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因馆
试注——
1、 兰因馆 :①《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春秋时郑文公侍妾燕姞梦见天女赠给她一朵清幽的兰花,不久她就与郑文公结成了夫妻的。所以“兰因”经常被用来比喻像兰花一样美好的前因。
②陈文述所辑《兰因集》:得隙地于孤山巢居阁,西为菊香小青两女士修墓,并建兰因馆。其上为夕阳花影楼,楼左为绿阴西阁,以祀小青;右为秋芳阁,以祀菊香。先是为明女士杨云友修墓于智果寺西,因以附祀秋芳阁中。诗以纪事,并索海内诗人和焉。与其他咏叹、祭奠冯小青的文人活动所不同的是,这次文人唱和的主角并非仅小青一人。陈文述修冯小青、菊香、杨云友三人墓,时人并称“三女士墓” ,冯小青为其一也。(陈文述重修冯小青墓及《兰因集》修定考论)
2、 钱唐苏小是乡亲 :
①白香山应是指白居易,而这句诗却是出自唐·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 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②袁牧闲章:
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随园诗话)
3、 竹垞老人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
他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其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等。
4、 苏小墓 :西湖墓址最有名。几经毁建。选摘其一:《西湖新游记》却说“墓实系伪作。盖康熙南巡,偶向侍臣询及苏小小,浙抚乃连夜抔土西泠桥下,一夕成冢,以备御览。”
5、 秀州 :嘉兴别称。古州名,包括旧嘉兴府(除海宁外的今嘉兴地区)与旧松江府(上海市的吴淞江以南部分)。
6、 争墩之习 :谢安的表字与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后来王安石退居金陵,买的宅院正好在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内有以谢安命名的“谢公墩”。王安石于是戏作诗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时人评曰:“与死人争地。”
7、 小青 :(1595—1612)即冯玄玄。明万历武陵才女冯小青,生于扬州闺塾师家庭。年十六嫁为杭州冯生侧室,为正室不容。冯姻亲杨夫人劝其他适以脱困,小青婉拒,独居孤山梅屿。年十八病逝。逝后生平所作尽遭冯妻焚毁,仅残篇被后世文人编辑成集,以《焚馀》之名流传至今。
冯小青去世之同年,明万历壬子年仲秋,戋戋居士据其生平作《小青传》,从而拉开了明清两代延续三百余年的“冯小青现象”的序幕。期间,文人以“冯小青事”为主题进行的规模较大的诗文唱和共四次,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终于民国四年。
8、 陈云伯 大令 文述 :大令,古时县官多称令,后以大令为对县官的敬称。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沈明,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陈曼生从弟(堂弟)。
9、 杨妹子 :杨云友,(1567-1627)名成岫,又名慧林,号云道人,别号林下风。钱塘人,明末女画家、词人。人称“诗,书,画三绝噪于西泠”,“书法二王”,《明画录》、《无声诗史》等有记载。 她没有文集留存,流传下来的词仅有三阙。她的画受到董其昌、陈继儒、柳如是等人的重视。 李渔后来把她牵强附会写在《意中缘》里,又经后人误传,写成小传。
10、 菊夫人 :一作鞠夫人。宋人。善歌舞,妙音律。高宗时为仙韶院之冠,宫中号为“菊部头”。以不获际幸为恨,称疾告归,为宦者陈源以厚礼所聘,蓄于西湖适安园。后被召再入掖禁。其事被演而为曲,名曰《菊花新》。后世即称戏班或戏曲界为“菊部”。
11、 方稚韦 孝廉 懋朝 :方懋朝,字稚韦。钱塘人,举人。
12、 吴飞卿 女史 规臣 :吴规臣,字飞卿,一字香轮,号晓仙,江苏金坛人。朗斋女,吴县顾鹤妻。画花卉,得潘榕皋(奕隽)之传,性喜艺苑,每对花写照,风枝露叶,雅秀天然。兼精岐黄,通剑术。鹤令米脂,从征喀什噶尔,规臣留居吴门,夫家母家皆恃其往来金陵、维扬间鬻画供给。同时嘉兴沈谷山水,吴蕙花卉,南海黄之淑兰竹,并出冠时。
13、 汪小韫 女史 端 :汪端(1793~1839), 清代女诗人。字允庄,一字小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湖北候补同知陈裴之(陈文述子)之妻。幼即能诗,熟于史事典故,喜高启、吴伟业诗。选明诗初、二两集,有《自然好学斋集》。
女史:本为古代女官的名称,旧时借用为对妇女知识分子的尊称。
14、磵:古同“涧”。
高菊磵 :高翥(1170~1241)是南宋江湖派诗人中较有才情的一个,字九万,浙江余姚人(今匡堰镇高家村),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1岁那年,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代表作有《菊磵小集》,《南宋群贤小集》等。黄宗羲称高翥为余姚的诗祖,葛绍体称高翥“诗名空满浙江东”。
《清明日对酒》入选《千家诗》被广为流传。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5、 翟晴江 :翟灏(?~1788)清藏书家、学者。字大川,改字晴江,自号巢翟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
性嗜藏书,自经史外,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稗史说部、佛乘道诰等书,广加收罗。建书楼三楹,储书检校,名“书巢”,藏书家杭世骏亦记其“环堵之室,而卷且盈万。”作有《书巢记》,记其储书经过。撰述勤奋,至老不倦。目录学之书有《汉书艺文补志》,著有《四书考异》、《尔雅补郭》、《湖山便览》、《艮山杂志》、《通俗编》、《无不宜斋诗集》、《说文算经证》、《周书考证》等。弟翟瀚,字莼江,亦好藏书,所收多善本。藏书印有“翟瀚之印”。
16、 谢芳姿 :约生活于晋穆帝永和至孝武帝太元(345~396)年间。晋中书令王珉嫂婢女。与王珉相爱,情好日笃,嫂笞挞甚苦。珉兄止之。芳姿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
芳姿以珉素喜执团扇乃应声歌《团扇》:“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珉问讯来问,芳姿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事见《古今乐录》
《诗归》评论谢芳姿所作〈团扇歌〉诗曰:“清白得妙、两见字各一意,各有其妙、恨在羞字,为郎鹪顇却羞郎,又道破矣”。
17、 琼姬 :①传说芙蓉城中仙女名。借指美女。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王迥字子高 ,族弟子立 ,为苏黄门壻,故兄弟皆从二苏游。 子高后受学於荆公 。旧有周琼姬 事, 胡徽之为作传,或用其传作《六幺》。 东坡复作《芙蓉城》诗,以实其事。” 元·张可久《小梁州·雪晴诗兴》曲:“ 琼姬争卷珠帘看。画船中歌舞吹弹。”参见“ 芙蓉城 ”。
②指青女。主霜雪之神。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 琼姬 ,素衣,纷纷巧剪鹅毛细。”
③传说中春秋吴王夫差女名。元·杨维桢《夜行船序·吊古》套曲:“离宫废,谁避暑? 琼姬墓冷苍烟蔽。” 明·高启 有《夫差女琼姬墓》诗。
18、 毛驰黄 :毛先舒(1620年—1688年)明末清初文学家,西泠十子之一。原名骙,字驰黄,后改名先舒,字稚黄,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末诸生。入清,不求仕进,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其诗音节浏亮,有七子余风。毛先舒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作词喜用“瘦”字,在《玉楼春·闺晚》有“月明背着陡然警,我信我真如影瘦”,在《踏莎行·书来》有“空闺寂寂念相闻,书来默淡知伊瘦”,在《临江仙·写意》“鹤背山腰同一瘦,且看若个诗仙”;因这三首词中有三个瘦字,被沈东江嘲为“毛三瘦”。
著述宏富,有《东苑文钞》2卷、《东苑诗钞》1卷、《思古堂集》4卷、《匡林》2卷、《声韵丛说》、《韵问》、《南曲入声客问》、《南唐拾遗记》、《常礼杂记》、《家人子语》、《丧礼杂说》、《语子》、《稚黄子》、《谚说》、《撰书》、《小匡文钞》、《格物问答》、《诗辩坻》、《南曲正韵》等传于世。
19、 诸九鼎 :(约1659年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前后在世)字骏男,一名昙,字铁庵,钱塘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工诗文,著有乐清集、铁庵集传于世。
20、 茂漪 :卫夫人。卫铄,(272-349),号和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东晋时代著名女书法家,师承钟繇,高徒有王羲之。代表作有《笔阵图》《名姬帖》等。
21、 临池 :指俯视溪池。典故源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曾巩的《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故迹,岂信然邪?”
22、翁大人 :公公。
23、 墨琴夫人 :指卫夫人?未查到出处。
24、 齐国淑妃 :冯淑妃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妃嫔,北齐灭亡后成为北周代王的妾,自杀。
25、 蒋家小妹 :即蒋小青,广陵人。
26、 女弟紫云 :《西湖新志》卷九:“明女士广陵冯小青墓,在林公祠左,民国四年吴江柳亚子为冯伶春航立碑小青墓侧,云冯善演小青影事,又同是姓冯,凭吊之余,为留片石,志因缘也。小青有女弟曰紫云。”《湖船续录》:“小青有女弟曰紫云,后归维扬马髦伯,时偕髦伯寓居孤山,制湖舫,曰“烟波画船”,取汤玉茗词意。”
27、 马髦伯 :见“紫云”注,余不详。
28、 横波 :顾横波(1619年-1664年)原名顾媚,又名眉,字眉生,别字后生,号横波,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秦淮八艳”之一。工诗善画,善音律,尤擅画兰,能出己意,所画丛兰笔墨飘洒秀逸。作有《海月楼夜坐》、《花深深·闺坐》、《虞美人·答远山夫人寄梦》、《千秋岁·送远山夫人南归》等诗词,收入所著《柳花阁集》。受诰封为“一品夫人”。
29、 杨娃 : 宋宁宗恭圣仁烈皇后杨桂枝之妹。以艺文供奉内廷,书法极似宁宗,马远画多其所题(《书史会要》卷六)。
30、 容华 :初唐四杰杨炯之侄女,从小就擅长诗文,十三岁时曾经写过一首《新妆诗》:“宿鸟惊眠罢,房栊乘晓开。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自怜终不见,欲去复徘徊。”清丽婉转,流传甚广。
31、 张遂辰《湖上编》 :张遂辰,字相期,号卿子,又号西农,祖籍江西,随父迁居浙江杭州。工诗文,董其昌、陈继儒称许为“奇才”。入国子监。明末隐居杭州改学医术,并成为一代名医,史料记载他“能探丸起人死,人争迎致之卜筑东城”。后人把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卿子伤寒论》。钱塘学派的开山祖,明末清初名医。代表作品有《湖上白下集》。其弟子以张开之、沈亮辰为最著名。
《张卿子先生遗集四种(白下编、湖上编、蓬宅编、衰晚编各二卷 )》
32、 李笠翁 :(1611-1680),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世称“李十郎”,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李渔自幼聪颖,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并指导戏剧演出,主要作品有《闲情偶寄》《十二楼》《连城壁》等。
33、 意中缘 :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曲,李渔后来和其他作品合在一起成《笠翁十种曲》刊印,现存康熙年刻本。此剧系李渔将历史真实人物按照作者的才子佳人观扭合而作,他将林天素(即林雪)配于陈继儒,杨云友(即成岫)配于董其昌,后人多误传,以为是正史。
34、 谢逸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按〕恐是错解。
35、 谢彬 (1601—1681)明末清初画家,初名份,字文侯,号仙癯,上虞(今属浙江)人,后随父居钱塘(今杭州)。工写真。
《图绘宝鉴续纂》云:“彬善写小像,一经彼笔,世无俗面,至于数人合幅或举家全庆,神情浃洽,眉目照映,海内称首望焉!”
36、 林天素 :林雪,字天素,以字称林天素,明朝女书画家。闽(今福建)建宁人,自称是福建三山人,曾经寄居杭州西湖,生卒年不详。董其昌、陈继儒、李流芳、曹学佺、陈文述等人对她颇为青睐。林天素与名妓杨云友也是好友。
38、 汪然明 :汪汝谦,(约一六一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前后在世)字然明,歙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徽州巨贾,时人称其“贾而好儒”、“风雅典型”。
移居武林,招集胜流,为湖山诗酒之会、其他事迹不详。汝谦有《绮咏》一卷,《绮咏续集》一卷,《四库总目》大抵为征歌选妓之作。
明代黄汝亭在《新安汪翁赞像》中为汪然明画像:“面满月,髯若林,醉五斗,散万金。”钱谦益称其“热肠侠骨,囊括一世之志气”。李渔更是在传奇《意中缘》和《亡姬陶楚生传》中,塑造了以汪然明为原型的黄衫客的侠义形象。
39、 春星堂 :或汪汝谦名下书坊,搜有多部古籍注春星堂刻本。汪汝谦玄孙汪师韩辑《春星堂诗集》。
堂名出自唐·杜甫《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40、 智果 :涅槃为断果,菩提为智果。
41、 碧城 :仙人所居之处。《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上清经》:“元始(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李商隐有《碧城三首》。
42、 坛坫 :diàn。这里引申指文坛。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康熙间,萧山毛西河奇龄、钱唐毛稚黄先舒、遂安毛会侯际可,俱以文章雄长东南坛坫。”蒋信《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箫心剑气总钟情,坛坫流传领袖名。”
43、 绛纱 :①红纱。纱,绢之轻细者。 唐·韦应物《萼绿华歌》:“仙容矫矫兮杂瑶佩,轻衣重重兮蒙绛纱。” 明·徐渭《忆潘公》诗之二:“帐底画眉犹未了,寺丞亲着绛纱来。”
②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刘禹锡《送赵中丞自司金外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诗:“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绛纱。” 宋·苏轼《仙游潭·马融石室》诗:“未应将军聘,初从季直游。绛纱生不识,苍石尚能留。” 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豫庭 《赠妇翁》云:‘喜我绛纱深有托,半为娇客半门生。’”参见“ 绛帐 ”。
44、 玉炉三涧雪 :词牌名。写者都道教内容。
45、 一枝花 :唐话本, 已佚。又指李娃,长安娼女也。 字亚仙,旧名一枝花。又,散曲名。
46、 小玉 :晋干宝《搜神记》载: 夫差小女紫玉,年十八,有童子韩重年十九,紫玉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重学于齐、鲁间,临去,属其父求婚,王怒,不与。紫玉结气死,葬阊门外。三年重归,往吊于墓,紫玉从墓侧形见,宛颈而歌曰:“南山有鸟,北山有罗。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成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迩,何曾暂忘!”歌毕,欷流涕。要重还冢,与之宴饮三日夜,尽夫妇礼。临出,取径寸明珠及昆仑玉壶与之。重诣王,自说其事,王大怒,谓重发冢,托以鬼神,趣收重。紫玉忽来见,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求玉,大王不许,今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远还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遗以珠玉,不为发冢。愿勿推治。”夫人闻之,出抱紫玉,忽如烟不见。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清·王闿运《采芬女子墓志铭》:“出郊而望,但见紫玉之烟;舞鹤还来,俱入泉台之镜。”
47、 兰闾 :阖闾。
《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主人公法拉格特,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赛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跟随尼摩 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罗纳克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罗纳克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罗纳克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诺第留斯号”潜艇。这时,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昆虫记》,昆虫学家法布尔,法国,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傅雷家书》,傅雷,中国,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培根随笔》,培根,英国,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英国, 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当她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简·爱被送到盖茨赫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里德先生临死前曾嘱咐妻子好好照顾简·爱。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姐妹的欺侮。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吓昏了。重病一场,过了很久才慢慢恢复健康。 她再也不想呆在里德太太家了,里德太太就把她送进达洛伍德慈善学校。学校校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简·爱与孤儿海伦结成好友,教师丹伯尔**很关心她。在学校里一场传染性的猩红热,夺走了许多孤儿的生命,海伦就在这场伤寒中死去,这对简·爱打击很大。 简·爱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登广告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于是她来到了特恩费德庄园。在特恩费德庄园只有庄园主罗切斯特和他的私生女阿黛拉·瓦伦斯,而罗切斯特经常到国外旅行,所以简·爱到特恩费德好几天也没见到罗切斯特;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惊了刚刚从外面回来的罗切斯特的马,罗切斯特从马上摔了下来,简急忙上前去扶他,回到家后简才知道他便是庄园主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他和简·爱经常为某种思想辩论不休。在特恩费德庄园不断发生奇怪的事情。有一天夜里,简·爱被一阵奇怪的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叫醒罗切斯特并扑灭火。罗切斯特告诉简爱三楼住着一个女裁缝格雷斯普尔,她神精错乱,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并要她对此事严守秘密。 罗切斯特经常参加舞会,一天他把客人请到家里来玩,人们都以为在这场舞会上罗切斯特会向英格拉姆**求婚。在宴会上罗切斯特坚持要简·爱也到客厅里去,客人们对简·爱的态度十分轻慢,罗切斯特却邀请简·爱跳舞,简·爱感觉到自己对罗切斯特产生感情。 一天,罗切斯特外出,家里来了一个蒙着盖头的吉卜赛人。当轮到给简爱算命时,简·爱发现这个神秘的吉卜赛人就是罗切斯特,他想借此试探简对他的感情。这时庄园里又来了个名梅森的陌生人,当晚他被三楼的神秘女人咬伤了,简帮罗切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不久,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说她病危要见简一面。回到舅母家中,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三年前简的叔父寄来的,向她打听侄女的消息,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爱。里德太太谎称简在孤儿院病死了,直到临终前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爱。 简·爱又回到特恩费德庄园感觉像回到家一样。回来后,罗切斯特向她求婚,简·爱答应了,并高兴地准备婚礼。婚礼前夜,简·爱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令人恐怖的女人正在戴她的婚纱,然后把婚纱的面罩撕成两半。罗切斯特告诉她那不过是一个梦,第二天当简醒来时发现婚纱的面罩真的成了两半。 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为妻。罗切斯特承认了这一事实,并领人们看被关在三楼的疯女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她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罗切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简婚纱的面罩。 简·爱悲痛欲绝地离开了桑费尔德庄园。她的仅有的积蓄花光了,沿途乞讨,最后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被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救了。简爱住了下来,圣约翰为她谋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位。不久,圣约翰接到家庭律师的通知,说他的舅舅约翰简去世了,留给简二万英镑,要圣约翰帮助寻找简·爱。圣约翰发现简·爱是他的表妹,简·爱执意要与他们分享遗产。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爱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诉她,他要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他需要一个很有教养的助手。简·爱觉得应该报答他的恩情,但迟迟不肯答应他。当夜,圣约翰在荒原上等待简·爱的答复,就在简·爱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罗切斯特在遥远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简!简!简!”她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当简回到特恩费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变成一片废墟。原来几个月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疯女人伯莎放火烧毁了整个庄园,罗切斯特为了救她,被烧伤了一只手臂并且瞎了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简·爱赶到农场,向他吐露自己的爱情,他们终于结婚了;两年之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被治好了,他看到了简·爱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望采纳。3q
1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真理》
当上帝创造宇宙的那几日中,他所创造的头一件东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创造的末一件东西就是理智底光明;从那以后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毕而休息的期间内,他底作为全是以他底圣灵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浑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后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还在往他的选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诗人为这派哲学增光不少。这位诗人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底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底种种经过最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澄清而宁静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只要看的人对这种光景永存恻隐而不要自满,那末以上的话可算是说得好极了。当然,一个人底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动转,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赏析:
这段话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认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级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认知则是最高级的认知,可见他对真理的推崇。在他看来,只要拥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显得无比光明和快乐,就是人间的天堂。应该敬佩这位先哲,这个追求真理的先驱者,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死亡》
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底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赏析:
看完这段文字后心灵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顶。自从懂事后知晓死亡,就一直怀着畏惧的心理,有的时候甚至埋怨科技的发达,因为明白世界本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总觉得死后的虚无是最深刻的恐惧。但是培根早在几百年前就说到“生与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无憾。
3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宗教一统》
宗教既是人类社会底主要维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于统一底真正维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关于宗教的争执和分裂是异教徒所没有的恶事。原因是异教徒底宗教并无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仪式和典礼。他们教会中底主要宗师和长老乃是诗人,从这个就可以想到他们底宗教是什么样的一种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这种性质,就是他是个“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决不容有混杂和伴侣。所以我们想关于教会底统一说几句话,所说的是其结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统一底结果(仅次于得上帝底喜悦,而得上帝底喜悦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对教会以外的人的,一是对教会以内的人的。对于前者,无疑地异端和分裂是各种丑事中之最丑者;真的,这两桩事甚至比伤风败俗还坏。因为,如同在肉体上创伤或割裂是比一时不良的体液为劣,在精神上亦复如此。所以再没有比“统一底破坏”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内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这种情形的时候——就是,有的人说“看哪,他在旷野之中”。又有人说:“看哪,他在密室之内”。那就是说,有的人在异端的秘会里找寻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寻基督——在这种时候我们底耳中须常有那句话——“不要出去”。
●赏析:
我对宗教怀着一些敬畏的情绪,看到电视里朝圣的人们,看到教堂里虔诚祷告的人们,总觉得会有些东西高于三尺神明,让这个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人们,总是会对所作所为有所顾忌,有所期待,绝望之时不忘,得意之时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从容,也不枉一种恩赐。想起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后就入了基督教,我虽然有时无法理解,却为她的虔诚感动。
4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复仇》
确信所罗门有言:“人有怨仇而不报是他底光荣”。过去的事情是已经过去了,并且是叫不回来了;明智的人留心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所以那些劳劳于过去的事情的人简直是枉费心力而已。没有人是为了作恶而作恶的;而是为了要给自己取得利益、乐趣、或荣誉、或类此的事情的。因此为什么我要对着某人因为他爱自己胜于爱我而生气呢?并且即令有人纯粹因为生性本恶而作了恶,那又怎么样?也不过象荆棘一样;荆棘刺人抓人因为它们不会作别的事啊。复仇中最可原谅的一种就是为了报没有法律纠正的那一种仇的;可是在这种情形里那报仇的人也应当留神,他那报复的行为要没有法律惩罚才好;否则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为二人之间吃亏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报仇底时节要对方知道这报复是从那里来的。
●赏析:
看到这段文字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复仇的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无聊了,复仇,爱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复仇名篇,比如《呼啸山庄》。最开始看《呼啸山庄》是懵懂的,对于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读到这里时也有些唏嘘不已。若人人都知晓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来这么多爱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上讲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幸运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所诏示的上帝底恩惠更为明显。然而即在《旧约》之中,如谛听大卫底琴音,就一定可以听见与欢颂一般多的哀歌;并且圣灵的画笔在形容约伯底苦难上比在形容所罗门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在针工与刺绣中,我们常见,若在一片阴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漂亮的花样,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暗郁的花样悦目得多;从这眼中的乐趣上推断心中的乐趣罢。无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赏析:
读完这段话,想起来的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想来古往今来,人们对磨难的认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又想起来老师曾经讲过的小故事,只记得主题是如果不能战胜苦难,那就没有资格说苦难是财富。是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难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呢。所以,我们必须有面对厄运的勇气,让厄运锻炼我们,让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父母与子嗣》
父母底欢欣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底忧愁与畏惧亦是如此。他们底欢欣他们不能说,他们底忧惧他们也不肯说。子嗣使劳苦变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们增加人生底忧虑,但是他们减轻关于死亡的记忆。由生殖而传种是动物同有的;但是名声、德行与功业则是人类特有的;而最伟大的事业是从无后嗣的人来的这种事实也是确实可见的;这些人是在他们底躯体底影象无从表现之后努力想表现他们精神底影象的。所以,无后代的人倒是最关心后代的人了。首先树立家业的人们是对于他们底子嗣最为纵容的;他们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继嗣,而且也是自己事业底继续;因此,他们对自己底子嗣与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看法。
●赏析:
觉得一些感性的东西,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让人在共鸣的同时也油然产生一种启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细说,只有小孩有资格喜形于色;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责任,让父母甜也让父母苦。我想血脉亲情是不论历经多少年多少代都无法磨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面对小孩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也要有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