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柄手雷土名叫啥?

木柄手雷土名叫啥?,第1张

木柄手雷土名手榴弹

67式木柄手榴弹是60年代中期研制的,1967年完成设计定型。是在63式木柄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便于大批量生产;缺点是全弹质量过大,体积过大,破片数量较少。

我们在游戏中看到的手雷威力是经过了大幅度削弱的,看到手雷扔过来,然后稍微跑开一点就没事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以手雷为圆心,爆炸半径可以达到30米。国外的测试节目在进行测试的时候,甚至有的碎片飞出了50米的距离。其实这才是手雷的威力。目前市面上模仿手雷伤害模仿的比较好的游戏莫过于逃离塔可夫了。

现实生活中的手雷分为进攻性手雷和防御性手雷。一般来说防御性手雷弹体更加沉重,同时杀伤效果也更好。防御性手榴弹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破片杀伤敌人。当手榴弹的保险销被拔出是,手榴弹就已经启动了。当拨片弹出后,引信点燃延时火药。3-4秒之后,手榴弹会爆炸。炸药产生的冲击波将手榴弹的弹体直接弹出。这些金属碎片会飞向四面八方。而且速度非常快,遇到手榴弹时,最好的躲避方法还是寻找可靠的掩体,如果实在是找不到靠谱的掩体,请迅速卧倒,同时用手肘撑起身体,不要让腹部着地。最好能够捂住耳朵。

而进攻型手榴弹主要依靠冲击波杀伤敌人。破片当然也有,只不过效果要弱很多。不要小看冲击波,在战场上很多士兵都死于炸弹爆炸时带来的冲击波。因为冲击波而阵亡的士兵,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内脏已经破裂。不过论杀伤威力而言,进攻型手榴弹还是弱于防御性手榴弹。

自从火药在历史当中出现之后,热武器也就逐渐的被人们所研究出来,并且逐步的替代了冷兵器在战争当中的主要位置。而在这些杀伤力极大的热武器当中,运用最多并且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手雷。因为手雷它的体型非常的小巧,利于这些士兵随身携带,并且它的操作也是十分简单,而且打击能力又是特别的强大,能够群体伤害敌军,并且还能够毁坏敌人的一些军事设备,所以说就目前而言,手雷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 

人们对于战场上的各种作战情况需求的不同,对于手雷的研制种类也逐渐的复杂,钢珠手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由于它的外部镶嵌了多达几千颗的钢珠,在手雷爆炸的一瞬间,这些钢珠就会被强大的冲击力一瞬间爆发出去,对方圆五十米之内形成无差别打击。而且在此的过程当中。敌军的防弹衣甚至是头盔,都会被这些金属弹片以及钢珠瞬间打成废品。

由于珍珠手雷的是由钢珠制造而成,每个钢珠的体积和重量都几乎无异,在爆炸的瞬间,每个钢珠会以原有的初速度高速运行,空气阻力相对于钢珠来说比较小,而且钢珠很圆滑,运动速度更快。如果爆炸,是很难躲避开来,这么优秀的手雷缺点就是制作成本太高,不利于大批量生产。

珍珠手雷可以称为世界上造型最美的手雷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反人类武器,如果珍珠手雷的制造技术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将不堪设想。

手榴弹一般的来说是要拉发火弦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手榴弹炳的安全冒拧开,掏出拉火弦,将拉火弦上的钢圈套入小手指,然后投掷出去。如果需要延时爆炸的话需要先拉火弦然后延迟几秒投出。不同的手榴弹在训练手册中有相关的说明。

但总体上说来手榴弹不拉弦不会爆炸。

如果换做手雷就更有意思了。

手雷是一款重要的步兵武器,各国也都在倾力研制。对于手雷弹的安全性质来说手雷还是安全的。

手雷的引信在引信机构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分支。其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引信安全,启动和自毁。

就安全来说通过特殊设计的手雷安全保障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仅仅是通过延时引信也是不能保障手雷手的自身安全的。先说下典型手雷的击发过程:

1握住弹片2拔下保险销3投掷4弹片弹出击针撞击火冒5延时间药柱点燃6延时药柱烧尽引燃主状态——爆炸

这是一个手雷基本爆炸过程。从安全性来说只要弹片不弹出击针就不会撞击火冒最终手雷就不会爆炸。

然而问题就出现在延时药柱上了。药柱的燃烧时间大约是5秒左右,有足够的时间让敌人拾起来手雷再扔回去。基本不扔回来,那么在上坡的进攻路线中手雷也有可能沿着山坡或建筑物的斜坡滚落回来。对投弹者造成安全隐患。

于是在进攻型手雷上又安装了碰撞引信。确保手雷在落地的一瞬间就爆炸。那么问题又来了手雷如果落地的时候落在了软软的物体上碰撞引信没有动作怎么办?这时候延时引信还在工作中,确保了在延时引信工作结束后手雷一定会爆炸。

问题又来了,如果投弹的时候手雷遛手了掉在投弹者身边立刻爆炸岂不是更不安全?这样第三套引信机构——跌落安全锁又起作用了,较轻的坠落会使一个簧片弹出隔离开击针和火冒。这样以来手雷会彻底失效保障投弹手的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94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