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仗队归属哪个部队

仪仗队归属哪个部队,第1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隶属于北京卫戎部队,它与军乐队,礼炮队共同承担不同规格的司礼任务。三军仪仗队的任务通常分为三种规格;最大阵容由151人组成,队长一名,副旗手两名,队员147名,用来迎接外国首脑,第二种规格是由127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高级将领,第三种规格是由101人组成的单军种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单军种司令。此外,仪仗队还担负着外国***向天安门广场人民纪念碑献花圈,重大活动升旗的仪仗任务。

随着中国军队的发展,仪仗队的礼服经过了5次变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礼服上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章,第二次是1955年,礼服上佩戴着军饺,第三次是1965年,礼服上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第四次是1985年,为过渡时期的礼服,第五次,1988礼服作了较大的变革,它是目前最具中国特色的礼服。

仪仗队的选拔,过去建队初期,是从全军训练好的新兵中挑选。60年代开始,是从全国各地征选。选拔的条件非常苛刻,身高要求一米八零以上,体重八十公斤左右,还要求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等。选拔的条件甚至超过飞行员,潜水员。

目的有很多,大概有庆祝节日、展示军威国威两大类,或两者兼有之。

其中,东方国家阅兵普遍以展示国威为主,讲究军人风貌和精气神,也会同时展出先进武器装备。而我国国庆节阅兵后还会举办群众游行,兼有庆祝节日的目的。

但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大多数国家阅兵一般是庆祝自己国家独立日、建国纪念日或君主生日,虽然也有队列行进和装备展出,但仍然以庆祝为主,好似一个大聚会,并不特别讲究军容风貌和阅兵规模,二战后普遍随意性、娱乐性更强一些。

其中,每年都在7月14日举办阅兵仪式的法国就是个典型案例。

法国国庆日是在每年的7月14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之后逐步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由于这是现在法兰西共和国的法统所在,这一天也就成为了法国国庆节,当天会举行阅兵进行庆祝。

至于为什么要攻打巴士底狱呢?这得让五雷从头说起。巴士底狱是一所位于巴黎市中心的监狱,“巴士底”在法文中意思就是“城堡”。它建立于14世纪,本来是一座军事堡垒,用于防御百年战争时期的英国人。当时巴黎不大,巴士底狱的位置是在巴黎城门前。巴黎不断扩大,巴士底狱也就成为市内的要塞,失去了防御的作用,14世纪末就改为监狱了。

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以来,巴士底狱不但驻扎了大量军队,还关押政治犯和贵族犯人。文学家伏尔泰曾因受人迫害在此处坐牢。因为这些原因,巴士底狱被法国人民看成封建统治的象征,在大革命爆发后首先对此进行攻击。

但生性浪漫的法国人事前并没有做好调查工作,激情一来就革命。虽然巴士底狱过去确实关押了不少得罪国王的政治犯,但当天监狱里面只有7个犯人,包括2个精神病患、4个假币制造者,还有因“生活作风问题”入狱的萨德侯爵,就没有一个群众想要拯救的革命家。

不但如此,在这场革命中被救出来的萨德侯爵并没有好过。因为与妻子感情不和,萨德之后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真是有点搞笑又有点悲凉。倒霉的萨德侯爵就和当时动荡的法国局势一样,人生三分之一的岁月都在监狱、精神病院中渡过,最后孤老于1814年。也正是那一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败涂地,法国大革命也暂时失败了。

不过,拿破仑还是给法国首都巴黎留下了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道,现代法国得以有地方举办自己的庆典,每年在7月14日这一天举办阅兵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不过就和法国大革命的浪漫、激情和搞笑、动荡并存一样,巴黎的阅兵虽然二战后几乎年年都搞,但并不像我们那样庄严、隆重,也不像苏联/俄罗斯那种大国一样强势热血,倒更像一种国家表演。

扛斧头的复古工兵、奇特的外籍军团、军机拉错本国国旗三色烟这些奇葩放在法国阅兵式上都不叫事,反正年年都搞,法国老百姓在路边看着,就当个乐子就完事了。

至于在阅兵式上搞空中飞人、未来战士表演,那更是信手拈来。弄辆装甲车、无人机过来,都显得法国人中规中矩。

毕竟,就连仪仗队摩托车相撞、阅兵现场军人求婚这种笑话都有,上面那些失误和奇葩就不算啥。这样热闹一场后,小兵和老百姓无论失误与否都很开心,就是前来观礼的总统等高官脸上挂不住。

1946年9月2日,上海码头风平浪静,港湾中停来来往往的客、货轮船络绎不绝,其中有一艘名为“美琪将军号”的轮船早已在码头等候良久。

不多时,一行穿着普通但气质不凡的游客登上了轮船,为首的正是以“赴美考察水利项目”为由,想要摆脱蒋介石控制的冯玉祥。

呜——!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传来,“美琪将军号”缓缓驶离港口,向着遥远的大洋彼岸开去。

站在甲板上的冯玉祥百感交集,在风云变化的当下,他不知道再次归来时,祖国将会是怎样一番面貌。

他更不知道的是, 这是他最后一次遥望国土,他再也不会有机会踏上那片他深爱的土地。

冯玉祥,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表达了明确的联合抗日主张,指出全国军民应该团结一致,为了民族生存、国家复兴而奋斗。

但蒋介石始终执着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让冯玉祥无法忍受,甚至到了无法再与蒋合作的地步。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不愿看到内战发生,决定远走美国。

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氏政权岌岌可危,蒋介石三番五次勒令冯玉祥回国效力。

可冯玉祥早已对蒋彻底失望,并于1948年2月8日写下与蒋氏政权脱离关系的绝交信: “我正式宣布与你的政府脱离关系,从现在开始,我将攻击、反对你到底。”

另一边,美国政府意识到蒋介石即将失败,动了重新扶持一方亲美势力的念头,冯玉祥正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

当美国官员来到冯玉祥的家中表明来意时,遭到了冯玉祥的严词拒绝。

但是由于这一决定,让冯玉祥一家失去了在美国待下去的权利,他们被驱逐出境。

恰逢此时中国***邀请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于是冯玉祥在美漂泊两年后终于踏上了回乡之旅。

经过多方斟酌考量,冯玉祥接受了苏联大使馆的建议,借道苏联回归祖国。

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与家人突破国民党特务的重重阻挠,顺利登船,踏上归途。

“胜利号”轮船客舱共有四层,冯玉祥一行住在顶层的4套包间,船上除了他们其他几乎全是来自苏联的公民。

海上的天气出奇的好,海风和煦,碧海蓝天。

冯玉祥倚在船舷上,望着逐渐远去的美国国土,返乡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他默默地揽过身边的夫人,出神地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目光似乎可以穿过这茫茫大海,看到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似的。

不久后,“胜利号”越过大西洋,进入直布罗陀海峡,于8月21日抵达黑海东岸的高加索巴统海港。

当地官员上船对冯玉祥表示了问候和欢迎,并提出如果坐船厌倦可以改乘火车前往目的地。

冯玉祥考虑到换乘太过麻烦,且轮船距离终点也只有2天航程,便拒绝了官员的好意。

事后,冯家人每每回忆起这次的决定,都后悔不已。

9月1日这天,轮船即将到港,所有人都忙着打点行李。

冯玉祥的行李由女儿冯晓达收拾完后,父女俩坐下聊起天来。

忽然间,冯晓达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她立刻心生警惕,尝试着把门缝打开一点,没想到浓烟顿时顺着门缝涌了进来。

“着火了!要出事!” 这是冯玉祥一行所有人的第一念头。

父女俩不假思索,提着箱子就往外奔去,妻子李德全紧跟其后。

这时,船舱过道里已经浓烟滚滚,由于没有视线,他们只能在慌乱中到处横冲直撞,不幸的是他们逃跑的方向正是火源所在地。

当他们意识到走进了一条死路时,只能想办法折返回去,过程中几人走散。

途中,李德全在浓烟之下脑袋开始出现昏沉、晕眩,她下意识地回到了房间内,踉踉跄跄倒在沙发上,晕了过去。

一股脑向着火源相反方向冲去的冯玉祥,由于年龄太大、在浓烟中待的时间过长,在接近出口的地方倒了下去,烟雾很快将其吞没。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房间中的冯家儿女才刚刚意识到发生了火灾,他们翻窗户脱险后立马赶往了父母所在的房间。

儿子冯洪达、冯理达站在房间门外使劲拍门呼喊,但没有一点回音。

情急之下,洪达对着门上的窗户一顿猛砸。

可窗户纹丝不动,随后他抄起家人递过来的太平斧,对着窗户劈了下去。

艰难进入房间后,他们发现屋内已经浓烟弥漫,熏得人睁不开眼。

几人摸索中找到了母亲李德全,将其抱起送出了窗外。

将母亲救出后,洪达又折返回去寻找冯玉祥。

他手持灭火筒,一边横扫火焰一边搜寻,最后在靠近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倒在地上的父亲。

在苏联消防队员的帮助下,冯玉祥等人被尽数抬到了甲板上,李德全逐渐苏醒过来。

冯玉祥虽然身体尚有余温,但因为窒息太久,迟迟没有苏醒过来。

船医想要予以施救,可一应医用物资全部被大火烧掠一空,冯玉祥就这样在众人的注视和无力的抢救下,离开了人世。

冯玉祥的意外身亡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来无数人的疑问。

船上为何会突发大火?

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据后来苏联调查显示,轮船起火原因是船上堆积了太多录像带,由于放映机摩擦起火,点燃了录像带,带来了这场大火。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调查结果,背后究竟有没有人在作祟,我们至今无法得知。

因为几乎所有的证据、可以调查的线索都在那一场大火中焚烧殆尽。

事后,李德全和子女们被带到了苏联休养,冯玉祥的去世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那么,他们是否能够从丈夫、父亲离开的悲伤中走出?他们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冯玉祥的妻子李德全也是一名革命人士,早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就被选为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会会长。

她与冯玉祥的相识是在1923年。

当时,冯玉祥的第一任夫人刘德贞不久前因病去世,时年40岁。

这时候的冯玉祥正一心扑在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中年丧妻的他亟需一位贤良淑德的内助帮助他操持家里、照料未成年的孩子。

彼时冯玉祥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夫人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登门为他说媒拉纤的人把门槛都踏平了。

然而,冯玉祥并不是一个贪图温柔乡的人,他的私生活非常检点,在婚姻大事上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冯玉祥提出了三点娶妻原则:一是妻子不能娇气,平日穿衣服只能穿粗布衣服,不可以绫罗绸缎;二是妻子必须要会纺线织布; 最后一点是妻子要好好抚养他与前妻所生的几个孩子。

这几点标准一出,顿时劝退了绝大多数人,冯玉祥续弦一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冯玉祥的部下唐悦良见状,想到自己老婆李淑诚的堂妹似乎很符合他的择偶标准,便计划让二人见上一面,这人正是李德全。

这次见面是一个事先谋划好的相亲,李德全并不知道此行的真实目的。

李淑诚之所以不告诉她,是因为李德全曾明确表示现在不想相亲、结婚。

见面前一天,李淑诚骗堂妹说: “有个兵要请我吃饭,我一个人害怕,你陪我去吧。”

李德全爽快地答应了。

可到了饭局上,李德全一眼便认出了端坐在饭桌前的冯玉祥,意识到此行不简单。

李淑诚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挑明了这次见面的真实意图。

好在李德全本就听说过不少冯玉祥救国救民的壮举,内心对他并不排斥。

冯玉祥恰巧也听过李德全前段时间发表的救国运动演讲,对她印象很好。

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印象,再加上李淑诚、唐悦良从中撮合,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后,李德全果然是一副贤良淑德的做派,平日里非常简朴,对待几个孩子视如己出。

这让冯玉祥感到安心的同时,内心对于妻子的喜爱更甚一分。

冯玉祥投身革命的这些年,背后一直是李德全在帮他打理身后事,让他可以无所顾忌地闯荡、打拼。

冯玉祥在黑海罹难后,李德全悲痛欲绝,但她是个坚强的女子,即使是为了丈夫心系一生的家国事业,她也不能一直消沉下去。

于是在1948年9月8日,她向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康复后就会回国,替丈夫投身到未竟的民主斗争和国家建设中去。

同年11月,李德全告别了子女,只身一人回到了东北解放区。

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推举为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同年,她被邀请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全被周总理指名任命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卫生部部长。

再往后的十几年中,李德全始终兢兢业业,为了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到处奔走,呼吁各级部门加强与妇联单位的合作,为我国的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3年10月5日,冯玉祥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山东泰安举行,这是他生前叮嘱过的死后安葬地。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纷纷派人送来悼念挽联,这也是毛主席第二次为冯玉祥书写挽联。

除了冯玉祥之外,再无一人有过如此殊荣,可见主席对于冯玉祥的敬重。

仪式上,李德全忍着对丈夫的无限怀念,进行了答谢致辞。

仪式结束后,李德全擦干眼泪,继续坚定地走上了新中国的建设道路。

由于李德全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1964年12月她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然而,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时间,李德全便因为积劳成疾倒下了。

1972年4月23日,李德全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冯玉祥去世后,不光妻子继承了他的遗志,他的子女们也同样成长为了国家栋梁。

尤其是冯洪达,后来在军中官至少将军衔,还参与了1984年的国庆阅兵。

冯洪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幼子。

他出生时,冯玉祥刚刚在中原大战中战败,麾下部队被蒋介石尽数收编。

他本人也避居到了山西汾阳,这是冯玉祥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次年春天,李德全带着刚刚降生的冯洪达和几个子女来到汾阳,与冯玉祥团聚。

家人的到来,幼子的降生,让落魄的冯玉祥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和雄风。

此后几年中,冯洪达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长大,他是兄弟姐妹中享受父母疼爱最多的那一个。

也正是因为在父亲跟前长大,冯洪达从小受冯玉祥影响,喜欢舞蹈弄棒,小小的年纪便显露出将帅之才。

黑海事故之后,冯洪达与哥哥姐姐一同留在了苏联学习。

父亲的离开,让他痛心疾首,誓要学得一身本领再回国效力。

在苏联巴库海军军事学院学习4年后,冯洪达于1953年回到了国内,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彼时,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白纸,冯洪达的一身本领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他一回国就被调入北海舰队,先后任职过舰队基地航保处担处长、副舰长。

往后的10余年时间,冯洪达始终尽心尽力,为祖国海军事业的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

1982年,时值冯玉祥百年诞辰,邓小平同志亲自任命冯洪达为海军司令部航保部部长。

第二年,他又被调任至大连舰艇学院出任副院长,很快又升至院长。

这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从事海军军事教育的高等院校,冯洪达无比重视自己肩上的责任,能否将这所院校办好,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海防安危。

他在学院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冯洪达将学校基础建设当做了重点建设目标。

为了尽快完工,他亲自带着教职工一起走上工地,盖了几栋住宅楼,又主持修建了网球场、滑冰场,学校基建水平一下子上升了几个台阶。

在对待学员和职工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爱兵如子的好作风。

冯洪达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学校中转悠,到处与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意见。

除此之外,学校中的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

有一年天降暴雨,学校低洼处被水淹了,年近60岁的他,卷起裤管就下到了泥水中,和众位老师、学员一起做起了抗洪疏浚工作。

冯洪达的所作所为被所有的师生看在眼里,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与爱戴。

大连舰艇学院也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军人才。

1984年,时值新中国建国35周年,中央要组织35周年大阅兵,国内各个兵种都要派出方阵参与。

冯洪达对此事高度重视,往小了说这事关一军荣誉,往大了说这关系的是国家的尊严和脸面,阅兵仪式绝对不容有失。

为此,他亲在参与组织和训练海军方阵。

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以极其严格的标准要求每个人,也包括已经54岁的自己。

炎炎夏日中,冯洪达和士兵们在太阳底下一训练就是几个小时。

每天他们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打湿,再经由太阳晒干,汗水中的盐渍在衣服上显露出来,不规则地分布在全身上下。

1984年10月1日,共计10370解放军战士参与了此次阅兵。

在28声礼炮声中,阅兵仪式缓缓拉开序幕。

10点02分,邓小平同志登上阅兵车,缓缓向检阅部队驶去。

海陆空仪仗队、各兵种方阵、卫生兵方阵、武装警察方阵依次排列。

邓小平同志的问候与战士们的嘹亮回答声,汇集成一股股如排山倒海般的声浪,响彻云霄。

10时18分,阅兵式结束,接下来就是更为隆重的分列式,一个个方阵依次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冯洪达带领的海军方阵处于中间位置,排在步兵方阵之后。

随着前面一列列方阵踏着正步走向天安门广场,终于轮到了海军方阵。

这是一支由北海舰队组成的方阵,英俊魁梧的海疆卫士、白色上衣、蓝色裤子,威武整齐的海军队伍宛如海中波浪一般,向前起伏、翻涌着

冯洪达与北海舰队士兵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阅兵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海军方阵更是得到了中央的首肯与表扬。

由于冯洪达在海军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在1987年年底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可就在他准备继续大展宏图之时,却因病魔缠身而一病不起。

1993年,患病六年之久的冯洪达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虽是英年早逝,可在加入中国海军的这些年,冯洪达已经足够优秀,他为我国的海防事业奉献了太多太多。

想必冯玉祥将军在天有灵,也会为他感到骄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57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