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请以“铜鼓咚咚”为题目做一篇演讲稿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请以“铜鼓咚咚”为题目做一篇演讲稿,第1张

  两千多年前开始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的国之重器铜鼓,至今仍在云南和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存着使用的习俗,承载着有形和无形的铜鼓文化,成为令考古学家惊叹的文化活化石。

  铜鼓是与鼎一样代表我国青铜文明的器物之一。有关部门普查,从27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到100多年前的清代,我国流传下了2300多面铜鼓,其中800多面散落于民间。

  近年来,考古学家和民俗学者发现,在沿西南边境一线的云南文山、红河、西盟、沧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红水河流域等地区,古老的铜鼓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山彝族的跳宫节、麻栗坡的荞菜节、壮族三月三祭龙节、广西的蚂拐节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庆典仪式上,人们都要请出铜鼓,应和着鼓声,让全寨人载歌载舞,欢庆数日;寨中若遇上重要事情,族人决断时,须有铜鼓作证;铜鼓使用完毕,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保管,焚香擦拭,入土密藏;外借时还要系上魂索,并办理许多繁杂的手续。铜鼓记录着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进程和风云变迁。

  对于考古学来说,用民族学的内容和事实来解释碰到的难题,比如铜鼓的使用、保管、习俗、所有权等,是出土文物所无法解决的。研究铜鼓近三十年的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这样阐释活化石的意义。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戴氏家族保存着一面传了十二代人的铜鼓。平时用壮锦覆盖,收藏于阁楼上,每年正月初一要举行祭铜鼓仪式,人们先到河边祭水神,取新水为铜鼓洗面、洗身,置于神桌上,烧香祭拜。正月初三、初五,戴氏家族还要将铜鼓抬到村中的老人厅前,跳传统的铜鼓舞。铜鼓见证着这个家族的数百年兴衰,几经战乱仍被视为珍物。

  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铜鼓,是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国家最具特质的青铜器。从宏观上看,这一区域民族共同使用着种类各异的铜鼓,从微观上看,铜鼓本身蕴涵了千变万化的传统知识,在民族文化及族缘研究上有着特殊意义。李昆声介绍,关于铜鼓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器物研究进入文化人类学家的视野,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铜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让学者们感兴趣的还有铜鼓和铜鼓舞中铭记的民间文学、舞蹈和音乐。彝族、壮族中流传着许多有关铜鼓的传说,彝族歌谣《铜鼓王》,共有20篇歌词,7900余行。铜鼓纹饰中最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是蛙纹,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青蛙节上,人们把铜鼓和蛙饰看作传神的工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铜鼓文化同样面临衰落之势。铜鼓铸造是一种口传心授的特殊技艺,可是到了近代,这一技艺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铜鼓于是显得弥足珍贵。但广西河池地区曾对辖区内87面铜鼓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损坏的占了70%以上,严重破损的大约有十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铜鼓的依赖正在淡漠,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仪式逐渐被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维持那些活态的文化因素,让悠久的铜鼓文化传承下去。

  跳出金太阳,

  舞来银月亮,

  云雾缭绕的深处,

  那有我家乡。

  森林似飘带,

  南环绕山梁,

  花开四季遍山野,

  那是我家乡。

  铜鼓咚咚响,

  飞歌多嘹亮,

  苗家芦笙舞,

  越跳越欢畅。

  铜鼓声声响,

  飞歌传远方,

  幸福的日子,

  越过越久长。

  敲醒了大山,

  唱醉了草场,

  一条小径通云顶,

  那有我家乡。

  米酒沁芳香,

  甘泉似琼浆,

  梦里寻觅千百回,

  还是我家乡。

  铜鼓咚咚响,

  飞歌多嘹亮,

  苗家木鼓舞,

  跳过了海洋。

  铜鼓咚咚响,

  飞歌传远方,

  美满的生活,

  胜人间天堂。

1、婚姻

水族婚姻沿袭传统习俗,恪守同宗血缘不娶、异宗异姓氏族开亲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旧是水族地区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

鱼是水族的图腾崇拜物。在婚俗中鱼常作为信物、圣物出现。缔结婚姻时,在荔波、九阡等地请媒人提亲时,男方母亲悄悄把包好的几条小干鱼置于盛着礼品的竹篮底部。而女方之母收到礼品时,也首先查看篮底是否有小干鱼。若应允婚事,则收下礼品和干鱼。

2、饮食

水族吃素,只忌禽畜兽类的油肉,不忌水产鱼虾之类,而以鱼为最珍贵的祭品和待客的佳肴。吊丧食素,既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缅怀和对孝家的尊重与同情,又是维系氏族情感、增强和提升氏族凝聚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有用面粉拌和植物油制成鱼虾蚌蟹的水产类模型祭品,有的还以活鱼祭祀墓穴,有的要将鱼卵撒在新坟封土上等习俗。

3、丧葬

水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丧葬集中体现了祖灵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内涵。

丧葬吊丧活动,有条件的要吹芦呐、跳舞、唱歌、演花灯、耍龙舞狮、制作各类纸扎的旗幡伞盖等,客观上成为水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交流、男女社交、聚会娱乐的重要活动。

4、语言称谓

日常交往,人们沿袭尊长、尊老的美德。村寨里的媳妇,凡见到年长的祖父母辈长者,则通称为公、奶,见到父母辈长者,通称为父母。结婚生育之后,习惯以其孩子的名字称呼其为某某之父、某某之母。

5、待客礼仪

水族重酒、重烟而轻茶。客人来到,要尽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荤菜,重要的亲友杀鸡鸭招待,贵宾则杀小猪款待。入席之后,先用筷子蘸一滴酒点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与神灵,然后再享用。以鸡头、鸭头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礼节。

中国政府网-水族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则通用汉文。

水族的文字,仅存400余字。

水历是水族的一种传统历法,以阴阳合历为依据,加进了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水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个季节,三个月为一季。 水族的文学源远流长,尤其是民间文学色彩斑斓,深刻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水族民间文学按文体形式可分为散文体文学作品和韵文体文学作品。散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有《人类起源》、《牙仙造人》、《十二个仙蛋》、《燃火》、《海黑》等,民间故事《两个媳妇》、《美女树》、《石狮嘴里含珠宝》、《金凤凰》、《兄弟情》等都是水族民间文学中的精品。

水族的韵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有特殊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特征可以用来歌唱和吟诵的文体,即史诗、叙事诗、歌谣、民间说唱文学等。 水族的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和诘歌五种。

水族的民歌按其惯称分为单歌、双歌、蔸歌、童谣、调词、诘词、丧葬歌等。单歌在山野演唱,遇事而歌;双歌是水歌中最富特色的一种说唱形式,既有敬酒、祝贺、叙事的双歌,也有寓言性的双歌;蔸歌是由若干首歌词组成的歌;调词即调歌,是近似朗诵的念唱;诘词是谈古论今的歌谣。

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就是“歌”的意思,“早”就是“双、对”的意思。水族的双歌又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双歌,二是寓言性双歌。

单歌,水语叫“旭挤”,“挤”就是“单”的意思。单歌演唱时有单唱、双唱和集体唱三种形式,单唱是一人唱或者是一男一女对唱,双唱是以两人为一方对唱,集体唱是以三人以上为一方对唱。

蔸歌,水语称为“旭红”,就是“一篼、一蓬、一丛”的意思,演唱时为两人以上,多则不限,也分说白和吟唱两部分。

调歌可分为婚嫁调歌、丧葬调歌、日常生活调歌等。

诘歌,又称“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词,通常以念唱为主。可分为婚嫁诘歌、丧葬诘歌、评理论事诘歌三种。

水族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唢呐、胡琴等。其中铜鼓和大皮鼓最为流行。

铜鼓是水族人民传统的民间乐器,有悠久的历史,分公鼓和母鼓两种。公鼓的鼓面和鼓体本身做工较为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的形体较粗重,声音不如公鼓洪亮。

铜鼓多在节日、祭祀、丧葬或者盛大庆贺活动中使用,多由两人共同演奏。

大皮鼓也是水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把整筒圆木刨光镂空,用硝制的牛皮蒙住鼓的两头,粗约100厘米,长约150厘米,多和铜鼓同时使用。 原始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

水族的原始社会时期系指从人类起源到氏族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水族音乐创作大多围绕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类起源、动植物的起源而展开。这些口头创作多用韵文体,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紧贴语言的讲唱型古歌,水语称“旭济”(意为创世歌)。

由于有了吟唱音调,较之于语言的直叙更为生动感人,加之它集中的反映了水族先民在探索自然、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若干思想,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在创造和发展中,水族先民还塑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继而有了相应的祭祀活动,最原始的歌舞亦随之萌生;“旭济”古歌便为群众性的聚会,祭祀场合所必唱。

“旭济”古歌(创世歌)的内容可大体归纳为三方面: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

“旭济”当产于远古,是最古老的歌曲,是水族音乐的“活化石”。

封建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前206——1840)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里,水族人民深受奴隶主、封建王朝和领主、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世世代代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构成的基本点已经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而又不断前进,水族音乐作为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观念形态,作为时代的镜子和实践的反映,必然要受到这一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多以趋于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与阶级斗争为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里,减少了幻想的成分,一般都扣住劳动这一主题。社会的人取代了虚渺的神,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水族先民在黔、桂边境定居以后,由于较为稠密的集中聚居,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使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明初的“调北填南”,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刺激文化的进步。

而团结和睦的民风,青年男女社会生活的兴盛,民间往来频繁,使得民间群众的歌唱活动逐步社会化,有了固定的歌唱场所和歌唱节日,以及相应的歌唱习俗,生活、生产、情爱、婚嫁、丧葬、祭祀、节日的歌唱成为水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歌曲反映的生活内容亦更加丰富。比如:生产劳动已有了分类成套的生产歌,也有了咏叹贫富悬殊不合理作品。和这种广阔的社会内容相协调,原始社会较为单一的音乐品种,也逐渐变化、发展、定型成为了社会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单歌、双歌、蔸歌、调歌等各种歌种。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地水族音乐

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三都县城,1950年1月13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水族人民做了新时代的主人。1957年1月2日,根据国务院决定,三都水族自治县宣告成立。昔日偏僻闭寨、生产落后、人民贫困的水族地区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一批取材于现实生活、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鞭挞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习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民歌纷纷涌现。

它凝聚了水族人民的爱憎,它展现了对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时期,水族民间音乐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歌种:新民歌和儿歌。 水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

铜鼓舞,水语叫“丢压”,是“跳铜鼓”的意思,多在节日、祭祀或丧葬时演出。铜鼓舞是一种男子集体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但须为偶数。

斗角舞,又叫“斗牛舞”,常在祭祀、节庆和丧葬时演出,其动作表现了水族人斗牛时的一些场面。这种舞在开春时便停止,在稻秧拔节抽穗后又开始跳,有季节性。

芦笙舞,水语称“是蹈”,多在祭祀、节庆和丧葬时演出。表演者多为三男六女,他们穿着彩色的古舞衣,腰系白鸡毛彩裙,头缠红色或深灰色包头,上面插着银花和雏尾。表演时,也是由一男子吹着最小的芦笙在最前面领舞,其他人紧跟后面随着节拍起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3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