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他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又名为“牛顿力学”,而力的单位也叫做“牛顿”,另外,以牛顿命名的数学和科学术语还有“牛顿方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牛顿法”、“高斯-牛顿最小二乘法”、“牛顿环”、“非牛顿流体”等。
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岁月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
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
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
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
怪异的牛顿
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
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礼记.昏礼》
彩礼是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之一,是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里的聘金、聘礼就是我们俗称的“彩礼”。
彩礼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展现出来浓浓的民族传统。但是由于已经日渐扭曲的彩礼形式,彩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批判,尤其是天价彩礼的情况,这不但引发了大量的的纠纷也扰乱了农村的秩序,另外高额彩礼的攀比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天价彩礼”吓退求婚女婿彩礼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民间习俗。由于由古至今的传承,我们可以继续传承,但是彩礼需要有度,如果过度,就成了“天价彩礼”。现在就有一个综艺节目爆出一个“天价彩礼”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热议。
故事的主人公金盛与女友小白是自由恋爱,两人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彼此也都认定对方是心中那个对的人,随着两人感情的深入也就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于是金盛就准备向自己的女友求婚,准备把自己心爱的女孩娶回家,本来一起都是水到渠成,可是万万没想到,金盛却遭遇了当头一棒。
在金盛去女友家提亲的时候,与女友家里人谈到双方的婚事,丈母娘的要求却让他大跌眼镜。
丈母娘一开口居然要100万的彩礼钱,一瞬间,金盛几近崩溃。
金盛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己也是个上班族,一个月也只有有限的工资收入,个人也并没有多少存款,一百万对他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他心里甚至开始打起退堂鼓。当回忆起当时那一幕,金盛的声音已经哽咽了。
金盛也试图跟女友的妈妈进行讨价还价,但是这个未来丈母娘并没有做出丝毫让步,考虑到与女友的感情,金盛也只能自己去抗下这一切。
金盛回家跟父母亲戚商量试图借钱把彩礼钱凑足,但是100万毕竟不是个小数目,一家人东拼西凑也仅仅凑了30万,金盛无奈只能拿着这30万去跟丈母娘谈,丈母娘看到小伙子的努力,也考虑到100万可能确实短时间很难凑足,就松口同意先举行婚礼,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在婚礼的当天,丈母娘又提出要求金盛在结婚后需要把剩下的70万慢慢还清,面对如此的要求,金盛彻底崩溃了,此时金盛也无法顾及他与女友的感情,他直接坦白的告诉丈母娘这婚他结不起了,也不想结了,本来好好的一场婚礼,最后闹得了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
而小白看到金盛与自己的母亲谈崩,也开始祈求自己的母亲不要再如此咄咄逼人,苦苦哀求她能够同意她与金盛的婚事。可是即使小白已经是哭着在求母亲,她的母亲依然不肯做出妥协。
最后,面对这对情侣的苦苦哀求之下,也是看到金盛只能够拿出30万的彩礼,再多实在无能为力,小白的母亲才软下心来,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两个人也就定下了婚,开始筹备婚礼。
但是,婚前这段插曲无疑会是金盛与女友和丈母娘直接的一个隔阂,未来两个家庭的关系会是什么样无疑让人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天价彩礼让“剩男”婚不起彩礼代表了一个男方把女方当作珍宝诚心求娶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岳父岳母养育好女儿的答谢敬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彩礼也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彩礼钱已是水涨船高,不仅让很多喜宴变成了散货饭,也让很多“剩男”大呼婚不起。
有人说,彩礼表示男方家庭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彩礼给的高,地位上眉梢”。彩礼被认为是衡量新娘的一把标尺,高额彩礼则说明新娘在婆家人眼里地位不一般。而且,这也给娘家人的虚荣心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早些年,我们印象中的彩礼:
万里挑一
三家一起发
四平八稳
顺顺发发
发发发
十全十美
……
女方拿彩礼更多的是取一个好彩头,金额还是根据两家的情况酌情给出。
但是如今:
万紫千红一片绿
三斤三两
一动一不动
……
面对这个数字,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剩男”们,着实是没有勇气结婚了。
婚姻不是交易婚姻中,争取和享有了应有的权益,才叫尊严
天价彩礼是近些年来奢侈攀比之风影响下的产物,很多家庭面对这种情况都是打碎牙往肚子里咽。不管什么家庭,在结婚上面都是掏空腰包大办特办。金银首饰如今也只能算是个点缀, 新房、新车也算是个标配,动辄上百万的彩礼钱着实令人惊叹。
天价彩礼如今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反而彩礼水涨船高,这也使本来的贫困又雪上加霜。
从全国来看,各个地区也是有着很大差异,在甘肃,彩礼钱一般在5到20万不等,在山东和湖南地区则要10万元左右。而在河南部分农村地区订婚的起步价都已经到了30万。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
许多家庭一人结婚、全家负债,农村的一场婚礼就让很多家庭“望而兴叹”。 “天价彩礼”已成为农村男女婚姻的拦路虎。
对于天价彩礼,本质上已经超出了婚姻的范畴,更像是在买卖婚姻。这无疑是一种陋习,也玷污了婚姻应有的圣洁和宁静。
鉴于这种情况,民政部在2020年5月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助力脱贫攻坚,推进社会风气好转。
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
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婚姻理念。
姚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和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规模宏伟壮丽,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杰作自1957年问世以来,已经出版了30多年。现已出版三卷八册,约230万字。计划五卷,正在写最后一卷。第一卷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被翻译成日文后,被日本文部省和外务省授予文化奖。第二卷获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基本信息姓名:姚、姚[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邓州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生卒年: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曾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前主席。第六和第七届CPPCC全国委员会成员。现代小说家。姚冠三,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寒酸的地主家庭。我父亲去了开封优秀师范学校。因为家庭的困境,他的母亲计划在他出生时淹死他的孩子,但幸运的是他被他的曾祖母救了。我从小就喜欢听奶奶讲故事,这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文学兴趣。邓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环境封闭落后,水旱灾害频繁。再加上封建军阀的压迫,农民生计无着,或外出逃荒,或采取孤注一掷的措施,土匪遍地。姚九岁时,土匪攻破寨子,姚家的房子和衣服都被烧了。从此,他随父母逃往邓县居住。在县城,先在私立学校读了一年多,然后去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三年。背了很多古文,练了文言文。闲暇时,我喜欢听艺术家们谈论施公案、龚澎案、三国演义等书籍。1924年小学毕业后,我到信阳上中学。同年冬天,由于第二次直接战争的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在回家的路上,李水磨的匪队把他和他二哥还有另外两个学生当“肉票”,宣被一个匪头当成义子。这段在土匪中生活了约100天的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的自传体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四年多来,除了在樊城弘文书院学习的几个月,我基本上不在学校,在家。这段时间我读了很多五四新文学作品和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培养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不温暖和社会的黑暗形成了姚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生活,我两次加入了进步军。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出路会滋生抑郁和多愁善感的情绪。1929年夏,姚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同时,以“雪痕”为笔名,在《河南日报副刊》发表第一部小说《两座孤坟》等作品。这些小说写了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下层工人的悲惨故事,表现出明显的民主倾向。入学后不久,我参加进步活动,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看了清代朴学、古史辨派、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作,立志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他被校方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投稿、教书、编辑谋生。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京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记》等10余部小说。这些小说表现了大陆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和被压迫者的斗争。此外,还编著了《大陆文艺》和《今日》两种刊物,在《茫中》、《申报》发表了《杂感》,发表了多篇散文、散文诗和文学论文。这些文章也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敏锐的时代感。受文艺普及和大众语言讨论的影响,1936年收集家乡口语,编入《南阳词汇》。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迁到开封,与他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前后也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杂感。他去徐州前线采访,然后写了简写报告文学《战地书信》。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加入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进步的抗日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和《文学立场》发表短篇小说《白龙岗》和《可怜的麦秸》。第二年,《红灯记》的悲剧故事发表在《文学新闻》上。后两部在中国影响很大,被翻译成英文和俄文。《可怜的麦秸》和后来的中篇小说《牛和胡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成功地用群众生动活泼的口语书写了抗战时期农民的觉醒和变化。自1939年以来,在游历鄂、皖、川等地的过程中,姚主要致力于小说创作,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军马之恋》、《新苗》、《团圆》等。这些作品大多以抗战初期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知识青年为题材,写出了青年一代高涨的救国热情。也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和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文笔委婉细腻,语言更加活泼多样。但有些作品在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用了过多的笔墨,淡化甚至弱化了表达时代的主题。在此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简评》、《文学反思》、《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些作为小说是如何写的出版。此外还有《M站》、《春天到前线》、《麦草》等短篇集出版。抗战胜利前后,姚转向故乡和童年题材,完成了自传体小说《长夜》,写了《我的老祖母》、《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系列散文。《长夜》以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的豫西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土匪队伍李水磨的传奇人生,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而有力地揭示了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成为小偷的社会根源,同时表明他们具有抵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像《长夜》这样以现实主义笔法描绘绿林人的性格和生活的小说,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该书译成法文后,姚被授予马赛纪念奖章。从早年开始,他的小说就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气质:1929年出版的《枪儿》描绘了一个强烈的性格,3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也多次描写了一些大胆的人物。将一批“强人”形象送入新文学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他们的坚强之美,是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在姚解放战争期间,姚还写了爱国科学家陆荣轩的传记和短篇小说《恢复人性》。1948年后,他先在高航农业学校任教,后在私立大夏大学任教。同时出版了《明初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著作,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1951年,姚赴浙东参加土改。因为不懂当地语言,听不懂当地风俗,他想到了回河南。今年夏天,他回到郑州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因中南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了写少量的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杂文和杂感外,他的写作处于一个低迷时期。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发表了《论学者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些问题》等论文。1957年,在被错误地划为“极右派”后,他在逆境中开始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姚既反对封建家庭的强迫婚姻,又经历了自由恋爱的痛苦。最后,在半包办半自由的条件下,他结婚成家了。姚的婚姻深深地打上了19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烙印。早在姚十多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安排好了,她有了一个素未谋面的未婚妻。这桩婚姻完全是按照姚慕极其现实的功利主义安排的:媒人向姚求婚时,对姚的父亲说:“如果你马马虎虎,你就有一样东西。如果以后有一天你穷了,谁把你女儿许配给我们?”可以说,她给儿子找媳妇,根本不是为了他的幸福,而是为了一个听命于她的奴隶。但是,姚有姚的观点和想法,他一直否认这段婚姻。姚后来,姚1929年秋19岁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时,与班上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同学梁走得很近。姚当时的文章和小说都写得很好,这位家住商丘的女同学的语文并不比他差。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完美的一对。学生很调皮。在黑板上写“瑶”字的时候,他们故意在右边拖了很久的勾,然后写上女同学的姓,把“梁”字包在“瑶”字里面。女同学姚,感情很好,很喜欢她。为此,他还写了一篇名为《流淌在我心中》的短篇小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专门写他是如何看待这位女同学的。文老师看了他的大作,非常同情他。问姚需不需要帮忙,姚说不需要,那时候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姚,虽然爱着那个漂亮的女同学,想对她好,但又不敢当面跟她说,一见他就心慌,面红耳赤。他想自由恋爱,却没有勇气和胆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去采取行动。他只是在未发表的小说中悄悄倾诉自己的感情,最后落得个“单恋”的名声。他为了自由恋爱吃了很多苦。几十年后,成了大作家的姚有一次在河南郑州大学讲课,有熟人跟他开玩笑,说他年轻时有过一段“暗恋”。这真是天大的委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相是:姚当时喜欢的女同学也喜欢姚,但她没有勇气向姚表白。后来,当这位女同学听说姚娶了别的女人时,她痛苦万分,后悔不已,泪流满面??这是一个1920年代中国青年自由恋爱的悲剧,封建思想的毒害和影响!1930年暑假,姚被同乡王庚贤保释回学校后的一天。学校接待室突然通知他,有人找他。当姚走进接待室时,他知道他就是为王庚贤工作的刘先生。“你好!请转告王老先生,感谢他把我从监狱里救出来。”“不客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先生开门见山地对姚说:“我不去三宝堂干什么。今天我奉王老先生之命来见你,只为一件事。”“什么事?请说,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姚对说道。“王先生有个女孩。你见过她吗?”去问刘尧银雪先生。“没见过,听说长得很漂亮。”我跟你说实话,王先生夫妇觉得你长得好看,长得帅,又好学,又有才华。他父母看中了你,想把女儿嫁给你,选你做他们的女婿。我想自己问你,你到底愿不愿意?" "我愿意,但我不敢自己做主。我要问父母才能正式答复。”想了想姚之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