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融水苗族有什么民俗?

广西柳州融水苗族有什么民俗?,第1张

过年习俗

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序列(农历):

(1)正月初三——大年乡“忍整英”坡会,又称三坡

(2)正月初四——四荣乡荣塘“忍嘎直”坡会,又称四坡

(3)正月初五——拱洞乡平卯坡会,又称五坡

(4)正月初六——安太乡培地“沛松”坡会

(5)正月初七——杆洞乡“忍禄”坡会,又称初七坡

(6)正月初八——安太乡“忍能邦”坡会

(7)正月初九——安陲乡乌勇“芒蒿”坡会

(8)正月初十——杆洞乡“百鸟衣”坡会

(9)正月十一——安太乡元宝“忍整呆”坡会,又称十一坡

(10)正月十二——白云乡邦阳“忍更洋”坡会

(11)正月十三——安太乡“整欧”坡会,又称十三坡

(12)正月十四——红水乡良双“整依直”坡会

(13)正月十五——香粉乡大坡坡会,又称龙拱坡、十五坡,已被古龙坡会并吞

(14)正月十六——香粉乡古龙坡会,又称十六坡

(15)正月十七——安陲乡芒蒿节,又称十七坡

特色坡会

在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较大的有安太和古龙以及杆洞的坡会(如杆洞初七坡最多时达4万人之多)。坡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唱苗歌,抒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纯真爱情的追求。

坡会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几十名青年妇女身着盛装,围圈而舞,气氛欢快,场面热烈。吹芦笙也是坡会上的“保留节目”,声音嘹亮,震地动天。

作为苗族文化最为集中展现的空间,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能培养苗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坡会也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融合与团结。作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它使每个参与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故文化价值极高。

奇特社会习俗

编辑

斗马

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取乐。相传五百年前,姑娘都喜欢嫁给斗马的能手,情场上,要是出现几男爱一女的"三角"、"四角"恋爱,苗王就组织斗马比赛分输赢,以决定姑娘的归属。自然,斗马获胜者,姑娘就高高兴兴地嫁给他。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春社、新禾节、芦笙节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3] 

走寨结同年

这是一项很有趣的社交活动。全村男女几十或百人甚至几百多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在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全村男女出村迎接。

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第二天又杀牛分肉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晚上演苗戏或"坐妹"、对歌等,通宵达旦。未婚青年男女则在活动中追寻自已的伴侣。走寨结束,又吹芦笙踩堂作为隆重的告别和欢送仪式。

近日,广西融水县安太乡整朵苗寨举行“打同年”联欢活动,人们在一起吹奏芦笙地筒、表演芦笙踩堂舞、观看苗语**,欢乐贺新春。“打同年”是融水苗族村寨之间的联谊活动,人们互称对方为“同年”。[4]

特色服饰

苗族亮布:

苗族人都喜欢用石青色的布缝制衣裤,这种布都是自织自染,色泽与一般机织布印染不同,自染布的制作极为讲究:先将织成的白布蒸一次,然后用蓝靛染色,要五染、五洗、五晒,还用鸡蛋清来上两次光,布染好后,还必须把布放在石板上用木棰捶平,一件衣服的布要捶一天。这样,布才平整、结实、光亮。

苗绣:

也叫苗族"挑花",是苗族妇女的传统工艺珍品。苗家姑娘刺绣时,先用剪刀把纸剪成花样图案沾贴在底布上,然后用各色丝线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上。图案有百种,多为花、草、虫、鱼、鸟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苗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习俗

“苗年”是苗历的岁首,也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过节形式隆重。

在不同的地区,过“苗年”的时间不同:有的地区是从农历十一月开始,也有的地区是在九月、十月、十二月举行。一般“苗年”活动会在地支日举行,历时三天或者五天不等。

同时,“苗年”也被视为一年里劳作的结束,是苗族人庆祝丰收的日子。从这天开始,苗族人便开始走村串寨,客主相迎,欢乐无比。

扩展资料:

“苗年”活动:

1、吹芦笙踩堂

芦笙踩堂一般会在寨子里的芦笙堂举行,是一项男女混合的活动,一般是男性吹芦笙,女性跳舞。苗族的姑娘们身穿百鸟衣、头戴银首饰,伴着悠扬的笙曲翩翩起舞。

2、走寨结同年

苗年期间,苗族的各个寨子之间互相串寨、互为客主。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芦笙手们捧出心爱的芦笙,姑娘们插花戴朵、佩戴银饰,到另一个寨子进行联欢活动。一般为客的苗族人会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晚上演苗戏;还有“坐妹”对歌“活动,旨在为未婚男女寻找意中人。

——苗年

苗族本来是没有春节的,他们有自己的“苗年”,苗年是苗历的岁首,与汉族农历的春节类似,一般都在农历的十一月举行。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苗年堪比一场超级文艺晚会,男子吹芦笙踩堂,姑娘们穿着百鸟衣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近年来,苗族也渐渐地开始过春节,但以往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1、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有“吃排家饭”的习俗。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么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也会有很多人帮。

2、百狮会

“苗族百狮会”是湘西苗族一项盛大的年俗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几十个寨子的人,聚集到吉首矮寨乡场上对歌、舞狮。上百头狮子,从四面八方涌来,跳跃起舞,比试风采。现在,矮寨镇每年举行一场百狮会活动。这是苗族人民交流友情,追求民族大团结、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大聚会。百狮会上最精彩的部分就属狮子登高表演了,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雄狮拳手敏捷地穿桌孔、跃桌子,当攀登到“桌塔”最高层时,雄狮更是抖擞精神地表演出各种绝技,大家齐声叫好。

3、走寨结同年

“走寨结同年”是苗族过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

4、坡会群

融水苗族过年的风俗是: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赶坡。而到了农历十八,进入了生产阶段,各村寨的芦笙便封存起来直到秋收完毕。这种风俗使得融水苗族坡会大都集中在正月初三到十七这段时间,其间接连不断的坡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从“三坡”到“十七坡”,这就是融水苗族独特的坡会群形成的基础。坡会当天,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文体活动。

5、扮演芒篙

“芒篙”是苗语译音,“芒”是面具之意,“篙”指神灵,“芒篙”是当地苗族民间传说中能驱除魔邪、带来吉祥的神灵。芒篙扮演者们在春节初八那天就上山采集芒藤并将芒藤隐藏在寨子附近的隐蔽处。初九凌晨,将芒藤编织的披肩、衣裙样披挂在身上,外露的手和脚有锅灰抹黑,戴上面具,挂上胡须。待寨老完成祈福仪式后,人们吹起芦笙敲起铜锣,芒篙扮演者们听到芦笙声锣鼓声,就从村寨附近的山上各个角落“咿呜!咿呜!”地叫喊着蹦跳出来。芒篙扮演者来到芦笙坪上,跳起芒篙舞并给老人、儿童们送去祝福,整个场面非常欢腾热闹。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苗族的春节习俗了,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 苗族音乐可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苗族声乐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不用器乐伴奏 。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 主词条:苗族舞蹈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但为了体现不同地区“芦笙舞”的差异和特色,人们只好又在“芦笙舞”前冠以地区名称加以区分。因此,就出现了“广西融水芦笙舞”、“贵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众多的“芦笙舞”形式。男吹芦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只有在贵州,不逊于男子的苗家女,在“踩堂”中抱芦笙边吹边舞,可谓是其它地区“芦笙民族”不曾有的一道风景。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外,如还能掌握有着特殊高难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他就会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赢得未婚女子的青睐 。

贵州省花溪的苗族青年男女,每当年节喜庆时就会自动聚到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在演奏芦笙的人群中,除青年男子之外还不乏妙龄少女。她们与男芦笙手同站一个舞圈,毫不逊色地边吹奏着手中的芦笙边与外圈的女子共舞。两个舞圈相互交叉、换位,一会儿向中心蹦跳聚拢、一会儿又向外围旋舞散开,有如百花园中的朵朵鲜花在争妍绽放,又好似缤纷的彩蝶在纵情歌舞。虽然这些舞者都并非出自专业的舞人,但舞蹈风格的古朴、潇洒和舞者发自内心的喜悦,领一旁的观看者,也会被这充满生机的歌舞所感染,乐不可支地随歌舞而拍手顿足 。 主词条:吊脚楼、苗寨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在黔东南和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

1、婚姻风俗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通常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

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在黔东南称为“游方”(又称“摇马郎”)。

2、饮食风俗

黔东南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3、文艺风俗

黔东南施洞口一带的“飞歌”(确切的意译应是“高歌”,即“高声唱歌”。)常为二人或四人的齐唱,高亢嘹亮 ,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强烈的感染力。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扩展资料

黔东南苗族的节日风俗: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供祭祖先,接着休息5至10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活动,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斗鸟、“游方”等活动。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

黔东南部分地区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

中国政府网-苗族

苗族衣服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习俗:

1、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2、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3、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4、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5、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扩展资料:

苗族方言:

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参考资料:苗族-

苗族舞蹈有两个特点男歌女舞、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1、男歌女舞特点

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

2、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跳舞者上下肢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灵活舞动。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扩展资料:

苗族舞蹈一般在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舞,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苗族舞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62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