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和诸葛亮是同时代的人,年龄比诸葛亮还小上三岁。王祥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的孝顺,他的母亲薛氏早亡,王祥尽孝的对象是继母朱氏。古话说上慈下孝,而这朱氏却被公认为不慈之人。
她不仅不会主动关心王祥,甚至会经常在王祥的生父面前造谣生事,致使王祥的父亲日渐讨厌王祥。这可不就是民间老话里说的,有了后妈就有后爸。
没有亲生父亲的支持关爱,王祥每天都被后妈指使着去做最苦最累的活计,比如打扫牛棚,捡拾牛粪。说到这里,让人想到了放牛的王二小。
不过,王祥正是读书的年纪,为什么天天让他去做这些杂事?王家真的穷到了要王祥去做这些事的程度么?他们家真的连仆人都没有么?
先来说说琅琊王家,在魏晋南北朝时,王家堪称山东最了不起的高门世族。唐诗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家出了谢安这样力挽狂澜的宰相,也出了谢灵运这样的才子。谢灵运曾经自称天下才华只有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自己占了一斗,其他人只能瓜分剩下的一斗。阳夏谢家除了这二位,还出了谢石、谢玄、谢道韫等才子才女,可谓芝兰玉树,皆生于庭。
然而,论到声名之显赫,王家还排在谢家前面。王祥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也就是王祥继母朱氏所生的孩子。王览的后人里出了不少显贵和名流,最有名的就是宰相王导和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祥那一支也出了不少名人。
王家绵延三百多年,比当时变动频繁的朝廷还要繁盛绵远。其家族荣光,从汉朝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有些人因此而联想到荣宁二府,题诗云:“千古浮华红楼梦,百年孤独王谢家。”
王祥、王览兄弟算是琅琊王氏的第一代,以孝悌起家,走上了历史舞台。王祥名列“二十四孝”,王览名列“二十四悌”,堪称儒家孝悌文化的优秀代表。
尽管王家是从王祥王览两兄弟这开始发家的,不过,他的祖辈也并不算太差,据说他家的先祖是汉代的谏议大夫王吉。王祥的爷爷,也就是王仁,还当过青州的刺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了。“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况一个省长呢?
要不然,王祥王览兄弟的父亲王融,就不敢自命清高到有官不做、隐居田园了。史书上记载:“公府辟不就”,意思是公家征召王融去做官,王融却断然拒绝。显然,王融虽然是一介布衣,还是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的,家资虽然不一定很多,但肯定也不会太少。
因此,朱氏命令王祥清扫牛棚才会令人发指。可怕的是,王祥的亲生父亲竟然听之任之。然而,这王祥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更加恭敬谨慎。
每当父亲或者后母生病的时候,王祥还要衣不解带地伺候汤药。王祥怕药太苦或者太烫,每次都要先行尝过才肯进奉给父母。
这份孝心简直感天动地,只可惜感动不了那个心如铁石的后妈。为了维护亲生孩子王览的利益,为了搬开这个可能瓜分家产的王祥,后妈不但不稍做收敛,反而开始变本加厉。
继母朱氏讨厌王祥,她并不相信王祥是真心孝顺她。为了折磨王祥,朱氏故意在冰冻三尺的时候,打发王祥去捉活鱼。
孟子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时的鱼,还是非常稀罕的。不像今天,四面八方的美食很轻松就能买到。寒冬腊月的时候,多数人都躲在家里烤火,根本没人出来打鱼。一来河面冻结,打鱼困难。二来没有今天的机械化工具,破冰简直难于上青天。
市面上基本没鱼可卖,就是有卖的,也是天价,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想吃鱼的普通人家,顶多吃点咸鱼解馋。王祥这么一个遭到父母嫌弃的孩子,一没有什么压岁钱可以拿去买鱼,二没有勇气敢于辩驳继母的要求。
王祥来到河边,手脚都快冻坏了。看着河里几尺厚的冰层,王祥还是脱下笨重的外套,准备抡起铁锹凿开冰面。就在这个时候,冰面忽然自行裂开了一条缝。一对活蹦乱跳的鲤鱼从缝隙里跳了出来,直接躺在王祥脚边,等着他带回家去。
这已经够神奇了,想不到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传成王祥把衣服脱光,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卧冰求鲤故事。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当地的人把这条河改名为“孝感河”。
说到“孝感”,不得不提到湖北的孝感市。东汉时期,董永卖身葬父,路上碰到一位无家可归的女子,两人结为夫妻。女子与他成亲,织成三百匹锦缎,替他还债赎身。声称自己是天帝的女儿,也就是七仙女,奉命来帮他还债的,说完就飘然而逝。
这个故事显然带有神话传说的意味,带有民间天真素朴的特色。因为这个传说,当地定名为“孝感”,董永也因此而成为《二十四孝图说》中的著名孝子。或许是因为董永故事的深入人心,当地后来又接连出了两个大孝子,也被相继收入《二十四孝图说》。
一个是黄香,《三字经》里记载,“香九龄,能温席。”九岁的时候,母亲逝世,他把所有的孝心放在父亲身上。寒冬,他提前为父亲睡暖被窝,酷暑,他不辞辛劳扇凉枕席。顶难得的是,他还是个文采斐然的神童,当时盛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江夏后来也被划归为孝感市。
还有一个是孟宗,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母亲好不容易养大孟宗。年纪大了,孟宗操劳一生的母亲却生了一场重病。医生说是要用鲜竹笋做汤药,才能救活孟宗的母亲。
当时正好是冬天,根本没有鲜笋可挖。绝望的孟宗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大声痛哭。地上竟然凭空长出几棵嫩竹笋,孟宗擦干眼泪,抱着鲜竹笋就跑回了家,而他的母亲喝下竹笋汤后,病就真的好了。这位孝顺的孟宗,后来得到朝廷的重用,一直做到司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工程部部长。
撇开王祥卧冰故事不谈,为了塑造这些“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当时的写手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很明显有夸大事实的嫌疑。至于黄香的故事,倒是还比较接近事实的,至少是有现实依据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而孟宗,冬天抱着竹子哭,竟然能哭出新鲜竹笋来,不是竹子成了精,就是土地公公显了灵。当真是要毁三观了,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暂且存而不论。
有董永故事和孟宗故事做底子,就能明白王祥卧冰故事的传播原因。王祥凿冰被“合理想象”为王祥卧冰,进一步凸显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这让人不合时宜地想到,某些单位为了得先进,精心编造典型材料,当真是古今一心。
顶神奇的是,为了增强王祥事迹材料的可信度,竟然又编了一个故事。说是这个后妈大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故意宣称自己想吃黄雀羹,这次,王祥都还没出门,几十只黄雀自投罗网,飞进来求死。
对于此类事件的真实性,我颇为怀疑。最大的疑点就是,身为神迹的见证人,后母朱氏竟敢逆天而行,将祸害王祥的勾当进行到底。这简直就不符合人性,如果她亲历了黄雀事件,恐怕早就吓得不轻,恨不得跪地求饶,祈求神的宽恕了。而事实上是,她将邪恶后母的角色进一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世说新语》里讲到关于王祥的两则故事,细读就会明白,尽管王祥卧冰求鲤,这朱氏对于王祥的迫害竟然逐步升级了。为了不让王祥好好睡觉,假说是李子太好了,招惹小鸟和小偷,让他日夜守护这棵李树。这简直比黄世仁还要可恶。每次风雨大作,王祥担心后妈责罚,就会抱树大哭。
《世说新语》尽管不是正史,但也并没有往下记载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版本里,这棵李树每次都能逃脱暴虐的极端天气。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孝感河边立了一块碑。上面题有五个大字:“风雨守李处”。考虑到人民群众希望好人得好报的善良发心,我们就不去较这个真了。
关键是,这个后妈显然不认为有什么神仙在帮王祥,否则无法理解她后面的行径。《世说新语》里记载到,这个后妈竟然持刀行凶。幸好王祥起夜,才幸免于难。看到被砍烂的棉被,后妈终于良心发现,从此视如己出。这看起来倒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人心哪有那么容易改变。
事实上,即使是后妈,也没权力随便杀人。王祥虽然自动请死,估计当时这个朱氏自以为得手,猛然看见这个大活人,还是会心生畏惧的。更何况,她肯定担心王祥会反抗甚至杀掉她,为了稳住对手,不让他出去传播甚至告发这个恶劣行径,暂时装作幡然醒悟的架势。这绝非是我想当然,事实上,朱氏杀王祥的心思一直就没有断绝。
众所周知,王祥被列为“二十四孝”。不过,却少有人知,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被列为“二十四悌”。
《论语》里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儒家最为倡导的道德范式,孝是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而悌是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王览之所以能成为悌文化的代表人物,实在是拜他的奇葩妈妈所赐。
一般人喜欢说“无道昏君”,这个后妈朱氏也被评定为:“无道”。王览才几岁的时候,这朱氏没事就拿鞭子抽打王祥。王览虽然年纪小,却非常讨厌妈妈的举动,他每次都会哭着扑过去护住哥哥。朱氏自然很难如愿打死王祥。
等到王览大一点的时候,王览还试着开导妈妈。朱氏怕损害自己在儿子心里的光辉形象,不敢明目张胆地鞭打王祥。然而,朱氏并不肯罢休,总是想方设法地折磨王祥。王祥被指使着去做各种脏活累活,简直没法休息。
王览每次都会出手帮助王祥,只要哥哥没做完,他就不肯休息。连王祥的妻子,也不能幸免,同样遭到了朱氏的奴役虐待。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王览的妻子,非常贤惠,也每次都跟着嫂子一起做苦工。朱氏心疼亲生的儿子和亲亲的媳妇,没有办法,只好停止欺侮王祥夫妻。
王祥父亲去世以后,王祥在当地颇有声誉。很多人都在责备朱氏刻薄寡恩的同时,称道王祥的仁义孝顺。这朱氏痛恨王祥到了极点,简直恨不得立刻杀了王祥。为了除掉王祥,朱氏偷偷买来了毒药下在酒里。不想,王览察觉有异,故意抢来要喝,朱氏吓得赶紧拿走了。
从此,王祥的一切饮食,王览都会先尝上几口。朱氏害怕王览会被毒死,只好打消了下毒的年头。朱氏固然凶恶,不过被这两兄弟伺候得很好,活得相当长久。
据说朱氏死后,王祥才肯应召当官。而这个时候,王祥的年纪已经相当大了。不过,王祥仕途平顺,最后官封万户亭侯,位列九卿。王览虽没有哥哥那么显赫,但也算是朝廷要员,后辈子弟更是人才辈出,荣耀家族。
说到孝顺,必须要为儒家正名一下。以前,鲁迅先生爱说“礼教吃人”。这虽是事实,却是后世儒家曲解了先贤孔孟的初衷。他们宣扬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所谓孝道,完全就是假儒学、伪儒学。
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曾参,也就是那个一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有一次因为种瓜的时间耽误了,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曾子被打昏过去,醒来以后,不但不喊疼,反而还堆出满脸的笑容,好像不是挨打,而是享受了泰式按摩一般。
孔子听说后,非常愤怒,恨不得想要断绝师徒情谊。孔子说,想当年舜帝,对待父亲的责罚都是“小受大走”。
意思是,如果瞽叟拿出小板子打人,顶多是皮外伤,舜就乖乖挨打。如果瞽叟拿出大板子,恨不得要往死里打,那就赶紧逃之夭夭。再比如,上屋抽梯、下井投石之类,舜从不束手就死,而是想法逃脱。这才是真孝顺,避免陷父亲于不义。
《孟子》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里解释:“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从第一句来看,孟子认为,父母有过错时,不能一味顺从,而应该勉力劝谏,否则就是陷亲不义。
依照孔孟的观点,这王祥哪是什么孝子,简直就是大大的不孝子。正是王祥的谨言慎行、曲意逢迎,才助长了继母的气焰,也彰显了继母的凶恶。当时的人,全都在一边倒地指责嘲笑王祥的继母,朱氏因此才更加恼羞成怒,对王祥先是刀砍后是毒杀。
幸亏有个好弟弟王览,才阻止了家庭惨剧的发生。我觉得王览才是真孝顺,既有劝谏又有行动,终止了母亲的罪恶行动。王览对于兄长,也是真的恭敬,竭力保全了王祥夫妻二人,确保了琅琊王氏互为荫蔽,绵延不绝。
卧冰求鲤,汉语成语,拼音是wò bīng qiú lǐ,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第11卷,那么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是谁?
1、 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是西晋的王祥。王祥是一个孝子,即便继母并不善待他,在继母生病的时候他也还是会衣不解带的照顾着对方。有一年冬天,病中的继母想要吃鲤鱼,孝顺的王祥就用自己的体温,将河面的冰融化,为继母捕捉鲤鱼。
2、 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经典。王祥是西晋临沂人,因为从小母亲便死了,父亲又续弦为王祥娶了个继母。不过继母并不喜欢王祥,还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指责王祥的不是,害得王祥也失去了父亲的宠爱。
3、 不过王祥是个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即便父母对他不好他也从来没有怨言。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生病时突然想要吃鲤鱼。但是大冬天的河面都结冰了,没办法抓到鲤鱼。
4、 即便如此,王祥还是不想要让继母失望,他就脱了衣服躺在冰面上,竟然用自己的体温,将河面上的冰融化了一个洞。王祥也从这个洞中,为继母捉到了一条鲤鱼。这就是历史上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了。
关于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是谁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在王祥卧冰求鲤之前,孝河本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而在王祥卧鱼的故事被千古传颂后,它便担负起了让孝文化像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滋润人心的‘任务’”。王伟勋是王祥的第四十八代孙,对于孝河,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紧傍孝河而建的孝园里,记者看到了河边亭子里“晋元公王祥卧冰处”的石碑,碑后面刻着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据传,王祥卧冰处冬季河水不结冰,而其他水面则冰封如玉,“孝河凝冰”遂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 “原碑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立的,后来遭到毁坏,前些年村民们建造了这座亭子,又重新立碑。现在的孝友村也是为了纪念王祥的‘孝’和王览的‘友’,嘉靖年间由双湖村改名为‘孝友村’的。”王伟勋
说。
王祥后来忠义两全、官运亨通、长寿且后代才人辈出。
卧冰求鲤之后,王祥的孝的美名家喻户晓,成为众多青年效仿的对象,朱氏也因为他的孝心,对他越来越好,更有很多人拉着王祥去做官。
卧冰求鲤的王祥,在《三国志》一书中不太提及,但是在《二十四孝》一书中被读者广为诵读,主要是东汉末年纷争不断,他带着自己的家人一同在庐江边隐居着。直到王祥的继母朱氏去世之后,他才应志士之遥,出山从政。
王祥出山后,首次在徐州任职,当时的徐州可谓是盗匪猖獗,民不聊生。王祥并不顾及自己的安危,果断的和匪徒进行斗争,终于将这些盗寇一一击败。之后在徐州推行的政令,非常好的得到了贯彻。百姓都齐声欢呼:“全是因为王郎的到来,才得以安康!”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祥一步步高升,忠孝的名声也愈发响亮。但是在魏朝的末期,司马家族扰乱曹氏皇室,“公与王相当”这便是王祥如此说,再怎么样也不给那权势滔天的司马昭下跪。
之后司马家族得到天下,建立西晋,王祥便一直强硬的要求归乡,再也不理这朝堂政事。,终于在自己的坚持不懈之下,得意卸甲归田。
临走之后,他细心嘱咐自己的弟弟王览:“之后的王家后人必定人才辈出,必定好好栽培!”后来的叱咤西晋的琅琊王氏便是这王祥之后。
在教学上 成语 故事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扎实掌握历史知识,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是谁和相关资料。
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是谁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1] ),字休徵。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
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四月初二(4月30日),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一作八十九),谥号元。今王祥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
卧冰求鲤的成语故事
在中国 传统 文化 中的《二十四孝图》,列举了自远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至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等二十四位至孝之人。他们之中,既有君王又有官吏,既有名人也有百姓,《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王祥,字休征,晋代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人。他早年丧母,一直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后母朱氏不慈,对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感激她的养育之恩,任凭后娘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对后娘仍然十分孝顺,有一天,王祥的后母染上了重病,全身浮肿,卧床不起。为了给后娘治病,王祥与父亲四处求医,然而后娘的身体却始终未见好转。到了冬季,后娘病情日趋严重。
王祥听说外地有一位身怀绝技的老中医,就设法把他请到家里为后娘治病。老中医诊过后对王祥说:“你老娘外伤饮食,内患郁积,用药治疗效果不是很佳,但有一祖传秘方可以一试。
只需用鲜活鲤鱼,加米醋,用文火烹出浓汁后,喝汤食肉即可。”王祥听后先是一喜,喜的是这些并非难求的名贵药材;后是一愁,愁的是这数九寒天,河面已结冰,哪里有鲜活的鲤鱼呢
王祥独自郁闷地来到屋后的池塘边,望着结着厚厚冰的池塘发呆,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何不用身子把冰融化,这不就可以捉到鲤鱼了吗
想到这里,王祥脱掉棉袄,光着膀子仰卧在冰面上……渐渐地,冰面开始融化。突然,王祥感到背上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他赶忙翻身一旁,奇迹出现了——一条三尺长的大鲤鱼从水中跃出跌落冰面,接着又是一条跃出。
人们说,这是王祥的大孝感动上苍所至。王祥来不及细想,抱住鲤鱼赶紧回家。
说来也神,后娘吃了米醋鲤鱼后病情真的逐渐好了起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就这样被传开了,并收录在《二十四孝图》中。
朝廷得知王祥大孝 事迹 后,重用王祥。晋武帝时王祥官拜太保,进爵为公,许以不朝之特权。后王祥寿终九十四岁。
百姓追慕王祥的孝义,就在王祥家附近修建孝义寺,寺内有王祥塑像,寺旁有孝义桥。宋代诗人张征曾留诗一首于寺中:“城东孝义寺,仍说卧冰池,虽膺犹堪训,前贤况可师。
香销春殿冷,楼压暮钟嘶。未俗逾偷薄,哀怀欲涕氵夷。”
当年的孝义桥,如今临川区是孝桥镇所在地,孝义寺早已毁,但孝义桥经清宣统元年重修后仍然保存至今。
卧冰求鲤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
卧冰求鲤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忍苦孝亲,孝敬父母。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
中国正在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尚未完善,绝大多数老人仍靠子女晚辈赡养,提倡孝道、尊敬老人仍然是个现实问题。
弘扬孝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王孝俊说。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临沂,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推为二十四孝之首,影响最为深远。王祥以孝事亲的行为,规范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释义想尽一切办法以尽孝道。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
王祥是西晋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取了朱氏为妻,尽管王祥对后母非常孝顺,可朱氏却经常想办法虐待他。
王家院里有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爱吃李子,担心鸟雀来啄食,叫王祥在院里赶鸟雀。一天夜里,空中突然刮起大风,一会儿,又下起倾盆大雨。不少李子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一个接一个地落了下来。王祥抱着李树,痛哭失声。朱氏看了不觉感动起来。
一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鲜鱼。当时河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渔民无法下网捕鱼。王祥跑了几条街镇,买不到鲜鱼,便拿了渔网和木棒,跑到河旁,准备把冰击开,然后下网。冬天衣服太厚,不便用力,王祥脱去外衣,用力敲冰。冰太厚了,一时很难敲打。他想可利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于是,他真的在冰上躺了一会。不久,他又继续起来打冰。他不断地使劲敲击,最后终于在冰上打了一个大窟窿。王祥撒下网去,第一网就捕获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他连忙把这两条鲤鱼拿回家,孝敬后母。
朱氏终被王祥的孝顺所感动,她终于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王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