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国内旅游意义深远的目的地,三大旅游景区景点:天安门广场、故宫、八达岭长城,非去不可。此外,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正是旅游赏秋好时节。推荐如下:
1、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处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同时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
2、故宫博物院 ( 5A景区 一级博物馆 )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建国70周年,让2019年10月旅游故宫,注定不凡,因为故宫及收藏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与典范。历史的沉淀,传承的积累,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无比骄傲。
3、北京八达岭长城旅游区 ( 世界遗产 风景名胜 )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4、喀纳斯景区 ( 5A景区 )
秋天的喀纳斯,它比哈利波特的世界更魔幻,比羚羊谷更凌厉深邃,比荷兰更清新秀美。10月的喀纳斯湖畔,山林犹如画屏,分布各异的林带呈现层次分明的颜色,烘托着山顶耀眼的雪白,投映在翡翠石般的喀纳斯湖面,形成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
这个时候的喀纳斯是一个纯金的时节,天高云淡,蓝天如洗,层林尽染,满目流金。翡翠股的湖泊,色彩随光线变幻,妖娆神秘。
5、南京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古称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栖霞红叶种类很多,尤以枫香为主,包括红枫、鸡爪槭、三角枫、羽毛枫、榉树、黄连木等,每到深秋,山中漫山红遍,犹如晚霞栖落,蔚为壮观。
扩展资料
去故宫旅游注意事项
1、来北京旅游的人很多,要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如果住在北京,必须带身份证。
2、第一次去时,建议找个专职导游,通过导游才能了解很多玄机,但是导游也赶时间,所以走的比较快,不能慢慢看。
3、如果去得话,不要忘了带上学生证、军人证、老年证等证件,这些证件在北京许多公园可都是相当有用的。 还有不要忘记带些食物、水以及相机,因为故宫里面的东西是相当昂贵的。
4、参观故宫不让带包,因此参观时最好不要带较大的包(外宾除外)。当然也可以将大包寄存。
5、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游览路线,以防时间不够以至于重点部位无法去。要想把故宫全游览一遍的花费两日的时间。
狼由一个或数个家族集合成一个大集团,过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对的,感情都很好,常会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终生厮守,彼此照顾极为体贴,这是动物里很少看到的。
大集团只在冬天组成;夏天多单独生活,或过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冬天时,由於小型动物躲起来冬眠,因此多猎食鹿类等大型动物;然而,猎杀大型动物时又非成群结队通力合作不可,so狼在冬天要组成较大的群体。
夏天因为要养育幼仔,自然由雌雄成对过著小家族生活,栖息在浓密的森林及深山中,很难被人们发现。
因此,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会组成大集团;只有生活於北方的狼才会组成大集团。一个狼群通常有4~8只,但也曾发现多达36只的大集团。
狩猎
狼群狩猎时会全体出动协力合作。在找寻猎物时多排成一纵队,以每小时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进。
狼追赶猎物时,可一追数十公里,将猎物驱赶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它们可以一直跟著猎物,直到猎物筋疲力尽时,才加以击杀。因此,狼是很有智慧、强健、勇敢的一种动物。
狩猎场
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猎的领域,并有狩猎专用的通道,这些通道有时长达100公里。
在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种猎物出没。狼群常在这些狩猎通道上巡逻,并在各处涂上由身体所分泌的臭液或粪便,作为自己领域的标记。这些狩猎场常会一代继承一代。
巢穴
狼以树洞、岩洞、草丛作为藏身和栖息的处所。在春天繁殖期,狼会再狩猎场附近筑造一些巢穴。筑巢多由雌狼负责,而由雄狼从旁协助。
狼如果在洞内筑巢,会先在内部铺些树枝,然后在铺上树叶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幼仔
在北美洲,狼多在5月生产。怀孕期为63天,一次可产3~6仔,最多纪录是14仔。
刚出生的幼狼,重400公克,眼睛要10天候才能张开。幼狼很像小狗,具有淡青色或污褐色的厚软毛,约4~8周即可断奶,然后由双亲为给半消化后再吐出来的肉。
2个多月大时,已经能跑出巢穴,3个月大时就能跟著狼群到处乱跑。此后,即开始学习狩猎的方法。
幼狼一岁大时,体型已长得像成狼一般大小了。2~3岁时便已成年。狼的寿命和狗差不多,约12~16年,但由人工饲养的狼可活到20年。
社会组织
在狼群里有复杂的社会组织,经过争斗后,以最强壮的一只雄狼当领袖,再和一只母狼形成一对领导者,负责巡逻领域边界,解决成员争端,并控制队伍的迁移。
社会秩序的最低层常是被逐出的分子,生活在队伍的边缘,吃狼群的剩余食物维生。
狼群的社会系统由很复杂的信号语言建立并维持。这种信号语言包括尾、耳、口及身体的许多动作即发声,显示每一份子的身分及情绪。例如,强者会翘起尾巴来瞪视弱者,而弱者则伏下耳朵,示出喉咙来。
http://wwwtxkdcom/printpageaspBoardID=54&ID=47041
狼的秘密
闻狼色变。狼真的可怕吗?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瑞典一们生物学家曾孤身深入狼窟,多年与狼为伍,在意大利对近百只狼进行了观察、试验和研究。他常常同狼一起嚎叫,并逐步懂得了狼的语言,揭开了狼群社会的秘密。
狼的最大特点是成群结队。狼惯于嗅探,确定邻居的情况,知道相互之间该如何相处。狼的嗅觉极其灵敏,不易受骗。它喜欢集体行动。一旦发现可猎取的动物,它们便成群出击。在大风呼啸的雪原上,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那是任何动物都难以匹敌的。有人曾亲眼看到几百公斤重的大熊被狼群追得走投无路,乱扑乱叫,最后群狼一拥而上,把它扯成碎片。在分食猎物时,狼各自贪婪地吞食,从不为争食而撕打。
在狼群中,只有一对狼享有最高的地位,它们就是狼群的首领。处于最高地位的公狼整天忙于维持狼群的安宁,平息争端,让好斗者受约束。而处于皇后地位的母狼,却是主宰狼群一切事务的总管。王位,是经过“竞选”斗争而得来的。它们常为争夺首领地位而血战一场。母狼之间的夺权斗争,甚至比公狼更为激烈。只是最有权威的“皇后”,才有做母亲的特权。所以,“皇后”总是严密地监视着其他母狼的恋爱生活,倘若哪只母狼与公狼发生交往,它就会被咬得鼻青脸肿。
“皇后”对求婚者极其温柔,从不挑剔,平时它同下级公狼发生暧昧关系,这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子女能得到这些公狼的照顾。只有发情期,为首的母狼才同地位最高的公狼交配。
狼的幼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出窝嬉戏了,并很快地学会了狼的语言。狼会扮鬼脸,高声嚎叫。狼的嚎叫声调有高低之分,构成了不同的联络信号,以此与正在进行捕猎的同伴保持联系。远离的狼也用嚎叫来告诉同伴,自己在哪里。狼还往往利用嚎叫显示集体的威力。它们常常聚在一起,象举行歌咏晚会一般的嚎叫不停。
自《广闻博录》(文史、科学知识小品)81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四、狼孩、熊孩、豹孩、鹿孩
印度“狼孩”拉穆已于1986年12月28日死去。世界上发现的“兽孩”已有50多个。有记录在案最早被发现的,是1344年在德国深山中的一个“狼孩”。除了由狼养大的“狼孩”以外,还有由其他动物抚养的各种“兽孩”。1761年,匈牙利有几位猎人在高山深穴里,发现了一个正在和几只小熊嬉戏的女“熊孩”。
1923年,印度猎人打死了一只母豹,发现豹穴里有两只小豹和一个五岁的“豹孩”。这个“豹孩”只会用四肢爬行,全身的皮肤由于磨擦而变得很厚,并且布满伤疤,看到鸡鸭时,就猛扑过去撕烂、生吞。
1975年,一个法国探险家在非洲的一个林区里,发现了一个长满黑发的“鹿孩”,他跟在鹿群的后面,四肢着地跑跳。
新西兰鹿的种类
目前,全新西兰的养鹿场达5000个以上。鹿的存栏数量达180万头,居世界第一。
新西兰的“鹿移民”包括欧洲赤鹿、北美赤鹿、梅花鹿、印度水鹿、东南亚黑鹿、南亚花鹿、欧洲天鹿、北美白尾鹿。欧洲赤鹿:1851年,第一批鹿被引到新西兰。那是来自欧洲的几只赤鹿;1923年,1000只欧洲赤鹿被引到新西兰,散放到南北两岛约50个地点。北美赤鹿:1870年,有人将北美赤鹿引到南岛的达尼丁;1905年3月,又有18只北美赤鹿引入。
梅花鹿:1885年,首批3只梅花鹿被引到达尼丁,但不久便没了音迅,也许被人射杀。第二批梅花鹿是1905年从英国的乌邦寺引入的。水鹿:1875年,一对水鹿从斯里兰卡引入,放养在卡那万,到1880年,因保护得当,达到30只。/黑鹿:1907年11月,被引进,放到罗托鲁瓦,但误认为是水鹿。花鹿:1867年,7只来自默尔本的花鹿被放到南岛奥塔戈,10年间发展为100只,但1890年―1910年之间,被定居者猎杀。天鹿:1860年―1910年期间,至少有24只被引种新西兰,到1980年,还有13个野生种群。北美白尾鹿:1901年,首批白尾鹿2雄、2雌放到塔卡卡山谷,未成功;1905年,又引来9只,来自美国新汉浦郡。
狼和鹿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坏蛋,鹿是人们怜爱的对象。这是我们在童话故事里了解到的狼和鹿,那么在现实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样各自地生存着呢?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这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与狗是亲属,外貌长得很像,只是狼的个儿比狗稍大些,体毛一般是灰**,有时产地不同,它的颜色也有差别。狼的身材较瘦,四条腿较长,尾巴拖在两条后腿当中,很少摆动,人们叫它木头尾巴。它的吻部较狗尖一些,嘴巴较阔,眼睛有点斜,耳朵直竖,看上去一副凶相,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
狼生性凶残、机警、多疑和狡猾,加上它的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十分敏锐,又成群结队地活动,所以在牧区常乘牧人疏忽的时候,窜入来咬杀或叼走羊。而且还会使用埋伏、围攻等方式,捕杀羊、鹿、狍和家禽等,甚至伤害人命。由于狼对人的危害很大,有的国家甚至用直升飞机来消灭狼群。但也有科学家认为,狼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由于狼善于捕猎黄羊和鹿群内的不健康个体,在客观上起着自然选择的效果。
狼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生活在山地。平原、森林和冻原地带,甚至高达5000米的山地都有,在开阔的原野上数量最多。平时单独或雌雄同栖,冬季常常集合成群,一般每群10多只在一起。
狼的毛皮可以制皮衣、褥和帽子等。
水鹿(Cervusnuicolor)Sambar
生境:中、低山山区的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林缘草坡。
捕食:用嘴啃食树叶、青草。
食物:多种植物的茎、叶、花、果。
体型:体长18~2米,尾长约24厘米。体重雌鹿约120千克。雄鹿180千克。
习性:喜群栖,常成对或3~5只结群。白天躺卧在高草丛中或林间休息,黑夜才出来活动。夜间活动时经常发出呼叫声,雨天活动更为频繁。生性机警,善于奔跑跳跃。喜欢在水中活动,常在在泥潭中泥浴,夏天尤其喜欢在水中活动,能轻松地游好几公里。有舔食盐土的习性。云南、海南等地驯养水鹿已有较长历史。
分类: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分布:云南各地山区。中国长江以南各地。
保护:中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麂(Muntiacusmuntjak)Indianmuntjac,Barkingdeer
生境:低海拔山区丘陵的森林、灌丛。
捕食:用嘴取食植物。
食物:植物嫩枝、叶、花、果实、农作物。
体型:体长约1米,尾长17~21厘米,体重25~30千克。
习性:孤独活动的动物,胆小谨慎,多在夜间或清晨、黄昏觅食,白天隐蔽在灌丛中休息。受惊时能发出极为响亮的类似狗吠的叫声。活动范围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时,无论跑多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原来的活动区域。繁殖力强,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产一仔,一岁达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制革原料。赤麂是中国南方主要狩猎动物。
分类: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分布:云南各地。中国东南、华南、西南地区。
保护:未列入保护动物名单。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它的体形匀称,体态优美,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在阳光下还会发出绚丽的光泽,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差不多,借以隐蔽自己。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故人们往往以为它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是其生存斗争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雄兽的旧角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脱落,再生长出新角。新角质地松脆,还没有骨化,外面蒙着一层棕**的天鹅绒状的皮,皮里密布着血管,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鹿茸。这时若不采茸,继续长到8月以后,鹿茸就逐渐骨质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渐脱落,整个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动脱落,重新长出鹿茸。
在鹿茸生长发育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其外部形态也随着发生变化。人们给各个生长阶段都起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野生的梅花鹿未经锯茸而脱掉骨质角称为脱掉“干杈子”或者脱掉“清枝”,饲养梅花鹿经过锯茸而脱下残留的骨质角称为“脱花盘”或“脱盘”。花盘脱落以后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迹,这种状态称为“老虎眼”。以后茸芽组织由四周皮部向内生长,与中间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状,称为“灯碗子”。此后,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组织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长,呈粉红色,初期时称为“拔桩”,生长至1.5—2厘米时称为“磨脐子”,再经过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长3—4厘米时称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干分生眉枝时,形状很象马鞍,称为“小鞍子”,当主干生长到比眉枝高出时称为“大鞍子”,再继续向上生长到一定高度又称为“小二杠”,当主干比眉枝高出6—7厘米时,其外表的形状恰似黄瓜,所以又称为“瓜角”。主干生出第2侧枝的初期称为“小嘴三杈”,生出第2侧枝的中期称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侧枝前在形态上表现出主干、眉枝和第2侧枝,共有3个杈,所以称为“三杈”。到第3侧枝分生之后则称为“四杈”。一般认为它可以最多生长到4—5个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说法。骨质化的稚角则称为“毛杠”,脱皮后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称为“清三杈“或“清四杈”。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河北兴隆,山东,山西太原、四川红原、江苏太湖、镇江、南京,上海,浙江杭州、安徽、广西、广东等地。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因为不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间的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它的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善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姿态优美潇洒,能在灌木丛中穿梭自如,或隐或现。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强,大部分时间结群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天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常为3—5只,多时可达20多只。在春季和夏季,群体主要是由雌兽和幼仔所组成,雄兽多单独活动。每年810月开始发情交配,雌兽发情时发出特有的求偶叫声,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而雄兽在求偶时则发出像老棉羊一样的“咩咩”叫声。繁殖期间雄兽饮食显著减少,性情变得粗暴、凶猛,为了争夺配偶,常常会发生角斗,头上的两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击的武器,这种“角斗”在鹿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只健壮的雄兽通常可以拥有10多只雌兽,在一个繁殖季节,雌兽可以多次发情,其发情周期为5天,一旦受孕后便不再发情。妊娠期为230天左右,产仔于翌年5—6月,一般每胎仅产1仔,也有少数为2仔。产下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也有白色的斑点,只需几个小时就能站立起来,第二天就可以随雌兽跑动。雌兽对幼仔非常爱护,觅食的时候自己要先走到林间草地上四处探望,确信没有任何危险后,才回到林中把幼仔带出来,一旦发现险情,它就会发出惊叫,带着幼仔飞奔逃进密林之中。哺乳期为2—3个月,4个月后幼仔便可以长到10公斤左右。15—3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
看你了,只要不喝隔夜茶,不喝凉茶,喝几次你自己来。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生产的茶叶便通过陆路及海运的方式远销各地。首先到达了日本和韩国,然后传到印度和中亚地区。在明清时期,又传到了阿拉伯增岛。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又远销至欧洲各国,很多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都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中国的共和中国的丝绸及磁器一样,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是茶的故乡,所以,中国人对茶真是再熟不过的了。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儒、道、释三教九流,还是挑夫贩夫,无不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俗语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内地人民这样,边疆少数民族也同样好茶。北方游牧民族好用奶茶,西藏人民喜用酥油茶,南方少数民族爱饮盐巴茶。可见,茶早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之用,可为饮、为药、为菜肴;茶之礼,上至宫廷茶仪,中至文人茶会、禅院茶宴,下至民间婚俗、节俗,无处不在。茶之法,自唐以降,代代完善,以至成为中央政权控制“番邦”的一大方略,曰“茶马互市”。
茶从中国飘洋过海,香溢五洲。现而今,人们发现,“茶之路”在沟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不比“丝稠之路”逊色。
过去饮茶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古人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陆羽和他的茶经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 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开元、天宝年间号称唐朝盛世,国家富强,域内安宁。但陆羽一出生便面临着种种不幸。据《新唐书<陆羽传>》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进入了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 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
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总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陆羽所创造的茶艺和茶道精神。煮茶过程不仅被陆羽艺术化,而且运用“五行”说强调煮茶应注意的水质、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制封存以待用,不使精华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败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离市之深井。煮茶讲究三沸,还要欣赏其波翻浪涌的美妙情景。保其华,观其色,品其味。
陆羽说:“天有万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食,食与酒皆精极”,也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要表现出高尚的审美追求。
茶俗 tea customs
自古中国就流传着许多与茶相关的民俗传说,千百年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有的故事,已经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而有些,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雷响茶和罐罐茶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的僳僳族有喝雷响茶的风习。其制法: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热饮用。
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的回族,饮茶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最奇特是喝罐罐茶。罐罐茶是用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煮茶时,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放在小火炉上沸腾时,放入茶叶五至八克,边煮边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这样经二至三分钟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成满,直至茶水再沸腾,即可倾汤入杯。由于茶汁浓,宜用小杯,当地人已习惯饮浓茶了。它具有“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的好处。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的来源
工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这种风气逐步演变到茶农、茶商的试茶评茶。由于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难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为很浓的小杯茶,这就是工夫茶的雏形。潮汕是鱼米之乡,人们喜欢饮浓茶,“小杯茶”也由茶商传入潮汕。日久天长,渐渐在茶具、茶叶和冲泡技术上越来越讲究,形成了独特的“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有一套玲珑剔透的袖珍茶具:称为茶室四宝的“玉书 ”(开水壶)、“潮汕炉”(烧火炉)、“孟臣罐”(紫砂茶壶)“若琛瓯”(小瓷杯),还有茶洗、茶盘等。用泉水,燃料用硬木烧成的炭,茶选高级的乌龙茶。
工夫茶的“冲功”;
工夫茶“冲功”最讲技巧。概括为洗洁器具、纳茶、冲点、割沫、淋壶、热杯、斟茶等法。即先洗洁器具,用开水把茶壶内外烫热。再放入茶叶,取粗者填壶底滴口处,细末在中间,再以粗的盖在上面。冲水时居高临下,俗称“高冲”,其动作要不急不缓,并做到三点头,俗称“凤凰吐水三点头”,表示对客人的敬意。见茶沫溢出壶面,提盖将沫割出。第一次冲泡的茶汤含有茶尘,倒掉不用;再取沸水沿壶边冲入,以免冲破“茶胆”;盖上盖后,再以热汤遍淋壶上,一为去其沫又为壶外加热,使茶的香气更浓。淋壶后烫杯。
水土米花茶
白族人家的子女从外地回家探亲,刚到家时,母亲会先熬出“水土茶”来让他们喝,以防止儿女水土不服。
水土茶的配料是:取一点院内的土,一点盐,再加上茶叶,再取近家的井水用砂罐偎十来分钟。这茶虽有些苦涩,但喝后能保出门人 回家后平安无事。儿女离家时,又要包上一小包故乡土、盐、茶,嘱咐他们到了异乡后用那里的水如法煨饮几天,以慢慢适应那里的水土。
以茶求婚
茶不仅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谈情说爱,讨亲嫁女也离不开茶。居住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小伙子,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姑娘会热情地给求亲的小伙子敬茶,如果茶汤内放有糖或蜂蜜等,就表示姑娘喜欢这门亲事;若茶汤又浓又苦,就说明姑娘不愿意。
又如:独龙族男青年看上了某姑娘,小伙子要请一个能说会道而有威望的已婚男子当媒人,媒人要提上茶壶、茶缸和茶叶到姑娘家,并以最快的动作,将茶壶灌上水,放在火塘上烧开,然后取出茶叶和茶缸,在姑娘家碗架上取出碗,姑娘的家人都会围坐在火塘边。
水一开,媒人就会把茶水倒在碗内,按姑娘家的辈份顺序每人放一碗。接着开始说婚事,说到深夜,茶水从热到冷,又从冷变热,姑娘家的人一个也不喝;说婚人第二天晚上又来,连续三个晚上,若茶水仍没有人喝,就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姑娘家的家人都喝了茶,这门亲事就成了,双方可约定时间举行订婚事宜。
茶馆与茶摊
茶馆与茶摊都是专门用来喝茶的。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茶馆的称呼多见於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
当今的茶馆大致可分为:
(一)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四川的盖碗茶和茶馆
四川是茶的故乡,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饮的盖碗茶。盖碗茶不但选用茉莉花茶、龙井等上品茶叶,而且盖碗和铜壶也别有讲究。如盖碗用的茶盖,一是茶沏好盖上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飘浮的泡沫;三是可用来凉茶(即将茶盖反扣倒入茶汁),便于快饮解渴,还有“茶船”用来托茶、端茶。这样,茶碗、茶盖、茶船托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另外烧水的壶选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强。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
音乐茶座
音乐茶座是既品茶又娱乐的文化场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过其正式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音乐茶座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为内容。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还可以在啜饮纳凉的同时,进行各种交流。
清 饮
这类饮茶风习在汉民族居住地区最常见。其方法是直接用开水冲沏茶叶,不用在茶汤中添加任何佐料,强调香真味贵,保持茶的“纯粹”和“本色”。既不像欧洲人那样匆匆忙忙,一饮而尽;也不像日本茶道循规蹈矩,而是趋向生活化和大众化,这就是汉民族饮茶的独特之道。而最能代表汉民族清饮雅赏风习的是细啜乌龙和缓品龙井了。啜乌龙用的若深瓯是一只很小的小杯,品茶时,先闻其香,觉清香扑鼻。接着倾茶汤入口,含在口中回旋,啜其味,顿觉舌有余甘。一旦茶入咽喉,啧啧回味,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如此再试三杯,令人怡情悦性。
品龙井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或白色瓷杯,用茶时先观茶姿、汤色,只见翠叶碧水,相映交辉。一旗一枪,簇立其间;再闻其香,觉清香四溢,沁人心肺;后赏其味,但觉一饮甘醇。饮过之后,回味甘甜,齿颊留芳。
倒勾茶与八宝茶
倒勾茶
湘西保靖、古丈、大庸一带向来出产名茶,如古丈毛尖、保靖岚针、大庸茗翠。这一带还有一种制法特殊的“倒勾茶”。当地山寨土家族人将翠绿青葱肥壮的茶叶摘下来,摊开晾干,叶片周围用小勾,均匀的将勾尖弯向叶柄,故称“倒勾茶”。再用滚水将茶叶倒在水里烫过,掏起后摊在竹席上晒干,使茶叶由绿色变成紫砂陶红色,扎好,盛入竹箩内盖严,吊在通风处便成了倒勾茶。
八宝茶
在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以“三炮台”碗泡“八宝茶”招待亲友。现代城市茶馆内饮八宝茶已很普遍,汉族人也渐渐沾染了这种饮茶习俗。所谓“三炮台”,其实就是习惯使用的连盖的茶碗和底座小碟三件头,西北人称为三炮台。用这种茶具泡茶,有盖可以保温,端起来喝茶又不烫手。至於所称的“八宝茶”,一般由毛尖、茯茶或普洱茶再加冰糖、红枣、桂圆、白葡萄干和包核杏等掺合在一起冲饮;又甜又香,还有滋补作用。
七轩茶
中国中部到南部地区流传着喝“七轩茶”的风俗习惯,尤以安徽省和苏州一带最为盛行。
所谓七轩茶,就是向不同姓氏的七户人家收集七种茶叶,其实按照古老的规矩,应该是向一百户人家收集茶叶,但由於一百户太多,所以才改为象征性的七户人家。据说让孩子喝下这些茶叶所泡出来的茶,便能终生保持身体健康。所以,父母长辈们通常会为孩子的健康举行七轩茶仪式;而且喝下这种茶后可以治疗胃病,不仅对小孩子有利,对大人也有益。据说,收集茶的时间选在立夏这天。
此外,还有一种“添盆”的仪式,就是在刚出生的孩子身边放置一张小茶几,茶几上是一个盆子,盆里放着鸡蛋(称喜果),还有龙眼肉、荔枝、花生、胡桃等,另加放一株葱、生姜、一团艾草、一碗清茶,旁边再置肥皂、小梳子、小刷子。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于烘育型绿茶,是中国名茶之一,产于安徽省歙县的黄山。素以香味馥郁,滋味醇甜而古今闻名。
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新安江上游;黄山在县境西北,为著名的风景区。这里山势雄伟,峭壁穿云,林木丛生,洞溪遍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层深厚而肥沃,地面腐殖物多。黄山毛峰茶树生长在海拔700—800米山间的荫蔽高湿自然环境里,天天在云蒸雾罩之中, 不受寒风烈日侵蚀。歙县种茶历史悠久。据《徽州府志》记载:“始之宋嘉,兴之明之隆庆。”早在300年前,黄 山毛峰就已闻名于世。
黄山毛峰采摘及时,加工精细。采摘期在“清明”至“谷雨”之间,特级茶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一级茶采摘初展一芽一叶和一穿二叶;二级茶采摘开展的一芽二叶和初展的一芽三叶;三级条采摘开展的一穿二叶和一穿三叶。采摘回的鲜茶,制作前要严格拣剔,剔去老叶、茎之后,摊晾,尔后进行加工。加工采取烘青绿茶的制法,要求严格,经过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规定,杀青要求鲜叶下锅,撒得开,翻得快,手势轻,使茶色均匀、杀青透彻。揉捻采取边炒边揉的方法,加以整条,不能把芽叶揉碎,白毫不能受损,条索卷曲紧实。烘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温度适当,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坏香味。黄山毛峰外形细嫩扁曲,白毫显露,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滑,芽叶肥壮、绿中徽黄。冲泡后,水色清澈明净,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鲜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麻姑绿茶
麻姑绿茶是江西省四大名茶之一,因茶树大多生长在八百至一千公尺的云雾山中,故又称“麻姑云雾茶”。
麻姑山位于江西南城县城西南约五公里处。麻姑绿茶产于此山的五郎坳一带。五郎坳地处麻姑山山巅,山上植被覆盖良好,气候温暖湿润。日光照射时间短,是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由于采制工艺精湛独到,制出的茶叶质地优良,冲泡后汤色翠绿。饮后齿颊留芳,令人心旷神恰。
关于麻姑绿茶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一麻姑仙女得道于此,常常在山间亲手采摘细嫩茶叶,用麻姑山仙泉“一杓之多”的泉水煮以待客。于是,后人称麻姑绿茶为“仙茶”。
顾渚紫笋茶
顾渚紫笋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
渚山坐落于长兴西北,东滨太湖,三面山峦连绵,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山下清泉长流,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生产紫笋茶创造了最理想条件。
顾渚紫笋茶是中国名茶中产制历史最悠久的品种唐人陆羽的《茶经》中已有所记载;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764年)湖州长兴的紫笋茶并被列为贡茶
第二品。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O4年),在顾渚山下就设有规模宏大的贡茶院,从事采制的夫役在旺产期达三万人;固定的制茶工人也有千余人,茶院内用于置“茶碓”的房屋达三十间,还有烘焙的工场百余所。此后,紫笋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革罢”,前后达六百年之久。
顾渚紫笋茶芽叶细嫩,叶芽相抱,紧裹如笋,色泽翠绿被毫,香 兰意之幽。冲泡后,茶汤色泽如茵,其味甘醇鲜美,有兰花之香。1979年,在浙江省名茶评议会上,顾渚紫笋茶被列为一类名茶;1986年,在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评选会上,顾渚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又称“鱼钩茶”、“雀舌茶”,产于贵州省都匀市,素以“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特色着称。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1982年6月,在全国名绿茶评比会上,名列全国第二。 都匀市是贵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首府,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市区东有东山,西邻龙山。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黄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四季气候怡人,年平均气温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到明代,都匀产的“鱼钩茶”、“雀舌茶”就列为“贡茶”。18世纪末,都匀毛尖开始出口行销国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奖。
都匀毛尖采用“清明”前后数天内刚长出的一叶或二叶来展开的叶片,要求叶片细小短薄,嫩绿匀齐。都匀毛尖茶经过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搓团提毫、及时焙干等四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成品毛尖茶芽尖细,呈条索状,白毫特多,色泽鲜绿,品质润秀,香气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辰州碣滩茶
辰州碣滩茶产于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县,因沅陵古时属辰州府管辖,此茶又源于沅陵县的碣滩山,故得名。碣滩茶早在唐代就以色、香、昧、形俱佳闻名,并被列为“贡茶”。
辰州碣滩茶锋苗油润,色泽翠绿,条匀紧实,银毫显露;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爽,叶底嫩匀,香味持久;冲水时,叶游杯中,三起三落,如鱼似虾,富有情趣。
辰州碣滩茶分为绿茶和毛尖两种。极品碣滩茶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它选料讲究,工艺严格,要求用一芽一叶初展,匀嫩一致的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须经过摊青、炒青、揉捻、整形和焙烘等五大工艺流程,十多道工序。其中“炒青”,“整形干燥”两道工序尤为讲究,要求炒锅干净,燃料用无烟木炭。杀青、揉制必须采用手工操作,这样可以保证成品茶的质量。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浙江杭州市西湖“龙井”而得名。它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外。
西湖既是游览胜地,又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这里产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到了宋朝,宝云山出产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杭州狮峰胡
公庙品饮龙井茶,赞不绝口,并以“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为题吟颂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假售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漫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龙井茶产地遍及西湖周围的群山,其中又以狮峰、龙井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葱郁,气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匀,特别在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营造出茶树生长发育特别需要的“天时地利”。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蒙顶茶
蒙顶茶,亦称“蒙顶甘露茶”,属于绿茶类,因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之顶,故名“蒙顶茶”。这种茶紧卷多毫,色泽翠绿,鲜嫩油润、香气清雅,味醇而甘;冲泡后汤色绿黄,透明清亮,饮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时,越发鲜醇,齿颊留香。
蒙山雄踞邛崃山脉,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山势巍峨,壑绝瀑悬;林木苍翠,云蒸雾漫。每年到初
春,烟雨蒙蒙,雨季达九个月,年降雨量约二千二百毫米。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所产之茶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条形细紧显毫,色泽碧绿光润;茶汤清亮、深泛绿、浅含黄,茶叶条条伸展开来,一芽一叶清晰可辨,具有高山茶的独特风格。
苏州花茶
江苏的苏州,浙江的金华和福建的福州,是中国花茶的三个著名产地。其中江苏苏州所产花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今,苏州花茶除销售全国各地外,还畅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花茶,又名“香片”、“熏花茶”、“窖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它以绿茶类的炒青、烘青、大方三种茶叶为原料,配以清香馥郁而又甜润的天然香花,经过工艺窖制而成。因花茶既有茶叶的清香爽口,又有鲜花的芬芳与甘醇, 故有“天香茶”之美称。苏州花茶主要品种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此外还有较少应市的桂花花茶、腊梅花茶、蕙兰花茶等品种。每个品种都各有特色,也为不同茶客所偏爱。
长期以来,苏州花茶的窖制,向以选料讲究、工艺精细,措施严谨而享有盛名。其原料主要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区提供,以春茶为主,经过筛、烘、簸、扇_拣,去芯末,剔老梗、黄片等道工序,精制成窖花用的“茶坯”。窖花均在茶花的收获时节进行。茶花大多属于“气质花”,香气会随着鲜花的开放挥发。
苏州花茶具有鲜、灵、爽、醇的独特风格,外形条索紧结而匀整,茶汤黄而澈,叶底嫩而柔,香气幽雅而不浮,味爽清冽,回味悠长,在品饮中能明显体现出鲜爽、灵快、浓郁的特点。1986年,在全国花茶、乌龙茶评选会上,苏州茶厂的一级、二级花茶被评为优质名茶。
福州花茶
福州花茶是精选优质烘青绿茶,配进香花经过窨制而成;茶、花并艳,秀丽天成,气香汁清,滋味清远醇和。
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一1861年)这里就开始大量生产,1933年前后为极盛时期。年产花茶达十五万担。当时,省内外各地茶商云集福州,生产和经营花茶的有八十余家。
福州花菜根据所用鲜花种类不同,可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玫。 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茉莉花茶品质最佳,花香浓烈,鲜灵持久;茶汤醇厚显香,汤色黄绿明亮,而且耐泡。此茶尤为中国北方广大消费者喜爱。
目前,茉莉花茶名品有:
1、茉莉大毫,原料选自高山,芽叶肥壮、多毫的大白茶良种,于首春茶芽初伸时采其毫芽,再配用伏天大暑前后采摘的优质茉莉花,经过七窨一提而成。1979年,在全国茉莉花茶评比会上,被评为最优茉莉花茶;
2、茉莉银毫,是六窨一提制成,为出口茉莉花茶的珍品;
3、茉莉春风,是经五窨一提制成,也是出口外销的优质花茶;
4、茉莉雀舌,芽尖细小似雀鸟之舌,故名,是花茶中的高档产品;
5、荣莉明前,因采用“清明”前采制的烘青绿茶,故也称“明前绿”,
6、茉莉龙团,茶叶外形紧结呈圆珠形,香味浓厚,特别耐泡,为茉莉花茶中的中级产品。
福州花茶,分别以绿茶或乌龙茶加不同的香花,经过拼和(依等级按比例配入茶坯和鲜花)、通花(即在适当温度时散热)、收堆、起花、烘干、提花等多道工序窨制而成
祁 红
祁红,即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夫红茶。它外形似条索而苗秀,甜香清新持久,滋味醇和隽厚。在国际最大的红茶市场----英国伦敦,“祁红”被列为“茶叶英豪”,享有“群芳最”的盛誉。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祁红曾获金质奖章和奖状。1980年,在全国轻工产品评奖会上,“祁红”特级、一级和二级,均荣获国家金质奖章;1986年,在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评选会上,“祁红”被评为名茶。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这里峰峦起伏,山势陡峭;高山密林成为分布在峡谷山梁和丘陵山坡上茶园的天然屏障。祁门产的茶在唐代/ca>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