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情迷竹溪——竹溪旅游解说词》之龙山横诰

[收藏]《情迷竹溪——竹溪旅游解说词》之龙山横诰,第1张

竹溪县城东门数百步之外,有一座小山横亘南北。山不高但势奇,若巨案之上横陈诰轴(书写诏命的卷轴);又逶迤数里,北端山头高昂,状似龙形,故名诰轴山或龙山,被古人纳入竹溪八景之一,称为“龙山横诰”。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载,“诰轴山,县东数百步,山势自南而来,横拥水口,为县之内关,昔人以‘龙山横诰’为八景之一。”这诰轴山,今俗称地母庙梁子,在广场公园兴建以前,是竹溪县城唯一的公园。

昔日,竹溪河自西而来,绕城南而后东去,阻于诰轴山,急转向北,穿过县城东门与诰轴山之间,再折而向东,成为明清时期竹溪县城天然的护城河。

1958年,崔一民县长带领竹溪人民完成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挖断诰轴山山梁,为竹溪河开掘出一个壑口,使之不再拐一个大弯,向北再向东,而是穿越壑口,径直东去。

继而,一座水泥石拱公路桥在壑口上修建起来,取当时的热词“大跃进”命名之,称“跃进桥”。遗留在东门外、诰轴山内的旧河道,蓄水之后,成为一弯新月形的水池,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为“月弓池”。

历史上的诰轴山,因其所在位置及其山形水势,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意义,备受重视。旧志载,“诰轴一山,逼近东城,虎踞鲸吞,势如压卵,最险且要。……欲固溪城者,必先据诰轴山。”

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竹溪首任知县曾熙在修筑县城城墙时,紧邻此山设立东门,希冀借助绕城的竹溪河与横亘东门外的诰轴山,作为护城的天然屏障,以保一城之平安。以后历代,都在诰轴山上“派兵驻守,城赖以安。”

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徐如浩在诰轴山上建碉楼一座,环修城垣、炮台,内设官厅、兵房,建立起军事驻防据点。

诰轴山还拥有众多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筑。旧志载,“山故有龙头观,明末寇废。”清代乾隆二十四年,有本县秀才周毓英,在山梁中部主持修建了药王殿。此后,山上矗立起地母庙,山之南麓建有观音阁。

历史上的观音阁,规模宏阔,环境清幽。旧志载,观音阁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山环水绕,旷野平畴,倚廓眺望,娱目骋怀,诚胜境也。”这样的观音阁,连同前提之观、庙、殿,至今皆荡然无存,唯作为地名或记忆,留存在老一辈竹溪人的心中。

此外,在诰轴山上矗立过的更重要的建筑,是文昌阁(原县图书馆所在地)和五峰书院(后迁至西关街,终在县实验小学所在地)。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士出身的宋焕任竹溪知县。他在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1747——1749年),以两年之功,建成了文昌阁。这是一座三层的阁楼式建筑,其高度在当时的竹溪殊为少见,加之又建在龙山之巅,成为当年登高观景的极佳之处。旧志记载了人们登斯楼揽一县之景的胜况:“若夫等高流览,俯槛凭棂,一溪横陈,列岫攒云,缀万有于襟带,参寥廓以无尘……”

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宋焕又在龙山上主持修建了五峰书院。该书院规制颇大,环境清幽,成为当时竹溪一个理想的教育场所。除当时的教谕(县级教育主管)李标担纲书院主讲之外,宋焕也时常亲临书院讲学,吸引了很多竹溪的向学之士,致使书院及当时竹溪的求学风气,盛极一时。

遥想数百年前的诰轴山,三面环水,儒、释、道等各类文教建筑错落布局,红墙黄瓦掩映在苍松翠竹之间,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景色优美,气象高古,列为县之八景之首,胜景无双,当之无愧。

注:此文收入《情迷竹溪——竹溪旅游解说词》一书(2019年12月出版,有删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63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