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正确对待恋爱。
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
2要培养爱的能力。其爱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
(1)迎接爱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
(2)拒绝爱的能力。
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也要做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3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2)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这样作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你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
(3)感情宣泄。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通常宣泄的方法有:
1)眼泪缓解法。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以使情绪平静。专家认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
2)运动缓解法。剧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
3)转移注意。心情不佳时,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4)文饰法。当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失恋时,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挫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5)倾诉。向可以信任的师长,同学,朋友,老师等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写日记或写信。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4)情境转移。失恋后之所以难以摆脱恋情的困扰,就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昔日的恋人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想摆脱失恋的痛苦,就要换一个崭新的环境,暂时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去。如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游散散心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的开阔。另一方面是由于失恋后有一种空虚感,暂时难以适应,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么方法来充实自己,不让在有空余的实践胡思乱想。
(5)升华。要尽快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尽快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恋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确的看待爱情,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爱情于学习,爱情于人生,爱情于婚姻的关系。
端正恋爱动机。
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现代人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经过本人研究发现,“洞房花烛夜”只是婚姻的起点,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应该是:爱情温馨,婚姻成功,夫妻恩爱,家庭美满,身心健康,生活充实。值得指出的是和谐协调的家庭关系,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成功的婚姻来自那里?本人的意见是:婚姻在于养护和管理;爱情需要经营。台湾一位教授说:婚姻的真正意义是另一种新的学习历程的开始。养护婚姻当贯彻于学习历程的始终。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婚姻需要养护
首先,婚姻的基础必须养护。现代婚姻强调以感情为基础,感情这个东西是需要精心养护和妥善经营的事物。
其次,婚姻的压力太大、负荷太重,需要养护。婚姻承载着太多的社会任务和家庭任务,例如,承担着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养育和培育;老人的赡养、扶持、孝敬;亲情的培养;是最基本、最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承载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再例如,承载着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关系:夫妻之间的平行关系、亲子之间的垂直关系、家庭成员间的横向关系,与亲戚、朋友间的网络关系。这些承载需要养护。
再次,婚姻生命周期的转变需要养护。婚姻是动态的,在其不同的生命周期,承载着不同的重点任务,例如,从初婚的两人世界到生儿育女三人(或多人)世界,再到劳心劳力的教育子女阶段,经历着许多重大的转变,为适应每一个转变都需要精心养护。
第四,变动中的婚姻状态提出了具体的需要。有研究说60%的婚姻是凑合型,有研究说60%的人对婚姻失望,如果真是如此,那养护婚姻就是更迫切的需要。有更多的和更可信的研究认为:平等、互信与和谐是中国夫妻关系的主旋律;以爱情为纽带的婚姻不多,婚姻情趣不足,性生活质量不高(虽然经常吵架、动武、威胁离婚或夫妻感情已淡漠、破裂的比重较低),这“主旋律”后面的现象告诉我们,中国人需要加强对自己婚姻的养护和感情的经营。
第五,我们太大意了。社会上最流行的观点是,只要结了婚,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以为天天生活在一起,就会有感情,婚姻关系就一定会一直维持下去,能维持一辈子,不用去操心养护。由于普遍缺乏养护意识,所以,提醒大家婚姻需要养护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宪法原则”的需要。台湾学者朱敬先教授说:“同甘共苦是维系婚姻的宪法原则。同甘共苦是分享,不能总是让一方牺牲”。要做到同甘共苦双方就得相互学习。只有经过一段的养护过程方能体味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通过养护婚姻才可以让我们达到“风雨同舟情意重”的境界。
第七,人们对婚姻的要求提高了,更需要养护。社会文化趋向开放、宽容和多元,人们对婚姻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的质量要求普遍提高;个人私生活开始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分离;离婚的政治、社会和心理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外部强制性压力,如唯政治标准和传统道德不再是批判个人私生活的唯一价值标准,独身、单亲和再婚家庭已较少受到侧目,无爱婚姻的解除不再艰难,个人隐私原则逐渐被社会认可,夫妻双方相互关系也更具独立空间,婚姻主体的个人选择也更自由、更富有弹性。这些有利于提高某些人的婚姻质量,但不一定有利于婚姻的稳定。要想既提高婚姻质量又保持婚姻的稳定性,养护婚姻就显得更有意义、更有必要了。
婚姻需要怎样的养护?
养护婚姻必须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的努力。
养护婚姻起始于择偶设计每个未婚者或准备再婚的人都有自己的择偶设计,例如,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你希望找个什么样的妻子,每则征婚启事都会提出自己希望的框架。从养护婚姻的角度出发,择偶设计(或设想)最好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浪漫,多一些务实的考虑。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男比女略大(13岁)或接近者60%;大4岁以上者接近1/3。资源:受教育程度,男女不相上下者接近60%,丈夫高于妻子3年以上的多于1/3,妻子高于丈夫者少于1/10;职业阶层,双方接近的多于70%,丈夫高于妻子的近1/4,妻子高于丈夫的不足1/10;收入比重,丈夫占51%以上的在70%以上,与妻子相等或低于妻子的不足1/3。这些资料对择偶设计可能有参考意义。中外有关婚姻问题的研究似乎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相似性,“门当户对”(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注重双方的一致性等可能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养护和婚姻的稳定。
养护从了解开始
相互了解是养护婚姻的基石。因为要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要想营造成功的婚姻,“不是去找一个适应的人,而是先要自己做个适当的人”。所以了解首先得把自己读懂,例如,你自己有哪些优势与缺陷,对于婚姻你想要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你准备付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你能承受什么。同时得了解你的另一半,他(她)的爱好、性格、价值观念、生活习性、家庭成长背景及其受影响的深度。恋爱时就已经开始了这种了解,结婚后更有条件相互了解。通常的现象是,热恋中人,看到对方的都是优点,连明显的缺陷也被当成优点,进入婚姻现实生活,一旦发生矛盾,可能看到的都是缺点,连优点也变成了缺陷,这可是婚姻养护的最大忌讳!过分自恋的人,所谓有“和氏璧心态”的人更需要首先了解自己。
婚姻养护的重点在于适应、协调和整合差别婚姻是两个成熟异性的完全性的结合,用比较时髦的字眼说,成功的婚姻是两颗心的融合,这可是应该追求的高境界。然而,“两颗心”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例如性别的差异、角色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处世或处事态度与方式的差别,成长背景的差别,行为模式的差别,职业环境的差别,等等。差别即是矛盾,矛盾需要妥善解决,解决婚姻中的这些差别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养护。
婚姻养护的方向是培养夫妻一致性!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过上高质量的婚姻生活,但婚姻的质量实际上是婚姻当事人对婚姻关系的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认知和感受的一致性是行为一致性的先导。冲突是经常的,自己还经常与自己发生冲突,夫妻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再者,两个人的认知和感受很难完全一致,所以追求一致性应该是养护的方向。所谓方向的一致性就是把双方内心深处的期望和动机统一起来。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说的很是到位:夫妻像是两条并行的铁轨,由于同朝着同一个方向,不交叉更不纠缠,却能载起沉重的列车。
怎样解释另一半?夫妻是人生中维持最久、最亲密的亲人关系,必须同呼吸,共命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在家庭里,夫妻关系之外还有与自己父母和自己子女的亲子关系,与自己同胞兄弟姐妹的同胞关系,与双方亲戚、朋友的关系。所以夫妻关系处在复杂角色关系的包围之中,怎样维护好基本的夫妻关系是一门深邃和复杂的学问,需要学习,需要养护,也需要辅导,有的需要治疗。首先得有夫妻认同感,两人为一体,或为同一单位,实现夫妻一体化,在家庭经济支配、休闲兴趣活动、处理亲属关系及与朋友的交往、与外人相处等方面能高度一致,即结成“夫妻联盟”以共同应付夫妻共同面对的人和事。夫妻联盟既要亲密无间,还要充分尊重对方,彼此保有适当的个人天地与私人界限,如,尊重彼此的个性、兴趣与志向,能让彼此偶尔有自己的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或参与自己的社会活动。还包括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的次数或对家庭投入精力的多少,甚至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谁作出让步等都在检验夫妻一体化的程度,夫妻联盟的坚固和成熟的程度。
养护婚姻体现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之中!
婚姻生活是现实的、琐碎的,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不可能承载太多的幻想。中国人的婚姻还没有真正走出“柴米夫妻”的模式,经济仍然是婚姻的主要物质基础,不能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后悔自己的婚姻,婚姻本来就不象人们期望的那样甜蜜。婚姻是两个人最完全的关系,也是最难适应的关系,因为它涉及到两个人每一方面的品质,以及生活的每一细节,双方需要时间与耐心,互相了解、体谅、容忍、相爱,在许多问题上,如饮食习惯、用钱、郊游、亲属相处、家务分工、子女教养及性相处等方面都要相互适应,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生活“小事”。养护婚姻就是要随时注重这些小事,例如,学会彼此称赞、感谢对方,时时让对方知道你的喜爱感情;必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会伤害感情的举止、行为。
不同的婚姻阶段养护侧重点不同!
美满的婚姻是双方不断努力调适的过程。初婚阶段,养护的重点是建立夫妻彼此同意并接受的关系和角色,适应性生活,营造夫妻俩的亲密关系,建立起自己的小家,要有自己做父母的心理准备,避免对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过分依赖。养育子女阶段,面对的是“亲子的三角关系”,不能因为孩子忽略了另一半,任何时候都要有两人私下相处的时间。子女进入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是教育分歧。养护的重点是如何化解出现的分歧。婆媳关系是难以相处又对家庭成员正常生活影响大的家庭人际关系。养护的积极因素似乎掌握在丈夫那里,丈夫应该做好“磨心”,因为本人调查研究发现,原来母子关系好的,婆媳关系容易搞好。
过半年轻人每至佳节需经历“催婚催恋”
过半年轻人每至佳节需经历“催婚催恋”,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过半年轻人每至佳节需经历“催婚催恋”。
过半年轻人每至佳节需经历“催婚催恋”1虎年春节刚过,不少未婚青年都在春节期间被催婚催恋,可谓“每逢佳节被催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每逢佳节被催婚”是个老话题,尤其是春节期间,年轻人被上一辈人催婚催恋的现象更加突出。催婚催恋,使本来和谐的节日氛围大打折扣,有的因此导致言语失控甚至不欢而散。
催婚的上一辈人,不只是年轻人的父母,还有七大姑八大姨。有时候,婚恋问题成为饭桌上的主要话题,令年轻人倍感压力与尴尬。作为老一辈人来说,他们笃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信条,对于年龄大了还不恋爱结婚的年轻人很是不解,尤其是父母,他们认为抚养儿女有一套程序:生育、养育、教育、成家立业,只有儿女成家立业了,他们才会放下心来。所以,儿女不结婚,他们心中总缠着一个疙瘩,寝食难安。
包括父母在内的老一辈人,关心年轻人的婚恋状况不能说是坏事,可是倘若多次催逼,却未必是好事。一者,现在的年轻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中追求自我和自立,很多年轻人将婚恋状况视为个人隐私,倘若上一辈人强势干预子女的婚姻,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二者,一些年轻人会有逆反心理,上辈人越是催逼,年轻人越是不放在心上,并且催逼久了,还会产生麻木心理,将催逼的话语当作耳旁风。三者,“每逢佳节被催婚”,会增加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导致年轻人春节期间不愿回老家,不愿走亲戚,不愿与老辈人同桌同席。不同的婚恋观,成为横亘在两辈人之间的一堵厚厚的墙。
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要体谅儿女,顺其自然。可以适当提醒,但是不能反复唠叨,更不能不分场合奚落挖苦,令年轻人难堪。作为年轻人来讲,要明白上辈人催婚催恋,是关心自己的表现,要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化解,不可言辞过激,更不能拂袖而去。现实中,对于老一辈催婚催恋,有的年轻人会通过转移话题和注意力,或者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等方式加以化解,效果就很好。实际上,在婚恋问题上,上一辈人阅历更丰富一些,也更有经验,年轻人听听也没有什么坏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宽容度也在增加,对于年轻人的婚恋观,人们不再苛求,更不再横加干涉。社调中心2017年做过的相关调查显示,被长辈催过婚的适龄未婚青年占比为851%,如今这一比例(682%)有了明显下降。可见,上辈人对于年轻人的婚恋状况的关注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强烈。这是一种进步。而随着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这一比例还会下降。在此基础上,上辈人与年轻人倘若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那么,“每逢佳节被催婚”引发的焦虑,会逐步得到缓解直至消失。
过半年轻人每至佳节需经历“催婚催恋”2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年轻人越来越倾向“晚婚晚恋”。与之相对应,未婚青年常常面临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恋”。
那些被“催婚催恋”的未婚青年通常认为自己年龄并不大,并且觉得婚恋是个人私事。其实,凡是被“催婚催恋”的青年,不论年龄大小,都是亲友心中的“大龄青年”。而且,在一些亲友眼里,适龄青年未婚未恋,从来就不是青年个人的私事,而是一个或几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大事。
在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念里,不论男女,该结婚的时候就要结婚。至于什么时候该结婚,就是在年龄达到法定婚龄以后,条件成熟之时。一般认为,男性应该在三十岁前、女性应该在二十八岁前完成结婚大事。
事实上,这种婚姻观念正面临挑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而亲友却希望他们能尽早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一方不愿意结婚,一方急切地盼望着,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未婚青年不着急自己的婚事,亲友却不会坐视不管,“催婚催恋”也就在所难免。
年轻人没有另一半,原因无外乎这几个: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处对象;平时交往的圈子太小,没地方交朋友;没有遇到投缘的人,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有缘人却有缘无分。其实,工作忙、圈子小、没缘分都是借口。一个人如果真心想结婚,找个对象还是很容易的——即使在男多女少的现实情况下,一个男性只要踏实肯干、为人可靠就能找到合适的女性结婚,至于女性更是剩不下来。
年轻人有晚婚的自由,但迟迟不结婚,让亲友牵肠挂肚,也是不孝顺的表现。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迟迟不结婚,不是因为缘分未到,而是存在恐婚心理。恐婚的本质是逃避责任,因为不论男女,一旦结婚就要担负很大的、很多的'责任,迟一天结婚就可以迟一天担负这些责任。
百善孝为先。晚清名臣曾国藩家训里有句“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说出了孝顺的真谛。子女要做到事事让父母高兴,难度很大,但在婚姻大事上得父母欢心,早日找到适合的对象结婚,早日免除父母的担忧,这并不难。对于成年人而言,该承担责任时就应该承担责任——该学习时就好好学习,该工作时就好好工作,该结婚时就结婚,该生孩子时就生孩子。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长辈少操心,感到安心、舒心。当然,长辈也应该明白,催婚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仓促而就的婚姻也会带来风险。
亲友步步紧逼“催婚催恋”确实不妥,但是年轻人也别恐婚,不要逃避责任,而应将孝顺记心间,做个有担当的人。
过半年轻人每至佳节需经历“催婚催恋”3虎年春节刚过,不少未婚青年都在春节期间被催婚催恋。有网友感慨“每逢佳节被催婚”。年轻人会如何应对催婚催恋?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
受访未婚青年中,00后占177%,95后占398%,90后占320%,85后占104%。男性占406%,女性占594%。
682%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
22岁的陈可(化名)是天津某高校研究生,现在是单身。新年聚餐期间,总是被亲戚们催恋,“大家边吃边聊天,吃着吃着一定会问起我来,‘小可有男朋友了吗’‘今年都多大了,该找男朋友啦’……”陈可坦言,这是和亲朋们聊天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24岁的单身青年余齐(化名)介绍,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也经历了几次被“催”,“我爸妈、七大姑八大姨,无一不提及。大家直奔主题,告诉我‘年龄不小了,要考虑婚恋问题了’”。
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交互分析发现,受访90后未婚青年被“催”比例最高,为813%,其次是95后(748%)。男性(736%)被“催”比例高于女性(646%)。
社调中心2017年做过的相关调查显示,被长辈催过婚的适龄未婚青年占比为851%。如今这一比例(682%)有了明显的下降。
天津社会科学院原首席专家、天津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潘允康表示,如今在婚育问题上,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年轻人不着急,父母着急、不断催。“这个现象体现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很多中国父母心中,抚养儿女有一套程序,生育、养育、教育、成家立业。只有当儿女成家立业了,才会放下心来。也担心儿女错过时机”。
806%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
陈可表示,每次和亲戚聊天,都会重复一遍相同的话题,“我被‘催’成了大家的重点谈资,现在自己都有些麻木了。但次数多了,心情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余齐则表示,他已经对被“催”感到“无所谓”了,“我觉得现在年龄还小,一点也不着急。如果再长几岁,压力感和焦虑感应该会增加不少”。
在北京工作的29岁的楚婕(化名)目前有交往对象,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每次见到亲戚,都要被催婚,令她感到烦闷。“我始终觉得婚恋是自己的事情,也比较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大家的催促只是提供建议,说明他们关心我。但频繁被催婚,导致我有时会动摇自己的决定,引发了一些思考,也感到心烦”。
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交互分析结果显示,受访90后未婚群体(850%)普遍感到压力大,其次是95后(840%)。
在本次调查中,谈到阻碍交友结婚的因素,328%的受访未婚青年指出,是对长辈催促的反感。
河北唐山退休居民张阿姨的女儿今年32岁了,一直没有对象。相比以前,这两年张阿姨的心态平和淡定了许多。“原来是真着急,逢年过节就和女儿念叨,我们娘俩经常因此闹不愉快,孩子回家也不开心。后来我想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也要体谅儿女,得顺其自然”。
“现在的年轻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中追求自我和自立。父母要理解子女,强势地干预甚至决定子女的婚姻,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潘允康认为,父母关心子女婚姻没有错,但要把握度,否则可能起到反作用。“要意识到,自己代替不了子女,适当提醒一下就可以。现在有些家庭催婚催得厉害,子女都不敢回家了”。
面对催婚催恋 592%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
面对催恋,陈可的办法就是打“马虎眼”,通过别的事情来转移大家的关注点。“我感觉这招挺好用。比如我会把话题带到我的学习或即将面临的求职上去。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计划、未来的工作打算,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转移了”。
余齐对记者说,当他被催恋,他的办法就是会应和几句,搪塞一下,“比如,‘你们说得都对,但是我还小,还没有稳定的工作’,百试百灵”。
潘允康建议,父母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把儿女的婚恋问题、生育问题等,当作相聚的首要话题,不然容易产生反效果。“作为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而且父母的阅历更丰富,很大程度上要比年轻人更有经验,听听也没有坏处”。
你的“防催指南”有哪些?调查显示,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448%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把自己变得很忙,426%的受访未婚青年会先发制人,关心询问对方。
人们对自我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婚姻是与另一个人一起开始过两个人的生活,中间有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但可能这个另一个人并不太容易寻找,现在的人们思想更加开朗,没有像过去那样坚持一些与自己本身意愿相违背的约束,婚姻仍然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年轻人也不会把婚姻当成儿戏,许多人可能也习惯了单身,或者说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的时候生活的也挺好。
独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
女人在婚姻中要活得幸福,首先需要爱自己。只有真正独立的女人,才会得到丈夫的宠爱,才会让婚姻幸福。不要放弃自己的主见。有些女人明明很有主见,对于一些事情会有独到的看法和想法,但是呢,她为了讨好男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听话”选择了顺从,别傻了,这样的话不但不会让男人宠爱你,反而会觉得你很没用,男人是喜欢顺从的小女人,但更欣赏有清晰的头脑,独立的女人。
很多女人会再婚后就会为了家庭、孩子而妥协,这样反而会让自己没有退路。爱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时候女人必须表现的非常强势,可有的时候,女人也不得不战略性地让男人占占上风,满足他们的尊严。平时女人们大可以装傻装笨,佯装退让,其实只是适度满足男人的尊严,迎合他们的保护欲,最终以柔克刚,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利用温柔做箭牌,挡住男人锋利的矛。
女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一定不能放弃自己的爱好。有些女人太爱男人,为了老公牺牲自己兴趣爱好,男人喜欢什么逼着自己喜欢什么,会陪着男人做他喜欢的事情,而不敢让男人陪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觉得这样讨好男人,就会得到幸福。可是呢,男人再爱一个女人,也不希望她天天腻着自己,不喜欢她没有自己的追求和兴趣爱好,觉得这样的女人是无趣的。
所以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学会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个会察言观色的女人,细心的发觉他什么时候情绪好,什么时候情绪不好,什么时候需要你去哄,什么时候该傻,什么时候该强势一点。作为女人,你要是想幸福,就是要能够控制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