下之势。坡下,可以看到一个干栏式的圆形建筑物,那就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的高脚谷仓。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谷仓有所不同。首先,它是建在火塘边,小而不连,住所和谷仓之间有一定距离,可防止火灾;其次,它离地面两米左右,可以防潮;再次,四根柱子用陶罐罩住,陶罐光滑,老鼠爬不上去,可防鼠害。谷仓建在由四根木柱支撑的一块方木块上,屋顶用茅草覆盖着,这与在广西梧州汉墓出土的谷仓模型一模一样。
走出瑶寨,穿过石林小径,前面就到了侗族风雨桥。
侗族人热心公益事业,他们在居住的村寨江溪上,修建了许多长短不一、样式不同的桥梁。这些桥顶上盖瓦,桥边有长凳,集交通、休息等功能于一体,能避风挡雨,故称风雨桥,又叫花桥和廊桥。它是侗族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在这里,您会想到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诗情,在侗族山区中得到实现。眼前这座风雨桥的引桥和桥身分别参照三江巴团风雨桥和程阳风雨桥的精华部分建造而成。全桥均用杉木制成,分为墩台、桥梁和桥盖三部分。墩台用料石铺成,桥梁部分为伸臂式木制桥梁,桥盖为三亭四廊,穿斗式木构架,屋顶有歇山重檐、攒尖重檐、悬山顶等三种形式。在桥上,可看到长廊的所有瓦檐、桩头、栏杆都精心雕饰着许多色彩绚丽的图案,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都是用榫相连,坚固耐用,安全放心。屋顶悬挂着侗族梁上羽翎花,这是新桥落成时,侗家妹仔献挂的吉祥物品,四周张贴着各种风情。整座桥长40多米,宽4米,是苑内的主体建筑之一,巨柱挺立,梁机正插斜交,错综复杂,显示了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艺。风雨桥本身自成一景,又与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互为衬托,使美丽的侗寨更添姿色。
穿过风雨桥,走一段石板曲径就来到了侗族寨门。按侗家习俗,有重要客人进寨,主人必须到寨门前迎候。相会时,常以唱歌迎宾,这叫“拦路歌”,歌词一问一答,客人赢了便可以顺利进寨;如果客人输了必须受罚,喝了“牛角酒”后,方能进寨。“阳春歌罢邀同伴,吹彻芦里坐鼓楼”,鼓楼是侗寨的公共建筑,一般一寨一鼓楼。这就是鼓楼坪和鼓楼,设在寨子中央,是侗族人民政治文化和进行聚集活动的中心,踏进鼓楼门就意味着进了侗乡。平时“月也”(村与村集体互访)“多耶舞”、“琵琶歌”等民间节目及娱乐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座鼓楼是仿照三江马胖鼓楼建成的,高12米,九层重檐,为塔型穿斗式结构,平面呈方形,中间的四根柱子组成井字构架,是鼓楼的主体,所有的木构件都用神铆互相连接,联成坚固的整体。鼓楼内部最上层悬有一个长筒形牛皮鼓,是用整段大树挖空中心,两头蒙上鼓皮制成的。每逢寨内有事,看守鼓楼的“传事”就登楼击鼓,各家代表闻声而至,由寨老主持议事。
走出侗寨,便来到了民间作坊区。作坊区陈列着从龙胜、三江交界处山上搬来的一套大型榨油工具。该工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用水做动力,人们可以亲眼看到这古老的榨油机,在水车的驱动下,吃力地推动石磙碾茶籽。作坊还展示了古老的石头榨糖机和全套土法造纸工具。人们在这里将领略到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古老生产方式。
广西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眼前的放生池是全州县湘山寺内的一组动物石仿制品。据史载,“放牛池”雕于清朝光绪五年( 1879年),工匠们利用池中天然岩石雕刻动物10尊,是广西最早、最大、最集中的雕刻群。放生池里有麒麟、龙、仙鹤、龟、卧佛等雕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牛,给人安谧、慈善、吉祥之感。这些生动造型都是吉祥的象征,本意是告诫人们不要杀生,放生修德,积善生财。如今,这一景观被原样复制,搬入了民族文物苑,使人们有机会目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跨过石拱桥,便可看到一座壮族戏台。这是仿照靖西县的壮族戏台建成的。它由前后台两部分组成,整座戏台使人感到小巧玲拢,富有艺术感染力。戏台是广西壮、瑶、苗、侗等民族山村中常见的公共建筑,是表演民间歌舞、戏剧的地方。每逢喜庆节日,各村寨就组织剧团走村串寨,给节日添色增辉。眼前的这座干栏式戏台,不但是建筑艺术的陈列,还是文物苑表演文艺节目的好地方。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苑内歌声飘荡,群情涌动,把大地飞歌唱彻神州大地。
贵港市民间节庆习俗十分丰富多彩,主要有:
1、正月挂灯,送灯带送茶
“元旦夙兴设香案燃灯烛陈果酒粉饵焚楮帛礼天地香火祖先及长幼以次称寿。
元宵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元宵习俗还有采青一项。即正月十五夜各家妇女多有相约往园圃摘采青菜煮熟团食,取一年清吉之兆,这个习俗表达了他们驱避灾难、贫穷、疾病,追求富足、美好的生活的祈求。
2、二月春社祭祀活动。
除了祭祀聚饮之外,最热闹的活动还是抢花炮。花炮用竹篾织成糊以花纸大的有一丈多高,小的只有一尺多高,有头二三等名目结草环为标识,在二月社日鸣萧鼓向社坛酬愿将炮燃放预藏暗记于内名曰“炮头”,轰起时争先接取夺得者,谓之得炮头。会主用鼓吹仪仗送琉璃镜一座至其家,香花酒烛供奉堂中,次年及期亦照样另备屏镜大炮金猪鼓乐送至社前谓之“还炮”。抢花炮这个风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此习俗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3、三月有二大节日。
一是三月观会。二是三月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即三月三歌圩。这是少数民族的节日。青年男女这一天赶歌圩对歌寻友,许多人于此日寻到对象。这个风俗的形成也是出自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需要。
4、端午节。
“端午人家插艾叶菖蒲小儿系朱砂符以辟不祥饮菖蒲雄黄酒以除毒。结婚家裹角黍粽互相馈遗扒龙舟兢胜负,士庶游船玩赏县官出看,设席给赏,龙舟之胜者谓之夺头标。又家家以黍肉酿苦瓜或称苦瓜节于午时祀祖先书辟邪符贴门左右小儿沐浴点朱砂于耳窍鼻孔卯堂手心谓之去邪气。这个习俗是民间群众长期保健、防病经验的积累和推广运用,至于赛龙舟则是一项极具生命力的体育运动。
5、中秋节。
“是日结婚家设月饼糖果等物互相馈送夜乃备肴馔礼祀祖先邀亲友赏月华,烧柚子灯、茉莉灯为乐开筵醵饮无厚味,不过炊香芋炒落花生及诸果而已,故中秋节在民间也称香芋节。
6、重阳节。
贵县原另有一习俗即祭北山石牛神、各坊、里、社、会椎牛逐疫,亲朋相邀备果酒游山登高为乐,子弟放风筝纸鸢作人物鸟兽虫鱼状,高者上青天轰轰有声望之缥缈云端此处之逐疫即此间的傩祭活动。
7、生产习俗。
生产习俗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用大轮牛车作生产工具。光绪版《贵县志》载:“负郭之民耕种多用牛车,春耕则运粪土出陇亩,收获则运稻秫归场圃,农隙之时或代商人运货物博运费,远则来宾、宾州,近则水北水南郭东郭西各里圩场任重千斤,致远者日行百里”,贬谪到贵县后到南山寺出家的原京官金虞见牛车捆载渡江吟诗一首曰:“北马南船万里程,陆多衔橛水多惊蛮乡风物真奇创,觳觫车儿剪浪行。”从金虞的惊诧中可瞥见此俗之奇特,这种牛车大概确是贵港地区的独创。原县级贵港市人大副主任向如心同志曾讲述过一个故事“破牛车吓跑日寇飞行员”日寇侵华期间,日本飞机曾在贵县狂轰滥作。有一次一架日机窜入石卡乡西山村上空准备实施轰炸,在飞行员的视线中村边的晒场上突然出现一批长筒、大轮子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武器”。飞行员心惊胆战之余掉头就跑,一边逃窜恐怕还在一边庆幸自己能当机立断,侥幸逃命。贵县的大轮牛车不但是生产工具,在抗战中还是功臣呢。“破牛车惊跑日本飞行员”虽说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却可以证实贵县特有的大轮子牛车在制作造型上的新异、奇特,这种造型上的独创性与牛车功能的定位要求密切相关,与贵县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状况密切相关,它充分体现贵县的特点,是布山文化的代表作。
8、采荷。
谭熙龄浔江竹枝词云:南湖百顷芰荷多,小小娇娥采采歌,笑入花深看不见,鸳鸯对对浴晴波。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采荷图。有江南采莲曲的多姿多彩,这也是属于地方特色的习俗,贵县曾称荷城,八景中有“莲塘夜雨”一景。藕粉作为一种产业,早已闻名于世。曾任贵县教谕的莫潜也有贵阳竹枝词曰:藕风吹遍满池香,半绕青菱半绿阳,忽听橹声摇上下,渔人撒网林家塘。林家塘即今贵县东湖,可见此湖当时也是藕风浩浩,满湖荷香。梁沽庐也有诗云:吾家亦有旧台基,容易秋风尚未归,遥忆谢池烟雨里,藕如儿臂鲤鱼肥。
9、宗教习俗。
贵港市宗教文化十分丰富,佛道两教齐全,民间宗教更是多元。正规宗教有佛教,道教。民间宗教有三元教,佛教以桂平西山、贵县南山为代表,实际上佛道两教分布在三山三岩即桂平西山、贵县南山、道教主要在白石山尚武岩、下龙岩(即大圩龙岩)、罗丛岩(桂平白沙)。贵港市的宗教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佛、道往往同处一山,修炼民间宗教的法事更是多件。
广西贵港节日风俗的作文600字
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
服饰
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正襟设上小下大四个对称口袋,中间钉七或九对布纽扣,袖窄而长,低衣领,紧身;穿直筒、无裤袋的唐装裤。女穿右开大襟唐装衫,壮语称“布凹部”,衫宽大,长过臀,以蓝、白、黑等色布镶边,低圆领,袖宽短,从右肋至衫脚钉五对布纽扣;穿直筒、宽脚、长仅过膝、无裤袋的唐装裤。女青年和 的汗衫(内衣)织以各种花纹图案,围裙配以色彩艳丽的自织丝带和花纹图案,劳动时缠绑腿;未婚姑娘额前留齐眉刘海, 则不留刘海。中年以上妇女将头发盘髻于脑后,汗衫素色,围裙稍宽,无花纹图案。男女均穿自制船形布鞋,女鞋尖头且上翘,绣有各色花纹图案。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及受汉族影响,壮族日常服饰与汉族相同,但节日、走亲戚或婚丧嫁娶时仍有人穿着壮族服饰。
风俗习惯
歌圩。壮族称“圩卧”。本市壮族歌圩始于明末,持续约三百多年。逢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约而来,集成歌圩,尤以三月初三歌圩最为隆重。过去最热闹的为武平里(今石龙乡永兴村背岭)歌圩。歌圩设有饮食摊、杂货摊、百货摊、染布摊等。每逢歌圩,男女身着盛装赶圩,途中即兴唱起山歌,所谓“一路欢情一路歌”。对歌者多为男女青年,以对歌寻找终身伴侣。民国《桂平县志》记载:“潼人放浪在春秋佳节,籍歌唱以会男女。”歌圩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物色到合意对手后,先唱“见面歌”试探,确定对方为意中人时,即邀约对歌。有的还请歌师出谋献策,以取胜对方。
对歌后,倾心相爱的男女青年便双双离开斗歌场地,到幽静之处再用“初交歌”、“深交歌”、“相思歌”互倾爱慕、思恋之情。若确定为情侣,男方赠给女方镜子、手帕,女方赠给男方丝带或刺绣手帕等为定情信物。歌圩结束时,定情双方互唱“分别歌”后各自归去。定情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男方要送月饼、苎麻或白汗衫给女方,女方则回赠水烟筒、丝带等给男方。
民国初年(1916年前后), 以有伤风化为由,曾强行取缔歌圩。但在田间劳动或节日仍有人放声歌唱:“山歌好唱山里长,山歌好听田里生,歌苗长在连情树,歌藤长在连心根”等传统山歌。
1988年,石龙乡 组织建国以来首次“三月三”歌节活动,参加者来自贵县、武宣、平南等县,有3万多人。除对歌外,还舞龙、舞狮、舞牛、舞蝴蝶等助兴,热闹非常。
婚俗。本市壮族婚姻仪式与汉族基本相同,惟壮族姑娘出嫁后至怀孕前,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婚之夜夫妻不同房,闹完洞房后,新娘与“伴娘”共寝。翌日,新娘回娘家与父母共同生活,逢农忙、节日或办喜事才回夫家住几天,有的长达一两年乃至三五年,直至怀孕才回夫家定居。80年代后,石龙乡的永兴、群乐、安旺等村一些壮族青年已逐步改变了过去的习俗,姑娘婚后即到夫家定居,夫妻共同生活。
七月七。农历七月七为壮族祭鬼节,家家户户包三角或条形米棕,杀鸡祭祖。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每户设筵席少的两三桌,多的十几桌。出嫁的妇女,当年娘家有亲人去世的,须于七月初六回娘家烧“衣(纸衣、纸钱)”。
德阳节日风俗的作文700字家都定喜欢七夕节吧牛郎织相遇妇七夕夜面向织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受西家影响越越情侣视情节男双互赠礼物或外约 关于牛郎织传说哩牛郎织: 传说早前南阳城西牛家庄伙父母都死跟着哥哥嫂嫂肠狠毒经欺负逼干秋嫂逼放牛给九牛却让十牛再家牛郎奈赶着九牛村 牛郎赶着牛进山坐树伤知道该换取牛位现面前问何伤牛郎切都告诉牛郎答笑笑:伏牛山病倒牛喂养病能牵牛家 牛郎伏牛山找呀找终于找牛见牛病厉害给牛打捆干草连喂三牛才抬起告诉:自本灰牛仙犯规贬摔坏腿弹伤要用百花露水洗月才能牛郎救牛郎赶着十牛家 仙洗澡牛郎牛帮助认识仙织做牛郎妻 男两孩幸福王母娘娘知道立马令抓织…… 家都喜欢春节吧定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朋友喜欢 关于春节传说: 前种怪兽叫兽专门吃怕飞禽走兽都怕决除死每候放鞭炮、贴春联……兽吓再敢 我写故事趣
关于节日风俗的作文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为元宵。在元宵佳节来临之时,所有的人们都像乐开了锅似的都欣欣欢笑着。在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当数放“烟花”,因为烟花不仅好看,而且它的五颜六色会让人们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烦闷的人也乐开了怀。
今天我们吃饭很早,全是因为要看烟花,晚上我一吃过饭,就立刻冲下了楼,找齐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
终于,夜晚降临了。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体育场看烟花,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拥挤,于是我们就在远处看。我们站在那儿,十分焦急地等待着。“砰砰”几声,烟花炸开了。哇!各种颜色的烟花“飞”到了天空,颜色不时地变化,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有的升到到月亮那边炸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其实,月亮离我们远着呢。有的烟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在水面上喷出烟花,让我们十分惊讶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每次烟花炸开,我除了鼓掌,就是大声叫好。
时间过的可镇快,还没看一会就接近了尾声。
接近尾声的时候,烟花是一个一个放的,不过,这些烟花比我刚才看到的烟花开的要快得多,也大得多。突然,四面八方都有烟花,全都是那些一放射出来就是金光闪闪的烟花,它们把四周照得比白天还要亮。突然,又一串烟花在金色的“围巾”下开放。接着,烟花就没了。
虽然烟花表演在
我们的欢呼声中悄悄地结束了,但是刚刚那一幕幕精彩烟花,将回永远停留在我那一页一页美好的记忆中。
《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有关节日风俗的作文????????????????????????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鸡。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里,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掺凉开水,用瓜瓢去舀),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一般每首歌都带有“ 嘿,了啊也”的配词(谣语“美好的意思”)。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 。通过唱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离别时,他们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这是要求对方下次再来,然后依依不舍而去。
传统节日风俗的作文你好。1随着爆竹的“啪啦啪啦”声,我们又迎来了春节。明天是春节。我正在看“春晚”,外面的鞭炮声把我的眼睛从电视荧屏上移到窗外。发着红色光芒的烟花伴随着“嗖”的声音划过夜空,随即是“啪啦啪啦”的爆竹声。然后寂静的夜空被五彩缤纷的烟花装饰成了炫丽的彩绸:那金色的烟花似天女撒下的黄金;那红色的烟花若天宫挂上的灯笼,那绿色的如天仙雕出的玉石……真是美不胜收啊!烟花伴随着“嗖”的声音升上夜空,喷出许多五颜六色的烟花,十分美丽。妈妈还给我讲了年的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此时,便和家人聚在一起,燃起火,投入竹子,使发出“啪啦啪啦”的声音,并在门上挂上红桃木,把“年”吓跑。一夜过去,大家平安无事,于是就高兴地互相表示祝贺,拿出食物在一起吃。就形成了中国重要的节日——“春节”。2每逢佳节处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今年春节也过得比往年热闹。家家户户都在窗子上挂了红灯笼,大人们都陪着小孩买各种各样的炮竹,噼里啪啦的声音响个不停,家家户户都准备着最丰盛的年夜饭,庆祝着家人的团圆,红红火火的过年。春节早起来,一年都勤快。妈妈希望我做个勤快的孩子,一大清早她就把我叫醒,对我说:“春节好!”我睡眼朦胧的赶忙从被窝里爬起。开饭了,我吃着妈妈亲手煮的热腾腾的饺子感到格外的温暖。今天也是忙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共同贴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对联和福字,又到街坊邻里家互相串门问候,送上红包表达自己节日里的祝福。吃过晚饭后,我们去公园散步,路上的车辆明显减少了很多,应该是流动人员回老家了吧,我心里暗暗想到。到了公园却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公园散步,格外的热闹,我们伴着清风慢慢的走着,看着公园里一群人围在一起,我也好奇的跑过去,原来是表演舞狮节目,金**的狮子和穿着节日盛装的舞狮人,动作翩翩,我看得津津有味,很晚才回家。空中时不时的还会响起一阵响亮的爆竹声,让这个春节更加的富有生机。晚上,随着一声声烟花的爆响,一大片的爆竹声接二连三的响了起来,天空中出现了一片片的烟火,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与天空中的星星在一起把整个城市照得格外璀璨,我也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春节里我们享受着欢乐,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和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喜爱春节,更喜欢生活。适当筛选重要句段即可
广东节日风俗的作文,快快快上个世纪初,在美国西部的一座森林里,人们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狼正在捕捉可爱的鹿。在人们的心中,狼是凶狠的,应该消灭它;鹿是善良的,应该保护它,让它们更快地繁殖。于是,美国总统下令召集猎人去这座森林里打狼。
森林里的狼纷纷丧生在猎人的枪口之下,几乎被赶尽杀绝。小鹿们欢快地撒开蹄子在森林里无忧无虑地到处游荡,好心的人们看见了,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可是,好景不长,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没有凶恶的狼来追逐、捕捉,小鹿们一个个变得膘肥体胖,连跑动都越来越困难。
同时,鹿群的数量也在飞快地增加,从原来的几万只猛增到十几万只。它们不仅很快吃光了小草,嚼完了灌木树叶,而且开始啃起了大树的树皮。绿色植被被严重破坏,森林渐渐变得憔悴,日益枯黄。 更为可怕的是一种怪病在鹿群中蔓延开来,一批又一批的小鹿倒了下去,还有一些小鹿由于饥饿难耐也没再起来。
现在,这片难觅狼的踪迹的森林里的鹿反而锐减到了几千只,即便如此,它们也一个个饥肠辘辘,重病缠身,在无力地苦苦挣扎着,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死神的魔掌。 人们这才明白,看似凶恶的狼不单单是鹿的天敌,它还是动物“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保护生态平衡的使者!
至此以后,猎人们再也不刻意为难狼了,物竞天择,这座森林逐渐地又恢复了昔日勃勃的生机。
来购购购一元夺宝,手机、电脑统统一元就购了。点此注册即领88元红包
写中秋节日风俗的作文420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拜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内蒙古节日风俗的作文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描写春天的节日风俗的作文400字林荫春景
春,明媚的春,温和的春,又回来了,又来到了我的身边你总是温柔地飘舞在山间,是那么亲近,亲切总让人不能忘怀那令人陶醉的梦我,行走于林荫树林间,寻找那妩媚的春景
我涉足于深山巨谷之中顺着山势,逆流而上一丝丝带着诗情暖意的风,轻轻吹拂过我的脸颊,总让人怀念不难让人想象的绿总环绕在你身旁绿,让人耳目一新,百看不厌,它代表了生命的颜色,大自然的颜色久违的绿,经过一冬,又回复了它的清新与明亮知了停伏在树林问,跟我捉起迷藏嘴里唱着《春天的故事》,心里想着夏季的欢愉不乏的是鸟儿的和音,让人百听不厌
我,时而穿梭在林中,时而又攀爬,站立于岩石上心中唯一的信念是——不断向上!脚下踏着的是春土,这些土都蕴酿着春的意味,变得滋润,有活力山谷中流淌下一丝清泉一直往下流,流入我的心田,滋润我心窝如喝了窖藏多年的老酒,让我略带醉意我展望远景,仿佛天地都在我胸前我仿佛是那座山,是掌管着山林青郁的山神想起总略感自豪水往下流,山往上长,而我如山,不断朝上进发近乎九十度的山坡未能使我滑下深谷;狡猾的老树未能把我绊倒尽管膝盖被撞伤;手被划破;山越高,就越难呼吸;汗如水一般往下淌可那都是为了抗争的牺牲抗争自我,抗争自然眼睛总盯着山顶,目标就在那儿,山最高的那端!人家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日我穿行于间,吸收的是天地的灵气与日月的精华!
泉水叮咚流入生活,大山广阔记在心中,此是春行之乐也
宏伟壮观的宁明石林
广西贵港的宁明石林位于宁明县城东南部,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等级的石林群。石林占地面积达84万亩,山岩高耸,奇峰怪石,纵横交错,雄浑壮观。石林内还有一些珍稀植物和动物,是一个集观光、科研、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神秘迷人的略阳玉江山
略阳玉江山位于广西贵港西南部,在玉江流域中。山势险峻,林木浓密,瀑布、湖泊和岩石景观奇特多样。游人可以在此登高远望,或沿着河流徜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别致有趣的凌云古镇
凌云古镇位于广西贵港市东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个古老的小镇保存着很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如汉代古堡、青石板路、明代古井等等。古镇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景点,如木屋花园、集贸广场、民间工艺博物馆等等,是一个可以深入了解广西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美丽悠闲的思维湖景区
思维湖景区位于广西贵港市区东南部。这里水秀山美,环境优美,是休闲度假和自然旅游的好去处。游客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间的迷人风景,也可以垂钓、摇船、野餐等各种娱乐活动,享受舒适惬意的假日时光。
文化底蕴深厚的瑶族风情园
瑶族风情园位于广西贵港市区。这个主题公园通过展示瑶族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让游客了解瑶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瑶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是一个富含人文底蕴和教育意义的旅游景点。
淳朴自然的港北乡村旅游区
港北乡村旅游区位于贵港市北部。这里是一个充满了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乡村景区。游客可以漫步在绿意盎然的缀满村落的田野中,感受田园生活的真趣味,也可以品尝当地美食,体验最地道的农家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