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刺激公螳螂,确保公螳螂的精液持续注入母螳螂体内。
原来,公螳螂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心在头部,一旦公螳螂丢掉了脑袋,随之也就失去了抑制机能,没有头的公螳螂躯体内的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使母螳螂卵子受精。
母螳螂一边交配,一边从公螳螂的的头往尾部咬去,一直吃到公螳螂的腹部为止,这时,母螳螂不仅吃饱了,而且体内卵子也充分受精了,可以把获得丰富营养的卵子产下来。
扩展资料
每年7~10月为螳螂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厉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
这种生活中的行为,被解释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经节可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它的侧向运动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运动,因此,雌性猎食雄性常先吃头,这样可破坏雄性的咽下神经节,有利于双方接触成功;
另外,有人认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时雌虫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现,还有人认为,雌吃雄是为雌性腹内卵子的早熟补充营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雄蝗螂能把握时机与雌性迅速完成交配过程,也可幸免于难。
从以上种种解释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由雌性担负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
人民网_组图:残酷生死爱 雌螳螂“吃夫”全过程
昆虫记螳螂捕食概括内容
讲了螳螂的“美好”名声、优雅外形、残忍习性、较好饲养、螳螂猎食、螳螂产卵、螳螂出生等方面的内容,重点介绍了其捕食过程和残忍习性。
⑴捕食:猎物移动到螳螂的捕食范围内的时候,螳螂会有反应。首先是头转到猎物的方向,紧紧盯住猎物。之后前足(爪子)收紧,重心后移,视线不离猎物。等到最佳时机,螳螂会以极快的速度将猎物捕获,将爪子刺刺进猎物身体,紧紧抓住,并啃食起来。
⑵残忍习性:专吃活食,昆虫界和平居民的老虎。力大无穷,嗜肉成性,凶神恶煞的刽子手。雌螳螂肚子有卵里,越发残忍反常。雌螳螂间互相挑衅,撕咬,甚至吃掉对方。结婚交配完的当天,或第二天,一口口吃掉。七次求婚一只雌螳螂竟然接受了七次求婚,七次吃掉了雄螳螂
因为处于中度饥饿状态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
经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
扩展资料
螳螂生物学特性: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 成虫期,每年7~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
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由雌性担负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
-性食同类
-螳螂
母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丈夫呢?有以下4点原因:
一:母螳螂交配后饥饿感大增吃掉自己的丈夫补充体能。、
母螳螂与丈夫交尾过程中,会相互拥抱纠缠在一起。这个过程消耗了母螳螂大量的体能。又加上野外食物匮乏的情况下,母螳螂的食物量不能满足以及营养不充足,饥饿感会大大增加。
螳螂只是昆虫而已,并无智慧和道德感。母螳螂本身攻击力便强,体型又大,处于饥饿的生存本能下。面对眼前这个体型弱小,又被掏空身体极度虚弱的丈夫。难免会动了歪心思。
这时候母螳螂就地取材吃掉丈夫。1是可以填饱肚子补充体能,消除饥饿感。2是不用另外寻找食物。省下体能,负责造卵鞘。3是避免饿肚子被鸟类天敌等捕食,一举三得。
母螳螂这种行为,其实也体现了物种间,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是有利于螳螂种群的总体生存发展繁衍的。毕竟能留存更强壮的母螳螂,以及数量更多的后代,也避免了近亲繁殖。是很聪明智慧的,虽然公螳螂可能并不知道献身的这么伟大。
二:母螳螂吃掉丈夫,身体会分泌激素刺激更多排卵,后代成活率更高。
一方面,由于公螳螂咽下神经节会分泌一种激素。可以促使公螳螂侧向运动和腹部外生殖器抱握运动。换句话说,母螳螂啃食丈夫头部,会加速激素分泌让交配进行得更顺利。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生物学家认为:母螳螂吃掉丈夫,会让雌性腹内卵子早熟并及时补充营养,也让后代数量更多成活率也更高一点。是有利于螳螂种群后代繁衍的自然行为。
而母螳螂这种行为,是千百年来进化的结果。也是为了保持螳螂种群优势下的物竞天择。
三:母螳螂交配后吃掉丈夫,是螳螂物种的行为和习性。
大自然中雌食用雄性的情况屡屡发生,并非只有母螳螂会这样。比如蜘蛛等也会发生。多是在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相互关联下诞生的。
根据遗传学,行为习惯和习性会被写进基因,从而影响着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并有概率遗传继承一部分共同的习性。
那母螳螂食夫这种习性,是否受螳螂种群的遗传基因影响?我认为是有关系的,不然大自然不会出现这么多相同的行为。
四:交配期间不论昆虫还是动物,领地意识都非常强烈,表现为攻击性强,这也可能是母螳螂吃掉丈夫的原因之一
有人认为母螳螂不信任公螳螂,导致母螳螂吃掉临时配偶。是母螳螂感觉受到了耻辱。这是一种人格化表述,并没有切实证据证明。螳螂只是一种简单的肢节昆虫,并不会有复杂的人类情感。所以没有信任一说是无稽之谈。
不过许多动物或者昆虫有领地意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螳螂也具有领地意识,特别在交配求偶期间会更加明显强烈。
一旦有陌生生物进入母螳螂的领地范围,它会举起两把大刀般的前肢,对进入领地的陌生物种进行炫耀驱赶甚至吃掉。其中便包括公螳螂在内。
公螳螂会试图使用武力迫使母螳螂完成交配,这在人类看来像是一种求偶仪式。交战一般在12小时之内取决出胜负。如果母螳螂赢得了战斗。它会吃掉进入领地的胸膛。如果公螳螂获胜。交配会得以完成。但30%会死于感觉被侵犯领地的母螳螂之口。
总的来说无论从饥饿繁殖遗传领地意识角度上看,母螳螂食夫的行为,都像是一场只为自己考虑不顾丈夫感受的“田园女拳秀”,但事实上,螳螂能进化出这种独特的习性,还是与保持自身种群优势,能够良性繁衍有关的,这只是螳螂独特的生存方式而已。
还有人说只是雄螳螂被累坏了,没有还手能力而已。我觉得反正不要说最毒妇人心了,母螳螂是证明不了的。对此你怎么认为呢?
两个星期吃掉七个丈夫描述的是螳螂。
这个出自《昆虫记》:
瘦弱的雄螳螂鼓起勇气,挺起胸,歪着脑袋,深情地凝望着未婚妻,久久不动。在得到默许的暗号后,它凑上前去,展开翅膀抖动起来,接下来是一个漫长而美好的婚礼。
然而,在交配完的当天,最晚在第二天,雌螳螂就像对待蝗虫一样把新郎官一口一口吃掉了。我又把第二只雄螳螂放了进去,雌螳螂休息片刻,欣然接受了第二任丈夫的求婚,同样在交配之后把它吃光了。在两个星期里,我惊讶地看到一只雌螳螂竟然接受了七次求婚,吃掉了七个丈夫!
是作者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起来情趣盎然。堪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在真实记录和描写昆虫生活的同时,还渗透着法布尔对人类的思考。
书中的昆虫:
1、两个星期吃掉七个丈夫(螳螂)
2、在地下潜伏四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星期(蝉)
3、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蜘蛛)
4、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螳螂)
5、残暴的掠夺者(蚂蚁)
6、看似笨拙,竟是个能工巧匠(圣甲虫)
7、看似恶毒,却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朗格多克蝎)
8、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切叶蜂)
9、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杨柳天牛)
10、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小甲虫)
螳螂为什么吃掉自己的配偶原因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其中求婚方面是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时雌虫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现。
另外雌吃雄是为雌性腹内卵子的早熟补充营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雄螳螂能把握时机与雌性迅速完成交配过程,也可幸免于难。
螳螂部分特性:
1、产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数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
2、若虫期。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即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胀力,上升至成虫产卵,并从做鞘时留下的孵化挣脱卵膜孵化出来。
3、成虫期,每年7~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
4、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以上内容参考 -螳螂
1、产卵期
每年7月中旬,多数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筱盖在卵块外面,形成卵鞘。
一只雌蝗娜所产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内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一般可产下1~4个卵鞘。每完成一个卵鞘需2~4小时,一个卵鞘内的卵粒40一300个不等。初产的卵鞘为白色或乳白色,较柔软,经5~10小时后即变为土**或黄褐色,也有的变为黑褐色。
产在桑枝上的则称为桑螵蛸。由于卵鞘有大小、长宽、圆扁以及颜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狐狸鼻涕、止尿狗等民间俗名。各种螳螂均以卵鞘保护卵细胞渡过寒冬。
翌年6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故有“仲夏螳螂生”的说法,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时间早晚,除与当年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产卵处所接受光照的强度或时间长短很有关。
2、若虫期
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即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胀力,上升至成虫产卵,并从做鞘时留下的孵化挣脱卵膜孵化出来,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及虫体粘连悬挂着。
有时可拉成10余只的长串,不久早孵化的个体,即借徽风荡漾用足抓住周围物体各奔东西,这种自然现象,也是螳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残食,保存自身物种的一种本能。
卵的孵化时间,多在早晨4时开始至8~9时最盛(中华螳螂);广腹幢螂则多在下午18时左右为孵化盛期;薄翅幢螂以9~12时为姆化盛期。1~2龄虫自相残食性较强,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
这种自相残杀现象,可能是螳螂虫口数量自控到一定数量的种间机制,这种种间机制的产生与幼小若虫的耐饥饿力有关,因为一、二龄虫在完全缺食的情况下4~5日即死亡。
后期若虫在缺食情况下也只能维持11~18天的生命期,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若虫不同龄期的脚部背向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龄完成后,才长出起着飞翔作用的两对大翅。
3、成虫期
每年7~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
这种生活中的行为,被解释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经节可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它的侧向运动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运动,因此,雌性猎食雄性常先吃头,这样可破坏雄性的咽下神经节,有利于双方接触成功。
另外,有人认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时雌虫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现,还有人认为,雌吃雄是为雌性腹内卵子的早熟补充营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雄螳螂能把握时机与雌性迅速完成交配过程,也可幸免于难。
从以上种种解释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由雌性担负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
4、食性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