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港部队怎么样?

驻港部队怎么样?,第1张

驻港部队待遇非常好,驻港部队都是经过选拔出来的优秀士兵!考试文化课有六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 在部队里考军校竞争是很激烈的,虽然题不太难,但名额少,报考的人多,再加上各种不好说的因素,想上军校不会太顺利的,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哦! 一般当兵的第二年可报考军校军校生基本不分文理科考试有政治\外语\数学等从部队考军校多数是大专文凭,如果想直接读本科可能比较少并且也有学校的招生名额的划分等问题,所以军校并不好考如果你有把握在地方考军校也是一条路,能够直接读本科或读完书取得文凭后再参军,这也可圆你的"部队梦想"那时部队会很欢迎你! 服役第二年可以报考军校但是在部队选择报考苗子时,先通过先拔考试,才能有机会进入考场,一般部队不设培训班,但也有部队设培训班,报考的军校只准报考一个学校,考场的监考人员是军校及将毕业的军校生,考场内还设有摄像机,考试很严格但是第二年若没考上,仅在第三年还可以报考一次,但是兵役只有两年,所以第二年没考上,就得签志愿兵合同(士官),一期士官三年,所以,在第三年的考试中,若考取就直接上军校,若没考取就必须服完一期士官,考试有六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所以不利于文科生考试在现在的部队征招军校生是越来越少了仅为千分之几,都是招纳地方的大学生所以很难我就介绍这些了哥们但我还建议你当兵去就算考不上,也在部队这所大学经历了一回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后悔你说呢。 考试科目有: 军事科目:体能(单双杠、手榴弹、中短跑、5公里武装越野);专业(本人在部队从事专业的基本内容)。 文化课:(数学、物理、政治、语文和英语) 考军事科目合格了才能考文化课! 当兵后考军校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名额有限,是选拔优秀的士兵报考军校,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不但你自己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士兵,而且你们家也得有关系! 当兵后报考军校的条件: 1、目前军校从部队战士中招生的数量逐年减少,录取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2、义务兵服役满1年以上方可报考军校,士官服现役则须在3年以下。对士兵的年龄要求是:报考机要、护理专业的士兵,年龄应当在二十周岁以下,报考其他专业的士兵年龄应当在二十二周岁以下(截止到当年1月1日)。对于少数民族的士兵,年龄可以放宽一岁。 3、士兵考生应当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者同等学历。但培养运动员或者少数民族干部的个别专业还可以招收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士兵。 4、考试科目有文化:数学、物理、政治、语文和英语;体能:单双杠、手榴弹、中短跑、5公里武装越野;专业:本人在部队从事专业的基本内容。 考军事科目合格了才能考文化课!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6751d539514017f33a87cea7html 士兵报考军校问答,很详细的 现在从军队考军校名额有限,所以你要慎重 部队考军校要求是服役满一年,年龄不超过22周岁,表现优秀并经组织推荐,而且每年有名额限制,加上现在义务兵服役期只有2年,所以尽管理论上可以再接再厉,但是机会往往只有一次 我给你的建议是——先去上大学,之后保留学籍去当兵,争取考上军校,这样万一没考上退役之后还可以继续学业 当然这么做要注意2点: 1,你所在的大学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去当兵 2,当兵时候年龄不要超过21周岁(因为服役满1年才可以考啊)分数线最好不低于420分为佳。

这首诗是张爱萍将军,于1974年写给夫人李又兰的诗《咏四季兰》,里面字字句句都在称赞着爱妻。李又兰被称为“军中幽兰”,她高洁典雅、美丽大方、戎马一生,同张爱萍将军携手了六十余载风雨岁月,白首到老。

说到两人相识相恋的过程,还要回到1942年1月下旬。当时,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单家港召开会议,新四军旅级以上干部都参加了会议。李又兰担任了会议的速记员,会议开始后,陈毅军长讲了话。

张爱萍这时担任第三师副师长,也参加了会议。在会议间隙,有个同志提议,让原第九旅旅长张爱萍,上台讲讲第九旅如何在艰难对敌环境中,从一支游击队发展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张爱萍被点名上了台,他并没有准备稿子,上了台向台下的同志们敬了一个礼。

张爱萍对第九旅发展的 历史 ,都了然于胸,把经验滔滔不绝地告诉了与会的同志们。他的发言条理清楚,实事求是,既讲了第九旅遇到的困难,也讲了第九旅取得的成绩。张爱萍讲完话,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第九旅的经验对其他兄弟部队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第二天一早,一位新四军女战士,给张爱萍送来他昨天发言的记录稿。张爱萍一眼看去,这个记录稿字体工整、笔迹秀丽。他仔细一读,发现记录稿记录的内容条理清楚,和自己表达的意思一致。

如此仔细的记录稿,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他抬头看了看送记录稿的女战士,只见这位女战士身材高挑,容貌清秀,一双大大的眼睛。这位女战士给张爱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一打听,才知道这名姑娘叫李又兰。

李又兰,宁波小港镇人,出生在一个爱国商人家庭。李又兰的父亲李善祥,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一生都在实业救国。他1912年为了发展国家的实业,选择辞去镇海县县长的职务,带着妻子和子女去往锦州地区创业。

他在辽西地区创办了恒康农场,引进西门子发电机,开办商号、油坊。他在东北地区第一次实行股份制经营,第一次使用农业机械耕种,第一次在盐碱地种植水稻并获得成功。他在锦州郊外开垦土地,打上了几十口井,种植苹果,并培育了红元帅、国光苹果等品种。

李善祥是一个商业奇才,但是他没有只顾及自己的财富,而是选择回馈 社会 。他创建耕余学院,其中有小学、中学、大学,让贫寒家庭成绩优异的孩子免费读书学习。这样一位爱国商人,他从小教育孩子们,不是教 育儿 女们如何经商?如何赚取更多的财富?而是教孩子们要 “爱国”

从小李又兰就听父亲讲蔡锷反抗袁世凯称帝,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英雄故事,这些也在幼时李又兰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这其实就是李善祥一生所做的事情,他又把爱国的思想,传承给自己的儿女们。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敌手,东北三千多万同胞备受日寇欺辱。

李善祥在锦州地区大名鼎鼎,日寇拉拢李善祥,让李善祥担任锦州“农会会长”,被李善祥断然拒绝。李善祥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小港,他积极为抗日事业出钱出力,还为前线抗日的伤员们修建了一所医院。

李又兰是李善祥的掌上明珠,从小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娇滴滴的富家千金。她关心着国家大事,在父亲鼓励下,和自己的姊妹们开始组织抗日宣传队、救护队。后来,李善祥更是送孩子们去往抗日第一线,李又兰姊妹像古代花木兰 “代父从军” 一样,在狼烟四起、祖国危难的时刻,义无反顾来到抗日前线。

李善祥四位上前线的儿女中,有两位曾进过集中营,有两位也经历了九死一生。建国后,李善祥则把东北的全部产业,无偿捐献给国家,李家为祖国献出了一切。李又兰同张爱萍第一次见面,并不是在1942年,而是更早之前的1938年。当时李又兰等进步青年来到武汉,想要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去往革命圣地延安。

这时的武汉,到处都是国民党特务,李又兰一行人引起了特务的注意。国民党武汉司令部情报处科长以老乡的身份,拉拢这些进步青年,李又兰等人假装马上要离开武汉,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纠缠。

他们辗转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就对办事处接待人员说: “我们要去延安,我们要见周副部长。” 周副部长就是周总理,当时他正担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副部长,李又兰一行人坚决要见周副部长。

而张爱萍作为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值班参谋,他知道周副部长工作繁重,不愿意让同学们打扰周副部长。后来,张爱萍回忆: “当时,这些同学真让人没办法,非要吵着见周总理。” 而李又兰则笑着说: “我就是那十几个人中的一个。”

张爱萍才知道,自己和爱妻见面,是在1938年的武汉。后来,周副部长听到吵闹声,出来了解情况。他不顾自己疲倦,让同学们进来,听取同学们此行的目的。当周副部长听到这些同学们,想要去往延安,参加抗日斗争。

周副部长皱了皱眉头,说: “风陵渡已经被日寇占领,去延安有困难,我看送你们去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吧。” 同学们点点头,就这样在周副部长的关怀下,李又兰等同学去往了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张爱萍和李又兰的首次见面匆匆忙忙。

张爱萍对这个能文能武的姑娘,印象深刻,心里有好感。苏北的冬天寒风料峭,滴水成冰,穿着大棉袄冻得人都打颤。李又兰作为新四军速记员,要记录书写首长们的会议发言,因此手套是必须用的物品。

一天,李又兰开始工作前,突然发现自己的露指手套不见了。她找遍了屋里屋外,都没有发现手套的踪影,以为要冻着手工作了。突然,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李又兰开门就见到了张爱萍,把她的枣红色手套递给了她。

李又兰看到首长捡到自己的手套,忙感谢道: “感谢首长。” 张爱萍只笑了笑,对李又兰说: “不要总首长、首长的称呼,我有事相求,希望你不要拒绝。” 李又兰听到首长这样说,问道: “首长还有事求我?我担当不起呀。”

张爱萍开门见山说: “我看了你的记录稿,写得很好,我想跟你学速记,你愿意收我为徒吗?李老师。” 李又兰只是点点头,后来张爱萍在会议间隙,常常跟随李又兰学习速记,十几天时间竟然学会了。

这时,张爱萍已经对李又兰有了好感,通过十几天的相处,他认为李又兰 “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引为知音,结为终生伴侣。” 张爱萍常常在课后,约李又兰见面,两人就像早就相识了一样,有说不尽的共同话语。

半个月后,会议闭幕了,张爱萍要回到三师,而李又兰则要回到华中党校学习。分别的时刻,两人最后见了一面,悲伤的气氛在蔓延。两人并排走在小河边,都没说话,还是张爱萍打破了平静。

他从怀里掏出一把缴获的不锈钢匕首和一个小银环,交给了李又兰,对她说: “留个纪念吧。” 李又兰双手接过了这份礼物,第二天,李又兰给张爱萍送来一份抄写好的《战略与策略》和一个黑色封皮记录夹。

让两人感到高兴的是,第三师师部和华中党校距离不远,只有十五公里路。因此,每到指挥战斗间隙,张爱萍总是骑着一匹枣红马,赶到汪朱集,同李又兰见面。张爱萍拿着从战场缴获的照相机,“咔嚓、咔嚓”给李又兰拍照,一张张照片留下了李又兰美丽的倩影。

后来,抗日前线的战斗越来越激烈,张爱萍没有时间抽身,只好约定给李又兰写信,两人通过书信联系。可是一连两个月,李又兰没有接到一封信,后来才知道被科长给扣下了。李又兰找到科长,要回张爱萍寄来的十几封信,一封封仔细看,看到最后一封信,其中张爱萍写了这样一句话: “总没收到你的回信,是否病了?过两天我去看你。”

从这十几封信,李又兰也明白了张爱萍的心意,她为科长扣自己的信而不高兴。就在李又兰读信的时候,突然一阵敲门声传来,打开门是张爱萍。张爱萍笑着说: “你跑到这里打瞌睡,真会选地方。你对我可不讲平等,我给你写了十封信,你怎么一个字也不回我?”

李又兰委屈地说: “这不刚收到。” 李又兰向张爱萍说明了事情的缘由,科长阻止学校的干部谈恋爱,把信给扣下了。张爱萍看着李又兰生气的样子,笑着说: “又兰,我要谢谢你这位顶头上司,我要当面感谢他。”

李又兰正不高兴,说了句: “谢他?他是老封建。” 张爱萍则从李又兰着急的神情中,知道了李又兰是挂念自己的,他对李又兰说: “你这位顶头上司,让我知道了,你还是在焦急等待着我的来信的,我心满意足了。”

李又兰则假装嗔怒,对张爱萍说: “哪里有?我担心你在前线的安全。” 张爱萍更开心了,笑着说: “好嘛!不打自招。” 这时的李又兰脸红红的,说不出话来,惊讶于张爱萍的机敏、乐观。

又是一年夏天来了,苏北的夏天阴雨绵绵,突然一天天降大雨,把李又兰住的屋子冲塌了。李又兰浑身湿漉漉,在邻居家屋檐下躲雨,远远望见一匹枣红马急驰而来。在豆大的雨幕中,一个熟悉的面孔骑着马,来到李又兰身边,他就是张爱萍。

张爱萍听说了李又兰住处被冲塌了,担心她的安全,当即冒着大雨赶到李又兰身边。他的军装已经湿透,但是满脸还是笑容,他紧张地问: “又兰,房塌了,你没事吧?” 李又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事,张爱萍从马背上一个包裹里拿出一件厚衣服,披在了李又兰身上。

李又兰穿着这件衣服,顿时感觉温暖了很多,两人在屋檐下并排站着。张爱萍突然来了一句: “又兰,你愿意嫁给我吗?” 其实几天前,张爱萍就征求过李又兰的意见,但是李又兰之前有过一段短暂婚姻,她考虑地比较多。

1941年,李又兰同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结为革命伴侣,两人新婚后不久皖南事变爆发。李又兰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被关入集中营,后来被父亲李善祥营救出来。而项英则率部突围到濂坑村一带,继续坚持斗争。

1941年3月14日凌晨,项英的副官刘厚总下黑手,用手枪刺杀了项英、周子昆,将警卫员黄诚击伤。等到附近的警卫员赶到,发现项英和周子昆已经牺牲,当即派人抓捕叛徒刘厚总。李又兰这时同项英新婚数月,就天人永隔了,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因此在张爱萍求婚后,李又兰对张爱萍说: “咱们的婚事必须由陈毅军长同意,否则责备的目光,背后的议论,我是承受不了的。” 两天后,张爱萍再次策马赶来,他满脸笑容,手上拿着一张特批件。

张爱萍把陈毅军长的结婚特批件,递给了李又兰,只见在结婚申请报告的下方,有陈毅军长写的两个大字 “同意” 。张爱萍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支派克钢笔,是陈毅军长送给小夫妻的结婚礼物。

李又兰看着结婚申请书,笑着说: “我要嫁给你,总不至于是今天吧?” 张爱萍则说: “为什么不能是今天?跟我回去。” 李又兰纵身上马,张爱萍也一个矫步上了马背,李又兰紧紧搂住了张爱萍腰,夫妻二人策马离去。

在陈毅军长和张茜大姐的撮合下,1942年8月8日,张爱萍和李又兰正式结为革命夫妻,一间茅草屋成为了婚房。在当晚,李又兰在陈毅军长送的派克钢笔上,刻上了一个 “萍” ,仔细挂在张爱萍的衣兜上。

到了1943年,日伪军出动两万人,对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阜地区发动“扫荡”。第三师师部和军部撤离了,张爱萍奉命全面领导反“扫荡”斗争。上级命令非战斗人员要全部转移,而怀孕的李又兰也在转移人员名单中,李又兰先是去往根据地边缘一家爱国棉商家中隐藏。

这里靠近大海,有一批新四军物资,而且随时可以从海上转移。但是有一天,敌人十几架飞机轰炸我军海上船只,祸及了这位爱国商人。在轰炸中,这个商人的仓库、工厂全被炸毁,顷刻间失去了一切。

李又兰在炸弹轰炸中,被埋在瓦砾中,好在没有受伤。她从瓦砾堆中逃出来,无依无靠,只能去找部队。她肚子里有孩子,在敌人的“扫荡区”走了三天,才最终找到了新四军部队。可是这时部队还有任务,组织决定送她回家乡,要回到小港,必须经过上海。

上海这时已经被日寇占领,是敌占区,到处都是岗哨,没有“良民证”寸步难行。而给她带路的向导,又突然消失了,她孤身一人在上海街头流浪。好在上海也有父亲李善祥的故交,李又兰找到父亲在上海的一位朋友,买了一本所谓“良民证”,才乘船回到了小港。

在母亲的身边,李又兰生下了长子张翔。张翔八个多月的时候,李又兰挂念丈夫,决定返回部队。一路上虎狼成群,李又兰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自己孤身一人重返抗日前线。新四军浙东三五支队交通员乐群,负责护送李又兰,去往三五支部司令部。

日寇突然发动进攻,三五支队司令部已经撤离,支部原驻地已经被日寇占据。船夫看到岸上的日寇吓坏了,想要把船掉头,乐群则当机立断,对船夫说: “船老大,继续向前划,不然敌人开枪,我们都没命了。”

这艘船在敌人面前,就这样划了过去,敌人只认为这是条普通小船,放过了这条小船。过了一座山,李又兰和乐群遇到了几个新四军便衣队员,其中一个还是李又兰的弟弟。在三五支队的安排下,李又兰和三位战友坐上一条木帆船,从浙东向苏北行去。

这一路路途不远,却整整走了六个月,还是因为木帆船在航途中遇到了飓风。飓风把主桅杆吹断了,木帆船就靠风行进,没有了主桅杆,只能靠人力艰难行进。这时正是酷夏时节,天空中火辣辣的太阳照射,人的汗流尽了,嘴里全是汗水蒸发留下的盐,满是苦涩的味道。

岸上就是日寇占领区,时不时就有日寇气划艇驶过,船不敢靠岸。船上的食物和淡水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些生地瓜,而且这些生地瓜要保证船老大吃饱,不然没有力气划船。乘客每天只能分几片地瓜吃,李又兰后来回忆这段经历,只说了三个字 “饿疯了”

但是让这位母亲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明智地把孩子留在了父母身边,受苦的只有自己一人。1944年10月,这条木帆船安全抵达了苏北,她们在海上漂了六个多月时间。李又兰回忆到苏北的第一顿饭,说: “吃得那个香啊!吃了一大锅都不觉得饱。”

不久后,李又兰同丈夫张爱萍见了面,张爱萍看着受苦了的爱人,一个硬汉落下了眼泪。这时的李又兰脸色憔悴、苍白,脸上没有了以前的红润,两夫妻紧紧相拥在一起。后来,李又兰给丈夫洗衣服的时候,在丈夫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一个小本子,在小本子的扉页这样写道:

张爱萍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这是他最后的托付,如果自己牺牲了,要让家人知道自己为国尽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悍然撕毁和平协定,发动了内战,在破击津浦铁路顽敌战斗前夕,张爱萍头部受了重伤。

组织决定让李又兰护送丈夫,去往后方医院,进行休养。当时后方医院位于大连,从苏北到大连千里路途,李又兰带着二儿子张胜,照顾着受伤的丈夫,再次踏上艰难的旅途。这一路到处都是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的城镇,四处还有各路土匪占山为王,危险重重。

李又兰抱着孩子,走过万水千山,日夜守护在丈夫的担架旁边。如果实在困了,她就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把长凳,躺在长凳上休息一下,又要照料孩子。为了防止儿子乱跑,她用绷带一边系在儿子的腿上,另一边绑在长凳上。

就这样从苏北到胶东,从胶东渡过大海来到大连,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把张爱萍送到了大连后方医院。在医院期间,李又兰日夜陪伴在丈夫身边,爱的力量让张爱萍的伤情渐渐痊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奉命担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后来又历任了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务,指挥了一江山岛等战斗,收复了东南沿海诸多岛屿。

而李又兰则历任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秘书、浙江军区干部管理部军衔科副科长等职务。1954年,张爱萍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后来开始领导我国的国防建设事业。李又兰则主动转了业,历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预科部主任,民航总局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监察科科长等重要职务。

1975年3月,张爱萍复出,担任了国防科委主任,积极领导我国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上级安排李又兰来到将军身边工作,她再次跟随丈夫 “十年重上阳关道,飞越祁连到马兰” ,去往西北茫茫大漠,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1975年起,李又兰历任国防科委司令部办公室、国防科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参与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枚水下固体潜射导弹、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试验工作。张爱萍在战场能指挥海陆空三栖作战,在和平时期能够领导两弹一星事业,他的文学才能同样出众。

张爱萍被同志们称作 “马背诗人” ,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诗歌、照片、书法作品,各个都是佳作。有时候张爱萍写诗的兴致来了,随写随丢,有些诗歌写好了,又被他丢进纸篓里。李又兰为人细心,把丈夫的诗抄写下来,整理好放着。

后来,张爱萍出版的《纪事篇》和《神剑之歌》这两本著作,大部分是由李又兰保存的珍贵资料,编撰而来的。从1942年,在枣红马背上两人相拥,从此这对革命伴侣再也没有放开对方的手。他们历经了风风雨雨,携手相伴,给对方的永远只有笑容。

1992年,张爱萍和李又兰金婚纪念,孩子们为二老操办了一个简单的家庭晚会。八十二岁的张爱萍将军还邀请夫人跳了一支舞,引得来宾们哈哈大笑。庆典上一副对联 “风风雨雨生死与共神州五十春秋,洋洋洒洒形影相随玉成百年姻缘” ,正是他们忠贞爱情的写照。他们携手六十余载,相依相靠,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春秋,用生命书写了爱情的真正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第四章 香港驻军人员的义务与纪律

第十六条规定香港驻军人员的义务是:

1、忠于祖国,履行职责,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香港的安全;

2、遵守全国性的法律,遵守军队的纪律;

3、尊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机构,尊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4、爱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共财产和香港居民的私有财产;

5、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

扩展资料

驻港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部队组成,是一支三军合成部队,下辖一个陆军步兵旅、一个海军舰艇大队、一个空军航空团,总兵力约6000人,总部设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

2016年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曾参与军改工作的钟志明中将透露,此前隶属广州军区的驻港、驻澳部队,目前已划归南部战区,这两支部队承担的任务和编制目前没有变化和调整。

驻港部队是一个“合成化”军队,训练要求很高。侦察连除进行步兵共同科目如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步兵基础射击等训练外,还要开展城市特种作战训练科目,如擒拿格斗、建筑物攀登、侦察兵应用射击、武装泅渡等训练。另外还要学习法律法规和英语。

1984年5月,中英两国此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香港对接问题。英方外交代表突然向中国方面提出要求——解放军不能在香港驻军。

英方给出的解释是:

在香港驻军,会影响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资金还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将部队放在深圳,从广东进入香港完全有时间应对。

对于英方提出的要求,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和分管外交的领导认为,可以被接受,以口头的形式在协商当中同意这个方案。但邓小平看到这些内容之后,非常严厉地批上两个字: “软了!”

邓小平说“软了”,主要是认为在外交谈判当中,代表们的处理态度还是太过稚嫩。驻军问题,事关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和颜面,不能随意草率地答应对方。

5月25日,在会见港澳代表团的时候,邓小平向他们严肃地说道:

“有关香港的问题,只有我和他说了才算数,其他人说的话都不算数!”

邓小平这句话,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他的话使得主管外交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的话,不再具有实质意义。而“我和他”说话才算数,则赋予坐在小平同志旁边的国务院港澳办缉督委主任姬鹏飞权利,在主权领土谈判问题上有能力拍板。邓小平表示:

“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本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这是本国自己的自主权利。没有这个权利,还叫什么中国领土?”

1992年,小平同志在十四大会议过后,找来当时的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他讨论香港驻军问题。

邓小平在看过香港接收问题的驻军方案之后,在方案上批示上两个大字“软了”。他跟刘华清解释道:

“军队只准备和平接收,而不准备武力接收是行不通的。要准备武力接收,有准备才有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

邓小平对于驻军问题的提议,让1985年4月-9月的第12轮和第22轮谈判变得焦灼起来。英国方面对此一直坚持,表示无法接受中国方面驻军香港提议。

在香港 社会 上,也有部分好事者借题发挥制造恐慌,谣传中国军队入驻香港之后,会影响干涉香港正常事务。英国方面利用好事者的言论,给予中国方面 社会 舆论的压力。中方代表注重香港老百姓的感受,在谈判上就这个问题表现得非常纠结。

而且英国政府在此事上,妄想通过耍“小聪明”的方式来规避中方驻军香港的可能性。他们在12轮至22轮谈判当中提到,对于中国拥有香港驻军权不存在太大异议,但反对中国军队以代替撤出英国军队地位的身份驻军香港。表示以这个身份进入香港,会给 社会 带来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邓小平敏锐意识到在香港驻军,背后的政治意义和 社会 意义重大。他的拍板决定将香港无法驻军的问题得以解决。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有非常重要的 历史 意义和价值的。

英国人对于邓小平的做法并不满意,他们仍旧试图阻挠中国政府向香港派遣驻军。

1984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访华期间专门拜访邓小平。表示希望中国能在香港驻军问题上,保持慎重和冷静,一定要仔细考虑过后再做出决定,强调中国此时派遣驻军,对于香港 社会 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邓小平对于杰弗里的恫吓并未妥协,而是转而向外交部和中央军委传达自己的意见,表示一定要坚持驻军的想法。随后外交部向邓小平呈交文件《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邓小平在内容上做出亲笔批示—— 坚决不能在港驻军一事上保持妥协,一定要坚持拿到这个属于自己的权利。

他迅速召见杰弗里,表示自己和中国政府的处理决定,要求道:

“1997年后,中国会陆续派遣驻军前往香港,这是中国恢复对港行使主权的象征,对于香港而言这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一个稳定的大前提。”

“驻军问题是国家主权,但可能不一定驻军。”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5月20日,特别会见港澳代表和政协委员,同他们说明情况。在会上他向外界表明,除去自己和港澳办主任姬鹏飞的态度之外,其他的发言都没有任何作用。并且对于耿飚唐突说话一事,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做出辟谣解释—— 香港驻军问题,中央的意见和态度一直都非常强硬。

“香港是要驻军的,这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有这个权利。英国外相杰弗里也承认这个事情,表示中国有权驻军,这么明确的事情,是说明中国自己有这个权利的。”

邓小平同志的说话,让在会上的代表和政府官员颇受激励。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会上如此激动地说明问题,让他们看到国家守护主权的决心。许家屯表示:

在会上的谈话让他感到非常汗颜。论对主权捍卫的决心,很少会有人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坚持和具有洞察力。

邓小平的一系列举措,最终让英国人软化中国放弃驻军的美梦破灭。此后英国方面不再试图通过各种办法,继续施压让中国放弃驻军权利。而中国驻军香港的问题,也就成为中国在谈判当中一直坚守的一个底线问题。

1986年邓小平在会见安子介、查济民等人时指出:

“驻军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这是一个 社会 安定的大前提。香港仍旧存在不稳定因素,等到不稳定情况出现的时候想到军队,问题便会变得非常严重。驻军是保证 社会 稳定的关键,没有驻军 社会 不会稳定。”

为什么在驻军问题上小平会如此坚决?

邓小平对此一直有自己的看法,认为驻军问题不仅是主权,更是保卫 社会 的必要因素。邓小平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早已经预见可能在其他层面上会出现的问题。而他的做法,也让香港在后续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央政府有能力快速解决矛盾。

香港居民对于驻港部队的到来,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逐渐变得非常支持。香港驻军前往香港,一直坚持自己“入香随俗”的原则—— 在原则上不出面干扰香港正常 社会 秩序,如若出现问题便要立刻解决。

香港媒体也向香港警方询问,是否解放军入驻香港之后,给 社会 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不稳定因素?香港警方表示,驻港部队入驻之后,出现过一些交通摩擦事故,但出现事故之后,他们第一时间都会找到警方协商配合,并且及时向香港警方提交军人驾驶员信息,便于警方开展调查。

一年之后,香港 社会 对香港驻军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警惕转变为支持。从香港媒体当年的报道标题当中,我们便可以看得出来香港媒体和老百姓对于驻军的拥护—— 《港人:解放军不再可怕》,《港人对解放军不安感大降》。

1997年9月15日,美国太平洋舰队率领尼米兹号编队前往香港进行访问,克莱明斯(太平洋舰队司令)看到解放军严整有序的军营,以及他们对于 社会 各地的帮助之后,意味深长地说道:

“至此之后,香港的背后有一只强有力和可靠的军队支撑着。”

2000年之后,驻港部队邀请万名在港市民前往驻港军营参观。一万多香港老少市民进入军营,看到军纪严明的解放军,无不感慨之强大。很多市民都纷纷感动地说道:

“我们能够看到如此有本领的驻港部队,是我们一生最高兴的事情。有他们在香港,我们放心。”

驻港部队能够获得香港市民的支持,得到香港 社会 的认可,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回望他们驻扎在香港的初期阶段,曾经的情况非常糟糕。邓小平曾经就这个问题,同驻港部队负责人展开说明情况:

“1997年7月1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驻港部队要准时准点开入香港,一锤定音将情况控制下来,防止英国以各种理由拖延。”

驻港部队当晚顺利进驻香港,所有接收都在有序进行,未曾出现过任何的纰漏。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还得归功于一个香港新华社内部的“内奸”。这个内奸向英国方面透露,邓小平同志向高级领导干部下达指令,要着手准备武力接收香港的方案。英国人在了解到情况之后,再也不敢轻易在这个问题上耍花招。

驻港部队进入兵营之后,看见英军留下干干净净的刀叉和各项完好的设备,这才真的将悬着的心放下来。假设中国毫无准备,没有认识到威胁、立刻展开行动、积极做出应对,很难想象当时的香港会发生什么。

对方的理性和善意,都是建立在实力均等的情况下,才会愿意给出良好的态度。不得不说,当时的***不仅有着全盘的战略思维,而且对于各项问题的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完善。平稳驻扎香港之后,驻港部队一直保持着低调、严格管理的要求。驻港部队长时间实行封闭式管理,非必要情况绝不允许出现在各处影响香港 社会 秩序。

2000年,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所对白宫进行汇报的时候,特别向时任美国***说明香港驻军的情况:

“解放军在很大程度保持着自己的低调,并且在顺利进驻香港接收驻港英军军用设施设备之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高纪律要求让人感到震惊。” (美《美国香港政策法报告》)

最后一任驻港英军司令邓守仁曾经参观过中国驻港部队的军营,看见这只纪律严明的部队发出感叹:

“你们的纪律和专业性让我们惊叹,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加入你们,当一个普通的连长。”

解放军能够展现出如此良好的风范,这都得益于数十年前邓小平的坚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09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