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刽子手》主题思想是崇扬西班牙人民反抗侵略、宁死不做亡国奴的英雄主义精神。
面对法国侵略者的统治,西班牙人民在莱加奈斯侯爵大人的带领下进行起义,可惜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失败。
为了惩罚莱加奈斯侯爵的背叛,法国将军下令绞死他的全家。后来虽然听下属的劝解改变主意,却想到了一个更加无人性的作法。
如果莱加奈斯侯爵让他儿子亲自动手杀死亲人,那么可以免除行使刑罚者的性命,用以让莱加奈斯侯爵能够延续香火。
这个残酷的重任,经过一番波折,落在了莱加奈斯侯爵的大儿子朱阿尼托身上。虽然苟延残喘下来,可怜的朱阿尼托,却要承受亲手斩杀亲人的残忍痛苦。
就像小说所说,除了死亡,朱阿尼托此生都无法得到心灵的安宁。
主题思想提取技巧:
1、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
弄清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就等于弄清了文章的写作核心,明确了主题所依附的对象。
2、要善于寻找段落的中心。
如果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段落中心句加以勾画与提炼,就能快速把握全文的内容,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3、要善于划分文章的层次。
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散落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之中,因此,有的文章读者可能很难直接找到其主题思想。这时,抓住文章的起承转合,进行层次的划分,便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
4、要善于知人论世。
这些作品的诞生,往往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特殊的人生体验。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
与中国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精神不同,欧洲一直讲究贵族政治、贵族精神和贵族统治。在欧洲的历史当中往往是推翻了这个国王又赢回另外一个在外地的王子来做国王,并没有哪个人想到自己取而代之的。这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欧洲贵族的素质相对普通欧洲人更高有关系。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一典型的欧洲贵族,她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她的母亲是皇后兼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及匈牙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她并没有把聪明用在学习上,反而时常的用聪明才智来逃课,这导致她的法语说得非常烂,乃至于她的德语也说得一塌糊涂。
不过这只是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而已,1766年,11岁的玛丽就被法国王室求婚。因为欧洲有着王室之间互相通婚的传统,所以这桩婚姻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准确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联姻,本来应该是她的年纪更大的姐姐去与法国王室成婚的,但是她的姐姐要么已经嫁出去了,要么生病去世了,所以只有把11岁的玛丽拿了出来。
法国王室为她找的丈夫是法国的太子,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也就是后面的路易十六,这时候的她成为了法国的太子妃。不过太子妃没当多久,玛丽就升职为皇后了——因为路易十五去世了,路易十六继承了路易十五的职位,成为了法国新的皇帝。但是这个时候的法国已经是真正的多事之秋。
路易十五在世的时候,法国就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他们对于宗教思想统治下的法国十分的不满,并且发表了一些列的文章来呼唤人们反抗这种落后的政治,主张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路易十五毕竟比较老辣,还能够应对这些人的作用。
但是路易十六是个软弱、善良的人,他在跟自己老婆玛丽说话的时候都不敢大声的呵斥她,跟不用说对付比玛丽更难缠的反对派分子了。由于国库空虚,路易十六准备召开“三级会议”,向市民、商人等底层阶级加税。但是在会议上的投票结果却拒绝了国王加税的建议,路易十六不顾舆论压力,强行加税。
这激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在1789年与路易十六爆发了战争,这时候可怜而不幸的玛丽与路易十六都被法国人抓住了。作为一个贵族,玛丽和路易十六并没有做什么违背规矩的事情,但是作为皇帝和皇后,法国既然被搞乱了,他们肯定要付出代价。
34岁的玛丽选择与自己软弱的丈夫共同面对这场灾难。当时有很多出身贵族的人加入反抗者的队伍以保存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但是玛丽拒绝了。她作为一个本来只需要专心享乐的皇后,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反抗者周旋,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所说,''她是当时凡尔赛中唯一的男子汉''。
这也更加激怒了反抗者,他们认为玛丽是“魔女”、“*妇”,最终人们要求处死路易十六和玛丽。1793年,玛丽和路易十六被一起送上了断头台。她被推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虽然她被人押着,但她还是艰难地向刽子手道歉:“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临死前还保持着贵族风范的她被历史上的很多人记住,也有很多知名人士认为路易十六和玛丽根本就不该承受这样的罪过,但是当时的法国人需要几个替罪羊来为国家的失败负责,玛丽和路易十六无疑是最佳目标。所以最终玛丽还是被处死了。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写有《巴尔萨摩男爵》、《王后的项链》以及《红屋骑士》三部作品,被称为“法国革命三部曲”。在这三本书中,详细的描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人生的三个阶段。
玛丽王后全名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公主。1766年,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求婚。但直到1770年,玛丽14岁时才得以踏上法国国土,出嫁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因此成了法国王后。但这位新王后并不怎么称职,政治上毫无建树,反而热衷于舞会、时装这些和政治毫无关系的奢侈事情,因而开销甚大以至于有了“赤字夫人”这一称号。
可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玛丽王后反倒突然变得比丈夫路易十六还有主见。她不仅支持国王拒绝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请求,而且还试图借助奥地利军队压制法国内部的资产阶级革命。此时的玛丽王后,拿出了她作为一个王后所有的骄傲。
不过即便玛丽王后当时的行为受到千夫所指,但却还是有一些人站在了她这边,最著名的就是法国大作家雨果。但玛丽王后的骄傲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顽固,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坏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夫妇曾试图逃脱到外国,但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玛丽王后曾暗中寻求法国旧贵族的帮助,但却都被果断的拒绝了。那些法国曾经的贵族们,不仅不出手帮助玛丽夫妇,甚至还落井下石,试图用路易十六的头来换取赎金,其中甚至包括国王的弟弟。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最后走投无路的玛丽只好借助奥地利之手镇压国内革命。
玛丽王后以泄露军事秘密为代价,争取奥地利的援手。但玛丽的卖国行为却适得其反,最终激起了巴黎人民的起义。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路易十六和玛丽被囚禁了起来,经过一番审判,最终被推向了断头台。
而就在玛丽被送上断头台执行死刑时,这位时尚、高傲的王后,却一不小心踩了刽子手一脚。这时玛丽王后说了一句话:“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你瞧,玛丽王后到死依然保持着她贵族的骄傲。
不过曾有人质疑这件事儿,认为是虚传。理由是,当时被砍头的人都是被绑着并且嘴巴堵着的。但画家大卫的一幅铅笔速写证明,这种推测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玛丽王后只是被绑着,并没有被堵上嘴巴。
而且当时刽子手桑松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那些大人物临死前的台词,这句话连同罗兰夫人那句“自由,以汝之名造恶无数”都是当时有名的临死遗言。
玛丽王后被推上断头台时38岁,她死后被扔到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玛丽,作为一个女性,她曾经时尚、美丽且高贵过,只是碰上了社会制度变革的时代,最终不可避免的被推向了断头台。也许她曾经极度的奢侈消费过,但这并不能作为法兰西帝国灭亡的主因。
因为法国曾和奥地利多次战争,虽然路易十五时打败了奥地利,但由于外交的失败导致了法国人民对奥地利的憎恶。和中国的杨贵妃一样,这位来自奥地利的王后最后成了阶级斗争的替罪羊,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传达出来的东西会引发思考,假期的时候也有被推荐读《欧也妮•葛朗台》,但因为一些原因最后没来得及读。这次读《刽子手》,有一些新的想法,会涉及到一个贵族精神的概念。
《刽子手》讲述的是西班牙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西班牙莱加奈斯侯爵一家反抗法国入侵的故事,残暴的法国入侵者提出要想保留家族血脉,就必须让赦免的儿子替代刽子手,向侯爵一家行刑。这是一个有悖于人性和人伦的要求,带来的的是一种越过肉体,精神上的痛苦。而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高贵的一家子在面对灾难时,表现出来的从容不迫,大义凛然。他们的精神面貌平静到不能再平静。作为贵族,他们选择砍头这一酷刑作为贵族有尊严的死法,而不要绞刑。玛努埃尔仅八岁,还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孩子,但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责备哭泣的姐姐,鼓励行刑处死他们一家的哥哥,在断头台上,我似乎可以看见一个那么美好的孩子不断调整姿势,然后说出一句让我忍不住想掉眼泪的话,‘’我这样行不行?‘’他的这种气度来自本身的教养和教育。玛丽塔吉面对灾难她处于本能的哭起来,但在面对死亡,她说她难过的是他们就要离开,只剩胡安尼托一人,那是怎样的不幸啊?这是一个看似软弱,实则多感,骨子里透着坚强的姑娘。而老莱加奈斯侯爵作为一家之主,精神支柱,舍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个倒在自己面前,他向他的儿子请求一死,给予他父亲的祝福,侯爵的原谅。侯爵夫人表现出一种勇敢而深厚的母爱,她看见儿子杀死自己亲人的痛苦,她深知他已无力承受,最终她不在乎死亡的形式,撞死在岩石上。胡安尼托被迫成为一个刽子手,他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最终他也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我不得不说一个人,克拉拉,我太喜欢她,尽管她放走维克多,从而引发了这场灾难,有人说她太不分轻重,但是这是多么敢爱敢恨的姑娘,也许没有战争,她和维克多会成为恋人,尽管结局维克多求情成功,以嫁给他为条件可以免她一死,但是克拉拉决然赴死,第一个走向断头台,向维克多投来蔑视的目光,她有自己的感情,但在特定的场合下,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坚持自己的原则。
巴尔扎克有一种浓郁的贵族情节,这是他为什么身为法国人,却如此称赞西班牙贵族的很大原因。什么是贵族?中国人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有关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甚至是一个蔑视词。贵不等于富,如果说富体现的是物质方面的,那么贵就是精神方面了。而真正的贵族骨子里渗透着担当,培养贵族不是培养如何享受,中国所谓的贵族学校,攀比成风,拜金至上,贵族不是养尊处优,贵族精神更不是暴发户精神,这是一种修养,尊严,风度,优雅,是一种责任担当,有着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意志。英国贵族历经万代,不单单只是血统的原因,他们受国民尊敬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中国,历代政权更替频繁,无法保证血统的延续,再加上受儒家思想(孔子云,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影响,最重要的是国家政体的不同,国情不同,所以对贵族的理解会有偏差。
我们也说并不是只有贵族才有这种精神,有的平民一样拥有,这不是特权,而是一种大家都要为之努力的力量。贵族精神的对立从来不是平民意识,而是奴隶精神。因为贵族精神要素的主要来源在于,俯身而下,对平民的同情和关怀,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我想首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不管你是不是贵族,我想拥有贵族精神要更重要的多。
第一次写,还请多多指教(๑• •๑)
文:逆风的小草
像刽子手的学徒一样嚣张。 ——法国谚语
说起刽子手这个职业,大家想必都会略有耳闻,也都知道是一个专门处决人犯的差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近代 社会 后,处决人犯的主要手段是枪毙,由法警或者宪兵执行,就是一份正常的职业和工作,并没有十分特殊的地方。
我们将 历史 画卷往前翻,进入封建 社会 探秘刽子手职业,就会发现这个职业非常不简单。如果我们拿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很多人会觉得古代的刽子手真是一份“好工作”,因为“钱多、事少、离家近”。
现在代 社会 “钱多”的职业,要么都在刑罚里写着,要么“累成狗,风险高”,要么“家里有矿或者权势熏天”……总之,普通人想赚些钱十分不易,如果一个男人赚钱能力超强,那么他几乎什么都不用愁了,起码娶个漂亮的老婆是比较容易。
当下普通人能月入过万都很不容易,普通人月入几万更是极少数人。如果在古代,普通人更是想都不敢想,但有一个职业却是例外,那就是刽子手。 古时的刽子手,无论中外都是十分赚钱的职业。
中世纪的法国不给刽子手发工资,但是却给予他们一项特殊的权力——收税(刽子手可以派出学徒从所有的商贩、行人那里合法收税)。这是因为古代西方的文化里认为刽子手是替人类斩杀人间败类,活着的所有人应该心存感恩,给予他们报酬。
想想就会知道,这项权力能给刽子手们带来多少财富,这也是为什么法语里会有“像刽子手的学徒一样嚣张”的谚语。
古代中国的刽子手收入也是十分可观,如果看过莫言先生的《檀香刑》,就会对其中的一个人物有印象,这个人就是刽子手赵老甲,他干了一辈子“杀人”的差事,金盆洗手后回到家乡,靠着合法收入一跃成为了当地首富。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刽子手这么赚钱,一定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人生赢家,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你可能真的想错了,古代的刽子手职业并不是一份“好工作”, 守着“金山银山”却也过不上幸福的生活,甚至连讨个老婆都很困难。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刽子手的人生境遇也迥然不同。中世纪西方的刽子手是一个“肥差”,更是普通人实现财富逆袭的绝佳机会,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因为斩杀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而闻名中外的刽子手桑松为了得到这个职业,上下打点花了整整六千法郎(在十七世纪,这个数字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中国古代的刽子手却是普通人迫不得已才会去干的职业。
还有同样是赚取灰色收入,中外刽子手的手段也不相同,外国刽子手收取的是被害人家属的贿赂,这样在执行死刑的时候,可以让犯人死得慢些,受的折磨多些,痛苦大些。中国刽子手收取的却是受刑人家属的钱,这样执行刑罚的时候,可以让犯人死得痛快些,少受罪。
但无论有多少差异,待遇超级优厚却是共同点。当上刽子手,钱好赚:合法没风险。差事也不难办:手起刀落,犯人毫无还手之力,但为什么说它并不是一份好职业呢?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的刽子手。
经过查证,刽子手这个职业正式形成是在秦汉时期,秦朝的时候刽子手的收入主要是微薄的工资,秦时尊崇法家思想,依“法”治国,刽子手基本上没什么灰色收入,这份职业也没人稀罕。到了西汉,刽子手除了正常工资,开始有灰色收入,朝廷也默认了这个潜规则,毕竟那时候已经是“人治”为主了。
刽子手的黑钱越收越多(不给黑钱,刽子手会让犯人死得难看又痛苦),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所以到隋朝一度废止了这个职业,但一“废”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唐初的时候又重新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民国建立后逐渐消失。
刽子手到了清朝的时候,收入已经十分可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认为刽子手生前大量斩首犯人,必定有损阴德,所以提高了他们的补贴作为补偿,清末时处决一名犯人给予1块银元的补贴,加上其他收入,斩杀一名犯人差不多有4块银元的收入,而当时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花费才1块半,很少有超过两块的,这简直是发横财,古时刽子手中的顶级高手就是凌迟的执行者,要让犯人在千刀万剐后死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刽子手们不缺钱花,但是很多人却难以讨来老婆,长寿的人也不多。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非常迷信,多少都相信鬼神,看重生死。刽子手是一个专门杀人的职业,古人认为有损阴德,会给人带来晦气,所以,很多正经人家是不会将女儿嫁给刽子手的。
朝廷虽然给以刽子手丰厚的物质报酬,却打压他们的 社会 地位,规定刽子手和衙役、捕快一样,属于贱民,被看做是绝对的下等人。
虽然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钱不是万能的,如果连尊严都没有,要那么多钱也没用,所以,古时愿意做刽子手的人并不多,做刽子手的人很多也是迫于生计,或者出于无奈,而普通人家也绝不愿意与刽子手成为亲家,正经姑娘也看不起刽子手。出于这样的原因,古时的刽子手绝大多数有钱也讨不来老婆,只能孤独到老,凄惨死去。
所以说,人生两全其美,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普通人古时实现衣食无忧路径不多,相比“十年寒窗苦,考取功名”,做刽子手要容易得多,但是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
汉语中的"刽子手"一词,也可以用来骂人,当作"残忍"或是"作恶多端"的意思,可见中国文化里对刽子手的痛恶,但刽子手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因为这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职业,很多人当了并不一定合格。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酷刑是很多的,每一项酷刑都有具体的要求,而要达到执行要求,除了需要勤学苦练,更是需要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这些技巧是具有相当技术含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凌迟。凌迟按照规定,是要割上三千六百刀的,但是具体执行的时候,却很少有刽子手能够做到,有史记载的也就明朝大太监刘瑾比较倒霉,碰上了一个顶级执行者,被活剐了三千多刀。
古代的杀人,绝对是百分之二百技术难度超高的职业,优秀选手也很少。古代最常见的砍头算是技术含量最低的“处斩”了,但如果想做好也没有那么容易。
1626年,法国一名被宣判有罪的犯人为了赎罪,毛遂自荐要当处决查莱斯伯爵的刽子手,结果这家伙砍了29刀才将伯爵砍死,我想伯爵死前是极度绝望的,心里对这个刽子手也是极度愤恨的。
如果刽子手想收取灰色收入,那就更要掌握好技术,古时人们都不希望“死无全尸”,即使被处斩,也希望收尸时能全身下葬,所以家属希望刽子手下手的时候不要太狠,最好头部和身体不要彻底砍断,这样家属来收殓遗体的时候就可以请人把尸体给缝合,能够完整下葬。
刽子手如果技术不到位,是无法完成家属的要求,自然也就难以拿到黑钱。拿不到钱还是小事,引起怨愤才是大事,在这种时候,杀人不仅仅是关乎技巧高低的事情,而是上升到人品、道德的高度了,名誉受损后就难以在 社会 上立足了。
在古代,刽子手这个职业也是有行业壁垒的,一般人还真当不上。高难度刑罚的刽子手都是家族产业,子承父业(刽子手虽然不好讨老婆,但是顶级的还是不愁娶妻)代代相传。一般刑罚的刽子手也是需要先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在这一行,有个说法叫“想杀人,先杀猪”,就是说想当刽子手,必须先当屠夫来练练手,胆量有了之后接下来就是练习技巧。
一个人成为职业刽子手前,练习使用的瓜果蔬菜至少可以让你吃2年也吃不完,据说每天要劈大约800个瓜。另外,当刽子手还必须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喜欢杀人(极个别变态例外),况且在世人都相信鬼神、因果报应的古代,杀一个无冤无仇的人,估计一辈子都在害怕他阴魂不散,活在阴影里。
看来,自古赚钱都不容易,也没有人能够轻易成功,普通人走向幸福没有捷径,只有在正道上拼命拼搏,才有逆袭的一丝希望。
刽子手行业奉为祖师爷有樊哙、张飞和魏征。樊哙、张飞发达之前都是屠夫,魏征是因为梦见“泾河小龙王”,自古生死都是大事,刽子手行刑前都会敬拜天地,还要装神弄鬼一番以抵挡怨气。
在今天看来,刽子手也就是一份正当的普通职业罢了。但在古代,人们心中敬畏天地,看重生死,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他们认为刽子手却是一份“下贱”的职业,即使收入丰厚,也很少有人愿意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