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古代 各种美德的代表人物 具体如下

求中国古代 各种美德的代表人物 具体如下,第1张

1,祖冲之,祖冲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此外历史记载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他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祖冲之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数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水平。张衡: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2,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2]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3-4]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安徽定远人,生于山东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1] 3: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4:王勃:王勃(约650~约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通”。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1] 曹植: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1]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2]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3]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15,苏洵: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6:苏秦:苏秦(公元前337年 - 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汉族,东周战国时期周王室直属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与张仪齐名。为鬼谷子王诩的徒弟。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与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平原君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被赵奉阳君行诈,奉阳君被杀后,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纵横捭阖之意。苏秦,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家庭贫苦,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花完了,衣服也破了,回家后,父母不理他,妻子都不管他,嫂子也看不起他。于是他更改了人生目标,从书箱中翻出鬼谷阴符书,攻读至深夜每欲睡时以锥刺腿,“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样由来的。由于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他的父母“郊迎三十里”,他的嫂子“匍匐蛇行”,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2] 匡衡: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匡谈村,即匡衡故里。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衡所住的村庄叫“ 匡王村” (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 匡王村北边的山叫“ 匡山” , 匡衡上学的那个村庄叫“ 老书房村” ,母亲迎送匡衡上学站过的那块石头取名“ 望子石”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兖州市以东至海地区)人。匡衡幼时好学,家贫夜晚没有灯烛,他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苦读。[2]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7,岳飞,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程门立雪,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9,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9,王羲之,王羲之助人卖扇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 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 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严植之救人急难

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渊博,品格高尚 。有一天,他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 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 ,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 钱和干粮,让他回自己的家乡。

李士谦乐善好施

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 ,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 乡里的缺粮户。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 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辛公义改变陋习

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当地的老百姓有一 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 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情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自己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起,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 了健康。辛公义的行为不仅得到了人们的赞颂,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陋习。10,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子贡不仅在    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来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长处,也必定会有短处。倘若用其长处去弥补短处,那么,天下将没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责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人都将被弃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爱憎,旨趣各有同异,即使是像伊尹、周公这样圣明的人和象墨翟、杨朱这样的贤能者,如果去征求众 人对他们的意见的话,谁能免去受讥刺和遭疑忌呢?子贡向孔子问道:“邵阳人都喜欢果咋伢子,果咋伢子到底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乃。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 定相反,小人的憎恶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恶小人 一样。要想究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11,秦穆公问贤伯乐秦穆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超越其他国家,称霸天下,但苦于身旁没有贤才良臣来辅佐他。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了善于相马的伯乐,对他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伯乐回答说:“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

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秦穆公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派人到各处去广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来。羊皮换贤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当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晋献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却宁死不从。这次,有个大臣对晋献公说:“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让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公子絷带着百里奚等回国时,半道上百里奚却偷偷逃走了。秦穆公和晋献公的大女儿结婚后,在陪嫁奴仆的名单中发现少了百里奚。就追问公子絷。公子絷说:“一个奴仆逃走了,没什么了不起。”朝中有个从晋国投奔过来的武士叫公孙枝,把百里奚介绍了一番,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再说百里奚慌乱中逃到了楚国的边境线上,被楚兵当作奸细抓了起来。百里奚说:“我是虞国人,有钱人家看牛的,国家灭亡了,只好出来逃难。”楚兵见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一副老实相,不像个奸细,就把他留下来看牛。他还是有一套牧牛的本领,把牛养得都很肥壮,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放牛大王”。楚国的君主楚成王知道后,就叫他到南海去放马。后来秦穆公总算打听到百里奚的下落,就备了一份厚礼,想派人去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来。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看马,是因为不知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他回来,不就等于告诉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吗?那楚王还肯放他走吗?”秦穆公问:“那你说说怎样弄他回来?”公孙枝答道:“应该按照现在一般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诸葛亮,三顾茅庐等等,很多的,这些都是一个一个找的,都是亲自动手找到,望采纳

塘上行

蒲苇生在我的水池中,它的叶子是多么茂盛啊。君王能行仁义之德,没有谁比我更知道。

众口能把黄金镕化,使你和我活首就别离了。想你离开我的时候,一定也和我一样是愁悲的。

很想见到你的容颜,感情凝结使我的心脾都受伤了。想你也一定常常地苦悲,夜夜都不能睡着觉吧。

不要因为是君王的缘故,就把自己平生所爱的人抛弃。不要因为鱼肉便宜了,就把大葱和薤菜抛弃了。

不要因为麻枲便宜了,就把菅和蒯抛弃了。我出门也愁啊,进门也非常愁。

边境地区的悲风很多,树木长得多么高大啊,你到军队里面去独自享乐,但愿你万寿无疆。

这是甄宓被遗弃后写的思君王的诗。

慕容评,字号不详,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重臣,前燕武宣帝慕容廆少子,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弟。

担任过前军师、辅弼将军、章武太守,在灭亡冉魏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升任司徒、骠骑大将军,封上庸王,打败冯鸳、张平和诸葛攸。慕容俊病重后,以为辅政大臣,协助太宰慕容恪摄政,稳定政局人心。慕容恪死后,担任摄政之职,和可足浑皇太后共同掌权。腐败无能,嫉贤妒能,阻碍悦绾改革,排挤吴王慕容垂,导致前燕国势逐渐衰落。建熙十一年(370年),前秦苻坚灭亡前燕,授给事中,出任范阳太守,卒于任上。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慕容评 国籍 :中国 民族 :鲜卑族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不详 职业 :前燕宗室、将领 封爵 :上庸王 官职 :太傅等 人物生平,斩杀赵将,消灭冉魏,讨伐冯张,辅佐朝政,燕亡仕秦,人物评价,史书记载,亲属成员,父母,兄弟姐妹, 人物生平 斩杀赵将 咸和八年(333年),慕容评的父亲慕容廆去世,慕容评的哥哥慕容皝继位。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咸康五年(339年)三月,时任前军师的慕容评,与广威将军慕容军、折冲将军慕舆根、荡寇将军慕舆泥攻袭后赵的辽西,俘获民众一千多家后离去。后赵镇远将军石成、积弩将军呼延晃、建威将军张支等人追击,慕容评等同他们交战,斩杀呼延晃和张支。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代王拓跋什翼犍向前燕求婚,慕容皝索要一千匹马作为聘礼。拓跋什翼犍不肯给,又骄傲自大,毫无女婿应有的礼节。八月,慕容皝派世子慕容俊率领慕容评等人进攻代国。拓跋什翼犍率领士众避开。前燕军没有遇见敌人,于是返回。 消灭冉魏 永和四年(348年)九月,慕容皝去世。十一月,慕容俊继位。 永和五年(349年)五月,慕容俊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称为“三辅”。 永和六年(350年),后赵灭亡后,后赵殿中督贾坚归附冉闵。不久贾坚回到家乡,拥有家兵数千家。慕容评带兵巡行勃海,派遣使者去招纳他,但他始终不投降。慕容评与他交战,擒获了他。慕容俊任命慕容评为章武太守。 永和七年(351年),慕容俊派兵攻打冉魏,派慕容评在鲁口攻打冉魏将军王午。慕容评抵达南安,王午派他的部将郑生抵抗,慕容评发起攻击,斩杀了郑生。 永和八年(352年)四月,慕容俊派慕容评与中尉侯龛率领精锐骑兵一万人进攻冉魏都城邺城(今河北邯郸)。慕容评等抵达邺城,冉魏将军蒋干及太子冉智紧闭城门抵抗固守,城外的兵众全都投降燕军。 五月,蒋干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向东晋朝廷请求投降,并向东晋将军谢尚求救。五月初二日,慕容俊派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协助慕容评攻打邺城。五月初三日,前燕军队擒获冉闵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 六月初六日,蒋干率领精锐士兵五千人和东晋的援兵出城战斗,被慕容评彻底打败,四千多人被斩首,蒋干逃回邺城。六月十三日,冉魏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邺城城门,让前燕军队进入,戴施和蒋干系著绳子从城墙上滑下来,逃奔到仓垣。慕容评把冉闵皇后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以及王宫车乘服饰押送蓟城。冉魏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干、右仆射郎萧全都自杀,冉魏政权灭亡。慕容俊命令慕容评镇守邺城。 讨伐冯张 永和十年(354年)三月,慕容俊任命慕容评为镇南将军,都督秦、雍、益、梁、江、扬、荆、徐、兖、豫十州诸军事,权且镇守洛水。四月,慕容俊任命慕容评为司徒、骠骑将军,并封为上庸王。 当初,冯鸯将上党献给东晋,但又归附张平,不久又归附前燕,紧接着又背叛前燕。升平二年(358年)二月,慕容评前往讨伐冯鸯,但没有攻克。 升平二年(358年)三月二十日,慕容俊派领军将军慕舆根带领军队协助慕容评攻打冯鸯。慕舆根想展开急攻,慕容评说:“冯鸯营垒坚固,不如缓攻。”慕舆根说:“不对。您抵达城下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未曾交锋。寇贼认为燕国的力量不过如此而已,于是就互相聚集固守,寄希望于万一侥幸取胜。眼下我慕舆根的军队刚刚抵达,形势正好,众寇贼惶恐害怕,都产生了离心,应对之策还未确定,如果乘势而攻,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于是就对冯鸯展开了急攻。冯鸯和他的同党们果然互相猜忌,冯鸯逃奔到野王依附吕护,他的部众则全部投降前燕。 当初,后赵灭亡时,其将领张平、李历、高昌都派遣使者投降前燕,后来又投降东晋,不久又投降前秦,从各国分别接受爵位,想以中立的方式自我保全。升平二年(358年)九月,慕容俊派慕容评在并州讨伐张平。张平统辖的征西将军诸葛骧等人率领一百三十八座营垒投降前燕,慕容俊都恢复他们的官职爵位。张平率领三千兵众逃奔到平阳,又一次向前燕请求投降。 升平三年(359年),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统率二万水兵、步兵攻击前燕,从石门进入,驻扎在黄河的小岛上。慕容评与长乐太守傅颜率领五万步兵、骑兵和诸葛攸在东阿交战,大败诸葛攸的军队。 辅佐朝政 光寿四年(360年),慕容俊病重,任命弟弟慕容恪为太子慕容暐的摄政,由慕容评、阳骜、慕舆根辅佐。不久,慕容俊驾崩,慕容暐继位。 慕舆根作为大将军,职位高于慕容恪和慕容评,不甘居于慕容恪之下,对小皇帝和可足浑皇太后诬告慕容恪、慕容评谋反。太后误信了,但皇帝慕容暐不相信,拒绝下诏。慕容恪很快察觉,和慕容评商议后,诛杀了慕舆根全族。 慕容恪虽然是摄政,但在重大决策上都和慕容评商议。他的摄政很成功,把前燕管理得很有效率,同时通过牺牲东晋将领土向南扩张。但慕容评对慕容恪的成功的贡献不清楚。建熙二年(361年),慕容暐宠信的术士丁进想讨好慕容恪,劝他杀掉慕容评,但慕容恪被惹恼了,处决了丁进。 建熙七年(366年),慕容恪和慕容评提出辞职,还政于慕容暐,遭到慕容暐拒绝。 建熙八年(367年),慕容恪患病,考虑到弟弟吴王慕容垂是一个能干的将领,试图说服慕容评、慕容暐及慕容暐的庶兄乐安王慕容臧把军权交给慕容垂。但是,慕容恪死后,慕容评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皇弟中山王慕容冲担任大司马,执掌军权。而慕容评成为摄政,和可足浑皇太后共同掌权。 慕容评虽然显然有军事才能,但作为摄政,他无能且腐败。建熙九年(368年),前秦四位国公背叛苻坚,向前燕求援。包括皇叔范阳王慕容德在内的众多官员,都认为这是征服前秦的良机。但慕容评顾虑再三,没有对前秦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于是,四位前秦国公的叛乱被扑灭。 同年,尚书左仆射悦绾注意:鲜卑贵族把百姓迁到自己的封地,不再像前燕朝廷纳税的腐败行为愈演愈烈,导致国库空虚,无力支付官员俸禄。于是,向慕容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慕容暐同意了,并且让悦绾负责此事,悦绾成功地让20万百姓重新为朝廷纳税。贵族因此忌恨悦绾,悦绾在当年就去世了。虽然史学家大多认为他本就有病,是自然死亡,但《晋书》称他是被慕容评所暗杀。悦绾改革失败对前燕造成了很大损失。 燕亡仕秦 建熙十年(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发动了对前燕的大举进攻,慕容评派出的军队都被打败,甚至由慕容臧所率的主力也在向都城邺城附近行进时战败。慕容评和慕容暐害怕了,逃回旧都和龙(在今辽宁锦州)。而被慕容评削权的慕容垂想做最后一搏。同时,慕容评派使者去前秦求援,许诺以慕容恪于365年攻占的洛阳地区为谢。慕容垂和慕容德大败桓温。不久前秦军赶来,再败桓温。桓温再也没有能力对前燕发动大规模进攻了。但慕容评和可足浑皇太后不久做出了两项毁灭性的决定:尽管慕容垂的正妃是太后的亲妹妹,但慕容垂并不爱她。太后拒绝犒赏慕容垂所部,还想杀掉慕容垂,慕容评出于忌惮,也参与了谋杀计画。慕容垂闻讯,逃到前秦,做了苻坚的将军。同时,慕容评和太后拒绝应诺割让洛阳地区。同年末,愤怒的苻坚派丞相王猛率军六万讨伐前燕。 建熙十一年(370年)春,王猛进逼洛阳,洛阳被迫投降。王猛兵临壶关(在今山西长治),于路击败了所有抵抗的燕军,随后攻占晋阳(今山西太原)。慕容评率三十万大军对抗王猛,但因为畏敌,在潞川(今山西长治)驻扎。王猛军队很快到了,两军对垒。与此同时,慕容评作为燕军统帅,竟然在两军对垒的前线阵地上,见钱眼开,“卖樵鬻水,积钱绢如丘陵”,令40万前燕大军精神懈怠,从而丧失了战斗力。慕容暐闻讯遣使予以谴责,命慕容评把这些财富都分配给士兵,但大错已经铸成。冬天,两军交战,占绝对多数的慕容评的军队被王猛打得溃败,慕容评只身逃回邺城。慕容暐放弃邺城想逃回和龙,中途被俘,前燕灭亡。慕容评逃到高句丽,被高句丽送还前秦。前燕之人对慕容评公愤汹汹,千夫所指。慕容评仍然被秦王苻坚任为给事中。前秦建元八年(372年),慕容垂向苻坚指出:慕容评导致前燕灭亡,该杀;苻坚把慕容评贬为范阳太守,惜其无所作为,后其老于任上。 人物评价 慕容评工于心计,从事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暐四朝,年耆望重,声名远扬,为宗室大佬,和辅国将军慕容恪、辅义将军阳骛,号称“三辅”。 后期,腐败无能,鱼肉百姓,贪婪误国,自毁长城,和皇太后可足浑氏成为导致前燕国破家亡的罪人。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 《晋书·卷一百十·载记第十》 《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资治通鉴 卷九十六至卷一百》 亲属成员 父母 父亲: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母亲:不详 兄弟姐妹 兄弟 慕容翰 文明帝慕容皝 慕容仁 慕容昭 慕容幼 慕容稚 慕容军 慕容汗 慕容评 慕容彪 姐妹 慕容氏,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妃子。[

  先嫁给了袁熙,后来曹操灭了袁绍就嫁给曹丕了啊~~

  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fú)「注」,庙号文昭甄皇后。

  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卒于魏黄初二年六月。

  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魏明帝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世称甄夫人或甄妃。

  附,注释

  甄洛因曹植的《洛神赋》而被世人误认为“洛神”。洛神即宓妃,相传为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宓”字通“伏”(伏羲),故甄宓之名音fú。

  [编辑本段]传奇少女

  光和5年(182),甄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甄洛三岁死去父亲,家中有三位哥哥和四位姐姐。三男的顺序是:甄豫、甄俨、甄尧。五女的顺序是:甄姜、甄脱、甄道、甄荣、甄宓。甄宓是甄家最幼的女儿。

  据说,甄洛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每次入睡之时,家人总是仿佛看见半空中有人将玉衣盖在她的身上,举家为此惊奇不已。后来有个著名的相士刘良为甄家子女看相,刘良看到甄洛的时候,大惊失色,指着尚是幼儿的甄洛道:“这个小姑娘日后贵不可言。”

  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都上楼去看,唯独甄洛不动。姐姐们奇怪地问她,甄洛回答:“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

  年九岁,喜书好学,而且过目不忘,常用哥哥们的笔砚来写字,哥哥笑她将来要当“女博士”,甄洛回答:“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因为善于汲取前人教训,甄洛自小就有超越长者的见解。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洛阳官员士族百姓都流离失所,衣食不继,不得不变卖金银珠宝换取食物。甄家巨富,非但未受流离饥寒之苦,反而还有大量粮食储备,这时便趁机高卖谷物,大量收敛珠宝金银。甄洛时年十岁,对家里的做法非常担忧,认为在此乱世之际聚敛财富,不但容易引来乱兵盗匪的垂涎,更容易引起民愤,危及家人的安危;不如把粮食拿来赈济亲族邻里,广施恩惠更为妥当。家人听了甄洛的话,不禁恍然大悟,立即照办。

  除了富于见识,甄洛也天性慈孝。对长辈家人极重孝悌友爱之情。甄洛十四岁时,哥哥不幸死去,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甄洛的母亲生性严苛,待儿媳们很不好,甄洛时常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甄洛的母亲被女儿的话所感动,自此对待儿媳也像亲生女儿。

  [编辑本段]邂逅曹丕

  “河北有甄宓,江南有二乔。”当时甄洛与大小二乔并列为倾城美女。

  甄洛的名声不久就传到了袁绍的耳中。于是他便为次子袁熙向甄家求婚,甄洛就此成了袁家的儿媳妇。

  此时的袁绍正是意气风发,世人都认为他可以唾手而得天下的时候,可谓富矣贵矣。这桩姻缘的缔定,似乎正在把甄洛带向幼年那“贵不可言”的相士预言。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袁家很快就一败涂地。

  204年,袁家的大本营邺城也被曹操父子给攻下了。就在城破之日,早已对甄洛慕名不已的曹丕迫不及待地闯进了袁府。只见堂上坐着一位妇人,旁边有一年青女子惶恐的伏在妇人的膝上,曹丕说明来意,曹丞相有命,保护袁家妇女,请大家不必担心惊惶,年长的妇女就是袁绍的妻子刘夫人,刘夫人听了曹丕的话,稍为宽心,扶起甄宓与曹丕相见,曹丕一看果然艳丽绝伦,称赞不己。——儿子的心事很快就被曹操所了解,虽然他对甄洛的才貌双全也一样慕名久矣,但是还是摆出了为人父应有的姿态。

  不久,甄洛被明媒正娶,成了曹丕的发妻。

  曹丕把甄洛之前的一位宠姬任氏赶回娘家,当时甄洛痛哭着为其求情。曹丕对这位大度贤良的妻子非常喜爱,就连曹操那位出身娼门的夫人卞夫人也经常夸讲她为孝顺媳妇。

  婚后甄洛还生下了长子曹睿和长女东乡公主,曹操和卞夫人,更加喜欢甄洛了。

  当世孝妇

  建安十六年(甄洛三十岁,曹丕二十五岁),曹操带着卞夫人出征,让曹丕与甄洛夫妇留守邺城。出征途中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治疗。消息传来,甄洛心神不定,坚持要往孟津去为婆母侍疾。曹丕不允许她犯险上路,她就急得日夜啼哭。过了几天,曹丕让侍丛去向甄洛报信,说卞夫人的病已经痊愈了。可是甄洛坚持不肯相信,说:“卞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生病都反复很长时间,如今在途中患病,各方条件都不如家里,怎么反而好得这么快?这一定是在哄我开心而已。”曹丕没了办法,只得又派人去往孟津,带回了一封卞夫人的亲笔信:当然写的是关于卞夫人已经身轻体健的内容。看了这封信之后,甄洛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年正月,卞夫人随班师的曹操大军返回邺城,甄洛前往迎接。当卞夫人所乘的轿子刚刚出现在远处,甄洛便已经欢喜得流泪不已了。卞夫人看见儿媳如此模样,不禁也感动得流下眼泪,拉着甄洛的手说:“你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从前那样反复难愈吗?唉,我只不过是偶感不适,小病而已,十几天就好清了。你瞧瞧我的气色,好得很呢。”

  此后卞夫人见人就夸:“我那个大儿媳妇,可真是孝顺的好孩子啊!”

  四年后,曹操再次率大军东征,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洛的一双儿女曹睿、东乡公主都随行。不凑巧的是,甄洛恰恰在此时染病,只得留在邺城治疗。

  足足又过了一年之久,建安二十二年九月,出征的人才返回了邺城。

  一见面,卞夫人便对甄洛容光焕发的丰满模样非常诧异,问她:“你与两个心爱的儿女分别了这么久,能不牵肠挂肚的吗怎么我倒觉得你比一年前更滋润精神了?”甄洛笑着解释道:“睿儿他们随在奶奶的身边,我还担心什么?您老人家自然比我更能照顾得孩子们妥当。”

  家庭之中,婆媳之间最容易反目的敏感问题之一,就是养育孙辈的意见不得统一。甄洛这话一说出来,卞夫人那个舒坦,自然就不用说了。

  [编辑本段]红颜薄命

  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父亲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职务。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国。

  曹丕称帝后,多时不立皇后。当时最有实力问鼎后位的有两人,曹丕原配甄洛和宠妃郭女王。

  两女各自的优势是:

  甄洛(年长曹丕5岁):原配正妻,有文彩,生有子女(魏明帝,东乡公主)。

  郭女王(年长曹丕3岁):宠妾,有政治谋略,无子女。

  此时,郭女王和曹丕一起居于洛阳,但甄洛却远在邺城。古代社会交通闭塞艰难,消息传播非常困难。分居两地,意味着感情疏离,更代表如有情况却无法在丈夫面前分辨。

  甄洛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照理他应该看得出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了妻子对他的爱怨之情。注意首先是爱,其次才是埋怨。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曹丕读诗后勃然大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甚至,无辜的甄洛在冤死后,尸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把头发披散起来,遮住脸,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

  在距甄洛冤死的九个月后,曹丕正式提出册立郭女王为皇后,并将甄洛的儿子曹睿交予郭氏抚养。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四十岁的曹丕崩于洛阳嘉福殿,临终时,他将后宫中自淑媛、昭仪以下的所有姬妾都遣归娘家另嫁,并且最终决定册立曹睿为继承人。

  由于甄洛之死事出非常,曹丕本不愿意立曹睿为储君,而属意于其它姬妾所生的儿子。曹丕有九个儿子,除了曹睿,还有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然而儿子们多数早死。曹丕只得让甄洛之子即位。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封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并立寝庙祭祀。——甄洛最终得到了“皇后”的封号。四十五年前那位相士刘良先生关于她“贵不可言”的预言,却在她屈死五年之后,实现了。

  [编辑本段]不能不说

  甄洛之死的另一种传闻——《洛神赋》

  据说,在曹丕兄弟争夺魏王世子位的斗争中,甄洛是倾向曹植即位——因为她已经爱上小叔子曹植啦。所以,甄洛之死,与她的婚外情曝光大有干系。曹植因为在权力与爱情方面都与大哥作对,后来还被逼着来了个“七步成诗”,万幸逃出生天之后,他为自己心爱的嫂嫂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纪念逝去的爱情。

  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假如甄洛与曹植有情,她还写什么《塘上行》?盖对于感情走私的女人来说,老公变心乃是大好事一件,臭男人离得越远越好,简直是给自己一片自由天地啊!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而此“甄”不同彼“甄”——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甄城王(今山东濮县)。所谓感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怀才不遇的甄城王之甄。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来,甄洛的儿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们先后为该赋起的两个名字,恰好嵌进了甄洛的闺名。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谁与结缘

  有些电视剧这么演:甄洛与曹丕没有感情,她爱的是曹植,可是被曹丕强娶……还有人如是感叹:假如邺城城破之时,首先进入袁府的是曹植,那就才子佳人幸福美满了……

  但事实上,作为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比大哥曹丕小5岁,比甄洛小10岁。邺城城破之时,曹植只有13岁,还是个不懂男女之情的小毛孩子。且不说他会不会喜欢上23岁的甄洛,就算是他恋姐情结喜欢上了,曹操也不会甘心把甄洛让给这个毛娃子。假如不是遇上了情窦初开的曹丕,甄洛只能成为比父亲还年长的曹操姬妾群中的一份子,了此一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遇上曹丕,是甄洛当时最好的选择。

  枕头?牛头?

  至于曹丕想杀曹植,因此将甄洛的枕头给曹植看,并逼他七步成诗,也是改头换面的“典故”。

  此事正史不载,而最早的版本见于《世说》,后来收录进了《太平广记》。原文是这样的: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译如下: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看见两头牛在墙里斗架。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掉到井里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但不许说“牛”字,也不许说“井”字,不许说“斗”,也不许说“死”。马走一百步,必须作完一首四十个字的诗,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杀头。曹植一边骑马往前跑,一边提笔写道:“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诗作完了,还不到一百步。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怜悯自己的三十个字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不是枕头,而是牛头;不是步行七步,而是跑马百步。写的也不是三十个字,而是四十个字再加三十个字。

  话再说回来,后世文人们硬要把甄洛和曹植扯到一起去,真不知道他们是同情曹植甄洛,还是恰恰相反?——有媳之叔和有夫之嫂私通,什么年代都不是好名声,假若真有这等风流事,岂不是变成曹丕杀妻有理?!

  [编辑本段]相关史料

  《三国志》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

  后三岁失父。[一]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

  后年十余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二]注[一]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

  每寝寐,家中髣□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

  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注[二]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一]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二]注[一]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閴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觽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

  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觽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

  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余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

  嗟叹曰:“此真孝妇也。”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睿]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注[二]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

  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

  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一]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谥曰敬侯;适孙像袭爵。四月,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又尝梦见后,于是差次舅氏亲疏高下,□用各有差,赏赐累钜万;以像为虎贲中郎将。是月,后母薨,帝制缌服临丧,百僚陪位。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像还,迁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

  夏,吴贼寇扬州,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还,复为射声校尉。三年薨,追赠韂将军,改封魏昌县,谥曰贞侯;子畅嗣。又封畅弟温、□、艳皆为列侯。四年,改逸、俨本封皆曰魏昌侯,谥因故。封俨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逸世妇张为安喜君。

  注[一]魏书载三公奏曰:“盖孝敬之道,笃乎其亲,乃四海所以承化,天地所以明察,是谓生则致其养,殁则光其灵,诵述以尽其美,宣扬以显其名者也。今陛下以圣懿之德,绍承洪业,至孝烝烝,通于神明,遭罹殷忧,每劳谦让。先帝迁神山陵,大礼既备,至于先后,未有显谥。伏惟先后恭让着于幽微,至行显于不言,化流邦国,德侔二南,故能膺神灵嘉祥,为大魏世妃。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案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是月,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始祖后稷,又特立庙以祀姜嫄。今文昭皇后之于万嗣,圣德至化,岂有量哉!夫以皇家世(祀)[妃]之尊,而克让允恭,固推盛位,神灵迁化,而无寝庙以承享(礼)[祀],非所以报显德,昭孝敬也。稽之古制,宜依周礼,先妣别立寝庙。“

  并奏可之。 景初元年夏,有司议定七庙。冬,又奏曰:“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于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着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

  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着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于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

  帝思念舅氏不已。畅尚幼,景初末,以畅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又特为起大第,车驾亲自临之。又于其后园为像母起观庙,名其里曰渭阳里,以追思母氏也。嘉平三年正月,畅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恭侯;子绍嗣。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箰为之后,承甄氏姓,封箰为平原侯,袭公主爵。[一]青龙中,又封后从兄子毅及像弟三人,皆为列侯。毅数上疏陈时政,官至越骑校尉。嘉平中,复封畅子二人为列侯。后兄俨孙女为齐王皇后,后父已没,封后母为广乐乡君。

  注[一]孙盛曰:于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况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箰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违情背典,于此为甚。陈髃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阙乎!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宰辅之职,其可略哉!晋诸公赞曰:箰字彦孙。司马景王辅政,以女妻箰。

  妻早亡,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景、文二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

  箰虽无才学,而恭谨谦顺。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箰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咸熙初,封郭建为临渭县公,箰广安县公,邑皆千八百户。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箰镇军大将军。

  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箰、温三人位特进。箰为人贞素,加以世祖姊夫,是以遂贵当世。

  箰暮年官更转为宗正,迁侍中。太康中,大司马齐王攸当之藩,箰与左韂将军王济共谏请,时人嘉之。世祖以此望箰,由此出箰为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寻疾薨,赠中军大将军,开府侍中如故,谥恭公,子喜嗣。喜精粹有器美,历中书郎、右韂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喜与国姻亲,而经赵王伦、齐王冏事故,能不豫际会,良由其才短,然亦以退静免之。

我们都知道中国史上农民发动的运动可是不少,但是大规模的也不多,我们知道的几个著名的比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再者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可是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规模的起义运动,虽然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但是起码人家辉煌过。

公元1854年,太平天国军队攻陷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杨秀清把由女子组成的军队改名为女馆,开始了他荒*无度的情色生活。这也许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吧,当时的洪宣娇任女馆监管。天平天国大权大部分掌握在了杨秀清手中。

一次洪宣娇到武宣卢陆洞卖艺,当地殷实农家子弟萧朝贵对洪宣娇一见钟情,要为她赎身并娶她为妻。洪宣娇也已经对四处游荡、逢场作戏的卖艺生活厌倦了,就答应了萧朝贵的求婚。萧朝贵以五十两纹银帮她赎了身,并把她迎进了萧家。但是洪宣娇与萧朝贵只是住在一起而已,并没有经过明媒正娶。

但是洪宣娇是西王妃和她的原名是杨云娇这一点上并没有问题,而且她在太平天国早期运动中拥有很高的微信。这主要是她骁勇善战,而且是所有女教徒的首领。对于洪宣娇怎么死的在正史中并没有很多的记载,只能从野史和民间传说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洪宣娇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姊,西王萧朝贵妻也。年不满3,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皆广西产,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天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接近其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很多野史中除了写洪宣娇勇敢善战还认为她“生性*荡”,“善妒”。理由是洪宣娇在萧朝贵死后与东王杨秀清私通。进入天京后,杨秀清日益跋扈,对洪宣娇也越来越淡薄,进而迷恋上新科女状元傅善祥。洪宣娇气愤不过就委身于北王韦昌辉,鼓动天王和北王发动政变杀了杨秀清和傅善祥。说杨秀清与傅善祥一起同房时被杀。事后洪宣娇进入东王府见到傅善祥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恨恨地说“妖婢亦有今日”之类的话。

幸福来得太突然,洪宣娇于是有些翩翩然,对丈夫萧朝贵也就少了几分温柔多了几分倔强。于是萧朝贵借用“天兄”身份对她进行规劝,让她别那么嚣张,然而洪宣娇依旧屡教不改,“不遵天命乱言题”有次被萧朝贵当场以“天兄”的名义责打数十大板,“天父”杨秀清也对其进行规劝惩罚。

所以,世上只有”杨宣娇“,而没有”洪宣娇“。洪宣娇的传说原是以讹传讹而形成的。

这一次,洪宣娇对杨秀清失望透顶,狠毒的本性暴露了出来。因为当时杨秀清独掌大权,很多人对杨秀清都很不满,但没法表露出来,洪宣娇就暗地里联合这些人,准备灭掉杨秀清。此时,身为北王的韦昌辉受到老情人的鼓动,再加上自己也对杨秀清积怨很深,就决定在他回南京的接风宴会上向杨秀清动手,但杨秀清也是不傻,不会亲自参加接风宴会。因此,洪宣娇这段时间对杨秀清特别亲热,杨秀清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是洪宣娇对他不计前嫌呢。于是听从洪宣娇的建议,亲自为韦昌辉接风洗尘,就在宴会上,杨秀清被韦昌辉一刀砍死,随后东王府的两万多人也被屠杀殆尽,傅善祥也死于乱军职中。自这次内乱之后,太平天国就开始一蹶不振,逐渐走向灭亡。

关于洪宣娇怎么死的,有些野史认为她在天京之乱中被乱军杀死。洪秀全在平息内乱杀死杨秀清和韦昌辉的同时,顺便将这个能量很大的“御妹”一同杀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假如,洪宣娇是在天京城破之时战死,那么清军必然会有杀死她的记录,但是在历史的记载中,并没有此类记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天京城破之时,洪宣娇乔装成民妇,随着逃难的人群到了上海,之后又辗转随同洋传教士远渡美国,在美国旧金山一带开业行医,直至终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60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