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被邻国帝王毒死,儿子为何还向邻国求婚?

太后被邻国帝王毒死,儿子为何还向邻国求婚?,第1张

因为这位太后和自己的儿子关系并不融洽,之所以向邻国求婚,主要是为了利益。这个女人是西夏皇帝李秉常的皇后小梁氏,这个女人的出身很好,享有与众不同的待遇。她的父亲是梁乙埋,夏国的国相,她的姑姑是当时掌权的夏国太后。她的姑姑给了她父亲很大的权力,以使梁国可以发展的更好,还封小梁氏为皇后,这样就可以使梁国的血脉持续存在于夏国了。

但这个小梁氏为人并不聪慧,但她却总可以得到任何她想要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她的地位很高。而且她还有一个哥哥叫梁乞逋,这个人也是没有野心,头脑也相对比较迟钝,但他们的姓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后来,李秉常去世后,小梁氏成为了太后。新继位的皇帝当时只有三岁,所以权力就落到了小梁氏这对兄妹身上。

古往今来,许多拥有权力的人会变得贪婪。这对兄妹也是,这两个兄弟姐妹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一起做事,但是他们背后有很多冲突。当时梁乞逋经常骚扰宋国,但是仅凭他的智力,自然是不够格了,所以一直连败,但这些都被他父亲掩盖了。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甚至想夺取自己妹妹手中的权力。这让梁太后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小梁氏便开始处处找自己哥哥的麻烦,之后甚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梁家人清理个遍。

小梁氏和她儿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因为小梁氏模仿了她姑姑垄断了朝廷的权力,这让日益长大的皇帝心里很不高兴,所以母子二人为了权力早就没有了任何感情。在小梁氏掌管朝政的短短几年里,夏国人民过得并不好,与宋国频繁的战争导致了该国人民的不满。这使得梁氏很快就把目标转移到了邻国辽国,并想用辽国来抵御宋国,但是辽国的国君很聪明,并不想把自己牵扯进去。梁氏遭到了拒绝,非常气愤,便对辽国国君破口大骂,这让辽国国君很生气,于是他用一杯毒酒结束了小梁氏的性命。之后,她的儿子就开始坚持三番两次的向辽国请婚,最后成功迎娶了辽国的南仙公主。

那是合婚庚帖。

写的是:玄清 甄嬛  终生所约   永结为好   愿琴瑟在御    岁月静好

合婚庚贴是:旧时婚俗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称为“庚帖”。男女双方庚帖互换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

《甄嬛传》中甄嬛的人物简介:

甄嬛,小说《后宫·甄嬛传》、电视剧《甄嬛传》女主角,原名甄玉嬛,后因嫌“玉”字俗气而改名甄嬛,电视剧版由孙俪饰演。

甄嬛天生丽质,与当年的纯元皇后容貌相似。她与好姐妹沈眉庄、安陵容参加选秀,因容貌酷似已逝的纯元皇后而被皇帝选中,最后三人一同入选。但因华妃嚣张,步步紧逼,沈眉庄被冤,安陵容变心,天真的甄嬛慢慢变成了后宫精明的女子。

后来,皇帝发现年氏一族的野心,令甄父剪除年氏一族,甄嬛终于斗垮华妃。但不久又遭人暗算,父亲也被文字狱牵连而遭牢狱之灾,生下女儿后,心灰意冷的甄嬛选择出宫修行。在宫外幸得果郡王悉心照顾,二人相亲相爱,只等有机会远走高飞。后因误传允礼死讯,甄嬛为保全腹中骨肉,设计与皇帝相遇,重回宫中。

甄嬛因生下双生子,甄父的冤案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甄嬛多次躲过皇后的陷害,更利用自己胎儿流产的计谋陷害皇后,然后以胧月公主作伪证,皇后百口莫辩,最终成功扳倒皇后。可造化弄人,享尽荣宠的甄嬛,最终却只能看着心上人允礼死在自己怀中。

皇帝驾崩后,养子四阿哥弘历登基,甄嬛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有怎样繁复的过程?

季我努学社

2019-01-19

订阅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

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确立下来的。清太祖娶叶赫氏时,仅仅率众贝勒迎亲,举行大宴,而并没有固定的仪注,清太宗时立后也仅行了册立礼,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则。顺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开始确立了皇帝纳后仪。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清帝大婚

清代民间嫁娶要行六礼,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民间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问名、纳吉和请期,皇帝也不可能亲迎(一般是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纳采和纳征(皇家称大征)。首先是诹吉行,纳彩礼。在纳采的前一天,皇室要派谴专人祭告郊、社、太庙。到纳采的当天,要在太和殿设节案,呈上礼品、文马(毛色有文采的马),而大婚正、副使则在丹墀东等待,在名赞官的主持下,使臣行三跪九拜之礼,然后走上台阶,立于陛上。再由宣制官宣制,使臣再跪。宣制后,大学士入内,才正式受命正使,正、副使则在仪仗与卫士导引下,出太和中门,前往皇后娘家。皇后的父亲要着朝服在门外道路的右边跪迎,使臣方进入纳采,后父及后族中子弟要跪受,礼毕后,后父要跪送使节出府。此外还有纳征礼,其礼仪略与纳采礼同。皇帝大婚前一天,要再次谴官祭告,当天,皇帝要亲自去太和殿“阅册、宝”(册封凭证),按立后仪册立,使臣随册、宝从协和门出前去册封,皇帝本人则起驾回宫。

在大婚使前来册封前,皇后的仪仗就要在宅邸内等待,大婚使到时,皇后的父亲要率领亲属着朝服在门外迎接,皇后本人则在庭中迎接,皇后母亲及家中女眷也都要在庭中着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内册封。之后鼓乐、仪仗导引在前,皇后凤辇随其后,有中门进入中宫,行至太和殿外台阶,皇后下辇入宫。

香港“宫禧·清帝大婚”展览

与此同时,皇帝要率诸王亲到中和殿,向皇太后行礼。礼毕,诸王退下,皇帝则亲临太和殿,赐皇后父亲及男性亲属宴饮,王公百官均坐陪。而皇太后则到保和殿,赐皇后母亲及家中女眷宴饮,由公主、福晋、命妇坐陪。

三天之后,皇帝再次到太和殿,接受王公百官的祝贺,然后颁诏确立皇后。赐皇后父母兄弟衣服、物品。

《帝婚图册·奉迎》

当然以上仅仅是顺治八年清帝大婚程序,并不是清代所有皇帝大婚均是这样,清帝大婚礼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如康熙四年皇帝大婚的纳采宴就是在皇后府邸进行的。大致到了同治十一年时,清帝大婚诸如“纳采”、“大征”、“发册”、“奉迎”诸程序才基本定型,不再做大的改易。

律的母亲惠正宫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妃,因为当时的皇太子不能生育,为了保住皇太子将来能够当上皇上而令自已顺利当上皇后,所以去勾 引并写情书给当时住在宫外的王子也就是现在的皇上(在第10集里,皇上正全神贯注的看着他与惠正宫的合影,皇后进来……),并如 愿以偿的生下了律……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当时的皇太子因车祸身亡,当时的太子妃受封为惠正宫后被迫离开宫廷,而住在宫外的王子也就是现在的皇上就顺其 自然的入宫受封为新的皇太子,并在老皇帝死后当上了新的皇上。

现任皇上因病出宫调养,故由信帮忙处理国事而发现藏在皇上办公桌抽屉里的惠正宫写给皇上的情书,故信曾对彩京说过,他将会自动放 弃皇帝的宝座而出宫当个摄影师。因信发现的惠正宫写给皇上的情书之事无意中外涉……

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直以来与因遇车祸身亡的当时的皇太子有非一般交情的那位记者,为帮遇车祸身亡的当时的皇太子追尊一直不 留遗力出谋献策,从而令惠正宫再度入宫重掌权势,而该记者知道情书一事感觉被糊弄,导致信被该记者威胁信……

情书一事闹开,皇上决定要废除信的皇太子之位改立律为皇太子,惠正宫欲以皇上的健康为由打算令皇上自动辞掉皇上的宝座,情急之下 ,彩京找到太皇太后并说出了一个秘密,原来秘密就藏在老皇帝送给信的小熊里,因小熊破了一个洞,而被彩京在帮忙缝破洞时发现。太 皇太后终于知道老皇帝为何不为自己儿子当时的皇太子追尊,并将惠正宫母子赶出宫廷并责令他们出国生活,太皇太后最终决定将惠正宫 再度赶出宫廷,但信表示对皇帝的宝座不感兴趣并离宫出走,太皇太后只有让律继承皇位,但惠正宫依然不能返回宫廷……

最后,律求婚被彩京拒绝,彩京表示要与信天长地久的生活下去,律伤心之余,向太皇太后表示要与自己的母亲惠正宫共同离开宫廷到国 外生活去,两难之际,彩京找回来了信……一年后,他们的小王子出世了。

“纳采”是《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合乎礼法的周代士阶层“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中的第一项礼仪。意图缔结婚姻的一方(周代起,大多为男方),派使者(秦汉以后派媒人)携雁为“挚”(礼物),至另一方,向对方通达嫁娶之意。自此以后,“纳采”礼成为古代中国婚姻礼俗中必不可缺的环节(男女有情人或相约私奔,或特殊情况下匆遽婚配,无此礼节)。自秦汉迄今明清,纳采礼的形式、内容,也随时代、朝代、民族的变化,在大致传承周礼的基础上,又屡有变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中国的纳采礼吧。

一、周代的纳采礼

《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周代纳采礼,主要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行纳采礼时,提出联姻者派遣使者携带的“挚”(礼物)为什么是大雁?二是纳采礼的仪节,和双方固定的“套词”分别是什么?

汉代儒学大师郑玄解释为何纳采以雁为“挚”的原因说:“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古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古代汉族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大雁每年秋季天气逐渐变冷时,会从北方飞往南方;春季天气逐渐变暖时,又会从南方飞回北方。大雁的这种生活习性,被古人视为通晓阴阳消长变化的象征。加之古人认为,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故包括纳采在内的诸婚礼仪式,皆用大雁为“挚”,取女子应象大雁一样,从男、从夫的寓意。

《仪礼·士昏礼》记载“纳采”的礼节大略是:男方派遣的使者到达女方家后,先向女方家的“摈者”(女方家中协助家长,一般是女孩子的父亲、兄长,行礼的人,类似后世管家、司仪等)禀报,“摈者”再向家长禀告。女方家长至大门,迎接使者。双方互相作揖行礼。使者进门后,在“门屏”(后世也叫做“影壁”)处左拐,向西走;走至对应西边上堂的台阶处,然后右拐,向北行走;经由西阶(也叫客阶)到堂上。主人入门后,在“门屏”处右拐,向东走;走至对应东边上堂的台阶处,然后左拐,向北行走,经由东阶(也叫主阶)到堂上,面朝西。

主、宾双方在堂上站定后,男方使者面朝东,向女方家长说:“吾子(女方家长)有惠,贶(kuàng 恩赐)室某(婿名)也。某(婿父名)有先人之礼,使某(使者名)也请纳采。”(注意:此几句话中,“某”所指人物不同)女方家长站在阼阶上,面朝北,行再拜礼后,回答说:“某之子憃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使者在楹(堂上的柱子)间,将雁授予给主人。使者及主人皆走下台阶,主人将雁交给“老”(贵族家庭中总理家务的家臣,类似后世的管家)。然后,使者走出女方家门,等待进行“问名”之礼。

二、秦汉时期的纳采礼

秦汉时,媒人在缔结婚姻过程中,发挥着沟通男女双方意愿、信息的重要作用。西汉人刘向曾说:“妇人因媒而嫁。”汉代人比较普遍地认为,无媒不成婚。“夫自炫向媒者,士女之丑行也”。

负责此事的官员将候选女子的名单拟定呈奏。王莽审阅时,发现王氏宗族的很多女子,竟然都在侯选之列。王莽唯恐这些王氏宗族的女子与自己的女儿竞争皇后之位,但一时又想不出将她们摒弃出候选行列的办法来。经过一番思虑后,王莽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他一方面上奏皇太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说,自己德行一般,女儿材能低下,自愿退出候选。皇太后误以为王莽所言至诚可信,于是下诏允准。王莽另一方面暗地里唆使公卿大臣,乃至庶民百姓,上书“请愿”,“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大家强烈呼吁:“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王莽虽假惺惺地派长安有关官员“劝阻”请愿,结果却恰得其反,“上书者愈甚”。最后,不堪聒噪的皇太后不得不“顺从”民意,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去王莽家,行纳采礼。三人回宫后,自然夸赞王莽的女儿“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才貌双全”的王莽女儿就这样顺利通过“海选”,成为皇后。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纳采礼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包括“纳采”礼在内的“婚姻六礼”,或许不再被普遍的施用。直至升平元年(357年),东晋穆帝纳皇后何氏,始命负责礼仪的太常王彪之撰作“纳采”版文。版文的内容,不外乎是阐述婚礼的重要性(“以奉天地宗庙社稷”)、派遣行纳采礼的官员等。被采择的女方家长,也要遵礼答诏:自谦为“陋族”,本家女子“未闲教训”,遵奉传统礼典云云。

这一时期公卿士大夫的纳采礼,和皇族有别。《通典》对公卿士大夫阶层的纳采版文、纳采仪节等,均有所记载:

“纳采”版文上、下、左、右四方,都要书写礼文,及新婿父亲的名讳,媒人的姓名要书写在版文的正中。版文左方用皂色(黑色)的布囊包裹,然后用白绳缠绕,如同公文上的封章一般。上面写上“某官某君大门下封”、“某官甲乙白奏”等。若没有官职,布囊上就写“贱子某某”等。写好后,将纳采礼版放到案上。

向女方馈赠的酒、羊、雁、缯、采、钱、米、肉等内容、数量,要写在另一张版文(实际上就是后世的“礼单”)上。写完后,用白缯将它包裹起来,与誊写礼文的纳采礼版一起放在案上。前往女家行纳采礼时,使者的随从们要牵着羊,用笼子盛着猪、雁,用笥盛缯,用奁盛采,用黄绢做成的布囊盛米。

四、唐宋时期的纳采礼

唐代纳采礼,如《大唐开元礼》的有关规定,大略与《仪礼·士昏礼》所载同。

不过,有的地方的纳采礼俗,颇具时代、地域特色。如在敦煌发现的男女对答式的《愿嫁歌》表明,唐朝时,地处西北边陲的敦煌虽民风彪悍,但豪迈飒爽的女子对未来夫婿的文采要求也相当高:“女问:‘何方所营?谁人伴唤?次第申陈,不须潦乱。’儿答:‘敦煌县摄,公子伴涉,三史明闲,九经为业。’”

宋代一般先由男家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过媒人,向女家提出联姻的请求。士大夫们为郑重、礼貌起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这种求婚文书,叫做“求婚启”。现存宋人文集中,还收录了许多“求婚启”。如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诗句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也不能免俗,为孙子写了一篇“俗不可耐”的“求婚启”。启中,自然先是一番自谦之辞,“轼长子某第二子符,天质下中,生有蓬麻之陋”;然后将女方夸赞一番:“先辈之爱女第十四小娘子,禀粹德门,教成家庙。”希冀女方允准联姻。

女家收到男家的“求婚启”,或媒人的口头请求后,如果有意,就将自家祖孙三代姓名、官衔、女子的姓名、母亲的姓氏、嫁妆的数量等信息,写在帖子上,谓之“草帖子”(俗称“八字帖”),交给媒人。媒人再将女家草帖子转递给男家。

男家得到女家的“草帖子”后,进行占卜。若占卜结果吉利,男家就要将新婿祖孙三代的姓名、官衔等信息,写在“草帖子”上,回送女家。

女家接到男家的“草帖子”后,也要进行占卜。若占卜结果吉利,则通报男家,继续下一婚姻程序。

五、金元时期的纳采礼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及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都有提亲议亲的婚姻礼俗。

女真族与汉族“纳采”礼性质大致相当的,是所谓“拜门”礼,又称“男下女”礼。一般由男家先向女家提出联姻的请求,然后约定日期行“拜门”礼。到行礼之日,男家的戚属携带酒馔,全体出动,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女家人无论长幼,皆坐在炕上;男家人在炕下地上,行跪拜礼,谓之“男下女”。这一礼俗直到清代,仍盛行不衰。

蒙元时期,蒙古人议婚,一般也是男方向女方求婚。若女方愿与男方缔结婚姻,就招待男家人吃“不兀勒札儿”(颈喉,指羊颈喉)。羊颈喉筋肉坚韧、耐嚼,许婚时吃羊颈喉,取定婚不悔、坚久不离、百年合好的吉祥寓意。所以,汉人多将“不兀勒札儿”译成“许婚筵席”。男女双方定婚后,彼此称“忽答”,即姻亲之意。

至元八年(1271 年),元朝统治者参照朱熹《家礼·婚礼》,制定《至元婚礼》。其中,关于“纳采”(当时也叫做“下定”)的礼仪是:男方家长将送往女方的礼品写在纸上。早起盥洗后,将纸供奉在祠堂中。如没祠堂,或可画祖先的影像,或可书写祖先的神位牌,向祖先禀报此事。然后,或亲自前往,或派家庭/族子弟为使者,至女方家行“纳采”礼。女方家长接见男方家长或使者,将男方送来的礼书送至祠堂,向祖先禀告。女方若愿与男方缔婚,就将男方礼品写在文书上,并以礼招待使者。

六、明清时期的纳采礼

明代,天子行纳采礼前,要先卜选吉日,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

行纳采礼时,有关官员先设好御坐、制案、卤簿等。礼部将要送至女方的礼物陈列在丹陛上、文楼下。皇帝穿戴冕服,坐在御座上。百官和纳采礼正、副使穿戴朝服,行礼如仪。传制官宣制曰:“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皇帝起驾回宫,正、副使将符节及制书放到彩舆中,在仪仗乐队前导下,出大明门,乘马前往皇后家,行纳采礼。

皇后家的尊长事先在大门、正堂等处,分别设置幕次、香案、制案等,恭候纳采正、副使到来。使者到后,主人朝服出迎。礼官宣敕说:“奉制建后,遣使行纳采问名礼。”执事官将纳采礼陈列在正堂上,使者将制书端放在香案上。主人行礼,跪于案前。正使取纳采诏书,宣读后,授主人。主人接制,端放在案上。主人将谢表放进使者彩舆中。纳采礼毕,主人准备酒馔,款待使者。宴毕,使者返回宫中,主人送至大门外。使者随彩舆进宫,将女方谢表交给司礼监,向皇帝复命。

清代皇帝的皇后,大都由皇太后指定,或由皇太后与辅政大臣议定,称作“议婚”。“议婚”后,皇太后下慈谕,令皇帝立某女为后。然后由内阁(后改为翰林院)撰册文、宝文,礼部监制金册、金宝,内务府准备纳采礼,钦天监卜选行纳采礼的吉日。皇帝大婚,纳采礼包括10匹鞍辔具全的文马、10副甲胄、100匹缎、200匹布。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虽与明朝大略相同,但也有显著不同之处:纳采宣敕等礼仪结束后,皇家要在皇后家设纳采宴,宴请皇后家人。皇太后、皇帝诏命公主、大臣命妇在内堂宴请皇后的母亲,八旗公、侯以下、满汉二品以上官员在外厅宴请皇后的父亲。

清代汉族普通百姓家纳采礼俗,大致遵循《仪礼·士昏礼》所载,及宋明时期的相关礼俗。

满族普通百姓的“纳采”礼,仍基本传承金朝女真人的“男下女”礼。

  《宫》分集剧情介绍

  第一集:

  仁和14年, 身患重病的老皇帝每况愈下病情越来越严重,皇太后下令让还是高中生的皇太子李信尽快完婚。闻听此讯,信便向与自己暗地里交往的女朋友闽孝琳求婚,但孝琳却把信的求婚当作玩笑拒绝了。

  平凡的高中女学生申彩静的家人因替别人担当保人,被连累欠下了巨额债款,此时家里陷入困境。正当全家人愁眉不展时,突然接到从皇室发来的婚约信函。这一突发其来的拟转让除了彩静的全家人又惊又喜,原以为老爷爷吹牛与皇室有婚约的事情是真的。

  皇太子信心里早有准备,作为神威皇太子就不会再有自主选择人生的权利,所以不管结婚对象是谁,都必须坦然接受。

  彩静极力反对这门婚事,此时一帮逼债的恶人又找上门来,在家中四处贴上了封条……

  第二集:

  彩静因为家境困难,被迫履行了与皇太子的婚约。

  本是普通学生的彩静对宫廷生活一无所知,刚到皇宫里,与王室成员的沟通却成了彩静面临的最大难题。将来会成为自己丈夫的皇太子李信对自己的态度也十分冷漠。面对如此冷遇,彩静再感叹后悔为时已晚。

  当彩静被封为皇太子妃的新闻被媒体报道后,每天都有成群记者堵在门口要求对彩静进行采访。

  律是14年前因交通事故而去世的孝律皇太子的儿子,受迫于妈妈的命令而回到宫中企图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律转入信和彩静上学的艺术高等学校。信将律当作好朋友来招待,但是宫中的皇后却对律的归来忧心忡忡……

  第三集:

  彩静终于无奈接受要成为皇太子妃的事实。从她入宫的那一天起就,她就要开始接受严格的各种皇室教育。从礼仪到婚礼进行顺序等所有一切都要牢牢记在头中。但比起这些冷酷无情的训练来说,自己要嫁给的那个人——信竟然对自己完全漠视毫不关心,这让彩静感到有些心寒。

  婚礼大典终于来临了,在皇室各官员和韩国民众的关注下,彩静和信举行了庄重的皇室婚礼。

  与此同时,曾经拒绝了信求婚的孝琳也站到了在泰国举行的芭蕾舞比赛的舞台上……

  第四集:

  信和彩静在众人的关注下成为了夫妻。而在婚礼结束后信就和皇室发生了冲突,因为之前作为自己和彩静结婚的条件,信提出了扩大自己的寝宫,减少贴身侍卫的人数等一系列的条件,婚礼一结束,信就迫不及待的让皇室兑现这些承诺。

  彩静对信的种种言行毫无兴趣,相反突如其来的皇太子妃的身份和权威却让彩静感觉非常好。虽然是贵为皇太子和皇太子妃,但毕竟学生还是要去上学,婚后不久两个人一起重归校园。一夜间从灰姑娘变成公主的彩静遭到同学们的冷遇,唯一跟她说话的只有转学生律,他是那幺亲切……

  第五集:

  清早,彩静按照宫廷礼仪必须遵守的规定向长辈们逐一请安,碰巧遇到律,此时彩静才知道刚刚转到自己班级来的转学生律原来也是皇室成员之一。严格的皇室教育让彩静感到苦不堪言,但是上至老皇帝下至宫中的普通官员都对她的关怀备至,让本来感到十分孤独寂寞的彩静感到一丝温暖,并感受到皇室所特有文化底蕴的魅力。

  刚回到韩国的律在与彩静和朋友们的接触中渐渐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皇太子信的生日即将到来,彩静心里非常期待这天的来临。生日派对上,信的朋友十分不把彩静放在眼里,态度也相当冷傲。足智多谋的孝琳此刻正谋划着如何让彩静当众出丑吃点苦头……

  第六集:

  彩静在律的帮助下,给皇太后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彩静以皇太子妃的身份出席了各种活动,凭借自己开朗的性格平易近人的姿态,在民众中也享有极高的人气。彩静渐入佳境,全身心的陶醉于身处的环境中,但信看到喜形于色的彩静,很不友好的劝告她要自重一些,但这番话,彩静完全不理会。

  一天皇宫里召开了一场意义颇为重要的大型宴会,意在将皇太子夫妇正式介绍给其它立宪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第七集:

  当孝琳目睹彩静越来越融入太子妃这个角色时心情非常沉重,危机感时时侵袭着她的内心,昔日里与信两个人甜蜜无忧的往事历历在目,这一切都像尖刀一样扎在孝琳心里,孝琳下定决心一定要从彩静手中夺回曾经本属于自己的信。

  自从嫁入宫中之后,彩静还未回家看望过父母,身边的奢华生活并没有抵消彩静对家人的思念。这一天,彩静终于得到皇帝的允许,和皇太子信一起回娘家。回到家中彩静兴高采烈,而突然置身于和皇宫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使得信显得无所适从,然而对彩静家人来说有皇太子这样身份的女婿才更令他们不知该如何相处才好。

  当天夜里,平时水火不容的彩静和信无奈下挤在彩静狭窄的房间中过夜……

  第八集:

  信从彩静家中返回皇宫,面对如此严厉的皇后情不自禁想起了彩静和睦融融一家人的平凡生活,这令信内心深处感到隐隐作痛。

  彩静安慰信让他振作起来。在孝琳的极力推荐下彩静和律一起参加了骑马俱乐部,信的朋友们并不知道孝琳的真实意图,对孝琳此举也感到十分纳闷。

  信代替身体欠佳的老皇帝出访泰国……

  第九集:

  在信出访泰国期间,彩静在宫中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不仅因弄坏了车子受到责备,而且在学校还要面对同学们流言蜚语,彩静央求律希望他能将自己带到宫外。而此时孝琳追随信也来到了泰国,宫中因彩静的突然失踪闹得天翻地覆。

  第十集:

  信将孝琳送到机场后及时赶到了招待会现场,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出访泰国的行程。

  彩静因没有通报获得允许私自跑出宫外,遭到了关禁闭的处罚。原本对王位没有任何野心的律在看到彩静才宫中受到的待遇后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取成为皇帝。

  彩静在律的帮助下接待外宾的使命做得非常出色。信从泰国回到宫中,此时彩静正在宫中等待着信的归来……

  第十一集:

  不顾下人们的劝阻,申彩静(尹恩惠)坚持单独骑马,并跟一名陌生女子相撞。事后才知道自己撞到的竟然是皇太子-信的姐姐慧命公主(李尹智)。好久没有见到姐姐的皇太子-信(朱智勋)十分高兴,表现出少有的温柔,并且把自己藏在心里的话告诉了姐姐。

  泰国皇太子-信和闽孝琳(宋智孝)约会的照片被登在泰国报纸上。知道此事的皇后(尹由仙)心里十分不安。申彩静回想起自己当时那幺担心信,现在看来是一种很傻的事情,心里很心酸。在学校申彩静见到了闽孝琳,想问个究竟,可是让申彩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闽孝琳态度很强硬。申彩静晕倒在朋友面前。

  第十二集:

  信竟然说要放弃做皇太子。这让申彩静更加无法了解信到底在想什幺,心里十分郁闷。申彩静为了容纳信做出了很多努力,可是她发现当自己越来越接近信,却越来越多发现信周围有闽孝琳的踪影。生气的申彩静跟信发生争吵,流下了委屈的眼泪。

  眼看华英和律将要入宫。

  皇宫现在为了孝律皇太子追尊问题议论纷纷。新势力的加入导致皇宫内乱。只凭皇后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抵挡住华英的攻击。有关孝律皇太子追尊决定权将掌握在皇太后手上。在皇宫,信和律相见,此时已没有了往日的亲切,剩下的只有浓烈的对立感情。皇宫将进入新一轮的竞争。。。

  与此同时, 为了进行皇室活动,皇太后带着申彩静来到济州岛……

  第十三集:

  去济州道路上信和彩静使出浑身解数想让皇太后开心。。。

  学校里的同学看到律造型的变化而欢呼。可是信带有一种审视的眼光远远地看着律。

  与此同时,入宫的华英的一举一动让皇后十分紧张。华英以忘记作为皇太子妃本分为名义狠狠的教训了彩静。。。

  狗仔队在泰国所拍摄的照片公开以后,皇室成员内部召开了紧急会议,想找出有关皇太子夫妇事件的对策方案。傍晚不知原由申彩静在下人的陪同下提着行李来到“恩爱阁”睡觉。看到信也在这里睡觉,这让申彩静十分惊讶。这就是皇室成员想出来的对策方案——洞房……

  第十四集:

  终于度过了漫长的洞房之夜。一听到皇太子夫妇洞房消息律急忙跑过来问彩静那晚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彩静口中得知那天晚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律一下子抱住了彩静,这时信在远处默默的看着这一切。

  知道皇太子夫妇为什么这么快洞房真正原因的彩静朋友纷纷责骂闽孝琳。偶然之间知道闽孝琳秘密的彩静内心无法平静。

  无意中,彩静看到不知谁给她发来的一张照片,彩静深受打击,决定消失。知道彩静消失后,信和律到处去寻找她。

  第十五集:

  从名善堂带出彩景的信发泄出两人之间掩埋在心里的种种矛盾以及困扰。。。

  信对律使用暴力事件又一次惊动了皇宫上下,华英对皇后发誓不会善罢甘休此事。皇帝把皇太子-信叫过来想好好的教训了一下,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信竟然做出强烈的反抗。

  不顾各种非文皇太子夫妇出现在记者接待会上,记者们要求皇太子夫妇摆出很和谐,恩爱的姿势,这时皇太子-信竟然吻了申彩景。

  与此同时,感觉到皇宫内不安氛围的皇太后特意准备了所有皇室家族一起共进晚餐的机会。

  第十六集:

  信和彩景离开宫廷进行只有两人的蜜月。

  闽孝琳继续追寻着与皇太子-信两人之间的爱情回忆。面对皇太子-信对现在的自己爱理不理十分伤心可是回想起华英所说的话闽孝琳再次坚定自己追寻跟皇太子-信之间的爱情决心。。。

  因闽孝琳事情皇太子-信和申彩景再次出现矛盾。律竟然对申彩景说现在是时候该放弃皇太子信。一听此话让申彩景十分吃惊。

  皇后了解到华英的行动开始准备对策。与此同时,皇太子的非文又再次公开使得皇室处于很尴尬的处境。

  皇帝严厉的跟皇太子-信说希望注意一下作为皇太子的行为。

  第十七集:

  彩景终于见到一整天没有消失的信,开始埋怨信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烦恼所有的事情。这时信却一下子抱住了埋怨自己的彩景,并拜托彩景,如果以后不再自己是皇太子,到时候希望彩景也能留在自己的身边,

  与此同时,进入皇宫的闽孝琳见到了皇后并得到了皇后后援的提案。

  律请求皇太后在自己的生日派对旅行中允许皇太子夫妇也一起同行。

  第十八集:

  全国还未平息有关皇太子信作为皇太子的资质问题。皇帝也在考虑律是不是更加合适做自己的接班人。

  与此同时,闽孝琳跟信讨论有关两人以后一起出国留学的事情。彩景知道此事十分伤心,可这时律向彩景告白一个男人的真正感情。

  目睹两人和谐的样子再次点燃皇太子-信内心中的嫉妒心…

  第十九集:

  在律的生日派对上,律和信之间的矛盾极化,使得彩景更加烦恼。看着如此烦恼的彩景,信感到十分内疚。想在彩景面前赔罪,可是彩景断然拒绝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加深。与此同时,彩景听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以皇宫为靠山得到不少好处的消息。更加使得彩景对皇宫的生活感到厌倦。看出彩景心事的信允许彩景回娘家住一晚。可是不知真相的皇后则责骂彩景有皇宫的允许就擅自回家。信的好意变成皇后的责骂,让彩景十分伤心最终决定离开皇宫。

  第二十集:

  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蒙怨的彩景将面临入宫以后最大的委屈。可是又将所有困难事情总是埋藏在心里自己承担。可是彩景如此处理事情的方式,让信十分反感,于是他下令修理名善堂。如此一来更加加深华英和皇帝,律之间的矛盾。信渐渐开始被人孤立,看再眼里的皇后十分心痛。皇后以作为母亲的身份劝导皇太子。远远看着忠于自己梦想并想成为著名芭蕾舞演员的闽孝琳。信也重新树立自己的梦想以及跟彩景之间的关系,并出现在记者招待会上……

  第二十一集:

  在皇太子夫妇公开记者招待会上,彩景不顾信的阻碍说出爆炸性的新闻,那就是“我想离婚”。彩景如此的行为引起皇宫里的恐慌以及包含皇帝在内所有皇室成员的愤怒。看着彩景,信内心更是交替着愤怒与悲伤。彩景又将被社会所注目。发现事情闹的越来越变大,华英想利用替罪羊-闽孝琳保全自己儿子律的利益。彩景在皇帝面前流出眼泪表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后悔,希望得到皇宫的饶恕。因此事信的皇太子位置更加动摇,皇帝对律更加信任。与此同时律为了保护内心十分疲劳的申彩景,在皇宫成员聚再一起的场合上说出……

  第二十二集:

  可以放弃法度可不能背叛自己内心感觉的律,以及认为法度就是皇宫的力量的信。虽然他们两人所遵循的信念不同,失去的东西也不同,可两人都是为了保护同一个深爱的人。彩景也不愿因为自己而使得别人受到伤害,所理想的生活渐渐远离现实。与此同时,皇帝正在考虑律是不是更加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皇宫宗亲找到皇帝强烈要求希望严惩皇太子妃彩景。信找到华英警告她,如彩景再次受到伤害的话,华英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信的警告没有阻止华英的野心反而达到了极点……

  第二十三集:

  太子信被认为是纵火案的最大嫌疑犯,这让信相当难受,彩敬在一旁无法安慰伤心的信。信则告诉彩敬,等这次纵火案结束就可以让彩敬离宫…

  而纵火案的真正主使者徐华英则故意在失火现场让火烧伤引起假相,并吩咐下人妥善处理好一切与纵火案有关的人,以免让人发现真相。此时,皇室宗亲也表示反对律出宫,支持废妃,让皇室很为难。李律不相信纵火案是信所为,并开始进行调查。

  看见信的情绪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彩敬终于对信说出自己是因为爱他,心才会更痛的话,夫妇两人和好。律看见彩敬还是爱着信不能接受他而感到难过,太皇太后安慰他,希望他能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徐华英病愈回宫,皇后要求其说出真相不能再隐瞒下去,儿子律也一再要求徐华英不要再执迷不悟的错下去,但徐华英更进一步加快了她的阴谋计划。

  为了挽救皇室威信以免君主制的废除,皇室不得不作出让妃宫彩敬暂时出国的决定,让信感到万分无奈。彩敬得知要求其暂时出国的决定后,表示为了保护皇室和信愿意接受,信得知彩敬的选择后痛哭。出国之前,彩敬请求孔内侍允许她和信出宫上街一天,她要带信感受一下自己入宫之前的生活…

  最终回:

  孔内侍告诉太子夫妇警察厅找到了纵火案的真凶,实际上是太皇太后身边的徐尚宫向警察厅自首说是太子贿赂她拜托她纵火的,警察厅也确实调查到徐尚宫户头上多出来的金额是从信的户头汇出的。这让太子信彻底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皇室虽然不相信这是信所为,但人证物证俱在,不能阻止警察厅拒捕信。拒捕之前,信将明善堂里那封父皇写给徐华英的信交给了律,律终于明白了父辈们的感情纠葛,也让他明白了母亲徐华英的权力野心。律责备母亲的野心使整个皇室陷入危机之中,并准备向国民道出事实真相。

  信被拒捕的同时,彩敬也必须离开宫出国一段时间,亲人和朋友们纷纷进宫向彩敬告别。临走之前,信告诉彩敬一定要等他回来,两人暗自伤心。律不忍心看见彩敬和信继续痛苦下去,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向公众表明所有皇室的绯闻都因他而起,纵火案也是他主使的,将责任全都归结到了自己头上,徐华英闻讯驾车自杀未遂。信脱离了危机,皇帝李贤准备退位将皇位传给信,信拒绝,由惠明公主继承大统成为女皇。

  彩敬到澳门游学,过着轻松自由的生活。去澳门找她,告诉他自己已经不是太子,并向她正式求婚,两人在太皇太后和崔尚宫的祝福下成为真正的夫妻…

亚历山德拉王后(Queen Alexandra,1844年12月1日-1925年11月20日),全名亚历山德拉·卡洛琳·玛丽·夏洛特·露易丝·茱莉娅,暱称为阿丽克斯。她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与王后露易丝的大女儿,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妻子,英国王后,印度皇后。

1844年12月1日出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黄宫(Yellow Palace),她的父亲当时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的王子克里斯蒂安,妈妈是黑森-卡塞尔的路易丝公主。尽管她拥有皇家血统,但是她的家庭还是过着相对而言普通的生活。他们一家并不富有,她父亲一年大约800英镑的收入全部来源于军队职务,他们所住的房子也是不收租金的。有时候,在晚上就寝之前,父亲会邀请安徒生给亚历山德拉和她的兄弟姐妹们讲故事。

1848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去世,他唯一的儿子弗雷德里克继承王位。弗雷德里克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而且没有留下子嗣,一场继承危机发生在弗雷德里克统治的丹麦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统治危机在各自不同的领土还有所不同,在荷尔斯泰因,萨利克法妨碍了女性的继承权,但是在丹麦却不受其约束。

1852年,伦敦召开了一场关于丹麦王位继承的会议,会议决定由亚历山德拉的父亲克里斯蒂安王子为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克里斯蒂安拥有了的丹麦王子的头衔,他的家庭也搬进了一个新的官方住所Bernstorff Palace。尽管家庭的地位有了提升,有非常少或没有增加的收入,但是他们从不参加哥本哈根的宫廷活动,也拒绝与弗雷德里克的第三任妻子和他旧时的情妇见面。

亚历山德拉和她的妹妹德格玛共用一间卧室,她盼望着和妹妹们在桌子旁边做自个的衣服。亚历山德拉和德格玛在女性游泳创始人南希·爱德伯格的教导下上游泳课。在Bernstoff,亚历山德拉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在哥本哈根的英国牧师那里学习英语。虔诚的信仰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随后在High Church实践。

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艾伯特亲王早已想给他们的大儿子威尔士亲王艾伯特·爱德华寻找一位新娘。

1861年9月24日,维多利亚长公主介绍她弟弟艾伯特·爱德华与亚历山德拉见面。不到一年之后的1862年9月9日,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的家中,艾伯特·爱德华向亚历山德拉求婚。一个月之后,亚历山德拉乘坐维多利亚与艾伯特二号从丹麦前往英国。

1863年3月10日,艾伯特·爱德华和亚历山德拉在温莎的圣乔治教堂举行了婚礼,亚历山德拉成为威尔士王妃。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亚历山德拉的父亲成为丹麦国王,弟弟乔治成为希腊国王,妹妹德格玛和俄国皇储订婚。 1864年初,亚历山德拉比预产期提前两个月生下第一个孩子艾伯特·维克多。她和艾伯特·爱德华一共有六个孩子:艾伯特·维克多、乔治、路易丝、维多利亚、毛德和约翰。

1868年4月,艾伯特·爱德华和亚历山德拉访问爱尔兰。她病后一年,她才开始在没有手杖的帮助下再次行走,并且那时候已怀上了第四个孩子。1868年至1869年,这对皇室夫妻进行了一次长达六个月的访问,他们分别去了奥地利、埃及和希腊。

威尔士王子一家建造了桑德灵厄姆宫作为他们的首选住所,而马尔巴罗宫是他们一家在伦敦的基地。传记作家以为他们的婚姻在许多方面是幸福的,然而有人曾断言,艾伯特·爱德华没有给他的妻子尽大概多的关注,亚历山德拉开始和他关系疏远,直到1871年底艾伯特·爱德华的伤寒病发作他们之间才完成和解。这是存在争议的,亚历山德拉频繁的怀孕和这一时期的家书都否认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裂痕。然而,王子依旧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社会舆论的严厉批评,他与其他女人保持着相当暧昧关系,包括女演员Lillie Langtry, Daisy Greville等。亚历山德拉晓得王子和她们的关系,后来还允许爱德华的情妇Alice Keppel在他弥留之际前来陪伴。亚历山德拉始终忠实于自个的婚姻。

由于遗传所造成的耳聋日益严重,亚历山德拉不再参加宫廷里的社交活动,她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家中陪伴她的孩子和宠物。

1892年,长子艾伯特·维克多的去世对亚历山德拉来讲是一个严重的打击。1894年她的妹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后,她的外甥尼古拉二世成为新沙皇,亚历山德拉来到俄国陪伴已成为皇太后的德格玛,直到亚历山大三世下葬。

1901年,在她的婆婆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之后,亚历山德拉成为新国王的王后。两个月以后,她的儿子乔治和儿媳玛丽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访问活动,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的任务就交给了亚历山德拉和爱德华。当乔治和玛丽访问返程的时候,爱德华和亚历山德拉的加冕典礼也准备就绪。然而就在原定的加冕典礼举行的前几天,国王患上了很严重的阑尾炎,亚历山德拉王后代表国王出席了阅兵仪式和阿斯科特皇家赛马会。为了不让民众过分担心,爱德华的加冕典礼不得不推迟举行。国王在伦敦的医院里动手术切除了受感染的盲肠,等到他重新恢复健康之后,他和亚历山德拉一起于1902年8月9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接受加冕。

当乔治和玛丽于1905年冬天访问印度的时候,亚历山德拉再一次承担起照顾孙子们的重任。她的父亲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在1906年1月去世,他希望他的孩子们保持与丹麦的联络。1907年,亚历山德拉和她的妹妹在哥本哈根北部购买了一栋度假别墅Hvidøre。

1910年,亚历山德拉成为第一个参观英国下院的王后。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坐在那里俯瞰议员们辩论。不久之后,她来到希腊科孚岛看望她的弟弟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在那里她接到了爱德华七世国王病重的讯息。亚历山德拉立刻从希腊返回,在她丈夫去世的前一天抵达英国。在爱德华弥留之际,她亲自管理氧气气瓶,以帮助他呼吸。她告诉弗雷德里克·庞森比,"我觉得我好像已变成一颗僵硬的石头,没有办法哭泣了,无法掌握这一切的变化了。"那年晚些时候,亚历山德拉从白金汉宫搬到了马尔巴罗宫,但她保留拥有桑德灵厄姆宫。

亚历山德拉没有参加她的儿子在1911年的加冕典礼,因为孀居王后参加新国王的加冕典礼在当时还不是一个惯例。老王后亚历山德拉的生活仍在继续,她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慈善事业和公众活动上,其中一个例如亚历山德拉玫瑰节,为了帮助各大医院,女志愿者们卖掉了残疾人制作的人造玫瑰花以获得善款。1918年她的外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布林什维克党杀死,皇太后德格玛因为当时不在俄国而幸免于难,1919年德格玛来到英国并在那里和亚历山德拉住了一段时间。

亚历山德拉晚年时依然保持着她年轻时的容貌,但是在战争期间,她看起来衰老了非常多。她晚年不再出国旅行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健康问题的困扰。1920年,她眼睛里的血管爆裂,造成眼睛的暂时性失明。在她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亚历山德拉丧失了一部分的回忆力和语言能力。

1925年11月20日,亚历山德拉王后因为心脏病发作在桑德灵厄姆宫去世,享年80岁,她被安葬在温莎圣乔治教堂她丈夫的旁边。

说到汉朝西汉太后吕雉的政绩,恐怕鲜为人知。但是如果谈起人彘戚夫人的故事,恐怕就家喻户晓了。千百年来,吕雉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恐怖而残暴的形象,我倒是觉得,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看,吕雉无疑是一个幸福度不高,遇人不淑的女人;但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去看,她维护了西汉初期稳定的局势,发展国计民生,完善律法。她虽是一介女流,但性格刚猛坚定,和许多功臣宿将斗智斗勇,周旋抗争,最后还能大获全胜。朝内朝外虽然反对力量无穷,但是碍于她铁的手腕儿,万马齐喑,无人敢发声。她不是一个良善之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凶残刻薄才是她的本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她超群出众的政治才能。在乱世之中,多少人运如飘萍,命如草芥,一个女人能够凌驾于众多须眉男子之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单单就这一点,她就可引得我们无限的钦敬。

吕雉本来随其父吕公住在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终兴镇潘庄),后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吕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书香鼎盛,但是绝对是殷实之家,而且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而出身草莽的刘邦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亭长,而且嗜酒好色,好吃懒做,在当地的名声也并不好。论常理,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吕雉匹配,但是吕公阅人无数,眼光独到,很会看人,也很会看相。

刘邦这个人,一脸漂亮的胡须,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吕公透过刘邦表面戏皮笑脸,看到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暗暗称奇,一时间顿生敬意,遂恭迎刘邦入室。吕公相中了刘邦的外貌。刘邦为人落拓不羁,不太不太在意一些细枝末节,和当地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相处甚熟,嘴上也经常开一些没大没小的玩笑,其他人也洗耳恭听地听着,不去跟他计较。吕公是一个过来人,他觉得刘邦身上有一种难得的人格魅力,这个人虽然看上去放浪形骸,但是骨子里却拎得很清,地位虽然不高,却一点都不会妄自菲薄,和别人称兄道弟起来毫不脸红。这个人脸皮够厚,脑子灵活,心胸宽广,这是成大事者才具备的王者气质,实属难得。

吕公虽然不当官不从政,却也是一个难得的聪明之人。秦朝实施严苛的律法,赋税繁重,秦始皇又好大喜功,发动各种各样的征伐战争,修建大大小小的宫殿工事,老百姓苦于徭役奔波之苦,多不能安于农事,而亡命于征调路途之中。举国老百姓,多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如此家国大势,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是岌岌可危,大厦将倾。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吕公决定顺大势而起,与其给自己女儿找一个小富即安的家庭,以后也免不了覆灭之祸,不如给她一个有力的后盾和平台,做一个弄潮儿,趁势而起,虽说只是个女子,将来也会大有作为。

不得不说有其父必有其女,吕雉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女人,她的虎狼心性,缺乏一般女人的柔弱和顾影自怜,但是关键时刻的孤注一掷和果断狠辣是受大战争环境苦难磨练的影响,但是不得不说也有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教养方面因素的影响。吕父仅凭一面之缘和自己依据多年经验的直观判断,就可以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轻而易举地交托他人,其胆识魄力就非一般人可及。身为女儿的吕雉也完全继承了其父的精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事物的安排都是一厢情愿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吕公只看到了刘邦的人格魅力和领袖才能,却选择性地忽视了他的人品。或者说他根本会预料到自己的女儿以后情路上会诸多坎坷,但是他觉得有一些代价是值得付出的。如此狠心的一个父亲,不知道是吕雉的幸与不幸。

嫁给刘邦后的吕雉已经彻底地告别了以前尊贵的大**生活,洗手作羹汤,粗布衣裳,照料刘邦的一家老小,操持家里家外,俨然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贤妻良母。刘邦本来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整天吊儿郎当地在乡里混吃混喝,连自己的父亲都瞧不上他,觉得他比老实本分的老大真是相差甚远,也惹得家嫂嫌弃。娶了吕雉之后,他这种放荡不羁,随心所欲的生活也没有多少收敛,吃喝玩乐一样也不落下。吕雉新婚生活不是和丈夫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中度过的,不是一个受宠爱的妻子,而是直接挑起了家的担子,收拾刘家的烂摊子,忙得脚不沾地。从吕雉婚后的这一段经历来看,她也不是一个娇滴滴,弱不禁风的单纯的千金**,她骨子里,就是一个可以有担当,坚强刚硬的女人。

都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我赞同,我也同样赞同另一句话,英雄造时势。

相关史料:

沛县起兵

起兵反秦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6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闻此,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萧何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也就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毫无疑问,吕雉也一样嫁鸡随鸡,别无选择。任何大业草创初期都是十分艰苦的,起义的风险性很高,安全系数很低,面对正规军的围追堵截,随时随地准备逃命跑路,要是一个反应慢了半拍儿,直接可以去阎王府报到了。刘邦和他一起豁出命的兄弟们风餐露宿,狼狈不堪的日子数不胜数,而吕雉则任劳任怨,做好后勤工作,整日里还要魂不守舍,担惊受怕。我相信,以吕雉的眼光,她大抵是看得上刘邦这样的人,否则,她大可以撂挑子,回娘家,不过这种鬼日子。她没有退缩,没有临阵脱逃,而是选择坦然面对,巧妙地保护者自己和刘邦的家人,这样的女人,贤惠而又勇敢,绝对是一个旺夫的好女人。此时此刻在外漂泊不定,亡命的刘邦对自己的妻子一定是充满了感激的,他是一个真男人,他大概也很感佩自己妻子的不离不弃,鼎力相助。

刘邦的造反事业越做越大,诸雄逐鹿中原,一波波血腥的厮杀追逐之后,他最后逐渐发展壮大,和许多诸侯王平起平坐,也惹得项羽忌惮,又有了鸿门宴这样精彩绝伦的故事。不得不说,刘邦虚心纳谏,身边谋士猛将如云,他本人也胸怀宽广,即使偶尔玩世不恭(譬如不敬儒生),但是睿颖的头脑还是能让他及时回心转意,改弦更张。他本人就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才换来那么多杰出人物死心塌地地追随。

反观项羽,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个人武艺出众,力能扛鼎,但是他心胸狭隘,刚愎自用,多疑猜忌,政治上很天真,每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都会感情用事。身边人和他逐渐离心离德,只有一个杰出的谋士范增,还被他的幼稚气得吐血,被他驱逐,他火烧咸阳宫,坑杀几十万秦兵,外厉内荏,残暴不仁,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在刘邦和霸王项羽角逐争斗的过程中,吕雉也深受其害。她作为被俘的人质留在项羽的身边,被监视控制,生活里诸多苦楚,性命朝不保夕。在这样晦暗不堪的日子里,她和身边的审食其同病相怜,情愫暗生,有一段私情。刘邦忙于争雄,驰骋天下,他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志得意满。刘邦搜罗民间美女,网罗到身边,供他消遣享用。美女在怀,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刘邦也就渐渐淡忘了现在项羽的手里受苦遭罪,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的妻子吕雉。

等到吕雉死里逃生,重新回到刘邦的身边时,她发现那些年轻娇媚,丰姿绰约的女人轻而易举地夺去了自己在丈夫心目当中的位置。刘邦是一代霸主不假,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现在他已经是大权在握,对美色方面自然也不会再有节制,年老色衰的吕雉的失宠几乎已经成了必然的事情。

吕雉知道刘邦对自己的感情已经越来越淡漠了,但好歹他还念及当初患难与共的情谊,立自己为中宫皇后,不管他有多宠爱戚夫人,他始终都没有做出出格之事。吕雉毕竟自己还诞育了长子刘盈,根据历朝历代立嫡立长的传统,朝中重臣们都认定刘盈才是承继大统之人,所以一大批元老重臣无形当中都聚集到吕雉身边,成为她坚实的后盾和依仗的力量,这其中就包括汉初最杰出的谋士张良。在刘邦为太子之位绞尽脑汁,犹豫不决的时候,张良为吕雉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让刘邦也看清楚了太子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刘邦明白太子刘盈继位已经成为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刘邦明白,众怒不可犯,如果自己执意废长立幼,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朝堂巨变。所以戚夫人再泪眼婆娑,苦苦哀求,自己再喜欢类己的刘如意,也是无力回天。

刘邦很清楚吕雉是一个刚毅果断的狠角色,她曾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对于她的心性,自己身为枕边人,何尝不知?再加上她历经磨难,千锤百炼,如果之前她还略显稚嫩,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话,可是经历了这么多世事的考验,她早已经心如铁石。

刘邦是一个厚黑的帝王,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好面子的皇帝,他不忍心赶尽杀绝,对待功臣,他既防备忌惮又心存感情,处在一种两难的境遇当中。但是吕后没有这些顾虑,人都说最毒妇人心,吕后杀人冷血无情,眼睛都不眨一下,她用计杀了用兵如神的韩信,彭越,这些人让刘邦夙夜难寐,辗转反侧的大功臣们,被吕雉一夕之间除掉。刘邦驰骋沙场这么长时间,杀人如麻,早已见惯了生死,但是如吕雉这般狠辣无情,还是让刘邦心中震颤不已,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不如一介妇人,他重新刷新了对吕雉的认识。

刘邦明白自己偏宠戚夫人这么长时间,还打算废长立幼,吕雉也已经明白自己看重戚夫人远远超过自己,以她争强好胜,绝不服输又狠辣的心性,是不可能轻饶了戚夫人和如意的,自己死后,怕就是疯狂的报复和反扑,自己心爱的儿子和女人怕就死无葬身之地。

刘邦宠爱美貌多才的戚夫人,他也知道即使自己成为皇帝,众生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自己也始终无法撼动立嫡立长这一条铁律。原来即使高高在上,身为皇帝,也有许多事是身不由己,做不得主的。刘邦聪明之处,就是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知道对立面太过强大,就决不能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感情用事,哪怕是他最宠爱的女人,他也选择了罢手。

我们反观一下项羽,鸿门宴范增曾多次提醒他除掉刘邦,甚至派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是项羽始终不为所动。他只看到了刘邦卑微低下,谦逊恭敬的态度,觉得自己成诸侯领袖已成既定事实,不必为难甚至杀了刘邦,如果自己行不仁不义之事,那其他诸侯会怎么看待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是背信弃义之人?以后谁还会听从自己的号令?

项羽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他必须从全局考虑,招揽人心。他这么考虑并没有错,但是他忽略了一件最关键的事,那就是实力对比,乱世诸侯争霸,拼的是军事实力,并非仁义道德。刘邦气候已成,有帝王之气魄,心术城府皆远远地在项羽之上,正因为如此,范增才千方百计地劝项羽除掉刘邦,以免他成为日后的劲敌。但是项羽太迷信武力,他相信自己的军事能力无人可及,事实也是如此。但是乱世从不匮乏人才,刘邦手下的韩信用兵如神,所向披靡,比起霸王项羽并不逊色多少。项羽太自负,刚愎自用,他凭借超群出众的军事天赋称雄一时,如星辰般耀眼夺目,但是很快这种优势也就丧失殆尽了。

项羽分配封地不公,挟私报复,亲疏有别,诸侯王都割据一方,本就不安于世,蠢蠢欲动,这就更给了他们重新燃起战火,妄动刀兵的借口,于是新一轮逐鹿中原正式拉开帷幕。这一轮最后的结局众所周知,项羽双拳难敌四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倏忽而起,又倏忽而逝,只留下一段悲歌与一段历史传奇。而看似无情无义,不顾老爹妻儿,不择手段的刘邦则大获全胜,最后将其他竞争对手一一翦灭,一统混乱割据的天下,创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若论有情,霸王项羽对虞姬的一番情有独钟,深情厚谊怕是薄情寡义,朝三暮四的刘邦不及十分之一。但是刘邦最后做了天下之主,实乃他具备君王的素质,尽管他个人品质上有缺陷和瑕疵。吕雉这个女人从今天的角度看简直就是一个心理变态,她迫害戚夫人,将其做成骇人的人彘,害死刘邦最喜爱的儿子赵如意。她在刘邦死后把持朝政,杀戮刘氏子孙,大封吕氏为侯,甚至为儿子刘盈安排了一桩为人诟病的**的婚姻。她用强力的手腕稳定了混乱的局势,无论是诸侯还是功臣宿将,无不在她的*威之下战战兢兢,偃旗息鼓了很长时间,尽管平静的海面下恶浪滚滚。在吕雉执政期间,汉王朝平稳过渡,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进一步增强。

有一件趣事不得不提,匈奴冒顿单于曾向吕雉求婚。匈奴人驰骋于大草原,无拘无束,但是实力强悍,经常骚扰汉朝边境,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就像是大汉王朝的一块牛皮癣。当时汉王朝初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根本无力发起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争,所以只能隐忍按捺。刘邦执政期间,就曾派出皇族女子佯装公主,前往和亲。只可惜匈奴王人毫无信义可言,尽管和大汉联姻,但是仍然小动作不断,边境不时受到侵扰,不得安宁。

匈奴人虽然很残暴,但是也有其可爱赤诚之处,他们民俗未完全开化,没有很严格的皇权等级观念,匈奴冒顿单于觉得自己未娶到正了八经的公主,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有不甘,于是,竟然滑天下之大稽地给吕雉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你为寡妇,我为鳏夫,你为大汉太后,我是匈奴大汗,咱俩门当户对,为了纾解寂寞愁苦,我们干脆一块儿搭伙过日子吧!

以吕雉的强势威严,看见这封信后自然怒不可遏,要倾举国之力攻打匈奴。但是在群臣的阻挠劝解之下,她逐渐冷静下来,想当年高祖刘邦几十万雄兵都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要不是张良的计谋,恐怕几十万大军早已被全数歼灭。如今,国内局势不稳,反对派随时会趁机反扑,如果此时大举征伐匈奴,劳民伤财不说,怕是会旷日持久,甚至铩羽惨败而归,到那时,反对派实力崛起,政局岌岌可危,国土四分五裂,前功尽弃,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吕雉精明强悍之人,知晓自己受辱事小,家国事大,一切当以大局为重。她强压怒火,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情理兼备的信,来彰显自己的怀柔宽大:我年老色衰,怕是不能和你相配,你的心意我只能心领了。但是大汉不缺乏貌美智慧的女人,我精挑细选了几位绝色佳人来侍候你,希望你能笑纳,愿大汉与匈奴的友谊万古长青!

这件事看上去很滑稽,但是冒顿单于之所以敢这样张狂,公然调戏大汉的皇太后,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而是匈奴势强,大汉势弱,冒读单于明白,即使自己说出更难听,更过分的话,大汉朝也得赔着笑脸全盘接受,不敢起干戈的。所以,闲来无事他也让皇太后难堪一把,一来是报大汉朝拿假公主诓骗自己之仇,另外,当年刘邦率大军被围困在白登山,为了脱困曾经卑躬屈膝地称匈奴大汗为父,自己为儿皇帝。刘邦是一个厚颜无耻之人,这种只在口头上占便宜的事,他自是不以为然。但是匈奴人心眼儿实诚,让一个中原皇帝做儿皇帝,那还不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征服感?而且匈奴人延续了这种心理上的惯性优势,时不时的敲打一下大汉朝,来彰显自己的强势领导地位。

汉惠帝本就性格柔善,身体嬴弱,自从他亲眼目睹了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惨状,自己的亲弟弟赵如意又被母亲毒死,又听闻自己的母亲种种骇人听闻的行为之后,心理上就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他接受不了这样冷酷残忍的母亲,内心矛盾痛苦却又无力反抗。他继位以后只是一味逃避,自暴自弃,消沉低落,任凭自己的母亲去折腾,对一切不管不问,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没过几年,刘盈就阴郁而终,谥号惠帝。

汉惠帝死后,吕雉命令汉惠帝皇后张嫣佯为有身,取惠帝与宫人之子名之,立所名子为太子,同时,吕雉命宫女鸩杀太子之母,这就是汉帝刘恭。一开始小皇帝和吕雉倒还能相安无事,相处甚欢。只可惜天长日久,汉恭帝知道了被自己的生母被吕雉赐死的真相,两人的关系彻底恶化。小皇帝嫉恶如仇,口无遮拦,出言以后要杀了吕雉给自己的母亲报仇。吕雉哪能忍受自己亲手扶上皇位的人这样敌视反对自己?小小年纪就这样锋芒毕露,将来还能听任自己摆布吗?

吕雉毫不顾念祖孙之情,将刘恭囚禁后杀害,后又辅佐少帝继位,临朝听制。只可惜天不假年,吕后重病后常常忧虑不已,她担心自己所作所为会断送了吕氏一族的后路,事实证明,她却有先见之明,并非杞人忧天。

刘氏诸王都已形成气候,独当一面,而吕氏子孙却并没有出类拔萃,可以堪当大任之人。自己在世之时,还可以庇护吕家人。但是一旦自己驾鹤西去,刘氏诸王一定会反攻倒算,这天下本就是刘家人的天下,他们才是人心所向,自己强力占为己有,也最终会付出代价。只是,自己苦心孤诣地经营一辈子,绝不想看见吕氏一族被连根拔起,片叶不留。她病重之时都在谆谆教诲,万千嘱咐吕家人千万不要把兵权交出,还可以苟全性命。只可惜吕家人终究是太过天真,在吕雉死后被周勃几句话诓骗,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全族被诛灭,无一幸免。吕雉何等强势能干之人,子孙却遭灭族之祸,自己勃勃野心的实现却以断子绝孙为代价,真是令人唏嘘!

吕氏之乱被平定后众人迎立刘恒继位,刘恒的母亲薄姬并不受刘邦的宠爱,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早早随自己的儿子就蕃,躲过吕雉的魔爪。当时无论是股肱大臣还是诸侯王都对吕雉强势狠辣畏惧后怕不已,他们也绝不想再培养一个这样的太后,之所以会选择刘恒继位,一方面是因为刘恒在诸王当中虽然军事实力并非最强,但是他为人低调谦和,谨慎持重,个人品德出众;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刘邦并不宠爱薄姬,薄姬娘家没有势力,她的权力欲望也很淡泊,是绝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吕雉的。诸侯王谁也不服谁,如果不能达成统一意见,必然会刀兵相向,同室操戈。所以刘恒继位是权力均衡制约的结果,是诸王之间,诸王与功勋大臣之间共同达成的共识。事实证明,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汉文帝最终也成为一代明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226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